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和数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是,对于月球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月球的构造、月球的背面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知道月球的一些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月球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月球的构造、月球的背面等专业知识。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数据,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月球的图片、数据和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月球图片、数据和视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外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包括阿波罗计划、嫦娥一号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4单元《登月之旅》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通过探究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探究,但有时缺乏耐心和毅力。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掌握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方法。

2.难点: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月球探测和研究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等。

2.资料:收集相关月球探测和研究的案例,供课堂分析使用。

3.教学器材:月球模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月球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概况,如月球的直径、表面特征、自转周期等。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登月之旅_苏教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登月之旅_苏教版

《1. 登月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行动支撑。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月球的图片。

2、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月球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人们总想着亲自到月球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次人类的——登月之旅。

二、了解月球1、谈话:面对月球,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你能大抵说说故事内容吗?2、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1)课件出示:环形山、月陆和月海图片。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3、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说说你们的看法!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吗?(2)师:怎样才能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呢?启发学生借助网络。

(3)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教师模拟实验:⑤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⑥用手电筒照射砸出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登月之旅1、谈话。

从面对月球的无限遐想,到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实际观察,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2、介绍阿姆斯特朗。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他的一句话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对一个人来说,这是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3、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目前只有美国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也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你们知道我国的登月之旅的相关信息吗?(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成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月面行走、月球返回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登月之旅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和航天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登月的具体过程和科学原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登月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具体过程,月球车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原理。

2.难点:月球返回的原理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登月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月过程。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登月历程、月球车设计、月面行走等内容的图片和视频。

2.资料卡片: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相关资料。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如登月意义、月球返回原理等。

4.实验器材:月球车模型、月球表面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

2.呈现(10分钟)展示月球车的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讨论话题,分析登月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登月之旅-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登月之旅-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登月之旅-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2.了解我国登月的历史;
3.掌握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4.感受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2.登月历史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
1.通过模型和影像让学生了解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2.让学生感受探索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模型和影像资料,预先测试设备是否正常;
2.学生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登月视频,了解我国和美国的登月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教学主体
(1)地球、月球与阳光
通过让学生观察模型和图示,让学生了解地球、月球与阳光的位置关系以及月相变化。

(2)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通过模型和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月球表面的特点、地形、撞击坑等特征,引导学生猜想月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3)我国的登月历史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探月工程成果,并介绍前人在探月历程中的奋斗精神。

3. 课堂小结
综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以及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观察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月球表面的地理特征、我国的登月历史,感受了探索精神。

但在课堂上,有部分学生对于影像资料的理解程度不够,需要提供更多的解释。

同时,本次课首次使用模型进行授课,需要教师提前测试设备,避免影响上课效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通过探究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探测技术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太空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

2.难点:人类如何登月,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探测技术的视频,呈现月球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登月,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科学知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了。

“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首先老师想让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图片。

(二)初识月球,体会人类探索过程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1、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遐想和探索。

2、伽利略观察月球(1)介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

(2)简要介绍环形山、月海。

3、现代人类的登月工程。

(课件播放登月之旅视频)(三)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之旅,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太空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月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特点。

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方法,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月球的秘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究月球的秘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月球的秘密。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月球模型、图片3.实验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然后,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月球的特点。

3.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月球的基本特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和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宇宙和太空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在知识上,学生对月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对月球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太空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过程。

2.教学难点: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技术难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月球的情况和人类登月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关于月球和人类登月的多媒体课件。

2.图片资料:收集与月球和人类登月相关的图片资料。

3.登月模型:准备登月模型,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登上月球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直径、自转周期、表面特点等。

然后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过程,重点介绍阿波罗计划和美国的阿姆斯特朗、苏联的加加林等人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技术难题。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登月之旅》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登月之旅》教案

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天空中最明亮的是什么?(星、月)月亮是地球的近邻,同时也是人类目前为止唯一能够踏足的外星球。

登上月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人类的探月脚步,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登月之旅)二、新授。

1、先考大家两个与月亮有关的知识。

你知道月亮有哪些名称和雅号吗?你知道这么多的名字大部分来源于哪里吗?2、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板书: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万户日食、月食记录伽利略月面图戈达德预言月背图阿姆斯特朗等登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3、月球的基本情况。

