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是“发现”的桥梁

——读《向孩子学习》有感

我不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尤其是专业术语晦涩、学术气味浓郁的书籍,只言片语足以使我目眩、头痛,尽管我知道人生修炼其必不可缺。一个简单的人,因着简单的心,固执地偏爱读孩子们的书。就像是因为寻着桑桑的脚步到过草房子,便固执地喜欢上了“桑桑”的一切,包括他的名字。因为我执着地爱着孩子们的故事,所以曾走进过豆豆的巴学园,曾聆听过安利柯每日讲述的“爱的故事”,为一直努力从不放弃的好孩子——金铃而感动,为坚韧的小男子汉——肖晓而骄傲……追寻中便产生了一种自我认识,觉得自己是了解孩子的,是能理解孩子需要的。

然而走进《向孩子学习》,才发现孙晓云才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他对孩子的了解不是仅仅是源于成人对孩童的“换位思考”、“儿童视角”,更关键的在于他全书中信手拈来的一封封来自孩子的真实“呼喊”,与儿童和青少年的信件互动是孙晓云进行儿童教育研究的实践基础。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和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似乎不谋而合,然而,从《向孩子学习》全书中我不仅能体会到孙晓云积极倡导成人向孩子学习的迫切,更能体会到他对孩子真切的信任和关爱,体会到他对中国儿童命运的思考,对当代教育深深的忧虑和反思。而这一切,我想是基于他最真实的情感,对孩子“无条件”的理解、对孩子无限的尊重。而理解、尊重孩子是走进儿童世界的首要也是必备条件,是向孩子学习的基础。

正如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向孩子学习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前提条件是了解孩子,重要条件是欣赏孩子的优点,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一言以蔽之:“发现孩子”“解放孩子”“发展孩子”。教育,意味着不但是学生身

体的解放、知识的解放,也是心灵的解放和人性的解放,只有“解放”才能“发展”,而“解放”“发展”首先源于“发现”,源于“了解”。

从我自身工作来说,“发现”“了解”首要是学会和孩子对话。

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与别人进行着对话,与朋友、家人、同事……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共识,也产生了不少分歧。对话是我们每天必须进行的活动。即使是我们独处的时候,甚或是进入甜美的梦乡,我们都在自己的灵魂和记忆对话。片刻没有停止。停止了对话,也就停止了生命。对话是生命的本质。

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他们正处于人生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发展最为快速的时候。从对话的角度看,他们是心胸最为开阔的生命体,最无偏见,最不世故,最富有创造力,最……他们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形成了为了有别于成人世界的“喧杂”的小社会。不管上课多么认真、多么遵守纪律,一下课,只见他们就像是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飞去。采集着“花粉”,以供成长的需要。千万不要觉得他们很乱,因为他们应该这样。他们更需要与别人对话。低年级的小朋友会用老师说过的话与其他小朋友玩游戏。“不许这样,老师说下课不可以打闹。”“我没有打闹,我只是碰了他一下。”“碰他也不可以。”……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进行一场关于“打闹”这个词的辩论。因为标准不一,各执一端。他们也许永远不会想到,这次关于“打闹”的辩论,会在他们成长的路上伴随着他们度过一生。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关注孩子们的“对话”。因为他们的对话确实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可利用的“价值”。只是让人觉得可笑而已。可作为一名教师,在你承载的教育工作者这个身份上去说,我们却不能只是觉得“可笑而已”。因为“可笑”的背后有着对于教育来说不可估量的价值。

正如孙晓云一直强调的那样,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孩子们利用自身的力量有效地与自然、社会、他人对话,改变自身。现代哲学已给了人作为开放的个体的价值。现代科学在各个领域证明了这一点,人类力量之大,作用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人类自己的想象。人类无所不能,也许作为广告词这次没有夸大其词。

现代教育应该做什么回应?

改变课堂上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单向、双向,或者多边,影响的主体的积极性或是创造性。说话是生命的本质属性,不管其采取的方式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对内的或是对外的,都需要外部世界给予一定的刺激。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以语言在课堂上的流动,让孩子们自我吸引于其中,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信息的传递。让生命成为开放的存在。

改变对知识的看法。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也是许多人不由自已、由衷感慨的“通俗词汇”。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时代,是以互连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的知识共享、碰撞和融合。知识的再创造、创新——我们如何应对这场时代的浪潮?是拿着过期的食品让孩子们耐心地咀嚼呢,还是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整个过程呢?

我想,当我们教师不再用至高无上的权威感垄断话语权,当我们教师不再“下意识”将孩子淹没在滔滔不绝的反复讲述中,当我们教师有了丰富细腻的人文情怀——“学会等待”、“学会对话”,我们就“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向孩子学习”。

让心灵自由飞翔,让人格健康成长时,我们的教育才获得真正的解放。在学生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将解放我们教师的思想和心灵。让我们伴随学生一同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