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武汉大学校史知识学习竞赛系列辅导材料
武汉大学校习竞赛系列辅导材料武汉大学校史知识学习竞赛系列辅导材料 (1)一、历史沿革篇 (2)二、人物篇 (4)三、建筑篇 (6)珞珈山新校舍建设 (6)六一纪念亭 (7)四、樱花篇 (8)五、补充篇 (8)一、历史沿革篇武汉大学校名沿革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湖北方言学堂(1902.10-1911.2)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7-1923.9)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3.9-1924.9)国立武昌大学(1924.9-1926.10)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6.12-1927.12)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武汉大学(1949.8-)武汉水利学院(1954)-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59)-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3)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56)-武汉测绘学院(1958,1970年被撤销,1974年恢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85)湖北省立医学院(1943)-湖北省医学院(1949)-湖北医学院(1953)-湖北医科大学(1993)新武汉大学(2000.8-)自强学堂的创办: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1893年11月29日)自强(方言)学堂的专业设置:1893年:方言、格致、算学、商务1896年:算学移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停办,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并入矿务、化学学堂1898年:增加东文(日文),共计五门武昌高师的专业设置:教育部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开设课程:预科、本科国文部、本科英文部、本科历史地理部、本科数学物理部、本科物理化学部、本科博物部1913年:英语部、数学物理部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国立武汉大学六大学院变迁1928:文学院、社会科学院、理工学院1929:文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改名)、理学院、工学院1933:设农学院筹备处1936:农学院正式成立(文、法、理、工、农)1938: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1946:农学院恢复,医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1947:设立医学院(文、法、理、工、农、医)武大校址变迁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1893.11-1902.10)武昌东厂口(1902.10-1932.3)武昌珞珈山(1932.3-1938.7)四川乐山(1938.4-1946.10)武昌珞珈山(1946.10-)院系调整中的武汉大学(部分)文学院: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
介绍武汉大学PPT
科研机构 武汉大学拥有7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个高级综合研究机构。 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 信息资源,社会保障,国际法,环境法,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媒体 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 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 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多媒体软件,卫星定位系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 声光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植物发育生 物学,地理信息系统,水沙科学,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水力机械过渡过程, 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口腔生物医学工程。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 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 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 高级综合研究机构(2个) 高级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院。 返回
院系设置 【人文科学学部】 文学院 历史学院 哲学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艺术学系 【社会科学学部】 信息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法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 院 WTO学院 社会学系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工学部】 水利水电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动力与机械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 土木建筑工 程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国际软件学院 测绘学院 印 刷与包装系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口腔医学院 药学院 公共卫生学 院 HOPE护理学院 【独立学院】东湖分校(设有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法学、经济、 管理、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生命科学与化学、工学、艺术设计等11 个学院)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_年的演变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年的演变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源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建的湖北自强学堂。
校门,是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了解学校发展轨迹的重要途径。
在130年的历程中,武汉大学校名8次更改,校址2次搬迁,主校门变动多达7款。
湖北自强学堂校门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提到:“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
