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蓝天的恐龙》评课记录
姜兆娟:第二课时,姜老师在学生欣赏了恐龙图片之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读词语。
然后我就想直奔重点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但就是这个重点段的设计,让人颇费脑筋。
这个段是按顺序写的,很有条理。
不能用“你喜欢哪句话”或者“你最有感受的是哪句话”来引。
教参书上有一张表,主要写的就是这段的理解。
史老师把每一个问题都细化到最简单。
在指导朗读时我也多采用范读后再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看出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以及在他们的认识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就发现了问题的思维价值所在,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扣,教态自然。
普通话标准。
是节优质课。
徐殿芳:徐老师教学特色是课堂上提了许多问题,一些问题接近本质性学习目标,如“笨拙的恐龙怎样演化成轻灵的鸟儿?”“漫长的过程,到底有多长?”“恐龙的哪一支能够演化成鸟儿?”有一些问题看起来离开了本质性学习目标,“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所以才能飞翔。
难道笨拙的恐龙在演化中,也能变得中空吗?”“有一种恐龙,骨盆像蜥蜴,属蜥龙类,是不是恐龙的一支后来变成蜥蜴了呢?”这些问题看起来离谱,事实上很有思维价值,恰恰让同学们能够去关注课文“演化过程”部分里非常严密的表达,不是恐龙全部上天了,而是恐龙当中的一支,且是猎食性恐龙中的一支,体型较小、形似鸟儿、骨骼中空、带羽毛的一支,在亿万年的岁月里,在奔跑跳
跃过程中逐渐演化,学会了滑翔,终于飞上了蓝天。
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将语言的目标、人文的目标融合在一起。
而蜥蜴呢,资料表明“恐龙出现以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蜥蜴类型的物种,古生物学家相信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
”虽然不是恐龙的一支变成了蜥蜴,而是蜥蜴的一支变成了恐龙,但学生的思考力让人折服。
杜立芹:杜老师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对于说明方法讲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
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教练只讲游泳的知识而不让学泳者下水一样,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说明本领的。
郭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值得我们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两种词:说到……往往、谈起……自然,在让学生朗读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说话训练,打开学生运用词语的思路,学到运用的方法,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让科学性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走出了只说不练、脱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误区。
刘春香:刘老师抓住知识要点只是科普说明文学习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的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达到的。
王孝君:有幸听了王老师的执教的《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我觉得受益匪浅。
我对科学性说明文的解读有了新的理解。
教学思路以填表为主,让他们填好后再交流,指导朗读。
在学习的过程中,
逐渐发现孩子们朗读和领悟能力都比较差。
只好降低难度,把每一个问题都细化到最简单。
在指导朗读时我也多采用范读后再读,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
虽然学生最后还是按照要求学完了这部分,但没有达到我想象的效果。
进入中高年级,我考虑最多的是让课文内容本身去打动学生,很少考虑一些别的激发手段。
看来,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方向……
李彬一: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自己的感悟读,使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网络的应用,积累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感悟、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在引导学生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时,采用了多种方法的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重点的理解和感悟。
陶好秋:导入过程能结合实际即动画片中的恐龙培养学生的兴趣。
此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在陶老师这堂课上,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紧扣文本,鼓励学生个性解读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对恐龙是怎样飞起来的这个问题,学生说法不一,老师及时捕捉了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进行辩论,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