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容二极管调频器与相位鉴频器实验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验原理
u1
线性移相网络
u2
相位检波器
uo
相位鉴频器的组成 框图
二、实验原理
线性移 相网络
耦合回路相位鉴频器
耦合回路
u1
u2 u1
+
包络检波器 叠加型相 位检波器
uo
耦合回路
u2
-
包络检波器
相位检波器
二、实验原理
Cp R3
D1 +
uo
D1 R1
+
u2 2
L2 + C2
+
L2 C5 +
u1
C1
二、实验原理
变容二极管
低 频 控 制 信 号
直接调频原理框图
可 变 电 抗 谐振回路
调 频 信 号
调频信号u 调频信号 1 的瞬时频率变化转换为相 位变化的信号u 位变化的信号 2,然后与原输入的调 频信号一起加到相位检波器, 频信号一起加到相位检波器,检出反 映频率变化的相位变化, 映频率变化的相位变化,从而实现了 2、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相位鉴频器 、 鉴频的目的
四、实验步骤
(二)、变容二极管静态调制特性的测量 )、变容二极管静态调制特性的测量 输入端J401无信号输入时,改变变容 无信号输入时, 输入端 无信号输入时 二极管的直流偏置电压,使反偏电压Ed在 二极管的直流偏置电压,使反偏电压 在 0~5.5V范围内变化,分两种情况测量输出 范围内变化, 范围内变化 频率,并填入下表。 频率,并填入下表。
四、实验步骤
Ed(V)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f0
MHz
不并C404
并C404
百度文库
四、实验步骤
(四)、变容二极管动态调制特性的测量 )、变容二极管动态调制特性的测量 在变容二极管调频器的输入端J401接入 接入1K 在变容二极管调频器的输入端 接入 的音频调制信号Vi。 短接, 的音频调制信号 。将K401 的1-2短接, 短接 令Ed=2V,连接 ,连接J402与J403。用双踪示波 与 。 器同时观察调制信号与解调信号,改变Vi 器同时观察调制信号与解调信号,改变 测量输出信号,结果填入下表。 的幅度 ,测量输出信号,结果填入下表。
变容二极管调频器与相位鉴频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了解变容二极管调频器的电路结构与电路工 、 作原理。 作原理。 2、掌握调频器的调制特性及其测量方法。 、掌握调频器的调制特性及其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变容二极管直接调频电路 、 变容二极管实际上是一个受电压控制的可 变容二极管实际上是一个受电压控制的可 变电容元件。 变电容元件。 当外加反向偏置电压变化时, 当外加反向偏置电压变化时,变容二极管 PN结的结电容会随之改变。 结的结电容会随之改变。 结的结电容会随之改变 直接调频的基本原理是调制信号直接控制 直接调频的基本原理是调制信号直接控制 振荡回路的参数,使振荡器的输出频率随调制 振荡回路的参数, 信号的变化规律呈线性改变, 信号的变化规律呈线性改变,以生成调频信号 的目的。 的目的。
电容耦合双调谐 回路相位鉴频器
三、实验仪器设备
THKGP系列高频电子线路踪合实验箱; 系列高频电子线路踪合实验箱; 系列高频电子线路踪合实验箱 双踪示波器; 双踪示波器; 频率计; 频率计; 繁用表。 繁用表。
四、实验步骤
(一)、振荡器输出的调整 一)、振荡器输出的调整 1、将切换开关 接点短接, 、将切换开关K401的1-2接点短接,调整电位器 的 接点短接 W401使变容二极管 使变容二极管D401的负极对地电压为 +2V,并 使变容二极管 的负极对地电压为 , 观测振荡器输出端的振荡波形与频率。 观测振荡器输出端的振荡波形与频率。 2、调整线圈 的磁芯和可调电阻R404,使 R407 、调整线圈L402的磁芯和可调电阻 的磁芯和可调电阻 , 两端电压为1.7± 两端电压为 ±0.05V 用直流电压表测量), ),使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为 (用直流电压表测量),使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为 6.5±0.02MHz。 ± 。 3 、调整电位器 调整电位器W402,使输出振荡幅度为 1.6 VP-P。 ,
L1
u2 2
+ -
C2
C5
u2 2 D2
R2
u1
_
D2 Cm
Cm
电容耦合双调谐回 路相位鉴频器
耦合部分的交 流等效电路
二、实验原理
电容三点 式振荡器
放大调 制波
控制调制波 额的幅度
直流偏置 电压加到 负端
变容二 极管
二、实验原理
BG404和BG405 和 接成共集-共基电 接成共集 共基电 路提高输入阻抗和 展宽频带
四、实验步骤
VI(VP-P)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V0(V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