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

合集下载

洞口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洞口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作者简介王臻(1967—),男,湖南洞口人,本科,林业高级工程师,从事野生资源开发与林下经济工作。

收稿日期2023-09-10洞口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研究王臻(洞口县月溪国有林场,湖南洞口422326)摘要为揭示湖南洞口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对洞口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了统计分析,就其植物区系及特征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洞口县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22科60属145种(含种下分类群)。

该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含热带和寒带性质成分,但属温带性质,复杂的地理成分体现其中。

该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5个优势科、7个优势属,优势科与优势属的种数分别占所有种数的61.38%、38.62%,优势科属明显;单种属近50%,占总属数的46.67%,但种数却只占总种数的19.31%。

中国特有种21种,说明富有特有现象,且较明显。

生态类型有5类,以土生为主。

垂直分布上,以800~1500m 分布较为丰富,达104种。

建议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加强宣传教育,设立自然保护区,整体保护次生林,加强稀有蕨类的繁育保存等。

关键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植物区系;植物资源利用中图分类号S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22-0088-07Research of flora of lycophytes and ferns in Dongkou CountyWANG Zhen(Yuexi State Forest Farm of Dongkou County,Dongkou 422326,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 pines and ferns in Dongkou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were review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145species of stone pines and ferns in 22families in Dongkou county (including plant taxa).Stone pines and ferns in Dongkou county contain tropical and cold zone properties,but they are temperate properties,which means complex geographical components.There are 5dominant families and 7dominant genera,with 61.38%and 38.62%respectively,and the dominant families is nearly 50%,accounting for 46.67%of the total genera,but only 19.31%of the total species.There are 21species endemic to,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endemic and quite obvious.There are 5types of ecological types,mainly native-born.Vertical distribution,with 800-1500m is relatively rich,up to 104species.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stone pines and ferns,set up nature reserves,protect the secondary forests as a whole,and strengthen the breeding and preservation of rare ferns.Keywords lycophytes and ferns;flora;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s植物区系是指各具特征的若干个地区的每个区域,是某一时空区域范围内全体植物的总称,目前,植物区系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1]。

阳明山蕨类植物多样性及地理区系分析

阳明山蕨类植物多样性及地理区系分析
人 ,成 片 或 零 星分 布在 海 拔 l20 150m 的地 0 ~ 0
期 2 3 ,年均降水量 1 0 . m 1 d 7 m,年均相对湿度 6 5 8 %, 7 年均 日照时数 1 2. h 3 。阳明山 自然保护区 1 4 成土母质 以花 岗岩 、 板页岩和砂岩为主 , 土壤类 型 从下至上垂直带谱为水稻土 、 红壤 、 山地黄壤 、 山地 黄棕壤、 草甸棕壤和 山地草甸土等 6 个土类。
区分布有蕨类植物共 4 科 , 4 包括 16 3 8 含变种和变型 )该保护 区中的蕨类植物 的优 势科 、 0 属 7 种( ; 优势属表 现明显 , 优势科 为 : 鳞 毛蕨科 、 蹄盖蕨科 、 水龙骨科 、 金星蕨科 和铁角蕨科 ; 优势属为 : 鳞毛蕨属 、 耳蕨属 、 角蕨属和蹄盖蕨属 。 铁
h v 7 p c e n 1 6 g n r r m 4 f mi e , mo g wh c h o n n a l s ae Dr o trd c a , h ra e e a e 3 8 s e is i 0 e e a f o 4 a l s a n ih te d mi a tfmi e r y p e i a e e At y ic a , i i
地位 , 但对 阳明山蕨类植物 的研究却很少。笔者在
查 阅相 关资 料 和野 外调查 的基础 上 ,从 资源 组成 、
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等方 面 , 阳明山自然保护 区 对
蕨类植物资源和地理区系特点进行探讨 。
1 自然地理状况概述
阳明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南部的 双牌 县 境 内 , 处北 纬 2 。10 2 。91”东 经 地 60 6~ 60 3, 1 5 9~ 1O84 1o05 ”1 l5 7 ,境 内最 高海拔为 l 2 . 4 6 6 m, 最低海拔为 3 0 总面积 1 9 m 。气候属 6 m, 27 5h 2 中亚热带季风湿 润气候 区 , 年均气温 1. 无霜 4 ℃, 2

赫章国家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赫章国家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低。
景 区面积 333h 平 山景 区 位 于 县 境 东 北 , 山 原 3 m , 属 峡谷 地貌 , 海拔 1 6 4 . 0—1 46m。公 园气 候属 中亚 热 2 9
带湿润季风气候 区, 为多雾 , 多阴雨的高原 山区式亚热 带气候类型 , 其基本特征为冬寒夏凉、 冬长夏短 、 水热 同季、 旱 少 雨、3照 偏 少 , 园境 内年 平 均 气 温 春 1 公
别占总科数 的4 .3 、 .8 7 8 % 4 4 %和 87 %。从本区蕨 3 .0 类植 物 的分布 比例 可 以看 出赫 章 国家森 林公 园蕨 类植
物 区系带 有一 定 的热带 亲缘关 系 。
2 2 属 的统计 .
2 2 1 属 的组成 ..
种 )凤 尾 蕨 科 ( tr aee 1属 6种 ) 金 星 蕨 科 、 Pei ca )( d 、
塘景区位于县境中部 , 中山地貌 , 属 海拔 1 4 2 5 0— 2 6 2
m; 平山景区位于赫章县东部 的平山乡境 内, 地理位置
为 14 4 8 ~1 。64 ” 2 。72 ” 2 。 25 ” 0 。93 ” 0 5 4N,7 0 0 ~ 7 1 0N。 4
结果表 明, 本区科 的 区系类型 有 5种 分布 类型 , 以世 界 分布和
L O a g YE Gu -a U Qi , ol n n i
摘要 : 对贵州赫章 国家森林公 园蕨类植物 区 系组成和地 理成分 进行调查 , 并与相邻地 区进 行 比较 , 步分析 了赫章 国家森林 初 公 园蕨 类植物 区系的种类组成及地理特 征。结果表 明: 赫章 国
家森林公 园共有蕨 类植 物 2 3科 4 6属 9 9种 ( 变种 ) 其 中优 含 , 势科 为鳞毛蕨 科 ( rot iaee 、 盖蕨科 ( tyi ee 、 Dype d ca ) 蹄 r A hr ca ) 水 a 龙 骨科 ( oyoica ) 卷 柏 科 ( e g eaee 、 星 蕨 科 Pl daee 、 p S l i l ca ) 金 an l

贵州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

贵州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
a n d g r o w t h o f p t e r i d o p h y t e s ,ma k i n g i t a n i d e a l r e g i o n f o r t h e h i g h l y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f e n r p l a n t s . Ke y wo r d s :p t e r i d o p h y t e s ;a r e a l yp t e s ;f l o r a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Gu i z h o u
第4 1 卷
第 4期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Gu i z h o u F o ms t  ̄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V o 1 . 41 ,No . 4
No v ., 2 01 3
2 0 1 3年 1 1月
贵 州 蕨 类 植 物 属 的分 布 区类 型 及 区 系特 征
充 分发 育创造 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 。 关键词 :蕨类植 物 ; 分 布区类型 ; 贵州 ; 中图分类号 :¥ 7 1 8 . 4 9 文 献标识码 :B
S t u d y o n t h e F l o r a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e r n P l a n t s i n G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
1 贵 州蕨 类植 物 分布 概 况
贵州 省位 于 中国西南 的东南 部 ,介 于东 经 1 0 3 。 3 6 ~1 0 9 。 3 5 、北 纬 2 4 。 3 7 一2 9 。 1 3 之 间 ,地处 云贵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作者:陈永怡谢梅何选泽钟小敏胡国雄来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4年第01期摘要:通過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对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生态类型、区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仁怀市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6科67属269种,其中石松类2科6属16种,蕨类24科61属253种,包括4个仁怀市新记录科、12个仁怀市新记录属、134个仁怀市新记录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凤尾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东南高山丘陵种类较多,西北河谷坡地种类较少;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随海拔升高物种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900~1100 m的海拔梯度范围内种类最多,符合“中间膨胀效应”。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类型多样,土生类型最多,石生类和附生类次之,水生类型最少。

属的区系分析表明仁怀市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以热带成分为主。

关键词:仁怀市;石松类;蕨类;分布格局;新记录中图分类号:Q9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7(2024)01-0000-00国际DOI编码:10.15958/ki.sdnyswxb.2024.01.000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是一类以孢子繁殖的维管植物,是陆地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类群[1]。

传统上,蕨类植物类群被认为是一个自然类群,一般包括松叶蕨类(whisk ferns)、石松类(lycophytes)、木贼类(horsetails)和真蕨类(ferns)。

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传统上界定的蕨类植物并非单系类群,松叶蕨类、木贼类和真蕨类形成一个世系(统称为蕨类植物monilophytes),与种子植物互为姐妹类群[2,3],石松类(包括石松科、水韭科和卷柏科)形成另外一个独立的世系,为其他维管植物的基部类群。

根据PPG I分类系统[3],地球上现存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14目51科337属约11916种,其中石松类包含3目3科18属约1338种,蕨类包含11目48科319属约10578种。

南京宁镇山脉南支蕨类植物区系及园林应用

南京宁镇山脉南支蕨类植物区系及园林应用
which was ancient and relic. The flora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Longwang Mountain in Zhejiang and Yuntai Mountain in
Jiangsu, and less closely related with Huangshan Mountain in Anhui and Gaoleshan Mountain in Zhejiang and distant
第 41 卷 第 3 学 版 )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DOI:10.3969 / j.issn.1000-2006.201602011
Vol.41, No.3
较丰富,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东亚分布物种在该区系占有主要优势。 该区观赏蕨类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但是许多观赏价值较高并有应用前景的蕨类植物还未被认知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蕨类植物区系;生态类型;园林应用;宁镇山脉南支;将军山
中图分类号:Q948.2;S688 文献标志码:A
era and 19 families in the flora, whose integrative coefficient was 0 442, and species richness index was 25.54,which
was the maximum. The dominant family consisted of Thelypteridaceae, while there was no dominant genera in this flora,
May, 2017