人类登月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月球近在眼前。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一些基本情况吧!(板书:月球的基本情况)说说,你想探究哪些问题?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月球的体积与地球相比有多大?(2)、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多远?(3)、月球上有空气、水、动物和植物吗?(4)、2020年的某一天,如果你是“神舟16号”飞船的指挥者,将要开始登月之旅,出发前需要准备些什么?(5)、月球的资源情况。

4、环形山的成因。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自从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月海、高地和环形山后,科学家们对这种地形成因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里仅以环形山为例,你知道环形山的成因吗?(板书:环形山的成因)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指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的出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科学不仅需要大胆的想象,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套装备,我们也来做一次小小科学家,亲自研究一下环形山的成因之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5)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太阳、月亮等基本的天体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他们能够较快地接受和理解。

但同时,六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掌握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月球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进行课堂演示或学生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月球的?”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结构、月球上的物质等。

同时,展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4)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以及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还介绍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现象和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月球知识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月球的基本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

2.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尤其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成果。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教学难点:月球探测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为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

3.准备月球探测技术的相关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月球的起源、结构和表面特征,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重点介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最新成果,如嫦娥系列探测器。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优势,培养民族自豪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月球探测技术提出问题,并进行案例分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6)

课时计划总第26 节课题1、登月之旅(1) 专用教室第1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教学要点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教学过程教师调控学生活动一.课前展示二.情境导入三.自主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

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教学过程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四.检测提升五.归纳反思更清楚的了解。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②月球的大小怎样?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④月球上温度如何?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学生回答。

(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板书设计:1、登月之旅教学反思: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课时计划总第27 节课题1、登月之旅(2)专用教室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火星等行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月球的认识相对较浅,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月球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2.难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如月球图片、人类登月的历史视频等。

2.准备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白板等。

3.准备活动用品:如月球模型、登月飞船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月球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有没有登上过月球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月球的基本情况,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

同时,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如阿波罗系列任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登月技术的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登上月球的?登月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月球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课例第四单元《1.登 月 之 旅》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课例第四单元《1.登 月 之 旅》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课例1.登月之旅教析分析本课时《探索宇宙》是单元的第一课,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月球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的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的足迹。

学情分析:对于宇宙知识的认识,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课从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到环形山的形成,再到人类的登月历程,展现了人类月球探索的历程。

对学生来说,既有兴趣又有难度。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科学探究:1、学生观看了陨石或流星撞击月球表面的图片后,能够提出陨石坑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根据猜测,进行实验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技术支撑。

2、在实验探索活动中,学生能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做“模拟环形山”实验教学准备1、模拟环形山成因记录单。

2、沙子、盘子、大小不同的玻璃球、手电筒3、收集: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关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1、播放课件。

(月夜图片,音乐背景《月光曲》)2、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古诗等等)3、同学们,在这样的意境中你又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去过月球吗?想去吗?4、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板书:1、登月之旅[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5、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

美丽的月亮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为月球赋予了美好的想象,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太空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特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教学难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观察月球的插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月球特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PPT、月球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月球模型、登月插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登月之旅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掌握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技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月球的特点和人类登月的历史,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5)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太空、月球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节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2.难点:对月球探测技术的理解,月球表面环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直观感受。

3.讨论教学: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月球知识、探测技术等方面的PPT。

2.实验材料:月球表面模型、探测器模型等。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准备相关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直径、表面环境、探测技术等。

同时,展示我国月球探测的成果,如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模拟登月活动。

每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搭建月球表面模型,设计探测器,进行月球探测。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展示模拟登月活动的成果,分享探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3)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技术。

本节课通过讲解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征服太空,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科技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对登月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科学技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还需进一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阿波罗登月计划。

2.掌握与登月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4.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阿波罗登月计划、与登月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在登月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阿波罗登月计划和科学技术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登月过程中的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登月之旅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与登月相关的资料,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3.实验器材:准备月球土壤样本、模型等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人类为何要进行登月之旅?2.呈现(15分钟)讲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让学生了解美国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登月目标。

3.操练(10分钟)分析登月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应用,如火箭原理、月球车设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月亮!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录像。

3、看完以后你觉得月色怎么样?(美丽)
师:对,确实挺美。

4、这么美丽的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因此只能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从而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具体情节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家查一查。

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出古人对月球美好的向往。

(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约500年前人们发明了望远镜。

科学家们利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就显得比较清晰了。

这是意大利著名的伽利略和他制作的望远镜。

他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人。

现在大家看几幅月亮的近景。

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幅月面图上,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环形山)
2、对,环形山。

