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钱局满文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对照表

合集下载

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顺治通宝”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

顺治年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五次改制,最终取得成功,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

随着五次改制同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闻名于世,史称“顺治五式”。

一、顺治一式又名顺治仿明钱式,光背无文。

二、顺治二式又名顺治单字记局式。

三、顺治三式又名顺治“一厘”式。

四、顺治四式又名顺治“满文”式。

五、顺治五式又名顺治“满汉文”式。

顺治通宝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

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

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

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为合金,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1644年春夏之交,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马队入山海关,驱逐李自成,他的侄儿清世祖,在天下中枢北京定都,开始了对清朝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货币的历史也为之一变。

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建立后金政权,就曾铸行“天命通宝”,在铸钱方面已初具经验了。

天命钱相比之下要比明代崇祯钱厚重得多,反映出满人当时的经济实力。

天聪是皇太极的年号,以此为名铸造的年号钱叫作“天聪汗之钱”,是满人在经营辽沈时通用的主要货币。

顺治帝入主中国时,长期战乱之后的顺治二式-顺治背上原残破社会经济,正进入恢复时期。

百废待兴,但财用紧张,当时的流通货币仍是明钱。

另外,农业和手工业水平的逐渐提高,商品流通的日益活跃,加之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又呼唤着新货币的产生。

在此期间,对于造何种钱行世,代理幼子问政的多尔衮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决定仿明代铜钱形制铸“顺治通宝”,与前朝“崇祯通宝”一并行用。

收藏!清朝的铜钱大全(附价格)

收藏!清朝的铜钱大全(附价格)

收藏!清朝的铜钱⼤全(附价格)精彩内容每天分享清朝钱币⼤全,随着社会⽣产⼒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钱币的种类也随着不断演变,更新。

但因其版本不⼀,⼈们对历史久远的钱币还是⽐较陌⽣。

每⼀时期的钱币都是这个时期历史的产物,所以去了解历史钱币也是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件相当有趣的事。

下⾯就给⼤家介绍介绍清朝钱币⼤全都有哪些?天命通宝天命通宝为后⾦太祖努尔哈⾚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

⾯⽂为⽼满⽂、汉⽂两种,满⽂钱,⾯⽂左右上下序读,光背⽆⽂,xp钱径2.7--2.8厘⽶,重5.46。

4克,外郭不规整,⾚铜,为⼥真族第⼀代贷币,距创有⽂字仅50余年。

汉⽂钱,⾯⽂真书,直读光背,钱径2.6厘⽶,重4.6--6克,传世汉⽂钱少于满⽂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

铸⾏量不⼤,存世较少,价格较⼀般钱币普通品为⾼,满⽂钱为⼩平⼤型。

⽽且读法不同与⼀般钱⽂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

汉⽂钱为⼩平钱制式,发⾏量不⼤。

天聪通宝天聪汗钱铸于清太宗皇太极1627年在满州即帝位,改元天聪明才智之时。

钱径4.4厘⽶,重2.2克左右。

天聪汗钱为⽼满⽂当⼗⼤钱。

钱⾯⽂按左上下右序读,直译为'天聪汗之钱',俗称天聪汗钱。

钱背穿孔左⽅⽼满⽂'⼗',右穿孔侧为'⼀两',是仿照明天启记值记重制。

天聪汗钱制作精好,品相优美,边廓坚挺,今天很难得到。

旧谱还载有⼩样当⼗钱以及汉⽂'天聪通宝'平钱各⼀品,很是少见,据传当时仅铸造了200余枚,⽬前市场价格估计已经上万。

崇德通宝清初的崇德通宝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福临(公元1636—1643年)所铸造,崇德通宝是珍品、奇品。

⽬前市⾯上的崇德通宝多是:利⽤崇祯通宝⼩平作模,再挖去祯字换成德制成罕见的崇德通宝。

顺治通宝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

顺治元年,在北京于⼯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币,后随着天下统⼀,在各地开设钱局,钱币上⽤楷书写着“顺治通宝”。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秦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形制统一和继续发展的阶段,圆形方孔钱取代了刀布,虽然中间经过了反复(王莽的币制改革),但最终“孔方兄”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

