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港口码头的兴衰史与新发展
武汉阳逻港调研报告

武汉阳逻港调研报告武汉阳逻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内陆港口。
近年来,随着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阳逻港也逐渐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之一。
本次调研以了解武汉阳逻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主要目的。
一、武汉阳逻港的基本情况武汉阳逻港位于长江北岸,地理位置优越,具备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
港口总面积达到800多亩,拥有现代化的集装箱操作设备和大型物流仓库。
港口景区内的景点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二、武汉阳逻港的发展概况随着武汉市经济的腾飞,武汉阳逻港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201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同比增长近30%。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更是突破30万标箱,位居中部地区的前列。
三、武汉阳逻港的竞争优势武汉阳逻港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优势: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河口港口,武汉阳逻港连接了长江经济带的北方和南方,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港口设施完善:武汉阳逻港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物流仓库,能够提供高效的货物装卸和储存服务。
3.多式联运优势:武汉阳逻港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与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相互衔接,为货物运输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武汉阳逻港的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发展武汉阳逻港,提升其物流运营水平和竞争力,相关部门提出了以下发展规划:1.提升港口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升武汉阳逻港的装卸效率和物流运作能力。
2.加强航运网络建设:与长江上下游港口加强合作,开通更多班轮航线,提升阳逻港的服务范围和能力。
3.发展综合物流业务:积极发展仓储、配送、加工等综合物流服务,推动阳逻港从港口向物流园区转型升级。
五、对武汉阳逻港未来发展的建议1.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周边企业、港口合作,共同发展货物运输和物流业务,形成良性互动。
2.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港口物流管理人才,提升阳逻港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注重环保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环保,采取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武汉码头文化分析

在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 后,作为中部崛起领军城市 的武汉要成为国际大都市, 必将向以物流、金融、高新 技术及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 的现代商贸金融经济格局发 展,其航运主业开始由长江 向海洋延伸,并由单一码头 (主要是水运)向立体大码 头(水运、铁路、公路、航 空及信息港等)转型,其码 头文化也正面临从传统向现 代的转型,一个全新的大码 头文化格局正在中国中部重 镇的武汉展开。
码头文化的人文优势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 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 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半城 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小鸟依人,风景宜人。 武汉是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得中独厚。完 整的拥抱了整个长江、汉江。
内河经济时代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 武汉码头文化 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 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 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 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 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 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 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 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 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 喻为“不夜港”。
传统码头文化面临现代转型
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来看,武汉码头文化经历了长期的 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 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 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 码头文化体系。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说码头,必然要说水;说码头文化,自然就离不开因码头而产生的生活习俗与个性特征;说武汉码头,当然也就得说汉水、长江了。
汉水曾经被汉口人称“小河”,可就是这条小河,造就了一个四大商业名镇,就是这条小河诞生的商业文化与物质文明,让西方国家也垂涎三尺,他们在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汉口作为了通商口岸的目标之一,由是,汉口有了租借。
武汉码头文化由此有了更多的内容。
漕运与淮盐看标题,可能有人会问,码头文化怎么和漕运与淮盐联系起来了?是的,武汉的码头文化兴盛就是从漕运与淮盐开始的。
什么是漕运?现代人也许不太懂。
漕运是和漕粮联系在一起的。
漕粮,简而言之,就是由水路运往京师供官军食用的粮食;漕运,自然就是运输漕粮的水路了。
长江中游的城陵矶本来是漕粮的转运地,可自汉口形成后,便开始显示自己的非同凡响,取代了城陵矶成为长江中游唯一的漕粮转运地。
虽然汉口形成的时间相比于武昌和汉阳晚了一千多年,但汉水的改道以及汉水唯一的入江口定格在了今天的两江相会处之后,武汉的格局不再是双城相对,而是呈三足鼎立之势了。
由地理形势的变化,转而进行了其他层面上的变化,最后导致汉口成为了漕粮转运之地。
漕粮运输与交税本身不是商贸活动,但是大规模的漕粮运输却给了汉口水上运输业很大的刺激。
可以想见,自从汉口成为漕粮转运地之后,汉口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又有多少人会在关注的目光中踏上这块新生的土地?汉口又会借漕粮转运之机给自己带来多少发展的良机?所以,清代客居汉口多年的范锴对汉口历史颇有兴趣,他是这样给汉口商业发达的原因下的结论:“汉口之盛,所以由于小河也。
”所以,说码头文化,如果离开了这条小河,就找不到其源头了。
依靠九省通衢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继漕运归入汉口之后,汉口又成为了淮盐的集散地。
淮盐就是江淮地区生产的食用盐。
湖光地区2 广大的居民日常生活都可能缺少的盐,虽然价钱低,但数量大,集中起来却也是不可小视的。
时隔 500 多年后,回头看,这次的汉水改道对于武汉来说,简直就是上天对武汉的垂爱,武汉由此产生的变化是那么的使人意想不到。
有码头的地方就是江湖

