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网络舆情信息的经营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维护学校网络秩序,促进校园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校所有师生员工,以及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的校外人士。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守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2. 正面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及时应对:对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4.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章网络舆情监测第四条学校设立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负责全校网络舆情的监测、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置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应定期对学校官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网络舆情。
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应建立舆情信息库,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归档、分析。
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应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网络舆情情况,提出应对措施。
第三章网络舆情应对第八条学校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确保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第九条对网络舆情,根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轻微舆情: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及时了解舆情动态,引导舆论正确认识事实,避免事态扩大。
2. 中等舆情:由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开展调查核实,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3. 重大舆情:由学校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应对方案,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第十条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事项:1.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避免误导舆论。
2.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3. 尊重事实,尊重公众知情权,避免泄露国家秘密和学校内部信息。
4. 妥善处理网络谣言,维护学校声誉。
第四章网络舆情宣传教育第十一条学校加强网络舆情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舆情应对能力。
分析研判篇_第十一章 网络舆情研判与预测
分析研判篇第十一章网络舆情研判与预测网络舆情研判与预测在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必须要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搜集整理大量的舆情信息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材料叙述的表面现象,挖掘网络舆情背后错综复杂的本质,进而了解网络舆情的运动规律。
只有准确地研判与预测,网络舆情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一节网络舆情研判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受一定的内因推动,承载着特定的诉求,通过各种媒介载体在互联网中传播、扩散,并持续发酵。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就是对网络上苗头性、倾向性的网络舆情,尤其是即将或已经形成网络热点的舆情,去粗取精、分类整理和研究分析,探究其传播路径、趋势和影响力,并将研判评估结果形成文字上报,向相关部门提供舆情引导策略。
一、网络舆情研判的重要意义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某些特定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和心理,是观察民生民意的一扇窗户。
网络舆情积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具有鼓励、引导和宣传的作用,集体性事件可能由此发生。
所以,通过网络舆情研判来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舆情研判有助于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舆论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受到信息滞后、传播模式单一、缺乏与受众之间互动交流等制约,影响力逐渐减弱。
而以互联网新技术为基础的网站、微博、(微)视频、微信、客户端等形成了舆论新战场,以互动交流便捷、自由平等对话、传播影响力大等优势,逐渐掌握了民间舆论场的话语权。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社会中还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这些因素随时都有可能点燃新兴舆论场中的“腥风血雨”。
同时,网络中存在的“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现象,加大了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的难度。
如何提高舆论引导力,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论导言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课程用书: 《网络舆情概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编:周蔚华 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
章节概览
第1章 导言
• 第1节 网络舆情概念
• 第2节 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 • 第3节 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3章 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 第1节 网络舆情传播源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所表达的公众情绪,究其本质是社会情绪在互联网这个可见载体上的 公共表达。 互联网既是舆情表达的载体,也为记录、监测社会情绪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与手段。监测了社会情绪, 也就为推测社会心理的变化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接依据。
三、网络舆情的中国特色
两个舆论场的割裂与互动 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化表达 社会转型期的焦躁情绪与非理性表达
美国传播学大师沃尔特· 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了《公众舆论》一书。作为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的学者之一,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他的《公众舆论》对舆论研 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舆论是从哪里来和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 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 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 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 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 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 第3节 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
• 第4节 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论导言PPT课件
• 第14章 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
• 第1节 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 • 第2节 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 • 第3节 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 • 第4节 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
• 第15章 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
• 第1节 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 • 第2节 网络舆情与公众参与 • 第3节 网络舆情与社会和谐
.
12
一、舆情概念辨析
(二)目前对“舆情”概念的几种解读 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 倾向的集合。 舆情是作为主体的民众以媒介为载体反映现实社会这一客体的动态过程,是个人以及公众关于公共 事务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近年来学术界、行业实践者对于“舆情”研究的基本内涵都包括了公众的情绪。另外,对于舆情的 主体是公(民)众这一点大家基本认同,而对于舆情的客体,大家的表述各不相同,很多定义的内 涵和外延都不够明确。上述对舆情概念的差异恰恰就是诞生在对其内涵及外延的提炼及进一步解释 的过程之中。
.
