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共60页文档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 探讨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影响研究方法
• 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播
• 分析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和创新
• 探讨文学作品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Βιβλιοθήκη 平行研究方法与影响研究方法的关系和互补
• 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比较文学的发展
• 两种方法在不同研究领域和对象中的应用和侧重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
• 20世纪初至中期:主题学、文本学、影响研究等理论的确立
• 20世纪末至今:多元化、跨学科的理论创新
• 当代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性别研究等
02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平行研究方法与影响研究方法的比较

平行研究方法
•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 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相似性
• 20世纪末至今的多元化发展
03
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
• 推动文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 为世界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 文学作品
• 文学现象
• 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接受
• 探讨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 加强比较文学与文学史研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研究的未来合作前景
• 跨学科研究和文化批评的进一步发展
•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比较文学与文学史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的共同问题和特点
比较文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 主题研究:探讨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及其文化内涵
• 题材研究:分析不同文学作品的题材及其艺术表现
• 风格研究: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及其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 文化传播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影响
• 文化冲突研究: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融合
• 分析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创新和突破
• 比较不同翻译作品之间的风格和效果
• 探讨文学作品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06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史研究
比较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比较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比较文学史研究的方法
• 探讨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
• 分析文学历史过程中的作品和现象
•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史交流和理解
主题与题材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主题研究案例
比较文学题材研究案例
•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主题和亲情主题
•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
• 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主题和悲剧主题
• 探讨文学作品在题材选择和改编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05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分析文学作品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 探讨文学作品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创新和突破
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比较研究案例
跨学科背景下的文学比较研究案例
• 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 结合文学与心理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
•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1. 介绍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的研究领域,旨在比较和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体裁、风格和传统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进程、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文学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2.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

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并比较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和地区。

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3.1 文本比较文本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在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者可以发现并分析作品之间的共同主题、文体、叙事结构等。

文本比较的目的是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

3.2 文化和历史比较除了文本比较,比较文学也关注文化和历史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3.3 地域与国家比较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从地域和国家的角度进行。

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地域性和国家性特征。

这种比较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国家和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

4.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于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至关重要。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我们可以超越文化边界,了解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研究还可以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和传播,丰富人们的审美和文化体验。

5. 比较文学的挑战和前景尽管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语言障碍,因为不同文学作品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创作。

此外,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比较文学的困难。

第2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2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某个国家的 同一个作家或者 作品、同一种文 学思潮或者文学 批评流派,在不 同时段对同一个 国家作家产生的 影响,每次流传 的内容与结果各 不相同。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形态之四
聚合流传形态 ——从群体到个体
例:西方作家群对鲁迅的影响 果戈理
鲁迅
契诃夫 陀思妥耶 夫斯基
尼采
波德莱尔
中国的 先锋诗潮
西方现代 主义诗歌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文学思潮的跨国旅行
“五四”时期 中国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
西欧诸国 美国 印度 日本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类型一
西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法国文学的古希腊渊源 德国文学的古罗马渊源 英国文学的北欧渊源
东欧文学的西欧渊源 俄国文学的西方渊源 英国文学的东欧渊源
二口传渊源Biblioteka 国外的神话、 口耳 传说、民间
故事
相传
本国作家
以艺术事 实的方式
呈现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印象渊源
老舍早年在 以文字方式体现 英国的体验 影响其创作
《二马》 《赵子曰》 《老张的哲学》

直线渊源
曹禺早期剧作 《雷雨》
古希腊悲剧 《俄狄浦斯王》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直接

曲线渊源
审美性 —— 不可言传
文学作家作品之间具有可证实的模仿和借鉴、 渊源和影响的关系,同时还具有艺术倾向和审美情 趣方面的影响关系。
作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风格、情感、心理等 方面的影响关系往往是审美性的,而非仅仅是科 学性的。
7
(一)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的科学性与审美性

比较文学概论2013-1

比较文学概论2013-1

幻灯片1幻灯片2第一章让我们走近比较文学幻灯片3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称却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地球村●(global village)幻灯片4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幻灯片5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什么是文化转型时期?●所谓文化转型时期,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