巴岳山-西温泉风景名胜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巴岳山-西温泉风景名胜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巴岳山-西温泉风景名胜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分析丁博;邓洪平;字发;唐丽;师胜;李春燕【期刊名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5)001【摘要】在对巴岳山-西温泉风景名胜区蕨类植物初步调查基础上,分析其区系组成及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区蕨类植物丰富,共有166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37科,63属;②单种科、少种科、单种属和少种属较为丰富,充分说明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地质年代起源古老,科和属分化程度较低;③优势科、属比较明显;④科、属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为主的同时,温带分布类型也占一定比例;⑤该区蕨类植物区系与缙云山、红水河沟谷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金佛山的亲缘关系较远.【总页数】5页(P132-136)【作者】丁博;邓洪平;字发;唐丽;师胜;李春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36【相关文献】1.川西雅砻江上游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J], 何飞;谢伟;刘兴良;马钦彦;何亚平;陈俊华;蔡小虎;隆廷伦2.巴岳山-西温泉风景名胜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J], 丁博;李春燕;师胜;唐丽;邓洪平;陈锋3.浙江北雁荡山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J], 郑毅;孙莉;张豪;周莹莹;金孝锋4.川西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地理联系 [J], 何飞;陈俊华;刘兴良;刘世荣;何亚平;蔡小虎;隆廷伦;马钦彦5.福建君子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J], 陈水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科名中文属名拉丁属名蹄盖蕨科安蕨属Anisocampium桫椤科白桫椤属Sphaeropteris岩蕨科膀胱蕨属Protowoodsia水龙骨科抱树莲属Drymoglossum水龙骨科篦齿蕨属Metapolypodium金星蕨科边果蕨属Craspedosorus鳞毛蕨科鞭叶蕨属Cyrtomidictyum石松科扁枝石松属Diphasiastrum球盖蕨科柄盖蕨属Peranema水龙骨科薄唇蕨属Leptochilus中国蕨科薄鳞蕨属Leptolepidium蹄盖蕨科菜蕨属Callipteris铁角蕨科苍山蕨属Ceterachopsis膜蕨科长片蕨属Abrodictyum膜蕨科长筒蕨属Selenodesmium蹄盖蕨科肠蕨属Diplaziopsis铁角蕨科巢蕨属Neottopteris车前蕨科车前蕨属Antrophyum乌毛蕨科崇澍蕨属Chieniopteris石松科垂穗石松属(灯笼草属)Palhinhaea实蕨科刺蕨属Egenolfia裸子蕨科翠蕨属Anogramma鳞始蕨科达边蕨属Tapeinidium骨碎补科大膜盖蕨属Leucostegia箭蕨科带状瓶尔小草属Ophioderma膜蕨科单叶假脉蕨属Microgonium叉蕨科地耳蕨属Quercifilix槲蕨科顶育蕨属Photinopteris蹄盖蕨科短肠蕨属Allantodia铁角蕨科对开蕨属Phyllitis水龙骨科盾蕨属Neolepisorus水龙骨科多足蕨属Polypodium蹄盖蕨科蛾眉蕨属Lunathyrium鳞毛蕨科耳蕨属Polystichum金星蕨科方杆蕨属Glaphylopteridopsis中国蕨科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裸子蕨科粉叶蕨属Pityrogramme裸子蕨科凤了蕨属Coniogramme凤尾蕨科凤尾蕨属Pteris水龙骨科伏石蕨属Lemmaphyllum金星蕨科茯蕨属Leptogramma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禾叶蕨科革舌蕨属Scleroglossum紫萁科革叶紫萁属Plenasium金星蕨科钩毛蕨属Cyclogramma乌毛蕨科狗脊蕨属Woodwardia水龙骨科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 鳞毛蕨科骨碎补属Davallia禾叶蕨科鼓蕨属Acrosorus 莲座蕨科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鳞毛蕨科贯众属Cyclopeltis蹄盖蕨科光叶蕨属Cystoathyrium光叶藤蕨科光叶藤蕨属Stenochlaena铁角蕨科过山蕨属Camptosorus海金沙科海金沙属Lygodium中国蕨科旱蕨属Pellaea禾叶蕨科蒿蕨属Ctenopteris 禾叶蕨科禾叶蕨属Grammitis合囊蕨科合囊蕨属Marattia禾叶蕨科荷包蕨属Calymmodon桫椤科黑桫椤属Gymnosphaera中国蕨科黑心蕨属Doryopteris球盖蕨科红腺蕨属Diacalpe膜蕨科厚壁蕨属Meringium膜蕨科厚边蕨属Crepidopteris 膜蕨科厚叶蕨属Cephalomanes槲蕨科槲蕨属Drynaria槐叶苹科槐叶蘋属Salvinia叉蕨科黄腺羽蕨属Pleocnemia姬蕨科姬蕨属Hypolepis水龙骨科戟蕨属Christiopteris球子蕨科荚果蕨属Matteuccia乌毛蕨科荚囊蕨属Struthiopteris鳞毛蕨科假复叶耳蕨属Acrorumohra蹄盖蕨科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 金星蕨科假鳞毛蕨属Lastrea水龙骨科假瘤蕨属Phymatopteris膜蕨科假脉蕨属Crepidomanes里白科假芒萁属Sticherus金星蕨科假毛蕨属Pseudocyclosorus 蹄盖蕨科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阴地蕨科假阴地蕨属Botrypus骨碎补科假钻毛蕨属Paradavallodes水龙骨科尖嘴蕨属Belvisia剑蕨科剑蕨属Loxogramme鹿角蕨科角蕨属Cornopteris叉蕨科节毛蕨属Lastreopsis水龙骨科节肢蕨属Arthromeris睫毛蕨科睫毛蕨属Pleurosoriopsis 蹄盖蕨科介蕨属Dryoathyrium中国蕨科金粉蕨属Onychium蚌壳蕨科金毛狗属(蚌壳蕨属)Cibotium裸子蕨科金毛裸蕨属Gymnopteris金星蕨科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禾叶蕨科锯蕨属Micropolypodium卷柏科卷柏属Selaginella膜蕨科蕨属Pteridum水龙骨科宽带蕨属Platygyria叉蕨科肋毛蕨属Ctenitis水龙骨科棱脉蕨属Schellolepis蹄盖蕨科冷蕨属Cystopteris里白科里白属Diplopterygium凤尾蕨科栗蕨属Histiopteris槲蕨科连珠蕨属Aglaomorpha蹄盖蕨科亮毛蕨属Acystopteris碗蕨科鳞盖蕨属Microlepia水龙骨科鳞果星蕨属Lepidomicrosorum 鳞毛蕨科鳞毛蕨属Dryopteris鳞始蕨科鳞始蕨属Lindsaea水龙骨科瘤蕨属Phynatosorus瘤足蕨科瘤足蕨属Plagiogyria鳞毛蕨科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卤蕨科卤蕨属Acrostichum鹿角蕨科鹿角蕨属Platycerium膜蕨科蕗蕨属Mecodium金星蕨科卵果蕨属Phegopteriis石杉科马尾杉属Phlegmariurus满江红科满江红属Azolla里白科芒萁属Dicranopteris膜蕨科毛边蕨属Didymoglossum膜蕨科毛杆蕨属Callistopteris金星蕨科毛蕨属Cyclosorus水龙骨科毛鳞蕨属Tricholepidium膜蕨科毛叶蕨属Pleuromanes鳞毛蕨科毛枝蕨属Leptorumohra蹄盖蕨科毛子蕨属Monomelangium膜蕨科膜蕨属Hymenophyllum桫椤科木桫椤属Alsophila木贼科木贼属Equisetum木贼科木贼属(问荆属)Equisetum鳞毛蕨科拟贯众属Cyclopeltis蹄盖蕨科拟鳞毛蕨属Kuniwatsukia水龙骨科拟水龙骨属Polypodiastrum肾蕨科爬树蕨属Arthropteris箭蕨科瓶尔小草属Ophioglossum膜蕨科瓶蕨属Trichomanes苹科蘋属Marsilea七指蕨科七指蕨属Helminthostachys 鳞毛蕨科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膜蕨科球杆毛蕨属 (球杆蕨属)Nesoperis球子蕨科球子蕨属Onoclea蕨科曲轴蕨属Paesia紫萁蕨科绒紫萁属Osmundastrum鳞毛蕨科肉刺蕨属Nothoperanema三叉蕨科三叉蕨属Tectaria叉蕨科三相蕨属Ataxipteris乌毛蕨科扫把蕨属Diploblechnum 叉蕨科沙皮蕨属Hemigramma莎草蕨科莎草蕨属Schizaea水龙骨科扇蕨属Neocheiropteris肾蕨科肾蕨属Nephrolepis金星蕨科圣蕨属Dictyocline鳞毛蕨科石盖蕨属Lithostegia水龙骨科石蕨属Saxiglossum石杉科石杉属Huperzia石松科石松属Lycopodium水龙骨科石韦属Pyrrosia实蕨科实蕨属Bolbitis书带蕨科书带蕨属Vittaria水龙骨科树舌蕨属Dendroglossa蹄盖蕨科双盖蕨属Diplazium双扇蕨科双扇蕨属Dipteris铁角蕨科水鳖蕨属Sinephropteris水韭科水韭属Isoetes水蕨科水蕨属Ceratopteris水龙骨科水龙骨属Polypodiodes水龙骨科丝带蕨属Drymotaenium水龙骨科似薄唇蕨属Paraleptochilus松叶蕨科松叶蕨属Psilotum乌毛蕨科苏铁蕨属Brainea中国蕨科碎米蕨属Cheilanthes藤蕨科藤蕨属Lomariopsis石松科藤石松属Lycopodiastrum蹄盖蕨科蹄盖蕨属Athyrium天星蕨科天星蕨属Christensenia条蕨科条蕨属Oleandra铁角蕨科铁角蕨属Asplenium铁线蕨科铁线蕨属Adiantum金星蕨科凸轴蕨属Metathelypteris膜蕨科团扇蕨属Gonocormus水龙骨科瓦韦属Lepisorus碗蕨科碗蕨属Dennstaedtia蹄盖蕨科网蕨属Dictyodroma藤蕨科网藤蕨属Lomagramma鳞始蕨科乌蕨属Stenoloma乌毛蕨科乌毛蕨属Blechnum乌毛蕨科乌木蕨属Blechnidium稀子蕨科稀子蕨属Monachosorum金星蕨科溪边蕨属Stegnogramma铁角蕨科细辛蕨属Boniniella水龙骨科线蕨属Colysis骨碎补科小膜盖蕨属Araiostegia石松科小石松属Lycopodiella阴地蕨科小阴地蕨属Botrychium金星蕨科新月蕨属Pronephrium水龙骨科星蕨属Microsorum金星蕨科星毛蕨属Ampelopteris水龙骨科修蕨属Selliguea禾叶蕨科穴子蕨属Prosaptia叉蕨科牙蕨属Pteridrys槲蕨科崖姜蕨属Pseudodrynaria岩蕨科岩蕨属Woodsia稀子蕨科岩穴蕨属Ptilopteris燕尾蕨科燕尾蕨属Cheiropleuria铁角蕨科药蕨属Ceterach书带蕨科一条线蕨属Monogramma阴地蕨科阴地蕨属Sceptridium (Botrychium)骨碎补科阴石蕨属Humata中国蕨科隐囊蕨属Notholaena球盖蕨科鱼鳞蕨属Acrophorus蹄盖蕨科羽节蕨属Gymnocarpium水龙骨科羽裂星蕨属Kaulina雨蕨科雨蕨属Gymnogrammitis鳞毛蕨科玉龙蕨属Sorolepidium莲座蕨科原始观音座莲属Archangiopteris裸子蕨科泽泻蕨属Hemionitis金星蕨科沼泽蕨属Thelypteris金星蕨科针毛蕨属Macrothelypteris金星蕨科针毛蕨属(大金星蕨属)Macrothelypteris书带蕨科针叶蕨属Vaginularia中国蕨科中国蕨属Sinopteris肿足蕨科肿足蕨属Hypodematium蹄盖蕨科轴果蕨属Rhachidosorus叉蕨科轴鳞蕨属Dryopsis叉蕨科轴脉蕨属Ctenitopsis中国蕨科珠蕨属Cryptogramma竹叶蕨科竹叶蕨属Taenitis金星蕨科紫柄蕨属Pseudophegopteris紫萁科紫萁属Osmunda骨碎补科钻毛蕨属Davallodes分布区类型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1.世界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1.温带亚洲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8.北温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1.世界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J)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1.东亚广布(H-S-J)1.世界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2.泛热带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1.温带亚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J)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J)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世界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10.旧大陆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1.东亚广布(H-S-J)3.旧大陆热带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8.北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8.北温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J)12-3.中国-日本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12-1.东亚广布(H-S-J)3.旧大陆热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2-1.东亚广布(H-S-J)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0.旧大陆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8.北温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8.北温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1.世界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2-1.东亚广布(H-S-J)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1.东亚广布(H-S-J)8.北温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