有码头的地方就是江湖人们总说,武汉是一个“市民化的城市”,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武汉,确切地来说,是一个码头城市。
依水而生的武汉,码头是它的根,码头文化是它的“基因”,深深植在骨髓里,永远难以抹去。
汛期刚刚过去,不少没入水中的老码头露出来,我们对武汉现存的几处老码头进行了一次探访,一本书都说不完的武汉老码头,当然不奢望能够用一篇文章讲透彻,我们只求以本刊特有的视角向大家展示部分老码头的前世今生,以一管窥豹。
化用徐克电影《东方不败》的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放在武汉:有码头的地方就是江湖。
宝庆码头赌狠打出来的地盘码头是怎么来的?每一个武汉人都会告诉你:是打来的。
武汉的码头在全盛时期在码头的全盛时期,谁控制了码头,谁就控制了集散和流通的业务,控制了一个经济增长点。
因此,在旧社会,码头之间的械斗,即“打码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最为著名的就是汉口宝庆码头,就是湖南的宝庆帮在清嘉庆年间硬是用武力打出来的――这让湖南邵阳(邵阳古称“宝庆府”)人至今还沾粘自喜。
汉正街的板厂、宝庆、永宁三个社区,在解放前有个“大名”,叫“宝庆码头”。
很少有人知道,直到如今,这里的常住人口中,大部分都是祖籍湖南,而且,这个码头还真是他们的祖辈“打”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湖南宝庆府下辖新化、邵阳和武岗三县,当地盛产杉木、煤炭、土纸和笋子。
一些宝庆人以杉木造船,然后载上一船煤顺水来到武汉,在汉江边找到了一个避风港。
他们在此靠岸就地卖煤,船板则拆下来用作盖房,或者贩卖木板。
他们在此“安营扎寨”,在码头做帮运(相当于现在的“扁担”),效益好的还开起了板厂行。
来“淘金”的宝庆人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宝庆帮”。
他们团结对外,和“地头蛇”斗,和外地的帮派斗,硬是把这个码头给抢了过来,叫响了“宝庆码头”的名号。
武汉作家董宏猷在一次有关武汉码头的讲座中描述“打码头”的过程:码头之间如果一发生纠纷,马上就动刀子,恐怕是天无宁日了。
湖北省港口情况

港口情况湖北省现有港口51个(港口泊位1996个),其中,主要港口4个,分别是武汉、黄石、荆州、宜昌;重要港口19个,分别是巴东港、秭归港、宜都港、枝江港、石首港、洪湖港、嘉鱼港、鄂州港、黄州港、武穴港、阳新港,汉江的襄樊港、丹江口港、钟祥港、沙洋港、潜江港、仙桃港、天门港、汉川港;一般港口28个,全省综合通过能力货运为16700万吨,客运为3400万人次。
2004年全省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659万吨(集装箱18.5万TEU)。
预计2010年,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0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67万TEU;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67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95万TEU。
四个主要港口基本情况武汉港:长江中游最大的港口,武汉港由汉口、汉阳、武昌、蔡甸、黄陂、新洲、江夏、汉南、洪山港区组成,有码头泊位352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为4444.4万吨、客运为1100万人次。
2004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280万吨、集装箱16.16万TEU。
2006年-2020年武汉港将以集装箱和矿石、石化、汽车滚装专业码头发展为主,并逐步形成和巩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地位。
计划2010年,港口吞吐量能力达到8100万吨/年(集装箱总通过能力达到120万TEU,汉阳港区达到60万TEU;阳逻港区达到60万TEU);2020年达到14300万吨(集装箱总通过能力达到260万TEU)。
宜昌港:宜昌港由宜昌城区港、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虾子沟、罗镜滩等港区组成,泊位108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为1041万吨,客运为413万人次。
2004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1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0.75万TEU、旅客吞吐量200万人次。
预计2010年,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565万吨(集装箱吞吐通过能力15万TEU);2020年达到1975万吨(集装箱35万TEU)。
黄石港:黄石港由昌大堤、沈家营、戴司湾、胜阳港、上窑、西塞山、道仕袱港区组成,泊位58个,最大靠泊能力为5000吨级。
徐闻汉港兴衰的历史原因

徐闻汉港兴衰的历史原因作者:来源:《商业文化》2009年第02期徐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南疆重镇,陆路驿站、海道要津和滨海县治,并且曾经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徐闻港从汉代兴起后,一直到三国、东晋南北朝时,对外通商贸易都相当发达。
由于东汉前期(117年前后)匈奴占领河西走廊以西大部分地区,因此,中西方的陆路交通受到阻塞,以至南方海路交通显得更加重要。
而徐闻港地处琼州海峡,是当时船舶沿岸航行到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此后由于陆地的延伸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陆路交通的发展,使徐闻港不再是航行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路了。
虽然二千多年来名称依存。
但当年的港口旧址,已经是沧海桑田,湮没无闻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其兴旺,又是什么原因使其衰落的呢?中山大学教授沈荣嵩曾在《岭南文史》撰文认为,港口的兴衰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演变的。
沈教授从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中发现,徐闻港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口岸,在两汉时期比较发达,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西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开创了官方的海外贸易,使徐闻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秦始皇打通五岭统一中国以后,到西汉时期才巩固起来。
汉王朝前期采取一系列奖励农耕,减免赋税,与民休养生息的政治经济措施,经过五六十年相对稳定时期,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了汉明帝时,已是“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工商业和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两汉时期国内不设关禁,商业通行无阻。
从汉武帝扩展疆域以后,又开创了官营的海外贸易。
汉王朝经常派遣直属宫廷的黄门译长,率同应募的船员们,带着黄金和丝织物,从徐闻或合浦上船,出海远航,和海外国家进行官方的外交活动和贸易,交换明珠、宝石及其它奇石异物等珍宝带归,以满足宫廷的需要。
因此,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是徐闻港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徐闻港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当时的海上交通贸易。
武汉港

