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合集下载

嵩山风景区旅游规划终结版

嵩山风景区旅游规划终结版

[嵩山风景区旅游规划][孙玲玲20094150140][田艳蕊20094150141][王培宇20094150142][王轩20094150143]2013年4月17日嵩山风景区旅游规划大纲✧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与促销规划✧第四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功能区规划✧第五章、旅游开发空间布局规划✧第六章、旅游产品与开发项目✧第七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第八章、旅游环境建设规划✧第九章、旅游规划的实施与保障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嵩山是中华名山,五岳之一的中岳。

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审批通过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为了加强对嵩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规划、管理、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对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编制。

第二条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作为嵩山风景名胜区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凡在嵩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进行一切与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建设、管理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划。

确需对本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保护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进行修改的,应报国务院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报国务院备案。

调整修改后的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三条规划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建城[2003]126号)《关于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3]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封山育林条例》《宗教事务条例》《河南省文物保护实施办法》《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6~2010)《嵩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林业部[1988]419号)《河南省嵩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防火规划》(2003)《登封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按照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原则,加强自然景观的恢复和利用,彰显“嵩山天下奥”的意境与特色。

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

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

第一节: 第一节: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
形象定位策略 (1)领先定位 ) (2)比附定位 ) (3)逆向定位 ) (4)空隙定位 ) (5)重新定位 ) 发展目标、 旅游规划的主题由发展目标 发展功能和形象定位这三大要素 旅游规划的主题由发展目标、发展功能和形象定位这三大要素 组成的有机体系。其中,发展目标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组成的有机体系。其中,发展目标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实 质性主体;功能定位则是由发展目标决定的内在功能; 质性主体;功能定位则是由发展目标决定的内在功能;形象定 位是发展目标的外在表现,所以, 位是发展目标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可以将旅游规划主题的 内涵归纳为“一体两翼” 内涵归纳为“一体两翼”。
第二节旅游规划主题形象定位
1.1主题旅游形象的特征 主题旅游形象的特征 1.1.1 综合性 (1)内容的多层次性。 )内容的多层次性。 物质表征:包括旅游区外观设计、环境氛围营造、 物质表征:包括旅游区外观设计、环境氛围营造、休闲娱乐活动
安排、服务质量高低、园林绿化、地理位置等。 安排、服务质量高低、园林绿化、地理位置等。
第一节: 第一节: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
2 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层次
第一节: 第一节: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
2.1区域发展目标定位 区域发展目标定位 旅游区发展目标框架 : (1)满足个人需求 满足个人需求 (2)提供新奇经历 提供新奇经历 (3)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创造具有吸引力的“ 创造具有吸引力的 旅游形象” 2.2 区域功能定位 目标市场期望 (1)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 (2)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 (3)环境功能 环境功能
第二节旅游规划主题形象定位
旅游者形象感知和心理决策的三个阶段: 旅游者形象感知和心理决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梦想阶段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收集信息与对理想旅游的评估阶段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决策阶段 一般而言,在游客梦想阶段,以“形象”广告,给游客很 一般而言,在游客梦想阶段, 形象”广告, 好的印象;在信息收集和评估阶段,采用信息“咨询” 好的印象;在信息收集和评估阶段,采用信息“咨询”广 告和服务,为游客提供出游的切实信息;在决策阶段, 告和服务,为游客提供出游的切实信息;在决策阶段,采 取“直接”广告的形式,促进旅游者去本目的地旅游决策。 直接”广告的形式,促进旅游者去本目的地旅游决策。

旅游行业全域旅游规划与建设方案

旅游行业全域旅游规划与建设方案

旅游行业全域旅游规划与建设方案第一章全域旅游规划概述 (3)1.1 全域旅游概念界定 (3)1.2 全域旅游规划意义与目标 (3)1.2.1 规划意义 (3)1.2.2 规划目标 (3)1.3 全域旅游规划原则与方法 (3)1.3.1 规划原则 (3)1.3.2 规划方法 (4)第二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4)2.1 旅游资源分类与分布 (4)2.2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4)2.3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5)第三章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5)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3.1.1 旅游市场规模 (5)3.1.2 产业结构现状 (5)3.1.3 产业竞争力分析 (6)3.2 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6)3.2.1 市场拓展战略 (6)3.2.2 结构优化战略 (6)3.2.3 质量提升战略 (6)3.3 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6)3.3.1 产业链上游: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6)3.3.2 产业链中游:旅游产品与服务 (6)3.3.3 产业链下游: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 (6)第四章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7)4.1 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 (7)4.1.1 综合交通规划 (7)4.1.2 交通设施建设 (7)4.2 住宿设施规划与建设 (7)4.2.1 住宿设施规划 (7)4.2.2 住宿设施建设 (8)4.3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 (8)4.3.1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4.3.2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8)第五章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8)5.1 旅游产品分类与特点 (8)5.1.1 旅游产品分类 (9)5.1.2 旅游产品特点 (9)5.2 旅游产品创新与开发 (9)5.2.1 旅游产品创新 (9)5.3 旅游产品营销与推广 (9)5.3.1 旅游产品营销 (9)5.3.2 旅游产品推广 (10)第六章全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0)6.1 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选择 (10)6.1.1 市场定位 (10)6.1.2 目标市场选择 (10)6.2 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10)6.2.1 产品策略 (10)6.2.2 价格策略 (11)6.2.3 渠道策略 (11)6.3 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 (11)6.3.1 品牌建设 (11)6.3.2 宣传推广 (11)第七章全域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2)7.1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12)7.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2)7.3 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 (12)第八章全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3)8.1 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13)8.2 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 (13)8.3 人才激励机制与保障 (14)第九章全域旅游政策法规与监管 (14)9.1 旅游政策法规体系构建 (14)9.1.1 政策法规体系概述 (14)9.1.2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4)9.1.3 地方性政策法规 (14)9.1.4 行业规范和标准 (15)9.2 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15)9.2.1 监管机制概述 (15)9.2.2 监管 (15)9.2.3 社会监督 (15)9.2.4 企业自律 (15)9.3 旅游安全与应急预案 (15)9.3.1 旅游安全概述 (15)9.3.2 旅游安全监管 (15)9.3.3 应急预案 (16)第十章全域旅游规划实施与评估 (16)10.1 规划实施步骤与方法 (16)10.1.1 明确规划目标 (16)10.1.2 制定实施方案 (16)10.1.3 组织实施 (16)10.2 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16)10.2.2 评估方法 (17)10.3 持续优化与改进策略 (17)10.3.1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 (17)10.3.2 完善政策体系 (17)10.3.3 创新旅游产品 (17)10.3.4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17)10.3.5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17)第一章全域旅游规划概述1.1 全域旅游概念界定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核心,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区域协同、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规划详细大纲