15
一、舆情概念辨析
(四)舆情的主客体关系 在客观世界里,作为客体的社会意识表达作为主体的社会存在,一切作为客体的社会意识都是作为 主体的现实社会存在的片段。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 动、各种财产、知识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从内涵上看,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因此,其归根到底是社会物 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管理制度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为规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维护学校声誉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适用于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工、学生自觉遵守。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原则是:公正、公平、合理、便捷。
第二章信息发布和传播第四条学校倡导及时发布和传播正能量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第五条学校教职工应当关注和学习新闻事务,提高辨别能力,坚决抵制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谣言等。
第六条学校鼓励各类课题、论文等学术成果的网络发布,在互联网上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第七条学校应建立信息发布审核制度,确保信息真实可信,不损害他人权益。
第三章舆情监测和分析第八条学校应建立舆情监测和分析专业队伍,及时掌握和分析学校在网络上的舆情动态。
第九条舆情监测和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网络上与学校相关的舆情信息、关注学校形象和声誉受损的情况、预测和应对潜在的危机事件。
第十条舆情监测和分析应当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采用专业的监测分析工具和方法。
第四章舆情应对和处理第十一条学校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理机制,及时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进行应对和处理。
第十二条舆情应对和处理的原则是: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善于引导、及时回应。
第十三条对涉及学校权益的网络谣言、攻击等恶意言论,学校应当采取法律手段追责,保护学校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学校网络舆情应对和处理应当注重舆情分析和研判,作出科学合理的回应和处理决策。
第五章舆情紧急事件管理第十五条舆情紧急事件是指影响学校声誉、教育教学秩序、师生安全的紧急事件。
第十六条学校应建立舆情紧急事件管理工作机制,通过预案演练等方式保证舆情紧急事件的有效应对。
第十七条学校应当及时成立紧急事件应对小组,明确责任分工,高效协同,积极回应和处理舆情紧急事件。
第六章监督和考核第十八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当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考核。
网络舆情的管理ppt课件
二、行政管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管理重点是网络域名服务,负责管理维护中国互 联网地址系统,引领中国互联网地址行业发展,权威发布中国互联网统计 信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互联网社群。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承担拟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互联网 新闻信息传播方针政策等职能,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 责监督管理执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协调互联网意识形态 管理,统筹宣传文化系统网上管理。公安机关负责互联网站安全监督,依 法处罚和打击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国家安全机关负责对互联网站涉及国家 安全事项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二、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原则规范 网络媒体行为
其次,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颠覆和重塑了公众的传播方式,极大地 推进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然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急速膨胀和公众的参与度攀升,为政府进行网 络舆情的监控和治理带来了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即便如此在浩大的互联网领域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容易错失网 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经备案的组织或者个人从事非经营性互 联网信息服务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里的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 供者包括个人网站和个人独立博客,也就是说自此我国境内网站所有者都 将实现实名登记,拥有确定的备案登记号。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
(二)管制信息内容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 容的信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
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网络舆情概论》是文化学院传播学、广告学的专业选修课,是体现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要求掌握网络舆情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讲练结合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网络舆情在网络环境治理与引导中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与规律,掌握舆情研判与引导的最基本的业务技能。
适应择业、就业的要求。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衔接关系】本课程是在本专业已上过的《传播学导论》、《舆论学》、《新媒体概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知识略讲或不讲,重点讲学生未接触过的知识及训练作为一名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应当掌握的业务技能。
【教学内容及教学主要方式】教学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二是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使用的基本业务技能。
教学方式主要为讲练结合。
【教学时间】一个学期。
每周2学时,学习16周,32学时;复习一周,。
【考试要求及主要内容】按学院要求,本课为考查课(结课论文);主要内容为二部分:一是运用所学知识撰写结课论文,占70%;二是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及课堂互动),占30%。
【主要参考书目】1.《舆论学》,李普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乌合之众》,勒庞,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3.《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蒲红果,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目录说明第一章导言一、网络舆情概念二、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三、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一、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二、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三、网络舆情与谣言四、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第三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一、网络舆情传播源(一)传统媒体(二)网络媒体(三)个体网民二、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一)新闻资讯门户网站(二)互动社交平台(三)移动社交应用三、网络舆情传播渠道第四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一、网络舆情的正面效果(一)网络舆情正向传播效果表现(二)网络舆情产生正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二、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一)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表现(二)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