武汉港第一章港口简介1.1武汉港概况武汉港位于长江干支流水系网的中枢,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汇合处,依托华中特大中心城市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
港口位置武汉港位于长江干支流水系网的中枢,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汇合处,依托华中特大中心城市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
汉江在此汇人长江,从武汉关溯长江西上至重庆1278公里,顺流至上海 11O2公里,溯汉江而上532公里抵襄樊,再上去经丹江口库区通往陕西。
铁路有京广线、武黄(石)线、汉丹(江口)线,并通过或有支线连通汉阳、江岸、青山、舵落口、徐家棚、鲇鱼套港区。
公路以武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连通本省各市、县及邻省。
自然条件气象风况:春夏多北风、东风,7、8月多南风,风力一般2~4级,大风多为5~6级,江面最大阵风7~8级。
年平均风速2.8米/秒;年最大风速19.1米/秒;极大风速可达28米/秒,7~8级大风年平均8.2天,最多16天,最少1天。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284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2105毫米,年平均大于或等于0.1毫米的降雨日125天,大于或等于25毫米的降雨日为13.1天,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降雨日为4.5天。
年平均降雪日8天。
雾况:年平均雾日数33.1天,11月份最多为10天,冬春两季一般早雾午消。
气温:年平均气温15℃;7~8月最热,平均气温37℃左右,最高曾达41.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9℃,最低曾达-18℃。
港区无封冻史。
水文水位:武汉段长江历年最高水位27.86米(黄海高程,下同)最低水位8.21米,主航道枯水期水深一般在3.5米左右,洪水期一般在9~10为。
流速:最大流速3.06米/秒,平均最大流速2.70米/秒。
流量:最大流量76100立方米/秒(1984年8月),最小流速4830立方米/秒(1951年)。
经济腹地武汉港的主要经济腹地是武汉市、湖北省及长江上、中游各省市,还承担晋、陕豫等省大宗煤炭中转和进口矿石接卸任务。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为了适应水陆运输的需要,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逐渐建立,后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继汉口通商后,码头林立,各种帮派也随之建立,码头成为兴盛一时的主要货物和人员的集中地。
除了保留初建时的货物运输等需要,码头的客运量逐渐增大,而搬货卸货产生的劳动号子更是层出不穷。
同时,作为“火炉”的武汉,人们纳凉的首选地便是这依托长江水的码头边,万家灯火为码头这粗犷的轮廓增添一份细腻。
这样,码头文化便在这亦商亦娱的功能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随着城那市化的发展,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为这九省通衢的武汉更增添一份活力。
关键词:码头码头文化长江(一)汉水改道与汉口镇明朝中叶以前,武汉一直都是武昌、汉阳的地理位置的统称。
那时候,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车船林立,人潮拥挤的汉口只是一个四周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地。
每每到洪水暴发的季节,犹如一片汪洋,看不见陆地,而到了洪水退潮的季节,更是野草丛生。
这样的蛮荒之地怎么会是现在的汉口?这一切,都要感谢“汉水改道”。
汉水发源于山西宁强县大巴山系,自西北向南流入湖北,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如此,就可以理解在洪水时期,犹如一片汪洋的原因了。
大概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70),汉水的下游连年大水,堤防总是决口,而这就使汉水下游的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他入江口淤塞,形成了一个主河道入江口,汉水流至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集中水流,径直而下,经过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天的景观。
“汉水改道”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飘忽不定的历史。
新的水口的南岸仍称之为汉阳,而北岸,后则成立为汉口镇。
新的水口两岸地域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建立坚固的堤坝,很快便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二)近代港口和码头明确记载的民船码头是在乾隆元年(1736),天宝码头。
从此以后,在汉江沿岸的硚口到龙王庙一带,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码头,像杨家河、老水港、彭家巷、小硚口、五显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多达20多处。
港口物流的发展和创新

港口物流的发展和创新一、港口物流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港口物流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行各业的重要基础服务,市场空间日渐巨大。
港口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及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二、港口物流发展现状目前,全球港口物流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装箱化程度不断提高。
集装箱化是现代化港口物流的重要标志,各大港口都在加快集装箱化的步伐。
中国港口是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群,港口码头需要设计为集装箱码头,大幅提高码头效率和吞吐量。
2、港口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
港口自动化是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系数,降低了人力成本,缩短了装卸和转运时间。
3、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蓝色经济是指以海洋为基础的经济,港口在其建设中可以形成多种产业,如海上旅游、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海洋生态保护等,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4、综合运营服务模式不断更新。
港口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逐渐建立起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综合运营服务模式,成为重要的供应链核心节点。
三、港口物流创新探讨1、移动互联网+港口物流。
相较于传统的港口物流业务模式,移动互联网+港口物流模式更加灵活、高效和便捷,可较好地解决现有港口物流信任、素质等问题。
2、物流ERP系统优化。
物流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ERP系统的优化来加强内部流程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3、智能化物流设备。
智能化物流设备可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作业,同时规范了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四、对港口物流的展望展望未来,港口物流将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进一步的创新:1、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进一步提高港口物流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同时带动智能码头、智能堆场等设施的建设。
2、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将会成为港口物流信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可为港口物流顺畅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
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
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
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
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
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
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
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
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武汉新港由哪四个

