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西医结合病案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课程案例中风历节病

金匮要略课程案例中风历节病

类别 病名
历 节 病
历节病概论
(一)病名概念及其沿革
(二)病因病机
1、多以关节病变和剧烈疼痛为主 1、内因心肝肾之气血不足,外
症。其疼痛常从部分关节开始, 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经络
逐渐发展遍历多个关节,甚则造 而留着关节,导致经脉痹阻不
成关节变形肿大、疼痛不可屈伸、 通所致。
身体魁羸。
2、具体病因:有因于汗出入水;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机:寒湿内盛,痹阻经脉关节,阳气不通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剂:乌头汤 (本方常用量:麻黄20g、芍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一分。
病案一
❖ 王海州医案:王某某,女,23岁,农民。1977年 10月18日就诊。自述天前因挖井下水、又感风邪 而致双膝关节冷痛难忍,不能行走,伸屈痛甚, 关节肿胀,右膝明显,急赴本院求治,服桂枝芍 药知母汤两剂后,痛非减轻 ,反而加重。现症膝 部痛如锥刺,局部发凉,局部发凉,不时呼叫, 屈伸不利,不能坐、立、行,只能取卧位。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12000/mm³,中性75%,血沉 24mm/H,舌质淡,苔白,脉沉紧。(国医论坛, 1990;(1),17~18)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一分。
(1)侯氏黑散——风痰湿中经络,微有化热之势
(2)风引汤——热盛里实,肝风内动 (3)防已地黄汤——阴虚血热,感受风邪
(4)头风摩散——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寒湿邪,脉络瘀
滞不通
(5) 《古今録验》续命汤——气血两虚,外感风寒即气 血两虚兼风寒之中风偏枯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十一分。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糖尿病中医治疗经典病案

糖尿病中医治疗经典病案

糖尿病中医治疗经典病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素有“富贵病”之称的糖尿病也成为了现代高发病之一。

目前医学界对糖尿病尚无根治的方法,唯有控制饮食配合药物治疗,以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国医大师王绵之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经典病案吧!糖尿病远在《内经·素问》和《灵枢》已有记载,谓之“消渴”、“消瘅”。

历代医家不但在症候方面有所阐述,而且对病因病机更有深刻的剖析。

《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外台秘要》认为:“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千金方》谓:“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

”案1芦某,男,53岁,1994年9月23日。

空腹血糖24.5mmol/L,舌胖有齿痕,色红而嫩,苔薄,脉弦滑而劲。

生黄芪25g,生地18g,枸杞子12g,天麦冬各9g,丹参15g,怀牛膝10g,桑螵蛸9g,枣仁12g,炒杜仲12g,肉苁蓉12g,生龙牡各15g(先煎),覆盆子9g。

注:此方是先生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个经验方。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其核心病机为阴虚燥热,近年来研究还有血瘀,所以阴虚燥热血瘀是糖尿病的核心病机。

从先生的组方看,本案的治疗还应当结合补气,因为血糖高表示糖不能正常地为人体使用,人的能量生成不足,容易疲乏,相当于中医的气虚;从该患者的舌象看,舌胖有齿痕,色红而嫩,也是气虚的表现。

如果到了糖尿病合并肾病阶段,还有肾的功能异常,导致肾脏不能正常蒸腾气化和固摄,造成尿中精微物质的外流,出现蛋白尿等。

故方中以生黄芪、生地、天麦冬益气养阴润燥,丹参养血安神且活血化瘀,枸杞子、怀牛膝、桑螵蛸、炒杜仲、肉苁蓉、覆盆子补肾而固摄下元,枣仁养心安神,生龙牡重镇安神。

用此方出入,对糖尿病患者甚至糖尿病肾病者有效。

案2彭某,男,25岁,1994年9月20日。

糖尿病,舌胖色白欠津,两侧厚腻如条,脉弦滑劲,尺细。

枸杞子12g,天麦冬各9g,怀牛膝10g,生熟地各10g,炒杜仲12g,红花9g,桃仁9g,丹皮6g,茯苓18g,生黄芪20g,生龙牡各15g,砂仁5g(后入),肉苁蓉12g,莲心3g。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全目录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全目录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全目录摘要:本书精选《金匮要略》方剂之验案900余例并进行论述。

全书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方下分方药、用法、原文、解说、运用、补述等部分,《金匮要略》原书的相关信息写于前,现代用法、用量等加于后,可使读者得以纵览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时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

书后附有中西医病症名称索引,方便查检。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桂枝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加术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黄芪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牡蛎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苦参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雄黄熏方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赤小豆当归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升麻鳖甲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鳖甲煎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蜀漆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侯氏黑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风引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地黄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头风摩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龙骨牡蛎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天雄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建中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肾气丸(45个医案详解运用)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薯蓣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酸枣仁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蛰虫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射干麻黄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皂荚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麦门冬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加半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奔豚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薤白(白酒汤、半夏汤、桂枝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薏苡附子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赤石脂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七物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附子粳米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建中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赤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乌头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桂枝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旋覆花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遂半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木防己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泽泻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半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瞿麦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加术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茯苓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芍桂苦酒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黄芪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枳术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硝石矾石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栀子大黄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猪膏发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茵陈五苓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硝石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麻黄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柏叶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土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泻心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猪苓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半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文蛤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干姜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诃梨勒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牡丹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鸡屎白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蜘蛛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草粉蜜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胶艾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芍药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枳实芍药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下瘀血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竹叶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竹皮大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厚朴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麦大枣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温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甘遂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红蓝花酒。

