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生活化生活审美化.doc
从“生活美育”建成“观赏文明”——如何走向审美化的“文明生态”

获得 幸福 感 。
在 中 国民 众 不 断 有 更 多 机 会 目睹诸 多 文 化 的 时候 , 展览 的举 办 、 演 出 的 发生 愈 加 增 多 , 观 众 源源 不 断涌 人 大 小剧 场 、 电影 院 线 及 博 物 馆 、 美 术馆 欣赏 、 观 看 并 与 艺 术 品互 动 , 甚 至参 与 到 艺
一
育而 是 “ 文化教育” ; 其次 , “ 生活美育” 不再 是他
人 教 育而是 “自我 教 育 ” ; 再次 , “ 生活美育” 不 只 是 短期 教 育而 是 “ 终生教育” 。 由此 看 来 , 蔡元 培 先 生所 区分 出来 的学 校 美 育 、 家 庭 美 育 与社 会 美
从2 1世纪 的 “ 生 活美 育” 谈 起
活经 验 。
神愉悦 。无论 是有 质 量 的还 是 有 品 质 的社 会 , 它
们 最终 都 指 向 了幸 福 的 生 活 。 民众 既 可 以从 物 质满 足 当中获得 满 足 感 , 更 可 以从 文 明 满 足那 里
与 旧美 育 观相 比 , “ 生活美育” 起 码 具 有 如下 三 种新 的特 征 : 首先 , “ 生 活美 育 ” 不 仅 是 艺 术 教
育 都要 回归 生 活来 贯 彻 实 行 , 这 就 更 涉及 到建 构
中 国化 的 “ 审美 文 明” 的 大 问题 。
简 单说 来 , “ 生活美 育” 就是 , 一 切 的 美 育 形
式 最 终 都 要 回 归 到 生 活 当 中 来 得 以 实 现 。 关 于
对 于 中 国的普 通 民 众 而 言 , 谁 不 想生 活 得 更
美 的生活 , 则 有 更 高 的标 准 , 因 为 它 是 有 品 质 的 生活 , 民众 在 这 种 生 活 方 式 当 中 要 获 得 更 多 的 精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赞同或否定,去做无谓的论争,而应该直面事实,接受事实,研究问题。
在深入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利弊后,取其精华,处理好其与其他社会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审美日常生活文化一、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在我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即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与审美艺术的审美性相交融,具体表现为:人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美学改写成为一种“眼睛的美学”,视像的消费与生产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生活化,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得见得、“审美的”日常生活,一种视像与身体快感的精致统一。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因何而起的呢?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角度看,造成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首先是社会形态的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带动了当今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及其文化伴生物——大众消费文化,客观上打破了精英文化的一元格局,拉近了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其次,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的具体结果和直接对象,视像的生产根本上源自于我们时代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快感的高涨欲求和热情追逐——生产是作为消费的同一物而出现的,同时高新技术与大众传媒迅速扩张了视像生产。
幼儿园美育教育的特点与方法

幼儿园美育教育的特点与方法幼儿园教育是儿童生命中重要的一环,其中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儿园美育教育的特点与方法如下。
一、特点:1. 游戏性:幼儿园的美育教育应该注重游戏性,让儿童在游戏中享受美育的过程。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带来的舒适感觉,激发儿童的美育兴趣,同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2. 全面性:幼儿园美育教育应该全面启发儿童各种感官,让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全面接触美术元素,从而培养他们全面艺术素养。
3. 创造性:幼儿园美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儿童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成为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未来人才。
二、方法:1. 生活化:幼儿园美育教育应该注重将美育常识和技能融入生活,如在儿童日常生活中进行绘画、手工、剪纸等美术活动,帮助儿童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在生活场景中感知和识别美术元素。
2. 故事化:教师可以利用美术故事或者名画介绍,让儿童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培养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和想象能力。
3. 体验化: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学习画画、唱歌、舞蹈等艺术技能,培养儿童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兴趣。
4. 互动化: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游戏,让儿童感知和理解美术元素,激发儿童的美育兴趣和爱好。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可达鸭¥和其他可爱的卡通形象和儿童互动,帮助儿童接触和了解美术元素。
总之,幼儿园美育教育是一种注重游戏性、全面性、创造性的教育。
它应该融入生活、故事、体验和互动,帮助儿童了解、接触和学习美术元素,培养儿童的美育兴趣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美育功能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美育功能孔辉湘【摘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得生活中的器物用品与生活空间同时也成为艺术作品,从而以审美文化的形式构筑起了社会美育的园地.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正通过对器物和空间使用的审美体验与趣味建构过程潜移默化地实施着对社会大众的审美教育.【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体验;趣味建构;社会美育【作者】孔辉湘【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最直观的表象是生活的艺术化,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将其表述为“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品的谋划”[1],即“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以艺术的精神与风格来改造和美化生活”,使得现代社会华丽光鲜的外表、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优美的工作、居住、消费环境成为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可以看到、听到和触碰到的现实,这是20世纪以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艺术创意与艺术设计向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广泛渗透的体现。