广西西岭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区系调查研究

广西西岭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区系调查研究

广西西岭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区系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样方和线路调研的方法,对广西西岭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种子植物组成、类型、分布展开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有维管植物1083种(含种下单位,下同),隶属于184科628属,世界广布的属有51属,占总属数的8.96%。

分布有蕨类植物34科59属107种,分别占全区56科155属832种的60.71%,38.06%和12.86%。

可见在保护区相对较小的面积内蕨类植物是比较丰富。

保护区特性中与桂北、桂南其他地区较为相似,与广东、云南地区差异显著。

关键词:保护区;区系;自然资源,西岭山自然保护区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的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地质构造及水源等自然综合体为核心的自然区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

建立保护区是拯救、维持、和保护濒危物种的最有力措施,对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西岭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境内,为南岭山脉都庞岭余脉,地跨朝东、城北、富阳、柳家4个乡镇,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4公里,总面积26.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3.5%。

年平均日照仅1268.7小时,日照百分率只有29%,属中国日照最少地区之一。

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积温5233.9~6843.0℃,年降水1380~2700mm,土壤跨越中、南亚热带两个生物气候带,南麓属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北坡为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红壤。

该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及其丰富,先就保护区内植物资源进行科考调研,为该保护区内生态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参照2019年5月份完成关于西岭山本底数据和资料收集。

野外调查时间为2019年7-10月采用样地调查和线路调查对保护区内植物资源进行普查[2]。

只是不同类型的样方进行记录(10 m*10 m);设置5~10 km的样方路线进行调研,并采集标本进行鉴定。

重庆蕨类植物区系分析表 __属类统计

重庆蕨类植物区系分析表 __属类统计

Selaginella Beauv.Lyeepodiastrum Holub 7卷柏属原始观音坐莲属瓶尔小草属12 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石杉属马尾杉属HuperziaBe rnhardi Phlegmariurus中文科名拉丁科名扁枝石松属藤石松属假阴地蕨属阴地蕨属木贼属松叶蕨属Equisetum L.Psilotum Swartz Botrypus Michx 10.旧大陆温带分布Angiopteris Hoffm.Osmunda L.紫萁蕨属蕗蕨属团扇蕨属Sceptridium Lyon Ophioglossum Linn 乌蕨属羽节蕨属介蕨属亮毛蕨属蹄盖蕨属凤丫蕨属旱蕨属Dennstaedtia Bernh.Mierelepia PreslAleuritopteris Cheilosoria Trev.Notholaena pellaea瘤足蕨属鳞盖蕨属鳞始蕨属木桫椤属黑桫椤属碗蕨属假脉蕨属瓶蕨属芒萁属海金沙属Lygodium Swartz Hymenophyllum SmithMecodium Presl excope I.PlagiogyriaDieranopteris Bernh Diplopterygium 21 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8.北温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分布区序号书带蕨属7321221121211 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riehomanes L.Gymnosphaera Blume indsaea Dryand.ex smith 2 2.泛热带分布StenolomaHypolepis Bernh.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211 2.泛热带分布2781283222123223分布区类型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隐囊蕨属姬蕨属 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凤尾蕨属粉背蕨属 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8.北温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假蹄盖蕨属 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铁线蕨属蕨属2OnychiUm kaulf.Adiantum L.碎米蕨属 2.泛热带分布Athyriopsis Ching Acystopteris Nakai 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312—18Diphasiastrum Holub palhinhoea Lyeopodium L.Crepidomanes Presl Gonocormus V.d.B.Alsophil R. Br.pteridium Gled. ex Scop.12-1.东亚广布(H-S-灯笼草属石松属里白属膜蕨属Coniogramme金粉蕨属Pteris L.1.世界分布金毛裸蕨属Gymnopteris Bernh Vittaria Smith Athyrium Alston Gymnoearpium Newm Dryoathyritium Ching 102112—112-1.东亚广布(H-S-2.泛热带分布双扇蕨属肾蕨属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11.温带亚洲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8.北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8.北温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针毛蕨属肠蕨属Diplaziopsis C.Chr 紫柄蕨属乌毛蕨属狗脊蕨属Aspleniem L.woodsia R.BBlechunm L.Woodwardia Smith 7.热带亚洲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Pesudophegopteris Ching Pseudoeyelosorus Ching Macrothelypleris 茯蕨属Cyelogramma Tagawa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Leptogramma J.Smith 新月蕨属卵果蕨属Metathelupteris phegopteris F‘ee圣蕨属假毛蕨属毛蕨属溪边蕨属沼泽蕨属Stegnogramma BlThelypteris Schmidel 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 12—121 1.世界分布12-1.东亚广布(H-S-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12-2.中国-喜马拉雅分12—277.热带亚洲分布7436 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12-1.东亚广布(H-S-512—1 2.泛热带分布凸轴蕨属肿足蕨属金毛狗属Cibotium Kaulf.星毛蕨属Ampelopteris Kunze 212—1 3.旧大陆热带分布双盖蕨属短肠蕨属安蕨属Diplazium Swartz Auantodia R.Brown 7.热带亚洲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1.世界分布荚囊蕨属 1.世界分布2271821肉刺蕨属毛枝蕨属耳蕨属贯众属黔蕨属鳞毛蕨属丝带蕨属复叶耳蕨属肋毛蕨属轴脉蕨属实蕨属三叉蕨属Ctenitopsis 水龙骨属Dryopteris Adans.Cyeloscrus Link Pronephrium.presl Polystichum Roth Phanerophlebiopsis Ching Tectaria Cav.Dipteris Reinw.Glaphyropteridopsis Hypodematium Kunze Nothoperanenia struthiopteris Scop.Leptorumohra H.ItoPolypodiodesDrymotaenium Makino 1.世界分布8.北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74266226212212—1712—3角蕨属Cornopteris NakaiAnisoeampium Presl Peranema D. Don 岩蕨属蛾眉蕨属Lunathyrium Koidz.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 Ching 铁角蕨属Dictyocline Moore 钩毛蕨属方秆蕨属Bolbitis Sehott Nephrolepis Schott Cyrtomium Presl Araehniodes Blume Ctenitis(c.chr) C.Chr .荚果蕨属Matteuccia Todaro 鱼鳞蕨属柄盖蕨属Acrophorus Presl 12—3611918812—212—21316鳞果星蕨属假瘤蕨属节肢蕨属骨牌蕨属12-3.中国-日本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石蕨属石韦属瓦韦属满江红属总属数:110盾蕨属鳞果星蕨属拟水龙骨属蘋属槐叶蘋属星蕨属线蕨属槲蕨属剑蕨属Lepidomicrosorum Pyrrosia MirbelLepisorus (J.smith) Ching Phymatopsis J.smith Lepidogramtnitis Ching Neolepisorus Ching Polypodiastrum Ching Saxiglossum Ching Marsilea L.Salvinia Seguier Arthromeris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12-3.中国-日本分布1.世界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Loxogramme Presl Mierosorium Link Colysis PreslDrynaria (Bory )J.sm.Lepidomieroserium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1.世界分布12-1.东亚广布(H-S-12-2.中国-喜马拉雅分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12-2.中国-喜马拉雅分1.世界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3.旧大陆热带分布612—312—3512—3112—112—2612—21 1.世界分布11Azolla lam. 1.世界分布6351布布布布布(H-S-J)布(H-S-J)带美洲分布带非洲分布断分布带非洲分布带美洲分布布(H-S-J)(H-S-J)带大洋洲分布(H-S-J)带非洲分布拉雅分布拉雅分布拉雅分布带非洲分布分布带非洲分布带非洲分布(H-S-J)分布分布分布带大洋洲分布带非洲分布分布带非洲分布拉雅分布(H-S-J)拉雅分布带非洲分布布带大洋洲分布。