秦国其实在统一之前就铸行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钱币界称为“战国半两”,但有些半两的年代不易断定,为便于分类,将秦国半两钱均归入这一类下。

【秦】半两【西汉】半两三株白金三品五铢【新莽】契刀、金错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货泉、货布→货布货泉布泉国宝金匮直万国宝珍匮五千【东汉】东汉五铢龟兹五铢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公元220-581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是中国货币经济的倒退时期,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所占比重增大,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钱神论》也作于此时。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往往特点鲜明,如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又称北周三品)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三国】魏五铢蜀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直百直一定平一百章武直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西晋】【东晋十六国】丰货汉兴太夏真兴凉造新泉【南朝】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永光景和两铢太清丰乐太货六铢续铢五铢【北朝】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北周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又一个统一、繁荣时期,隋五铢、初唐至盛唐的开元通宝,数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国又陷入分裂、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珍品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如后周和南唐的钱币),其中南唐钱币最早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清代钱币满文释义

清代钱币满文释义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宝泉局: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宝源局:顺治元年冬开铸.光绪三十一年停办.延绥镇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荆州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襄阳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襄”.密云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宣府镇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六年复开.十年撤局.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巩昌府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 薊州镇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铸钱甚少.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江宁府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肇庆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宝德局: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河南省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山东省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江南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宝武”局.光绪末年撤.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复开.因户部变更钱制.每文减重至一钱.康熙四十一处每文改为一钱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至光绪言末年撤.光绪十五年曾铸机制币.宝津局:光绪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铸造重一钱“光绪通宝”十四年用机器铸钱.二十二年起土法.机器同时铸钱.二十四年改铸七分重小钱.二十五年撤.宝台局:开铸为康熙二十七年.停于同治.成都府局:雍正十年开.光绪二十九年停.钱背文“宝川” .长沙府局:康熙六年开铸.钱背“南”字.九年停.二十二年复开.三十九年停.雍正七年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铸.嘉庆元年又开.光绪二十五年停.贵州宝黔局:雍正八年十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嘉庆年间有铸造.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时停时铸.光绪三十一年停.西安府局:顺治十年开.雍正年间改为宝陕局.光绪十三年撤.钱背文“宝陕”.宝武局:雍正七年设.十一年停.光绪二十二年改用机器铸钱.同时也用土法铸钱.光绪末年停.宝奉局:顺冶四年铸钱.其钱光背.称为“连水治”仅铸一年.光绪二十五年锋“宝奉”制钱.径1.85cm. 重1.7g.宝吉局:光绪十三年试铸.钱背文“宝吉”.十九年改用机器制钱.福建省局:顺治六年开.十三年停.十七年又开.所铸钱背汉字“福”.康熙元年时开时停.钱背文“福”.六年又开.九年停.二十四年又开.三十四年又停.纩正时改为“宝福”.乾隆、嘉庆、道貌岸然光时铸时停.咸丰四年三月铸减重大钱.五年大量铸铁钱.光绪十三年曾用机器试铸制钱.宣统末年停.杭州府局:顺治六年开.钱背文“浙”十四年停.十七年开.康熙元年时停时开.钱背铸满汉文“浙”.六年复开.十三年停.二十四年又开.旋停.三十年复开.三十八年停.雍正元年又开.钱背满文“宝浙”.咸丰五年二月开铸大钱.光绪二十二年用机器铸钱.三十一年撤.宝直局:乾隆十后建.官商合办.用洋铜作材料.嘉庆元年开铸后旋停.七年又开.至道光十年停铸.咸丰四年六月重开.至同治六年.光绪十三年复开至二十五年停. 广西桂林局:康熙七年开九年停.十八年复开.十九年停.二十四年复开.雍正时停.乾隆七年重开.钱背铸满文“宝桂”五十九年停.嘉庆元年九月复开.道光十八年停.咸丰三年十一月开铸小平当十、当五十.同治、光绪年间仅铸小平钱.宝济局:顺治六年建立.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甸宝济局.乾隆三年停.咸丰四年再次恢复.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昆明府局:顺治十七年建立.康熙二十四年停.雍正五年重开.改名宝云局.乾隆五十九年裁撤.嘉庆二年复开.光绪二十五年裁撤.。

