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形模式讲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雁行模式”
(Wide-Geese Flying Pattern)
在产业转移实践中的应用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苏 华
《秋天到了》
• • • • • 秋天到了, 叶子黄了, 一群大雁往南飞, 一会儿排成人字, 一会儿排成一字。
《鸟瞰地球》
•
雁群排列成V(人)字形,当头雁鸟展 翅拍打时,造成其它的雁鸟立刻跟进,整个 鸟群抬升。借着V字队形,整个雁群比每只 雁鸟单飞时,至少增加了七十一个百分比的 飞行距离。
经济学理论
“雁行模式”( Wide-Geese Flying Pattern)又称“雁行理论”、“雁行机制”、 “飞雁模式”、“雁行形态”和“产业的雁 行形态发展论”。 “雁行模式”理论是现代产业转移理论 的渊源。
一、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
学者们都认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 博士是雁行形态理论的首创者,但在该理论 形成的时间及其标志物等问题上说法不一。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该理论 是赤松要于1935年在他所撰写的论文《我国 羊毛工业品的贸易趋势》中提出的。
•
3. 东亚“雁行模式”的局限性
• 首先,日本“领头雁”的作用日见乏力。 • 其次,产业转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 再次,后发国家(地区)之间出现了“产业结 构同构化”。 • 最后,过分依赖外部市场。
日本首雁效应的衰落
• (1)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步骤减缓
•
(2)日本国内经济的动荡和持续疲软
• (3)日元汇率走势不稳
(二)“雁行模式”与中国的产业区域转移
•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尤其是部分沿海地区在 全国建筑了以自己为核心的“雁形分工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雁形模式”。这种模 式是以东部为雁头,中部为雁身,西部为雁尾 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大区域人均GDP及差距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年 度 地域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西部
其次,东亚经济的“隐性成员”美国的存在, 对于“雁行模式”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2)“雁行模式”产生的动因
• 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看:日本对 东亚的产业转移是“雁行模式”形成的起点 ,ANIES 由起初单纯的接受转移变成后来的 “二传手”。 从后发国家和地区角度来看:ANIES、 ASEAN 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所采取的出 口导向型政策是“雁行模式”形成的重要原 因。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 美国←→日本(创造性、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美国、日本→ANIES (标准化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业) 日、美、ANIES→东盟 四国(劳动密集、部分 资本密集、低技术密集 型产业)
2.东亚“雁行模式”成因分析
(1)“雁行模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
首先从东亚各国(地区)来看,之所以能出现 “雁行”式的工业化浪潮,与三个条件是分不开 的。
•
“雁行模式”论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 于 20 世纪 30 年代首先提出。起初主要用于 描述日本国内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战后, 赤松要本人及一些著名学者如小岛清、渡边 利夫等深化和拓展了这一学说。
1. 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
•
赤松要 在20 世纪 30 年代,对明治维新 以来日本棉纺织工业史进行了研究和实证分 析,发现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经历了“国外 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三 个阶段。他把这三个阶段称之为“雁行形态 ”,因为这一过程在图表上呈倒“V”型, 像三只大雁排成飞行雁阵。这是“雁行形态 的基本型”。
20 世纪 50 年代 美国→日本(资本密集型产业)
20 世纪 60 年代 美国→日本(技术密集型) 美国、日本→ANIES(劳动密集型、 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日本(技术密集 型产业) 美国、日本→ANIES (资本密集型产业) 美、日、ANIES→东盟 四国(劳动密集型产业)
东亚“雁行模式”
日本领头雁
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
(雁翼)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雁尾)
(一)东亚“雁行模式”的本质特征
•
“雁行模式”(主要指“国际版的‘雁 行模式’”,即派生型 II)的本质特征在于 ,先进国家(地区)向后进国家(地区)梯 次转移产业并相继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并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垂直型国际分工。
•
小岛清依次称上述原形、引申形态A和 引申形态B,分别为:
• “生产的效率化” • “生产的多样化、高度化” • “生产的国际传导” 。
(二) 雁行形态理论的内涵
• 1. 雁行形态理论所主张的是一种建立在动态 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 。 • 2. 雁行形态理论主张在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 间实施动态的产业转移。 • 3. 雁行形态理论主张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 分工。
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 纺织业是日本制造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入口 处。世界各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就制造业而言 ,最先得到发展的大体是纺织和食品这两个行 业。 • 可以说,从明治维新至20世纪30年代前 后,日本制造业以纺织业为主体。“纺织业是 日本工业化的女神”。此时日本的纺织业,取 代了英国纺织业在全球的地位,成为世界最大 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雁行模式包括了三个层面的雁形发展:
• 一是后进国可以通过经贸关系学习先进国的 经验,并吸收其资本和技术,以建立现代工 业,实现 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 二是通过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和传递实现区域 经 济的雁形发展; • 三是世界经济的兴衰交替也是雁形发展一种 形式。
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别
二、雁行模式在产业转移实践中的运用
2. 东部地区(发达地区)视角的产业转移
• 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发展阶段
• 产业转移方向
3. 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视角的 产业转移(承接)
•
•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阶段、 产业转移方向等因素的制约,出现“雁行模 式”的产业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更 有可能出现的是“点对点式的转移”。
•
(一)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
东亚“雁行模式”客观地说明了东亚这 一国际区域中产业先行国(或地区)与后起国( 或地区)之间一种梯级的产业传递和吸纳的动 态过程。
•
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东亚各 国经济不同阶段一次相继起飞,形成了一个 产业转移和传递的东亚分工模式---“雁形模 式”。世界银行 1984 年的一份报告将东亚 地区经济的这种持续、高速增长称为“东亚 奇迹”。
赤松要的结论:
• 即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 、生产和出口等各个时期,据此我们可将一 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 ”。这是雁行形态假说提出的最初表述。 • 随着研究的深入,“雁行形态”论被用于 说明一国国内不同产业的兴衰变化过程,即 主导产业的更替。 •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3.雁行形态的原形和引申形
•
根据小岛清研究,赤松要曾将雁行形态 分为原形和两个引申形。
三个模型
• 模型1(基本 原形) • 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 构成。即:进口— 国内生产(进口替代)— 出口。
三个模型
• 模型2(变形1 引申形态A) • 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 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 重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 模型3(变形2 引申形态B) • 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 间出现产业转移。
•
赤松要生平
(1896年 -1974年)
生于日本福冈县,日本经济学家,被认 为是日本经济政策学的第一人。 • 1921年毕业于东京商科大学(今一桥大 学)经济学系,至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今 名古屋大学经济学系)担任讲师。1944年取 得东京商科大学经济学博士。
•
(一)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原形和引申形
谢谢大家!
1978
源自文库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379 483 311 255 228
460 597 390 315 282 1 .9
853 1113 716 565 548 1.97
1355 1827 1108 822 1005 2.22
1634 2080 1268 1060 1020 1.96
4854 7104 3691 3029 4075 2.35
东部 :西部 1.89
1.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面临的前提条件
• 从整体上看,中国自身的产业结构也具有多层次 阶梯状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 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有相似之处。 • 但是相对于“雁行模式”产生的前提条件来看, 中国的情况要相对复杂。 • 首先,从地域范围来看 • 其次,从市场条件来看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雁行模式”理论成为日 本向 ANIES(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和 ASEAN( 东盟国家和地区,主要指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 西亚四国)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带 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
• Asia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处于或 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 依次进行,并以 “边际产业转移”来概括具体产业比较优势 的动态变化,解释产业转移以及产业转移引 起的产业结构的国际性变动。
2. 雁行形态的阶段划分
• (1)五阶段说( 山泽逸平) 即 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 逆进口五个阶段。 • (2)四阶段说(松石达彦) • 即消费品进口阶段→消费品的进口替代→ 消费品的出口、资本品的进口替代→消费品 出口减少、资本品开始出口阶段
•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产业转移
•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 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 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它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 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国际间 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 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 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陈建军,2002a)。