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第39卷第12期2020年12月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Vol.39No.12Nov.2020doi:10.3969/j.issn.1006-9690.2020.12.013韶关南雄市观音崇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王梦楠,胡希军*,梁胜,韦宝嫡,李芮芝(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韶关南雄市观音崇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周边相邻3个研究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1)观音崇自然保护区共统计到蕨类植物28科49属93种,优势科为水龙骨科、鳞毛蕨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单种科9个,单种属26个;该区蕨类植物起源古老,进化关系连贯;优势科属明显,分化水平不高,以寡种科属居多。

(2)该区蕨类生态类型多样,土生蕨类62种、附生蕨类28种、水生蕨类3种,分别占总种数的66.66%、30.11%,3.23%o(3)该区蕨类植物热带分布种类占绝对优势,热带种类分布科、属、种分别占除世界分布类型外总科、属、种的84.21%,83.72%、65.93%;在种水平上以热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广布为主,整体呈现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

(4)在地理亲缘关系上,观音耒自然保护区与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联系最为密切,与冠密山次之,与丹霞山的关系则较为疏远。

关键词蕨类植物;植物区系;区系相似性;观音崇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Q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90(2020)12-0065-06 Fern Flora of Guanyindong Nature Reserve in Nanxiong,ShaoguanWang Mengnan,Hu Xijun*,Liang Sheng,Wei Baojing,Li Ruizhi(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and Technology,Changsha410004,China)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mpilation,we analyzed the flora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types of Guanyindong Nature Reserve in Nanxiong,Shaoguan,and the similarities among three neighboring study area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re were93species of pteridophytes belonging to49genus and28families in Guanyindong Nature Reserve.The dominant families were Polypodiaceae, Dryopteridaceae,Pteridaceae,and Thelypteridaceae.There were9monotypic families and26monotypic genus.The origin of the flora in this area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 and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was coherent.The dominant families and genus were obvious,while the level of differentiation was not high and most of them belonged to oligophytic families and genus.(2)The ecological types of fems in this area were diverse,with62species of terraphytes,28species of epiphytes and3species of hydrophytes,accounting for66.66%,30.11%,and3.23%of the total respectively.(3)The fem flora in this area was generally tropical.The tropical families,genus and species accounted for84.21%,83.72%,and65.93%of the total families,genus and species respectively;At the species level,they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ropical Asia and East Asia,and the fem flora had a permeable transition from tropical zones to temperate zones.(4)Gegraphically,the fem flora of Guanyindong Nature Reserve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em flora of Firminana danxiaens Nature Reserve,followed by Guanzhai Moun­tain,and distanced from Danxia Mountain.Key words Pteridophyte;Flora;Floristic similarity;Guanyindong Nature Reserve收稿日期:2020-08-22,录用日期:2020-ll-06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野生植物保护项目(2016ZWZY06);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710);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资助(湘教通[2018]469号)。

中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

中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

中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中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导言:中国地域广阔,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蕨类植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其分布区类型和区系特征对于理解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区系特征,并分享个人对该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1. 中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国境内的蕨类植物属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根据分布区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1 热带分布区中国南部的广东、海南、云南等地是中国主要的热带分布区。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发达。

在这些地区,大量的热带蕨类植物属分布,并且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

热带分布区的蕨类植物以蕨类植物科为主,包括蕨科、水龙骨科等。

1.2 亚热带分布区中国东南部的福建、台湾、江浙沪等地是中国的亚热带分布区。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冬季较短,夏季炎热潮湿。

亚热带分布区的蕨类植物以蕨类植物科为主,包括蕨科、水龙骨科等。

1.3 温带分布区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是中国的温带分布区。

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季较寒冷,夏季较炎热。

温带分布区的蕨类植物以多年生蕨类植物为主,包括蕨科、水龙骨科等。

2. 中国蕨类植物属的区系特征中国的蕨类植物属区系特征丰富多样,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2.1 物种丰富度高中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超过1000多个属,3000多个种。

这与中国广阔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对于研究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特征至关重要。

2.2 物种分布格局复杂中国蕨类植物的物种分布格局复杂多样。

这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的差异有关。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物种分布主要以热带性和亚热带性的物种为主,而温带地区的物种分布则以温带性的物种为主。

