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陈德俊黄国珍

(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风姿气质有着不同的特点。两广人皮肤微黑,高颧骨,体高大多在一米七左右,两眼略内陷却炯炯有神,一接触便令你感到南粤人的精明强干;东北汉子躯体高大,性情豪爽直率,言行干脆利索,眉宇间常流露出关东侠骨的雄风,有虎虎生威的气息;长江流域经济文化虽发达,但文墨与商贾气息较重,从这里走出的人,往往集精明与秀气于一身,有时似缺阳刚与健美之气。由此不同地域人们的气质与外表形象,自古以来就与一方水土风俗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我国陕北地区的米脂县,地处黄土高原,历史上著名的无定河流经境内,古代常为边塞两军鏖战之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中深刻地反映出古代征人和他们亲人们的生死离别的悲惨境遇。就是这块地处偏僻、黄土塬沟沟坎坎、水源短缺的地方,却是我国历史上盛出美女的“芳草之地”,大西北人称这里的年轻女子为“米脂的婆姨”。

米脂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常遭风沙侵袭,过去民间多住窑洞,着黑衣裤,头裹白色羊肚毛巾,毛驴是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米脂的婆姨们,在这一方水土的润养下,却生成修长苗条的身段,白皙的肌肤,红扑扑的脸庞,那弯弯的柳眉下镶上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道一口京腔塞北的侉话,听他们之间的逗趣对话,那天赋大西北的风情韵味,

引人神思,真可谓集江南女子的灵秀妩媚与边塞健美于一身。

米脂的婆姨们不仅面容姣好,身材婀娜多姿,温柔体贴,而且心灵手巧,她们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在那黄土塬上旱谷地里唱出的“信天游”,有时一声声直冲云霄,响彻塬外,有时就在自家“闺房”窑洞内低声吟唱,却似燕子归巢时的喃呢,缠绵不断。她们善于运用“信天游”唱词中的言情内容,借以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愫,这当中隐藏在她们心中的秘密,只有婆姨们自身清楚,局外人是很难窥测和探视出来的。

米脂的婆姨们一手绣出的荷包包或香袋袋,是陕北汉子们魂牵梦萦向往追寻的信物……过去婆姨们身着黑色或蓝色的印花粗布,那剪裁得体的斜襟布扣上衣,脚蹬一双绣花红鞋,身子侧坐或骑跨在小毛驴上,毛驴头饰红鬃,颈下一串铜铃叮叮当当,瞧那紧随毛驴身后,上着黑色或白色对襟上衣,束一条长长的布腰带,扎一头前额打结的白毛巾,穿一双平底布鞋的憨厚的丈夫,直累得气喘吁吁,小跑步似地紧紧跟随在婆姨的坐骑身后,这是婆姨们婚后独有的人文风景一大特色。

米脂的婆姨们,在历史上也曾领过风骚。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出生在米脂的李继迁寨,在他统领的三军中,那时米脂的婆姨们跟随李自成横枪立马,叱咤风云。闯遍天下,进占西安,建大顺政权,为后来攻克北京,立过赫赫战功。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红军先后到达陕北,米脂的婆姨们,积极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在我们

党政军中健在的老一辈巾帼英雄们,不少是在三四十年代,曾经赶着毛驴驮着小米由米脂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

历史上米脂的婆姨们,她们不仅有风姿绰约、明眸皓齿、婀娜多姿的亮丽形象,她们也曾在腊腊的红旗下,擎枪跨马,冲锋陷阵,征战南北,叱咤过历史风云,在我国近代史的画卷中留下米脂婆姨们一代代的风骚。

历史上流传下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历史对陕北俊男倩女们青春奉献的歌颂。刹那间的岁月已匆匆而过,如今陕北有一首“信天游”的民歌,生动而又淳朴地描绘出米脂婆姨们的光彩形象,仍在一代代地流传着歌颂着:

蓝蓝的天空云铺的被/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弯弯的月亮风荡荡地吹/清潭般的眼睛柳叶般的眉/绿油油的麦叶黄灿灿的穗/嫩生生的脸庞红嘟嘟的嘴/尕妹妹一见没有法子睡/揉碎了情哥哥的肝和肺

(下)