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表现为生活器物与空间的美化,这使得日常生活中对器物与空间使用的同时成为一种“艺术-审美”实践活动,通过审美体验与趣味建构的方式执行着社会美育的功能。
产品(和服务)构成了包围着我们的物与空间,是我们生活环境的物质层面,产品的美化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传统的器物艺术和环境艺术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活艺术,它一直贯穿着人类生活的全部历史,只不过在物质生产相对贫乏的时期,生活的艺术化只属于特权阶层的少数群体。
器物艺术与环境艺术将物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统一在形式中,在分工尚不发达的前工业时期,这种统一体现为艺术与技术自然一体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原始状态。
随着艺术与手艺(技术)逐渐分离,直到工业革命大规模机械复制阶段,原始的工业手段对产品艺术质量的践踏与抛弃使艺术与技术完全分道扬镳,技术(手工艺)脱离艺术走向机械与科学,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器物用品也由个性化、情感化、审美化的工艺品转变为统一化、标准化、批量化的工业品,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就是在力图消除这种艺术创作和物质实践活动对立的途径中诞生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美育策略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美育策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饱受批评是因为其初衷与最终结果之间的距离。
正视现实而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重视美育,尤其要重视日常生活美育。
它要求从政府到个人,从企业到家庭,从传媒到受众,都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并认真汲取传统美育资源,真正做到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审美追求。
由此可知,正是各种生产技术、市场手段和传媒文化通过商品与符号,大规模地进入、改造和建构人们的感官、日常生活环境及其生存体验,才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潮流。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面临的困境尽管我们应该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够在当代社会实现足以说明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但人们对此却没有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如韦尔施就说过:“在表面的审美化中,一统天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
”[4](P6)中国更有學者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质是向富人们投怀送抱的“食利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当代学者与资本家的联姻。
[5]这就难免让人感到困惑,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追求不是人们自古就有的吗?连最崇尚俭朴的墨家代表墨子都承认:“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6](P22)说明只要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有对美的追求。
那么,这种追求为何会受到如此激烈的批判呢?其深层原因恐怕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绕开的悖论有关,即人类行为之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悖论,换句话说,人类的很多行为,其最初的目的与最终的结果之间往往不一致,会有一定距离,并由此产生悖论。
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初衷是想改变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产品粗糙、缺乏美感等现象,以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但我们回过头来反观,当“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潮流时,大众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了吗?没有。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被极力刺激、调动起来的所谓“美”的追求,其实主要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且是以炫耀式消费为主,购买者对这些以审美方式呈现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不是为追求其审美价值,而是为了夸耀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地位。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内容

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内容
美育功能是指通过艺术、文化和审美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
和提升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电影等方式,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展现美学价值。
艺术作品
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思想启迪,对于培养公民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不可没。
通过艺术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各
种艺术形式,并且在欣赏、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举办音乐会、美术展和文艺晚会,学校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有机会欣赏到各种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从而从中学习和借鉴。
美育也是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
适当的欣赏优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人放松心情,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增加文化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美育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提升社会公民的审美素
养和文化修养,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建设社会的热情。
这既是个
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更加重视美育的作用,从中受益。
生活美育:一种“大美育”

