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劳动力经济效益的学科。
在劳动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1. 劳动力供求关系: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劳动力的需求则由企业的生产需求决定。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边际劳动生产力:指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边际劳动生产力逐渐递减,即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增加逐渐减少。
边际劳动生产力的概念在分析劳动力的配置和效益时具有重要意义。
3. 工资刚性:指工资在一段时间内不能随着市场供求变动而灵活调整的现象。
工资刚性可能来自劳动合同、法律规定或组织协商等因素。
工资刚性的存在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4. 经济失业率: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经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5.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等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人力资源的总和。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6.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隔离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可能由于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等因素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存在差距。
7. 无工资劳动:指没有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动形式,如家庭劳动、义务劳动等。
无工资劳动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由于难以计量和定价,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政策制定具有挑战性。
8. 隐性失业:指在就业人口中存在的一部分人即使失去工作也不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现象。
隐性失业可能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劳动者的风险规避和社会保障等因素有关。
劳动经济学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市场的流动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效果。
中国劳动经济学
中国劳动经济学摘要:1.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定义与重要性2.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4.中国劳动经济学的现状与挑战5.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前景正文:【1.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定义与重要性】中国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生产率提高等方面的经济学分支。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经济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的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 年-1978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着手建立劳动经济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就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市场等方面。
第二阶段(1979 年-1999 年):改革开放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始涉及劳动力市场改革、企业劳动关系、劳动者收入分配等问题。
第三阶段(2000 年至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劳动经济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
【3.中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中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劳动生产率、劳动关系、劳动者收入等方面。
研究方法上,既包括传统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也包括政策分析、比较研究等。
【4.中国劳动经济学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理论体系建设、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拓展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如何更好地解释和解决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问题,提高劳动经济学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是中国劳动经济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5.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深化,中国劳动经济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B. 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C.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 技术水平B. 工作环境C. 员工福利D. 公司地理位置答案:D3. 劳动市场中的“摩擦性失业”指的是什么?A. 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失业B. 由于工作转换期间的间隙造成的失业C.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失业D. 由于工资过高导致的失业答案:B4.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下列哪项投资最能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A. 教育B. 医疗保健C. 住房条件D. 休闲娱乐答案:A5. 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B. 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C. 增加政府税收D. 减少劳动市场中的竞争答案:A二、填空题1. 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可能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现象。
答案: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短缺2. 劳动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变动导致劳动者倾向于增加或减少________。
答案:工作时间3. 在劳动经济学中,________理论解释了为什么高教育水平的个体往往有更高的收入。
答案:人力资本4. 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观点最早由经济学家________提出。
答案:亚当·斯密5. 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工作时长、工作内容和工资待遇等,是为了明确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答案:雇主劳动者三、简答题1. 请简述劳动经济学中的“效率工资理论”。
答案: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动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能够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因为他们担心失去这份高薪工作的成本较高。
2. 描述劳动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及其成因。
答案: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导致的失业现象,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或地域经济转型等原因造成的。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B. 劳动生产率C. 劳动关系D. 劳动法规2. 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指的是()。
A. 体力劳动B. 脑力劳动C. 任何形式的劳动D. 有偿劳动3. 劳动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率”是指()。
A. 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量B. 减少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减少的产量C. 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减少的产量D. 减少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量4.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
A. 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B. 工资水平等于劳动生产率C. 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D. 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5.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呈现()。
A. 正U型B. 倒U型C. 正斜率D. 负斜率6.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曲线通常呈现()。
A. 正斜率B. 负斜率C. 水平线D. 垂直线7. 劳动经济学中,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不包括()。
A. 劳动生产率B. 劳动供给C. 劳动需求D. 劳动者的个人偏好8.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参与率是指()。
A. 劳动年龄人口中就业人数的比例B. 劳动年龄人口中失业人数的比例C. 劳动年龄人口中不参与劳动的人数比例D. 劳动年龄人口中退休人数的比例9.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常会导致()。
