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历史看构建和谐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4—07

作者简介:林雪华(1963—

),女,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李俊杰(1965—

),女,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从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历史看构建和谐社会

林雪华 李俊杰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与文化、社会的发展互为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无论对于社会与个人,学习是为了和谐、自由的发展,这些必然使图书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近现代;图书馆;和谐社会

〔Abstract 〕 T o construct a harm onious s ociety is a comm on ideal of people as well as an inherent demand of s o 2cial development.Mutual im pulse between library development in m odern time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 ociety are engine to construct a harm onious s ociety.Learning ,as well as culture ,relates closely to human πs life ,which makes library an im portant role in harm onious s ociety construction.

〔K ey w ords 〕 m odern times ;library ;harm onious s ociety 〔中图分类号〕G 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6)07-0018-02

1 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图书馆自产生以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近现

代图书馆脱胎于古代的藏书楼,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开始在西方萌芽,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图书馆纷纷从皇室、教堂里摆脱出来,出现了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图书馆”一词在1896年才传入我国,从1904年我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在湖南的出现,到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等多样化类型的图书馆产生;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专业的社会事业;由于工业革命改进了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解决了多种书籍快速生产的问题,使图书馆的藏书增多,复本增加,为更多的人同时利用图书馆创造了物质条件。先进技术的出现:电话、传真、摄影技术、录音技术、静电复印技术等,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馆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出现了图书馆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生产力从复苏到迅猛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文献的数量和类型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图书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现代观念的图书馆,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NOTS )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系统,标志着自动化图书馆的开始,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管理单个图书馆到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业界逐步达成共识,图书馆对文献的管理也从各馆不同的方式发展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编目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初步形成。改变了储存知识的形式和获取知识的手段,形成了图书载体和服务方式多样化,使图书馆工作建立在全新的技术基础上,现代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象。随着

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和图书载体的多样化,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服务也在逐步深化:图书馆的服务从常规服务即馆内阅览、馆际合作的拓展服务、参考咨询的深层服务和信息网络的电子服务。在更深层次上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这样图书馆用更深层次的服务作用于社会。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史表明,图书馆与社会的发展互为影响、互为推动,社会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源动力。

2 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文化

图书馆是文化的产物。(1)图书馆是人类记忆的工具。由于人类有记忆的工具,才使知识得以保存。从结绳记事到文字、图书的产生,人类记忆的物质载体不断发展,最终产生了图书馆这一人类体外的记忆装置。古代图书馆主要担负着保存文化载体的职能。(2)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基地。人类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被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在图书馆里以文献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3)图书馆肩负起文献和知识交流的重任,它除了保存人类文化典籍外,还具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人们进行社会教育的作用。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产业革命的完成,使公共图书馆出现及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多种类型的图书馆的产生,社会民众有了平等获取知识的机会和可能,特别是现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对社会公众文化教育功能更加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宣告公共图书馆在平等的基础上对所有人,不论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提供服务,即对全民开放(open to all )能够为所有人和整个社会服务,在具有传统等级观念的我国,图书馆一定要坚持读者平等的原则,为和谐社会吹入新鲜空

81

—2006年7月第7期

July 12006

N o.7

理论探索

气。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贯穿图书馆发展的始终,“读者本位”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图书馆工作从藏用并举到以用为主、从闭架到开架、延长开放时间等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从对文献的管理上,也体现了以用户为本的思想,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需求更为迫切,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图书馆已经发展为在更大范围的资源的共享型: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的通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图书馆从“知识宝库”到“知识喷泉”的转变,由常规服务、拓展服务、深层服务到电子服务,图书馆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开放与延伸建构了理想的平台,图书馆使文化传播与交流更具活力,这些具体的以用户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措施,都是以用户的利益为本,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从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过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图书馆在为社会文化传播及国民教育的服务过程中是不可替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和谐社会所需的人文关怀。

3 学习是为了和谐自由的发展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传播知识信息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图书馆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学习场所,人的一生是不断的学习过程。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国人把藏书楼改为图书馆,图书馆名称的改变标志着国人图书馆观念的变化,图书馆被视为一种教育机构,图书馆作为“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重要手段,担负着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职能,这是因为图书馆的教育具有内容广泛性、方法导向性、手段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等优势,在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学校、家庭等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在模式、内容和方式上有其局限性奠定了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基调,现代图书馆的标志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它的生命线。当人们认识到,在信息时代,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时,一种全新的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今天所说的学习首先是人们为自身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的,而不是以往的教育概念,这是一种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让我学;其次,学习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主体,贯穿人的一生,是人在不断追求自身的完美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而进行的“终身学习”;第三,是在空间范围上所说的即包括学校、家庭、单位在内的整个社会无处不具有供人学习的资源、机会和条件。“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正在逐渐形成,以现代教育手段为龙头、学校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主体的一体化终身教育体系正在构建中。在这个体系中,学校、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各种具有教育职能的机构与组织都是学习的节点,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一个节点开展自我的学习活动。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不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也不只是以提供文献资料来实现其教育职能的机构,而是要成为人们学习、和谐的发展重要的机构,要成为社会公众走向“终身学习”的指导者,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社会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大众阅读指导是图书馆建设和谐社会的使命。关注全民阅读、文化与信息素养、弱势群体阅读、青少年网络阅读、农村阅读、阅读环境改善等一系列主要问题,促进图书馆文化资源的利用以及读者、社会与图书馆的和谐发展。图书馆在和谐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玉红.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社会教育意识[J].图书馆,2005,(4):13-16.

[2]程焕文.百年沧桑百年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建设,2004,(4):1-8.

[3]张世兰.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27-28.

[4]孟广均.强化公共图书馆理念[J].图书馆论坛, 2004,(6):15.

[5]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上接第17页)

络文献引文的作用、目的以及作为文献检索工具和引文分析工具的理论与方法。如网络引文反映的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状况的研究、网络引文的影响研究、利用网络引文进行的网络文献资源评价研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网络引文行为分析研究、网络引文链的研究、结合引文计量分析法和文本挖掘方法的引文挖掘方法在网络引文中的应用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内容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值得学者们尽快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翠英,等.学术研究中的网络资源利用状况探微———网络引文的数量分析[J].情报杂志,2004,(4):113 -114.

[2]何朝晖.网络参考文献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2,(4):45-47,59.

[3]李萍,等.网络文献作为引文的现象分析[J].河南

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88-90.

[4]邓宏炎,等.网络参考文献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30-134.

[5]嵇丽,等.关于网络文献的引用和著录问题的探讨[J].情报科学,2002,(1):96-99.

[6]李洪梅,等.小议网络文献作为引文[J].图书馆建

设,2003,(4):121-123.

[7]黄晓斌.对网络环境下引文分析评价法的再认识[J].

情报资料工作,2004,(4):25-29.

[8]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

G 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M].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2005.

9

1

2006年7月第7期

July12006N o.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