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发展的经济环境论文
![区域发展的经济环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84ccb2b8f67c1cfad6b8cf.png)
区域进展的经济环境论文一、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进展网络经济属于技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并能够有效的促动区域经济的迅猛进展,不但取决于信息产业自身,更重要的取决于信息产业对所有相关产业具有的带动作用。
网络经济逐渐实现了将老工业区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方面合理转化,工业生产无法实现单一产品具有的刚性模型。
此外,现代工业生产具有较强的智能化,利用网络经济将老工业基地逐渐实现分散治理,从而更好的适合现代经济多样性进展的内在需求。
二、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缩短区域经济进展存有的巨大差别网络经济具有的特点包括信息网络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网络较高的普及性,这个特性也为区域经济之间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
网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建立的无形知识,并幸免了以往有形生产要素受到的诸多限制。
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经济拥有同样的权利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对世界经济动态实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存有较大的后发优势们能够直接进展到网络经济的先进时代,从而持续缩短地区之间存有的进展差别。
网络经济的重要进展动力就是制造水平,不会过多的依赖资本的投入,产业内部的进展并不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严峻制约。
所以,在网络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无论是一些落后的地区还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会同时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持续缩短区域经济存有的差别,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多进展的重大机遇。
三、网络经济促动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网络经济利用光纤通信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促动区域经济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
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经济转变成一体化模式,并改变了以往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地区性的特征。
网络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分流成本,在整个区域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资流或者是人才流等要素组成经济的循环,它能够实现物资流以及人才流具有的目的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各个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具有的效率,并降低了区域交流花费的各种成本。
网络经济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进展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减少了距离对经济进展造成的各种束缚,降低了空间距离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进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ed179bf46527d3240ce0f5.png)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区域一体化是20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现象,也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8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探究摘要: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遵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当前,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对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然后就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完善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都历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较有典型代表的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并最终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了区域失衡发展问题的较好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历经强调“均衡”“先富带后富”到当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深入和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及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探讨区域发展突出问题,找到完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yIntegration)根据“区域经济”界定不同,其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本文以中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对经济区域三个层次即微观国内经济合作区域、中观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和宏观的经济合作区域的划分为依据,探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微观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长株潭等。
城镇化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doc
![城镇化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0c58aa6a10661ed9ad51f3d6.png)
城镇化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城镇化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1.1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有的学者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等指标来衡量,笔者认为人均GDP剔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同时包含的内容也最为全面,用来衡量经济增长较为合理.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经济发展显著增加.1.2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一致性出发,本文选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仍选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78—2012年.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南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表现出先下降后平稳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则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河南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大体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3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1)城镇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河南省的从业人员数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乡村从业者的变动趋势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是因为河南还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乡村从业者的变动对于全社会从业者的变动具有决定作用.随着河南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和农村从业者总量的增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城镇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省的劳动力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正是河南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合理的表现.1.4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见表6).其中在任一时期,河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另外,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从总体趋势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22844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a.png)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
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d9a05ddc1c708a1294a4403.png)
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逐渐的实施和展开,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西部开发区的重要省份和地区,其发展态势和发展趋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立足于广西的经济区域发展实际,对广西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做了初步分析,并指出了广西的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广西;区域经济;现状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乘着中国东盟经济博览会的东风,在认真贯彻落实“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经济决策的带动下,广西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新的提高,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发展。