A. 工资水平下降B. 工资水平上升C. 工资水平不变D. 工资水平先上升后下降10.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可能导致()。
A. 工资水平过高B. 工资水平过低C. 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无关D. 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A. 劳动供给B. 劳动需求C. 劳动力市场D. 劳动政策2. 劳动经济学中,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包括()。
A. 工资水平B. 劳动时间C. 劳动技能D. 劳动偏好3. 劳动经济学中,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包括()。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一些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
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愿意为工资而提供劳动力的人数;劳动需求是指雇主愿意支付工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劳动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工资刚性等。
3.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的确定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博弈论、工资刚性理论等。
4.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对劳动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提高某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但也可能降低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6.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种族、地区等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影响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方面。
7. 劳动移民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
影响,移民可以填补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
8. 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包括最低工资法、劳动法规、培训补贴等,这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领域,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来加深理解。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以后和此刻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派有关的公共政策. 2、阻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①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② 时刻长短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③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④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阻碍3、试着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时间劳动需求1、完全竞争企业利用劳动要素的原那么;(1)利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P MP VMP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边际价值曲线重合的两个假定: 第一,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第二,产品价钱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能够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峻峭。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应付劳动价钱上升不仅能够通过调整其利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能够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映。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工资率的上升致使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若是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那么会采纳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式。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本钱将上升,从而致使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致使利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发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转变之和。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时间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4、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①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性质不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知足“效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知足“利润”的需求。
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谈谈对劳动经济学的认识
谈谈对劳动经济学的认识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价值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劳动力的生产力、劳动力的供应与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等问题。
劳动经济学对于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生产力。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效益。
劳动经济学通过分析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揭示了劳动力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例如,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供求关系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础。
供给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受到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的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求方面,劳动力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通过对供求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制定劳动力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相互作用的场所,其运行机制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和收入分配。
劳动经济学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可以了解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情况。
这对于制定劳动力政策、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研究了劳动力的收入分配。
劳动力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劳动经济学通过分析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可以揭示劳动力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为改善劳动力收入分配提供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还研究了劳动力的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了劳动力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价值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了解劳动力的生产力、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劳动力政策、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劳动经济学学习心得
劳动经济学学习心得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学科。
通过学习劳动经济学,我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劳动力市场中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的心得,以下是我学习劳动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包括就业机会、工资水平、教育背景、技能要求等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学习劳动经济学让我认识到,要想理解劳动力市场,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考察和分析,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出发,否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次,供求关系是劳动力市场的核心。
在劳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供求关系不仅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水平,也是决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
在学习劳动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工资水平的波动,进而影响到就业和失业的状况。