三)网络舆情负面效果在传播时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三、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一)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典型案例乌坎事件(二)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原因(三)网络舆情效果多次反转现象的应对措施第五章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一、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一)数据采集基本技术(二)数据采集原理(三)数据采集常用方法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一)数据分析基本技术(二)数据分析原理(三)数据分析常用文本挖掘算法三、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一)数据可视化技术介绍(二)数据可视化原理(三)数据可视化常用工具四、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战(一)大数据的由来(二)大数据的特征(三)大数据对舆情的价值和影响(四)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五)大数据下的解决方案第六章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一、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二、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三、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程四、舆情信息的搜集五、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机制第七章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一、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二、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程序三、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本方法四、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指标体系第八章网络舆情报告一、网络舆情报告概述二、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三、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第九章网络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一、分发与报送的概念和意义二、分发与报送的基本要求三、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渠道四、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方式第十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一、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二、网络舆情应对思路三、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四、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第十一章网络舆情信息的经营一、网络舆情的商业价值二、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三、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第十二章网络舆情的管理一、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二、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三、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第十三章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一、突发事件概述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第十四章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一、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二、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三、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四、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第十五章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一、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二、网络舆情与公众参与三、网络舆情与社会和谐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网络舆情概念(一)舆情概念辨析(二)网络舆情的概念二、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一)网络舆情的特征(二)网络舆情的类型三、怎样学(一)教师精讲(二)在实践中训练基本技能【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网络舆情的重要作用;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本课课程、学什么、怎么学。
公司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舆情信息管理,提高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维护公司声誉和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信息,是指涉及公司及其产品、服务、人员、合作伙伴等,可能对公司形象、经营、投资等产生影响的各类信息,包括:(一)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司进行的报道、评论、评论性文章等;(二)社会各界对公司及其产品、服务、人员、合作伙伴等的评价、投诉、举报等;(三)可能或已经对公司形象、经营、投资等产生影响的各类谣言、传言等;(四)其他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的舆情信息。
第三条公司各部门应高度重视舆情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处置和反馈机制,确保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第二章舆情信息管理组织体系第四条公司设立舆情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公司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
第五条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分管副总经理、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六条领导小组下设舆情信息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舆情信息管理工作。
第三章舆情信息管理职责第七条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公司舆情信息管理工作规划、方案和应急预案;(二)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处置和反馈工作;(三)对舆情信息处置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四)根据需要,组织召开舆情信息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重大舆情问题。
第八条办公室职责:(一)负责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二)负责舆情信息处置工作的组织实施;(三)负责与媒体、社会各界保持良好沟通,协调解决舆情问题;(四)负责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第九条各部门职责:(一)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准确地提供舆情信息;(二)协助办公室开展舆情信息处置工作;(三)加强内部沟通,及时向办公室反馈舆情信息处置情况。
第四章舆情信息处置第十条舆情信息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对发现的舆情信息,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置;(二)准确性: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确保处置措施准确、有效;(三)协同性:各部门应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舆情;(四)保密性:对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舆情信息,应严格保密。
网络舆情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涉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准确。
(二)准确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判断,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全面性: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广泛、全面。