清稗类钞-方言类-简体字版

清稗类钞-方言类-简体字版

清稗类钞方言类八旗方言阿妈,父也。

额尼,母也。

太太,祖母也。

哥儿,公子也。

妞儿,姑娘也。

巴图鲁,坎肩儿。

多钮,背心也。

额隆袋,长袖马褂也。

哑子嘎儿,密语也。

溜杵格念,无钱也。

招苏务桂,无钱也。

天津方言吃抖,犹上海所谓出风头也。

大茶壶,妓院佣也。

茶壶套,妓女与佣之通名也。

弦子套,妓女乌师之通名也。

上劲儿,实心任事或献媚也。

劲儿么得,见人之上劲,以此高声揶揄之也。

好家伙,畏之、赞之二义也。

糟和络,犹糟糕也。

敖,“平声译音。

”言不佳也。

没根,事之不能详悉者也。

有根,事之确晓者也。

色气,揶揄词也。

脸子那里摆,揶揄之辞也。

下,事之看势不可为者。

去而之他,则云下也。

窝了,犹坍台也。

聋子玩鸟,人不知好丑,犹聋子之玩鸟,不闻其鸣也。

拧,弄坏也。

八爷作揖,不急也。

沉沉,不急也。

十五岁姑娘缝襁,姑娘为处女,十五岁即缝襁褓,诮人性急也。

满不听啼,不愿闻不入耳之言,掩耳而避之意也。

问伏魔庵老道,伏魔庵在天津北门内,有老道士卖药,妇女犯经痛症者皆趋之,故人言腹痛,即以问伏魔庵老道谑之也。

别上断弦,妓女有不满于狎客,尚与之交好者,以此四字警之也。

溜达,散步也。

老寿星玻璃脑袋,言人之狡猾也。

广州方言此皆广州最通用之名词,其无字可注者,则依约其义,择近似之字代之,读者望文生义.应用时自能明了,不至隔阂也。

伯爷公,年老之男子须发苍苍者也。

伯爷婆,年老妇人也。

老公,“老读作鲁。

”正式之夫也。

老婆,正式之妻也。

阿奶,妾为阿奶,如有数妾,依次序呼之,自二奶以至十奶也。

梳头妈,梳头妇人,衣饰极华丽,年约二十,出入大家,家主多私之也。

妹仔,“仔读作宰。

”婢女也。

大妗,“妗读作肯。

”旧式结婚时所雇之伴娘,伺侯新娘者也。

婆妈,女仆也。

倒屎婆,收粪公司雇用妇人,每日早间往各户倒马桶也。

卖疯女,麻疯传至三代以下,俨似常人,嫁时,先诱男子过疯,僻处每贴“谨防卖疯”四字以警人也。

师姑,尼姑也。

蛋家妹,以船为家,亦或卖淫者也。

盲妹,瞎女卖唱,夜游街市,其最高等者不上街,粤人有娶作妾者也。

满语单词满汉对照集

满语单词满汉对照集

满语e‎n:Man‎c hu l‎a ngua‎g e fi‎:mant‎?un k‎i eli ‎j a:満州‎语满语‎为满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它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欲将‎蒙古文字借‎来写满文。

‎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儿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改为无‎圈点文字‎(满: t‎o ngki‎fuka‎akuu‎herg‎e n), ‎也称老满文‎。

北京‎紫禁城干清‎门上的汉-‎满两种文字‎的牌匾(左‎为中文,右‎为满文:罗‎马拼音:k‎i yan ‎c ing ‎m en)清‎代前期在新‎疆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

‎在中原,自‎康熙晚期幵‎始已少有满‎文奏折。

‎清光绪九‎年(188‎4)新疆建‎省后,使用‎满语的人数‎达4万馀人‎,其中除满‎族外,还包‎括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也使用‎满语。

‎满族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汉语,‎目前能够掌‎握满文的人‎已经很少,‎只有黑龙江‎省少数乡镇‎的老人和部‎分语言学专‎家还能使用‎这种语言。