” 原计划开设算学、方言、格致、商务四门。
从有关历史资料得知,湖北自强学堂校址位于今武昌复兴路以西、彭刘杨路以南、读书院以北的区域,◇ 徐应荣即今首义园小区(国营七四三五厂职工住宅小区)。
1902年,湖北自强学堂改名为湖北方言学堂,校址迁至武昌东厂口(今黄鹤楼公园东门位置)。
可惜,目前没有考证出湖北自强学堂的真正校门。
参考同期武昌城内其他大学、中学和小学堂的校门款式,自强学堂校门极有可能是一座简约的单阙门,有一对方形立柱,顶部四角攒尖,立柱与院墙衔接。
湖北方言学堂校门1902年6月3日,张之洞札湖北省学务处“设立方言学堂一所,以城内旧日农务局屋舍充用。
即将自强学堂原有学生移入,仍另行定章,分别去留。
”农务局于1989年12月设立,与湖北农务学堂共用武昌高观山南坡的原四川会馆院落。
湖北农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10月,1899年迁入原四川会馆。
因校园逼仄不适合培养农务人才,1902年迁至武昌武胜门外的宝积庵,并更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
湖北方言学堂教习英、法、德、俄、日五门语言。
1907年,张之洞在《请奖各学堂毕业生及管理员教员折》中强调:“惟方言学堂原名自强学堂,开办远在定章之前。
”所谓“定章”,是指1902年下诏的《钦定学堂章程》。
湖北方言学堂校园大约40—50亩。
“四至”是:东毗高观书院(1910年湖北省图书馆迁入)和江夏高等小学堂,西临清军辎重营房和陆军医院,南至方言学堂路(1903年由东厂口改名而来),北至高观山的陡坡。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中国顶尖综合研究型大学,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更名武汉大学沿用至今。
武汉大学是中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名牌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地,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占地面积5187亩,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
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武大樱花约在每年三月下旬开始开放。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在校学生总计57886人,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250个,博士后流动站3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
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简明资料
现任校长: 顾海良
所属地区: 中国武汉
主要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测绘学院,水利学院
硕士点: 284个
博士点: 231个
院士: 14人
主要奖项: 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实验室: 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20个国家重点学科
目标定位: 中国特色、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武汉大学校园内还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武汉大学的历史和文化资产
武汉大学的历史和文化资产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大学是营造文化和谐的宝库。
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产,它们记录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史和精神面貌。
武汉大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建校于1903年,走过了117年的风风雨雨,留下来的不仅是学校的建筑、校园和文化景观,更是流传下来的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精神基因。
下面就和笔者一起走进武汉大学,感受其历史和文化乡愁。
【建筑、校园和文化景观】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坐落在绿树成荫的珞珈山麓,自然环境宜人,风景如画。
武汉大学校园内建筑风格各异,有古典的中式建筑、现代的欧式洋房和实用的现代化教学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东湖书院”。
它建于明末清初,是武汉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中文系的旧址,也是湖北省现存最早的书院。
东湖书院的设计简洁而实用,每个房间都带有阳台,在书院内读书可俯观东湖美景,感觉是一种“湖光山色皆入笔”的感慨。
此外,武汉大学还建有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食堂、超市、机房、电视台、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配套设施。
其中图书馆是武汉大学文化资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书量较为丰富,主要馆区为总馆和东湖分馆。
总馆内设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技三个馆区,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法律、教育、心理学、历史、宗教、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等各个学科。
【历史、人物和精神基因】武汉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的“东林书院”,建校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
过去,武汉大学曾经被誉为“民主”的堡垒,“激进”的源头,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中不乏一些政治家、科学家、文艺家和学者。
近年来,武汉大学络绎不绝地产生了一批学术殿堂级的学者,他们代表了武汉大学智慧素质的顶峰。
这些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对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学、历史、法学、数学、物理、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技等多个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武汉大学也留下了无数学子的曲折成长史。
他们披荆斩棘,勇攀高峰,从学术研究到人生格言,从家国情怀到全球眼光,都值得一篇新闻报道。
武大变迁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奏《设立自强学堂片》,随后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自强学堂,从而掀开了武大的百年历史画卷。
1920年10月,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现阅马场附近),改为方言学堂。
1913年,改建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9月,改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9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1928年,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