广西2012年上半年gdp增长11.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63.5%、30.7%。
从整个区域能源消费上来看,整体有所上升,但与去年的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相比有所下降。
第一产业同比去年增长4.7%,整体上稳中向好,其中水果和木材产量增长速较快,分别增长9.9%、9.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平稳,利润下降,增速减缓,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比重工业快8.1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1.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3.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9.3%,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贡献大。
今天的广西在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拓展北部湾经济区在整个沿海区域的龙头作用,并以此为主干线来带动全区的经济新跨越。
同时,广西的区域经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前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广西要重视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找出发展策略,根据市场规律制定经济区域发展的具体规划。
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行政区域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区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划分经济活动组织和布局的地域单元的经济,这种行政级别明显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行政区域内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只围绕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营上过于狭隘,商品之间的流动也只局限于本地内部,缺乏广泛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商品的排斥,使得经济活动的范围不可能扩大。
关于区域经济论文
![关于区域经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977600804d2b160a4ec01a.png)
关于区域经济论文【摘要】上海自由贸易区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话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针对这个话题,该文分析了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背景和主要的特点;探讨了上海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主要的影响;分析了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们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景的积极带动。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自由贸易区专业前景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国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例如欧盟东扩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然而,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进度缓慢。
2001年加入WTO 后中国发展飞速,2004年外贸总额首次跃居世界第三;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受到非贸易壁垒限制最多的国家,上海自由贸易区就应运而生的。
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简单介绍(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3年9月27日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宣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规模1990年9月正式启动,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这就是外高桥保税区。
后来,国务院特批的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同时是上海市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的三大物流基地之一,于2004年4月15日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
与外高桥港区连成一体,距离外高桥保税区仅有3公里。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落成。
2010年9月28日正式运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流域交汇点,紧邻货邮吞吐量世界第三的浦东国际机场,又处于亚、欧、美三角航线上。
称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开港时正式启用,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区域合作建设,实行海关封闭监管的特殊功能区域,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影响(一)划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提出负面清单,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一项典型的制度创新,它体现了在投资领域非禁即入的原则,即除了清单上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共5页】](https://img.taocdn.com/s3/m/83a7611b856a561253d36f76.png)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文范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篇1:《浅谈区域经济发展》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继续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在各种动力的推动下猛烈发展。
近来,科学技术、人才资源、教育化、产业化等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却日渐突出。
区域经济发展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所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一)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二)人口数量与人才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当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
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
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资源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丰富的优质的资源,能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从而也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反之,资源短缺,开发利用难度大,而且质量差,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限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历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ad4ee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5.png)
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经济格局,其他地区则是依附于中原地区。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在唐宋时期,长江流域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辽东、江南等地区也开始迅速发展。
宋元时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开始崛起,形成了海洋经济区。
明清时期,内地的鄂豫皖、湖广平原等地区逐渐兴起,成为中国的经济重镇。
清朝时期,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区域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内陆地区也在不断迎头赶上。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速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格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区域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
同时,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经济区域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各地区要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比较与划分-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比较与划分-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89119f7fd5360cbb1adb12.png)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比较与划分-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区域经济是整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的划分一般以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发展侧重点和经济发展的环境为依据,顶层设计对区域经济的划分也有显着影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不同的划分阶段,改革开放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之后,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为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这些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措施,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手段,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加快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及由环境污染引发的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思考,促使探索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显得重要。