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时期,五四时期。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壁画魏晋南北朝五四时期的中国幻灯片6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认同”与“变异”●认同:认同,巩固主流文化。

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于一尊。

●变异:批判和扬弃,形成文化转型期。

如:“超女”现象。

幻灯片7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现象学范式也得到蓬勃发展。

幻灯片8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逻辑学范式是一种内容分析,通过“浓缩”,将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最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逻各斯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现象学范式就是首先从人的意识出发,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着这个具体人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解构深度模式。

幻灯片9从“电视选秀”文化透视当代社会●“梦想中国”、“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被《新周刊》杂志的“2004●生活方式创意榜”评为“创意TV秀大奖”,●李宇春走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且发行了内地艺界唯一的“个●性化邮票”……●“海选”与“平民选秀”的兴起●从理论上说,“电视选秀”的茁壮成长,它显示出人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型:●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幻灯片10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2、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文化身份/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又可译作文化认同, 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阶段一 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在法国学者的努力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 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学科体制化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产生于法国?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阶段二 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在美洲。 第二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从20世纪60年 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逐渐从法国转向美国,形 成了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Chapter
历文 史学
和的
方定
法义

One
本讲纲要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 的历史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 究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导言
何谓比较文学?
何谓比较文学?或者说,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这 是本学科自诞生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讨论、从未停止争鸣 的持久话题。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 同的内涵。
(三)中国学派的定义
本课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 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该定义既继承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定义,继承了 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又补充了跨文 明研究,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 ,既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研究,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阶段三
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的发展重心在亚洲,是比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最后——这不是期望而是一种证实,比较文学反映了 文学本身在观念方向的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 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它已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 了。”——基亚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件1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件1
转引自曹顺庆:《比较文学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当时,波斯奈特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任教,其《比较文学》一书算得上是 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 著。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 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 精辟的阐释。波斯奈特对比较文学研 究的内容和范围的认定较为宽泛,认 为文学发展的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都 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实际上包含 了后文学的定义
在梵·第根之后,法国学派的学者们并未 纠正他的偏颇,反而变本加厉,进一步缩小了比 较文学研究的范围,以求对比较文学概念进行所 谓的“精确化”。法国学派的另外两个代表人 物——卡雷和他的学生基亚,就主张窄化比较文 学:卡雷在为基亚《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序言 中公然抛弃梵·第根有关“总体文学”的论点, 只强调实证主义的事实联系;而基亚则走得更 远,明确地完全否定了“总体文学”。于是,法 国学派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受到以韦勒克 (1903—1995)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的挑战就 在所难免。
影响研究虽然关注了同源性文学间“起 点”(放送者)、“到达点”(接受者)和“媒 介者”(传递者)这三种关系、三个方面, 但它忽视了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 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注定发生并事实存 在的文学变异。这些变异表现为形象的变异 与接受的变异,甚至是“他国化”式的蜕变, 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在语言翻译、文学形 象、文学文本以及文化等不同层面产生的文 化过滤、文化误读以及“创造性叛逆”,而比 较文学变异学所研究的正是这些内容。显而 易见,变异性自然就成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研 究中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01 02
03
圈外人对比较文学的挑战
比较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接连不断 的质疑和挑战。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 挑战,最突出的代表是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 (1866—1952)。他认为:“‘比较’是任何学 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因此,‘比较’不可能成 为独立学科的基石。” “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 为一门学科的可能。”由于克罗齐的学术地位和 影响,他的强烈反对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有学 者认为,克罗齐是“带着与比较文学公然为敌的 独裁观念,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来 对付我们这门学科,并将它几乎打得片甲不 留”。而“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名言恰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即“跨国界”、“跨文明”及“跨学科 ” ;
2. 强调了“异质性”; 3. 提出了“文学变异研究”。
思考: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过哪几个 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 和主张?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则是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前提。如果在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 学研究中,忽略了文明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便会陷入 简单地同中求异——比如有可能把中国文学变为西方观念的 注脚,也会陷入简单地异中求同——比如只是进行一种浅层 次的“X+Y式”的比附。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三大研究领域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跨国界研究
具体对象: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
和文学史等。
主要关注点:文学性,即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 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构成:
流传学
实证性影响研究 渊源学
跨国界研究
媒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卡雷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法]卡雷:《〈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 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43页。
基亚则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法]
基亚:《比较文学》,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二、类同性 类同性是迥异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的鲜明旗帜和突出特征。具体来说,类同性是指没有任何事 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 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 学理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或契合之处。