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
1932年3月,学校有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7年,与国立北京、清华、中央、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
1938年,因战争形势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
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9月1日,成立复校委员会。
1946年10月,迁回珞珈山。
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
50年代,由于院系调整,武大的工科、农科、医科都被独立或被并入其他高校,“损失惨重”。
文革期间,武大的大批学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时任校长李达更被迫害致死,直接导致武大此后14年间没有校长。
1980年5月,武大与法国政府代表团签署《会谈纪要》成为当时与法国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
1995年,武汉大学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2000年8月2日,武大与其周边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2001年2月13日,武大正式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简介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
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
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奠定了武汉大学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著的学术声望。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育人环境优美、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高等学府。
110年的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孕育了她和而不同、求是创新的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
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响遏行云;巨星闪耀,光照寰宇。
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
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
武汉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034亩,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
校园依山环湖,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古典式的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
武汉大学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迈入新世纪的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和管理学等11大门类。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1个院系以及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现有105个本科专业,238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一级学科和162个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注重特色,突出创新;追踪国际前沿,加快交叉渗透,武汉大学的学科建设快速向前发展,一批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享誉海内外,学校拥有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20个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22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校史
情 系 母 校 ︒ 饮 水 思 源
武 汉 大 学 回 访 母 校 武 汉 二 中 分 队
谢谢O(∩_∩)O
武汉大学回访母校-校史介绍
武汉大学回访母校-校史介绍
1922
1920
2 1917 5
1913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校学国学立 长︐立校武 张武正昌年 继昌式高 煦师更等月 继范名师︐ 任大为范国
1923 9
back
武汉大学回访母校-校史介绍
国立武昌大学
名生晖瑛 任月昌又立 学︑︑校 校︐大更武 者马胡长年长化学名昌年 来寅适邀暑︒学︒为师 校初︑请期 家同国范月 讲等周吴︐ 石年立大︐ 学知鲠稚石 瑛 武学国 ︒ 1925 1924 9
2
1926
武汉大学回访母校-校史介绍
11 28
2
4 27
6 17
国立武汉大学
年享医立括 考学 的新东大为 历有学浙国 试︑ 著校湖学基 史“院江立年︐国年名址之代础年 中牛的大北︐从立︐诗︒滨理建 的津文学京英而中国人时︑校立月 巅之理︑大国跻央立闻任远长国︐ 峰高科国学牛身大武一国离 立南 ︒级学立︑津“学汉多立闹月武京 生士武国大民和大用武市确汉国 地毕汉立学国国学谐汉的定大民 位业大清致五立与音大落了学政 ”生学华函大浙国的学驾以︒府 ︒成︑大国名江立办文山当化决 武绩私学民校大北法学︵时学定 汉平立︑政”学京︐院又武家以 大均南国府︒统大将院名昌刘国 学在开立教 一学山长罗城树立 达八大中育 进︑名兼家外杞武 到十学央部 行国改中山风为昌 其分以大︐ 全立为文︶景国中 以及学确 国清珞系一秀立山 上协︑ 招 珈主带丽武大 余者和国认 生华山任为的汉学 包 大 ︐ ︒ back 1948 1937 11 110
武大校史简介
武汉大学校史一、学校概况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武汉大学(2000.8-)【武汉大学建校纪念日(校庆日)的变迁】自强学堂成立(11.29)(1893)武昌高师开学(11.2)(1913)(校产移交,正式迁入,11.29)国立武汉大学开学(10.31)(1928)1963年50周年校庆(11.15)1983年70周年校庆(11.15)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校史重要事件年表】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武汉大学介绍
➢ 武汉大学一直以来都积极 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学校 设有多个社会服务机构, 如教育基金会、校友会等 ,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公 益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武汉大学的师生还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 文化普及活动,为社会进 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总的来说,武汉大学是一 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国 际化视野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 着卓越的学术实力和丰富 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积 极开展国际交流和社会服 务工作。未来,武汉大学 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具有国 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 质人才,为国家和人类的 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点击-添加标题