试述《金匮要略》对中风历节病的治疗

试述《金匮要略》对中风历节病的治疗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6), 1188-119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6177试述《金匮要略》对中风历节病的治疗赵怡童1,2,彭 锐1*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一病区,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4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2日摘要 《金匮要略》对于中风病、历节病的理解对后世有深刻的意义,为后世中风历节病的辨证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尤其是侯氏黑散、续命汤、风引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治疗中风历节病效果俱佳,现代临床依旧沿用,理解《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含义,就能更好地运用到临床。

关键词中风病,历节病,痹证,风引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Trial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poplexy and 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 from “Synopsis in the Golden Chamber”Yitong Zhao 1,2, Rui Peng 1*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Orthopa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Orthopedic Ward 1,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 Western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14th , 2023; accepted: May 31st , 2023; published: Jun. 12th , 2023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on apoplexy and severe and migratory *通讯作者。

《金匮要略》方证经典医案

《金匮要略》方证经典医案

金匮 要略》方 的 临床应用中华五千年 2008年02月23日13:02 (来源:中华五千年)1 当归芍药散的应用方解:重用芍药敛肝、和营、止痛,又佐以归、芎以调肝和血,更配以茯苓、 白术、泽泻健脾渗湿。

案1.阴挺(子宫下垂):梅某某,女,26岁,1989年10月5日初诊。

自诉已分娩2个月,分娩后即觉子宫脱出,站立时在阴道口外约1.5cm,自以为满月后会自动上收,谁知满月后仍然脱出,伴小腹隐痛不舒,喜按,口稍渴,面红,饮食正常,大便软,小便短,色黄,脉细弦。

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5剂,药后自觉不适,口干口苦,子宫下垂仍然,乃来我处诊治。

因思此乃肝脾不和,湿热内停,以致带脉不约,遂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0g,泽泻10g,云苓10g,川芎5g,枳壳10g。

嘱服5剂,每日1剂。

1989年10月11日复诊,药后腹痛减轻,子宫下垂略有好转,继服5剂,以后患者又来诊2次,用药后全身症状逐渐减轻,子宫下垂好转。

前后共服药20剂,诸症全消。

按:阴挺与带脉不约有关,而唐容川认为,带脉属脾,故阴挺多以脾论治而用补中益气汤。

又因肝脾二脏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也互有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可以传肝,所以阴挺虽与脾关系密切,但脾的病变也可由肝传来,故治脾不效,应想到治肝,或肝脾同治。

本例之所以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是因本证具有小腹隐痛、小便偏短、大便软、面色偏红、精神尚可、脉弦细等肝脾不和、湿滞内停之象,故投以当归芍药散加味,其病很快治愈。

案2.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蓝某,女,34岁,1972年2月5日初诊。

患者停经60余天,阴道出血1周,出血量少,色暗红,淋漓不绝,无血块,伴有腰胀、少腹胀痛,胃纳尚佳,无呕吐、泛酸,口不干、略苦,二便正常。

近半月来情绪不佳。

经用黄体酮等止血之剂,血量稍少,但仍有阴道出血,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

妊娠试验阳性。

此为肝脾不和,湿热内停,迫血妄行。

以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0g,泽泻10g,云苓10g,川芎5g,桑寄生15g,阿胶9g,苎麻根10g,杜仲10g 。

金匮要略病案分析

金匮要略病案分析

金匮要略病案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病案一崔某,男,28岁,2007年3月5日初诊。

七年来,没到立春后,清明前无故发生咳嗽,咽痒,每次持续四十余天方告缓解,一直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今年春后呛咳又做,日夜不休,咳甚则面红耳赤,涕泪俱出,背冷潮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处方:西洋参18 炒麦冬12 炙甘草5 粳米一把红枣5枚服两剂咳大减,余症除,守原方继进3剂,痊愈。

春季乃阳气生发之时,改病人阴虚体质,不能耐受春天阳气生发,故用麦门冬汤去半夏主治。

病案二熊某,女,28岁。

素有咳喘病史,遇寒则发。

2006年旧疾复发,使用氨茶碱无效,改为中医治疗。

症见:头痛,发热恶风,微汗出,口干不渴,身苔黄燥,喉鸣如锯,胸痛气逆,不得平卧五昼夜。

处方:麻黄5 生石膏9 甘草3 生姜3 大枣4枚半夏6 海浮石9一剂后,寒热退,喘平,再两剂恢复正常。

病例三杨某,男,56岁。

每年夏季阴雨季节则哮喘发作。

已15年,伴咳逆上气,胸闷气紧,痰多色白,咳痰不畅,燥烦,心悸不得眠。

查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浮紧。

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偏高;x线胸透“双肺纹理增多呈条状”。

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

分析:此为素有痰涎水饮内停,每遇气候变化。

外邪引动内饮,郁而化热,则发“肺胀”处方:石膏10 厚朴15 干姜10 白芍12 炙麻黄10 细辛3 五味子10 黄芩12 法夏12 桂枝6一剂后咳出痰涎较多,两剂平息。

听诊双肺哮鸣音消失。

随诊两年均未发作。

病例四赵某,男,58岁,干部。

形体肥胖,三年前诊断冠心病。

因胸痛,胸闷20分钟前来就诊。

自诉:自早上做完早餐后,自觉胸闷不舒,继而胸部有压迫感,气短难续,时有疼痛,疼痛向左肩臂放射,活动更甚,乏力。

体格检查:BP140/85mmHg,心率85次/分,心律齐,心音稍弱,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肺(—)。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六、噎膈(幽门梗阻)谢新阳医案: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