(四)保密性: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确保监测信息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领导。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一)制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范围、内容、方法等。
(二)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三)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四)根据舆情报告,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第三章监测内容与方法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测内容:(一)涉及本单位及本单位相关人员的网络言论。
(二)涉及本单位业务领域的网络舆论。
(三)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网络舆情。
(四)其他可能影响本单位形象和利益的网络舆情。
第八条网络舆情监测方法:(一)网络搜索: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二)舆情监测平台: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三)人工监测:组织专人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信息准确、全面。
(四)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九条发现网络舆情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一)分析舆情性质,确定应对策略。
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网络舆情管理,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维护医院良好形象,确保医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工作人员,以及与医院相关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网络舆情管理,确保舆情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维护医院声誉。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医院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负责网络舆情监测、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三)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四)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工作培训和考核;(五)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总结和反馈。
第六条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下设以下部门:(一)舆情监测部门:负责实时监测网络舆情,收集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网络舆情事件;(二)舆情分析部门: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应对措施;(三)舆情应对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制定应对方案,落实应对措施;(四)舆情宣传部门:负责在医院官方渠道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导向。
第三章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第七条医院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监测范围覆盖医院所有业务领域和相关部门;(二)及时性:及时发现网络舆情事件,第一时间报告;(三)准确性:准确收集、分析、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四)有效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第八条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应定期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包括:(一)对医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监测;(二)关注新闻媒体、论坛、贴吧、社交媒体等渠道;(三)对医院相关业务领域的舆情进行监测。
第九条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应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机制,包括:(一)建立舆情信息收集渠道,确保舆情信息的全面性;(二)对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准确研判舆情性质;(三)制定应对措施,明确处置流程;(四)对舆情事件进行跟踪、反馈和总结。
新媒体概论第11章
二、新媒体舆论的特性
(五)难控性
新媒体舆论的调控难度表现如下: 一是新媒体舆论主导权不完全由网站掌握,而是由参与议论的网民数量的密集度和强度 所决定的。 二是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信息传播者往往可以想方设法绕开各种障碍来发布消息,网站管 理者也不可能对网上的言论逐一进行检查评价。 三是新媒体舆论具有复杂性。 四是新媒体舆论具有多元性。
(三)交流思想
新媒体舆论通常是多种声音并存,使得网络成为各种思想碰撞的场所。
三、新媒体舆论的功能
(四)对政府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政府决策、法律法规的制定现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上传播的舆论来施加影响。 新媒体舆论对政府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敏捷反应形成即时性影响 2.以多元反应形成印证性影响 3.以海量反应形成复杂性影响 4.以互动反应形成挖掘性影响
由于“网络水军”的存在,新媒体舆论呈现出容 易被人操纵的特点。
三、新媒体舆论的功能
(一)舆论监督
政府决策、法律法规的制定现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上传播的舆论来施加影响。
(二)信息传播
新媒体舆论具有集散、传播 甚至放大效应,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过去存在 的一些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现象得到很大改变。
第 2 节 新媒体舆论研究的蝴蝶效应模型
一、新媒体舆论演化的蝴蝶效应
(一)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定义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1963年由美国人洛伦兹(Lorenz) 提出。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 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任何事物的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 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一个微小的 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 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保障公司声誉和合法权益,提高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包括负面报道、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可能影响投资者投资取向的信息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司股票及衍生品交易价格的信息。
第三条公司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应遵循快速反应、真诚沟通、勇敢面对、系统运作的原则,确保公司声誉和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设立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由董事长担任组长,负责统一领导和部署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网络舆情处置策略和方案,组织、协调、监督舆情处置工作的实施,评估舆情处置效果,对舆情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六条公司设立舆情信息采集组和董事会办公室,共同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控和管理。
第七条舆情信息采集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向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舆情动态。
第八条董事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外宣传报道,向证券监管机构上报信息,并与投资者、媒体进行沟通。
第三章舆情处置流程第九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接到舆情报告后,应立即召开会议,根据舆情性质和影响程度,确定舆情处置方案和责任人。
