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被XX”结构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被XX”结构的研究综述
“被XX”结构是近几年来现代汉语运用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语言格式,它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字句,自从2008年底2009年初“被自杀”问世之后,由“被XX”这一格式衍生出来的类似结构在网路上越来越活跃,相关语言学界的学者对此也非常重视,纷纷对此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

笔者就“被XX”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试图从“语法的四个层面”、模因论(形成的原因)、发展前途等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试图寻找到其中的某些问题或者不足之处,以便今后从新的视角或者已有的某个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四个平面”下的“被XX”结构
语法研究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择性和认知的解释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考察汉语语法时,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侧面之外,也应当认真的将“认知平面”归入研究范围之内。

(一)“被XX”结构语义层面的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被+VP”结构来说,“被XX”结构要来的更复杂一些,而这种复杂性可以体现在语义特征,语义关系以及语义指向等各个方面。

在“被XX”结构的语义特征这点上,陈全的《现代汉语新兴“被+X”结构研究》指出:进入“被+X”结构的“X”在语义上多表现出非自愿性或非真实性的特点。

付开平、彭吉军在《“被XX”》考察中也有相同的观点,认为“被”已经由被动标记转换为否定标记,此外他们还谈到了“被XX”这一结构具有[ + 矛盾性]的特点,这种矛盾性主要来自于“被”与“XX”组合后“XX”的施事就变成了“被XX”的受事。

杜澄宇的《新兴的“被XX”构式研究》中也提出“被XX”要件的“离奇性”以及“荒诞性”,极大程度上表达了说话人的无奈不满和对当事人的移情。

如:充手机话费时候你“被优惠”了吗?彭永梅、甘于恩认为“被XX”的准确定义是在不知情或非自愿、不真实的情况下、非自主地遭遇某种境况,多数带有调侃意味。

这样的归纳还是比较合理的,但较之以调侃,应该认为讽刺的意味更重一些。

“被XX”结构的语义关系也是十分值得探讨的,它的语义成分可以分为表层和深层来分析,从表层上来看,在新兴的“被XX”结构中,主语语义类型最常见的是广义施事,一般都会出现,称其为显性施事(NP1),然而,“被”字之后往往还隐藏着被省略的施事(NP2),王淑华、杨仁君的《关于“被自杀、被就业”等的语言学考察》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他们认为在典型的新兴的“被XX”结构中,在动词是不及物动词的情况下,施事已经占据了“被”字之前主语的位置,所以“被”字之后一般不会再出现一个N了。

如:“我‘被恋爱’了。

”在传统的“被”字句中,“我”是受事主语,但如果深入的分析,会发现“我”也是“恋爱”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即通常所说的施事。

所以在“被恋爱”这个典型的新型“被XX”结构中,既存在着“我“这个显性施事(NP1),同时又存在着“被”字之后的一个隐性施事(NP2),后者往往具有[-确定性]、[-唯一性]的语义特征,可能得借助上下文语境才能适当补出。

此外,通过研究者的语料我们也能够知道:在“被XX”结构中,“XX”在语义上主要指向的是“被”字之前的显性施事(NP1)。

比如:XX女星被整容案件索赔五万元。

在这里,可能XX女星并没有整容但在新闻舆论的作用下被谎称整容了,在这里,“女星”和“被整容”之间的关系具有[-可控性]的特征,但是,用杜澄宇的话来说,女星的确是整容的行为主体,整容必须由女星实施才能完成。

尽管被XX”结构的“XX”动作或事件在客观上并非由主语发出(被XX”事件不受主语控制),但是“XX”成分在语义上却是指向事件主语的(“XX”成分受主语的控制)。

(二)“被XX”结构句法层面的研究
“被XX”结构是偏离了常规“被”字句句法格式的一种新型组合,很多的研究者都将其和传统的“被”字句进行比较。

海常慧在《“(NP+)被+XX”与“(NP+)被+VP”之比较》中认为“被XX”与“被+VP”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被”字后的词,一般来说进入“被XX”格式的
词语主要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还有少数的及物动词,例如A:“被自杀”、“被就业”、“被捐款”。