“雁行模式”
(Wide-Geese Flying Pattern)
在产业转移实践中的应用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苏 华
《秋天到了》
• • • • • 秋天到了, 叶子黄了, 一群大雁往南飞, 一会儿排成人字, 一会儿排成一字。
《鸟瞰地球》
•
雁群排列成V(人)字形,当头雁鸟展 翅拍打时,造成其它的雁鸟立刻跟进,整个 鸟群抬升。借着V字队形,整个雁群比每只 雁鸟单飞时,至少增加了七十一个百分比的 飞行距离。
经济学理论
“雁行模式”( Wide-Geese Flying Pattern)又称“雁行理论”、“雁行机制”、 “飞雁模式”、“雁行形态”和“产业的雁 行形态发展论”。 “雁行模式”理论是现代产业转移理论 的渊源。
一、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
学者们都认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 博士是雁行形态理论的首创者,但在该理论 形成的时间及其标志物等问题上说法不一。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该理论 是赤松要于1935年在他所撰写的论文《我国 羊毛工业品的贸易趋势》中提出的。
•
3. 东亚“雁行模式”的局限性
• 首先,日本“领头雁”的作用日见乏力。 • 其次,产业转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 再次,后发国家(地区)之间出现了“产业结 构同构化”。 • 最后,过分依赖外部市场。
日本首雁效应的衰落
• (1)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步骤减缓
•
(2)日本国内经济的动荡和持续疲软
• (3)日元汇率走势不稳
(二)“雁行模式”与中国的产业区域转移
•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尤其是部分沿海地区在 全国建筑了以自己为核心的“雁形分工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雁形模式”。这种模 式是以东部为雁头,中部为雁身,西部为雁尾 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大区域人均GDP及差距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年 度 地域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西部
其次,东亚经济的“隐性成员”美国的存在, 对于“雁行模式”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2)“雁行模式”产生的动因
• 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看:日本对 东亚的产业转移是“雁行模式”形成的起点 ,ANIES 由起初单纯的接受转移变成后来的 “二传手”。 从后发国家和地区角度来看:ANIES、 ASEAN 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所采取的出 口导向型政策是“雁行模式”形成的重要原 因。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 美国←→日本(创造性、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美国、日本→ANIES (标准化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业) 日、美、ANIES→东盟 四国(劳动密集、部分 资本密集、低技术密集 型产业)
2.东亚“雁行模式”成因分析
(1)“雁行模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
首先从东亚各国(地区)来看,之所以能出现 “雁行”式的工业化浪潮,与三个条件是分不开 的。
•
“雁行模式”论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 于 20 世纪 30 年代首先提出。起初主要用于 描述日本国内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战后, 赤松要本人及一些著名学者如小岛清、渡边 利夫等深化和拓展了这一学说。
1. 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
•
赤松要 在20 世纪 30 年代,对明治维新 以来日本棉纺织工业史进行了研究和实证分 析,发现日本棉纺织业的发展经历了“国外 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三 个阶段。他把这三个阶段称之为“雁行形态 ”,因为这一过程在图表上呈倒“V”型, 像三只大雁排成飞行雁阵。这是“雁行形态 的基本型”。
20 世纪 50 年代 美国→日本(资本密集型产业)
20 世纪 60 年代 美国→日本(技术密集型) 美国、日本→ANIES(劳动密集型、 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20 世纪 70 年代 美国←→日本(技术密集 型产业) 美国、日本→ANIES (资本密集型产业) 美、日、ANIES→东盟 四国(劳动密集型产业)
东亚“雁行模式”
日本领头雁
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
(雁翼)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雁尾)
(一)东亚“雁行模式”的本质特征
•
“雁行模式”(主要指“国际版的‘雁 行模式’”,即派生型 II)的本质特征在于 ,先进国家(地区)向后进国家(地区)梯 次转移产业并相继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并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垂直型国际分工。
•
小岛清依次称上述原形、引申形态A和 引申形态B,分别为:
• “生产的效率化” • “生产的多样化、高度化” • “生产的国际传导” 。
(二) 雁行形态理论的内涵
• 1. 雁行形态理论所主张的是一种建立在动态 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 。 • 2. 雁行形态理论主张在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 间实施动态的产业转移。 • 3. 雁行形态理论主张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 分工。
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 纺织业是日本制造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入口 处。世界各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就制造业而言 ,最先得到发展的大体是纺织和食品这两个行 业。 • 可以说,从明治维新至20世纪30年代前 后,日本制造业以纺织业为主体。“纺织业是 日本工业化的女神”。此时日本的纺织业,取 代了英国纺织业在全球的地位,成为世界最大 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雁行模式包括了三个层面的雁形发展:
• 一是后进国可以通过经贸关系学习先进国的 经验,并吸收其资本和技术,以建立现代工 业,实现 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 二是通过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和传递实现区域 经 济的雁形发展; • 三是世界经济的兴衰交替也是雁形发展一种 形式。
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别
二、雁行模式在产业转移实践中的运用
2. 东部地区(发达地区)视角的产业转移
• 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发展阶段
• 产业转移方向
3. 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视角的 产业转移(承接)
•
•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阶段、 产业转移方向等因素的制约,出现“雁行模 式”的产业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更 有可能出现的是“点对点式的转移”。
•
(一)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
东亚“雁行模式”客观地说明了东亚这 一国际区域中产业先行国(或地区)与后起国( 或地区)之间一种梯级的产业传递和吸纳的动 态过程。
•
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东亚各 国经济不同阶段一次相继起飞,形成了一个 产业转移和传递的东亚分工模式---“雁形模 式”。世界银行 1984 年的一份报告将东亚 地区经济的这种持续、高速增长称为“东亚 奇迹”。
赤松要的结论:
• 即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 、生产和出口等各个时期,据此我们可将一 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 ”。这是雁行形态假说提出的最初表述。 • 随着研究的深入,“雁行形态”论被用于 说明一国国内不同产业的兴衰变化过程,即 主导产业的更替。 •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3.雁行形态的原形和引申形
•
根据小岛清研究,赤松要曾将雁行形态 分为原形和两个引申形。
三个模型
• 模型1(基本 原形) • 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 构成。即:进口— 国内生产(进口替代)— 出口。
三个模型
• 模型2(变形1 引申形态A) • 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 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 重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 模型3(变形2 引申形态B) • 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 间出现产业转移。
•
赤松要生平
(1896年 -1974年)
生于日本福冈县,日本经济学家,被认 为是日本经济政策学的第一人。 • 1921年毕业于东京商科大学(今一桥大 学)经济学系,至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今 名古屋大学经济学系)担任讲师。1944年取 得东京商科大学经济学博士。
•
(一)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原形和引申形
谢谢大家!
1978
源自文库
1980
1985
1988
1990
1995
379 483 311 255 228
460 597 390 315 282 1 .9
853 1113 716 565 548 1.97
1355 1827 1108 822 1005 2.22
1634 2080 1268 1060 1020 1.96
4854 7104 3691 3029 4075 2.35
东部 :西部 1.89
1.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面临的前提条件
• 从整体上看,中国自身的产业结构也具有多层次 阶梯状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 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有相似之处。 • 但是相对于“雁行模式”产生的前提条件来看, 中国的情况要相对复杂。 • 首先,从地域范围来看 • 其次,从市场条件来看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雁行模式”理论成为日 本向 ANIES(亚洲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和 ASEAN( 东盟国家和地区,主要指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 西亚四国)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带 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
• Asia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处于或 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 依次进行,并以 “边际产业转移”来概括具体产业比较优势 的动态变化,解释产业转移以及产业转移引 起的产业结构的国际性变动。
2. 雁行形态的阶段划分
• (1)五阶段说( 山泽逸平) 即 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 逆进口五个阶段。 • (2)四阶段说(松石达彦) • 即消费品进口阶段→消费品的进口替代→ 消费品的出口、资本品的进口替代→消费品 出口减少、资本品开始出口阶段
•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产业转移
•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 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 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它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 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国际间 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 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 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陈建军,20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