地处延安东北与米脂相距约40公里的绥德县,自明末李自成率领这一带农民起义后,这两地的青年男女,由于在三军中英勇作战,威猛异常,他们那青年人独具飒爽英姿的风采,也随着闯王旗传遍天下。后来引得不少文人,从不同的角度,写文章赞誉过这黄土塬下沟沟坎坎内的青年男女。

绥德县地处黄河西岸,无定河流经境内,古代靠近北方游牧民族。

秦汉唐宋时代的隘口要塞多分布在这一地域的东西地带,常为三军鏖战的前沿阵地。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大将蒙恬二人的坟墓就葬于绥德的城郊。

绥德的地貌属黄土高原,一棱棱的黄土塬犹如鱼脊一般,分布在绥德境内,就在这水源缺少贫穷偏僻的地方,却养育出绥德男子汉特有的气质,他们天生的高挑身体,多在一米七五左右,那三角形宽阔的胸膛和直挺挺的腰板,配衬着明显的二肱肌和胸腹部发达的肌肉,一束束地隆现在皮下,走起路来有虎虎生风的男人气魄。这里由于常遭风沙侵袭,即使是从窑洞内走出的汉子们,你注意瞧他们的面庞,多呈黑里透红,那棱角分明的脸庞上方,生就一双炯炯的双目,显得格外有神,他们笔直鼻梁下的一张大嘴中露出的整齐牙齿,虽然显得不够洁白,这是由于多年饮用含高氟的水,但还是飘逸出一股北方男子汉的俊秀之气。早几年有人说影视界缺少男子汉,如果我们的导演肯去一趟绥德的话,那里中国男子汉刚毅挺拔的威武形象随处可见。即便这些汉子们人到老年,脸上布满了沧桑岁月的皱纹,身着反羊皮或黑色衣裤,手擎羊鞭,站在那黄土塬上,唱出一两声《信天游》的高腔板眼,而当今学声乐的男孩子们是绝对不敢从那高八度音阶发声的。倘你与这里的老者们交谈,很少见到他们当中有弯腰驼背或大腹便便呈痴呆老态龙钟状态的老人形象。

绥德的汉子们不仅在历史上能征善战,勇猛彪悍,而且在务农时也能吃苦耐劳,不论是在农活中的挑驮推拽还是耕耙收种,样样精通,自尊自豪心极强,这也是在那陕北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难能品格。

我国历史上早在两千年前铸就黄河文化的敲击礼乐,演绎成如今的腰鼓和威风锣鼓,在大西北人文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意义。每逢盛大庆典节日,绥德汉子们组成的锣鼓表演队总能吸引众多的围观人群。瞧他们一个个头扎羊肚白毛巾,光着上身,裸露出宽阔的胸膛,束一根红腰带,两手擎着鼓棒锣槌,不时地变换出跨、蹲、马、弓步的姿势,将他们的腰肢上下翻腾旋转地扭动,从不同的角度,敲击出铿锵有力、合着节拍的鼓钹锣声,振颤得那黄土地上狼烟四起,随着这一大群汉子们“嗨”的一声高呼,那锣鼓钹声戛然而止,此时凝固了周围的一切,表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凛凛威风。

农闲时节,在那塬下的村子里,最露脸的当数那些汉子们,在那打谷地上摆开练武的场子,他们脱去上衣、扎紧腰身,将那百来斤重的石担石锁玩得上下翻腾飞舞,他们使出抛、接、转、变的技艺,耍出阵阵惊险场面,逗引得四周围观的人群无不拍手称好。

大西北人爱吼秦腔,犹如现代年轻人爱唱流行歌曲一样。绥德的汉子们有时站在那塬上苞谷地里,吼出的一声声秦腔,能将正在行走的羊群喝住。细听他们唱来,那腔调低沉婉转时如泣如诉,断若游丝尚存,又像金石吟鸣,忽地转调;高亢激昂时又犹如一声惊雷,金戈铁马暴风骤雨般地铺天盖地而来,那吼叫声才真正体现出绥德汉子们英雄豪情气概。他们吼出的秦腔内容,大都是汉唐时代,男子应征杀敌、保卫疆土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故事。

绥德的汉子们实可谓大西北男人形象的一个代表,他们独具修长健美的身材、英俊的脸庞、潇洒的风度以及他们的文才武艺,使得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