‎目前在黑‎龙江哈尔滨‎的黑龙江大‎学有满语研‎究所。

不过‎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满‎语,他们一‎直使用这种‎语言至20‎世纪中叶。

‎目前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仍旧‎在进行锡伯‎文的教育,‎并出版有锡‎伯文的报纸‎。

满语‎有6个元音‎,19个辅‎音。

元音分‎阳、阴、中‎三性,同性‎元音互相和‎谐,辅音也‎有和谐现象‎。

满文主从‎复句比较发‎达。

‎满‎语基本字母‎的读音‎满语是‎拼音字母文‎字(音素字‎母文字),‎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满语的一‎个字母的发‎音,就是一‎个音素;不‎同的音素,‎构成音节。

‎不同的音节‎,构成单词‎。

语音,词‎汇,语法构‎成语言的三‎要素。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新版.doc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新版.doc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清承明制,仍称本朝所铸铜钱为铜钱,顺治年间始定钱法。

清廷和地方设局铸造铜钱,钱式在顺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汉字钱文,背面满文纪局。

咸丰年间为筹措军饷,清廷改铸各式不足值的大钱,地方省局竞相仿铸,面值大小,轻重多不相同,制钱越于衰微,最后为机制币所逐渐取代。

天命汗钱满文小平光背40元天命通宝楷书小平光背80元,明万历四十四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头领努尔哈赤,改后金为大清,建元天命,其间铸天命通宝,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小平钱径2.7--2.8 厘米,重5.46 。

4克,外郭不规整,赤铜,为女真族第一代贷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

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 2.6 厘米,重4.6--6 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

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

顺治元年铸。

1644年李自克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清兵乘明乱入关,适逢吴三桂请兵书来,遂至山海关,败李自成于一片石,李败回北京,即皇帝位,第二天撤兵回陕,九月祖回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铸顺治通宝,文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为五式,一式仿明钱,光背,径 2.4 厘米,重3.6 克,二式汉字钱仿会昌开元,铸各于穿上下左右。

计22字,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荆延阳云襄。

径2.5--2.6 厘米,重3.8 --4.5 克,三式权银一厘钱,穿左一厘,穿右铸局名。

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之十七字,径2.6 厘米,重4.4 克,五式为满汉文钱:临宁原同宣江东河蓟浙陕昌十二局,径 2.8 厘米,重4―5克。

二式未见西广,一厘米同福江较少。

另有合背钱,仿明制记重,记值当十大钱,径 4.8 厘米,重20克以上。

顺治钱奠定了有清一代钱币基础,为嗣后各代所沿袭。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4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4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1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1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7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7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4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2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45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50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15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6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2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13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2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8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2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3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4元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5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50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200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500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罗汉钱10元,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与清代钱局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与清代钱局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与清代钱局————————————————————————————————作者:————————————————————————————————日期:清代钱币满文释读与清代钱局来源:博宝网编辑:编辑整理时间:2008-11-06(阅读:)清代钱币满文释读清代钱局宝泉局: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

宝源局:顺治元年冬开铸,光绪三十一年停办。

延绥镇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

荆州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

襄阳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襄”。

密云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

宣府镇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

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

六年复开,十年撤局。

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

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

巩昌府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

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

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

薊州镇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

铸钱甚少。

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

江宁府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

肇庆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

宝德局: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河南省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

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

山东省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

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

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

江南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

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宝武”局,光绪末年撤。

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秦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形制统一和继续发展的阶段,圆形方孔钱取代了刀布,虽然中间经过了反复(王莽的币制改革),但最终“孔方兄”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

秦国其实在统一之前就铸行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钱币界称为“战国半两”,但有些半两的年代不易断定,为便于分类,将秦国半两钱均归入这一类下。

【秦】半两【西汉】半两三株白金三品五铢【新莽】契刀、金错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货泉、货布→货布货泉布泉国宝金匮直万国宝珍匮五千【东汉】东汉五铢龟兹五铢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公元220-581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是中国货币经济的倒退时期,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所占比重增大,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钱神论》也作于此时。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往往特点鲜明,如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又称北周三品)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三国】魏五铢蜀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直百直一定平一百章武直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西晋】【东晋十六国】丰货汉兴太夏真兴凉造新泉【南朝】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永光景和两铢太清丰乐太货六铢续铢五铢【北朝】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北周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又一个统一、繁荣时期,隋五铢、初唐至盛唐的开元通宝,数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国又陷入分裂、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珍品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如后周和南唐的钱币),其中南唐钱币最早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

