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灾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气象灾害1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1)形成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暴雨;其他原因有凌汛(春季)、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2)发生地区: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
因为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导致亚洲洪涝灾害严重。
(3)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
(4)防御措施:①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2、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干旱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范围最大、影响最严重的一种,也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1)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偶发性或者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以及全球变暖等。
人为因素:①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短缺。
②森林植被遭破坏,蓄水功能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分减少。
③人类活动使大量水体污染,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
④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短缺。
(2)影响: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我国干旱发生地区:我国大多数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地区。
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渗漏严重,也容易发生旱灾。
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原因
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原因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环境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旱灾、台风、龙卷风、风暴潮、冰雪灾害、沙尘暴等。
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论何种原因,都与大气环境因素有关。
首先,暴雨、洪涝和旱灾是三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暴雨是由于在局地大气水分过量,而形成的强降水现象。
暴雨常常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积水、农田灌溉不足等问题。
洪涝是由河流、水库、水道等水体的承载能力不足,降雨量超过水体排水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而旱灾则源于特殊的大气环流,导致地表水分量极度不足,往往会造成干旱气候,严重危及农业、生态等领域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在中国,台风也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台风是由海洋热量和地球自转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热带气旋,其引起的风速可达七级以上。
台风在中国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航海危险等灾害,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再次,风暴潮和龙卷风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风暴潮是由飓风、台风等强风引起海平面异常上涨,并伴随着更高的波浪,可能在低洼海岸和三角洲地区形成洪水。
龙卷风是由一种特殊的风暴气旋形成的,一般在暴风雨之后产生,且具有短距离移动、瞬间产生的特点。
龙卷风常常造成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重大灾害。
最后,冰雪灾害和沙尘暴也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冰雪灾害是在寒冷天气下,降水温度低于0时形成的灾害。
它严重影响到道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同时也造成了电网瘫痪、农业损失等问题。
沙尘暴是由风力将陆地上的尘土撬起形成的大规模沙尘扬起,通常与干燥天气和无人类活动区域有关。
沙尘暴严重妨碍能见度,影响交通和健康。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气象灾害都与大气环境因素有关。
只有对大气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预报和有效的防范,才能够预防并减缓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学案3:6.1气象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运用资料,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分布。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区、温带气候区。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 、亚洲和 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三、台风灾害 1.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 2.灾害危害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多发于 季节。
四、寒潮灾害1.成因: 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 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 地区的深秋到 时节。
3.危害:⎩⎪⎨⎪⎧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对我国影响: 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 地区。
自主诊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的成因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自然灾害会造成几百万元到几百亿元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区内不计其数的伤亡人数。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包括亚洲热带风暴,中国沿海城市区域出现的台风、南方地区的干旱、高温、山洪、雷暴、中国北方的沙尘暴等。
北美地区常见的飓风、龙卷风、冰雹、暴雨(雪)。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有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有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受温带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变率大,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成因: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
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危害:大风,暴雨,风暴潮。
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肋航海安全。
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分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成因:雨涝是由于降水偏多,形成洪涝的气象灾害。
危害: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分布:中低纬地区,中下游地区气象灾害干旱成因:干旱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植物系统分布,温度平衡分布,大气循环状态改变,化学元素分布改变等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系统改变有直接的关系,温室效应。
气象学之气象灾害
一二三第四节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气流异常导致的气象灾害一、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1.干旱(1)干旱的概念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需要指出的是,干旱气候不等于干旱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2)干旱类型及成因干旱天气都是在高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
春旱是在移动性的冷高压控制下形成的。
主要影响北方地区。
伏旱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
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
秋旱地面为蒙古高压,高空为副高脊。
可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
冬旱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形成,影响北方大部地区。
2.连阴雨天气连阴雨天气:是指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的降水天气过程,期间可间有阴天或晴天。
特点:降水范围大,强度一般为小、中雨,也可有大、暴雨,多由静止锋造成。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连阴雨天气较多,北方较少。
(1)春季连阴雨华南或长江中下游春季的连绵阴雨天气。
天气特点是:雨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危害:造成春播水稻烂秧阻塞高压原因:稳定的大型环流背景下,冷暖气流交汇而成。