本文尝试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开放水平等指标,对现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对比,试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划分方法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概括分析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表明了我国区域经济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4个区域。
东部指的是包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10省市的行政区域;中部指的是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和山西省 6 省的行政区域;西部指的是包括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即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域;东北地区指的是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3省的行政区域。
近年来,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经济整体上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41104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6.png)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区域经济毕业论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区域经济研究着眼于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旨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区域经济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的定义和背景区域经济是研究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分布、资源配置、就业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国家、省份、城市,甚至是一个小区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人口和劳动力、产业结构、交通和基础设施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
自然条件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临近海洋,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
人口和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规模和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和市场规模。
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大的市场潜力,也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等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巨大,这直接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竞争优势。
一些地区发展了特定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而获得了竞争优势。
例如,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德国的汽车产业集群。
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才,也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策略研究的论文-地方战略论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策略研究的论文-地方战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0b994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3.png)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策略研究的论文地方战略论文一、引言2008年1月26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标志着该地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交通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
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若能实现该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对于广西及中国华南西南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根据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和现存的发展经验,某一区域的发展不可能是完全平衡的,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本文运用增长极的相关理论,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北部湾经济区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北部湾经济区成为重要增长极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一)增长极理论概述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0年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增长极概念。
之后,布代维尔、缪尔达尔、赫希曼等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存在着3种经济空间:计划经济空间、引力场经济空间及均质积聚经济空间。
无论是哪一种经济空间,在佩鲁的分析中强调的都是经济联系,和地理空间无关,最初的增长极理论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区域推进型产业或企业。
布代维尔等人在佩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从抽象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
布代维尔认为存在着3种空间:均质空间、极化空间及规划空间。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进一步发展了增长极理论,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他认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扩散效应),也有不利的一面(极化效应)。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对区域增长极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
赫希曼认为,经济增长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形成不平等。
短期内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通过计划极化效应表现出来,而从长期看增长极会产生“聚集不经济”,从而产生“涓流效应”,当涓流效应超过极化效应时,地区经济的差距将会缩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论文.pdf](https://img.taocdn.com/s3/m/02aa83ad83c4bb4cf7ecd1a6.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面对来自经济实践的巨大需求,学术界加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争论。
这些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还缺乏一致的看法,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这里,我着重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和深入探讨。
一、关于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 中央的区域政策究竟是注重效率还是公平目标,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效率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效率目标,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公平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公平目标,优先支持那些关键问题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效率与公平兼顾论,即中央区域政策要同时兼顾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兼容,或者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事实上,这种观点与兼顾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在优先论中,过去学术界着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近些年又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这两种观点可以看成是优先论的修正和改良。
由于在理论上的不同观点,导致建国以来我国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长期举棋不定,在效率与公平目标之间出现多次较大的变动。
从东西关系来看,当中央注重效率目标时,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受到较多的优待;当注重公平目标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或者过去的“三线地区”受到重视;其结果,处于中间地带的中部地区长期受到“挤压”。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中央区域政策更多的是注重效率目标,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在投资和政策方面享受了较多的优惠。
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定的改变。
在这种政策倾向的影响下,直至今日西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仍要远高于东部地区。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4bad3f3bcd126fff6050b03.png)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要规避困难和风险,落实和明确本质理念,实现我国区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很多风险和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增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会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前言区域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分配的具体体现,区域经济的情况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政府决策等密切相关,由于区域经济的特点,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时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当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地方政府存在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形式,不同于个人债务。