通过分析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预测劳动力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再次,劳动力市场存在不平等现象。
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他们的就业机会、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存在差异。
在学习劳动经济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劳动力市场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不平等会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不平等现象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削弱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来减少不平等现象,实现公平和正义。
最后,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学习劳动经济学,我了解到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和挑战,并且能够思考和提出解决办法。
劳动力市场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劳动经济学的实践过程。
在学习劳动经济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劳动力市场B. 产品市场C. 金融市场D. 服务市场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A. 工资水平B. 就业问题C. 通货膨胀D. 劳动生产率答案:C3. 劳动供给曲线通常呈()。
A. 垂直线B. 向右下方倾斜C. 向右上方倾斜D. 水平线答案:C4. 劳动需求曲线通常呈()。
A. 垂直线B. 向右下方倾斜C. 向右上方倾斜D. 水平线答案:B5. 劳动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卡尔·马克思D.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答案:D6. 劳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C. 卡尔·马克思D. 贝克尔答案:D7.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答案:A8.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的替代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增加答案:A9.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供给的互补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工作小时数增加答案:B10. 劳动经济学中,劳动需求的互补效应是指()。
A.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减少B. 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增加C.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减少D. 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增加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供给?()A. 工资水平B. 人口数量C. 工作条件D. 教育水平答案:ABCD2.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需求?()A. 工资水平B. 产品价格C. 技术进步D. 消费者偏好答案:ABCD3.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工资水平?()A. 劳动供给B. 劳动需求C. 工会力量D. 政府政策答案:ABCD4. 下列哪些理论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A. 边际生产力理论B. 人力资本理论C.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D. 劳动供给与需求理论答案:ABCD5. 劳动经济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生产率?()A. 教育水平B. 技术进步C. 工作条件D. 劳动时间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需求方的雇主和作为供给方的员工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中的非货币因素(比如工作条件)等所做出的反应。
2.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其一,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
其二,未来以及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所需要进行的相关决策。
其三,与劳动力资源的就业以及报酬等问题相关的公共政策。
3.内部劳动力市场:指在大企业内部存在一系列的规则和程序来指导企业内部的雇用关系调整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有序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这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通常只从外部雇用填补较低级岗位的劳动者,企业较高层级上的人员一般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提升来实现的。
在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企业通常对于短期解雇顺序、报酬等级、工作分配、晋升以及调薪和争议处理程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降低雇用和培训成本;鼓舞员工士气,增强对员工的激励性;降低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
5.无差异曲线:又称等效用曲线,对于单个劳动者来说具有相同效用水平的闲暇时间与货币收入组合所联结成的平滑曲线。
6.无差异曲线的特点:1)每一个人都会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它们彼此相互平行,并且越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也越高。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3)不同人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是存在差异的7.预算约束或收入约束是指在工资率一定的情况下,一位劳动者所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收入-闲暇时间组合。
8.预算约束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工资率,它表示工作时间增量所带来的收入增量:W'=△Y /△H(工作时间的变化值与闲暇时间的变化值在绝对值上是相等的,工时增加1小时,闲暇时间就减少1小时)。
9.收入效应: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所导致的对闲暇时间(或工作时间)的需求变化。
收入效应为负。
10.替代效应:总收入或财富不变,工资率的变化所导致的工时的同方向变化。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
02knso经济学定义: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定义: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劳动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2、是西方经济学中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问题的专业化学科;3、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劳动领域的应用。
劳动经济学定义的理解:1、劳动力是稀缺资源,它有价格,即使闲置也不能无常使用;即使偶尔被无常使用或低价使用了,其他已经被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也不会降低。
另外,如果一种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降低,则对其使用量很难扩大。
这种资源价格不能有效降低的现象就是价格刚性或价格粘性。
2、劳动资源配置假定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
对于理性的理解就是:劳动者总是通过选择劳动收入和线下的组合来最大化其效用。
劳动力市场上经济行为人的理性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特殊的买卖,即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特殊买卖关系:劳动力需求的特殊性是存在派生需求;劳动力供给的特殊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分离,工作中的非货币因素也很重要,如工作的健康和安全特征,工作难度,稳定性,社会地位,培训和晋升机会……理论产生:1 20世纪20年代飞速发展2 1994年劳动报酬在总收入中比例很大发展原因雇佣关系是基本关系3在中国的产生理论发展:20年前论述工人运动,劳动法,工会组织结构,集体谈判等描述阶段近20年方法上:数量分析好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成为一门应用微观和宏观理论理论上,对劳动力市场看法有转变,以前认为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现在认为有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在制度上如何统一和谐发展……现代劳动经济学解决它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假定3劳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工资,就业,劳动工资水平的决定,管理的基础)2,经济学的分支,专门学科化,要素市场的深入,和微观经济学紧密相关,失业,通膨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研究内容,宏观。
二元经济涉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失业问题又是发展经济学内容。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引言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工资决定等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劳动经济学案例,揭示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案例描述假设某国家X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低增长状态,工业产值下滑,严重影响了该国民众的就业机会。