B:“被幸福”、“被和谐”、“被开心”。

C:“被网瘾”、“被小三”、“被67%”。

D:“被代表”、“被录取”、“被统计”。

类似的结论在王俊平的《“被+X”构式研究》、李雪、邵和平的《从“被自杀”看网络“被XX”格式》等研究资料中都有所阐述。

“被XX”的句法结构一般可以表示成“(NP+)被+XX”,对于这一句法结构,王振来在他的《“被XX”语义特点及结构研究》中谈到,“其具有较强的凝固性,这种凝固性主要表现为结构的紧凑性、语序的固定性和成分的选择性三个方面。

”总之这一格式的结构非常紧凑,中间不能插入虚词以及其他的成分。

如果从“被XX”结构的音节特征上来考察的话,其对双音节词语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陈全在《现代汉语新兴“被+X”结构研究》的数据显示:双音节词将近占了的93.3%,就很清楚的证明了这点。

另外,他也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占优势、类推形成的基础,以及新造词当遵循简单的原则三个方面论述了“XX”大多数情况下是双音节的原因。

再者,从“被XX”结构的整体句法功能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基本的用法是充当谓语,当然也可有做修饰语,主语宾语的。

这些观点在马静的《新“被XX”结构概述》、吕佩的“被XX”组合研究综述》、王淑华、杨仁君的《关于“被自杀、被就业”等的语言学考察》等文章中均有所阐述。

(三)“被XX”结构语用层面的研究
1.语用效能
语用是人(使用者)在一定的环境(语境)中对语言的使用,突出的是语境和语言使用者这两个要素。

首先,作为语言的使用者的人这一主体,其必然存在着主观特性,杜澄宇在《新兴“被XX”构式研究》中认为:通常情况下的“被XX”结构都传达着使用者对“XX”事件真实性的怀疑和否定以及对当事人的同情和支持,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同样的观点在刘杰、邵敬敏《析一种主观的加强性贬义格式—“被XX”》和张明辉的《论时下流行句式“被XX”》中也谈及到了。

从该结构适用语境来说的话,彭咏梅、甘于认为是在不知情或非自愿、虚假的情境下,非自主地遭遇某种境况(《“被V双”:一种新兴的被动格式》2010),王志平在《试论网络流行语中的“被XX”现象》也指出受事者是在无奈或无助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施事者强迫地接受某种结果的情况,杨巍等人指出这一结常常应用于新闻标题写作中。

2.修辞效能
(1)隐喻
这里的隐喻指的是在社会现象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思考、理解、谈论事物的语言行为,是通过相似性的原则,进行的隐含比较,从而将社会中诸多不情愿或被宣称的无奈与不满映射到语言这个目标域(又称目的域)。

(2)矛盾
用王妍的话来说就是,矛盾格是一种将相互排斥的理念或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抒发复杂的情感,希望取得特殊语用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段,新兴“被XX”结构通过将表示主动自控的词语和被动标记“被”巧妙地连结在一起,抒发特定的情感。

也就是说在表面的现象背后往往潜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支配者主体去完成某种行为从而产生某种性状,这种偏离了语法语义规则的结构所体现的矛盾辛辣地批判了上文所说的社会事件背后那个隐性的施事着。

《新词语“被XX”语言现象研究》还论述到:矛盾格的运用增加了新词语“被Xx”的哲理性和幽默感。

(四)“被XX”结构认知层面的研究
在相关语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从认知语法入手通过“原型范畴”、“构式语法”等理论去研究“被XX”的构式义、构式特点、与“被”字句的区别等方面等等,比如:卢惠惠、刘斐的《从语法构式“被”字句到修辞构式“被组合”》、张明辉的《谈新兴“被XX”的构式义》、张建理、朱俊伟的《“被XX”义的构式语法探讨》等等
总之,在新的时期,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四个平面去研究类似“被XX”的结构是对汉
语语法研究进一步深入要求,但是从整体来看,这样的研究来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需要进一步地使其走上一条更加系统化的道路。