高原南北两支气流位相不一致,它们输送的冷暖气流正好在长江流域交汇,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北上阻塞高压(2) 梅雨天气①梅雨每年初夏(6至7月),我国宜昌以东(26至34°N)的江淮流域地区有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天气特点: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风力微弱,降水多属连续性,大雨和暴雨也比较频繁。
进入梅雨称入梅梅雨结束称为出梅阻塞高压梅雨期环流形势示意图冷空气南下静止锋雨带阻塞高压②梅雨天气与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之“利”梅雨季节正值江淮流域作物生长最旺盛、需水最多的时期,梅雨带来较多的降水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使高温季节推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都很有利。
•对农业生产之“弊”梅雨量的多少、入出梅的早晚年际变化很大,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成因及其风险探讨
农业气象灾害成因及其风险探讨农业气象灾害是指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其成因一般和气象因素有关。
这种灾害对农作物、农业生产及农民的生活都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经济损失。
针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风险,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减轻其对农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特定地区降雨量的增加或减少,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2. 极端天气事件: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冰雹等都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这种极端天气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与气候变化有关,更频繁的发生也加剧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
3. 气象灾害的周期性:有些气象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比如干旱、洪涝等。
这种周期性导致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范难度增加。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探讨1.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可能导致农作物种植季节的改变,比如气温异常导致作物的提前或延迟生长,降雨过多导致播种期和收获期的错位等,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2. 经济损失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农作物成熟期遭受冰雹、干旱等灾害时,农民可能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3. 粮食供应的风险:农业气象灾害可能导致特定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进而引发粮食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等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三、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对策1. 加强气象预警和监测:及时了解气象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
加强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做好气象信息的传递工作非常重要。
2. 推广抗灾品种和技术:选育和推广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以及推广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3. 建立气象保险制度: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保险制度,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对农民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救助,减轻农民遭受的经济损失,提高农民的抗灾能力。
高三地理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ⅲ非工程措施
①洪泛区土地管理 ②预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③实行防洪保险等
3、干旱——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1)成因及危害
(1)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 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防御措施 (2)在干旱多发地,选择耐旱的作物
(3)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 改进耕作制度
4、 寒潮
(3)危害: 1。蚕食耕地,土地肥力下降; 2。埋没村庄 、破坏交通、通信设施; 3。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加剧贫困 ( 4 )解决途径: 1。建设防护林带,植树种草。 2。合理安排农林牧,与当地生态相适应。 3。以草定畜,规定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 4。退耕还林、还草。 5。植物固沙、沙障固沙等工程措施。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覆盖率低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3) 滑坡和泥石流
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 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 发生相同点: 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向下运动形成的。 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两者的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1)概念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2)发生的时间: 冬半年,以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最多、危害最大。
(3)影响范围: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影响较小
(4)影响: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 (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4)危害
寒
降温
• 2001年1-2月内蒙古发生的特大雪灾,灾区平均积雪厚度 • 20-30厘米,深处达50-100厘米。受灾人口230万人,受灾 • 草场面积35883万亩,死亡牲畜达28.56万头(只)。
天气与气象灾害科普知识
1.暴雨形成原因: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构。
大气中的水汽随上升的气流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其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了暴雨。
根据气象局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2.暴雨划分: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
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3——7天,影响范围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1——3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
3.特大暴雨灾害: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4.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是指大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低的一种天气现象。
5.沙尘天气成因:首先,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北方多沙尘与其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春季北方气候干燥,植被覆盖量较少,抗风蚀能力很弱,降水也比较少,地面干燥松散,土壤表层干燥疏松,如果有大风刮过,就会将松散的土壤中的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天气。
其次,人为原因也是沙尘天气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增大,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沙尘天气多发。
6.沙尘天气区分:在气象学上,对沙尘天气有明确的等级与标准划分。
按等级可以划分为: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高考复习:中国的气候—主要气象灾害
二、暴雨洪涝
1、成因: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1)充沛的水汽; 2、暴雨形成条件: (2)强烈的上升气流; (3)降水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3、分布:
世界: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4、危害:①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 ②经济财产受损 5、防御措施:
暴雨洪涝防御措施
多发季节
冬半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冬、春
强冷空气,大风、 西北季风吹起干旱 成因危害 强降温、雨雪、 地区的沙尘向东南 大风 方向扩散 加强预报,做好 营造防护林,退耕 防治措施 防寒准备 还林还草
干旱
三、干旱
1、成因: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
2、分布:全年全球范围都可能发生