此系痰浊内阻,湿毒内蕴,瘀滞幽门。

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

拟升麻鳖甲汤化裁:升麻、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

日1剂,水煎服。

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除。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1;<5):15)按语:此证乃痰毒凝滞,湿浊不化,阻塞幽门所致,故用当归、鳖甲散痰化瘀,升麻、甘草、蜀椒温中升阳,伍以代赭石、黄连、竹茹降逆解毒,共奏痰化毒解,瘀散幽通之功。

七、风隐疹(荨麻疹)程群才医案:王某某,男,28岁。

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疹块伴奇痒半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4日就诊。

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后,全身出现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痒难忍,经治后消失。

自此,全身疹块伴奇痒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控制。

刻诊:患者全身可见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疹块,疹色发红,布满抓痕。

伴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扰动血分所致。

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法,方宗升麻鳖甲汤加紫草、丹皮、地肤子。

处方:升麻20克,鳖甲12克,当归8克,甘草10克,雄黄O.5克(冲),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肤子30克。

3剂。

服药后,疹块消其大半,痒感明显减轻。

继服3剂,诸证若失。

随访至今未发。

(国医论坛1989;(5>:22~23)按语:(原按)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升麻鳖甲汤具有抗过敏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类似西医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所以,临床上只要遇到以发斑或疹块为主症,属于变态反应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药疹等,均可选用。

金匮要略病案

金匮要略病案

1.某壮年男性,初病太阳中风,3日未解,其症为身热,汗出,尤以恶风为最。

4日后,则体强不适,四末微凉,角弓反张,口渴心烦,坐卧不安,舌苔薄黄微燥,六脉沉涩。

诊断:证型:分析:治则:方剂:用药:隐藏答案诊断:柔痉。

证型:柔痉,兼邪热郁阻,津亏液少证分析:患者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之角弓反张,且兼见太阳中风表虚证之身热、汗出、恶风,据症当辨为柔痉,这与身体强、恶寒无汗之刚痉显然不同。

此外本案兼有邪热郁阻,津亏液少之口渴、心烦、四末微凉、苔黄微燥等症,当辨为柔痉,兼邪热郁阻,津亏液少证。

患者病太阳中风三日未解,营卫不和,故身热、汗出、恶风;风邪稽留不去,入里化热伤津,表虚液亏,筋脉失养,故身体强而不适,甚至角弓反张;津血亏耗,营阴不畅,故六脉沉涩;邪热内扰,故口渴心烦、舌苔黄燥;热淫于里,阳气被郁,故四末发凉。

其病机为风淫于外,津伤于里,筋脉失养。

治则:治宜解肌祛邪,清热生津,舒缓筋脉;方剂:方用栝蒌桂枝汤加味,并送服至宝丹。

用药:栝蒌根3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0枚,秦艽10g,生石膏20g,炙草7g,丹皮10g,生地30g。

5剂,每剂煎成,分两次温服,并取每次药液之半冲服至宝丹半粒。

方中生石膏、栝蒌根清热生津,滋润筋脉;秦艽、桂枝汤疏泄风邪,调和营卫;丹皮、生地凉血养阴。

至宝丹为凉开之剂,以防出现神昏、谵语等症。

病案二2.张某,13岁,1977年9月13日初诊。

起初偶有外感症状,身体不适,两天后猝然抽搐,先口噤,继而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无汗、神清,自觉憋气,困倦酸重。

检查:体温:37.5℃,血压:110/70mmHg,生理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

化验血象:白细胞15200/mm3。

症见舌苔薄白,脉紧数。

诊断:证型:分析:治则:方剂:用药:隐藏答案诊断:刚痉。

证型:风寒外束,筋脉失养证分析:患者先猝然抽搐、口噤,继发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无汗当辨为刚痉。

患者外感风寒不解,邪气壅阻脉络,津液输布失常,发为刚痉,出现猝然抽搐、项背强直、筋脉挛急、口噤、角弓反张等症;邪束肌表,卫气闭塞,邪气不能外达,里气不能宣畅故无汗;气滞血阻,故自觉憋气、困倦酸重;邪未内陷,故神智清醒;苔薄白、脉紧数为风寒外束之征,且津伤不甚。

《金匮要略》致瘀十三因+久病必瘀+我用血府逐瘀汤

《金匮要略》致瘀十三因+久病必瘀+我用血府逐瘀汤

《金匮要略》致瘀十三因+久病必瘀+我用血府逐瘀汤2014-09-16 09:37:11《金匮要略》致瘀十三因+ 久病必瘀+我用血府逐瘀汤《金匮要略》致瘀十三因提要《金匮》对瘀血证治论述极为丰富,创立了许多著名活血化瘀方药,如大黄蛰虫丸、抵当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

近年学者对《金匮》瘀血证治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致瘀之因谈及很少。

本文结合《金匮》原文精神对致疲原因从十三个方而进行了探讨,试图进一步阐明瘀血的发病原因与机理,以及相应的立法组方用药。

瘀血之命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在《内经》有“恶血”“留血”、“血枯’,、“凝血’,、“着血”、“蛆血”等。

《说文》谓:“瘀,积血也”,所谓瘀血,已非正常生理之血,乃机体受邪后或积渐而成的病理产物。

大凡瘀血:一是离经之血蓄积脏腑体腔或经络滕理之间或排出体外,如蓄血、干血、跌打损伤等;一是指瘀血宿积脏腑经络形成的肿块,如疟母、瘕积等;三是血液因受邪而变为污秽,或为血脉肌肉坏死组织,如肺痈、肠痈、产后恶露等;四是血行涩滞迟缓,血脉不畅,如血痹、胸痹、肝着、痛经、闭经等。