2.3 物种多样性的高峰区中国蕨类植物具有一些物种多样性的高峰区,即物种丰富度较高的特定地理区域。

中国 蕨类植物区系

中国 蕨类植物区系

科名中文属名拉丁属名蹄盖蕨科安蕨属Anisocampium桫椤科白桫椤属Sphaeropteris岩蕨科膀胱蕨属Protowoodsia水龙骨科抱树莲属Drymoglossum水龙骨科篦齿蕨属Metapolypodium金星蕨科边果蕨属Craspedosorus鳞毛蕨科鞭叶蕨属Cyrtomidictyum石松科扁枝石松属Diphasiastrum球盖蕨科柄盖蕨属Peranema水龙骨科薄唇蕨属Leptochilus中国蕨科薄鳞蕨属Leptolepidium蹄盖蕨科菜蕨属Callipteris 铁角蕨科苍山蕨属Ceterachopsis膜蕨科长片蕨属Abrodictyum膜蕨科长筒蕨属Selenodesmium蹄盖蕨科肠蕨属Diplaziopsis铁角蕨科巢蕨属Neottopteris车前蕨科车前蕨属Antrophyum乌毛蕨科崇澍蕨属Chieniopteris石松科垂穗石松属(灯笼草属)Palhinhaea实蕨科刺蕨属Egenolfia裸子蕨科翠蕨属Anogramma鳞始蕨科达边蕨属Tapeinidium骨碎补科大膜盖蕨属Leucostegia箭蕨科带状瓶尔小草属Ophioderma膜蕨科单叶假脉蕨属Microgonium叉蕨科地耳蕨属Quercifilix槲蕨科顶育蕨属Photinopteris蹄盖蕨科短肠蕨属Allantodia铁角蕨科对开蕨属Phyllitis水龙骨科盾蕨属Neolepisorus水龙骨科多足蕨属Polypodium蹄盖蕨科蛾眉蕨属Lunathyrium鳞毛蕨科耳蕨属Polystichum金星蕨科方杆蕨属Glaphylopteridopsis 中国蕨科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裸子蕨科粉叶蕨属Pityrogramme裸子蕨科凤了蕨属Coniogramme凤尾蕨科凤尾蕨属Pteris水龙骨科伏石蕨属Lemmaphyllum金星蕨科茯蕨属Leptogramma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禾叶蕨科革舌蕨属Scleroglossum紫萁科革叶紫萁属Plenasium金星蕨科钩毛蕨属Cyclogramma乌毛蕨科狗脊蕨属Woodwardia水龙骨科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 鳞毛蕨科骨碎补属Davallia禾叶蕨科鼓蕨属Acrosorus 莲座蕨科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鳞毛蕨科贯众属Cyclopeltis蹄盖蕨科光叶蕨属Cystoathyrium光叶藤蕨科光叶藤蕨属Stenochlaena铁角蕨科过山蕨属Camptosorus海金沙科海金沙属Lygodium中国蕨科旱蕨属Pellaea禾叶蕨科蒿蕨属Ctenopteris 禾叶蕨科禾叶蕨属Grammitis合囊蕨科合囊蕨属Marattia禾叶蕨科荷包蕨属Calymmodon桫椤科黑桫椤属Gymnosphaera中国蕨科黑心蕨属Doryopteris球盖蕨科红腺蕨属Diacalpe膜蕨科厚壁蕨属Meringium膜蕨科厚边蕨属Crepidopteris 膜蕨科厚叶蕨属Cephalomanes槲蕨科槲蕨属Drynaria槐叶苹科槐叶蘋属Salvinia叉蕨科黄腺羽蕨属Pleocnemia姬蕨科姬蕨属Hypolepis水龙骨科戟蕨属Christiopteris 球子蕨科荚果蕨属Matteuccia乌毛蕨科荚囊蕨属Struthiopteris鳞毛蕨科假复叶耳蕨属Acrorumohra蹄盖蕨科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 金星蕨科假鳞毛蕨属Lastrea水龙骨科假瘤蕨属Phymatopteris膜蕨科假脉蕨属Crepidomanes里白科假芒萁属Sticherus金星蕨科假毛蕨属Pseudocyclosorus 蹄盖蕨科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阴地蕨科假阴地蕨属Botrypus骨碎补科假钻毛蕨属Paradavallodes 水龙骨科尖嘴蕨属Belvisia剑蕨科剑蕨属Loxogramme鹿角蕨科角蕨属Cornopteris叉蕨科节毛蕨属Lastreopsis水龙骨科节肢蕨属Arthromeris睫毛蕨科睫毛蕨属Pleurosoriopsis 蹄盖蕨科介蕨属Dryoathyrium中国蕨科金粉蕨属Onychium蚌壳蕨科金毛狗属(蚌壳蕨属)Cibotium裸子蕨科金毛裸蕨属Gymnopteris金星蕨科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禾叶蕨科锯蕨属Micropolypodium卷柏科卷柏属Selaginella膜蕨科蕨属Pteridum水龙骨科宽带蕨属Platygyria叉蕨科肋毛蕨属Ctenitis水龙骨科棱脉蕨属Schellolepis蹄盖蕨科冷蕨属Cystopteris里白科里白属Diplopterygium凤尾蕨科栗蕨属Histiopteris槲蕨科连珠蕨属Aglaomorpha蹄盖蕨科亮毛蕨属Acystopteris碗蕨科鳞盖蕨属Microlepia水龙骨科鳞果星蕨属Lepidomicrosorum 鳞毛蕨科鳞毛蕨属Dryopteris鳞始蕨科鳞始蕨属Lindsaea水龙骨科瘤蕨属Phynatosorus瘤足蕨科瘤足蕨属Plagiogyria鳞毛蕨科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卤蕨科卤蕨属Acrostichum鹿角蕨科鹿角蕨属Platycerium膜蕨科蕗蕨属Mecodium金星蕨科卵果蕨属Phegopteriis石杉科马尾杉属Phlegmariurus满江红科满江红属Azolla里白科芒萁属Dicranopteris膜蕨科毛边蕨属Didymoglossum膜蕨科毛杆蕨属Callistopteris 金星蕨科毛蕨属Cyclosorus水龙骨科毛鳞蕨属Tricholepidium膜蕨科毛叶蕨属Pleuromanes鳞毛蕨科毛枝蕨属Leptorumohra蹄盖蕨科毛子蕨属Monomelangium膜蕨科膜蕨属Hymenophyllum桫椤科木桫椤属Alsophila木贼科木贼属Equisetum木贼科木贼属(问荆属)Equisetum鳞毛蕨科拟贯众属Cyclopeltis蹄盖蕨科拟鳞毛蕨属Kuniwatsukia水龙骨科拟水龙骨属Polypodiastrum肾蕨科爬树蕨属Arthropteris箭蕨科瓶尔小草属Ophioglossum膜蕨科瓶蕨属Trichomanes苹科蘋属Marsilea七指蕨科七指蕨属Helminthostachys 鳞毛蕨科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 膜蕨科球杆毛蕨属 (球杆蕨属)Nesoperis球子蕨科球子蕨属Onoclea蕨科曲轴蕨属Paesia紫萁蕨科绒紫萁属Osmundastrum鳞毛蕨科肉刺蕨属Nothoperanema三叉蕨科三叉蕨属Tectaria叉蕨科三相蕨属Ataxipteris乌毛蕨科扫把蕨属Diploblechnum 叉蕨科沙皮蕨属Hemigramma莎草蕨科莎草蕨属Schizaea水龙骨科扇蕨属Neocheiropteris肾蕨科肾蕨属Nephrolepis金星蕨科圣蕨属Dictyocline鳞毛蕨科石盖蕨属Lithostegia水龙骨科石蕨属Saxiglossum石杉科石杉属Huperzia石松科石松属Lycopodium水龙骨科石韦属Pyrrosia实蕨科实蕨属Bolbitis书带蕨科书带蕨属Vittaria水龙骨科树舌蕨属Dendroglossa蹄盖蕨科双盖蕨属Diplazium双扇蕨科双扇蕨属Dipteris铁角蕨科水鳖蕨属Sinephropteris 水韭科水韭属Isoetes水蕨科水蕨属Ceratopteris水龙骨科水龙骨属Polypodiodes水龙骨科丝带蕨属Drymotaenium水龙骨科似薄唇蕨属Paraleptochilus松叶蕨科松叶蕨属Psilotum乌毛蕨科苏铁蕨属Brainea中国蕨科碎米蕨属Cheilanthes藤蕨科藤蕨属Lomariopsis石松科藤石松属Lycopodiastrum蹄盖蕨科蹄盖蕨属Athyrium天星蕨科天星蕨属Christensenia条蕨科条蕨属Oleandra铁角蕨科铁角蕨属Asplenium铁线蕨科铁线蕨属Adiantum金星蕨科凸轴蕨属Metathelypteris膜蕨科团扇蕨属Gonocormus水龙骨科瓦韦属Lepisorus碗蕨科碗蕨属Dennstaedtia蹄盖蕨科网蕨属Dictyodroma藤蕨科网藤蕨属Lomagramma鳞始蕨科乌蕨属Stenoloma乌毛蕨科乌毛蕨属Blechnum乌毛蕨科乌木蕨属Blechnidium稀子蕨科稀子蕨属Monachosorum金星蕨科溪边蕨属Stegnogramma铁角蕨科细辛蕨属Boniniella水龙骨科线蕨属Colysis骨碎补科小膜盖蕨属Araiostegia石松科小石松属Lycopodiella阴地蕨科小阴地蕨属Botrychium金星蕨科新月蕨属Pronephrium水龙骨科星蕨属Microsorum金星蕨科星毛蕨属Ampelopteris水龙骨科修蕨属Selliguea禾叶蕨科穴子蕨属Prosaptia叉蕨科牙蕨属Pteridrys槲蕨科崖姜蕨属Pseudodrynaria岩蕨科岩蕨属Woodsia稀子蕨科岩穴蕨属Ptilopteris燕尾蕨科燕尾蕨属Cheiropleuria铁角蕨科药蕨属Ceterach书带蕨科一条线蕨属Monogramma阴地蕨科阴地蕨属Sceptridium (Botrychium) 骨碎补科阴石蕨属Humata中国蕨科隐囊蕨属Notholaena球盖蕨科鱼鳞蕨属Acrophorus蹄盖蕨科羽节蕨属Gymnocarpium水龙骨科羽裂星蕨属Kaulina雨蕨科雨蕨属Gymnogrammitis鳞毛蕨科玉龙蕨属Sorolepidium莲座蕨科原始观音座莲属Archangiopteris裸子蕨科泽泻蕨属Hemionitis金星蕨科沼泽蕨属Thelypteris金星蕨科针毛蕨属Macrothelypteris金星蕨科针毛蕨属(大金星蕨属)Macrothelypteris书带蕨科针叶蕨属Vaginularia中国蕨科中国蕨属Sinopteris肿足蕨科肿足蕨属Hypodematium蹄盖蕨科轴果蕨属Rhachidosorus叉蕨科轴鳞蕨属Dryopsis叉蕨科轴脉蕨属Ctenitopsis中国蕨科珠蕨属Cryptogramma竹叶蕨科竹叶蕨属Taenitis金星蕨科紫柄蕨属Pseudophegopteris紫萁科紫萁属Osmunda骨碎补科钻毛蕨属Davallodes分布区类型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1.世界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1.温带亚洲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8.北温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1.世界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J)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1.东亚广布(H-S-J)1.世界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2.泛热带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1.温带亚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J)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J)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世界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10.旧大陆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1.东亚广布(H-S-J)3.旧大陆热带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8.北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8.北温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世界分布2.泛热带分布12-1.东亚广布(H-S-J)12-3.中国-日本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12-1.东亚广布(H-S-J)3.旧大陆热带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2-1.东亚广布(H-S-J)2.泛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世界分布1.世界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12-3.中国-日本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0.旧大陆温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8.北温带分布3.旧大陆热带分布2.泛热带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8.北温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4.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分布1.世界分布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泛热带分布13.中国特有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2-1.东亚广布(H-S-J)12-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8.北温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12-1.东亚广布(H-S-J)8.北温带分布7.热带亚洲分布。

植物学 蕨类植物

植物学 蕨类植物

第九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第一节:蕨类植物概述 第二节:松叶蕨亚门 第三节:石松亚门 第四节:水韭亚门 第五节:楔叶蕨亚门 第六节:真蕨亚门 第七节: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第一节 蕨类植物概述一、基本特征 1、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类群,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低等的维管植物,同时又是颈卵器植物和有 胚植物。

ƒ (1)有根、茎、叶分化,具维管组织; ƒ (2)孢子体发达,配子体不发达(原叶体,都能独立生活); ƒ (3)无性生殖只产生孢子、不产生种子,为孢子植物; ƒ (4)有性生殖时在配子体上形成精子器、颈卵器,故又称颈卵 器植物,合子萌发形成胚(有胚植物)。

ƒ (5)异形世代交替生活史2、习性及分布ƒ 地球上约12000多种,绝大多数为草本。

ƒ 我国约2600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产南各省区及台湾省等地,特别以云南种类丰富,约1000多种, ƒ 习性:喜阴湿、湿暖,以热带、亚热带为分布中心。

二、孢子体ƒ 体表附属物:表皮毛和鳞片 ƒ 根:多数具不定根,具较好的吸收能力,极少数原始种 类仅具假根。

ƒ 茎: ƒ 叶: ƒ 孢子囊和孢子蕨类植物表皮毛和鳞片茎可分为几种类型ƒ 根状茎:地下横走或匍匐地面或斜生、蔓生等。

ƒ 气生茎、地上茎:在地表以上,原始的二叉分枝、较高级的为单轴分枝,少不分枝。

ƒ 直立茎:直立粗状为树干状,如树蕨属的桫椤等。

ƒ 茎的中柱类型主要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多环管状中柱,木质部主要由管胞和薄壁组织 构成,韧皮部主要由筛胞,筛管及韧皮薄壁组织构 成,一般无形成层。