第十条对于重大舆情,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应迅速组织调查,了解舆情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制定应对措施,并向董事会报告。
第十一条对于一般舆情,舆情信息采集组和董事会办公室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必要时向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第十二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评估舆情处置效果,对舆情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四章舆情处置措施第十三条公司应保持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并向投资者、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第十四条公司应加强与投资者、媒体的沟通,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引导舆论走向,维护公司声誉。
股份公司舆情管理制度
XX股份有限公司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XX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舆情对公司股价、公司商业信誉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公司章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包括:(一)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司进行的负面报道;(二)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三)可能或者已经影响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取向,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信息;(四)其他涉及公司信息披露且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信息。
第三条舆情信息的分类:(一)重大舆情:指传播范围较广,严重影响公司公众形象或正常经营活动,使公司已经或可能遭受损失,已经或可能造成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变动的负面舆情。
(二)一般舆情:指除重大舆情之外的其他舆情。
第二章舆情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其工作职责第四条公司应对各类舆情(尤其是媒体质疑危机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第五条公司成立应对舆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工作组”),由公司董事长任组长,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六条舆情工作组是公司应对各类舆情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公司应对舆情的处理工作,就相关工作做出决策和部署,根据需要研究决定公司对外发布的相关信息,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一)决定启动和终止舆情处理工作的相关事宜;(二)决定舆情的处理方案;(三)协调和组织舆情处理过程中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四)舆情处理过程中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舆情工作组的舆情信息采集设在公司董事会办公室,负责对媒体信息的管理,及时收集、分析、核实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舆情,跟踪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变动情况,研判和评估风险,并将各类舆情的信息和处理情况及时上报董事会秘书。
公司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本公司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应对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可能对公司声誉、商业信誉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的网络舆情,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网络舆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渠道传播的关于本公司的负面信息、社会传言或评论;(二)可能或者已经影响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取向,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信息;(三)其他涉及公司信息披露且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信息。
第三条本公司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应对: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分析舆情,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2. 快速反应: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并应对网络舆情;3. 突出导向: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公司正面形象;4. 注重实效:及时处理舆情,确保公司利益不受损害。
第二章组织体系与职责第四条公司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公司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机构:1. 舆情监测组:负责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舆情信息;2. 应对处理组:负责制定应对策略,协调各部门开展舆情应对工作;3. 信息发布组:负责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4. 法律事务组:负责提供法律支持,协助处理涉及法律问题的舆情事件。
第六条各部门职责:1. 公司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2. 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舆情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3. 法务部:负责提供法律支持,协助处理涉及法律问题的舆情事件;4. 市场营销部:负责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5. 各业务部门:负责配合应对处理组,及时处理涉及本部门的舆情事件。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处理第七条舆情监测组应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全面、及时地监测网络舆情动态。
公司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舆情管理,提高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维护公司形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公司能够及时、妥善地处理各类舆情事件,维护公司声誉,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第二章舆情定义与分类第四条舆情是指公众对公司生产经营、产品服务、员工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关注、评价和讨论,包括正面、负面及中性舆情。
第五条舆情分类如下:(一)正面舆情:对公司形象、产品、服务等方面产生积极评价的舆情。
(二)负面舆情:对公司形象、产品、服务等方面产生消极评价的舆情。
(三)中性舆情:对公司形象、产品、服务等方面未产生明显影响,但具有一定讨论度的舆情。
第三章舆情管理组织体系第六条公司设立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公司舆情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第七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舆情信息采集小组、舆情应对小组和舆情监测小组。
第八条舆情信息采集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各类舆情信息,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
第九条舆情应对小组负责制定舆情应对策略,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舆情事件。
第十条舆情监测小组负责实时监测舆情动态,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应对小组报告。
第四章舆情信息处理原则第十一条舆情信息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快速反应。
(二)真实性:确保舆情信息的真实、客观。
(三)准确性:对舆情事件进行准确分析,制定应对措施。
(四)有效性:确保舆情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维护公司形象。
第五章舆情应对流程第十二条舆情应对流程如下:(一)舆情监测小组发现舆情后,立即向领导小组和应对小组报告。
(二)应对小组评估舆情影响,制定应对策略。
(三)领导小组审批应对策略,并通知各部门执行。
(四)各部门按照应对策略开展相关工作。
(五)舆情处理结束后,应对小组向领导小组汇报处理结果。