《金匮·惊悸吐蛆下血胸满瘀血病》篇,对瘀血症状作了集中描述,结合其他篇章有关内容,瘀血之症状与体征有:两日暗黑,唇舌青紫,舌下静脉疲块,皮肤甲错,皮下瘀斑;出血性者有血块或脓血,或痈脓,或大便色黑,或尿血;狂躁,谵语,健忘;口燥漱水不欲咽;胸或腹部不胀满而患者自觉胀满,或局部刺痛,或腹腔可触及积块;四肢麻木或疼痛或重滞;脉涩滞迟缓等。

瘀血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等,但《金匮》对导致瘀血的病因认识更为广泛具体,结合有关瘀血证候及治疗用药,可将致瘀之因概括为十三因。

1风邪致疲当肌表感受风邪不能即时解散,可随患者自身体质之差异,深入血脉或脏腑致瘀。

风为阳邪,进入血脉后,一则行走迅速,鼓荡不羁,易致血液妄行而离经;一则热灼血干,可形成瘀热结滞。

如《金匮·妇人杂病》腹中痛,方用红兰花酒方,即妇人经后或产后气血本不足,邪风乘虚侵入腹中,与血气相搏,使气阻血瘀,则腹中刺痛。

中医医案——水肿(四)

中医医案——水肿(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阳化气利水法治愈水肿六例病案一:熊某,女,30岁。

初诊:1963年3月16日。

主诉及病史:久患通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怯寒,口淡不思饮食,有时怔忡心悸而气上冲咽喉,夜寐不安。

诊查:脉稍弦而按之弱。

近因感冒,头项强痛。

治法:投以麻黄附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三钱熟附子五钱炙甘草五钱干浮萍三钱仅服药1剂,小便即畅利,日行七八次,浮肿显著减退。

再进药1剂,浮肿消退十之七八,头项强痛亦除。

又进药4剂,浮肿基本消失,怔忡心悸大减,夜寐已安,胃纳亦开,脉已不弦,但仍怯寒。

守方加重炙甘草为一两,更加桂枝三钱,党参五钱,红枣一两。

又服药3剂,病乃基本痊愈。

最后仍守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病案二:涂某,女,55岁。

初诊:1964年3月4日。

诊查:喘咳,通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纳减,神疲。

治法:投以射干麻黄汤。

服药6剂,喘咳渐平,食增神旺,但浮肿依然。

二诊:改投麻黄附子汤。

处方:麻黄三钱熟附子三钱甘草三钱仅服药1剂,小便即畅利,浮肿迅速消退。

按语熊案症见浮肿尿少,伴怯寒,头痛项强,口淡不思饮食,脉稍弦而按之弱,显属阴水寒湿伤阳、表里同病之证,故采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麻黄附子汤加浮萍(亦为行皮肤之水以利尿消肿的良药)获得良效。

但从涂案来看,麻黄附子汤不加浮萍亦当有效。

又从熊案因怔忡心悸重用炙甘草(初用五钱,继用一两),并未妨碍消肿而且小便量大增来看,可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单味甘草所含甘草次酸,有促进水、钠潴留而引起水肿的副作用,并不能代表甘草复方的功能。

有人认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麻黄附子汤,由于方中麻黄用量倍于甘草,利尿消肿作用占主导地位,所以有效;反之,如甘草用量倍于麻黄,就不一定有效,甚至有可能加重水肿。

这种认识也与熊案方中甘草用量倍于麻黄(先是加1倍,后是加2倍)而获得利尿消肿良效的实践经验不相符合。

当然不应因此而否定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但是,仍然值得临床医生警惕,即凡水肿病证,如果没有必须用甘草的确证,就应该严加禁止,以杜后患。

金匮要略中西医结合病案

金匮要略中西医结合病案

急性胃炎一、典型病案邓某,女,45岁,农民。

主诉:反复胃脘剧痛20余天,复发1天。

现病史:患者因天热酷夏,贪凉过度,感受风寒,且进食生冷,便觉胃脘不适,旋即发作剧烈胃痛,痛则呕吐清水,立即送至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胃炎”,住院8天,经输液,注射止痛剂,疼痛缓解。

出院半月余,病复发,遂来就诊。

初诊:胃脘阵阵剧痛,频频泛吐清涎,纳呆,神疲,形体消瘦,手足不温,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厚腻,脉沉。

中医辨证:胃脾阳虚,寒凝水聚。

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方药:大建中汤。

蜀椒12克,干姜15克,党参12克,饴糖60克。

复诊:上方服三剂后,自觉胃脘发热,气串动,咕咕有声,疼痛缓解,泛涎停止。

宜再进温中健脾之剂,扶正气,驱余邪,以竟全功。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3克,炙甘草6克,干姜15克,砂仁10克,法半夏15克。

连服三剂,病愈。

追访8年,患者胃痛从未复发。

二、提出问题1.急性胃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2.简述急性胃炎的诊断鉴别。

3.简述急性单纯性胃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4.阐述急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论治。

5.本案例为什么辩证为脾胃阳虚,寒凝水聚证?6.对本案里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

三、问题解答(一)急性胃炎的诊断依据1.病史有暴饮暴食、进不洁食物、进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及酗酒或刺激性药物史 2临床表现发病急、突然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或伴有腹泻。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增高,沙门菌属感染者可轻度减少。

呕吐物或可疑食物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血培养阴性。

如治病的毒性食物明确或食者集体发病,则诊断为食物中毒。

(二)急性胃炎的鉴别诊断1.急性腐蚀性胃炎有服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甲酚等历史。