★频繁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5、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归纳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 特点是 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 北京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主要为 轻 度 (2)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主要集中在 春 季 原因是该季节 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少; 多快行冷锋活动(大风) (3)提出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1.台风什么时候最接近该地( ) A.14时 B.16时 C.19时 D.22时 2.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是因为( ) A.台风减弱 B.台风中心经过 C.台风消失 D.台风停滞不前
C
B
典型例题: (四川高考)图1示意海平面两每条闭合
等压线。读图l,回答l~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 分别为
气压
气温
降水
A
0
B
A
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03
04
干旱的直接原因是蒸发 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干旱的形成原因很复杂, 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 素。
04
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提高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
建立和完善气象监测网络
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
通过建设更多的气象观测站,提高气 象监测的覆盖面和精度,以便及时发 现和预测气象灾害。
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特 别是对极端天气的预警,以便为应急 响应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 术,提高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05
结论
暴雨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 果,而且不同地区暴雨形成的过程也 不尽相同。
雨季在低空有辐合上升气流,为暴雨 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地形的抬升作 用、水汽的辐合抬升和地形强迫抬升 是暴雨强度大的主要原因。
干旱形成的原因
01
干旱主要是指长期无雨 或少雨导致土壤和空气 干燥的现象。
02
干旱发生频率高、持续 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危害程度大。
提升预警信息发布速度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手机短信、社 交媒体、广播和电视等,快速发布气 象预警信息,以便公众及时获取并采 取应对措施。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 2 3
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规范防灾 减灾工作的开展,保障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实施。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 和器材,提高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援效 果。
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 气象灾害概述 • 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 • 典型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分析 • 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 结论
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当今社会,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气象灾害频频发生,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首先,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模式的剧烈改变,从而引发了多种气象灾害的发生。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洋表面水汽含量增加,这将为龙卷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面临更大的风险,如飓风、台风等的频繁发生。
因此,气候变化是引发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气象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各类气象灾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进一步导致气候变化加剧。
例如,森林火灾引发的大量烟雾和二氧化碳排放,加速了温室气体的释放,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
此外,暴雨引起的洪水也会冲刷土地表面,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地不再能够有效吸收雨水,增加了水灾发生的风险。
这些灾害所造成的破坏进一步削弱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速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此外,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之间还存在着积极的循环反馈。
气候变化引发的气象灾害进一步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使气候变化进一步加速。
例如,森林火灾造成的大面积砍伐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使地球上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从而加剧了温室效应。
同样,海洋上升和海洋温度升高又会进一步加剧飓风、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何应对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了解其规律和趋势,为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应加大减排力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此外,应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提高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气象灾害总结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气象灾害总结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环境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水、干旱、台风、龙卷风、冰雹等。
这些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是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1. 暴雨和洪水: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强降雨的现象,其降水量超过了当地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所能容纳的范围。
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位突然上涨并超过警戒水位,导致周围地区的淹水现象。
暴雨和洪水主要发生在气候潮湿的地区,例如热带雨林地区和高山地区。
暴雨和洪水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如灾害性的泥石流和滑坡。
2. 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内降水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气候现象。
干旱通常发生在沙漠和半干旱地区,也可能发生在农业地区。
干旱导致土地干燥和水资源短缺,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水资源)是干旱发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
3.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其强度与风速关联。
台风主要发生在热带海洋地区,例如太平洋的台风受菲律宾、日本和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
台风带来强风和暴雨,造成房屋倒塌、洪水和风暴潮等灾害。
台风路径的预测和风险管理对受影响地区的防灾工作至关重要。
4.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强大的、旋转的空气漩涡,其形成于强对流天气中的云下。
龙卷风通常在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碰撞的地方形成。
龙卷风带来强劲的风速和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摧毁房屋、砍倒树木以及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龙卷风多发生在美洲中部的“龙卷风走廊”地区,同时也在其他地区有发生。
5. 冰雹:冰雹是在强对流云中形成的降雨过程,其中的水滴经过上升运动和凝结过程后变成冰粒。
冰雹在云中不断增长,最终下落到地面。
冰雹通常在雷暴活动时出现,它们的大小可以从豆大小到橙子大小不等。
冰雹可以破坏农作物、破坏房屋和车辆,对农业和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以上是对气象灾害地理知识点的概括。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象灾害》 学习任务单
《气象灾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2、掌握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3、学习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培养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学习内容1、气象灾害的类型(1)暴雨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的天气现象。
