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美术通识课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的概念由美国兰博学院教授帕卡德于19世纪初提出,之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相对。现在,我国大学教育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因为大学培养的人才直接面临就业问题,而中小学教育则强调综合素质培养。从本质看,中小学教育因其知识的广度,也可视为通识教育的一种。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现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美术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美术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于现在大学教育倾向专业、职业而言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积极开发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术知识,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美术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贯彻存在一些困难和阻力,这一方面来自学校和教师,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

一、高校美术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理论上,美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并非如此,美术通识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最终要回到学生本身,只有重视学生的反馈,分析学生的需求,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仅仅从理论上改进教学,只能像无根之木,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多方面收集反馈信息,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并以此为根据制订教学方案。

1.学校不够重视

学校不够重视美术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现阶段,通识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网上授课和面授,线上、线下两种课程分开进行。线上课程资源一般来自知名大学教师,学生可自由安排时间完成学习和考试任务;线下课程由学校教师教授,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但这种课程设置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设置线上课程的初衷是让学生享受优质的学习资源,但事实上学生对于线上课程的兴趣远低于笔者的预期程度,一些学生认为线上课程无聊、太学术、不清晰等。第二,线下课程课时较少,两次课相据时间较长,甚至有些学校没有设置线下课程,单凭线上课程难以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只能尽量把握线下课程教学,尽可能地实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美术通识课程以美术欣赏课程为主,课时较少,而美术实践和理论课程的课时则更少。笔者调查得知,学生对于实践类课程还是较为欢迎的。

2.教学方式陈旧

在美术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较差。这一方面会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反馈,教师也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方法。这会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反馈,使得课程设计程式化,而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又让部分学生觉得更加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由于课时较少,学生素养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如,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只列举重要的美术作品和技巧方式,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欣赏美、发现美。

3.部分学生美术基础知识薄弱

部分非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对美术通识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对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教师往往要花更多的精力才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他们可能会因为听不懂,或者因为教师的发散性思维太强而跟不上教学节奏,从而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点,在优化通识课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基础

浅谈高校美术通识课教学

□杨雨霏

摘要: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通识课程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我国美术通识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该文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出发,探究美术通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育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130

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上,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二、美术通识课程教学策略

美术通识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他们健康、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部分高校的美术通识课程教学难以达到目标。美术通识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研究通识教学改革的学者有许多。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除了要从学校和教师身上找原因,还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需求,这样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起到预期的作用。

1.转变教学思想,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要转变思想,改变“仅把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并没有把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①的思想,对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转变首先应从改变课程结构开始。审美修养的提高是一个长久的积累过程,高校应该建立系统的美术通识教育体系,而不是仅仅在某一阶段让学生选修,学生拿到学分后就将之抛到脑后。高校可以改进选修课多年级混合授课的方式,开设必修或者选修的美术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入学一年内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线上课程方面,美术通识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精品课程较少,而且由于线上课程的限制,部分教师仍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接受知识、产生情感共鸣,而美术教育特别是美术鉴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感性认知占主导地位的。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增强线上课程的趣味性。通识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或某一知识点,线上课程也不应仅仅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高校可以适当调整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比例,增加线下课程的课时。

2.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

通识教育并不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情感、接受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在美术通识教育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关注教学内容,再加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能有所收获。在关于敦煌的通识课程教学中,笔者没有单纯从历史文化、风格特点等角度分析壁画的内容,而是从壁画的种类入手,结合壁画图片为学生讲解壁画中的故事,然后通过故事引导他们感受敦煌壁画的美。据笔者回访,学生对于此类故事型教学内容很感兴趣,能学到许多线上课程缺少的知识。同时,美术通识课程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美术学科的知识,因为一件艺术品的产生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只片面地讲授美术方面的内容,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达不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美术通识课程的动机一般可分两种:一是对此学科有兴趣,想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二是为了修满学分。笔者统计当前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两者所占比例各有百分之五十。由此笔者推断:并不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是教师没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美术课堂的独特性,教师可采用写生或者临摹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创作实践,然后再由教师总结,主持交流,或者将这种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与以往相反的教学模式,通过翻转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通过报告、讨论、交流和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教学。如,每堂课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片,向学生介绍一些艺术资源丰富的网站,开阔他们的眼界,把课堂延伸到博物馆、美术馆。此外,运用情景教学法也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通过创设一个与课堂主题相关的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体会教师传递的情感。如,在敦煌艺术的教学中,笔者就通过网站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模拟观看洞窟体验。运用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于美术通识课更感兴趣,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能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结语

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应真正重视美术通识课,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着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这种积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难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美术通识课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庞海芍.通识教育:希望与困境.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89.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知道一些”与“知道一点”——大学美术专业通识教育之我见.美术观察,2015(6).

[2]李小丹.基于“大美术”观念的高职美术通识课的教学思考.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6).

[3]许身玉.新媒介情境下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的开发路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编辑王旭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