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第1课《劝学》教案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1.1劝学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
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
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
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1.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通 )
虽有槁暴( 通 , 通 )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君子生非异也( 通 )
2.一词多义
①君子生非异也(

②蛟龙生焉( )

②用心一也( )
①非利足也( )
②金就砺则利(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②神明自得( )
3.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⑤登高而招(高: )
⑥积善成德(善:)
4.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②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
③假.舆马者(古义,今义)
④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
⑤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⑥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5.文言句式
①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⑤青,取之于蓝。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⑧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6.文学常识
《荀子》共卷,现存32篇,大部分是所作,该书由、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7.认识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于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共32篇。

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8.熟悉背景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林立,相互进行辩难说理,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反对天命论,主张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就是阐述后天的学习能弥补认识的不足,从而鼓励人们努力学习。

1.解释文题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

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

本文4段,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它们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

课文重点在于阐述学习有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的作用,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懈地努力学习。

2.分析结构
3.重点详解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4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提示:《劝学》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学习。

文章节选部分共4个自然段。

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总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3段论述“学”与“思”的关系,学习时借助外在条件的意义。

第4段论述“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学习应有的“持之以恒”的态度。

(2)《劝学》在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劝学》在语言上通篇设喻,并且善于使用正反对比说理,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4.难点突破
课文的每组比喻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第1段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一个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接着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4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说明学习上的成就产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这一部分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5.写作特色
本文是阐述学习的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串终始;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实实在在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串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做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1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文章第2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又如第3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
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这个“物”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

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

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有时作品集中了很多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

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

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鳌”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

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在荀子的哲学思想中,“积”是一个重要观点。

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

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

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

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

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

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1、2段为例。

除第1段及第2段结尾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

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

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

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

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

这两段以比
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蚊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

对一个人来说,“积善”只有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

前面三组论述了“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

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

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

至此,有关“积”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朗朗上口。

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

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

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阐释:在这段中,作者讲了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积土成山……圣心备焉。

”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

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则以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通过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专心致志是多么重要。

不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就不会将问题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专心致志地做事,就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也不会建立显赫的业绩。

联想引申: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积累的关键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在学习上中,我们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积跬步”,“致千里”的态度。

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两位画家教自己的儿子绘画。

第一位画家让儿子把画的每一张画都贴在墙上,给所有来家里的客人看;第二位画家让儿子把画的每张画都扔进废纸篓。

10年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看着一墙色彩鲜艳、构思完整的画,观者无不大加赞赏,纷纷索要回去裱挂。

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因为他的画都被扔进了废纸篓,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手头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30年后,人们对第一个孩子一墙一墙的画展已感索然无味,而第二个孩子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画坛。

人们把第一个孩子的画从墙上揭下来扔进纸篓,又将第二个孩子扔在纸篓里的画捡出来贴在墙上。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优秀的人。

只不过在一些名利的诱惑下,我们失去了忍耐,在急功近利与厚积薄发之间选择了前者。

而急于表现的结果往往是浮躁与浅薄,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中,即使有一点深刻的东西也会渐趋流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得到世人的肯定,而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才越大,也才可能走得越远。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在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开始本身就注定了最终的结果,如果最终结果不好,那么不管开始如何壮丽,也只能被看成一种悲剧。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蓼.(liǎo)兰靛.(diàn)青跂.(zhì)望驽.(nù)马十驾
B.鳝.(shàn)鱼舟楫.(jí)锲.(qìe)刻木直中.(zhòng)绳
C.须臾.(yú)跬.(g.uǐ)步骐骥.(jì)輮.(róu)以为轮
D.槁暴.(pù)参省.(shěng)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
2.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蛟龙生.焉
B. 骐骥一.跃用心一.也
C.蚓无爪牙之利.金就砺则利.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神明.自得
4.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

名词作状语)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

名词用作动词)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名词用作动词)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

形容词用作名词)
5.填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部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的著作有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6.填写完整下列语句。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尝:
②吾尝跂.而望矣跂:
③臂非加.长也加:
④声非加疾.也疾:
⑤假.舆马者假:
⑥而绝.江河绝:
8.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D.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9.简要说明本段文字运用了几个比喻,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疆本②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注:①应:适应。

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

③养:指养生的东西。

④动时:指耕作适时。

⑤病:有“害”的意思。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应之.以乱则凶之:它(指自然规律)。

B.循道
..而不忒循:遵循、依照。

道:规律。

C.倍.道而妄行倍:通“背”,违背。

D.寒暑未薄.而疾薄:不丰厚。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天行有常.
B.不为.尧存,
C.则天不能使之全.
D.妖怪
..未至而凶
E.故明于天人之分.
12.这段文字表明了《荀子》怎样的观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译文:
②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译文:
三、语言运用
14.阅读下面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完成题目。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同是“劝学”,这首诗与课文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加以概括。

答:
15.下面是一幅有关“劝学”的对联,根据上联,仿写出下联。

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
下联:
16.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语句。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
四、直通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江西卷)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