感谢您的聆听
2
学科建设
点学击科添建设加标题
武汉大学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深厚的学 术积淀
现有5个一级学科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学 科,分别是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 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
此外,还有42个二级学科被列为中国国 家重点学科
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武汉大学 在工程与技术领域排名全球第301-350位, 自然科学领域排名全球第301-350位
也有着世界领先的研究实力
5
国际交流
点国击际添交流加标题
武汉大学一直以来都非 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全球许多知名高 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和联 合研究项目
此外,武汉大学还设有 多个国际交流中心,提 供各种国际交流项目, 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 和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6
社会服务
点社击会添服务加标题
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现代建筑元素的融合
4
学术研究
点学击术添研究加标题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武汉大学的 经济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等都
享有很高的声誉
武汉大学百年历史总结
校名、校址的变迁
校旗、校徽、校训、校歌的演变
武汉大学百年历史概览
湖北自强学堂(三佛阁,1893.11-1902.10)
湖北方言学堂(东厂口,1902.10-1911.2)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厂口,1913.7-1923.9)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东厂口,1923.9-1924.9) 国立武昌大学(东厂口,1924.9-1926.10)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东厂口,1926.12-1927.12) 国立武汉大学(东厂口,1928.7-1932.2) (珞珈山,1932.2-1938.7) (四川乐山,1938.4-1946.10) (珞珈山,1946.10-1950) 武汉大学(珞珈山,1950- )
田园幽雅、两山雄浑、一湖清秀,武汉大学擅山 之朴、水之灵而俨然为中南人文中心,古迹的沧桑百 年,樱花的繁华依旧,为武大人熔铸动与静的生命意 识提供了契机,稳重与轻畅是这种生命意识的两极。
——武汉大学九四级一学生
武汉水利学院(1954.12-1958.12)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58.12-1993.1)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3.1-2000.8) 武汉大学工学部(2001.1- )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56.9-1958.12) 武汉测绘学院(1958.12-1970.10,1974.10-1985.10)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歌
湖光山色如画,水电学人奋发,我们 传递着大禹神话,追日圆梦想,豪情寄三 峡,当先行送光明照耀我锦绣国家。
清风伴随弦歌,波涛孕育精华,我们 沐浴着绚丽朝霞,游园泛新绿,折桂有奇 葩,育桃李满天下振兴我巍巍中华。
武汉大学代校歌(征求意见稿)
武汉大学介绍
各位远到而来的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被称作“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的武汉大学参观游览!我是武汉大学XX学院的学生,也是大家今天的校园导游,我姓XX,大家可以叫我XX,在今天的游览活动中,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人文底蕴,领略到山水宜人的自然风光。
【校园简史】武汉大学的前身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武昌自强学堂,距今已有118年的历史。
(巧合的是:她与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是诞生于同一年)而国立武汉大学是在1928年7月在时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类似于今天的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大立支持下才正式定名建立的。
世纪之交,武大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000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
其中原武大、水院、测绘都是经过国家论证并批准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三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合并在此次院校调整新组建的大学中独此一家。
合并后的武大占地5342亩,现有教职工1.3万余人,其中教师5000人、博士生导师316人、正副教授3000人。
在校学生4万余人。
新武大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和管理等11大门类,共有本科专业11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8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77个。
新组建的武大强强合并,优势互补,校园毗邻,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今天我们游览的是老武大校区。
【正大门】大家抬头看一下这个牌坊,这是1993年武大百年校庆时由校友捐资修建的,正面“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是由书法家曹立庵先生所书,背后的篆体大字“文、法、理、工、农、医”则体现了武大建校之处所追求的一流综合大学的目标。
前方的八个金色大字是百年名校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尊自强,奋发向上,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便是取此意也(“自强”呢,也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武大校史
樱花节该办吗?百年学府武汉大学,素以风景之秀丽、校园之博大、建筑之精美、文化之浓郁而赞誉满天下。