旅游规划详细大纲

第一部分了解旅游规划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引言1.世界旅游业1)19世纪40年代2)20世纪50年代3)20世纪60年代4)WTO:20世纪50-90年代5)21世纪2.中国旅游业1)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1978年,入境旅游181万人次,外汇收入2.6亿美元2007年,入境旅游13187.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19.19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公民出国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2)WTO预测,2020年:–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13710万人次,8.6%–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10000万人次,6.2%3.负面影响1)自然生态环境–土壤–植被–动物–水体2)人文生态环境第二节旅游规划的发展史1.世界1)初级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法、爱尔兰等国,简单的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北美、亚洲和非洲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WTO 著作–《Integrated Planning》–《Inventor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s》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1988,Gunn,《Tourism Planning》大量的有关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论文●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Review●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4)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Edward Inskeep:《旅游规划: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开发方法》、《国家和地区旅游规划》WTO:《可持续旅游开发:地方规划师指南》、《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开发模式》1995年4月27-28日,“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规定了旅游规划中要执行的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环境计划署(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世界旅游组织(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中国1)地理科学工作者率先开路2)城市规划人员大显身手3)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制定全国性或区域性旅游规划4)旅游规划大发展阶段3.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见《旅游规划教程》P20-25第二章关于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一、旅游规划的定义旅游规划就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背景,以一定区域空间范围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满足与提高旅游行为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在调查研究与评价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对旅游要素的空间关系与布局做出整体设计和调控实施并实现最优贡献的过程。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发展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市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果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河南息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河南息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全县旅游产业食、住、 行、游、购、娱六大 要素相互协调、相互 促进,将息县发展成 为河南旅游的一个亮 点,成为全国知名、 河南著名的休闲度假 旅游胜地。 通过整合旅游要素, 创建知名品牌,壮大 产业规模,全面提升 产业素质;围绕“食、 住、行、游、购、 娱”,延长产业链, 增强旅游对国民经济 的拉动作用,使旅游 业成为息县经济中的 重要基础产业和第三 产业的龙头。
01
谯楼广场
——谯楼的保护。谯楼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是息县悠久历史和文化脉络 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对谯楼广场的旅游开发应以保 护为主、利用为辅,以旅游开发促进文物的保护。划定保护控制区域, 在控制区域内,不合保护标准或影响整体环境景观的建筑应改造或拆 除,各种建筑应在建筑形式、体量、高度、色彩等方面符合文物保护 的标准。
● 建 立 旅 游 管 理 服 务 中 心
游● 街积 ︑极 购发 物展 商城 场市 和购 超物 市旅 的游 发︐ 展采 模取 式特 ︒色 旅
(二)故城文化旅游区(天下第一县文化旅游区) 规划思路
古息国与楚文化
●深入挖掘 ●将湮没于历史的隐 形文化以历史实物展 示、历史场景展现、 典故情景体验和旅游 景观塑造等形式予以 全方位、立体化、多 角度地表现
息县文化 脉络
6、民俗文化 7、红色文化
8、牌坊文化
第二章 旅游发展SWOT分析
SWOT
优势
劣势
机遇
威胁
历史 悠久 文化 深厚
交通 便利 区位 优越
领导 重视 政策 优厚
地跨 淮河 气候 优越
绿色 环境 生态 自然
旅游 产品 有待 开发
相对 分散 不便 管理
经济 水平 限制 发展
旅游 专业 人才 匮乏