生活美育:一种“大美育”刘悦笛【期刊名称】《北方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01【总页数】2页(P31-32)【作者】刘悦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102,北京【正文语种】中文“生活美育”,其实来自于“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为什么在新世纪的全球社会中兴起呢?恰恰由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审美化,我们把它叫做“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用的生活,到城市和乡村,乃至整个的社会景观,愈加有了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趋向。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当代艺术也越来越接近于生活,也就是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时候,就产生了“生活美学”和“生活美育”所出现的很坚实的土壤。
在这个意义上,这恰恰是一个“生活审美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民主化”的时代,因为审美可以为普通的百姓、每个公民、每个个体所分享、所共享。
所以说,在这个时代进行美育的时候,它就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小美育”,它是一种走向生活的广义的“大美育”!我觉得,“学校美育”和“生活美育”,这是两条腿,缺一不可,是两条非常坚实的腿。
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除了在学校之外,他们会在社会当中、在家庭当中,也就是在他自己的生活当中,那么,我们不仅仅应该把美育夯实在学校的氛围当中,同时也要把它放在一个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整个大的环境当中。
这也就是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来完成的,对于人生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包括其中的伦理教育和审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中完成的。
这次国务院出台这个文件,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是“自上而下”地规定了美育在中国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地位。
过去,只是强调德、智、体,有时加为德、智、体、美,尽管强调了美,但美还是作为一种“虚位”的存在,尚没有彰显而得到应有的地位。
这次提倡之后,就有一个“自上而下”很好的支撑。
但是呢,美育要真正的发展,特别是“生活美育”要得到真正的发展,都是要“自下而上”地“生长”起来。
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

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内容提要】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理性内容这一基本原则推演来的,他把艺术放在绝对精神之内,认为“美的艺术”是绝对精神的感性形式,他对艺术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提出了“艺术终结论”,本文就黑格尔的这一观点进行阐述并对“终结”后艺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论是艺术正日趋生活化。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美的艺术绝对理念艺术生活化现代西方艺术一、黑格尔关于“美的艺术”阐述黑格尔从整个美学体系出发,把艺术放在绝对精神内,他说:“美的艺术(如同其独特的宗教一样)在真正的宗教中有它的未来。
理念的有限的内容会自在自为地转化为和无限形式相同一的普遍性,就是说,直观、直接的、维系于感性的知识活动,转化为在自身内中介自身的知识活动,转化为本身是知识活动的一种定在,转化为启示。
这样理念的内容便以自由理智的规定为原则,并作为绝对精神是为精神而存在。
”(1)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叫做‘神’、‘普遍力量’、‘意蕴’等等。
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2)正是基于这样的“美的艺术”的理念,黑格尔指出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的三种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认为“古典型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精神与质料的最完美的统一。
黑格尔在分析艺术的发展时认为艺术愈向前发展,物质的因素就逐渐下降,精神的因素上升,感性与理性最终分裂,分裂的结果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艺术最终让位给宗教和哲学。
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艺术终结论”。
二、造成“艺术终结论”的各种因素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主要是针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特点而言的。
黑格尔在其《美学讲演录》中曾指出:“我们现在依其一般状态来说,是对艺术不利的。
”(3)诗人歌德也在《艺术与手工艺》一文中谈到近代没有对“真正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创造必要条件,在真正艺术作品创造上没有多大进展,在一定意义上创造能力是萎缩了,甚至有理由担心真正的艺术作品将找不到自己所适宜的土壤与气候。
美育,融于幼儿生活

美育,融于幼儿生活美育,即美术教育,是指通过绘画、雕塑、工艺等形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阶段就应该引导幼儿接触艺术,让他们享受美的乐趣。
美育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美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人们产生美好情感和快乐的心理状态。
在幼儿时期,培养审美情感尤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的经历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
通过美育活动,幼儿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画作、雕塑、手工制作等,这些作品会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帮助他们感受美的存在。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现有趣的艺术作品,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让他们在观察和参与中体验美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领悟。
美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感知、觉知、认知、学习和实践形成的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美育教育,幼儿可以学习到美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技能,培养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幼儿园的美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技能,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提高审美素养。
通过介绍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生平事迹,帮助幼儿了解艺术历史和文化知识,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促进审美素养的形成。
这样,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更加敏锐地感受和理解美,能够欣赏和鉴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美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认识、评价、辨别和判断、选择和创造的综合能力。