武汉新港由哪四个港口组成?武汉新港是中国内陆城市武汉的一个重要港口,由哪四个港口组成?本文将详细介绍武汉新港由哪四个港口组成,并探讨其在武汉及整个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性。
首先,武汉新港由武汉港务集团管理,该集团下属的四个港口分别是汉口港、九峰港、黄鹤港和新港港。
这四个港口位于武汉市中心和周边地区,占据着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位置。
汉口港作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口,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港口之一。
它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也是中国内河航运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一。
汉口港拥有现代化的码头设施和先进的港口运营管理体系,可以同时处理多条船只的货物装卸业务。
这使得汉口港成为了武汉及周边地区货物流通的重要枢纽,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九峰港是武汉新港的第二大港口,位于长江北岸的东西湖区域。
它是武汉市的天然深水港口,拥有大型散货码头和汽车码头等设施。
九峰港主要用于处理散货和大宗物资的装卸业务,同时也承担着部分水运客运业务。
作为一个多功能港口,九峰港的发展对于武汉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黄鹤港位于长江北岸的黄鹤楼附近,是武汉新港的第三大港口。
它主要用于处理沿江客运和观光业务,是武汉市的重要旅游交通节点。
黄鹤港的航线连接了湖北省的多个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光客。
凭借便捷的交通和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黄鹤港成为了武汉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最后一个组成武汉新港的港口是新港港,它位于长江南岸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新港港是一个多功能港口,主要用于处理集装箱的装卸和货物集散业务。
它拥有先进的装卸设备和高效的港口运营系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集装箱物流服务。
新港港通过长江与全国各地的港口相连,成为了武汉地区物流产业的重要节点。
总之,武汉新港由汉口港、九峰港、黄鹤港和新港港四个港口组成。
这些港口在武汉及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了货物流通、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内陆城市的快速发展,武汉新港将继续发挥其在内河航运网络中的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教案: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

历史教案: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港口城市是历史上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枢纽,它们不仅承载着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功能,也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兴衰变迁。
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牵涉到地理环境、政治力量、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并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古代港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古代,港口城市的兴起往往与海权的崛起和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古代港口城市往往位于海岸线上,拥有良好的自然港湾和地理位置优势,这使得它们成为贸易航线的重要节点。
同时,政治力量的支持也是古代港口城市得以兴起的重要因素。
比如中国的广州、泉州和杭州等城市,得到了当时的朝廷的支持,成为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
二、港口城市的兴盛和贸易繁荣随着时代的变迁,港口城市的贸易繁荣和兴盛成为了它们的主要特点。
通过与外界的贸易,港口城市不断吸纳外来的商品和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比如地中海地区的罗马、雅典和威尼斯等城市,在古代曾经是东西方贸易的交汇点,他们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桥梁。
三、港口城市的兴衰和政治变化港口城市的兴衰和政治变化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政治力量的更迭和战争的发生,往往会导致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
比如古代的迦太基,它曾是地中海最强大的贸易帝国之一,但在与罗马的三次战争中,迦太基战败被毁,这也标志着它的兴衰之路;又比如明朝的广州,自宋朝以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但在明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内外交困,广州的贸易地位逐渐衰落。
四、港口城市的消亡和变革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港口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革。
新的交通技术和工业化的兴起,使得港口城市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比如英国的利物浦和巴尔的摩,它们曾经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港口城市,但随着船舶技术的进步和铁路的发展,它们的地位逐渐被伦敦和纽约等新兴港口城市所取代。
五、现代港口城市的发展与挑战在现代,港口城市持续发展并面临着新的挑战。
武汉的码头文化简介

武汉的码头文化简介武汉码头文化简介一、码头文化概况1、武汉码头文化早在历史上就得到了繁荣和发展,码头文化也曾是武汉最重要的一种文化之一。
2、码头文化表现在对于当地船员和航行家的祭祀活动中,武汉码头也常常有相应的庆祝仪式来代表这种文化。
3、码头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也非常明显,码头文化通过当地居民的口头传承以及文字记载,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二、特色1、传统的码头文化可以经过历史的考古鉴定和记载,最终确定一种“码头文化”的形成。
2、码头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一气呵成,武汉码头文化集生活礼仪、建筑风格、旅行相关庆典、河流来源于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码头文化气息。
3、码头文化的受众更加广泛,普及率也更高。
码头文化往往传播至当地的各个社会阶层,有码头建设处、出海航行家、商贸商家、客运乘客等领域,也涵盖老百姓家庭、熟悉礼仪节日、祭祖典礼等等,都形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独特文化。
三、影响1、码头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地人民中形成了一种尊重、依赖和珍视码头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伦理观念。
2、码头文化影响了当地企业投资及发展的方向,因为它的普及,给当地的出海服务以及贸易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机会。
3、码头文化也给本地的文化和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例如、利用这种传统文化,本地有能力开发出更多吸引游客的文化旅游项目,以此来增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
四、文化启示1、武汉码头文化启示我们,家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被传统文化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可以通过回顾历史经历,为当今的社会以及未来的人们提供把握未来的方向。
2、武汉码头文化也启示我们,动态社会发展中,不断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完善而并不会因此丧失原有文化的精髓和特色,而只会发生不断更新和改变。
3、同时也唤起了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虽然传统文化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变动,但是这些变动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让当地文化得到更多的改善,更多的发展,从而达到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
码头文化