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珞珈山麓,校园依山环湖,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古典式的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亭台楼阁造型别致,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武汉大学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珈山校园规划功能区分合理,以狮子山上的图书馆为整个校园的规划中心和制高点,校园建筑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群”。
校园中心区内由2条南北轴线和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形成了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3个建筑群。
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
因此,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
武大樱花又开了,所谓的“樱花节”又到了。
春光明媚,花儿似雪。
游人如织。
但您在赏花之时,可曾想过,日本的国花,何以在武汉大学盛开得这样鲜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38武汉沦陷,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武大校园随后成为侵华日军的后方医院,大批日军伤员住在今天的樱园宿舍里。
死亡与伤痛惩罚着侵略者,使他们盼望早日回到日本。
日军指挥部为了抚慰伤员的思国之情,于是1939年的春天从日本移栽大量樱花树到武汉大学及在中国的其他日军战时医院。
今天武大樱园里的樱花,就是当年日本侵略蹂躏我中华的见证!多少中国人惨遭日军杀害,多少姐妹被日军侮辱!武大樱花是日本军国主义刺刀的产物,是日本占领与征服的象征。
这是对我庄严国土的玷污,是对中华民族的亵渎,是中华民族百余年屈辱历史的又一缩影。
当年国土光复之时,本应伐之,所以未伐,是为了牢记国耻以警示后人。
几十年之后一度又一度的春天,珞珈山下,东湖之畔,出门尽是看花人。
武大历史与珞珈文化
树,就是武大,就是武大的先生和学 生们。 早春,我们看到樱花盛开,艳丽的色 彩一扫冬日的阴霾; 盛夏,我们感受梧桐带来的阴凉,知 了的歌唱带来夏的热烈; 金秋,我们恣意畅享桂园里扑鼻的香 气,金黄的落叶在脚下铺平了道路; 严冬,我们伫立在松树之旁,领略梅 花的不畏严寒,品味凛冽风中的暗香。
武大的树,一年一年轮,一季一景色。 像这些武大之树一样,武大学子在珞珈山 上也为自己刻上年轮,同时,也在自己的 心头涂上浓浓的绿色。 这是希望之色。 武大的树是有魂的。 其实,刚柔相济就是武大树魂,说刚, 他不畏强权,不畏艰险,勇于向上,勇于 登攀;说柔,他善于同其他树木相依相存, 善于从各个角落汲取养分,善于生存在任 何地方。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 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 学之一”。 2011年,首次进入英国泰晤士报世 界大学排行榜前400名,成为世界大学 四百强之一。
四、武大是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大学之一
武大也是中国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大 学之一。大学的活力和潜力来自哪里?来自 改革,来自创新,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 竭源泉。
既包括武汉大学走出去的110多位院士, 又包括杨献珍、翦伯赞、朱光潜、王亚楠、 叶君健、方成、黄侃、唐长孺、吴于廑、韩 德培、马克昌、彭斐章、陶德麟、刘纲纪等 一大批著名文科学者,还包括黄彰任、雷军、 陈东升、艾路明等一大批实业家。
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人 民解放和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先贤,形成 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党的一大共13位代表,有5 位出自武汉大学(董必武、陈潭秋、李达、李汉 俊、周佛海),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 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大元帅中的罗荣桓、参加过 遵义会议的伍修权、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 等均出自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武汉大学百年名校常识殿堂
武汉大学:百年名校知识殿堂三(3)朱雪扬自强弘毅求是拓新1893年11月自强学堂1902年10月方言学堂1913年7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9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9月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12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立武汉大学1949年8月武汉大学李四光与武汉大学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决定改建武昌中山大学(原武昌高师)为国立武汉大学,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王星拱、叶雅各等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李四光为委员长,负责在东湖珞珈山建筑新校舍。
1929年王世杰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他在就任演讲中说:“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成一所有崇高理想的、一流水准的大学。
”他提出要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所门类齐全的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规模要达到万人以上。
时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从上海请来国际一流的建筑师凯尔斯,担任珞珈山新校园建筑规划的总设计师;又请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缪恩钊教授做监理工程师。
缪毕业于清华土木系,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建筑专家,一流监理工程师。
并选定驰名全国的大公司汉协盛、上海六合、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负责承建。
经过十年建设,出现了文学院、法学院两座独特的骰形“广厦”;理学院和工学院两大片中西合璧建筑楼群,其造型风格各具特色,在国内高校独树一帜。
学生宿舍(樱园老斋舍)依山就势、巧手天成;学生食堂、小礼堂与俱乐部“秀外慧中”;特别是老图书馆,古朴典雅居群楼中央,扼校舍至高,俨然一座珍藏古今经典的科学殿堂。
此时珞珈山校园绿化亦基本成型。
武汉大学从武昌东厂口迁至珞珈山,校长王世杰(如今老图书馆旁立有王校长的雕像)在珞珈山新校舍举行的开学典礼上讲:“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
武汉大学近代史整理