服后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有吞咽疼痛,困难,频繁恶心,呕吐。

严重者可呕血,呕出带血的黏膜腐片,可发生虚脱,休克或引起食管,胃穿孔的症状,口腔,咽喉可出现接触处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坏死黏膜剥落,溃疡或可见到黑色,白色痂。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金匮要略》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金匮要略》背景知识讲解《金匮要略》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3 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理解《金匮要略》的方法,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二章:脏腑病证2.1 脏腑病证概述讲解脏腑病证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2 具体脏腑病证分析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3 案例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第三章:经络病证3.1 经络病证概述讲解经络病证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2 具体经络病证分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络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3 案例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第四章:气血津液病证4.1 气血津液病证概述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4.2 具体气血津液病证分析气虚、血瘀、津液代谢失常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4.3 案例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第五章:杂病证治5.1 杂病证治概述讲解杂病证治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5.2 常见杂病证治分析感冒、咳嗽、哮喘、泄泻等常见杂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5.3 案例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结合《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第六章:方剂应用6.1 方剂概述讲解方剂的定义、组成、分类及作用原理。

6.2 《金匮要略》常用方剂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常用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逍遥散等,并讲解其组成、用法及适应症。

6.3 方剂应用实例通过具体病例,演示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并解释用药原则。

第七章:诊断方法7.1 望诊讲解望诊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观察病人的肤色、形态、舌象等。

7.2 闻诊讲解闻诊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第一章:《金匮要略》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匮要略》的背景、作者、成书时间及历史地位。

2. 掌握《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及内容特点。

3. 理解《金匮要略》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的背景及成书过程。

2. 作者张仲景的生平和医学贡献。

3. 《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及内容概述。

4. 《金匮要略》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匮要略》的背景、作者及篇章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案,展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金匮要略》原著及注释本。

2. 课件:展示《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及内容。

3. 案例库:收集《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案。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匮要略》背景、作者、篇章结构的掌握情况。

2. 病案分析:让学生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案,评估其应用能力。

第二章:《金匮要略》病证分类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体系。

2. 了解各类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3. 理解病证分类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体系。

2. 各类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3. 病证分类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体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类病证的典型病例,展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金匮要略》原著及注释本。

2. 课件:展示《金匮要略》的病证分类体系。

3. 案例库:收集各类病证的典型病例。

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匮要略》病证分类体系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各类病证的典型病例,评估其应用能力。

第三章:《金匮要略》方剂应用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金匮要略》中的常用方剂。

2. 了解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愈黄疸(重症乙型肝炎)案

中西医结合治愈黄疸(重症乙型肝炎)案

中西医结合治愈黄疸(重症乙型肝炎)案王雪华;梁伟;白玉宾;符强;曲苗;桑希生【摘要】@@ 肝炎是我国高发性疾病,而重型肝炎是本病进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是一个危重的证型.起病常有诱发因素,病情变化快,并发症较多,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预后极差,其病死率可高达70%~80%.因此,对本病这一阶段的治疗和护理是关系到疾病预后的重要问题.需要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给予中医辨治,同时必要的西医治疗,以及周到而细致的护理,对于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率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对典型重症乙型肝炎案的治疗、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的辨治过程作专题讨论,总结略述于下.【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1(039)001【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黄疸;重症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案讨论【作者】王雪华;梁伟;白玉宾;符强;曲苗;桑希生【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肝炎是我国高发性疾病,而重型肝炎是本病进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是一个危重的证型。

起病常有诱发因素,病情变化快,并发症较多,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预后极差,其病死率可高达 70%~80%。

因此,对本病这一阶段的治疗和护理是关系到疾病预后的重要问题。

需要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给予中医辨治,同时必要的西医治疗,以及周到而细致的护理,对于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率至关重要。

鉴于此,本文对典型重症乙型肝炎案的治疗、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的辨治过程作专题讨论,总结略述于下。

周某某,男,52岁,干部。

1999年 9月 8日入院。

此年 9月 28日王雪华教授应邀予以中医诊治。

既往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16年,一直正常工作。

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诠释】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

由于条文论证过简,只可从方义上以药测证。

厚朴麻黄汤是大小青龙汤加石膏的变方,故尔用治外感风寒,化热内有痰饮;有表邪则脉浮,饮邪犯肺则喘咳,方中之所以配生石膏,必有烦渴喘满之证,临症之中还当见有怕风流涕,胸闷气逆,呕哕咯痰,黄白参半,脉浮滑数,倚息难卧等症。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泄热。

【方药】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泽,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法】涤痰蠲饮,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与医案】1.咳喘朱某某,患咳嗽,恶寒头痛,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

据证分析,其由邪侵肌表,寒袭肺经,肺与皮毛相表里,故恶寒而咳;浊痰上泛,冲激于肺,以致气机不利,失于宣化,故胸满气促;烦渴者为内有郁热,津液不布,因之饮水自救;又痰积中焦,水不运化,上下隔阻,三焦决渎无权,故小便色黄而短;脉浮则属外邪未解,小弱则为营血亏损,显示脏器之不足,如此寒热错杂内外合邪之候,宜合治不宜分治,要不出疏表利肺降浊升清之大法,因处以金匮厚朴麻黄汤。

其方麻、石合用,不惟功擅辛凉解表,而且祛痰力巨;朴、杏宽中定喘,辅麻、石以成功;姜、辛、味温肺敛气,功具开合;半夏降逆散气,调理中焦之湿痰;尤妙在小麦一味补正,斡旋其间,相辅相需,以促成健运升降诸作用。