八、讨论
你对武汉存在的码头文化有哪些观点和看 法?
赋予码头文化新的时代特质有哪些意见和 建议?
城市社区文化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影响?
九、补充
武汉的文化也包含着荆楚大地的楚文化。从文化 源流而言,武汉文化早期是本地先民土著文化、 华夏文化(尤其是商文化),楚文化的延伸和融 合,三国后又有吴越文化的交融,清代更有满汉 文化的交融,近代以来更多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当代主要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武汉城 市文化之源头不是单一的楚文化,其发展也不是 单一的楚文化的延伸,而是一条多元交汇、多次 交汇的发展链。总体而言,是华夏文化与楚文化 交融的文化。
六、码头文化的弊端
唯利是图、舍本逐末的价值取向 在浓郁的商业本位意识和强烈的实用价值取向的驱动下, 形成了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拜金主义风靡的场所。 急功近利对立竿见影的投机买卖趋之若鹜。
逞强斗狠、睚眦必报 作为带有浓郁江湖色彩的码头,弱肉强食、蛮横粗暴的行 为,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常态。 时至今日,遇事不冷静,恶语相加、大打出手、赌狠,从 来即可看出码头习性的后遗与影响。 在经济竞争中也有反映。
三、汉口码头文化的经济基础
港埠水运的优势,契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 节拍。
“舟中为市” 码头、集市、港埠、商埠
城市围绕着码头而发展,以码头的空间与 功能为转移。水陆码头的遍布,衍生出码 头文化。
四、人文生态
概而言之,就是“九省通衢”、“转输贸 易”、“五方杂处”。
“九省通衢”——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 特征。
七、重构
码头文化置于武汉城市的灵魂深处,剥离 不得,所需要的是传承和摒弃。文化的建 设可以促进对内凝聚力的强化,建立全社 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
新形势下武汉水运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武汉水运发展策略
陶加源;胡空
【期刊名称】《水运管理》
【年(卷),期】2018(040)003
【摘要】为完善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武汉市水路运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探讨武汉水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水运发展策略:加强水运通道建设,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航道网络体系;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绿色高效现代港口体系;加强船舶运力革新,构建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的绿色运输装备体系;发展现代航运业务,构建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推进集疏运服务,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陶加源;胡空
【作者单位】四川港航汇通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41;武汉市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珠江水运》实现新的发展珠江水运杂志工作会议暨理事会会议在武汉召开
2.武汉新港建设启动续写武汉水运辉煌
3.武汉水运集团抢占集装箱运输制高点—“武汉9号”轮试航成功
4.武汉交干院与武汉水运工校
合并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诞生赵常生、项喜章分任党委书记、院长5.武汉水运工业学校学生足球队获武汉地区中专联赛三联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码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

明代 中期 以前, 汉水 从 秦岭 发 源 . 从 陕 西 的汉 中 , 经 襄 樊 、 川 等 地 . 历 汉
流 到武汉 一 带进 入 长江 。汉水 流 到低 陷 的江汉 平原 时 。与 众 云 梦泽 中 的湖 泊 与 小河 叉 汇 聚 , 河 发 展 出一 些 小 沿 城 镇 。但 是 . 水 在 武 汉 一 带 没 有 一 汉 个 主河 道 。 有 造 就 一 个 有 影 响 的码 没
I 文 化 楚
[ ueHa C Wnu] h J
武汉码头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
口王玉德
最 近 , 汉 口码 头 ” 电视 剧 在武 汉 “
吴 国水 军 在武 汉 一 带训 练 ,军 事 后 勤
一
条街 , 宋代 祝穆 的《 方舆 纪 胜 》 陆游 、 的《 蜀记》 这条街 有描 述 。 入 对
南北 朝 时 , 北 的 汉 阳有 却 月城 , 江
江南 的 武 昌有 黄鹄 山城 ,都 是 码 头所
在。
迎 , 有 白 沙州 、 兴 州 以缓 水 势 , 且 天 可 供西来 东去 的船舶 歇息 。久而 久之 。 形
成 了江 上 码 头 。
隋朝 时 以 武 昌为 江 夏 县 .改 江津
前万户 家 。” 句诗 说 的似乎 是鹦 鹉州 这
在武 昌 。唐 代时 , 阳很 热 闹 , 隐有 汉 罗 《 夏 口》 诗 云 : 汉 汩渡 口兰为 舟 , 忆 “ 汉 阳城下 多酒 楼 。” 见 民 国《 口县志 》 ( 夏 )
唐 宋 时 , 江 两岸 船 来 船往 . 北 长 南
春秋 战 国时 期 , 人 往 来 于吴 越 , 楚
可 保也 。 于东 南者 , 国 保江 淮 不可 不 知 保汉, 以东南 而 向 中原者 . 江淮 不 可 用 不 知用汉 ,地势 得 也 。” 读史 方 舆 纪 《
武汉码头文化分析课件

著名码头介绍
介绍武汉著名的码头,如 汉口江滩、武昌码头等, 突显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码头民俗与风情
码头民间信仰
讲述武汉码头地区的民间 信仰和祭祀活动,如妈祖 信仰、龙王庙等。
码头生活习俗
展示武汉码头居民的生活 方式、饮食习惯和婚丧嫁 娶等传统习俗。
码头节庆活动
介绍武汉码头地区的传统 节日和庆祝活动,如龙舟 赛、庙会等,突显其地方 特色。
鼓励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作具有码头文化特色的作
品。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推广
码头文化城市形象塑造
将码头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整体规划 和设计。
码头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码头文化走 向世界。
码头文化宣传推广
运用多种渠道和平台,如媒体、网络、展览等,宣传和推 广武汉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活动策划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讲座等,丰富码头文化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01
码头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
02
码头文化IP开发
挖掘码头文化元素,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如动漫、影视、音
乐等。
03
码头文化创新设计
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需要加强保护和发掘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
利用武汉码头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如设计、动漫、影视等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 创新发展。
旅游产业开发
挖掘武汉码头文化的旅 游价值,开发相关旅游 产品和线路,吸引游客 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 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交流合作
武汉港口码头的兴衰史与新发展

