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湘教版《气温和降水》教案教程文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 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教案(表格式)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气温与降水测定及变化, 绘制并判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71-77页,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两部分,是气候的基本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章节中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通过描述气温、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用处,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不足,在学习上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是该阶段的学习障碍。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能力。
学生对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变化规律等抽象知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学习气温与降水的测定及变化,增强对地理区域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3、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测定,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运用气温与降水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人与环境协调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测定与变化。
(2)降水的定义与测定。
2、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图示分析法。
课前准备温度计、量杯、2023年陵水县气温与降水数据、陵水县暴雨图片、PPT。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央视天气预报。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基本类型等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学会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表;2.相关案例资料;3.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基本类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呈现(15分钟)利用教学地图和图表,呈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3.操练(20分钟)分发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特点,提高对气候现象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案例材料:收集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案例材料。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4.板书设计: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一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以及分布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结合案例材料,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03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间、、、。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1)气温日变化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
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
(2)气温年变化观测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气温(℃) -1-6 0 5 12 18 20 17 15 95 -3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
初中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法、测定方法(2)知道日均温和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并能举一反三,了解月均温和年均温(3)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1)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算方法。
(2)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读图、启发、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哈尔滨冰雕、吐鲁番火焰山、海南岛椰风海韵,提问:你能说这些地区有什么特点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回答)明确:哈尔滨是寒冷的气候;吐鲁番是炎热干燥的气候;海南岛是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
这些不同的景观是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二、新课学习展示图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一)气温提问:什么是气温?用什么来表示?(学生回答)明确: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ºC)来表示。
提问:1.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几次?分别在哪个时间段测量?(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3~4次,分别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
展示图片:提问: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学生回答并计算)明确:该将一天中4次测得的气温累加起来,除以4,得到的值就是日平均气温。
(5+8+15+12)/4=10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思考: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呢?(学生回答)明确: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日平均气温;一个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月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年平均气温。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4. 降水的概念、形式及测量方法。
5.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6. 降水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阅读和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方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故事、案例、视频等。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3 实验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验,如制作气温计、模拟降水过程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动态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频率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通过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题目应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和向往,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底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气温1.定义气温概念。
2.气温的形成与变化。
3.气温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气温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降水1.定义降水概念。
2.降水的形成与种类。
3.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实验法自制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并分析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班会、学生交流等形式,探讨气温和降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2.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实验探究1.制作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结回顾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笔记。
2.实验报告、分组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
3.课后作业,对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积极,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72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1、等温线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
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72页活动1和2)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型新课课标要求1、阅读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平均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和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可以参观当地的气象台,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23重难点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思维导图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温。
5、气温变化●气温日变化: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
一日中最高与最低气温的差是日较差。
●一般北半球的陆地,气温最高的月份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为1月份。
一年中最热月气温与最冷月均温的差是年较差。
南北半球相反。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分布有很大的差异。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这个部分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来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72页73页的地图来完成1、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师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说一说,等温线的基本特点●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就是等温线。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等高线,原理相同,都属于等值线,只是值不同)●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数值的差是等温距。
闭合的等温线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该地地形可能为山峰。
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该地是高温中心,该地地形可能是盆地。
●与等高线相比来总结等温线变化的特点2、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师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说一说世界气温分布的情况,然后小组内讨论师生共同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可以简要分析,根据实际课堂的情况选择性的分析和总结。
3、做课本72-74的活动。
4、拓展:利用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和季节:●等温线弯曲状况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可概括为:陆1南凸7北凸●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也即向高纬度递减,由此判断在北半球,如图一●等温线数值向南递减,即向南半球高纬度递减,判断为南半球,如图二●从图中画出一条纬线,在陆地和海洋各取一点,比较两地气温的高低,来判断季节:海洋气温高于陆地,表示在冬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在夏季如图三所示,A点气温在0°C--10°C之间,陆地A点气温低于海洋B点气温,由此判断此时为冬季。
七年级地理上册 气温和降水教案1 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较多,分4课时讲授,第一课时讲气温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讲主要降水类型和降水量的测定,第三课时讲世界降水的分布,第四课时讲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通过读图、析图,学生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将地图中蕴含的地理信息挖掘出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2.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3.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4.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5.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板书读教材P.60的两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
板书 1.概念讲述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优秀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4.2《气温和降水》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一、课前部分二、教学过程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next2、计算两地的温差,你发现了什么?1.北的温差大约有几度?2.过什么地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暑假旅游】暑假家住广州的小明准备去哈尔滨旅游,他知道那里冬天比广州要冷,所以他想夏天也会凉快很多,于是他准播放广州和哈尔滨的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找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小结: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2、南北方雨季的长短有什么差别?小组讨论回答:①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②排列四个城市雨季的长短,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小结: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讨论:从这个反常的现象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提问:你能概况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吗?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植被不同?只是与降水量有关系吗?以乌鲁木齐为例分析降水量和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800400200①湿润地区②半湿润区③半干旱区④干旱地区800㎜200㎜400㎜湿润地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地区动画演示两幅图叠加在一起,比较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和等降水量线。
认识干湿地区的三条重要分界线。
【你说我说】不同的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知识拓展】新疆葡萄干晾房江南水乡斜顶高屋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各地不同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②出示不同的农业类型、不同的饮食习惯图片,说明分种植业区畜牧业区不同的农业类型三、课后部分四、评委点评老师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解读到位,教材分析非常透彻,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来精心的组织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新颖活泼,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很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它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2.地图:准备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3.问题: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为什么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科目:七年级地理湘教版课型:新知探索课教师:田晓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式,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3、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
由于阅读气温分布图时,需要掌握等温线这一抽象概念,而有的同学始终较难理解,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时也不要要求过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它们也是与我们生活接触频繁,影响较大的两种生活信息。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讲授新课及板书】
1)气温:空气的温度
2)气温的测定:
①均温的测定:
日均温:把一天中2、8、14、20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月均温: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均温相加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
年均温:把一年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②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
③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④日最高(低)气温出现时间:14(2)时左右
【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2页“气温的测定”
【板书】世界气温的分布
【陈述】通过测量,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地方的气温状况,那么,如果把世界各地的气温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板书】等温线——世界上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活动探究一】
阅读课本73页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读图,找出年平均气温大于20摄氏度的地区,以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周;(学生A答)
问题二:请同学们观察南北半球的等温线相同吗?(学生B答)
问题三:读图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2分钟)【注意】
引导学生读图时,应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习惯和方法。
【小组总结】各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分别总结,教师予以鼓励,总结在黑板上。
【板书】规律:
A 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B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C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活动探究二】
通过同学们的总结及补充,我们发现了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那么,现在请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再次认真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读图,请同学们比较在1月和7月,北京和悉尼哪里气温高?(学生答)
问题二:比较以上两图,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1月和7月哪里的气温高?你能简单地说明其中的原因吗?(学生答)
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副板书】
性质1月气温
7月气温
特点
海洋
高
低
冬暖夏凉
低
陆地
冬冷夏热
高
【注意】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活动针对较好的学生能完全明白,一般的学生有难度,要分层次教学。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本节相关习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在教学安排中,对于只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应适当略讲;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难点,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气温分布图,发挥小组优势,讨论分布规律,最后予以简练准确的补充和概括。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空气的温度
二、气温的测定: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
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等温线——世界上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A 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B 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C 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