旅游发展规划目录

旅游发展规划目录

浙江省08-20旅游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二章总则第三章发展目标与战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第四章空间发展布局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旅游目的地发展格局第五章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内容目的地体系核心构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特色专项旅游目的地城市特色旅游目的地城镇核心旅游目的地景区重点旅游目的地景区第六章旅游产品开发产品开发总体思路产品开发方向产品开发重点主导旅游产品开发辅助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集群的地域重组第七章旅游市场、品牌形象与营销目标市场定位旅游形象总体定位旅游品牌建设1、产品品牌2、区域旅游品牌产品导向3、旅游企业与旅游服务品牌4、品牌培育和传播旅游市场营销系统建设1、总体营销战略2、市场营销创新3、市场销售渠道策略第八章旅游产业配套体系旅游交通规划1、旅游交通发展战略2、旅游交通系统规划3、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业配套规划布局1、结构布局2、空间布局旅游产业要素规划1、旅游住宿2、旅行社3、旅游餐饮购物4、旅游娱乐5、旅游咨询服务与标识体系6、旅游信息建设7、旅游救援系统旅游城镇建设第九章区域旅游协作区域旅游协作导则1、区域旅游协作原则与要点2、区域旅游协作战略步骤区域旅游协作空间层次第十章近期行动计划构建新旅游产品体系率先形成八大旅游板块和二十个重点旅游区着力培育强县强镇特色村做大做强重点旅游企业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不断强化旅游服务配套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旅游用地保障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机制保障体制保障投融资保障项目保障人才保障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一章旅游发展战略1.指导思想2.旅游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2.1旅游发展模式选择2.2旅游发展动力机制2.3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途径3.宏观战略目标体系3.1总目标3.2经济目标3.3社会目标3.4文化目标3.5环境目标3.6品牌目标4.战略重点4.1以现有优势为重点的系列4.1.1重点产品4.1.2重点市场4.1.3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4.2以薄弱环节为重点的系列4.2.1重点产品类型4.2.2重点目标市场4.2.3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4.3支撑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4.3.1产品开发工程4.3.2形象提升与市场推广工程4.3.3环境优化工程4.3.4体制改革工程4.3.5旅游科教工程5.政策和策略建议5.1观念突破5.2机制创新5.3产品创新5.4管理创新第二章旅游产业定位1.旅游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中的定位2.旅游业在全国的比较地位及发展目标3.旅游发展阶段目标第三章旅游开发布局规划1.总体布局1.1总体布局结构1.2重点格局2.旅游地域系统建设2.1功能系统和组织系统2.2旅游线路系统3.空间布局规划方案的深化思路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与项目建设规划1.旅游产品开发总体思路1.1开发理念1.2产品开发的资源导向1.3产品开发的市场导向2.产品体系整合与优化思路2.1产品体系整合与优化思路2.2传统产品的品牌整合与优化3.专题产品开发4.近期发展指引4.1重大旅游项目策划要点4.2其他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项目创新第五章旅游文化开发规划1.旅游文化的价值转化2.文化旅游产品的分层开发3.旅游文化开发要点第六章城市旅游开发规划1.城市旅游发展思想2.城市旅游发展动力体系的选择3.城市旅游吸引体系建设4.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与实施要点4.1发展原则4.2城市旅游发展布局和策略4.2.1全局性旅游中心城市发展4.2.2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发展4.3实施城市旅游景观环境塑造工程第七章区域旅游协作规划1.区域旅游大协作原则2.区域旅游协作战略思路3.区域旅游协作战略核心——旅游城市协作体系建设4.区域旅游协作的地域建设第八章旅游市场营销规划1.总体市场战略2.旅游形象定位3.市场定位4.旅游市场分期开拓目标5.市场营销策略6.营销系统建设规划6.1营销组织系统规划6.2营销支持系统规划6.3营销绩效评价系统建设第九章旅游服务系统规划1.旅游服务系统规划目标与思路1.1总体目标1.2阶段发展重点2.住宿业发展规划2.1发展战略和宏观布局思路2.2旅游床位需求量与档次结构预测2.3旅游住宿业布局2.4主要策略3.旅行社发展规划3.1发展战略和宏观发展思路3.2旅行社发展目标与对策3.3旅行社近期行动计划4.旅游交通4.1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4.2旅游交通系统规划4.3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4.4交通服务软件建设5.旅游餐饮业规划5.1战略目标5.2规划思路5.3餐饮设施配套5.4发展策略5.5项目规划6.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规划6.1规划目标6.2规划思路6.3旅游商品与旅游购物发展策略7.旅游娱乐业规划7.1发展目标7.2发展思路7.3旅游娱乐项目布局7.4旅游娱乐项目规划7.5发展旅游娱乐业策略8.人力资源规划8.1规划目标8.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9.旅游信息化规划9.1旅游业信息化工作目标9.2发展策略与组织模式9.3旅游信息化建设要点9.4数字旅游信息系统工程计划第十章旅游经济发展规划1.旅游经济发展战略2.旅游经济结构优化2.1旅游经济结构优化的指导原则2.2旅游经济结构优化目标及措施3.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第十一章旅游发展保障体系规划1.行业管理的规范与创新2.主要产业部门与旅游业的配套第十二章旅游发展的综合影响及其调控1.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2.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3.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4.旅游开发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第十三章近期行动计划1.思想观念和机制建立2.近期目标体系3.实施产品开发工程3.1开发布局思路调整3.2重点产品系列3.3城市旅游产品3.4近期产品开发区域布局4.区域旅游协作5.启动形象工程6.近期市场定位与营销6.1市场定位6.2开拓目标6.3市场营销策略6.4营销系统建设规划7.近期旅游服务系统规划8.规划的立法,宣传与实施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5)第一章情景分析一、宏观背景二、杭州旅游发展阶段与态势三、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一、资源普查综述二、旅游资源总体特点第三章目标市场界定一、趋势分析二、市场界定第四章目标与战略一、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分析二、总体定位三、总体战略四、战略目标第五章旅游城市品牌建设与管理一、城市品牌设计二、城市品牌建设和管理第六章旅游空间结构一、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二、杭州市旅游空间结构三、旅游中心地体系四、分区(市/县)旅游发展建议第七章旅游产品转型与再开发一、产品现状二、产品转型及再开发三、三大主导产品多元化支撑产品四、重点线路设计第八章近期重点产品建设计划一、品牌产品建设二、潜力品牌产品建设第九章目的地营销计划一、目的地营销总目标二、营销组合方案三、营销行动计划四、营销绩效管理五、分目标市场国际营销六、分目标市场国内营销第十章城市服务与旅游企业建设规划一、政府策略与计划二、接待设施与服务规划三、旅游商贸服务规划第十一章作为目的地的城市规划响应一、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二、风景城市的景观建设三、目的地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第十二章交通设施及其服务规划一、航空交通规划二、铁路交通规划三、水路航运交通规划四、市域交通规划五、重点旅游景区交通规划第十三章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条件。

第五章 旅游业发展战略

第五章 旅游业发展战略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战略淮北旅游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它恰值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安徽省实施旅游业发展的赶超战略之机。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大旅游投入,营造旅游环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各类宣传促销活动。

省旅游局制定了《安徽省旅游业“十五”计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构建了新世纪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接待入境游客60万人次,年均递增16.5%,旅游外汇收入2亿美元,年均递增14.8%;国内游客4700万人次,年均递增10%,国内旅游收入295亿元,年均递增13%;旅游总收入312亿元,相当于GDP的8%,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安徽省支柱产业。