清朝钱局满‎汉文对照表‎清承明制,仍称本朝所‎铸铜钱为铜‎钱,顺治年间始‎定钱法。

清廷和地方‎设局铸造铜‎钱,钱式在顺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汉字‎钱文,背面满文纪‎局。

咸丰年间为‎筹措军饷,清廷改铸各‎式不足值的‎大钱,地方省局竞‎相仿铸,面值大小,轻重多不相‎同,制钱越于衰‎微,最后为机制‎币所逐渐取‎代。

天命汗钱满‎文小平光背‎40元天命通宝楷‎书小平光背‎80元,明万历四十‎四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头领努‎尔哈赤,改后金为大‎清,建元天命,其间铸天命‎通宝,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小平钱径2‎.7--2.8厘米,重5.46。

4克,外郭不规整‎,赤铜,为女真族第‎一代贷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

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2.6厘米,重4.6--6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

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

顺治元年铸‎。

1644年‎李自克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清兵乘明乱‎入关,适逢吴三桂‎请兵书来,遂至山海关‎,败李自成于‎一片石,李败回北京‎,即皇帝位,第二天撤兵‎回陕,九月祖回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铸顺‎治通宝,文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为‎五式,一式仿明钱‎,光背,径2.4厘米,重3.6克,二式汉字钱‎仿会昌开元‎,铸--4.5克,三式权银一‎厘钱,穿左一厘,穿右铸局名‎。

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之十七‎字,径2.6厘米,重4.4克,五式为满汉‎文钱:临宁原同宣‎江东河蓟浙‎陕昌十二局‎,径2.8厘米,重4―5克。

二式未见西‎广,一厘米同福‎江较少。

另有合背钱‎,仿明制记重‎,记值当十大‎钱,径4.8厘米,重20克以‎上。

顺治钱奠定‎了有清一代‎钱币基础,为嗣后各代‎所沿袭。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4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4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1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1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7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7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4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2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45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50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15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6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2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13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2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8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2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3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4‎元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5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50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20000‎元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500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罗汉‎钱10元,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

清代钱币满文释义

清代钱币满文释义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xx: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宝源局:顺治元年XX.光绪三十一年停办.xx 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XX 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XX 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 XX ”.XX 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XX 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六年复开.十年撤局.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XX 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薊州镇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铸钱甚少.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xx 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xx 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xx: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xx 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xx 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xx 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xX”光绪末年撤.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复开.因户部变更钱制.每文减重至一钱.康熙四十一处每文改为一钱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至光绪言末年撤.光绪十五年曾铸机制币.宝津局:光绪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铸造重一钱“光绪通宝”十四年用机器铸钱.二十二年起土法.机器同时铸钱.二十四年改铸七分重小钱.二十五年撤.宝台局:开铸为康熙二十七年.停于同治.xx 府局:雍正十年开.光绪二十九年停.钱背文“宝川”.xx 府局:康熙六年开铸.钱背“南”字.九年停.二十二年复开.三十九年停.雍正七年又开. 乾隆五十九年停铸.嘉庆元年又开.光绪二十五年停.xxxx:雍正八年十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嘉庆年间有铸造.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时停时铸.光绪三十一年停.xx 府局:顺治十年开.雍正年间改为宝陕局.光绪十三年撤.钱背文“宝陕”宝.武局:雍正七年设.十一年停.光绪二十二年改用机器铸钱.同时也用土法铸钱.光绪末年停.xx:顺冶四年铸钱.其钱光背.称为“连水治”仅铸一年.光绪二十五年锋“宝奉”制钱. 径1.85cm.重1.7g.xx:光绪十三年试铸.钱背文“宝吉”十.九年改用机器制钱.xx 局:顺治六年开.十三年停.十七年又开.所铸钱背汉字“福”康.熙元年时开时停.钱背文“福”六.年又开.九年停.二十四年又开.三十四年又停.纩正时改为“宝福”乾. 隆、嘉庆、道貌岸然光时铸时停.咸丰四年三月铸减重大钱.五年大量铸铁钱.光绪十三年曾用机器试铸制钱.宣统末年停.xx 局:顺治六年开.钱背文“浙”十四年停.十七年开.康熙元年时停时开.钱背铸满汉文“浙”六.年复开.十三年停.二十四年又开.旋停.三十年复开.三十八年停.雍正元年又开.钱背满文“宝浙”咸.丰五年二月开铸大钱.光绪二十二年用机器铸钱.三十一年撤.xx:乾隆十后建.官商合办.用洋铜作材料.嘉庆元年开铸后旋停.七年又开.至道光十年停铸.咸丰四年六月重开.至同治六年.光绪十三年复开至二十五年停.广西桂林局:康熙七年开九年停.十八年复开.十九年停.二十四年复开.雍正时停.乾隆七年重开.钱背铸满文“宝桂”五十九年停.嘉庆元年九月复开.道光十八年停.咸丰三年十一月开铸小平当十、当五十.同治、光绪年间仅铸小平钱.宝济局:顺治六年建立.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甸宝济局.乾隆三年停.咸丰四年再次恢复.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xx 府局:顺治十七年建立.康熙二十四年停.雍正五年重开.改名宝云局.乾隆五十九年裁撤.嘉庆二年复开.光绪二十五年裁撤。

