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日留学生到外交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在日留学生到外交官

专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程永华

1963年,长春市南京大街小学的孩子们好奇地迎来了几位外语教师。老师们选了一些孩子跟着他们模仿“は、ひ、ふ、へ、ほ”等日语的一些独特发音,并经过两轮一般学科考试,从中挑选了几位进入长春外国语学校,成为该校建校后的第一批学生。当时,中国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创办了8所外国语学校,其中长春外国语学校专门负责培养日语人才。程永华就是这批被选拔上的小学生之一。10年后,程永华成为新中国送到日本留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那一年是1973年,也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第一年。弹指一挥间,32年已经过去,19岁就来日本留学的程永华现在任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如何从一名在日留学生成长为一名外交官,带着这种好奇,记者采访了程永华公使。

记者:听说程公使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最早来日本留学的学生之一,请问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程公使留学日本?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70年代初期,能够出国留学意味着什么?

程公使:70年代初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全面恢复和改善,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外交人员比较紧缺,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示下,中国外交部选拔了一批学生送往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留学。1973年外交部首次选派7名学生到日本留学,我就是这7名留学生之一。当时的同龄人大多在“上山下乡闹革命”,在那个年代能够出国留学,实在太幸运了。

记者:刚来到日本的时候,程公使有何感受?当时你们在哪个学校学习?专攻哪个方向?那时候的留学生活给您留下了怎样的记忆?

程公使:1973年的日本经过“高度成长”,工业现代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非常发达。不过当时正值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日本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而且,工业高速发展还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水污染、城市废气污染都比较严重。对于我们这些从北京来的学生而言,初到日本,感觉这里的确是另外一个世界。

1973年是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第二年,两国间尚无正式的文化协定,日本的国立大学不接受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当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宫川寅雄先生帮了我们留学生很大的忙。宫川先生当时任职于日本和光大学,在他的努力下,我们一行进入和光大学学习了1年半时间,和日本学生一样选修日本文学、地理、文章表现等课程。 1974年底,池田大作先生访华,周恩来总理抱病会见了他,会谈中周总理深情回忆起当年的留日生活,使池田先生深受感动,回到日本后他决定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以继续完成学业。1975年,日本文部省批准创价大学设立日本语别科,专门为各国的留学生安排留学课程。在各方面协助下,我们转到创价大学学习,当时我们是按照日本教职员课程来选修科目,包括日本史、世界史、日本文化、日本文学、经济学、地理学等课程,此外,我们还和日本学生一起上公共课程。

虽然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又处于冷战时期,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社会对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还是比较友好的。老师和学生们多次自发地组织欢迎中国留学生的活动。双方以各种形式开展交流,结下了深厚友谊。而且我们被安排住在日本学生的寮里,所以和日本同学的交往就更密切了。

记者:当年和程公使一起来日留学的同学现在多从事什么工作呢?程公使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中国驻日大使馆工作?

程公使:1977年结束留学生活后我被分配到外交部,并直接留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至今已是第4次到驻日使馆工作,累计起来已有17个年头了。当年的同学里,目前还有两位在驻日大使馆工作,滕安军参赞和李冬萍参赞。另有两位同学在国内的中日友协工作,其他同学则从事经济交流方面的工作。我们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派送的首批留日学生,现在都在为中日友好交流事业工作。

记者:程公使从事中日外交工作多年,能否介绍其中让您最难以忘怀的事情?

程公使:对我触动最大的是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日这一历史性的大事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我作为小平同志访日的一名联络员,全程参与了这个活动。

1978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乘专机飞抵东京羽田机场。邓小平此行的目的,是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10月23日,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国宾馆举行盛大仪式,欢迎邓小平一行。我自1973年到日本留学以来,第一次看到自己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访问日本,看到五星红旗在日本的国宾馆飘扬,听到日本军乐队奏响中国国歌,感到19响礼炮震撼着国宾馆广场,那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心灵的震颤是我至今都无法忘怀的。

邓小平访日期间,在东京、大阪等地参观了新日本制铁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和松下电器公司等企业,还游览了京都的岚山、奈良的唐招提寺。在从东京到京都的新干线列车上,日方有人问邓小平:“现在时速是240公里,您感觉如何?”邓小平微笑地说:“这对于中国太快了。”后来又说:“就象推着我们跑,我们现在很需要跑。”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小平同志的话意味深长,既表达了要让国家迅速发展的迫切心情,又实事求是地说明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的道理。

多年后,我仔细回想,邓小平访问日本正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正在勾划着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1978年访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对小平同志稍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战略决策”也许有一定的影响。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一再强调:一定要一心一意、不受任何干扰、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开辟了我们国家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记者:从1973年的7个人开始,今天,在日中国留学生已经超过了7万,占了在日留学生的六成以上。作为一名留学日本的前辈,您看到在日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有这样大的变化作何感想?您对现在的在日中国留学生有何印象?

程公使:从邦交正常化时的7个人到30年后的7万人,这是一个喜人的数字,也是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和我们当时相比,今天的中国留学生在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好得多。首先,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报考任何一所大学,学科领域也要比我们那时更宽,学到的知识也更丰富。我希望中国留学生能利用在日本学到的知识为祖国服务。当然,现在我们国家本着来去自由的原则,欢迎大家回国服务,也可以留在日本为中日友好交流事业做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