淮北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较好的内部环境。

面对“矿竭城衰”的威胁,市委、市政府从“九五”期间就开始提出大力发展非煤产业,2000年提出了加快城市转型的重大决策。

鉴于旅游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在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提出,经过8~10年的努力,把淮北从一个煤电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商贸旅游城市。

旅游业提到了与工业、商业贸易齐头并进、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旅游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在“依法治旅”、“政策引导”、“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净化和营造旅游发展环境”五方面狠下功夫,先后出台了《淮北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年)、《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2002年)等重要文件,召开了“淮北市发展旅游经济研讨会”(2002年)等重要会议。

对于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弱的淮北市来说,政府积极行动起来,当好旅游业的引导者、规范者、协调者极为重要。

一旅游产业定位(一)产业功能定位1.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具有广泛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关联度高,拉动性强,能促进淮北市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文本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旅游局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14年12月成果名称: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 委托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旅游局规划单位: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规划资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规甲04-2009【项目顾问】郭焕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地理所宋金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经理】胡跃龙旅游策划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项目成员】田光涛总经理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杨玲旅游策划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彭赛城市规划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吴琼旅游策划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李秀娟旅游策划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王建岐景观设计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郭淞淇园林设计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第一条规划背景 (1)第二条规划目的 (1)第三条规划范围 (2)第四条规划期限 (2)第五条规划依据 (2)第六条规划原则 (3)第七条规划理念 (3)第二章发展背景分析 (3)第八条国家层面 (3)第九条山东层面 (3)第十条区域层面 (4)第十一条东港层面 (4)第三章发展条件分析 (4)第十二条基础发展条件 (4)第十三条旅游资源分析 (5)第十四条旅游资源评价 (6)第十五条乡村文化研究 (7)第十六条市场特征分析 (7)第十七条市场竞争分析 (8)第十八条产业发展现状 (8)第十九条发展模式探索 (8)第四章发展定位及战略 (9)第二十条总体定位 (9)第二十一条形象定位 (10)第二十二条市场定位 (11)第二十三条发展目标 (11)第二十四条发展战略 (13)第五章空间格局规划 (13)第二十五条空间布局理念 (13)第二十六条空间布局规划 (14)第二十七条分区规划引导 (14)第二十八条乡镇规划引导 (19)第六章重点项目规划 (21)第二十九条引擎项目规划 (21)第三十条重点项目规划 (34)第三十一条支撑项目规划 (40)第七章旅游产品规划 (44)第三十二条总体开发思路 (44)第三十三条乡村旅游产品谱系 (44)第三十四条七大乡村旅游产品 (46)第三十五条乡村旅游线路 (49)第八章旅游营销规划 (51)第三十六条旅游营销目标 (51)第三十七条旅游营销策略 (51)第三十八条细分市场营销策略 (51)第九章要素配置规划 (53)第三十九条乡村旅游交通规划 (53)第四十条乡村旅游住宿规划 (55)第四十一条乡村旅游餐饮规划 (55)第四十二条乡村旅游娱乐规划 (57)第四十三条乡村旅游商品规划 (58)第四十四条乡村科教旅游规划 (59)第四十五条乡村旅游卫生规划 (60)第十章农旅互动规划 (60)第四十六条农旅互动的模式 (60)第四十七条农旅互动延长农业产业链 (60)第四十八条农旅互动助力农村建设 (60)第十一章智慧旅游及服务规划 (62)第四十九条智慧乡村旅游规划目标 (62)第五十条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措施 (62)第五十一条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 (63)第十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65)第五十二条总体思路 (65)第五十三条生态环境保护 (65)第五十四条乡村资源保护规划 (68)第十三章实施保障规划 (69)第五十五条强化政府职能 (69)第五十六条出台优惠保障政策 (69)第五十七条配套发展资金 (71)第五十八条人力资源保障 (72)第五十九条探索运营模式 (72)第十四章近期行动计划 (73)第六十条近期行动计划 (7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文本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里的旅游乡村,是旅游发展的基本载体旅游,是乡村发展的优选路径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刻的革新了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育的基础条件,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将与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高度的共生性。

运漕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学生作业

运漕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学生作业

运动体验
后河、裕溪河畔(环湖马拉松 赛、自行车赛、划船) 古运漕酒文化节 古街庙会 运漕河鲜节 运漕花卉展
节庆旅游
发展策略
裕溪河
枕河听曲
青石向晚
——运漕之源
湿地 公园
湿地观光 生态鱼塘 水生植物观赏 假日旅居
农业 示范
林业 示范廊坊ຫໍສະໝຸດ 梦“商号”特色花卉
水产
养殖
有机 鱼塘
生态农庄 农家乐 有机种植垂钓
生态居住片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居住片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
特色居住区——
完善的服务配套
特色居住区
完善的服务配套
古镇复兴
规划系统
土地使用
绿地与开放空间
1、蓼花种植区 2、荷花池 3、郁金香花海 4、花卉交易市场 5、特色花卉衍生产品商店 6、水上花卉主题餐厅 7、DIY花卉工坊 8、鲜花浴场
1
荷花池 水上花卉主题餐厅 花卉交易市场 鲜花浴场
棉花汀——徜徉棉花汀
陶醉白色海洋
以当地棉花种植为依托,通过挖掘棉花的用途及个 性特点,充分利用棉花的价值,将棉花从传统的农
构想七:打造五大
门户节点,展示运漕对外形象
构想八:活跃裕溪河沿岸港埠,凸显运漕的
多元生活
裕溪河畔 风情小镇
静谧星空、古今交融 多元风情、璀璨新镇
分区建设
历史古镇——
徽派建筑、历史街区——游走于宜人的小街巷,吃着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感受现有的古镇风韵,体味深刻的历史内涵。总面积?
新镇区——
旅游发展规划
巢湖、马鞍山、芜湖、合肥、南京
一小时经济圈
水路、陆路、铁路
道路通达
含山 含南
南北旅游发展轴 的 末 端 文化休闲旅游区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第五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