但不可因麻黄之辛,石膏之凉,干姜之温,小麦之补而混淆杂乱目之。

药服3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

再2剂,诸恙如失。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29]。

2.慢性喘息性肺病急性发作杨某,女,60岁,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8年,冬季频发。

2007年2月初诊,诉已咳喘半月,抗炎3天,仍胸闷、气短、咳嗽、痰稠量多,晨起咳黄痰、舌质淡、苔薄微黄、脉滑。

金匮病例分析20例

金匮病例分析20例

金匮病例分析20例1,杨丽,女,56岁,沈阳和平区,个体业主,主诉:关节肿痛8年。

既往史:8年前受凉后发病,双手足及手腕肿痛,医大诊为“类风湿”,经西医治疗时好时重。

现病史:有明显晨僵,双手中指,无名指近端关节肿大变形,呈对称性,双手腕肿痛,活动受限,喜热怕风,伴乏力消廋,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RF120,诊断:中医历节病西医类风湿中医辩证:外感风寒,阻滞经络关节,日久化热伤阴。

治法:祛风除湿,养阴通络。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5白芍15防风15白术15知母15忍冬藤15制附子10青风藤30莪术10鸡血藤30秦艽15甘草102,李某,女,52岁,工人,3年前开始患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现髋关节疼痛,下肢膝盖痛甚,屈伸不利,特怕风冷,喜热,舌质谈红,苔薄白,脉玄紧。

此为寒痹,其主要特点为痛有定处,痛较剧。

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筋脉拘急,局部怕冷。

风寒湿邪相搏,阻滞经络骨节,不通则痛。

治以散寒止痛为主,佐以祛风除湿,方药:乌头汤加减。

桂枝15制川乌10黄芪30白术15麻黄10白芍15青风藤30防风15 3,岳美中医案:李某某,年46岁,男性,于1972年xx就诊。

患颈部自汗,竟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就诊。

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

分析病,颈部为太阳经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至虚弱。

因以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

先服4剂,自汗止,再服4剂,以固疗效!4,崔某,男,28岁。

07年3月初诊。

7年来,每到立春后,清明前无故咳嗽、咽痒,每持续40天余方缓解。

向中西医治疗不佳,今立春后呛咳又作,昼夜不休,咳甚则面耳赤,涕泗横流,背冷潮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玄细。

处方:西洋参18炒麦冬12炙甘草5粳米1把红枣5枚春季乃阳气升发之时,该患者体质阴虚,不能耐受春阳生发,故用麦门冬汤去半夏主治!5,盗汗:刘某,男,78岁,1987年6月就诊。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方药】防己一两(12克)甘草半两(炒)(6克) 白术七钱半(9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用法】上判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缚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现代用法:姜枣适量为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痉湿喝病脉证治·二十二)【解说】本方主治风湿表虚之证。

以身体痛重或浮肿、脉浮、汗出恶风为特点。

风湿在表,本当汗解,然表气一虚,又汗之不任。

故周防己、白术祛风除湿,伍黄芪、甘草以益气固表,佐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

是以表虚发汗,必以托阳益气,调和营卫为先,方保无虞。

服后“如虫行皮中”状者,即是卫阳振奋,风湿欲解之征。

【运用】一、风水(慢性肾炎)岳美中医案:傅某某,男,40岁。

患风水病症,久而不愈,1973年6月25日就诊。

患者主诉: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汗出恶风,切其脉浮虚而数,视其舌质淡白,有齿痕,认为是“风水”。

尿蛋白(}H}),红白I细胞(+),诊断属慢性肾炎。

下肢沉重,是寒湿下注;浮肿,为水湿停滞;汗出恶风,是卫气虚风伤肌腠;脉浮虚数,是患病日久,体虚表虚脉亦虚的现象,选用防己黄芪汤。

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

水煎服,嘱长期坚持服用。

1974年7月3日复诊,患者坚持服前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持续两个月,蛋白尿基本消失,一切症状痊愈。

惟体力未复,可疏补卫阳,护肝阴,兼利水湿,用:黄芪30克,白芍12克,桂枝9克,茯苓24克。

以巩固疗效,并恢复健康。

(《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按语: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表虚是为正治,重要的是岳老的经验告诉我们,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方证相投后不可因急于求效而轻易更换方剂。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83;11-30》《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20》11.赤小豆当归散【方药】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30克)当归(原量缺)(9克)【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散,每服6克,1日3次服,温水送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原文】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三)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十六) 【解说】本方主治血分湿热蕴毒之证,可见于狐惑病热入血分之时或大肠热毒下注之便血。

狐惑病见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为里热壅盛之表现;所谓“无热”,乃“无气分大热”之意,表明热已入于血分。

肝藏血,血中蕴热,随肝经上注于目,则见目赤如鸠眼。

若热壅血瘀,瘀热上攻,则可见目之两眦发黑。

但从临床观察,本病初起即见眼部症状者比较少见,往往要经过两三年的复发作后才会出现。

其眼部症状,最初表现为红赤,并可兼见畏光肿痛,视力渐退,甚则两目由红赤转为暗黑,若不及时治疗,可以致盲。

赤小豆当归散用于狐惑病之酿脓阶段治疗,有一定疗效。

所谓“近血”,是指先便血而后大便,出血之部位离肛门较近而言,多为湿热蕴毒,下注大肠所致。

后世称之为“肠风下血”或“脏毒”,其中包括痔疾、肛裂,特别是痔疾感染而成脓肿的。

以方测证,尚有舌苔黄腻,脉数,所下之血鲜红或兼浓液等症。

用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活血祛瘀治之,正为方证相对。

若再加清热解毒凉血之品,其效更佳。

【运用】一、痔疮彭述宪医案:刘某某,男,5l岁。

工人。

1973年8月6日初诊。

因饮食不洁,于前月28日突下赤白痢,服呋唑酮、土霉素未效,日下10余次,赤多白少;里急后重,前日起,痔血如注(素患外痔),肛门灼热,肿痛难忍,口渴,小便色赤,舌深红、苔黄滑,脉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胃炎一、典型病案邓某,女,45岁,农民。

