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培训班重点 呕心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内容: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注:学校情境既:教育教学情景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前)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化
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种学科的标志。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体系基本完成
4、完善期(80年代后)
主动性研究—学生该如何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
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实验室实验:严格的人为控制;现场实验:自然情景下
2、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科学研究的前门
3、调查法——间接了解心理特征的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4、个案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实践的事实,分析和概况;教育理论(如:教师的教学反思日记)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一、心理全程发展观
1、心理发展:从出生、成熟、衰老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八个阶段)
童年期(6,7——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青春期或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初中阶段
青春期(14,15——25)
3、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规律)★★★★(简答、多选)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中,环境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差异性:发展速度及领域上的差异
全面性(统一性):各种心理机能协调发展
4、发展阶段
童年期(小学期):可塑性强
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国度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需以具体事物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初中期):抽象思维占主导,出现反思性思维
青年初期(高中起):辩证思维
【Eg】1.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三个空)
二、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心理发展的实质——人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的形式:同化、顺应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幼儿园),2—7岁,符号表功能、自我中心性、不理解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小学),7—11岁,标志:守恒,去自我中心化,逻辑思维依赖具体事物形象
4、形式运算阶段(初中):11——抽象逻辑思维,系统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基本信任感——基本不信任感(0—1.5岁),重要关系—母亲基本任务:培养信任感心理社会发展的重点——得到;给予
2、自主感——羞耻感和怀疑(2—3岁),重要关系—父母基本任务:培养自主性心理社会发展的重点——支持;放手
3、主动感——内疚感(4—5岁)重要关系—家庭基本成员基本任务:主要培养主动性
心理社会发展的重点——模仿;游戏
4、勤奋感——自卑感(6—11岁)重要关系—邻居;学校基本任务:培养勤奋感心理社会发展的重点——完成事情体验成功
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重要关系—同伴群体和领导榜样。

基本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发展的重点—成为自己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成人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的同伴的合作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现有与可能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内的教育是最好的,所以,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发展
三、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1、学生的智力差异:1.智力类型的差异(结构差异);2.发展水平的差异;3.
表现早晚的差异;4.性别的差异
智力在性别上即使存在差异也不明显,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2、认知方式的差异: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不易受环境影响,不善社交活动;
场依存型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善社交活动
2.沉思型和冲动型;冲动型速度快,错误率高,适合解决低层次问题沉思型速度慢,准确率高,适合解决高层次问题
3.具体型与抽象型
4.发散型与辐合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对学习的解释:人和动物具有的;反复经验引起的;后天习得的,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相对持久的
二、学习的分类
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2、按学习的结果(加涅):言语信息;智慧信息;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3、按学习的意识(阿瑟.雷柏):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4、按学习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理论
三大学习规律:准备律:学习者的态度和心向(猫饿了)
练习律:联结因重复和练习而加强(多次打开笼子)
效果律:行为的后果如何(得到鱼)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频率——正强化;负强化
惩罚:降低行为发生频率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或已有的行为得到修正。

观察学习的过程:示范实践——注意过程(引起观察者的注意)——保持过程(将观察到的行为储存在头脑中)——复制过程(模仿再现榜样的行为)——动机过程
强化的种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观:教学的重点是学科的知识结构
学习方法:发现法
4、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一种策略)
1.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为: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的教学目标观——知情统一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观——用“学习的促进者”取代教师的角色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2.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3.它的建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也不是最终答案,需要针对具体的情景进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
第四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
概念: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某一学习目标的内在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学习动机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1.按产生诱因的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2.按作用的时间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按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纯粹为了学习本身(儿童后期、青年)
自我提高内驱力—因为想要达到的威望和地位而去学习(儿童早期)
附属内驱力——外在的因素影响,比如表扬、奖励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2.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现倒“U”型曲线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
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没有涉及到难度的时候)
四、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动机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

需要得到奖赏等
2、需要层次论——马洛斯它是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50%成功可能性的作用
避免失败者——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
4、成败归因论——韦纳
归因:关于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解释和评价
归因的三个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制性
5、自我能效感理论——班杜拉(首提)人们对自己能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效果期待;效能期待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论述
1.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2.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正确归因
2.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设臵合适的目标;
3.表达明确的期望,给予及时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是当开展学习竞争
二、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个人学习方法、技巧和对自己学习
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的技能。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一、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1.时间上及时复习,分散复习;
2.次数上过渡复习;
3.方法上多种感官综合使用);精加工策略(1.记忆术谐音、形象联想法、口诀;2.记笔记;3.提问;
4.生产性学习用自己的话结束所学内容;
5.联系实际生活技术);组织策略(1.归类法;2.纲要法)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臵学习目标,设臵思考题);监控策略(领会监控,策略监控,注意监控);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监管;学习环境监管;努力管理;寻求他人支持【Eg】1.学习者在阅读困难或不熟悉时放慢阅读熟读,这属于:元认知策略(领会监控)
2.学习某种材料,10次刚好能记住,那么一共学习15次效果最好。