武汉港口码头的兴衰史与新发展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长江航运在武汉对外交通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经被冠以“黄金水道”之称。
近代,汉口的港口码头名噪一时,在这一时期,汉口的对外贸易基本上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走在了全国开放性城市的前列,使得武汉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城市,并获得了“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然而,解放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的风光不再,昔日繁忙的港口码头变的萧条冷清。
到了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部署,显示出了重振武汉港口码头雄风的豪气。
曾经的辉煌:独领风骚,享誉世界。
现代考古证明,远在商代中期,武汉就萌芽了城市。
春秋战国,武汉属楚,楚国多江河湖泊,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尤其是它统一了南方以后,商品贸易日益繁荣。
其时武汉尚为零散渔村,舟楫除了打鱼,便是运输,停停靠靠,渡口也似集散之码头。
武汉市港航局提供的《湖北水运史》记载,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石级码头。
旧时码头多为自然土坡状态,木船泊岸时或以绳系桩,或于土坡扎锚,白搭跳板上下客货。
码头所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
至咸丰末年(约19世纪50年代末),汉口沿江上起硚口、下至今江汉关有码头60余处,武昌“六门两洲”(即保安门、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武圣门和白沙洲、金沙洲)及汉阳东门、南门外有码头多处。
汉口开埠后,各国洋行及轮船公司于租界内外相继修筑轮船码头。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英租界宝顺街(今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首座轮船码头。
1871年,俄国顺丰洋行在俄租界列尔宾街(今兰陵路)建顺丰砖茶厂码头,专供汉茶出口外运。
汉埠有企业专用码头自此始。
1907年的汉口码头至辛亥革命前,汉口沿江一带深水港域几乎全为外商码头占据。
江汉关至合作路英租界江岸,设有怡和洋行、太古洋行、鸿安商轮公司、麦边洋行等英商码头。
合作路至黄兴路俄租界江岸,设有日本大阪商船会社、俄国新泰货栈码头。
中国港口的发展史