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时,就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坑、高地和平原,伽利略把这些坑叫做环形山。

(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1、、谈话: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

那么,看完以后,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怎样撞击?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为什
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2、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的同学们以后再研究好不好?(板书:环形山的形成)师:那么,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有没有知道的?
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流星和陨石的撞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的课本。

师:真是一位爱学习的好学生!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

(板书:流星和陨石的撞击。


3、师:为什么环形山大小不一、深浅不一呢?(板书:环形山大小)
生:有的陨石大撞击出的坑就大而且深,陨石小撞出的坑就小而且浅。

师:也就是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有关,大家同意吗?
大家再想一想,环形山的大小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陨石离月球的远近或者叫陨石的高度。

师:具体是什么关系呢?
生描述。

(板书:陨石的大小、陨石下落的高度。


4、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得用实验来证明,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5、分析实验方案。

(1)材料分析。

(出示课件实验记录表)
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呢?可以用什么来模拟陨石?用什么来模拟月球的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你怎么会想到要用沙子的呢?(覆盖整个月球表面的月壤,由岩石碎屑、矿物颗粒、玻璃、陨石碎片等组成的松散堆积物。

)(2)具体过程分析。

好,现在模拟的材料我们都有了,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该如何来做?
学生:将大小不同的石子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在沙盘上形成的坑的情况。

师: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高度丢下呢?怎么样才会使石子是在同一高度落下呢?
生:双手平举、用直尺来固定高度、两个人举到同一高度……
师:小组内我们应该如何分工呢?
小组长发言:一人用直尺控制高度,两人负责扔大小不同的石子,一人负责测量沙坑的直径和深度。

一人负责记录数据,一人负责把沙坑抹平。

小结:我们要验证环形山的大小是否与陨石的大小有关,实验时必须要注意让大小不同的石子从同一高度落下。

(出示注意事项)师:那如果我们的假设是环形山的大小是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那这个实验又该怎么做呢?
生:将大小相同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丢下,观察在沙盘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师(追问):石子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为我们要判断是否与高度有关,石子的大小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就无法判断。

师:这大小相同的石子我们应怎样来选择?如果用同一个石子,我们实验时要注意什么?(1、取石子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把形成的沙坑破坏了。

2、要把前一次实验的沙面铺平以后在进行第二次试验。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从不同高度丢下相同大小的石子。


师:同学们考虑得真细致,在实验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
(丢石子时力度要均匀;重复做时,要把沙盘重新抹平;最后形成的沙坑要放在那儿,不要抹掉;实验时要认真观察,记录沙坑的大小用宽度和深度,要用同一人测量数据,不能更换……)(四)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已经准备了吗?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小组先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利用视频展台上前根据实验记录表汇报)
还有哪一组也想到前面来汇报?。

(请2-3组进行汇报,及时进行表扬评价。


(五)日照实验,了解观察时间。

过渡:同学们刚才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还有些其他的因素,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沙盘中形成的这些沙坑,怎样才会看得更加清晰呢?
生:通过手电筒照射。

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看看怎样的照射角度看到的沙坑最明显,记录员要及时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交流实验现象
生:我们发现手电筒直射时沙坑和它周围的沙子都很亮,坑看上去不太明显,而斜射时,沙坑就会形成影子,明暗非常明显,沙坑也就看得很清楚。

4、师: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所见到的明亮的月光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后反射到我们地球的。

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觉得什么时候观察月球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我们要选择好时机,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农历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在明暗分界限处的环形山立体感强,所以这些天观察效果好)(六)飞天登月,再识月球。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

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
2、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课题:登月之旅)
(课件播放“阿波罗号”登月视频)
3、亲历了月球之旅,相信大家对月球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们登上月球后还有哪些发现?请看课本P44页。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今天我们是随着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
2、(有!)看来我们的同学们一个个都充满了信心呀。

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神州五号飞船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绕地球飞行。

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载多人绕地球飞行。

近几年我国还进行了嫦娥探月工程。

(看课件,课件播放“嫦娥一号升空视频)
2007年10月14日,〈〈嫦娥一号〉〉卫星担负着四大任务,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

〈〈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将要登上月球,也
标志我国在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嫦娥三号》登月实况。

3、今天,我们的“嫦娥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为了早日实现登月的梦想,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4、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假如二十年后,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讨论交流。

(你的准备非常充分,相信你的月球之旅一定会很愉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