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清兵卫与葫芦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兵卫与葫芦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清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
3、体会小说情节与细节的关系,增强在阅读和写作中对细节的敏感。
4、考察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理解“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5、了解“突发性事件”和“危机爆发”等小说情节的运行动力。
基本要求:
1、领会《清兵卫与葫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
4、体会小说情节与细节的关系,能敏感把握细节进而赏析。
发展要求:
1、考察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结合作品分析“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2、了解“突发性事件”和“危机爆发”等小说情节的运行动力。
一、话题:情节(教材p68)
三个方面: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情节运行的动力
二、资料链接
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
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
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
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
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
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三、课前预习
1、生字:
茶卤(chá lǔ)葫芦籽(hú lu zǐ)呵斥(hē chì)
战战(zhàn)兢兢(jīng)薪水(xīn shuǐ)隐瞒(yǐn mán)
嘀咕(dí gu)干涉(gānshâ)
2、多音字:
没收(mîshōu)没有(mãiyǒu)便宜(piányi)方便(fāngbiàn)
人参(rãnshēn) 参考(cānkǎo)参差不齐(cēncībùqí)
朝鲜(cháoxiǎn)朝气(zhāoqì)
四、课文解读
1、《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了什么作用?
《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1)发生:清兵卫对葫芦十分爱好,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2)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3)高潮:葫芦在课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吧其余的葫芦也都打碎了;(4)第二高潮: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5)结局:清兵卫改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
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
情节的结局,是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
这也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下寻找新的出口。
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
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也许是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
总之,是引起读者在阅读结束之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2、《在桥边》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全文共9段,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发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
(现实生活乏味)
发展:4-5段,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
(暗恋过桥姑娘)
高潮:6-7段,“我”逃过检查,被调去数马车。
(逃过突击检查)
结局:8-9段,主人公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数马车,交鸿运)
五、课外拓展
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
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写一个800字的情节紧张动人故事。
六、高考链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
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借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答案:D 【解析】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
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贬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答案:B 【解析】A项在“实用”后面加“门类”;C项应为“对……意义特别重大”或“对于……具有重大意义”;D项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等,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过华清宫
吴融李约
四郎飞雪暗云端,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旋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1)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孟子·尽心上》)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
章不达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
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2)①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见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圣人门下受过教育的人,就很难被一般言论所打动。
②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
太阳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
流水这个东西,它不填满地面的坑坎是不会前进的;君子(如果)立志于大道,不积累一定成就就难以通达。
”
七、课外鉴赏
一个小时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马兰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都是小心翼翼的,尽可能地温和委婉。
坏消息是由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连话都没说成句,只敢遮遮掩掩地向她暗示。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场,就在她的身旁。
当火车事故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理查兹正好在报社里,遇难者名单上布兰特雷•马兰德的名字排在首位。
他只等到紧接其后的第二份电报证明了消息的真实性后,就急忙赶在了那些不太心细也不太温柔的朋友之前先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带了回来。
她不像许多别的女人那样,只是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着这个故事,而是立刻疯狂而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泪如泉涌。
当这暴风雨般的悲伤过去后,她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窗户是开着的,对面放着一把舒服的大扶手椅,她筋疲力尽地沉了进去。
这种疲惫不仅折磨着她的身体,似乎也浸入了她的灵魂。
透过窗口,她可以看到屋前广场上的树梢在新春的气息中兴奋地颤抖着。
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
窗下的街道上,一个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
远处依稀传来缥缈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
对着她窗口西边的天空上,云朵层层叠叠地堆积着,间或露出一绺绺蔚蓝的天空。
她把头靠在椅背上,非常地平静。
除了偶尔会呜咽一两声,使她有点颤抖,就像小孩子哭着睡着了,但在梦中还会继续呜咽一样。
她还很年青,白皙而安详的脸上的线条,显示着一种压抑甚或说是一种力量。
但是现在,她的目光有些阴郁,呆呆地凝望着远处白云间的绺绺蓝天。
这并不是匆匆的一瞥,而是一种长久的深思熟虑。
有一种感觉正在向她靠近,那正是她带着恐惧等待的。
是什么?她不知道。
这种感觉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
但她感觉得到,它正在空中蔓延,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向她靠近。
现在,她内心骚动不安。
她开始认识到那种向她步步进逼并渐渐地控制她的感觉是什么了。
她努力地想用自己的意志力把这种感觉打回去——可是她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
样软弱无力。
当她稍稍放松了抵抗的时候,从她微微张开的双唇间喃喃地溢出一个词。
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随着那种感觉而来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惧的神色从她的眼里消失了。
现在,她的目光透着机敏,炯炯有神。
她的心跳加快,沸腾的热血温暖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使她感到身心完全地放松了。
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在控制着她。
一种清清楚楚的、兴奋的感觉让她根本无暇去顾及那些个琐事。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那双温柔亲切的双手变得僵硬,那张从不会对她吝啬爱意的脸变得毫无表情、灰白如纸的时候,她肯定还会哭的。
但在这痛苦之外,她看到了长远的未来,那些只属于她自己的未来岁月。
而她张开双臂去迎接那些岁月。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了别人而活着,而只为她自己。
那时,她不必再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
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无论其动机是善良的还是残酷的,她突然感到这种做法绝不亚于犯罪。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
但经常是不爱他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突然意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她不住地悄悄低语着。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地哀求着让她进去。
“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
你干什么哪,露易丝?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走开。
我不会让自己生病的。
”不会的,她正陶醉在窗外那不息的生命里。
她的想象像脱僵的野马一样狂奔着。
她想象着未来的日子,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所有将属于她自己的日子。
她快速地祈祷着生命能够更加长久,而就在昨天,一想到生命那么漫长她就瑟瑟发抖。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
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
她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
理查兹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正在用钥匙打开大门。
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兰德,虽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
事发当时他离现场很远,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车祸。
他愣在那儿,对约瑟芬的尖叫感到吃惊,对理查兹快速地把他挡在他妻子的视线外更感到吃惊。
但是理查兹还是太迟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死于极度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