第五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

第五章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生命周期第一节旅游空间结构的要素分析及其优化整合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产生发展以空间系统为物质载体的。

旅游空间结构不是简单的几何分布,而是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也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对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把握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的建立,能够解答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许多关键性命题,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旅游科学的核心任务。

旅游空间结构可以抽象为: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

本节在综述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后,对这六个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再是简述三种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最后以苏州为例阐述旅游空间结构整合。

一、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一)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

区位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Christaller,1964;Lundgren,1973;Miossec,1976;Gormsen, 1981)。

Miossec(1976)和Gormsen (1981)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

Lundgren(1973)、Hills and Lundrgen (1977)和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Pearce(1995)在讨论旅游规划时,将空间系统按尺度区分为全国水平、区域水平和地方水平三个层次。

60 年代,Christaller(1964)就提到了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日本经济学博士除野信道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223一书中也曾专辟一章“观光的空间构造”(1985)讨论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行业景区开发整体规划方案

旅游行业景区开发整体规划方案

旅游行业景区开发整体规划方案第一章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规划原则 (3)第二章区域环境分析 (4)2.1 自然环境分析 (4)2.1.1 地理位置 (4)2.1.2 气候条件 (4)2.1.3 地形地貌 (4)2.1.4 水资源 (4)2.1.5 生物多样性 (4)2.2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4)2.2.1 经济发展水平 (4)2.2.2 人口结构 (4)2.2.3 交通状况 (5)2.2.4 基础设施 (5)2.2.5 政策环境 (5)2.3 旅游市场分析 (5)2.3.1 旅游市场规模 (5)2.3.2 游客来源 (5)2.3.3 旅游产品需求 (5)2.3.4 旅游消费水平 (5)第三章景区资源评价 (5)3.1 资源类型与分布 (5)3.1.1 自然景观资源 (5)3.1.2 人文景观资源 (6)3.1.3 生态旅游资源 (6)3.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6)3.2 资源评价与等级划分 (6)3.2.1 自然景观资源评价与等级划分 (6)3.2.2 人文景观资源评价与等级划分 (6)3.2.3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等级划分 (6)3.2.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评价与等级划分 (7)3.3 资源保护与利用 (7)3.3.1 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 (7)3.3.2 人文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 (7)3.3.3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 (7)3.3.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7)第四章总体布局规划 (7)4.1 景区空间布局 (7)4.2 功能区划分 (8)第五章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8)5.1 交通设施规划 (8)5.2 住宿设施规划 (9)5.3 餐饮设施规划 (10)第六章景区服务设施规划 (10)6.1 服务中心规划 (10)6.1.1 规划目标 (10)6.1.2 规划内容 (10)6.2 娱乐设施规划 (11)6.2.1 规划目标 (11)6.2.2 规划内容 (11)6.3 商务设施规划 (11)6.3.1 规划目标 (11)6.3.2 规划内容 (11)第七章景区旅游产品开发 (12)7.1 旅游产品类型 (12)7.2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12)7.3 旅游产品组合 (13)第八章景区营销与推广 (13)8.1 市场定位 (13)8.2 营销策略 (14)8.3 推广渠道 (14)第九章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5)9.1 环境保护措施 (15)9.1.1 污染防治 (15)9.1.2 生态保护 (15)9.1.3 环保宣传教育 (15)9.2 可持续发展战略 (16)9.2.1 资源可持续利用 (16)9.2.2 社会可持续参与 (16)9.2.3 经济可持续发展 (16)9.3 生态建设与修复 (16)9.3.1 生态建设 (16)9.3.2 生态修复 (16)第十章景区管理制度与政策建议 (17)10.1 管理体制 (17)10.1.1 体制框架 (17)10.1.2 管理职能 (17)10.1.3 管理机制 (17)10.2 政策法规 (17)10.2.1 法律法规体系 (17)10.2.2 政策法规制定 (18)10.3 政策建议 (18)10.3.2 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法规 (18)10.3.3 加强政策法规宣传与培训 (18)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产业。

运漕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学生作业PPT

运漕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学生作业PPT

蓝——河网
绿——田林
青——街道
褐——小木楼
黛——马头墙
• 纵横交错的自然水系遍
• 依托水而形成的生态绿
• 青石的街道,印刻了运
• 临街的店铺,楼上的住
• 深天井,马头墙,四水
布整个运漕镇域,河、
带环湖而生,田地纵横,
漕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家,倚着美人靠看过街
归堂,这就是徽派建筑
塘、沟渠,是运漕重要
为众多动物提供了自然
河——湿地 • 环绕整个运漕镇的河水,作为运漕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绿——田地、树林 • 依托水而形成的生态绿带环湖而生,田地纵横,为众多动物提供了自
然栖息地 建筑——历史博物馆 • 典型的徽派建筑以其特有的建筑语言讲述运漕的历史与文化
水之蓝,草之绿,墙之白,瓦之黛,自然与人文之色相互融合,又将衍生出更加色彩丰富的、运漕特有的旅游产品。
自行车 徒步 游船
旅游巴士 自驾车
湿地观光 船坞码头 花卉工坊体验 花海漫步 渔家捕鱼体验 民居访古 岸堤徒步 节事演出
养生膳食馆 养生SPA 临湖垂钓
健康养生会所 阳光老年活动中心
环湖健身跑道
娱乐会所 水幕电影 古运漕商贸街 自行车俱乐部
戏台 游船画舫 特色产品购物
运漕镇的旅游发展规划
应充分挖掘基地特质
9
古朴的小镇
10
粉墙黛瓦的建筑
11
关键词:窄街道 青石板 组团 院落 徽派民居 天井
古镇肌理
12
运漕水厂
李鸿章当铺
含山起重机械厂
现状资源分析
向氏古民居
圆通庵
徽派古民居
裕溪河畔
天主教堂
美人靠
13
街巷
运漕酒厂