1.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1926年前后,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以上为PPT上的,以下为网上找到资料)1.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初步结合。
毛泽东思想萌芽(1921-1927共产党创建&国民革命)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实行土地革命思想的提出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大资产阶级,支持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于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村各阶级的阶级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指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这些观点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
人民的内部矛盾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毛泽东则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创造性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阶级和中产阶级,提出买办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中产阶级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即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有革命性和斗争性的一面,又有动摇性和妥协性的一面,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
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资料图片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的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其校舍建筑华丽,远看如仙山琼阁,近看似楼台宫殿,校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2001年国务院确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疑,武汉大学的魅力和秘密,都写在那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建筑之上,探寻这些“凝固的音乐”正是解读武汉大学文脉厚重的关键词。
堪称大学校园建筑的典范之作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亲自选址与规划,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从1929年3月破土动建,到1936年竣工,这座占地面积200多公顷(3000余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是中国高校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
主要建筑包括文、法、理、工学院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华中水工试验所、一区十八栋教授住宅、半山庐,以及街道口牌楼和后来建设的六一纪念亭、李达故居共15处26栋早期建筑。
在3条南北轴线与2条东西轴线相交会的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群组,三条南北轴线为:中心花园(小操场)至图书馆;理学院至工学院和水工试验所;理工二院至大礼堂(今为人文科学馆)和办公厅(今为电讯学院楼)。
二条东西轴线为:学生俱乐部至图书馆和理学院;体育馆至中心花园和大操场、大礼堂。
构成轴线分明、变化有序的整体之美。
在建筑整体上,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在建筑单体造型上,更是形式各异,互不雷同。
是我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11月2日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 (2)珞珈百年3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建国后的武汉大学新武汉大学珞珈人(英杰)筚路蓝缕力耕三尺北溟化鹍珞珈(风)物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珞樱流影珞珈精魂铭神忆情百年沧桑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自强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
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张之洞的得力助手蔡锡勇为学堂首任总办。
此后,张斯枸、钱恂、汪凤瀛、程颂万等先后任总办和提调,姚锡光为总稽察。
蔡锡勇(1847-1898),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曾先后在广东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学习,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中文速记学的创始人以及第一位将西方复式会计科学引进中国的“计坛先驱”,自强学堂首任总办,去世后两次获得中华民国大总统题匾授勋表彰。
1896年,张之洞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将算学移归两湖书院。
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
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门。
自强学堂推广了新的分科教学模式,培养大量专门人才。
1902年,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
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1911年3月,湖北提学使王寿彭以经费不足为由,将方言学堂停办。
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将方言学堂校舍移作武昌军官学校。
二、从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1913-1927)1913年7月,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贺孝齐以武昌东厂口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筹办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当年11月2日正式开学。
初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4部及预科。
1917年5月,学校将博物部改为博物地学部,数学物理部改为数学理化部,历史地理部改为国文史地部。
1917和1919年,又于本科四部以外,先后添办了教育补修科和教育专修科。
1922年11月,改4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张渲、谈锡恩、张继煦先后为校长。
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9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石瑛为校长。