中国港口的发展史一、古代港口的兴起中国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商朝和周朝时期,一些重要的水域交通枢纽已经形成。
例如,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就是当时重要的港口之一。
这些港口的兴起,促进了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为后来的港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繁荣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港口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
这些时期,中国港口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大幅增长。
其中最著名的港口之一是明代的广州。
广州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外国商船。
此外,杭州、福州、南京等地的港口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近代港口的崛起近代以来,中国港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扩张,中国港口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世纪下半叶,上海港开始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投资。
此外,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也相继崛起,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海上门户。
四、现代港口的腾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港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港口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逐年攀升,多个港口连续多年位列世界前列。
例如,上海港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宁波港、深圳港等港口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五、未来港口的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港口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港口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港口建设的投资,提升港口设施和服务水平。
同时,港口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方面也将成为未来港口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结语中国港口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
古代港口的兴起为后来的港口发展奠定了基础,宋元明清时期的繁荣使中国港口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近代港口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港口的腾飞更是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展望未来,中国港口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辑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一、江汉相汇的港埠,隔江相夹的要塞——武汉肇源的基础武汉是我国起源最早的城市之一。
市北与郊县黄陂接界处的商代古城遗址——盘龙城,是武汉市最早的城镇聚落,经考古确认为商代古城,距今3500年左右。
它和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两座并列最早的城镇聚落遗址。
盘龙城位于滾水入江之口。
《水经注》写道:“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东,合滾口,水上承沔水于安陆县,而东径摄阳县北,东南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
”①尽管《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初的著作,离开盘龙城的时间近2000年,但《水经注》以前,自然环境主要是自然的演化和变迁,当不会有太木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汉江下游入江口附近,存在一个较大的湖泊,与汉江、天门河、大富水、漳河、温水、漠河、滾水相通,并有多口与长江相通,其中今京广铁路由黄陂北部和中部延伸的岗地可直抵长江北岸,盘龙城位于岗地的尾闾,是此湖东岸入江之口,所以,盘龙城的港埠性质,也是明显的。
汉末蔡邕(132—192年)在《汉津赋》中把夏口描写为:“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导财运货,懋迁有无”。
蔡邕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是蔡琰(即蔡文姬)之父。
在他的笔T,夏口的大都会、大港埠性质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最早有关港口的记载,而且这曇早的港口的特点和武汉地域特点相关,是军港、商港的结合。
长江和汉江在武汉相会,在古代由于陆路交通的动力问题未能解决,加之陆路的修筑十分艰难,故内河水运是当时最为经济适用的运输形式。
《禹贡》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内中设计了全国的以水运为主的水陆贡道运输网。
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运河的开凿,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凿了第一条江淮运河——邪沟;百余年后魏惠王(公元前369—318年在位)时开凿了第一条河淮运河——鸿沟,实现了黄河、济水、淮河和长江四大河流的联接和沟通,建成了我国最早的全国性水上运输网络。
汉江为巨川长河,北达黄河、南通长江,皆因特殊困难,未曾开凿运河*夏水和杨水虽然可通长江和汉江,但皆为泄洪、分洪水道,冬竭夏流,不具航运价值,故只能通过汇合口实现跨河运输,武汉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是产生城市的最为主导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港口码头的兴衰史与新发展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长江航运在武汉对外交通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经被冠以“黄金水道”之称。
近代,汉口的港口码头名噪一时,在这一时期,汉口的对外贸易基本上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走在了全国开放性城市的前列,使得武汉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城市,并获得了“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然而,解放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的风光不再,昔日繁忙的港口码头变的萧条冷清。
到了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部署,显示出了重振武汉港口码头雄风的豪气。
曾经的辉煌:独领风骚,享誉世界。
现代考古证明,远在商代中期,武汉就萌芽了城市。
春秋战国,武汉属楚,楚国多江河湖泊,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尤其是它统一了南方以后,商品贸易日益繁荣。
其时武汉尚为零散渔村,舟楫除了打鱼,便是运输,停停靠靠,渡口也似集散之码头。
武汉市港航局提供的《湖北水运史》记载,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石级码头。
旧时码头多为自然土坡状态,木船泊岸时或以绳系桩,或于土坡扎锚,白搭跳板上下客货。
码头所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
至咸丰末年(约19世纪50年代末),汉口沿江上起硚口、下至今江汉关有码头60余处,武昌“六门两洲”(即保安门、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武圣门和白沙洲、金沙洲)及汉阳东门、南门外有码头多处。
汉口开埠后,各国洋行及轮船公司于租界内外相继修筑轮船码头。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英租界宝顺街(今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首座轮船码头。
1871年,俄国顺丰洋行在俄租界列尔宾街(今兰陵路)建顺丰砖茶厂码头,专供汉茶出口外运。
汉埠有企业专用码头自此始。
1907年的汉口码头至辛亥革命前,汉口沿江一带深水港域几乎全为外商码头占据。
江汉关至合作路英租界江岸,设有怡和洋行、太古洋行、鸿安商轮公司、麦边洋行等英商码头。
合作路至黄兴路俄租界江岸,设有日本大阪商船会社、俄国新泰货栈码头。
黄兴路至一元路法租界江岸,设有日本邮船会社、法国东方轮船公司码头。
一元路至六合路德租界江岸,设有汉堡亚米利加栈、美最时洋行、瑞记洋行、亨宝轮船公司等德商码头。