通过美育教育,幼儿可以培养对美的主体性,提高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美术作品的观看、欣赏和鉴赏的机会,还要鼓励幼儿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技能和知识,表达自己的美的情感和体验。
在创作中,幼儿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转引于中西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
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
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
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
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 。
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方式和美学范畴交叉的学科。
生活美学强调的是人们如何将生活中琐碎的事物纳入审美范畴,通过审美实践和鉴赏使生活更加美好。
其中,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碎、不起眼的事物和行为的审美诠释和表达,使其获得美感的体验和价值。
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琐碎事物的美学体验和价值的把握,以及对美学经验的积累和积淀。
日常生活审美化强调的是平凡而又无处不在的美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知,把平凡和常态转化为艺术品一样的美感体验。
这种体验不仅能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更加享受生命中的点滴。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电影、文学、设计、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价值和美的感受。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比如欣赏日出日落、品味一杯香醇的咖啡、欣赏美丽的雪景等等。
这些细微的感受和欣赏,可以使人们从繁琐的生活中获得放松和愉悦,从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凡的家务中发现美,享受清新的气息;在沿路的景色中寻找美,享受盎然的生机;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分享美,享受温情的感动。
这些平凡且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可以带给人们无限的共鸣和温暖,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在生活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细微的体验,深入感受美好的生命和感悟生活的意义。
让我们尝试寻找和发现美好的事物,让生活更加多彩、充实和有质量。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在西方社会具有广泛的历史背景与物质基础。
在此之前,传统美学多指向高雅艺术,把审美与生活截然对立开来,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反拨。
伴随国内对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一理论被更多地放在中国语境中进行考察。
在对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话语理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国内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和两派观点,探讨该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及其接受。
第一阶段集中于阐述理论的引入、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语境等问题;第二阶段着眼于学者多元视角下的研究趋势,探讨对当下消费社会和审美畸形问题的深思。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综述一、绪论“日常审美化”提出之前,审美活动大多以高雅艺术为对象,关注美的本质。
传统的美学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忽视美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把艺术当做美学的对象,确立美学的鲍姆嘉通认为美是艺术的理论,他们都主张拉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与之相对,还有一批西方学者主张日常生活和审美的结合。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从尼采到先锋派,从布尔迪厄到费瑟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这一阶段实现了从理论发展到正式形成的飞跃,表现出审美与生活的辩证统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西方后现代社会和消费主义的背景下产生的。
受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等特征的影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消解,日常生活与审美不再对立,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渐消失,高雅艺术不得不走向大众,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界限被打破了。
随着现代化进程持续发展,审美活动从传统的艺术领域走向日常生活。
费瑟斯通1998年正式提出这一概念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探讨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纵观以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日常生活”的合法性,即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阐释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中国本土话语;其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优劣问题,学者从消费文化、科技革命等角度探讨该现象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其三,“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于文学、文艺学边界的冲击及影响展开讨论。
美育——美即生活--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理论课教案
一、复习与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提问: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二、新授
(一)自然美的类型和特点
1、自然美的类型
教师提问:自然美有哪些类型?请小组合作,画出思维导图。
学生讨论得出:
2、自然美的特点
多媒体上播放自然美的视频。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然美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1)自然美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自然美是偏重于形式的美。
(二)自然美的审美形态
自然景物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其审美形态主要有雄伟、险绝、奇特、秀丽、清幽、旷阔等。
1、雄伟1、教师带领学
生回顾上节课的
内容。
2、教师提问,美
的形式和美的内
容有什么不同?