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三、劳动力供需关系在分析劳动力供需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劳动力供给:低增长状态下的制造业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同时部分就业者可能流失到其他行业。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培训和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制造业。
2. 劳动力需求:政府的刺激政策对制造业的发展将提高需求,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企业的扩张和技术进步也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四、工资水平决定在分析工资水平决定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工资水平也会越高。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创造更多高薪就业机会。
2. 政府政策:政府的调控政策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最低工资法律来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权益。
五、政府的政策选择针对该国家X的制造业低增长和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可以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鼓励企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
2. 提供培训机会:政府可以提供各类培训机会,帮助失业人口提升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制造业的需求。
3. 减税优惠政策:政府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等方式来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4. 产业转移和发展:政府可以引导和吸引外国企业来该国投资,同时鼓励本国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
六、结论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揭示了在制造业低增长和就业机会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制造业发展和提高就业率。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可以有效影响劳动力供需关系和工资水平决定,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
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类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行为和决策。
而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和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学习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并探讨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劳动经济学概述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机制、工资决定的因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劳动经济学能够为解决实际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劳动供给理论劳动供给理论主要研究劳动者决定供给劳动力的因素。
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薪酬水平、工作条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这些因素将影响个人对工作的选择和劳动时长的决策。
3. 劳动需求理论劳动需求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或雇主决定需求劳动力的因素。
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时会考虑工资水平、生产需求、劳动生产力、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等因素。
劳动需求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同行业或企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产生反应。
4.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决定理论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该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在工资决定理论中,有两个主要的观点: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是根据工人的边际产出来决定的,而协商理论强调工人和雇主之间的谈判和协商对工资的决定起到重要作用。
5. 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力市场失衡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对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应对失业问题,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实施就业刺激政策等。
总结:劳动经济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等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变化,为实现高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如何影响工作场所的员工满意度
劳动经济学如何影响工作场所的员工满意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员工满意度成为了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的学科,对工作场所的员工满意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中的薪酬理论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满意度。
合理的薪酬水平是员工满意度的基础。
当员工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与所获得的薪酬回报不成正比时,满意度必然下降。
相反,如果薪酬能够公平地反映员工的工作价值、技能和努力程度,那么他们会更有动力和热情投入工作,从而提升满意度。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薪酬不仅仅是金钱的数量,还包括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
例如,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是否合理,奖金、福利等非货币薪酬的设置是否得当,都会影响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
如果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过高,可能会给员工带来过大的压力;而福利项目的丰富多样,如健康保险、带薪休假、培训机会等,能够增加员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也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员工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
过长的工作时间和过高的工作强度会导致员工身心疲惫,影响工作生活平衡,进而降低满意度。
相反,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和适度的工作强度能够让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态,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满意度。
在一些行业中,加班现象较为普遍。
虽然加班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收益,但长期来看,如果加班成为常态且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员工容易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
此外,劳动经济学还关注工作时间的灵活性。
例如,弹性工作制度能够满足员工在工作时间上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从而提高满意度。
职业发展机会是劳动经济学中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员工希望在职业生涯中有不断成长和晋升的空间。
如果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能力,拓展职业道路,那么员工会更愿意留在企业,并对工作感到满意。
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决策会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第一章v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v劳动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货币工资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就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1)市场性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
(2)制度性因素。
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第一,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同的次级市场。
第二,可以独立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3)社会性因素。
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对于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果都发挥了某种程度的作用。
然而,对于哪一种因素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围绕这些分歧,在劳动经济学的思想史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流派,这两个流派的思想发展构成了当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它们是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
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性供求的竞争作用是形成劳动市场运行结果的主要因素。
(2)理论框架理论之一:人类行为的本质三个基本假设:1、人类在在面临约束下具有最大化其利益的行为。
2、人类具有进行理性选择的认识能力。