石瑛(1878-1943),字蘅青,湖北阳新人,1924年12月至1925年12月任国立武昌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0年12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工学院院长,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南京市市长、铨叙部部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被誉为“湖北圣人”、“民国第一清官”。
1926年10月,北伐军来到武汉,国立武昌大学校务停顿。
12月28日,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等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后又接收了中华大学、北京中俄大学、上海大学的部分师生),成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以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等9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实行大学委员会制,徐谦、顾孟余、李汉俊、周佛海、章伯钧5人为委员,徐谦为主任委员,下设文科、理科、法科、经济科、医科、预科6科。
1927年11月28日,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中山大学依省份改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三、国立武汉大学(1928-1950)1928年5月18日,中华民国大学院正式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在此基础上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刘树杞、王星拱、李四光、周览(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涂允檀、曾昭安、任凯南等9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刘树杞为主任委员。
10月31日,国立武汉大学在武昌东厂口原武昌中山大学校舍正式开学上课,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刘树杞(1890-1935),字楚青,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1928年8月至1929年3月任国立武汉大学代理校长。
1928-1949年国立武汉大学主要机构设置及负责人名单校长(1928)刘树杞(代)-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教务处(1930)王星拱-皮宗石-周鲠生-曾昭安-朱光潜-杨端六-余炽昌总务处(1939)邵逸周-涂允成-王星拱(兼)-徐贤恭-葛扬焕训导处(1939)赵师梅-刘廼诚-朱萃濬文学院(1928)闻一多-陈源-高翰-刘永济法学院(1928)皮宗石-杨端六-刘秉麟理学院(1928)王星拱-查谦-王星拱(兼)-曾昭安-桂质廷-叶峤(代)-桂质廷工学院(1929)石瑛-邵逸周-陆凤书(代)-谭声乙-余炽昌-曹诚克农学院(1936)叶雅各医学院(1946)周金黄1928年8月,武汉大学组织建筑设备委员会,并指定李四光为委员长,麦焕章、王星拱、叶雅各、刘树杞等为委员,负责在武昌郊外勘查新校址,建设新校舍。
11月28日,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以武昌城外、东湖附近落驾山一带地基为新校舍建筑地址。
1929年3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动工,1931年底基本完成。
1932年3月3日,国立武汉大学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王世杰(1891-1981),1929年2月至1933年5月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1932年,珞珈山新校舍二期工程开工,至1937年7月,共建成各类校舍78596平方米。
1935年1月,学校成立法科研究所和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6年,农学院正式成立。
至此,国立武汉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5大学院,15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四、乐山时期(1938-1946)艰苦的乐山学习生活武汉大学在1938年从武昌珞珈山搬迁到四川乐山,学校师生大多数是从被日寇侵占的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
我在1940年秋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武汉大学。
从贵州铜仁出发,经重庆沿长江西上,来到四川乐山武汉大学。
报到后,学校安排我们新生住进文庙(校本部所在地)对面的第一学生宿舍。
全舍住着大约四百多人,双层木床。
由于人多嘈杂,在早晚时间,同学们上下楼梯发出隆隆响声,闹得难以安静。
每个房间只有两盏光线昏黄的电灯,没有自习桌,同学们用自备的蜡烛,伏在床头看书。
我们在附近的大食堂里吃饭,由于物价飞涨,学校发给的贷金,只够维持每天的二饭一粥,小菜必须自备。
我因家乡沦陷,经济来源断绝,无钱买菜,只得买瓶酱油,充当小菜下饭,可以填饱肚子。
日子一久,由于长期缺乏营养,两条腿发肿了,心脏也不大好。
因为学校医务条件差,缺乏有效治疗,医生叫我用米糠冲开水喝。
一个多月后,病情有了好转,勉强可以坚持上课。
在乐山时,我们还常遭受日机空袭。
每天课余时间,我常与同学相约去郊外茶馆温习功课。
1941年7月的一天,天气晴朗,大家担心会有日机空袭,果然不出所料,警报声阵阵作响。
我随着一些同学,躲进文庙后面的防空洞内。
洞身狭小,阴暗潮湿。
正当我们在洞里闷得难受时,敌机已飞临上空投下炸弹。
由于爆炸时产生的强烈气浪,使洞内进行了一次强劲通风,顿时觉得空气清新多了。
警报解除后我急忙跑回宿舍。
不料宿舍竟被炸毁了。
新楼被炸得四面开花,其他的旧楼房也受到损坏,屋上的瓦片全被炸碎。
我从瓦砾堆中找到仅存的衣物,除去污泥灰尘,洗涤后继续穿用。
轰炸后,我在一处比较完整的房屋走廊里,架了一张木板床,作为栖身之所。
这次轰炸比起1939年夏天那次的乐山大轰炸,损失算是很小的了。
被敌机轰炸后,乐山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受污染。
我和不少同学患上了痢疾,还有一些同学患上了“疤病”,这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怪病。
据说是因为当地的井盐中含有氯化钡,人食用后神经中枢中毒,发病很突然,没有预感。
我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当晚睡觉前还和同学聊天,到了半夜发病时全身瘫痪,不能动弹,不能呼救,等到天亮后被发现时已为时过晚,无法救治了。
乐山的老鼠很多,大得像小猫一样,连大猫都不敢捕捉这些老鼠。
在我们宿舍的地板里,老鼠在那里安了家。
每天夜里,它们就出来放肆地觅食,弄得我们难以安睡。
老鼠还咬坏了我们的衣服与鞋子,真是可恨极了。
我们设法用铁笼来捕捉,连续多次捕捉,鼠患大大减少了。
露济寺的殿堂里还保留一些泥塑神像。
每天晨昏,尼姑们要在神家前焚香鸣钟,进行膜拜。
机械系44级的崔永祥同学,在佛殿后边的一个小房间内自习,与我们的自习桌靠得很近。
崔永祥同学爱好拉小提琴,也常在晨昏时练习。
有时琴声和尼姑们的钟声齐鸣,发出奇妙的音乐声,我们就在这“和谐”的环境里,整整生活了三年,直到1944年夏天毕业时才离开露济寺。
潜心研做学问武大历来以学生读书用功、学校考试严格著称。
当时武大、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四所中国一流学府联合招生,武大入学时还要参加甄别考试,不及格者一样被拒之于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