3、教师组织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自然美有
哪些类型?画出
思维导图。
4、请学生们欣赏
多媒体上播放的
自然美的视频,
说一说:你感受
到了什么?自然
美有什么特点?
1、学生认真
听讲,并回顾
上节课内容。
2、学生思考
问题,并积极
回答。
3、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小
组合作探究,
积极思考问
题,总结出答
案。
4、学生欣赏视
频,回答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美育——美即生活 2.3 社会美的欣赏 教案

理论课教案
(二)生产劳动美
教师提问:生产劳动美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请画出思维导图。
(三)日常生活美
请学生两人一小组,思考:什么是日常生活美?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答案:
日常生活的美,是指在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存在的美,主要包括服饰美、饮食美、居住环境美和人际关系美等。
教师提问:饮食美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说在现代社会,饮食不只是为了果腹,而且具有情感满足和文化陶冶的意味。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答案:
饮食美包括食物美、食器美、食境美、食仪美。
在现代社会,人们讲究食物美,饮食不仅要能满足生理需要,还要色香味形俱佳,兼具食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
讲究食器美,不仅用以衬托美食,而且可以渲染宴席气氛,展示主人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作用。
讲究食境美,使人更好地享受饮食,同时食境的5、教师提问:生
产劳动美主要包
括哪些方面?请
画出思维导图。
6、请学生两人一
小组,思考:什
么是日常生活
美?它主要包括
哪些方面?学生
回答后,教师总
结答案。
7、教师提问:饮
食美包括哪些方
面?为什么说在
现代社会,饮食
不只是为了果
腹,而且具有情
感满足和文化陶
冶的意味。
5、学生小组合
作,画出思维
导图。
6、学生进行头
脑风暴,由老
师做出总结。
7、学生思考
后,回答:饮
食美包括食物
美、食器美、
食境美、食仪
美。
浅议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美育对大众意识的引导.doc

浅议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美育对大众意识的引导作者:张康夫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4期[摘要]价值多元化给大众意识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人本美学的强势发展和审美泛化的快速扩散,为美育引导建立了广阔的平台。
文章对美育引导大众意识理论契合点,引导的阶段、途径、方向和层次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重点论证了美育引导与舆论导向的逆向互动;提出了美育引导应和生活美学结合起来,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
[关键词]大众意识美育引导审美泛化逆向互动填补性[作者简介]张康夫(1966-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色彩设计、花色研究与开发和大众意识引导。
(浙江杭州310018)[课题项目]本文系340/社科联课题“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美育对大众意识引导的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0602147-1)[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166-02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泛滥,当前大众意识过多地推崇感性价值观,造成道德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下降;读图时代和消费文化的到来又给大众造成了泛文化的一种假象,使人们在自以为是的幻觉中,个人意识恶性膨胀,特别是意识深层里的不良因素如在特殊境域下大众谣言的传播意识、大多数人的从众心理、少数人的别有用心等潜藏着很大的隐患,处理不当将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危害。
因此,后工业化社会中大众意识引导应当进一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和导向,促进人的情感、个性、价值观健全发展,使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协调起来。
在大众意识引导的过程中,美育以其特有的自内而外的构建和自下而上的逆式互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建设性作用。
20世纪以来,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议题从理论层面走向生活实践层面,大众审美文化问题已不再只是边缘问题,而是关系到现代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的重大问题。
与此同时,“人本主义美学”发展趋向也给美育与大众意识的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作者:赵雯雯张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9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边界在不断融合。
一场新的美学原则的探讨也在激烈展开。
这场美学争论包含着两个命题,一个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个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大众文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带来的结果;而精英文化的衰退带来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大众文化迅速成长为现今社会的主流文化,面对日益崛起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应如何选择其生存策略。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日常生活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9-0173-2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美学界、文艺理论界讨论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该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随即,国内一些学术界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观点,产生的反响也越来越强烈。
鲁枢元教授用了一个生活中简单的“炸油条”的例子,来区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这两个概念。
在鲁枢元教授看来,“‘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技术对审美的操纵,功利对情欲的利用,是感官享乐对精神愉悦的替补。
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是技术层面向艺术层面的过度,是精心操作向自由王国的迈进,是功利实用的劳作向本真澄明的生存之境的提升。
二者的不同在于,一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依附;一是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升华。