由于政府的权威保障,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举债,获利,还债,举债的不断循环之中。
为了保证资金足以偿还债务,地方政府往往使用破坏性的经济手段。
比如,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并不繁荣但地价却很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政府哄抬地价来限制土地,这对当地百姓非常不利。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也可以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参考和依据。
政府债务资金的合理配置甚至可以决定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模式。
1.2人力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人力资源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的流动频率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产业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实施抢人战略,可见中国劳动力规模的下降。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19b3dd3968011ca200911d.png)
地区经济进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论文一、高校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进展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进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进展的跨越。
目前,有近30所高校,其中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都是国际国内知名的高等学校,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
由于历史的变迁,目前本市高校比较集中于的东北角(杨浦区)和西南角(徐汇区),在高校周边还积聚了不少科研单位,形成了较为集中的研究与进展氛围。
从1999年开始,市政府在浦东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实行新一轮政策聚焦,与GJ科技部、信息产业部、GJ 医药治理局等部门联手一方面吸引国外知名企业人驻,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园区的建设,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进人园区进展,加速了技术创新源泉建设。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近几年先后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引人风险投资等等。
高校科技产业在近3年内进展很快,已从产品经营提升到资本经营阶段,并形成了良好的进展势头。
目前,高校科技产业具有大、新、活的特点:大:即通过多年的进展和调整,已形成以上市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如交大南洋、复华实业、同济科技、交大昂立等。
其中交大昂立在1998年通过组合社会资本,经营规模迅速膨胀,从年营业额2亿元跃升到8亿元以上,保持了在保健品行业中l0年不倒的纪录。
新:即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新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本规模大、体制机制均有创新的科技企业,并显示出强劲的进展潜力,如复旦XX络、交大盈河、海鼎实业等。
活:许多已毕业的学子和留学生在母校周边,依托母校科技、人才优势创办了科技企业。
这类企业数量多,机制灵活,年轻人才在其中占多数,体现了高校周边科技产业旺盛的进展势头,如复旦金仕达、携程旅游XX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共同的特点是带着与高校周边地区结合的强烈愿望,在形势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的。
区域经济论文集锦9篇
![区域经济论文集锦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b7cb3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d.png)
区域经济论文集锦9篇[论文摘要]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素质高、竞争力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
因此,研究人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利用和开发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腾飞。
“人”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很早就成为了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早在1676年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就曾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体现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
而作为“人”这种资源中的一部分,人才因其具有高素质、强竞争力等特质,对引导经济的良性、迅速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分析人才因素,探讨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一)人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1、人才的概念:关于人才,新编《辞海》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当然,这个解释过于抽象,因此,不同的学者对于该解释有了不同的发展。
本文选择从人才与人力资源关系的角度解释人才的概念。
如果将人力资源比作一个金字塔,而我们所定义的人才则是塔的最顶端的部分。
2、人才的属性:(1)知识属性。
这是人才的第一属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拥有、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
(2)创造属性。
他们善于运用现代的知识,投身于改造社会的生产实践,敢于坚持科学,敢于创新。
(3)社会属性。
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属于全社会,是社会共有的财富,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4)价值属性。
作为社会存在,“人才”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通过对社会所做出的奉献表现出来,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效益。
(5)流动属性。
“人才”具有能的特征,因而有流动的属性。
它总是流向那些最吸引它、最能充分发挥其才智的地方。
人才的知识属性、创造属性及价值属性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而其社会属性和流动属性则对地方的人才获取、保持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相互关系(一)人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战略研究文献综述论文
![区域经济战略研究文献综述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030018f61fb7360a4c65b4.png)
区域经济战略研究文献综述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
主要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
其代表理论有佩鲁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型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型理论。
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型。
4钟型发展理论1980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
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
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pdf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pdf](https://img.taocdn.com/s3/m/fa2a548ca2161479171128b7.png)
广西4385---是272543.443.336.78.21.2 中部 地区湖南6327-是--233438.839.539.012.02.4 湖北5951-是--192452.533.836.813.74.6 安徽5900-是--283389.736.337.48.12.3 河南9124-是--175516.629.347.511.11.9 江西4040--是-221933.143.235.710.92.4 山西3247是---151412.929.546.014.34.6 东北 地区黑龙江3642---是121631.029.143.715.76.6 辽宁4182是---81833.431.636.214.24.8 吉林2680-是--141057.232.038.819.76.1 其它 地区天津984---是3410.521.840.723.710.3 河北6668-是--113379.630.943.813.72.8 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有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现代经济中,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中,物资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力度为 30%,其余的70%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如上图表中存在的差异,说明了东、中西部地区要各自发挥自 己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人力、技术和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地区发展途径不同。或许与传统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后 来采取的政策有关,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不相同的路径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建国以来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均等贯彻。比如东北地区、上海地区,计划经济在那里真正落实了,但是,像 浙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全面地落实。[2] 二是,立足于中央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策略。大的战略最早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 兴,现在是中部地区的崛起。从中央角度只要说要优先发展什么,就一定会对一些地区有优惠,对另外一些地区没有优 惠,这样,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就会采取要素流动,到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去。