丰台区卢沟桥旅游产业规划

丰台区卢沟桥旅游产业规划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一、规划目标 (1)二、规划范围 (1)三、规划年限 (1)四、规划原则 (1)第二章旅游发展定位目标及战略 (1)一、总体定位 (1)二、发展目标 (1)三、发展战略 (2)四、开发重点 (2)第三章旅游发展用地规划 (3)一、用地规划 (3)二、旅游用地说明 (3)第四章旅游空间格局与功能分区 (4)一、区域空间格局 (4)二、旅游区空间格局 (4)第五章旅游分区规划与项目策划 (5)一、综合服务区 (5)二、古城游览区 (5)三、宛平生态社区 (7)四、晓月岛休闲区 (7)五、月湖水岸观光区 (7)六、小清河生态区 (8)七、日湖水上游乐区 (8)第六章形象策划与市场营销规划 (9)一、旅游形象策划 (9)二、营销规划 ................................................................................................................................................................................................. 9第七章旅游交通规划 (11)一、道路交通组织 (11)二、旅游交通标识规划 (11)三、游线设计 (12)第八章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13)一、环境治理 (13)二、环境保护 (13)三、生态保育 (13)第九章旅游保障体系规划 (14)一、政府引导 (14)二、政策支持 (14)三、资金保障 (14)四、人才保障 (14)五、制度保障 (14)六、信息化建设 (14)第十章运营管理规划 (16)一、基本原则 (16)二、开发运营 (16)三、居民安置 (16)四、商业地产营运管理 (16)五、管理体制 (16)六、开发时序与收益 (16)第十一章近期发展规划 (17)一、分期规划原则 (17)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17)三、近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8)四、近期市场开拓 (18)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目标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卢沟桥—宛平城文化旅游区的美誉度及竞争力,全面提升集观光、文化体验、水上娱乐和商务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功能,将旅游区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综合旅游休闲文化区。

滁州市旅游策划方案

滁州市旅游策划方案

滁州市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策划1、前言2、第一篇分析篇第一章策划总纲第二章现状与SWOT分析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与市场开发策划3、第二篇战略篇第四章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第五章休闲旅游开发空间功能布局策划4、第三篇产品篇第六章休闲旅游区策划第七章新休闲旅游项目设计第八章旅游项目提升策划5、第四篇城市篇第九章休闲旅游产业与滁州城市发展6、第五篇营销篇第十章休闲旅游形象策划与市场营销7、第六篇统筹篇第十一章休闲旅游保障体系策划第十二章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分期前言滁州市,地处皖东江淮要冲,滨临长江,不仅气候宜人,山水秀美,滁州更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

而且由于区位条件优越,滁州正在成长为皖东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1999年末,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7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0万美元,旅游业总收入达4.85亿元人民币;旅游涉外饭店已达14家,旅行社11家,地方旅游景点12处,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8家,旅游风景管理处4家,旅游从业人员1.7万余人;产业形象日渐鲜明,"行、游、住、食、娱、购"六大要素的成龙配套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旅游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秩序进-步规范,已逐步发展成为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到,滁州旅游业的产业水平与资源优势比较很不相称,资源闲置的现象比较突出,总体产出规模相对较小;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数、人天数和创汇数在安徽省所占的分额很小,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

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整体的旅游发展战略对旅游发展在宏观上加以指导。

无数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发展旅游业,必须始终坚持资源和市场"二元一体化"导向的方针;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同样应该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旅游产品的类型、特色、规模和档次,只有针对游客的"口味"定制,才能在客源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因此,政府将大力加强滁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

国际旅游目的地规划

国际旅游目的地规划
施家堡
安宏 大姓 岷江
白羊
镇江关
镇坪 较场寺
双河 郭元
勿角
小河
图例
特色蔬菜 黑木耳 花椒 薯类
特色果品 核桃 甜樱桃
特色粮油 荞麦 胡豆 青稞
地道中药 当归 虫草 川贝母 秦艽
特色畜牧 牦牛 藏系羊
食用菌 山野菜 魔芋
柿子 葡萄
芸豆 豌豆
党参 天麻 金银花 大黄
藏猪 河曲马
2、国际化配套服务体系工程
2.九寨沟、黄龙景区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硬件设施,并且创新 引进了一批环保型设施,在国内发起了建设绿色生态景区的 行动。
3.九寨沟景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成功处理好“保景”与“富民”
…… 关系的典范,较好的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机会(opportunity)
1.国际金融危机必然波及国外相关旅游行业,这很可能造成国 外酒店、国际机票价格下降,现在不少欧美国家为了拉动内 需,纷纷开展众多旅游、购物打折,旅游产品价格趋于低价 位;
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加速,国际价格优势受到削弱。 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
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 费。
尽管中国国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间却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在一定情况下,这些潜在的威胁因素可能被激化,造成不稳定的地缘政治负面因素,进而影 响中国的外交、旅游等政策。
4、交通布局
➢“两飞”:指
国际旅游目的 地内的九黄机 场和马尔康机 场。
➢“一纵”:
指贯穿南北的 成都至兰州的 高速铁轨。
➢ “内四环”:指由九寨沟、若尔盖、红原、马尔康、茂县和松潘所形成的纵横

全域旅游绿色管理规定(3篇)

全域旅游绿色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保障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旅游运营、旅游市场监管、旅游投诉处理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全域旅游绿色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四)依法依规、规范管理;(五)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第二章规划与设计第四条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确定旅游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第五条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优先选择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技术和材料。