蕨类植物的管胞和导管叶的分类ƒ 根据起源方式、形态、结构:¾ 小型叶:主要存在于拟蕨中,延生起源,无叶隙和叶柄,只 具一个单一不分枝的叶脉,为原始的类型。

¾ 大型叶:顶枝起源,有叶片、叶柄两部分,有维管束,叶隙 有或无,叶脉多分枝,存在于真蕨类,较进化的类型。

西藏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特征

西藏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特征

西藏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特征汪书丽;罗建【摘要】为了摸清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和资源特征,为该区蕨类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查阅《西藏植物志》和标本,结合色季拉山多年植物调查名录,对该区野生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用途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1)色季拉山共有蕨类植物资源29科、57属、19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分别占西藏蕨类植物总科、属、种的65.91%、45.24%、41.70%;优势科为鳞毛蕨科(3属/50种)、水龙骨科(9属/31种)、蹄盖蕨科(7属/22种)、中国蕨科(6属/14种),优势属为鳞毛蕨属(27种)、耳蕨属(19种).(2)色季拉山蕨类植物的地理成分以热带类型的科和属占优势(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科、属的80.00%、68.18%),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生态分布类型以陆生为主(118种,占60.20%),其次为附生(45种,占22.96%).(3)色季拉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66种,且以清热药种类最多(30种);观赏蕨类植物共有71种(其中新增加23种);食用蕨类植物共有14种,且多以嫩叶或嫩茎或根状茎为食;少数蕨类还具有指示、工业原料、饲料和绿肥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在西藏蕨类植物区系中占很大比例,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8(038)008【总页数】8页(P1534-1541)【关键词】蕨类植物资源;区系;开发利用;色季拉山【作者】汪书丽;罗建【作者单位】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 860000;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林芝 860000;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林芝 860000;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 860000;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林芝 860000;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林芝 86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36;Q948.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蕨类植物的开发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有“无花之美”的称号,而药用蕨类植物含有酚类、三萜类化合物、甾类、黄酮类及生物碱等多种活性物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疾病有明显的疗效[1,2]。