第六章责任追究第十三条违反本制度,造成公司声誉受损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行为,增强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维护事业单位声誉,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被事业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范围包括微信、微博、线上论坛社区等网络平台。
第三条事业单位应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对所属网络信息进行监测,合法、合规发布信息。
同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应对,保障自身利益。
第四条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应依法、诚信、公平、健康原则,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安全保障。
第五条事业单位应加强队网络舆情管控技能培训,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意识、能力和水平。
第六条事业单位应定期检查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制度。
第七条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工作政策的约束性。
第二章网络舆情监测第八条事业单位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网络舆情监测岗位,定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
第九条事业单位应当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关键词和热点话题进行监控,做到信息及时有效获取。
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加强对网络虚假信息的辨别和甄别,严禁传播虚假信息,不得恶意炒作、造谣传谣。
第三章网络舆情发布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合规、合理发布网络舆情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合法。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发布程序,建立信息审批和发布责任制度,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内部审核与把关。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应急预案,有效应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发布公告或紧急通知。
第四章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建立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机制,针对不同网络舆情事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加强网络舆情事件的跟踪和研判,对事件动态进行分析、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危机公关预案,明确事件处理责任部门和人员,做到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开展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演练,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网络舆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工作,提高公司应对各类网络舆情的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网络舆情对公司股价、公司商业信誉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网络舆情信息,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与公司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媒体对公司进行的负面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可能或者已经影响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取向,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信息以及其他涉及公司信息披露且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信息。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子公司及全体员工的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工作。
第四条公司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工作应遵循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组织体系及其工作职责第五条公司成立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公司高层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和成员。
第六条领导小组负责公司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研究决定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事项。
第七条各部门、子公司应设立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工作联络人,负责本部门、子公司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
第八条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工作联络人应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和报送网络舆情信息。
第三章舆情信息收集与报送第九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工作应涵盖报刊、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各种渠道,特别是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第十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内容应包括:(一)媒体对公司进行的负面报道;(二)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三)可能或者已经影响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取向,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信息;(四)其他涉及公司信息披露且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信息。
舆情跟踪及处理及运营方案
舆情跟踪及处理及运营方案一、舆情跟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情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舆情问题,如负面报道、网络谣言、消费者投诉等。
要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这些舆情问题,就需要进行舆情跟踪。
1.1 舆情跟踪的定义所谓舆情跟踪,就是通过对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监控舆情问题,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提供支持。
1.2 舆情跟踪的重要性舆情跟踪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舆情跟踪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帮助企业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第二,舆情跟踪可以提前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机,避免危机的扩大和恶化。
第三,舆情跟踪可以帮助企业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
1.3 舆情跟踪的方法舆情跟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网络舆情监测: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对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发现可能的负面舆情问题。
第二,媒体舆情监测:通过媒体舆情监测工具,对各类媒体报道进行监测和分析,了解市场动态和舆情走势。
第三,消费者反馈跟踪:通过客服电话、在线留言、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和投诉信息。
1.4 舆情跟踪的实施为了有效开展舆情跟踪,企业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专门的舆情跟踪团队,负责日常的舆情监测和分析工作。
第二,选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和软件,提高舆情监测的精准度和效率。
第三,定期发布舆情报告,及时向公司高层和决策者汇报舆情动态和趋势。
第四,建立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及时处理和回应各类舆情事件。
第五,加强与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回应相关问题。