清代钱币编年表

清代钱币编年表

清代钱币编年表年代1644 清世祖顺治元年在北京铸“顺治通宝”钱。

置户部宝泉局,设炉一百座,铸“顺治通宝”钱,每文重一钱。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大顺国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铸“永昌通宝”钱。

大西国大顺元年张献忠在成都铸“大顺通宝”钱。

1645 清世祖顺治二年铸钱每文重一钱二分。

七文准银一分。

旧钱十四文准银一分。

令山西省及大同、密云二镇开铸。

南明福王弘光元年在南京铸“弘光通宝”钱。

南明唐王隆武元年在福州铸“隆武通宝”钱。

1646 清世祖顺治三年开湖广及荆州、延绥镇鼓铸。

南明鲁王监国元年在绍兴铸“大明通宝”钱。

1647 清世祖顺治四年每钱十文准银一分。

盛京、江西、河南、广东、常德、甘肃开局鼓铸。

禁前代旧钱及私铸伪钱。

南明永明王永历元年在肇庆铸“永历通宝”钱。

秦孙可望兴朝元年在云南铸“兴朝通宝”钱,严禁用贝,违者劓之。

1648 清世祖顺治五年江宁设厂开铸。

停延镇局。

1649 清世祖顺治六年浙江、山东、福建设局鼓铸。

移大同局于阳和。

英国国会处死查理一世。

1650 清世祖顺治七年武昌、襄阳开局鼓铸。

1651 清世祖顺治八年各布政司只开一局,余俱停止。

每文钱重为一钱二分五厘。

禁明钱流通。

发行钞贯。

南明郑成功永历五年前后三次在日本铸造“永历通宝”钱。

1652 清世祖顺治九年停常德、襄阳局,开荆州、陨阳二局。

1653 清世祖顺治十年铸“顺治通宝”一厘钱。

铸造制钱,务令精工,背铸“一厘”两字。

户部添一户字。

各省添本省一字。

1655 清世祖顺治12年设山东莱州炉。

1656 清世祖顺治13年移阳和局于大同,改铸同字。

1657 清世祖顺治14年各省一概停止,独令京局鼓铸,务比旧钱更加阔厚。

每钱重为一钱四分,兼用满汉字,俾私钱难以伪作。

一面铸“顺治通宝”四汉字,一面铸“宝泉”二满字。

工部亦照式铸“宝源”二满字。

1660 清世祖顺治17年复设各省炉座,云南亦令开铸。

前背铸满、汉文各一。

满文在左,汉文在右,京局宝泉、宝源俱用满文。

清代钱局满文对照表—各钱局介绍

清代钱局满文对照表—各钱局介绍

清代钱局满文对照表—各钱局介绍清代钱局满文对照表—各钱局介绍清入关后,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铸造了清代历朝钱币。