极小种群植物玉龙蕨的群落调查及生态位分析

极小种群植物玉龙蕨的群落调查及生态位分析

极小种群植物玉龙蕨的群落调查及生态位分析余潇;张宝;区智;李双智;邓莉兰【摘要】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掌握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玉龙蕨的群落构成及特征,通过对云南省迪庆州玉龙蕨自然居群5个样地的调查统计,分析了其群落特点、区系特征、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①玉龙蕨有4种生活群落类型;②群落植物资源相对稀少,共有维管束植物34科53属62种;③群落种子植物区系构成以温带分布属为主,占总属数的78.43%;④玉龙蕨生态位宽度相对适中,与珠芽蓼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玉龙蕨;群落特点;区系特征;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作者】余潇;张宝;区智;李双智;邓莉兰【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昆明 650224;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昆明 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玉龙蕨属(Sorolepidium)的多年生蕨类植物[1],按IUCN地方濒危等级标准评价属于“极危种(CR)”,它是中国的特有种及特有属,为稀有植物,对研究亚洲高山或喜马拉雅山脉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及东亚植物区系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蕨类形态和生态条件关系的重要物种[2].玉龙蕨在我国只分布于西藏东部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等海拔4 200~4 300 m的高山地带冰川边缘,雪线附近的流石滩岩隙.据《云南省第一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报告数据显示,玉龙蕨在云南省的分布数量极少,仅零星分布于丽江、香格里拉(中甸)和德钦等三地,分布面积约为150 hm2.由于高山冰川地段的下延,昼夜温差增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在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每年的夏季,在局部地带才有玉龙蕨生长.目前,关于玉龙蕨的研究除植物分类学、形态解剖学以外,关于其群落生态、植物生理等方面都处于空白状态.以国家林业局《云南省第二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为契机,对云南省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德钦和维西三县的玉龙蕨进行了样方群落调查,分析研究了玉龙蕨的群落结构和生态位,以期为玉龙蕨的濒危机制及极小种群保护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1 研究地概况研究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东经98°35′38″~100°18′22″,北纬26°52′10″~29°15′09″,辖香格里拉、德钦及维西三县.该地位于为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居横断山脉南端,地貌以山地、古高原面和岭峰为主,为著名的三江并流景观区.迪庆州为典型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性温带和寒温带气候,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干湿季明显.由于地貌海拔高差悬殊,垂直气候明显,森林植被类型非常丰富.5个自然居群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1 研究样地的基本情况Tab.1 Natural condition of sample zones编号放样点海拔/m坡向坡度/(°)郁闭度/%盖度/%岩石裸露率/%1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村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98东北坡30204010~252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村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81西北28108030~353香格里拉市小中甸乡天宝雪山3866西南30406050~654香格里拉市小中甸乡天宝村3897西南40205040~555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石卡雪山4379东南40404550~652 研究方法2.1 样地设置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在迪庆州玉龙蕨分布集中的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利用样方法设置了5个样地,样方面积25(5 m×5 m)m2,记录目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境、种群密度、分布范围大小等信息.由于玉龙蕨常生长于高海拔的雪山流石滩顶部、积雪地,其生境群落中乔木树种较少,所以本调查根据其生境,群落中调查的重点为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名称、频度、盖度和优势度.根据其群落中优势种的分布情况,进行群落划分及命名.2.2 数据分析1)物种重要值的计算:重要值其中:相对盖度=某个物种的盖度/所有种的盖度×100%;相对频度=某个物种的频度/全部种的频度×100% [3].2)生态位宽度的计算:采用Simpson-Yule和Shannon-Wiener指数两种计算公式进行分析.Simpson-Yule(Bi)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式中Bi为种群i的生态位宽度,nij为种群i利用资源状态j的数量(以种群i在第j样方的重要值表示),Ni为种群i的总数量,r为样地数.Shannon-Wiener(Bi′)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为:3)生态位重叠值的计算采用王刚[5]的计算方法:;式中 Lih、Lhi分别指物种i对物种h、物种h对物种i的生态位重叠指数,Bi、Bh 分别为物种i、h的生态位宽度[6-10],Pij、Phj分别为种群h在第j个资源状态重要值占其重要值总数的比例.3 结果与分析3.1 玉龙蕨自然分布群落特点玉龙蕨的分布范围极其狭窄,本次调查仅在在香格里拉市的天宝山、石卡大雪山,德钦县的奔子栏镇达日山(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找到该物种,主要生于海拔3 700~4 700 m的高山地带冰川边缘、雪线附近的流石滩岩隙和顶部、积雪地、矮杜鹃灌丛、草甸、石灰岩岩隙中、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喜严寒和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由于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于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有短暂的暖季(7-8月),当地表解冻消融后,在局部地带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的才有玉龙蕨成长,其生存环境极其残酷.玉龙蕨在调查样地内多呈块状分布,所处的群落多为稀疏灌木层,其盖度变化较大,最大的可达80%,最小的仅为39%.与玉龙蕨伴生的物种相对较为稳定,常见的乔木植物有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糙皮桦(Betula utilis)等,灌木植物有樱草杜鹃(Rhododendron primuliflorum)、小檗(Berberis amurensis)、川滇绣线菊(Spiraea schneideriana)、高山柏(Sabina squamata)等,草本植物有苔草(Carex ssp.)、雪地虎耳草(Saxifraga chionophila)、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拟耧斗菜(Paraquilegia microphylla)、橐吾(Ligularia sibirica)、蟹甲草(Parasenecio forrestii)、刺叶点地梅(Androsace spinulifera)、鳞片柳叶菜(Epilobium sikkimense)、狭果蝇子草(Silene huguettiae)、川西凤仙花(Impatiens apsotis)等.这些稳定的伴生物种具有对极端环境抗逆性较强,易于繁殖的共同特性.表2 玉龙蕨群落样地物种重要值Tab.2 Importance values of Sorolepidiumglaciale community物种拉丁学名重要值(IV)黄果冷杉Abiesernestii23.32糙皮桦Betulautilis20.87樱草杜鹃Rhododendronprimuliflorum17.65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13.58黄绿香青Anaphalisvirens7.46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6.21玉龙蕨Sorolepidiumglaciale5.94橐吾Ligulariasibirica4.42雪地虎耳草Saxifragachionophila2.64苔草Carexssp.1.73表3 迪庆州玉龙蕨群落物种组成Tab.3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Sorolepidium glaciale community in Diqing植物类群科数属数种数蕨类植物123维管束植物种子植物335159合计345362种子植物裸子植物233 被子植物314856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264351 单子叶植物555根据群落样地调查表的统计以及物种重要值(表2)的计算,玉龙蕨的生活群落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1)黄果冷杉/糙皮桦+蔷薇/木姜子+三七/珠子参+玉龙蕨.主要分布在德钦县奔子栏镇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等地.该群落的盖度较低,生物生长状况较差,人为破坏较大,主要干扰方式是放牧和采集.玉龙蕨主要生长在陡坡的黄果冷杉林下,由于上层乔木及灌木的郁闭度和盖度较低,没能为玉龙蕨生长提供合适的遮阴环境和下层湿度,造成个体植株较少,群落中几乎无更新小植株.2)冷杉+川滇绣线菊/锦毛房杜鹃/花楸+苔草/圆穗蓼/虎耳草+玉龙蕨.主要分布在德钦县奔子栏镇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是玉龙蕨在针叶林下生长最为适宜的群落类型.在该群落中,群落结构较为合理,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乔、灌层的盖度和郁闭度均较高,达到70%以上,为玉龙蕨的生长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玉龙蕨的伴生草本植物也较为丰富,如蟹甲草(Parasenecio forrestii)、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拟耧斗菜(Paraquilegia microphylla)等与玉龙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伴生关系.在该群落中,玉龙蕨生长状况较为健康,有较多的处于更新期的幼株.3)樱叶杜鹃/小檗+珠芽蓼+玉龙蕨.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乡天宝雪山的高山流石滩附近的灌木丛下,这是玉龙蕨生长在高山冰川雪缘线附近最常见的群落类型.此群落由于灌木个体较少,所以盖度较低;但草本层伴生植物较为丰富,生物生长状况良好,受到的人为干扰方式主要是旅游区建设以及游客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垃圾污染.在此群落中,玉龙蕨主要呈现斑块状分布生长,主要原因是玉龙蕨受到人为干扰后,种群为延续后代,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扩散繁殖形成斑块状分布的特征.4)岩须/川滇绣线菊+玉龙蕨.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乡的石卡雪山的高山冰缘地带的石砾草坡和石隙中.由于生存环境风化严重,岩石大量裸露,植被条件受到严重破坏,群落的盖度不足40%.群落中生物多样性较低,仅有一两种灌木,物种类型极少.群落人为破坏较为严重,仅靠石隙岩石表面的土壤进行生长,生长势极差,在光照较为强烈的地方的植株通常较隐蔽地方生长的矮小.3.2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在调查到的5个调查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62种,隶属于34科53属.其中蕨类植物1科2属3种,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31科48属56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26科43属51种,单子叶植物5科5属5种(表3).从群落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的物种分布量分别是3种、13种、46种,所占群落内物种比例分别是4.84%、20.97%和74.19%,可以看出玉龙蕨群落内植物以灌草为主.群落内物种有一部分是以同科的形式出现,属和种数最多的是菊科(Compositae)(5属7种)和毛茛科(Ranunculaceae)(5属5种),其次是蔷薇科(Rosaceae)(3属4种)、十字花科(Cruciferae)(3属3种)、杜鹃花科(Ericaceae)(2属3种)、罂粟科(Papaveraceae)(2属3种)、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2属2种)、石竹科(Caryophyllaceae)(2属2种)、报春花科(Primulaceae)(2属2种)、松科(Pinaceae)(2属2种).其余的物种多以每科2种及单科单属的形式存在,出现了科属多而种少的特点.记录的51属种子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包括7个类型6个变型[11](表4).由表4可知,迪庆州玉龙蕨群落种子植物区系以温带分布型占绝大多数,占总属数的78.43%,其中又以北温带广布、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为主,分别有11种和9种,占总属数的21.57%和17.65%;世界广布8属,占总属数的15.69%,说明构成该地区玉龙蕨群落的植物区系以温带分布为主,表明玉龙蕨群落是古北大陆向地中海扩散、迁移的结果.表4 迪庆州玉龙蕨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Tab.4 The generic areal-types of Sorolepidium glaciale community in Diqing编号分布区类型属数比例/%属名1世界广布815.69Cardamine、Clematis、Poa、Polygonum、Astragalus、Juncus、Viola、Cyperus2-2热带亚洲-热带非洲-热带美洲(南美洲)11.96Impatiens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11.96Litsea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11.96Cymbidium热带分布(2-7)合计35.888北温带广布1121.57Spiraea、Rosa、Corydalis、Philadelphus、Polygonatum、Aquilegia、Cimicifuga、Co⁃mastoma、Abies、Larix、Betula8-2北极-高山分布23.92Cassiope、Rhodiola8-4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917.65Rhododendron、Potentilla、Salix、Anapha⁃lis、Silene、Arenaria、Epilobium、Sabina、Thalictrum8-5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611.76Berberidaceae、Androsace、Primula、Sax⁃ifraga、Draba、Pinguicula9东亚及北美间断23.92Panax、Catalpa10旧世界温带59.80Ligularia、Saussurea、Parasenecio、Meco⁃nopsis、Pleurospermum13-2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和中国西南部11.96Paraquilegia14东亚23.92Codonopsis、Leptodermis14SH中国-喜马拉雅23.92Cremanthodium、Loxostemon温带分布(8-15)合计4078.43 总计51100表5 玉龙蕨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Tab.5 The niche breadth on dominant species of Sorolepidium glaciale communityBBiBi′BBiBi′黄果冷杉0.382900.6153黄精0.07620.4873糙皮桦0.102600.5248玉龙蕨0.24620.5947樱草杜鹃0.448760.6735橐吾0.12510.4249珠芽蓼0.185100.6417雪地虎耳草0.15830.5584黄绿香青0.374500.5861苔草0.06170.4596表6 玉龙蕨群落优势种生态位重叠指数Tab.6 Niche overlap on dominant species of Sorolepidium glaciale community物种糙皮桦樱草杜鹃珠芽蓼黄绿香青黄精橐吾雪地虎耳草苔草玉龙蕨黄果冷杉0.3130.2500.1140.2270.2340.6120.2340.3570.234糙皮桦0.3040.1510.1480.2040.4730.3710.2510.203樱草杜鹃0.0790.1250.1680.3680.6870.2040.139珠芽蓼0.3820.2720.2590.2940.1390.387黄绿香青0.3690.2040.3580.3440.227黄精0.1390.2590.2450.192橐吾0.5400.2090.177雪地虎耳草0.2660.165苔草0.1143.3 生态位宽度分析选取玉龙蕨群落中重要值高的10个优势种进行生态位宽度与种间生态位重叠分析.生态位宽度的计算结果见表5.在本次样地调查中,玉龙蕨自然群落中的10个优势物种其Shannon-Wiener(Bi′)生态位宽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樱草杜鹃、珠芽蓼、黄果冷杉、玉龙蕨、黄绿香青、雪地虎耳草、糙皮桦、黄精、苔草、橐吾.而Simpson-Yule(Bi)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樱草杜鹃、黄果冷杉、黄绿香青、玉龙蕨、珠芽蓼、雪地虎耳草、橐吾、糙皮桦、黄精、苔草.玉龙蕨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在10个优势种中排第四位,其Simpson-Yule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0.246 2和0.594 7,这说明玉龙蕨在所调查的生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充分的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与其它物种能够形成较平衡的竞争关系.樱草杜鹃、黄果冷杉、黄绿香青、珠芽蓼等表现出较大的生态位宽度,且Simpson-Yule和Shannon-Wiener指数较为一致,说明这些物种在群落中具有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生活力,对环境中的竞争能力较强,能够适应恶劣的高寒流石滩的生境环境.3.4 生态位重叠分析玉龙蕨与其它优势种的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见表6,由表6可知,玉龙蕨与珠芽蓼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0.387.说明玉龙蕨与珠芽蓼在资源利用上有着相似的生态学习性,珠芽蓼能够进入玉龙蕨群落与之形成较强烈的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关系,种间依存关系较强,一旦玉龙蕨的生境发生变化,珠芽蓼能够很快的占领玉龙蕨的生态位.而其它优势种与玉龙蕨的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小,反映了这些物种与玉龙蕨的资源利用竞争关系相对较弱.因此,应该减少人类活动对玉龙蕨群落的强烈的干扰,保护其生境,避免珠芽蓼等物种逐步进入群落取代玉龙蕨的位置而成为绝对优势种.4 讨论根据样地实地调查,结合群落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分析玉龙蕨的濒危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适生分布区域狭窄.玉龙蕨作为我国的特有种和稀有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滇川藏交界的高寒地带,为该区域的特有分布植物,分布区海拔极高、气候严寒、环境恶劣,昼夜温差大,生长季节很短,适生环境面积狭小.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玉龙蕨呈现零星分布,有的为斑块状分布.其主要分布在高山冻荒漠带,由于强烈的寒冻和物理风化作用,地形多为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的流石滩,生长的土壤环境多为流石滩及石灰岩缝隙,仅靠岩石表面的薄层土壤进行生长繁殖,这一方面说明了玉龙蕨对自然环境有着较强的抗逆性,但是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其种群的自然更新发展.2)自然更新困难是造成玉龙蕨濒危的重要内在因素.根据实地调查,在无性繁殖方面,由于生长环境为流石滩呈现破碎化,玉龙蕨根状茎通过无性系分株繁殖的蔓延只能局限于母体周围有限的范围,而在有性繁殖方面,玉龙蕨在长期的不断演化进化过程中,能够利用大量的孢子来促其繁殖,但是孢子囊成活率较低及成熟孢子很难找到适宜的萌发环境等因素导致玉龙蕨无法利用孢子囊大量繁殖更新[12],这大大的限制了种群的分布范围.3)适生环境遭到严重干扰.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就发现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石卡雪山的群落分布点在一长约 30 m、宽1.5 m的石沟内有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堆放于此.由于旅游开发,大量游客进入玉龙蕨分布区,有的旅游者出于好奇进行采集,使得其适生范围逐年缩小.样地调查统计可知,旅游活动的干扰以及采集放牧为为玉龙蕨生境破坏的最常见的方式.4)种群间竞争处于劣势.玉龙蕨在群落中数量稀少,植株矮小,根系分布浅,对资源利用率低,不能形成优势,是群落草本层的零星伴生种.在同一群落中,进化速度快和适应能力强的被子植物占据着绝对优势,使本身就更新不良及生长受限的玉龙蕨在群落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一旦玉龙蕨的生境发生变化,其它物种就会占据其生态位.应在玉龙蕨自然生长的某些区域做适当的保护,严禁采挖,建议对石卡雪山和白马雪山的种群进行监测,分析气候变化对该物种的影响,划定专门的保护点,同时开展生物学特性、个体及群体生态的研究.由于玉龙蕨适应高寒特殊生态条件,现存科研条件还难于引种到室内人工栽培,所以目前还没有引种栽培,但可试验用孢子在低温下繁殖.致谢:感谢迪庆州林业局及杜凡、覃家理、张大才等老师和张宝等同学在外业群落调查中的大力帮助.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17.[2] 李玉媛.云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0.[3] 王琳,张金屯.濒危植物矮牡丹的生态位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20(4):65-69.[4] 张金屯.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 钟章成.鼎湖山厚壳桂群落优势种生态宽度与重叠之研究[C]//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9-27.[6] 王刚.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的计算[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丛刊,1984,8(1):329-334.[7] 郑元润.大青沟森林植物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生态位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9,23(5):475-479.[8] 刘金福,洪伟.格氏栲群落生态学研究:格氏栲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3):347-352.[9] 张金屯.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彭少麟,王伯荪.鼎湖山森林群落分析IV.群落的稳定性[C]//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11-15.[11] 吴征镒,周浙昆.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12] 刘红梅.鳞毛蕨科、叉蕨科和藤蕨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7.。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初步研究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初步研究