3、人们都是个人主义者,不受他人的影响。
理论之二:关于市场的本质和市场运行•认为劳动市场虽然有其特点,但分析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某些理论模型或手段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市场。
此外,通常假设:劳动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很容易进入和退出市场。
这些假定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保证了需求和供给的力量能够决定一个稳定的均衡,非人格化的市场性因素成为工资的主要决定者和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市场的运行结果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新古典理论方法论特点:●它经常从可检验的一般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推断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主要运用边际决策规则。
制度学派●根据多夫门(Joseph Dorfman)的观点,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有三个,他们是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康芒斯(John Commons)和米契尔(Wesley Mitchell)。
(2)理论框架其理论基础之一是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
↗制度经济学家都拒绝接受新古典学派的理性行为人模型,他们以另一种称为“满足”的行为动机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制度主义者也认为人们的抉择并不像新古典学派的理性行为人模型所假设的那样有理性,那样自始自终的连贯一致。
他们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有限,难以吸收和消化大量的信息,因而难以通过复杂的计算以实现最优选择。
这是理性选择假设存在的最大问题。
✌最后,制度主义者也对新古典学派关于偏好的独立性假设持有两点不同的看法。
第一,人们的偏好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行动会对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或偏好产生极大的影响。
他们强调公平的作用是人类行为的决定者之一。
第二,偏好不是外生的或事先给定的,而是内生的,它们是由经济体系所形成的,并随经济体系的变化而变化。
●理论基础之二是对劳动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理论。
●制度性因素(如内部劳动市场和工会)以及社会性因素(如社会阶层和歧视)会分割劳动市场,从而形成非竞争性群体,并阻止了劳动力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自由流动。
●在劳动市场的影响因素方面,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特别强调劳动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因素方面的作用;第二,强调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例如工资刚性,持续性失业,信息的不完全等;第三,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歧视和习惯的相互影响在工资决定中所起的作用要比新古典理论所认为的更大。
(3)方法论●制度主义者尤其是旧制度主义的经济学家喜欢运用案例研究和归纳法的方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民揭开劳动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
制度主义者也声称新古典学派的边际决策法则常常歪曲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决策过程。
●总之,目前的劳动经济学是以新古典理论为主并兼有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试图使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作为其分析技术。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选择理论分析法●回答两个问题:●(1)劳动市场上参与者的行为问题●(2)劳动市场运行的结果问题。
研究选择就必须知道经济分析所隐含的三个假设:稀缺性、理性行为和适应性。
●2、实证分析法●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极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简言之,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分析隐含三个假设:稀缺性、理性行为和适应性。
3、规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与劳动市场的三个价值标准①社会应当努力促进互惠交易的完成②社会应该使收入分配更加均等③不允许工人置自己和家庭处于对身体或经济有害的境地●规范经济学和政府政策A、满足劳动经济学规范的政府政策第一,促进公平的政策第二,保护劳动者的政策第三,促进市场互惠交易的政策下述情况,交易会获得普遍支持:❖交易涉及的各方均受益❖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没有损失❖一些人从交易中获益,另一些人受损失,但是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市场失灵的原因:❖不知情❖交易障碍❖价格扭曲❖市场缺位B、促进公平的政策讨论:效率与公平●两个争议❖哪一种交易组合是最为公平的,这与双方各自拥有的最初资源量有关。
❖为了得到更多的公平,常常要偏离帕累托效率。
因此,更多的公平就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是根据产品的需求函数得到的变动的价格,故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
当工资率下降时,生产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也下降,从而导致产品市场的需求增加。
如果产品的需求曲线越富有弹性,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则产品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就越大。
如果产品需求完全无弹性,那么工资的下降只会通过替代效应导致行业整体对劳动需求的增长,此时规模效应为零。
因此,产品需求越富有弹性,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价格的任何一点下降都将使市场提供更多的额外产品。
综合投入的供给弹性越小,对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就越小,如果其它投入因为供给是固定的而根本不能改变,那么从技术上看来是可行的替代,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在短期中,一个工厂中的机器种类已经确定,企业就不能通过使用具有不同劳动力需要的更先进的机器来代替劳动力。
–在长时期中,新机器的生产使得机器的供给具有弹性,并使代替成为可能。
在长期中由于资本的供给弹性上升,导致对劳动力需求比在短时期中也具有更大的弹性。
最低工资基本假定: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经济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别的工人,这些工人根据技术的熟练程度排列,每一类技术工人都存在一个均衡工资。
经济中存在最低工资规定,这要求最低工资至少会超过某些类别的工人的均衡工资。
否则,最低工资不起作用。
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1、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
2、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
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
3、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美国的划分:指16岁以上的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地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的人;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报酬职业的人被称为失业者。
没有工作,并且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暂时失业而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
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就业者(Employed):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劳动力。
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在此以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中国的划分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劳动力资源的范围: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不包括在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同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指非农业户口,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人员。
劳动力参与率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呈U曲线关系第四章人力资本:指包含在人体中的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它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中内在的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注意:现实导向行为与未来导向行为之间,即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区别是重要的,但分界线往往不是很清楚。
消费和投资是人力资本包含在人体之内这个事实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但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忽略人力资本内投资中可能产生的消费方面,原因是没有简单的方法加以计量。
所谓净现值法就是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差额为非负值,那么作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并抱有终身观点的决策主体而言,就有激励投资的意愿;如果差额为负值,则投资中止。
内部收益率是投资净获利程度的一个简单计算方法,而且可以用来评价那些投资。
一般的规律是r*越大,投资就越好。
为判定投资实际上是否值得,就要把内部收益率与可以借到的资金利率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