六合路至吉林路日租界江岸,设有三菱洋行、日华洋行、太平洋洋行等日商码头。
1918年中山前街汉阳书院码头1873年,轮船招商局在汉口英租界外周家巷购置码头,为国人在汉设立的首座轮船码头。
1896年始,本埠私营小火轮公司纷纷成立,沿汉水硚口至龙王庙设置专用或共用的小火轮码头。
1905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又开辟了汉口至神户、大阪的直达航线,使汉口港成为国际港。
至清末,由汉口驶向国外的轮船,已可直达德国的汉堡、不来梅,荷兰的鹿特丹,埃及的塞得港,法国的马赛,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意大利的热诺瓦等。
1918~1932年,又有宁绍商轮公司、三北轮船公司、大达轮埠公司、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鸿安轮船公司等外埠私营航业在汉设立分公司,或租或购,设置轮船码头。
1924年后的新汉口码头1935年,汉口上海路与武昌营房口江边设汽车渡江码头,开三镇汽车轮渡码头之先。
至抗日战争前夕,武汉港有各类码头144座,其中汉江岸45座,长江岸99 座。
设有趸船设备的浮式码头计55座。
其中本国19座(内有轮船公司11座,工商厂号5座,机关2座,铁路1座),外国36座(内有轮船公司20座,工商厂号15座,机关1座)。
长江汉口岸龙王庙至江汉关地段,主要为长江干线客运码头,兼及货运。
江汉关以下至谌家矶,大部为货运码头,亦有少数客运码头。
汉江岸主要是民船货运码头,少数为湖北省境短途客运码头。
1929年时的新汉口码头自清末延及抗日战争前,汉江民船码头基本形成专业分工,所泊民船与沿河两岸专业贸易市场相应,有油、棉花、米、杂粮、柴炭、石膏等专用码头。
如油船泊于汉阳河街,每年约150艘。
棉花船泊于汉口打扣巷,按季节最盛之时,每日数百只。
米船泊于汉阳沈家嘴,常有百只或二三百只往来此地与湖南间。
杂粮船泊于汉口杨家河,每日约二三百只。
柴炭船泊于汉口集家嘴。
石膏船泊于汉口硚口上首石膏帮。
长江汉阳岸杨泗庙地段,自清末即为竹木集散码头。
武昌岸主要是工厂企业和轮渡专用码头。
1940年汉阳门码头近代,兴旺发达的港口码头,使得武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以到达世界诸多国家,已经是国际化的大港。
长江上嘹亮的汽笛声,往来如织的船舶,呈现出繁荣、充满活力的壮观景象,那时的港口码头规模,达到鼎盛时期,霸气十足,以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气度而闻名于世。
现在的武汉人,提及那段历史,无不神思飞扬,自豪不已。
二、衰落的隐痛:萧条冷清,无人问津。
随着1990年代以来“黄金水道”的衰落,汉口码头的沉沦成就了大武汉衰落的记忆。
1986年,武汉港客运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年送客人数达到286万人次,日发航班30次左右。
1992年兴建的被誉为“亚洲第一港”的新武汉港,在短暂辉煌之后,客源迅速下滑。
至1995年,长江客运比10年前下降124万人次。
到2000年下降到106万余人,递减速度达20%左右。
“九五”期间,客运亏损额高达3.7亿元。
2001年10月,集团退出了长江中下游的普客运输航线。
长江航运的衰落,1990年代以来主要受到来自其他运输方式特别是铁路和公路的激烈竞争。
同时国家给内河整治的投资太低。
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50年来,国家给长江的投资不到90个亿,仅相当于国家投资一条8000公里的襄渝铁路。
“九五”期间水运投资只占铁、水、公、航四种运输方式总和的12.4%。
其中航道投资占四种运输方式总和的1.96%。
陆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飞速发展,使长江航运的优势不复存在,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武汉的港口码头整体出现萧条的景象,也没有大的投资商对武汉港口感兴趣。
昔日的辉煌只能成为逝去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武汉人深藏在心底的隐痛。
水运的衰落同时伴随的是武汉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滑。
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四。
改革开放以后武汉总体吸聚能力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武汉面临“东西夹击”的局面,在国内经济地理形势上,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功能大大降低。
三、今日的觉醒:大刀阔斧重铸新港2004年,长江水运和武汉的发展开始出现契机。
2004年元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话时,要求高度重视水运,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
交通部已经批准《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决定在2020年以前,投资160亿元整治长江航道,长江航运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
武汉阳逻港2004年11月初,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2次会议上,振兴“黄金水道”,成了政府官员和学者的共识。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上海、湖北、重庆等沿江七省二市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参加的座谈会,达成合力建设黄金水道的共识。
长江航道局称,“十一五”期间,长江投入150亿元整治航道。
到2010年,南京以下确保10.5米水深航道畅通,南京至安庆水深达到6米,安庆至武汉水深达到4.5米,武汉至城陵矶水深达到3.7米,长江航运优势将进一步体现出来。
武汉新港规划2007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武汉新港”的宏伟目标,这是在“中部崛起”大背景下,对武汉港口发展的大手笔之作,并将“武汉新港”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大项目。
按照规划,它将跻身拥有先进港口技术、现代机械装备的“亿吨级”大港,它将是中西部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它还将带动一个依托港口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城区的“循环经济”先导区。
武汉新港规划跨越武汉、鄂州、黄冈三地的“亿吨大港”——武汉新港建设,于08年7月7日正式启动,时任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担任武汉新港规划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
规划的武汉新港打破了行政区划,包括武汉、黄冈、鄂州三市的部分港口。
规划范围,左岸从黄陂区窑头至黄冈市蔡胡廖,岸线全长59.72公里;右岸从青山区武钢运河口至鄂州市长港出口,岸线全长71.31公里。
武汉新港顺势提出十大片区规划。
——阳逻一作业区:规划以钢铁和成品油为主,预测2025年,钢铁吞吐量395万吨,成品油吞吐量250万吨。
这个作业区规划泊位8个,通过能力665万吨。
规划陆域面积78.97万平方米,仓库面积3.95万平方米,最大陆域纵深515米。
——阳逻二作业区:规划以集装箱和散货为主,预测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100万标箱,煤炭吞吐量240万吨,水泥吞吐量745万吨,钢铁吞吐量90万吨。
此区规划泊位14个,其中现有泊位5个,通过能力1130万吨,105万标箱。
规划陆域面积213.26万平方米,仓库面积2.15万平方米,最大陆域纵深946米。
——阳逻三作业区:倒水河上游作业区基本以集装箱为主,倒水河下游以粮食及石油化工品为主。
预测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250万标箱,钢铁吞吐量130万吨,粮食吞吐量300万吨,石油天然气及制品450万吨。
此区规划泊位24个,其中现有泊位1个,通过能力930万吨,250万标箱。
规划陆域面积315.34万平方米,最大陆域纵深1761米。
——林四房作业区:规划以煤炭、水泥和非金属矿石为主,预测2025年,煤炭吞吐量1960万吨,水泥吞吐量755万吨、非金属矿石吞吐量为500万吨,其他货物吞吐量100万吨。
此作业区规划泊位19个,通过能力3615万吨。
规划陆域面积614.96万平方米,其中预留面积338.62万平方米,最大陆域纵深1621米。
——唐家渡作业区:规划以煤炭和其他件杂货物为主。
预测2025年,煤炭吞吐量达到150万吨,其他货物吞吐量为910万吨。
——武钢作业区:规划以金属矿石、钢铁为主,2025年金属矿石的吞吐量为2400万吨,钢铁为326万吨。
此作业区规划泊位18个,其中现有泊位10个,通过能力2950万吨。
规划陆域面积263.64万平方米,最大陆域纵深1100米。
——北湖作业区:规划以石油、化工及钢铁为主。
预测2025年,化工原料和制品吞吐量将达到2190万吨,钢铁吞吐量为264万吨。
此作业区规划泊位32个,其中现有泊位2个,通过能力2575万吨。
规划陆域面积689.67万平方米,最大陆域纵深1230米。
——白浒山作业区:规划以石油、化工及预留集装箱为主。
预测2025年,化工原料及制品吞吐量达到310万吨,其他货物吞吐量为90万吨,预留集装箱260万标箱。
此作业区规划泊位25个,其中现有泊位7个,预留集装箱泊位17个,通过能力788万吨,260万标箱,规划陆域面积596.97万平方米,其中预留面积438.79万平方米,最大陆域纵深2097米。
——葛店作业区:规划以件杂货为主,预测2025年货物吞吐量425万吨。
此作业区规划件杂泊位25个,通过能力46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