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币厂,大量铸造铜钱。

有清一代先后在各省设立的造币厂:直隶有宣府钱局、密镇钱局、蓟镇钱局、宝直局、宝德局。

山西有大同局、宝晋局、阳和钱局。

奉天有盛京钱局、宝奉局。

吉林有宝吉局。

江苏有江宁府局(宝宁、宝安局)、宝苏局。

浙江有宝浙局。

福建有宝福局、漳州局。

江西有宝昌局。

山东有临清镇局、宝济局(宝东局)、莱州局。

河南有宝河蜀:湖北有宝武局、荆州府局、襄阳钱局,郧阳钱局。

湖南有常德府局、宝南局。

广东有宝广局、肇庆府局。

广西有宝桂局。

四川有宝川局、宁远府局。

贵州有宝黔局(贵阳府局)、毕节县局、大定府局。

云南有宝云局、大理府局、禄丰县局、蒙自县局、临安府局、沾益州局、东川府局、广西州局、东川府新局、顺宁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钱局、广南钱局、宁台厂钱局、文山县局。

西藏有宝藏局。

陕西有延绥钱局、宝陕局。

甘肃有巩昌府局、宝巩局、宁夏府局。

新疆有叶尔羌局、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喀什噶尔局、宝迪局、宝伊局。

***有宝台局。

只不过这些造币厂时铸时停,大多没有连续铸造。

1.清代四川有两府设局,一为宝川局,在成都府;一为宁远府局。

康熙七年开设四川成都府局,所铸钱币背为“川”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又开。

雍正元年因四川铜矿未获开采。

开局之议未果,十年矿成而宝川局又开始铸造。

局址在成都府贡院内西边,有炉8座。

乾隆三年,因滇铜产量渐增,增加宝川局炉7座,合计15座,年铸额达到了72800串,十一年又增炉15座。

铸钱运陕西行用,年增铸额为62200余串。

十五年停止铸造运陕西钱而停炉7座,十九年又恢复7炉,二十年因川省议修城工,故又增炉30座,岁增钱124000余串。

此时宝川局除增炉外仅余旧炉10座,合计40炉。

二十九年又曾加铸。

四十年因川省铜不敷使用而使40炉减卯铸造。

清代古钱币上的满文含义,一张图让你看懂!

清代古钱币上的满文含义,一张图让你看懂!

清代古钱币上的满文含义,一张图让你看懂!清代的古钱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就是背面的满文,背面的满文含义就是铸造生产的省份,不像其他朝代的钱币背后都是空空的,有以下背后也写有一点标示。

清代古钱币的背面通常有光背,汉字,满汉文,满文,这几种形式。

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年间,铸造满文以及汉文的“天命通宝”,纯满文的“天聪通宝”。

顺治年间,钱币的背面由一开始的光背,单字,逐渐发展成为“一厘式”,然后演化成“满汉文”,京局为纯满文。

康熙年铸币,古钱币的背面沿袭顺治朝。

雍正朝开始至清代末朝的宣统通宝的翻砂币,背面改为纯满文,左边为“满文宝”,右边为“满文铸地名”。

(少数样钱套子钱等偶尔仍带有满汉文)掌握满文的含义以及地理位置,有助于系列收藏清钱。

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看懂满文正面是汉字顺治通宝背面宝泉这是背面,左边为“宝”,右边为“泉”,代表宝泉局为满清钱币铸造局名,位于东四四条83号,为明天户部所属铸造钱币的工厂。

背面宝源这是背面左边为“宝”,右边为“源”,大家叫宝源局!明清时管理铸造钱币的官署,公元1361年,朱元璋于应天府设立宝源局,掌管铸钱之事。

最后清朝承其制,以宝泉局属户部,宝源局属工部。

各地满文翻译满清入关后们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住在了清代历朝钱币,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币厂,大量铸造铜钱。

最后一个是“台”至清光绪年间,仅存北京的宝源、宝泉两局,外省造币厂相继停废。

光绪三十一年就是1905年,宝源局停废,宣统二年,就是1910年宝泉局也结束了他的使命。

另有清晚期同治光绪年间一些稀少的铸地,比如宝洲,沽等等,因多而繁杂未列入其中,以后可另逐一探讨。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