学习程度:在原基础上加50%
二、学习策略的训练
★2.学习策略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要适应具体个体、学习目标和学习类型等);4.生成性原则(重新组织加工,产生新的东西);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
3.如何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1.重视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三、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迁移的性质、结果——正迁移;负迁移
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迁移产生的情景——横向(水平)迁移;纵向(垂直)迁移
迁移的范围——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迁移的程度——近迁移;远迁移
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Eg】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顺向、正)迁移
2.学习日,再学习月,最后学明,这是具体迁移
3.先掌握苹果,香蕉的概念,再掌握水果的概念属于(垂直)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一.早期的理论:1.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两种学习间的相同要素
2.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贾德——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
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3.关系理论——两个学习经验间的关系。

重点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关系转换说(苛勒:小鸡觅食实验)
二.当代学习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贝尔)——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2.产生式迁移理论——技能的迁移产生式的重叠
【Eg】1.重视对情景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关系转换说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客观因素);学习情景的相似性:态度、情感、环境线索)
2.原有知识经验的特征(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对迁移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5、如何实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论述)
1.注意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编排
选择合适的变式材料:变式——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以突出其本质特征的方法,如“三角形的高”合理编排教材体系——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双基越多,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
5.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四、知识与技能
安德森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事件、态度等,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
程序性知识—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如何做的知识
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的形式表征
1.知识学习的类型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操作技能的形成★★★★
概念: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征: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形成途径:高原现象、练习的原则(如何组织练习?)
3.心智技能的形成★★★★
概念: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特征: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填空)
五、问题解决与创作性培养
1.概述: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验证假设
2.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河内塔问题;爬山法、逆推法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
4.知识经验;
5.情绪动机
4.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1.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和创新性、不怕苦难、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
6.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参考一些具体措施: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六.态度与品德
一、概述: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态度情感成分是其核心
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知(核心成分)、情、意、行(衡量标志)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二、品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发展的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
他律阶段:10岁以前,服从外部的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则,根据行为的后果判断对错。

自律阶段:10岁后,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有自己内在的判读标准,但判读仍不成熟。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 1.避罚服的道德定向阶段(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

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2.相对功力的道德定向阶段(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判断行为的好坏)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出现直到青年、成年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2.遵守法规取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规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3.后习俗水平 1.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经大众统一所建立的,是可以改变的) 2.普遍伦理原则取向(道德判断以一个人的伦理道德基础)
【Eg】1.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作性思维
2.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习俗水平
第五章教学心理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之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1.教学目标设计: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机技能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从低级到高级);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主要的教学策略(区别)★★★★
发现学习:布鲁纳
合作学习
程序教学:斯金纳,个别化教学方式(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掌握学习:布卢姆,适应学习者个体差异
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
3.教学评价的设计
关于教学评价的分类: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类型★★★: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前者以常模为参照点,用于选拔,编组;后者以预先设定的目标为标准)
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Eg】1.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代表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评价)代表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测验
二、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规模和性质;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2.课堂群体管理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1.正式群体: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2.群体动力: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
群体凝聚力:衡量班集体成功与否的标志
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总和,是教学过程的软环境
3.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类型:教师促成;集体促成;自我促成(最终目标);任务促成
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情境结构(学生座位的分配;重点考虑人际关系,其次是课堂纪律)、教学结构
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学生的自律
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一、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1.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的需要;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2.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4.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2.学科渗透 3.班主任工作 4.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5.家庭教育
6.环境教育
7.社会磨砺
8.其他途径
5.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6.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和考试焦虑、抑郁症
三、教师职业心理
1.教师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
人格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的: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行为特征—教师教学行为6个衡量方面:教师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任务取向、学生参与性、启发性、及时评估教学效果的能力
2.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3.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4.教师职业成长: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评价、其他差异
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1.成长阶段: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与教学情境有关的内容
关注学生:衡量教师成熟的标志
2.成长途径: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微格教学—最重要特点训练单元小专门训练;反思性教学【Eg】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为主
2.皮革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