1.5 舆情跟踪的评估为了评估舆情跟踪的效果,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估:第一,检查舆情跟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了解他们对市场动态和舆情问题的掌握情况。
第二,定期对舆情监测工具和软件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监测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第三,评估各类舆情事件的处理结果和影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策略和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社系统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人社系统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规范人社系统网络舆情管理活动,维护人社系统形象,提高信息传播效果,保证网络舆情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结合人社系统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人社系统各级各类单位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活动中的组织、领导、权责分工、工作流程等方面。
第三条人社系统网络舆情工作应当坚持依法依规、及时准确、科学合理、开放透明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和研判分析,推动舆情工作的稳妥、有序、规范进行。
第四条人社系统各级各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和组织领导机制,加强舆情工作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舆情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
第二章组织领导第五条人社系统各级各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并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第六条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应当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本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第七条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应当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工作需求,建立起对舆情工作的监测、研判、处置和评估等工作机制。
第八条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相关的制度、规章、标准和流程,确保舆情工作有序开展。
第九条对具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
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库,为舆情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第三章舆情监测和研判第十条人社系统各级各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定期对本单位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第十一条建立舆情研判机制,由专业人员对监测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及时报告领导,制定相关应对措施。
第十二条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核实和评估,依法依规处理不实信息,及时发布官方正面信息,维护单位形象和权益。
第十三条人社系统各级各类单位要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库,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应对措施第十四条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人社系统各级各类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时做好危机公关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网络舆情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阶段(2009—2013年):发展阶段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并迅速带动多家门户网站、垂直类网站涉足微博业务,中国互联网从 此进入自媒体时代。2011年之后,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加速,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的诞生与发
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是网络舆情产业链价值属性的体现。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
(二)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特性 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是动态的,位于产业链各环节的行为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与市场需 求和行为主体自身的竞争力变化有关。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产业链各环节行为主体的构成和数 量,以及行为主体内部结构都会随之变化,最终使产业价值链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市场需求不变时, 产业链中的行为主体数量、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地位关系也可能随着行为主体自身竞争力的变化而改 变。
CONTENTS
1
网络舆情的商业价值
2
3
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
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
1
网络舆情的商业价值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价值
(一)网络舆情信息价值的概念 网络舆情信息是对网络舆情的具体描述,作为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客观存在。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 在于可以反映网络舆情态势,承载舆情事件各方的动向。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 可以知晓各方的博弈情况和本质诉求,对当下局势做出判断,从而采取有效手段引导舆情走向。 网络舆情信息价值是在信息生产方与服务方满足用户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可以对用户的行动、 决策产生意义,有信息内容、技术、存储载体等多种展现形式,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属性。
二、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实现
(三)对于个人的价值 ① 网络舆情信息承载公民权利表达与维护 ② 网络舆情信息协助个人声誉管理
三、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信息价值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信息价值并不只在信息本身,其核心是聚合多维度数据集进行关联性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多个时间、空间、维度、层次的数据聚合在一 起,可以改变原有的“就事论事”的分析模式,通过交叉关联,将个体、事件或应用投射到更广阔 的背景空间,全方位还原真相。 大数据时代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结合多项数据集,分析发现事件属性的一般性规律,发 现不同事物、事件之间隐含的关联和特征;能够快速处理体量巨大的数据集,并能迅速察觉某一项 数据的细微变动,针对异常情况发出预警,实现仅靠人力所无法实现的功能;也能够依据规律和关 联特性,通过调整某一项或某几项数据指标,改变事物、事件的发展路径和结果。
2
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
(一)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概念 网络舆情产业是指提供同类网络舆情产品、服务或是有密切替代、竞争关系的舆情产品、舆情服务 的机构集合。 网络舆情产业链是网络舆情机构内部和机构之间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创造价值的过程,包括从网络
舆情信息到最终客户的所有环节以及衍生环节。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价值
(四)网络舆情信息载体与技术价值 网络舆情信息是零散分布的,且种类多样,体量巨大,如何不被海量舆情信息淹没成为一个现实的 问题,单纯依靠人工是无法完成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的,大量的数据也对存储设备和技术提出 了一定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智能化的手段,载体与技术的价值也因此凸显出来。 载体与技术的价值主要是经济价值,旨在协助完成网络舆情信息的有效转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 人力成本。智能化采集、挖掘、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生成报告,是开展网络 舆情管理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相关技术与载体会扮演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