清代钱币满文释读清代钱币满文释读清代钱局xx: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宝源局:顺治元年xx.光绪三十一年停办.xx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xx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xx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xx”.xx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xx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六年复开.十年撤局.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xx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xx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铸钱甚少.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江宁府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xx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宝德局: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xx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xx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xx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xx”局.光绪末年撤.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复开.因户部变更钱制.每文减重至一钱.康熙四十一处每文改为一钱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至光绪言末年撤.光绪十五年曾铸机制币.宝津局:光绪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铸造重一钱“光绪通宝”十四年用机器铸钱.二十二年起土法.机器同时铸钱.二十四年改铸七分重小钱.二十五年撤.宝台局:开铸为康熙二十七年.停于同治.xx府局:雍正十年开.光绪二十九年停.钱背文“宝川”.xx府局:康熙六年开铸.钱背“南”字.九年停.二十二年复开.三十九年停.雍正七年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铸.嘉庆元年又开.光绪二十五年停.贵州宝黔局:雍正八年十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嘉庆年间有铸造.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时停时铸.光绪三十一年停.xx府局:顺治十年开.雍正年间改为宝陕局.光绪十三年撤.钱背文“宝陕”.宝武局:雍正七年设.十一年停.光绪二十二年改用机器铸钱.同时也用土法铸钱.光绪末年停.xx:顺冶四年铸钱.其钱光背.称为“连水治”仅铸一年.光绪二十五年锋“宝奉”制钱.径1.85cm.重1.7g.xx:光绪十三年试铸.钱背文“宝吉”.十九年改用机器制钱.福建省局:顺治六年开.十三年停.十七年又开.所铸钱背汉字“福”.康熙元年时开时停.钱背文“福”.六年又开.九年停.二十四年又开.三十四年又停.纩正时改为“宝福”.乾隆、嘉庆、道貌岸然光时铸时停.咸丰四年三月铸减重大钱.五年大量铸铁钱.光绪十三年曾用机器试铸制钱.宣统末年停.杭州府局:顺治六年开.钱背文“浙”十四年停.十七年开.康熙元年时停时开.钱背铸满汉文“浙”.六年复开.十三年停.二十四年又开.旋停.三十年复开.三十八年停.雍正元年又开.钱背满文“宝浙”.咸丰五年二月开铸大钱.光绪二十二年用机器铸钱.三十一年撤.xx:乾隆十后建.官商合办.用洋铜作材料.嘉庆元年开铸后旋停.七年又开.至道光十年停铸.咸丰四年六月重开.至同治六年.光绪十三年复开至二十五年停.xxxx局:康熙七年开九年停.十八年复开.十九年停.二十四年复开.雍正时停.乾隆七年重开.钱背铸满文“宝桂”五十九年停.嘉庆元年九月复开.道光十八年停.咸丰三年十一月开铸小平当十、当五十.同治、光绪年间仅铸小平钱.宝济局:顺治六年建立.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甸宝济局.乾隆三年停.咸丰四年再次恢复.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xx府局:顺治十七年建立.康熙二十四年停.雍正五年重开.改名宝云局.乾隆五十九年裁撤.嘉庆二年复开.光绪二十五年裁撤.。

清钱局满文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对照表

清钱局满文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对照表

宝泉局: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

宝源局:顺治元年冬开铸,光绪三十一年停办。

延绥镇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

荆州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

襄阳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襄”。

密云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

宣府镇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

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

六年复开,十年撤局。

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

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

巩昌府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

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

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

薊州镇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

铸钱甚少。

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

江宁府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

肇庆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

宝德局: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河南省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

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

山东省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

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

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

江南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

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宝武”局,光绪末年撤。

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

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复开,因户部变更钱制,每文减重至一钱,康熙四十一处每文改为一钱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至光绪言末年撤,光绪十五年曾铸机制币。

宝津局:光绪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铸造重一钱“光绪通宝”十四年用机器铸钱,二十二年起土法、机器同时铸钱,二十四年改铸七分重小钱,二十五年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