二、从模因论角度说明“被XX”结构产生的原因
“Memes”(模因)这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的动物学家理查·道金斯在《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出来的,我国学者何自然与何雪林将其翻译为“模因”,主要凸显其“模仿”的核心内容以及其与基因的相似性。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对文化进化现象和规律进行阐述的新理论,它指的是文化领域中宿主(人)间相互模仿、传播开去的思想或主意,并且具有传承性。

由于“被XX”这种结构具有强大的复制传播的功能,因此学术界一致认为“被XX”结构产生的重要机制是模因,而用模因论来解释新兴“被XX”结构的研究资料也随之出现。

焦瑷珲、王金环《模因视阈下的仿拟语的产生、传播及循环路径研究——以今天,你被你被XX 了吗为例》(2009)一文便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去分析“被XX”结构的,他们首先认为“被XX”结构是一种仿拟语,然后论述了其产生及其传播的一个过程,重点是这一结构的仿拟路径。

熊永红、曾蓉的《从模因论的角度浅析流行语“被XX”》解释了模因生命的四个周期:同化、记忆、表达、传输,从而更深层次的探讨了模因“被XX”的复制以及传播的过程。

另外,他们还说明了““被XX”结构作为强势模因的内外在原因。

后者在梁倩倩的《模因视域下“被XX”现象浅析》也有相关的陈述。

这些从模因论角度去研究“被XX”结构的学者大多数都着重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归纳:
(一)语言内部
1.“被XX”结构符合经济性的原则
这是“被XX”结构最初在网络上流行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由于网络交流的快捷性,
“被XX”结构这样简洁的构式就容易得到新的宿主的同化,记忆,从而广泛地进行传播。

2.被XX”结构的类推机制
也就是说被XX”结构是在传统的“被+VP”结构的基础上类推机制而产生的。

宿主可以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对现有的模因进行重复使用,或者去类推出新的模因。

重复与类推是模因复制与传播的重要机制,从“被自杀”类推出“被就业”、“被小康”、“被幸福”、“被汪峰”等,这种类推机制就很明显了。

3.“被XX”结构丰富的语义内涵
除却传统被字句的语义内涵,“被XX”结构更够言简意赅的表达更加复杂深刻的内容,熊永红、曾蓉的《从模因论的角度解释流行语“被XX”》就“被富裕”、“被失踪”这两个例子说明了“被XX”这种结构予以内涵的丰富性。

(二)语言外部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和社会历史、心理、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在用模因论去探求“被XX”结构的时候,研究者们也纷纷从这些方面探求了其产生的原因:
1.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语言系统与社会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社会的变革往往要引起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正是语言革新变化的催化剂,是“被XX”这种新的格式产生的基础。

梁倩倩在《模因视域下“被XX”现象浅析》指出:某些社会现象产生后,由于语言中缺乏对该现象的指称,促使人们造出新词来填补词汇空缺。

类似于“被自杀”、“被就业”、“被汪峰”等“被XX”结构之后被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现象的。

2.文化心理的变迁
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和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被XX”结构的规范语法语义规则的违背,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求异心理以及猎奇心理的需要,当然,这只是其一,梁倩倩还提出这是为了表达内心不满和无奈的一种需求。

三、“被XX”结构的影响及发展前途
“被XX”结构从诞生至今,正以超常的速度扩充着,愈发成为广大网民的宠儿。

很多学者
从模因论研究此结构时提到其作为强势模因,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的和传承性。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想到得到其对现代汉语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其带来的新的活力,当然也有负面的作用,赖鹏、吴克蓉在《新兴“被XX”组合的语法变异及其
对留学生被字句习得的影响》中对新兴被字组合四种语法变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新型的语法组合对留学生被字句习得产生了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负面情况是不会影响到“被XX”结构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走热的。

但对于其究竟能走的多远不同的人还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靳琰、张婧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新词辨析》认为这种结、构是会得到继续复制、传播并以至产生出更多的变异形式,还是只会“昙花一现”都有待时间的证明,熊永红、曾蓉也持此种观点,而刘宗开在《对“被XX”构式表达违实概念的认知语言学阐释》中认为一方面“被XX”结构不会在口语中流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此种语言现象注定会成为过去历史的特定语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