新教师教学综合论坛前言(一)中国蕨类植物研究概况蕨类植物是一种维管植物,也是羊齿植物,通常看到的是它的孢子体。

它是植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植物,比起苔藓植物,较进化;但与种子植物相比,较原始。

和种子植物一样,有根,茎,叶。

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是通过孢子来进行的,然而,其无配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的现象都十分普遍[1]。

在中国,蕨类植物分布广,共有63科、230属、2600种[2],其中有绝大多数蕨类植物分布在热带地区。

蕨类植物的着生方式主要是石生、土生以及附生,极少数为水生,经常表现出温暖湿润等特点。

1926年,秦仁昌开始对中国的蕨类植物进行研究。

然而,大约有250篇与中国蕨类植物研究有关的论文、期刊分散于各国的刊物中,使得他的研究困难重重,导致他对蕨类植物的研究准备十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去了多个国家做了短期的研究,如丹麦、瑞典等。

回国后,他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后,修改了他的《中国蕨类植物志初稿》[3]。

(二)贵州蕨类植物研究概况贵州省处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好,环境的多样,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使蕨类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三)赤水的蕨类植物研究概况赤水的蕨类植物以大型树蕨桫椤为代表,它既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又是世界珍稀濒危的植物,而且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和植物地理区系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桫椤对赤水桫椤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进行深入研究。

(四)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概况及植物区系的定义在中国,蕨类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区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泥盆世,甚至更早[5]。

关于中国蕨类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中国的蕨类植物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在许多研究中都表明,中国蕨类植物地理成分与种子植物区系基本相同,但在沙漠和草原植物区系中在,蕨类植物很少。

从某种程度上说,蕨类植物区系的划分体现了蕨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的特征。

研究人员对植物区系的定义各有不同,吴征镒认为:植物区系是一定地区或国家所含种类的总和,是根据自然地理的特定条件下,尤其是在自然发展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结果;张宏达:植物区系是某一大陆、地理单位或地球上的植物物种的行政区域的总和,它们是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植物群落;王荷生认为:植物区系是,某一区域,或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一分类群,某一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广州南沙黄山鲁森林公园蕨类植物调查研究

广州南沙黄山鲁森林公园蕨类植物调查研究

广州南沙黄山鲁森林公园蕨类植物调查研究邓华源;李海生;李济明;蔡惠娟;钟碧玲【摘要】[目的]调查广州南沙黄山鲁森林公园的蕨类植物资源.[方法]采用样方法和路线调查法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共记录蕨类植物31种,隶属于16科20属.区系分析表明,科的分布类型有3个,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占总科数的68.75%.属的分布类型有4个,其中以泛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占总属数的55%.根据生长基质的不同,黄山鲁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可分为陆生蕨类、石生蕨类和藤本蕨类3种生态类型.按蕨类植物的应用价值,可分为药用、观赏、食用蕨类植物等.[结论]该研究可为黄山鲁森林公园蕨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蕨类植物;区系分析;黄山鲁森林公园;南沙【作者】邓华源;李海生;李济明;蔡惠娟;钟碧玲【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30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30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30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30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3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24;Q948.56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为一自然的门类,是组成现代整个植物界的五大门之一。

蕨类植物处于苔藓植物门和种子植物门之间,是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过渡类群,其对人类生活具有许多重要的利用价值[1]。

黄山鲁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南沙中心城区,是南沙野生植被资源集中丰富的区域。

目前对该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次生林群落特征、药用植物资源已有一些研究报道[2-4],但就黄山鲁森林公园蕨类植物的研究尚属空白。

随着广州南沙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会带动人流量和工业生产的增加以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

该研究分析了黄山鲁森林公园蕨类植物资源的现状,以期为黄山鲁森林公园蕨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蕨类植物的特点蕨类植物的观赏价值

蕨类植物的特点蕨类植物的观赏价值

蕨类植物的特点蕨类植物的观赏价值蕨类植物孢子体占优势,其有真正的根、茎、叶组织分化;有发达的维管组织、维管系统、输导系统;叶为各种类型的单叶、羽状复叶、大型羽状复叶,并有复杂的脉序系统,表皮细胞有真正的气孔。

蕨类植物孢子体、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有性生殖保留有精子器、颈卵器,有时简化,无性生殖在叶背面形成各式种样的孢子囊、孢子囊群、叶子叶球、孢子果等。

蕨类植物高级类型,精子器、颈卵器发育简化或退化。

蕨类植物分布很广,海洋沙漠平原都存在蕨类植物,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有清楚的记载,蕨类植物的好处很多,很多人都不知道,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整理表达大家能了解蕨类植物,大自然就是那么神奇赐予了我们很多资源,我们除了深知这些植物的药用性之外,还必需要做到保护大自然。

我国劳作人民很早就用蕨类植物来治病。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就有不少是蕨类植物。

到目前为止,作药用的蕨类,至少有一百多种。

例如,用海金沙治尿道感染、尿道结石;用卷柏外敷,治刀伤出血;用江南卷柏治湿热黄疸、水肿、吐血等症;用阴地蕨治小儿惊风;骨碎补能坚骨补肾、活血止痛;金毛狗的鳞片能止刀伤出血;槲蕨能补骨镇痛,治风湿麻木;贯众的根状茎可治虫积腹痛、流感等症,亦用作除虫农药;乌蕨在民间作治疮毒,及毒蛇咬伤药等等。

早在我国周朝初年,就有伯夷、叔齐二人采蕨于首阳山〔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下,以蕨为食的记载,可见我国劳作人民早已开始食用蕨类了。

被人们食用的种类有蕨、菜蕨、紫萁以及莲座蕨目的大部分种类。

蕨的根状茎富含淀粉〔称为蕨粉〕,它的营养价值不亚于藕粉,不但可食,也可酿酒;蕨的幼叶有特别的芳香美味,但在食前须先用米泔水或清水浸泡数日,除去其有毒成分,炒食或干制成蔬菜。

美国就有很多上等餐馆,向国外购买嫩蕨叶〔通常称为绿提琴头〕作为高级食品以飨客。

紫萁、菜蕨、水蕨等幼叶,也常常被当作蔬菜食用。

蕨类植物的特征: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和较原始的维管组织; 2、根为假根,不能汲取水分;3、茎为地下茎〔根状茎〕或地上茎〔气生茎〕,维管系统构成中柱〔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多环中柱〕,具有保护作用的毛和鳞片; 4、叶:小型叶:没有叶隙和叶柄,仅有一条不分枝的叶脉,是原始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
在我国,蕨类植物属是一类非常丰富多样的植物群,拥有着丰富的分布区类型以及独特的区系特征。

通过对我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特征。

一、分布区类型
1. 亚热带地区
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蕨类植物属主要分布在常绿阔叶林地带。

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蕨类植物的生长繁衍,使得该类群在这一地区类型中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

2. 温带地区
在我国的温带地区,蕨类植物属主要分布在针叶林或混交林带。

相较于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的蕨类植物更加偏好寒冷的气候条件和相对干燥的环境,因此种类相对较少。

3. 高寒地区
在我国的高寒地区,蕨类植物属主要分布在高山草甸或岩石缝隙中。

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寒冷,土壤贫瘠,蕨类植物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寒和适应能力,因此种类相对稀少。

二、区系特征
1. 物种丰富性
我国的蕨类植物属在分布区类型中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主要集中在亚热带地区和高山地区。

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中,其物种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都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2. 生态功能
蕨类植物属在各种不同的分布区类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角色。

它们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也可以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 生长环境
我国蕨类植物属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展现出了对于特定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一些喜湿性的蕨类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而在寒冷的高山地区,一些对寒冷环境适应性较强的蕨类植物种类则相对较多。

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体现了植物生态对于环境的差异性适应能力。

各种不同类型的蕨类植物在不同的分布区中都能找到适合它们生长的生态位,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生态功能和生境特征。

在人类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对蕨类植物属的保护和研究,以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维护。

总结回顾
通过对我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可以
更好地认识到这一植物群在我国不同地域环境中的分布和特征。

其丰
富多样的物种和生态功能,展现了植物生态对于环境差异性的适应能
力和生态作用,对于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蕨类植物属的保护和研究,以促进生态平衡的维
护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此为知识文章格式排版,此文章深度探讨了我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通过细致的论述和分析,使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

蕨类植物是一类非常古老且具有丰富多样性的植物群,
其在我国的分布区类型和区系特征展现了其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适应
能力和生态功能。

除了在亚热带、温带和高寒地区的分布特点之外,
我国的蕨类植物属还在城市、湿地和山地等特定环境中有独特的分布
和生长条件。

下面将更深入地探讨我国蕨类植物属在这些特定环境中
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环境中,我国的蕨类植物属往往分布在一些庭院、公园和绿化带等相对绿地较为集中的地方。

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增
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净化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由于城市环境往往在建
设和开发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蕨类植物对于恢复和保护城
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城市蕨类植物属的保护
和研究,发挥其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湿地环境中,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和种类也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湿地
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得
我国的蕨类植物属在这一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生长条件。

一些对湿润环
境适应性较强的蕨类植物种类在这里分布广泛,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丰
富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减少,一些湿地蕨类植物属的种类可能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我们需要进一
步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以确保蕨类植物属在湿地
环境中的持续生存和繁衍。

在山地环境中,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区系特征也呈现出独特的
地理特点。

由于山地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的多变性,我国的蕨类植物
在这一环境中往往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一些高山草甸
和岩石缝隙中的特殊生境为蕨类植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
其在山地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种类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山地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山地蕨类植物属的
种群也面临一定的威胁和挑战。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山地生态系统的保
护和管理,以维护我国蕨类植物在山地环境中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我国蕨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区系特征在不同的特定环境中展现出
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特征和适应能力。

这些植物在城市、湿地和山地等
特定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境保护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平
衡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我国蕨
类植物属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推动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