因此,每个地区事实上执行的政策是不一 样的,而且,由于中国行政势力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差异的存在。因此,各个地区就出现了为争取中央倾斜 ,不去致力于建设稳定的统一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央“跑”项目。 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例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继续 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对于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 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 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 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 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 、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 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如沈阳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 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大连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 ,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 ,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3] (四)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 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55928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0.png)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经济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差异性也较大,研究及探讨其经济特点、发展现状、政策影响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论文主要内容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3.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4.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5. 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三、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较落后。
合肥市、北京市等东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而西部地区的天津市、乌鲁木齐市等地的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一些地方的经济特别是基础产业的发展方面表现的很不足。
四、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因素较为复杂,除个别市场因素外,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地方政府行为及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税收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地方财政支出、财政补助政策等方面;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涉及地域区位、气候条件、地下资源等多个方面。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对策分析我国政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规划,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等措施。
但在政策实施中还可能出现面临资金紧张、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等问题。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加大与基层若干政策实施力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仍需不断关注和努力。
六、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我国区域内部的不同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则以第一产业的占比较高为主。
为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加强与实际经济现实情况协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七、区域内部财政收入分配分析由于区域经济差异性较大,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比例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好又快的发展扬州旅游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服务业的新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旅游业对其它产业的投资拉动效应越来越受到各方瞩目。
目前,我国各省、区、市都在积极发展本地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城市形象、产业结构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市民素质的提高、环境与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扬州市旅游业发展已经取得良好成绩,但是比照同类城市特别是一些新兴旅游城市,还存在问题。
\ 面对问题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要抓住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用抓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的力度来推进扬州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一)全力打造具有核心影响力的旅游项目。
为集中力量,确保核心品牌项目顺利实施,投、融资更加便捷,建议由政府主导,组建旅游发展(开发)有限公司,将旅委行政职能之外需要市场化运作的职能,如旅游发展融资、项目开发、市场营销等,通过旅发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推行旅游资源与项目开发等一体化管理。
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扬州旅游发展方向和重点,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因势利导,从扬州优势旅游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唯一性和较强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倾全力打造出极具影响力的旅游核心品牌。
创新扬州文化载体,
打造旅游精品,增强游客参与度,突出体验性。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知名旅游开发商来扬州投资,建设具有高度体验性游乐项目。
少年儿童是消费的热点群体,儿童的消费在家庭起到牵引作用,一人出动,全家甚至多家出行,吸引少年儿童或青少年眼球就需要有新、奇特的游乐参与体验项目。
游乐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趣味性,特别注重开发00后项目及一年四季活动的开发及游乐项目推陈出新。
2、开发扬州工艺参与性和体验产品。
天下玉,扬州工。
扬州玉器,扬州剪纸不仅是扬州的特产,也是传播扬州文化媒介,可以通过这两种工艺品展现扬州风土人情,地方特色,
传递友情、爱情、亲情。
举办玉器个性化设计、扬州剪纸设计大赛等主题活动。
激活扬州工艺文化,设计参与扬州工艺文化体验活动方案,每年按季度定期举办玉器、剪纸等工艺活动,根据需求个性化订制,开发大众产品,让普通民众走进并了解扬州玉器,鉴赏玉器,乐活生。
举办国际剪纸论坛、峰会,研究创新扬州工艺,开发扬州工艺新产品,让扬州工艺在创新中继承和发展。
3、发展商务旅游。
招引国际知名公司来扬州设立公司、或分公司,吸引重大体育、文化、文艺赛事来扬州举办。
投资成立专业会展公司;立足现有酒店,开发商务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进行VIP和管家式服务的专业培训,吸引培养专业会展人才,完善商务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业务培训、拓展培训、禅宗体验等项目开发和推介。
实施会展奖励政策。
4、发展休闲旅游。
发挥扬州宜居城市名牌效应,开发扬州湖泊、森林、丘陵旅游度假产品,建设旅游度假区,实施旅游休闲纲要,开发康体旅游、养生旅游产品。
完善乡村旅游度假区功能,营造生态、自然、清新的乡村旅游环境,打造精品旅游度假区。
开发扬州古巷游,建设扬州主题文化客栈,创新扬州文化新载体。
(二)创新城市旅游宣传推介方式
1、瞄准自驾游、自助游、散客背包客群体,突出目的地推介;瞄准中老年市场,进行养生游的主题推介;挖掘盐商传统文化,进行扬州盐商教育文化主题推介;创新美女文化,进行扬州美女主题推介,开发运河文化产品,进行水上游主题推介。
2、以活动为牵引,举办国际性旅游主题活动。
开发和创新淮扬美食文化产品,举办以美食为主题展示活动,如食品原料交易,服务技能大赛、烹饪技能大赛,酒店用品交易会,举办吃货研讨活动,让吃货发现扬州美食,宣传美食等,打造世界美食之都;举办国际美女系列主题活动,从美女衣、食、住、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比如美女的饮食、养生文化,美女化妆设计等方面,举办国际模特大赛和服装大赛。
3、发挥旅行社龙头作用鼓励本地旅行社发展集团化大型旅行社、专业旅行社、网络化旅行社,充分发挥旅行社龙头作用。
加强与境内外大型、专业性,特别是具有国际性视野旅行商合作,发挥旅行社龙头作用,吸引更多游客来扬州。
完善奖励递增政策。
(三)以游客为本,打造智能化、人性化旅游环境
1、引领游客,满足游客来扬州智能化需求,设计便捷的进城、游览、出城线路。
积极开发智慧旅游管理系统,建立并完善与之相匹配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认真做好扬州旅游网和寻美扬州APP软件开发和建设,为选择不同旅游方式游客拟定扬州深度游方案,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智能化的便捷服务。
发挥12301呼叫热线的作用,一是为游客提供语音服务,提供扬州旅游在内的咨询。
二是增加城市推介功能,在手机用户进入扬州后,向游客发送城市欢迎短信,当游客离开扬州时,邀请游客对扬州旅游服务进行评价。
开发免费无线上网产品,如通过登录扬州旅游网页即可上网链接。
2、锁定游客,与银联合作,开发城市旅游服务一卡通业务。
投资开发旅游一卡通,将旅游六要素及医疗、加油站等纳入一卡通服务,制定鼓励办卡措施,加强与周边城市一卡通对接,联合制发,实现融合和互助、互补。
采取积分计划和回馈游客活动。
3、吸引游客,增强城市游、乡村游历史人文典故的解读趣味性、直观性,编制一台“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演艺作品,做到既有具有文艺性,也要做到雅俗共赏。
对城市各类文化元素进行解读,通过雕塑、漫画、视频及曲艺等形式进行展现。
4、服务游客,加强旅游制度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理念国际化方面建设。
落实现行法律、法规等在旅游企业中贯彻执行,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规范经营;梳理扬州本地服务规范,完善行业服务标准,在执行标准中创新服务标准。
树立国际化旅游服务理念,加强国际人才吸引、培养,引进国际化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