通常会导致洪涝灾害,淹没农田、道路和房屋,给交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具有强大的风力和暴雨。
它可能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还会引发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3)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的降水量偏少,导致土壤缺水、河流水位下降、农作物歉收等问题。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还可能引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4)寒潮寒潮是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会对农业、畜牧业和交通等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雷电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
雷电可能会引发火灾、破坏电力设施和电子设备,对人员造成伤亡。
2、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1)大气环流异常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移动可能导致暴雨或干旱的发生。
(2)地理环境因素地形、海陆位置等地理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气象灾害的形成。
例如,山脉的阻挡可能导致迎风坡降水增多,背风坡降水减少;沿海地区更容易受到台风和风暴潮的影响。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可能会加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气象灾害的影响(1)对农业的影响气象灾害会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例如,暴雨和洪涝会淹没农田,干旱会使土壤干裂,影响农作物的水分吸收。
(2)对交通的影响暴雨、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可能会导致道路积水、积雪、结冰,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
此外,大风和雷电还可能会损坏交通设施,造成交通事故。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气象灾害可能会引发疾病的传播,如洪涝灾害后容易发生传染病。
高一气象灾害知识点手抄报
高一气象灾害知识点手抄报气象灾害是指由天气条件或大气环境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洪水等。
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因此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气象灾害知识十分重要。
在高一学习阶段,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以及相应的知识点。
一、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通常在夏秋季节在海洋上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台风的形成需要的条件包括暖海水、湿空气、热带低压等。
台风带来的威力是巨大的,风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以上,伴随着暴雨、风暴潮、山洪等灾害。
为了防范台风的危害,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台风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安装防风玻璃、清理排水系统等。
二、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旋转的气象现象,通常在强烈的对流流云下形成。
龙卷风常常伴随着高速旋转的风暴,以及激烈的气象变化。
龙卷风的威力非常强大,可以毁坏建筑物、摧毁农作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要预防龙卷风的危害,人们可以建立龙卷风观测网络,及时观察、预警龙卷风的发生。
三、暴雨暴雨是指降水量较大、降雨时间较短的一种自然现象。
暴雨往往造成河水暴涨、山洪爆发等灾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的短板暴露无遗,暴雨给城市的交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为了应对暴雨灾害,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避免外出、躲避危险区域,以及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四、台风和暴雨相关知识点台风和暴雨是有紧密关联的,因为大部分暴雨是由于台风引起的。
我们可以从台风的发展过程来了解暴雨的形成。
台风形成后,会伴随着强风和大雨。
当台风进入我国的海域和陆地时,由于地形、气流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暴雨。
因此,及时关注台风消息,并做好防范措施是有效应对暴雨的方法之一。
五、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水位上涨,溢出河岸或堤坝的自然现象。
洪水的发生通常与暴雨、融雪等因素有关。
洪水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导致严重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洪涝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植被破坏 围湖造田 河流倾倒垃圾等
试分析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
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 方向上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 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 易生成台风。
• 1.为什么在赤道的海洋上不会生成台风?
• 2.为什么在高纬度的海洋上也不会生成台风?
• 3.想一想,台风登陆后会逐渐减弱还是逐渐增强?
1.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 2.高纬度的海洋上因为纬度较高,海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 量较少,水温较低,无法为台风的生成提供足够的能量。 3.台风登陆后因陆地表面地形起伏不平,摩擦力大,空气 涡旋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
• 我国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生物灾害的形成原因
由气候、生态环境及害虫天敌三方面因素决定
二、沙尘暴的成因分析
气候干旱、降水少
自然原因
快行冷锋、大风影响(春季多大风)
沙尘暴
人为原因
地表植被稀少
植被破坏(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过度樵采)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制度(轮荒) 开矿等(破坏地表结构)
试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由于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 侵蚀越来越严重。 ②由于冬、春季节多快行冷锋,大风日数多。 (2)人为原因 ①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 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 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 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 制,降水少。
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 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四、台风的成因分析
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
持27摄氏度以上); 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 动力条件: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垂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
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
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 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五、寒潮的成因分析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 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 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 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 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 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 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 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三、干旱的成因分析
气候干旱、降水少
自然原因
受温度影响,蒸发大
干旱
人为原因
气候的异常变化(全球变暖)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污染严重 浪费多,利用率低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 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 ③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 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 少. 广东冬旱: 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