主诉:反复胃脘剧痛20余天,复发1天。

现病史:患者因天热酷夏,贪凉过度,感受风寒,且进食生冷,便觉胃脘不适,旋即发作剧烈胃痛,痛则呕吐清水,立即送至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胃炎”,住院8天,经输液,注射止痛剂,疼痛缓解。

出院半月余,病复发,遂来就诊。

初诊:胃脘阵阵剧痛,频频泛吐清涎,纳呆,神疲,形体消瘦,手足不温,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厚腻,脉沉。

中医辨证:胃脾阳虚,寒凝水聚。

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方药:大建中汤。

蜀椒12克,干姜15克,党参12克,饴糖60克。

复诊:上方服三剂后,自觉胃脘发热,气串动,咕咕有声,疼痛缓解,泛涎停止。

宜再进温中健脾之剂,扶正气,驱余邪,以竟全功。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3克,炙甘草6克,干姜15克,砂仁10克,法半夏15克。

连服三剂,病愈。

追访8年,患者胃痛从未复发。

二、提出问题1.急性胃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2.简述急性胃炎的诊断鉴别。

3.简述急性单纯性胃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4.阐述急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论治。

5.本案例为什么辩证为脾胃阳虚,寒凝水聚证?6.对本案里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

三、问题解答(一)急性胃炎的诊断依据1.病史有暴饮暴食、进不洁食物、进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及酗酒或刺激性药物史 2临床表现发病急、突然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或伴有腹泻。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增高,沙门菌属感染者可轻度减少。

呕吐物或可疑食物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血培养阴性。

如治病的毒性食物明确或食者集体发病,则诊断为食物中毒。

(二)急性胃炎的鉴别诊断1.急性腐蚀性胃炎有服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甲酚等历史。

服后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有吞咽疼痛,困难,频繁恶心,呕吐。

严重者可呕血,呕出带血的黏膜腐片,可发生虚脱,休克或引起食管,胃穿孔的症状,口腔,咽喉可出现接触处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坏死黏膜剥落,溃疡或可见到黑色,白色痂。

2.急性阑尾炎早期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逐渐转向右下腹,且有规定能够的压痛及反跳痛,多半有发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

3.胆囊炎,胆石症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常以右上腹为主,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查体时注意巩膜,皮肤黄疸。

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后可接触到肿大的胆囊。

血胆红素定量,尿三胆检测有助于诊断。

4.其他大叶性肺炎,心肌梗死等发病初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

如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复制检查,不难鉴别。

(三)急性单纯性胃炎的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祛除病因,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之流质饮食,呕吐严重者禁食。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口服葡萄糖盐水或补液盐(ORS),脱水明显或禁食者,予以静脉输液。

3.抗菌治疗由细菌引起者口服阿莫西林0.25~0.5g,每天3次;或黄连素0.3g;每天3次;伴腹泻者可用诺氟沙星或庆大霉素。

4.对症治疗保护胃粘膜如西咪替丁0.4g,口服,每天2次;硫糖铝1.0g,口服,每天3次;麦滋林颗粒1包,口服,每天3次。

腹痛明显者可用解痉药颠茄片8mg,每天3次,或丙胺太林15mg,每天3次,或阿托品0.5mg,皮下或肌肉内注射。

呕吐可用甲氧氯普胺10mg,每天3次,或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

(四)急性胃炎的中医治疗1.胃热炽盛证症候:胃脘疼痛,胀满,痛楚灼热感,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酸臭味或苦味,饮食喜冷恶热,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2寒湿反胃症症候:寒热头痛,肢体酸痛,呕吐不食,腹痛肠鸣,大便清稀,小便白而少,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滑。

感秽浊疫毒者,则腹中痛甚,欲吐不得,夹食滞者,则呕吐酸腐。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

3.食滞肠胃证证侯:嗳腐吞酸·厌食,胃脘胀满疼痛,呕吐宿食,吐后则舒,大便臭秽或夹不消化食物,小便清,苔厚腻或黄,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4.寒邪犯胃证证侯:胃痛卒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例,或伴有呕吐清水,胃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方药:良附丸和桂枝汤加减。

5肝郁气滞证证侯: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及两胁,情志不畅是更甚,或呕吐吐酸,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

6食毒症证候:胃脘拘急疼痛,恶心呕吐,甚或呕血,大便色黑,烦躁不安,或绅士昏聩,舌质青紫,脉弦或代结。

治法:清胃解毒,化瘀止痛。

方药:黄连解毒汤或清热地黄汤加汤。

(五)本案例的辨证本案患者因天热酷夏,贪恋冷饮,发作剧烈胃痛,为寒气凝滞于胃所致;频频泛吐清涎,纳呆,神疲,形体消瘦,手足不温,面色萎黄无华,乃中阳不振,寒湿内阻,脾虚失于运化,水饮停聚,格据于中焦。

舌淡苔白厚腻,脉沉为寒凝水聚之象。

综合四诊,辨证为脾胃阳虚,寒凝水聚证。

(六)方药分析本案例要用大建中汤加味。

大建中汤补心脾,驱寒气,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蜀椒辛热,主驱寒气,入脾暖胃,遂痹痛。

