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从研究性学习的地点看,一般分为在课堂上和课外进行两大类。

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的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所列的教学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体现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关键。

而课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1、实行问题教学
这类模式的关键是老师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思考状态。

问题要有技巧性、科学性、趣味性,扣人心弦,才能把学生引入枯燥无味的地图中去提取信息。

如在“经纬网”一节中,可先问学生看电影时是怎样找座位的,引入经纬和经纬网定
位的概念。

此外,教师从一些新闻热点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新闻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感,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老师就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读图找出答案。

这就是问题教学的优点。

2、打破常规,实行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求异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这种方法适合于区域或国家地理教学。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注意开放性。

例如,在“北京”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即论据,把学生分为正反两
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不求结果,只对学生整个研究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

开放性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学生说“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

这显示了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无穷魅力,也理解地把学生诱导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3、实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教学。

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的学习。

初中学生一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具体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
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4、实行创造性思考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改革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
方法,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需要的思维,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教师可以从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创绘地图、发散思维等方面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其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因为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以突破原有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
法、思路。

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时,提出假设地球是自东向西,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以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启迪学生月球上可能有水。

创造性思考教学的重点是“提出假设”,“提出新观点”,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殿堂。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

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个模式指导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

1、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要有乡土性。

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

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

课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

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

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

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初中
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

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给予指导。

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对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文献书籍的名称、网站名称等。

3、研究分析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研究的目的。

4、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能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即成果。

教师应给予参考意见,让学生的结论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

5、展示成果
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

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6、点评升华
在展示成果的同时,也是师生共同点评的时候。

学生的点评往往注重观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而教师则应该注重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点评,首先对学生的研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
学生的成就感,然后才是对他们的成果的点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所需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一个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课堂上,重点放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然后,把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这样,两者充分结合展开,学生才能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