为、社会责任、好人好事等典型报道,对于营造正面舆情氛围意义重大,通过议程设置可以营造机
构和个人的良好形象,开展正向传播、广告、公关等行为。 基于行业的价值创造
三、网络舆情产业的价值创造和经营模式
(二)网络舆情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服务+增值”模式:此种模式多存在于学术研究类、媒体类和公关类网络舆情机构,提供研究、 咨询、推广等服务。此种模式的短板在技术方面,提供服务的机构普遍欠缺技术研发能力,服务大 量依靠人工,或者依赖于外购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其业务的可扩展性受到限制。 “技术+服务+增值”模式:这是目前市场上提供服务最为全面的一种经营模式,也是众多网络舆情 机构正在努力发展的方向。“技术+服务+增值”可以由一家机构提供,也可以由多个机构联盟合作, 博采众长为用户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扩展产业链各环节的业务形态,创造更大的价值。
3
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
一、
网络舆情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一)网络舆情产业兴起的契机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舆情环境的复杂化,在新媒体平台上,公共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公 共言论更加多样。信息从传统舆论场的单向传播模式转为多向交互传播模式,且传播扩散速度更快。 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在信息源和信息流向两方面的控制力都在弱化,官方话语权同比减弱。
第十一章
网络舆情信息的经营
导言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及公众意见表达的诉求丰富了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推动 了网络舆情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从21世纪初国内最早一批舆情服务机构出现至今,这一“朝阳行业” 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尽管其发展历史较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 态势。了解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把握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明确网络舆情产业的 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思考创新业务模式,以在未来实现更大的价值。
一、
网络舆情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一)网络舆情产业兴起的契机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一个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官方媒体掌握了80%的话语权;而 在2012年的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中,非官方媒体掌握了75%的话语权。从长远来看,话语权从官方 舆论场部分转移到民间舆论场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两个舆论场正在进行能量转化。 基于此,在当下各种矛盾频发的社会转型期,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隔阂已成为我们需要关注 的重点议题。清楚地认识自身所处的舆论环境,明确两个舆论场诉求的异同,从而更有效地引导舆 论,对于提升舆情管理质量和社会治理能力意义重大。网络舆情产业也由此有了兴起和发展的契机。
网络舆情信息辅助企业制定经营决策和管理客户关系:
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也体现在辅助企业制定经营决策和管理客户关系方面。互联网是获取消费者反 馈信息最快速、最有效的渠道,网络舆情是对企业市场调研、用户研究、客户关系管理方式的扩展。 搜集消费者意见、建议和投诉,经过分析处理反馈至相关部门,有助于企业洞察市场走势和消费者 的真实需求,从而为企业制定经营决策、优化改进产品提供依据,也可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 品牌的满意度。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价值
(三)网络舆情信息的社会价值 网络舆情信息的社会价值是指网络舆情信息经过分析处理,作用于社会,满足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物 质、精神需要的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区别在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是服 务社会公众。 社会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程度是衡量网络舆情信息社会价值大小的最重要指标,社会对网络舆情 信息的需求程度越高,需要的信息量越大,网络舆情信息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影响社会对网络舆情 信息需求的因素很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都可能对社会需求和信息的社会价值产生影响。
基于服务的价值创造:舆情预警、舆情研判和舆情分析
三、网络舆情产业的价值创造和经营模式
(一)网络舆情主要环节价值创造 目前,网络舆情产业各环节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产品来呈现的,网络舆情产品基于技术、服务、增值、 行业创造,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基于增值的价值创造:除了应对舆情危机,舆情信息还可以被挖掘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有关公益行
二、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实现
(一)对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社会价值实现 ① 网络舆情信息提供民情民意真实样本 ② 网络舆情信息辅助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
网络舆情信息提供民情民意真实样本: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是最为喧嚣的舆论阵地。公民对公共事务知情权、参与权的要 求在不断提升,民情民意所反映的内容多样且复杂,加上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性,越来越多 的社会转型期的矛盾都在这里显现。任何一个敏感话题加上情绪化的表述都可能成为一起重大舆情 事件的导火索,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如果不能对负面舆情及时察觉、及时疏导,就极有可能造 成不良后果。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拓宽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是政府部门和社 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治理效果的最有效方式,而实现这些的基础就是要及时全面地了解民情 民意。
网络舆情信息辅助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
仅靠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推出公共决策、进行社会管理已经不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调动社 会力量共同参与,可以避免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得到偏向性信息,更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可以最终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对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网络舆情是真实社会的映射,各类社会问题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反馈,对于公共决策和社会管理来 说,网络舆情汇集违法违纪情报、推动信息公开、集合公众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有益的社会价 值所在。
中游环节是盈利环节,主要涉及软硬件、数据与数据库、分析、研判、引导、咨询等价值活动,主
体类型较多,包括政府、企业、学术科研机构、媒体等。 下游环节是增值环节,主要涉及广告、公关、消费者研究、用户关系管理等价值活动,主体多为广 告公司、公关公司和市场化企业。
三、网络舆情产业的价值创造和经营模式
(一)网络舆情主要环节价值创造 目前,网络舆情产业各环节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产品来呈现的,网络舆情产品基于技术、服务、增值、 行业创造,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基于技术的价值创造:舆情软件、舆情硬件和舆情数据库
二、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特点和主要环节
(一)网络舆情产业价值链的特点 ① 产业各环节关联度高 ② 长周期与短周期交集 ③ 产业分工趋向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