胃脘疼痛,泛吐清涎,法当温中。

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党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

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复以温中健脾治中化痰丸,扶正气,祛余邪,以竟全功。

消化性溃疡一.病例摘要黄某,男性,48岁,商人。

主诉:反复上腹痛20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20年前冬天开始出现上腹正中隐痛,常在餐后2小时发生,一直持续到下次进餐。

进食后腹痛缓解,不影响食欲。

有事午夜腹痛,吃少许饮食能解痛。

发作一般持续2~3周。

以后每逢寒冷季节,饮食不当,受凉及情绪不佳可诱发,发作时伴有反酸,嗳气,无呕吐及腹泻。

长期以来,间断服用丙胺太林、复方氢氧化铝片,一般可以解痛,未曾住院治疗。

5年前起,上腹痛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增多。

去年11月在当地医院行胃肠钡餐及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今年3月上腹痛加剧,服阿托品无效,疼痛失去规律性,呈持续性,进食后不缓解,甚或加重,常因腹痛惧食,腹痛向背部放射,但无右肩放射及发热,不厌油,痛时喜按。

4月22号解柏油样软便1次,量约200g,无头昏、冷汗、呕血,经用卡巴克罗后次日粪色转黄,近来体重无明显减轻。

近2天大便未解,尿色不黄。

现胃脘部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安,纳少,时泛清水,神疲乏力,头晕,四肢不温。

既往史:平素身体尚健。

否认肝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史。

个人史:20岁起吸烟至今,每天半包,偶饮酒。

26岁结婚,生育一女。

家族史:其妻患有“神经衰弱”;父于20年前去世,患疾不详。

母于10年前因肺部肿块(性质不详)病故。

女儿体健。

体格检查:T36.℃,P73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体检合格。

皮肤色泽正常,弹性良好,无蜘蛛痣及肝掌,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头颅无畸形,巩膜不黄,耳、鼻正常,唇无发绀,扁桃体不肿大。

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及动脉异常搏动,气管居中。

甲状腺不肿大,胸廓对称,肋间隙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无摩擦音干、湿啰音。

未见心尖搏动。

叩诊心界正常,心音正常,心率76/次,率齐,各瓣音区无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平坦、柔软,腹壁无静脉曲线,胃肠蠕动波,中上腹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未触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不亢进,胃区无振水声,未闻及血管杂音。

外生殖器正常,肛门无外痔及瘘管。

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良好,无周围血管征。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RBC4.2*1012/L,HB120g/L,WBC7.6*109/L,N0.66,L0.34。

尿常规(-);粪常规示棕色,软,隐血试验(++),镜检阴性。

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近大弯侧黏膜稍肿胀、充血,有黏膜集中,中心稍凹陷,上有撒霜样发白斑点,HP(++)。

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二、提出问题1.本病例你考虑何病?诊断依据是什么?2.本病例应与那些疾病相鉴别?3.阐述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4.本病例应补充哪些检查?5.本病例的西医治疗原则及基本药物有哪些?6.简述本病例的中医治疗原则及方药。

三.问题解答(一)诊断1西医诊断①消化性溃疡②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诊断依据:患者上腹痛具有慢性。

节律性及周期性特点,进食及服碱性药物后能缓解,半年多前胃肠钡餐及胃镜检查报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窦炎”。

由此应考虑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窦炎。

临床资料说明溃疡病存在下属情况之一时,其疼痛的规律性便可消失:①伴有慢性胃炎②伴有胃黏膜脱垂③溃疡病高度活动期④巨型溃疡病⑤幽门管溃疡⑥球后部溃疡⑦复合型溃疡⑧穿透性溃疡⑨并发出血⑩并发梗阻⑩并发恶性病变。

此患者近2个月来上腹痛加重出现黑便,说明溃疡处在活动期,是否存在胃内恶性病变,目前证据不足。

要证实以上初步诊断,并排除恶性病变,需要再做胃镜检查。

2.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症辨证分析:患者腹痛病史数余年,脾胃阳虚,纳运不建,胃失温煦,中寒内生,故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纳少,时泛清水,亦脾胃虚寒之象,脾主四肢,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肢,则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此为中焦虚寒,阳气不足的表现。

(二)鉴别诊断1. 西医方面(1)慢性胃炎:本病亦有慢性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其症状可类似消化性溃疡,但发作的周期性与节律性一般不典型。

胃镜检查是主要的鉴别方法。

(2)胃神经官能症:本病可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者酷似消化性溃疡。

但常有明显的全身神经官能症,情绪波动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内京检查与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3)胃癌:胃良性溃疡与胃恶性溃疡的鉴别十分重要,但两者的鉴别雨哦是比较困难。

以下情况应当特别重视:1)中老年人近期内出现中上腹痛,出血或贫血。

2)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生明显变化或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

3)胃溃疡或活检病理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

临床上,对胃溃疡患者应在内科积极治疗下,定期进行内镜检查随访,密切观察直到溃疡愈合。

(4)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而无溃疡或其他器官性疾病,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或胆道疾病者。

此证颇常见,多见于年轻妇女。

有时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但x线及胃镜检查却无溃疡症状。

可有为肌张力减退,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和无食欲,服用制酸剂不能缓解,但服用嘉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后可获改善。

患者常有神经官能症表现,诸如焦虑失眠,神经紧张,情绪低落,忧郁等,也伴有肠道易激综合征,表现为结肠痉挛性腹痛或无痛性腹泻,心理治疗或正经要有时奏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