”(1)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时代来临,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而与它相对的另一个命题就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一、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将审美直接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打破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使审美充斥于整个日常生活当中。
马来西亚最大的购物中心——时代广场,每个月都会在顶层举办一次画展,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艺术的魅力,让逛街也成为一种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生活化,生活审美化》——威海十三中第二轮特色创建工作汇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一切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让学生天天都有更好的发展。
——特色创建宗旨自第二轮特色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校依据“美育生活化,生活审美化”第二个5年创办特色,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打造“美育生活化,生活审美化”特色规范化学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下面就我校依据“特色创建”规划第二个年度计划,在特色创建目标、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有机整合、教育团队建设、特色课堂教学改革、艺体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及丰富特色学校建设内涵、提升特色学校建设品位的有效做法和思考,汇报如下:一、明确创特目标,领导教师达成共识。
在第二轮特色创建起始阶段,我们分别邀请了教研中心、教育局的领导来校指导,帮助我们描绘了特色创建第二个五年规划蓝图——构建“美育生活化,生活审美化”的和谐美校园。
通过培训指导,领导教师达成了共识,要打造特色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美育”特色内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为学习成绩欠优秀的学生“雪中送炭”;为孩子学习成绩焦虑的家长“排忧解难”;为辛勤耕耘的园丁提供最具价值的教学信息,让每一名学生每一天都能在威海十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为了有效促进特色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正副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特色创建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修订完善了学校各类特色创建规章制度,特别注重了“特色创建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研究制定了《威海十三中特色学校建设若干规定》,修订了《教师考评管理办法》、《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威海十三中学习与校本培训制度》等规章制度,我们要求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必须自觉增强创特意识,为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打造出具有浓郁特色气息的农村中学。
二、积极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创设育人氛围,彰显美育特色。
我们觉得:要进行特色创建,必须为同学们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创设优美的活动场所,通过校园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精神陶冶功能、环境改造功能、美育功能,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塑造同学们的灵魂,美化同学们的心灵,为此,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按照“由内到外”的建设步骤,围绕着《美育生活化,生活审美化》这一创建特色,内部重点在“飘动美走廊”、“文化美校园”、“人际美传播”、“课堂美和谐”、“读书美心灵”“规范美行为”等方面加大了创建力度。
现在,教学楼各楼层的走廊墙壁美化建设工程全部竣工,一二楼层西实验教学区的科技文化长廊、东教学区的摄影文化长廊,第三楼层的剪纸艺术文化长廊、四楼层的书法艺术长廊、五楼层的音乐、美术文化长廊也全部建成;器乐队、舞蹈队、篮球队、剪纸特长班、综合实践班、美术特长班,每周都能按照特色创建计划开展活动,学生的行为更加文明礼貌,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手抄报也是我校文化特色亮点之一,每学期,我们都结合着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进行作品创作,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持续了6年之久,2010年,在“山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威海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展示现场上,我校的剪纸艺术、手抄报等特色项目,得到了与会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在校园外部环境特色建设方面,我们先后投资60多万元,对学校的外部环境进行了改造建设,增植了50棵本地黑松,更植了16棵雪松,增植了300多棵玫瑰花,购置了8附乒乓球台,安置了风景石,设置了大花盆,在草坪管理方面,我们加大了管理力度,保持了草坪的青绿与平坦,现在,我校绿化面积已达16000多平米,为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创建了优美和谐的环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特色教育团队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众人的合力才能做好,需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有了好的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所好的学校。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一个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
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在突飞猛进的竞争浪潮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角色,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的管理是第一要素。
我们唯有拥有了最好的教师,才能办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最好的学校。
因为教育思想的转变,落脚点在教师,只有教师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思想,才能将教育思想付之于教育改革的实践;只有教师不断地自我完善,才有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深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在教育决策民主化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再提升一层说,教育改革的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人翁的思想和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实际上是教师水平高低的反映,由此可见,在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教师是关系教育方针能否贯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育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一位教师的个体素质都会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应高度重视建设两支队伍,一是要建设一支有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能进行教育科研、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骨干教师队伍;二是要建设一支能脚踏实地落实特色创建目标任务的普通教师队伍。
