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表 达技巧?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 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 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 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那里地势底平。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 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 赖的彷徨心情。
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他又在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 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 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 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小结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 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 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 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 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 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hòu jì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描绘画面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方法:翻译诗句+发挥想象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 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 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作用:“东皋”点名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 中间两联写景。“徙倚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 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 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 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 流。”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 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上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 暮而生思乡之情。
内容探究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 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空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周 围来来往往这么多人,不管是猎人还是牧童,都无法理解他 的志向,他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 朋友了。
圣贤 课外链接:商朝后期,有个叫做“孤竹国”的封建小国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原来那时
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 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 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 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做。”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 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 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 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 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思想情感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 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 闲适思想。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 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 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也流露出孤独苦闷的 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 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进一步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好铺垫。
内容探究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
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 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
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 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 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 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 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 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如《已亥杂wk.baidu.com》《登飞来峰》。 律诗通常为八句。本课五首诗歌都是律诗。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野 望
(唐)王绩
gāo
xĭ yĭ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 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 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 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 (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 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 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 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 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 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 于赴边途中。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 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 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 一座黄鹤楼。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 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 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 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 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 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 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 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 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内容探究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
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
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
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
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
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自己象被风吹起的无
根的蓬草那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胡地虽然苍凉,就是
胡地的大雁也比我幸运,都有家可归。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
表达技巧: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 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静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动 ※动景、静景无主次之分
以动衬静: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 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用“蝉噪”、“鸟鸣”突出“林静”、“山幽”。
内容探究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 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 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 应该是“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 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 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 到了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 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 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黄鹤楼
威镇阁/八卦楼
漳州地标建筑,分一、二、三层 和夹层,高48.8米,建设面积750平 方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 顶,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 3219平方米。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 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 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 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 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 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 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12 唐诗五首
了解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 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
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 句数不限。如《观沧海》《望岳》《登幽州台歌》。 近体诗 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 绝句为四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引用神话传说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 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胜迹,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 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 心的孤寂与苦闷,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激愤和抑郁。
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 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 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 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