第4章--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4章--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研 究
4、外国作家、文学和理论思潮的中国接受研究
5、翻译研究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美学的国内情况
我国较早接纳“接受美学”的 比较文学著述
《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
主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
要 《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
著 述
《比较文学教程新编》【张铁夫等主编】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主编】
卡雷
(影响研究)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 且经常是靠不住的。在这种研究中,人们往 往试图将一些不可称量的因素加以称量。相 比之下,更为可靠的则是由作品的成就、某 位作家的境遇、某位大人物的命运、不同民 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旅游和见闻等等所构 成的历史……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卡雷的贡献
新的研究 空间
各民族间通过文学作品、旅游日记所表 现出来的“想象性的相互诠释”
研究力作
《法国游客与作家在埃及》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 形象学拓荒力作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基亚
不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 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 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这就是近五十年来 法国的一种远景变化,它使比较文学产生了真 正的更新,给它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九十年代 初,代表学者: 莫哈、巴柔 形象学成为比较 文学学科的一种 专门研究类型。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学术背景 19世界末20世纪初
比较文学研 究取向趋异
受进化论影响 重视归纳与综合
强调文献实证, 排斥理论综合和
美学评价
难以操作 “影响研究”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完整课件-比较文学概论

完整课件-比较文学概论
在东西方的语境下建构各种形式的乌托邦。 例:歌德能够勾画出他的具有乌托邦色彩的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介入文化研究 例: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 相结合的实践,实际上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共融提供了 可能性的典范。
(二)本书的结构
6.本教材的最后几章,是“总体文学”“跨文明比较文 学”“比较文学前景展望: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与世界文学”。 设立这几章的缘由,是由于学界对总体文学种种误解,相关问 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本书的使用建议
本教材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 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本科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与全球本土化 苏源熙在《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认为:
学科间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学理论失去了以 往的纯洁性,已变成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理论,它一方 面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削弱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全球化:有助于文化研究繁荣发展 也让作为一门精英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领地的本土化
冲击西方 • 冲击了西方学界
全 球
• 斯皮瓦克宣布比较文学已“死亡”。必 须与“区域研究”合作,并且始终“跨 越学科的界限”。

• 消解了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
繁荣中国
• 中国的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并在政治上 和文化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面逐渐树立 了大国和强国的形象。
(二)本书的结构
本书的结构,既继承了以往教材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 跨学科研究的传统结构,又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 例如:
1.以往教材的第二部分基本上都名为“影响研究”,侧重 文学单向影响;本教材第二部分则名为“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 互影响”,这个命名主要强调两点: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第一章发展论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