这两支队伍的建设要同步进行。
第二轮特色创建起始阶段,我们落实了骨干教师队伍人选,同时,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方面的培训,组织研讨了《威海十三中特色学校建设规划(讨论稿)》,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任务,通过理论学习、校本培训、课堂观摩、教育科研、专家引领等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对特色学校建设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校特色建设目标,我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课堂模式,探索过程中,我们将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与学校特色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力争体现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的促进作用,调整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使各类课题的研究能够服务于美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各科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课程改革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构建主动高效美好的知识美课堂”的实验研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校特色建设的要求,组织广大教师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真正还给学生,构建“主动高效美好的知识美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知识美的活力。
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觉得: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三要义”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三要义”的落实、“三维目标”的实现。
要真正地将“素质教育三要义”落实到位,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优化,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习压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特色教师。
四、加大特色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构建自主合作“生命化”课堂。
2009——2010学年度,我校根据区教育局2009年教育工作要点,依据“美育特色”创建的年度目标,确立了以课堂改革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以全面探索、提升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为着力点的工作思路,进行了细致扎实的教学常规管理,我们通过“创设氛围,放手课堂,创新方法”等形式,进行了系列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为解放“学习力”,构建自主合作“生命化”课堂,开辟了绿色通道,创设了教改氛围。
第二轮特色创建工作伊始,学校领导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成立了以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堂改革评价小组,制定了课堂改革评价措施,把“同研一节课”活动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结合起来,把落实素质教育三要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每次听课活动结束后,对授课教师都要进行课堂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成绩,评选出校级优质课;学校规定只有获得校级业务称号的教师,才有资格参加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业务称号的评比。
通过课堂评价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是放手课堂。
即领导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动权放手给教师,教师把课堂放手还给学生。
在“我的课堂我做主”这一口号的引领下,学校提出了两个放手,这也是我校进行特色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新举措,它不仅充分地发挥出了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促进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还极大地调动起了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是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在“同研一节课”,打造“生命化”课堂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注意加强立项课题的研究,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同步进行,在教案设计上、课堂上要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相联系。
比如语文组围绕着威海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研究课题,就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性研究,提出了“目标引领—-自行学习--交流合作—-及时反馈--当堂落实”的有效课堂学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宋修军老师的《倒出鞋里的沙子——谈语文教学有效性》论文刊登在《威海教育》上。
四是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推进教育科研深入发展。
2009-2010学年度,我们重视了课题研究,通过讲座、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反思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形式,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推进了教育科研的深入发展。
在教育科研方面,我们通过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力度,以校本教研,外出参观、远程研修班学习等途径,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自创建特色学校以来,我校已有市级优秀教师4名,区级优秀教师18名,省级优质课2人,市级优质课、公开课16人,区级优质课、公开课29人,区级教学能手2人、教坛新星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