第六条旅游项目设计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条旅游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第三章开发与运营第八条旅游资源开发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条旅游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绿色施工标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十条旅游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第十一条旅游企业应当积极开展绿色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游客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第十二条旅游企业应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第四章监管与执法第十三条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全域旅游绿色管理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旅游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五条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应当依法处理旅游投诉,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第五章保障措施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全域旅游绿色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绿色旅游发展工作机制。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全域旅游绿色管理的财政投入,支持绿色旅游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八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集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介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基础理论、基本模式、主题定位、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有关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把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最新趋势,学会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涉及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市场分析、主题定位、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具体的方式方法,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并对统筹规划与部署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体系、基础理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方法、旅游主题定位、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旅游开发的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历史、趋势及研究热点等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和设备条件尚不具备,需指导学生自学完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旅游规划图件及其制作两方面内容。

(四)教学时数1.时数:3课时/周,总计:54课时2.进度:(五)教学方式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研究、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内容期末研究论文(20%)、闭卷考试(40%)与平时成绩(含讨论、作业等成绩,共占40%)结合。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二、本文导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和旅游规划的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空间布局是旅游产品在地理空间上的体现。

蕉岭县境内山系众多,地势起伏较大,科学规划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和区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规划提出蕉岭发展“一核、两环、三区、四廊、五组团”的空间格局。

1 空间布局原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

遵从生态发展区空间布局的宏观指导,蕉岭县大部分区域环境较为脆弱,应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注重旅游环境质量,实现旅游产业的相对均衡布局和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加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则。

即旅游产品空间规划应有利于推动核心品牌资源与周边资源关联开发,加快焦城镇作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建设;应有利于加快核心产品的精品化建设,围绕核心产品建设辅助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合理升级转型。

☆遵循旅游流空间分布规律与交通格局相结合的原则。

即产品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交通格局,充分遵循旅游者在地域内的流动规律。

☆尊重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原则。

2 空间布局思路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形成各旅游要素之间的联动,需要有创新思维和整体意识,结合蕉岭县的区位特征、资源分布、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情况以及区域合作状况,在此基础上,蕉岭县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应体现“依托核心、把握节点、形成廊道、整合环线、合理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思想。

☆依托核心:依托核心是指依托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以最具知名度和发展现状最优的区域为中心,形成旅游产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带动蕉岭旅游产业的发展。

☆把握节点:旅游产品开发节点是蕉岭旅游产品由点向面发展的关键,是核心之外的副中心,能够发挥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是蕉岭旅游产品体系的关键支点,各节点能够体现旅游产品体系的差异化,共同构成蕉岭县旅游产业的坚实基础。

☆形成廊道:廊道是游客在蕉岭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主要通道,是旅游产品和项目布局的空间依托。

☆整合环线:环线需要依托蕉岭县现有交通线路体系,整合核心、节点、组团、廊道,尊重游客需求和行为规律,带动蕉岭县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促进区域发展平衡。

☆合理组团:依托主要旅游资源和重大旅游项目,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以旅游产业集聚区、创意文化产业园等形式,促进旅游产业组团的形成。

3 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在上述总体空间布局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蕉岭县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为“一核、两环、三区、四廊、五组团”。

☆一核:核心景区+核心依托城镇,即以“长潭旅游区+蕉城镇”的组团为核心,长潭旅游区为核心景区,蕉城镇为组织中心,两者相结合构成蕉岭县旅游总体空间布局的核心。

☆两环:分别指东西部两条“8”字型环线,东部“8”字型环线指“蕉城镇-蓝坊-石湖-南礤-石寨-金山-皇佑笔-黄竹坪水库-天汕高速文福出入口-蕉城镇”;西部“8”字型环线指“蕉城镇-逢甲大桥-长潭旅游区-逢甲村-蕉城镇”。

☆三区:东部(含南礤镇、蓝坊镇)打造山地生态旅游和长寿文化体验区;西部(含长潭镇、文福镇、广福镇)打造湖滨度假旅游和台乡文化体验区;南部(含三圳镇、新铺镇)打造田园休闲养生和地理传奇探秘区。

☆四廊:四条旅游景观廊道,分别指“十里画廊”;“城市慢行景观道”;“蓝坊镇-石寨村”长寿文化景观廊道;“三圳农业园区-开天乐园-谢晋元故居-昂天塘茶园”生态农业景观廊道。

☆五组团:五大产业组团,分别指依托丘逢甲故居的“逢甲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组团”;依托镇山公园的“城市休闲产业组团”;依托龙潭村和石湖村“长寿文化产业组团”;依托石寨村“客家养生产业组团”;依托昂天塘茶厂“生态度假产业组团”。

4 各空间布局规划要点依据“点、线、面”各不相同的规划要求,结合蕉岭县各区域的特色,确立各空间布局的规划要点。

4.1 一核规划“蕉城镇和长潭旅游区组团”定位为蕉岭县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核心,规划的目标确立为长潭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蕉城镇建设为广东最知名的旅游度假小镇。

规划要点:☆完善基础设施。

包括内部交通设施、标识系统、旅游解说系统等。

☆定位高端。

依据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规划建设旅游区内部度假设施。

☆保护生态。

通过大区域合作,改善长滩旅游区内的水质条件;合理控制景区内的建设范围和建筑规模,做好旅游的景观保护。

☆跨区合作。

长潭旅游区需要与目标客源市场实力较强的旅行社合作,带动景区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城镇景观改造。

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蕉城镇及其它镇区的城镇景观更新,具体措施请参照《蕉岭县城市旅游概念规划》(2012-2030)。

4.2 两环规划两条“8”字型旅游环线分别位于蕉岭县东西部,环线功能最主要体现在连接各景点之间的交通功能。

☆景观改造。

环线需要结合林业局生态景观林带项目,对环线两旁进行景观改造。

☆交通方式。

东部“8”字型环线主要以步行、自行车、环保电动车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环线增加休憩设施、旅游餐饮、旅游商品销售点等辅助设施。

西部“8”字型环线主要以发展自驾车旅游为主,自驾车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从而带动沿线的农业旅游,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的相互带动,实现一、三产业的相互融合。