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渊源学关注与流传学研究对象处于相反方向 的文学现象,某国作家及其作品中出现的某种 现象,在本国文化与文学传统中无法得到合理 解释,同时在自己创作的发展里也无法得到合 理解释,如果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探讨就构
成渊源学研究。
流传学是从起点到终点的研究;渊源学正好 与此相反。在渊源学研究中,往往是在起点 不明确的前提下来展开的。渊源学的研究目 的是以具体历史材料说明某一种文学现象国 外来源,第五讲 渊源学与媒介学
本讲纲要
第一节:渊源学 第二节:媒介学
第一节 渊源学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一)渊源学的定义
渊源学(Crenology)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 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的域外 来源问题。
(二)宏观文学史建构阶段
出于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一些学者 开始注重对某种宏观文学现象如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与文学运动产生的国外渊源之研究 ,发现欧洲近代以来许多国家文学现象往往 具有国际背景。
西欧各国家之间的文学交流得到大大加强,宏 观性文学现象涉及到多个国家与多个民族;浪 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 的文学之间发生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单 独探讨某一国家的文学史基本不可能,因此, 在文学史研究领域探讨国与国相互之间的文学 渊源关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读过国外作家作品并且发表 评论,并不一定表明对后者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影响,只是表明有这种可能性,也可以说 明作家本人接触过国外作家及其作品。在渊 源学研究中,更重要的是要从作家提供的文 学文本里发现外来痕迹,文学文本作为外来 影响的结果,本身也是重要证据之一。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比较文学概论课件

比较文学概论课件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与影响,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意,推动 文化创新与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与多元意识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的特点 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文化自信与多元意识。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更 好地认识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文化自信与多元意识。
比较文学的理论框架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比较文学的理论基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比较文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比较文学的研究技巧
跨文化比较 法:比较不 同文化背景 下的文学作 品,寻找共 同点和差异
主题学研究 法:分析不 同文学作品 中的主题、 母题和意象, 探讨其演变
和影响
异同点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研究
全球化对比较文学的影响:全球 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融合,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更广阔 的研究领域和更多的研究素材。
跨文化比较研究:比较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共性 和差异,以及全球化对文学创作 和接受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具 有代表性的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其研究方法和成果,探讨全球化 背景下的文学交流与互动。
东西方文学比较的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之 间的异同点和影响。
跨文化文学比较
案例介绍:比 较《红楼梦》 与《百年孤独》
文化背景: 《红楼梦》的 中国文化背景 与《百年孤独》 的南美文化背

文学手法:两 部作品在文学 手法上的异同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概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历史类型学”Ⅱ这是日尔蒙斯基提出的观点。

他对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抱有独到的解释,提出了两个互相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一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由于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个别文学时具有相同的社会关系,因而产生历史——类型学的类似”。

针对着后一方面的现象,他提出“历史类型学”这样一个新的观点。

“世界文学”Ⅱ“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

对这个术语一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歌德提出的看法。

他的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都将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

“世界文学”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

还有不少批评家把“世界文学”看作各国文学的总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

这是对这一术语的第三种理解。

“总体文学”Ⅱ“总体文学”的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在这个意义上,它显然与“比较文学”有区别,因为比较文学虽然十分重视文学理论,但它的范围却远远大于文学理论的研究。

况且,总体文学并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而比较文学不仅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且始终强调自觉的比较意识,因此,二者不可能混同。

比较文学Ⅱ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可比性Ⅱ(Ⅱ)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不能建立、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

所谓可比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跨界限的文学现象为什么是可比的?怎样来发掘它们的可比性?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即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是可比性的客观基础。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总体文学研究:研究的是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 些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以及它们在多种文学 中的传播、发展和流变。总体文学以文学为一个整体去追 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 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 学,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印地语文学,苏联的俄罗斯文 学、格鲁吉亚文学等。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 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 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比较文学学派
一般认为,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 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 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 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开始的,法国是比 较文学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法国一直是国际比较文学的 中心,其成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 点的人。他的《比较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 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
文化危机和人文精神
由于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巨变,人们 不能不重新思考百年来主流文化的弊端, 寻求横向开拓,致力于新的发展。同时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威 胁,最明显的威胁就是顽固存在的各种文 化中心论。其次是文化相对主义。
比较文学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意义
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 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
的意义,它自觉地有理论地把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创造性提高到与作 者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 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彼此影响推进的完整的文学过程。其主 要观点可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1)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 (2)读者在完整的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 用于作家作品。一方面,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影响读者;另一方面, 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信息又反馈给作家,从而创造作家、影响作家。 (3)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要受到作品的制约,又要受到读者自身主观条件的 制约,这两种制约表现在审美的全过程。 (4)接受理论把文学的接受分为社会性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