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会展现出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为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基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并且还要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并且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激化,但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哲学基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能力方面①通过本框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此外,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相结合,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经过剪辑的“辽沈战役”电影资料、录像机、投影仪、自制胶片教学过程忆旧导新1.复习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2.设疑:复杂事物内部并不只包含着一个矛盾,它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哪个矛盾决定的呢?3.录像:电影《辽沈战役》片断(林彪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
(1)设疑: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战局有何重要意义?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2)提问:当时东北战场存在着哪几对敌我矛盾?决定整个东北战局的是哪一对矛盾?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攻克锦州战役图辽沈战役纪念馆第三节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一、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6页第2自然段并找出主次矛盾的含义。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把握主次矛盾要注意以下几点:(l)前提:在复杂事物中。
9.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案有答案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案【一、知识梳理】(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含义: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作用的矛盾。
(2)辩证关系:二者、,并在一定条件下。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
(1)含义:在矛盾中处于地位,起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地位的一方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2)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又,并在一定条件下。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的决定的。
3、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和相统一的方法论。
(1)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又要看到;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又要看到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要抓住。
(2)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的两点论,而不是;重点论是看到的重点,而不是。
我们要坚持与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和。
(二)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
2、意义:(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地解决矛盾的。
【注意】判断主要矛盾的关键词:“抓重点、抓关键、首要(问题)、抓中心、重心、重中之重、突破口、第一(要务)、根本途径、主题、核心”此类语言哲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和关键。
判断矛盾主次方面的关键词:“抓主流、占主体、辩方向、识大局、认清形势、大于、强于、总体上、总的、性质、利大于弊、本质”此类语言哲理是: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二、知识要点】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重点笔记(全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4)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7)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9)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1)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质量互变规律★★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简答题】(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3)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论述题】(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既要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1、简述意识的本质。
【简答题】(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马克思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五.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
但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
而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也是错误的。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五.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利用掌握的巨额资本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投资规模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资产阶级国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大学生马原考试简答论述题
简答论述绪论(p1-p2)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规律观?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6、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第1章(p12-p14)1、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2、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4、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5、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6、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9、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
10、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11、简述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12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14、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15、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16、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17、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77)18、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19、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20、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答案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
首先,它不是脱离实际的体系吗,永远面对现实世界;其次,它不是宗派主义体系,能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最后,它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具有自我批评意识,能够根据时代变化、时代发展不断自我完善。
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与时俱进要求人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新的时代特点,研究和探索新的问题;(3)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
二、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答案:(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二者相互渗透(3)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通过思维加工,即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
有的商品生产者的商品数量和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他就会盈利,发财致富。
反之则会亏损,甚至陷于破产。
四、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1.辨析题:“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意识是世界是存在的本原。
“存在”即有的意思。
世界的有无与世界的本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世界的本原归于它的存在。
存在是无所不包的,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
因而,它是一个缺少具体规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
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存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神学家:存在——上帝,唯心主义者:存在——精神,唯物主义者:存在——物质。
要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必须抛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提法。
辩证唯物主义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论证牢固建立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上。
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
2.为什么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分析]这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其次,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又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那么,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原则、书本、主观愿望出发。
最后,既然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存在和运动着的,那么,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使我们的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3. 客体当然是客观事物,但客观事物不一定就是客体,因为:①哪些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实践的客体,不仅取决于这些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还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程度和水平;②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同时整个地成为人的活动的客体的;③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表示客体本身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
4.从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通过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1)主体的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对象按照主体的要求和需要发生了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形成了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它们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积淀在客体中(2)客体的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主体化(即客体非对象化)的表现(3)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矛盾运动:它们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因而它也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5.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卷试卷第 1 页共 1 页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试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用专业: 本科、专升本2015年—2016年学年度第春季学期任课教师:焦成焕姓名:陆定博学号:131A0181成绩:一、辨析题(每题10分,5道题,共计50分)1、彻底克服错误思想是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
(错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错误)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资本有机构成。
(错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4、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的阶段是购买商品阶段和销售商品阶段。
(错误)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的阶段有购买、生产、销售。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剩余价值被看做是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错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生产商品中所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二、论述题(每题25分,2道题,共计50分)1、试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1)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 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 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 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 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单打一”的“一点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高度重视在政治、
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
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反对错误倾向:
既要克服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的均衡论;
又要克服只抓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看成是唯一的 矛盾,而不用必要的力量去解决次要矛盾的一点论。
(1)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原 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1、攻克锦州后,与沈阳之敌的矛盾地位上升为主要 矛盾。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矛盾取代中日矛盾成为主 要矛盾。
(2)一定条件下,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如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
如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灾前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条件件灾中主要矛盾已解决或基本解决原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盾灾后经济建设抗震救灾经济建设生产自救2008年55月12日汶川地震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基本上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出来成为主要矛盾原来的主要矛盾还没有解决只是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出现了新的条件原来的主要矛盾暂时退到了次要地位其他矛盾突出出来从而使主次矛盾的地位发生转化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956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阶级矛盾抗战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前前落后的生产人民群众的需要正确思想错误思想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D)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D)八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社会实践意义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时政热点专题一:十八届三中全会
时政热点专题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一、热点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报告解读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2、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3、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1)、要紧紧围绕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改革。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住,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已发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6、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1),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2),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含义: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包含多个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的、决定的地位,但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着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主要矛盾的基本解决、出现新的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等。
3、方法论要求(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这是由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所要求的。
(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这是因为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含义: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对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统一: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存,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当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了,事物的性质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3、方法论要求(1)、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2)、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因为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难点剖析: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比较区别:首先,二者的含义不同。
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是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其次,二者的范畴不同。
中学政治《矛盾的“四矛”》知识点详解
中学政治《矛盾的“四矛”》知识点详解在教师招聘笔试中,《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四矛”这个知识点历来是考查的重点,经常以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经常难以区分,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考点精讲】一、矛盾的“四矛”主要内容: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
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二、答题技巧区分主次矛盾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看材料中是在讲“办好事情”还是“认清问题”,或者看关键词。
材料中有关键、重点、中心、主要措施的选主要矛盾,而“性质、方向、主流、总体上、利弊”等则是用矛盾主次方面。
【典型例题】1.某市财政局坚持“市场挑梁”和“财政引路”相结合,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财政出资50亿元,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重点围绕该市十大千亿产业、重点新兴产业与银行、企业、社会资本联合设立子基金投资相关项目。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
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
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坚持两点论的例子
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次要方面。
所以,两点论也就是"全面论"。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视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形而上学"一点论"的错误。
"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在看问题、办事情中既要全面把握,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切忌平均使用力量,不分主次一把抓。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
二是对于事物要善于作矛盾分析,坚持两点论也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比如,在经济建设中既抓农业又抓工业,这就是两点论。
但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的国情,我们向来强调农业生产,粮食自给,这又是重点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
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
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第一,它实质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种居支配地位的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但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特别是在当代经济
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还存在着前一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或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因素以及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
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际反映了经济基础的复杂性。
(图片资料: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状况)第二,它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也是经济制度,但是具体经济制度,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选择和实践,引起了经济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