☆标识系统和解说系统。

完善双“8”字型环线的交通标识系统和解说系统,安装电子导游系统。

4.3 三区规划☆东部山地生态旅游和长寿文化体验区。

以高品质生态旅游和长寿之乡为核心吸引物,分阶段有理有序的发展。

初期以8字形旅游环线以及石湖、龙潭、石寨、皇佑笔为核心节点,形成固定客源之后,中后期,沿环形向空间的纵身方向拓展,沿主要节点向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最后形成一个受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西部湖滨休闲度假和台乡文化体验区。

以投资驱动带动旅游景区和城市建设,引进有实力的知名业内企业进行深入开发。

以长潭旅游区的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于长潭旅游区的发展,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此基础上,带动西部旅游片区的整体发展。

☆南部田园休闲养生和地理传奇探秘区。

充分利用昂天茶汶水塘这一地理传奇,带动南部田园休闲养生区的发展。

促进农业“嫁接”旅游,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过来第一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农业与旅游业产业的融合引发各种形态的乘数效应,最终促进南部旅游片区的发展。

4.4 四廊规划四条旅游景观廊道分别指“十里画廊”;“城市慢行景观道”;“龙潭村-石寨村”;“三圳农业园区-开天乐园-谢晋元故居-昂天塘茶园”。

☆廊道最主要的功能是游客的通行功能,需要进行景观改造、交通标识、解说系统。

☆廊道的交通方式需要多样化,体现环保、休闲、慢生活等理念,需要开辟专门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串联旅游业与交通业的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

☆“十里画廊”按照典型景观长廊的思路进行打造,在山体风光、河湾风光、乡村风光、田野风光较好的区域设置停车湾、观景平台,满足自驾车游客拍摄、停驻需求。

☆“城市慢行景观道”的打造结合游客旅游需求与本县人游憩需求,兼具环城游憩带的功能,设计木栈道、石质栈道、沥青路面等不同材质的城市慢行景观道系统。

☆“蓝坊镇-石寨村”按照长寿文化展示长廊进行打造,在道路两边布置长寿雕塑、田园风光优美处增加停车湾、休息平台,满足游客休闲需求。

☆“三圳农业园区-开天乐园-谢晋元故居-昂天塘茶园”按照生态旅游长廊的思路进行打造,形成自行车、自驾车、徒步的景观长廊。

4.5 五组团规划五大主题产业组团分别依托不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载体,通过核心资源和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从而突破产业瓶颈,带动经济发展。

☆逢甲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组团。

依托逢甲村作为空间载体,将逢甲村整体开发。

☆城市休闲产业组团。

以镇山公园为载体,将以茶馆、游乐设施、市民休闲产业为主导产业。

☆长寿文化产业组团。

以石湖村为依托,将蕉岭长寿文化集中展现,打造养老产业和长寿主题文化乡村。

☆客家养生产业组团。

以石寨村为依托,整修石寨围屋、青云塔,以圣王山古树群为生态依托,客家古村为文化载体,以客家养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开发。

☆生态度假产业组团。

对昂天堂茶厂进行生态景观整治和设计,规划设计生态度假山庄,以生态度假产业作为组团的主导开发产业。

第六章旅游形象策划与市场营销蕉岭旅游形象元素特点突出,“长寿、台乡、生态、客家”是其重要的元素,在分析游客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本次规划提出“长寿蕉岭,大美台乡”为蕉岭的主体形象,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的形象口号,旨在为市场宣传与拓展提供可靠基础。

1 旅游形象感知为了深入了解潜在客源市场对蕉岭县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的感知和评价现状,及对蕉岭现有旅游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诊断,项目组委托蕉岭县文体旅游局针对潜在客源市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地点:蕉岭、梅州)。

通过调查发现,潜在客源市场对蕉岭旅游形象的感知和评价,表现出以下特征:1.1 主体形象认知模糊本次调查中问及“您认为蕉岭的潜在旅游形象应当如何定位时”潜在游客对长寿文化之地、台特之乡、“广东精神”的践行地、生态之域及最适合人类居住之地均有不同程度的认可,所占比例分别为27.88%、7.52%、11.50%、30.97%及22.13%,这说明游客对于蕉岭的旅游形象基本定位主要还是源自生态环境、长寿文化及最适合人类居住等方面,而对于期待蕉岭未来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潜在游客大多(58.41%)认为蕉岭旅游产品开发应当以生态旅游产品和客家文化为主,与前面的形象感知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而对现实客源市场的调查则显示出他们到蕉岭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享受生态环境与休闲度假,而吸引他们到蕉岭的原因也主要是好生态(27.33%),其次是客家文化(21.54%)。

由调查可看出,无论是潜在游客还是现实游客对蕉岭形象的认知是模糊的,没有形成清晰的脉络。

1.2 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认可度高从对潜在客源与现实客源对蕉岭县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的调查现状来看,两者对蕉岭县的生态环境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可。

调查结果显示蕉岭对游客的最主要吸引因素是生态环境,占到27.33%(现实游客)。

对于潜在游客,也表现出对生态旅游线路的较高认可度,占到28.68%。

对于现实游客到蕉岭后计划前往或已前往的景点的选择则明显的显出对自然景观的偏好,到长潭旅游区、镇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者最多,其次才是邱逢甲故居与谢晋元故居。

1.3 旅游吸引物的形象差异较为显著虽然潜在客源市场对蕉岭生态环境表现出较高的认知和期待程度,但蕉岭的旅游吸引物在知名度和游客出游意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在吸引游客到蕉岭旅游的因素中,生态环境(27.33%),客家文化(21.54%)、慢节奏生活(11.90%)、探亲访友(10.61%)占到了多数,而长寿文化(8.68%)、台乡之特(4.82%)、运动休闲(8.04%)、适合人居之地(6.11%)、其他(1.01%)则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