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及各课要点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高中教学时间紧,无法穷尽这些教材和知识,但应该把重点教材的要点知识给学生讲解或者复印给学生。
小说几乎是全国卷必考文本。
今天推送《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知识要点梳理,由某名校高三备课组整理,也适用于中国小说欣赏。
刚好一张8K双面纸,试卷大小。
值得印发给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比如2018年全国卷三考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有道问答题是: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6分) 显然就和《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虚构”一章不无关联。
附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其中标为红色的教材,是各地选修较多,或者和高考关联相对紧密的。
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5.《外国小说欣赏》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7.《影视名作欣赏》三.新闻与传记8.《新闻阅读与实践》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四.语言文字应用10.《语言文字应用》11.《演讲与辩论》12.《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文化论著研读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16.《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第一单元-话题:叙述-叙述角度4
【-----莫泊桑《项链》 】
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
我跟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 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 常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 ,也有人不信......那年的七月初 九是我奶奶出嫁的日子,娶我奶 奶的是十八坡烧酒作坊的掌柜, 李大头,五十多岁了才娶上这门 亲,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有麻见 病,那天抬轿子的吹喇叭的都是 李大头的伙计,只雇了一个轿把 式,他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轿夫, 后来就成我爷爷……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相
当于上帝,全知全能,无 所不在,对情节的发展、 人物的命运、心理了如指 掌。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
自由,阅读信息清楚了然 ,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 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
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 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 究含蓄,讲究隐藏,讲究留 白。
第二人称----“你”
第二人称很特殊,严格说来,它算不上一种叙述角 度。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 物。这种叙述方式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很少见,下面 我们以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例来探究 这种人称的作用。
作者一般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来 选择人称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
人教版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及各课要点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教师用)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 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人教版高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人教版必修备课资料)
人教版高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人教版必修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人教版必修备课资料)【xx年上学期一开学,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一门新的选修课程《外国小说欣赏》,现将有关方面的说明向大家介绍介绍,使大家有些思想准备。
】为什么开设这门课?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局部,是不可无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根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根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根底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
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风格的审美情趣。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故本教材的根本定位为欣赏。
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本教材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
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
这套教材采取什么样的编排方式?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
它以小说的根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表达”、“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阅读局部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
精读局部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局部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
阅读局部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
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之后精选出来的。
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
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所选作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开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
每篇都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之借鉴。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时间7学时。
第一学时: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旁批作注,读懂了什么,(注意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情节,情感,场景等)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然后以6个或4个同学为小组讨论。
第二至四课时:探究提升,学习《牲畜林》和话题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体会“延迟法”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牲畜林》中几次“延迟”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研究《牲畜林》的和人物和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二探究提升具体品读课文(一)品读人物。
学生提问:1.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德国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德国兵是个贪婪愚蠢无知的形象。
2.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有何蕴意?朱阿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
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这样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娜塔莎》课件
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 杂性情。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 不同的反应。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 内涵更丰富,性情中的矛 盾会产生足够张力。
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
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 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 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漠,安娜付 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 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 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 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 下了无限感伤。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 内涵更丰富,性情中的矛 盾会产生足够张力。
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 在妻子面前,是情义绵绵的丈夫。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 内涵更丰富,性情中的矛 盾会产生足够张力。
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
人物形象
她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 情,但又有点盲目、固执、容易冲 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还 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
正面
语言 动作
侧面
肖像 心理
1810年年底,在爱仑家举行的一次舞会上,爱仑的弟弟 阿那托尔追求娜塔莎。年幼单纯的娜塔莎经不起勾引,竟爱 上了他。她解除了和安德来的婚约,决定与阿那托尔私奔, 被索尼亚知道了,她转告给娜塔莎的教母玛丽亚,因而私奔 没有成功。为此,彼埃尔前来安慰娜塔莎,并把阿那托尔已 经结婚的事告知她。娜塔莎如梦初醒,知道自己爱骗了,气 得要仰药自杀。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单元能力整合Word版含解析
单元能力整合单元话题阐释叙述一、叙述角度1 •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
2•有限视角: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叙述人称三、叙述腔调1 •概念: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2.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对小说中的人和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
3 •显示: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
----------------------------- 阅读能力提升----------------------------一、考查类型高考对“叙述”的考查一般放在小说、散文、戏剧、传记等文本的阅读中进行,常见的考查类型如下:1 •本文的叙述角度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好处。
2.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那么文中的“我”和作者有何关系?4.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5.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二、答题指津首先,确认文中人称的运用和变化情况。
基本的叙述角度有三种,个别文章可能采用几种叙述角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情况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其次,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再次,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分析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考虑。
三、典题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森林艺人帕齐[芬兰]彭蒂哈恩帕荒山野岭,杳无人迹,只有原始森林发出悲哀的叹息。
在这个远离尘世之地,人们很容易产生厌倦、忧郁,乃至虚度年华的念头。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情节之二
情节的运行方式有: 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基本 模式)(注意倒叙) 2、摇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 契诃夫的《变色龙》故事不是一下子讲 完而是在摇摆中进行) 3、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欧亨利式 的结尾:《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篇 长青藤叶》、《警察与赞美诗》)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 新颖和创新
贴着人物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
人物
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 物”* 人物在现代小说的退隐*
要点: 1、“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 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写出人物的精 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言行写,以人物自 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2、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 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 梦境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 反映。《卖火柴的小女孩》 3、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封闭的,情感、 情绪、念头等,最终都会流露出来。(言 语、行动、神态、细节)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虚构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 小说。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 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最终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 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 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 等于生活的真实。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小说考点解释之一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
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 叙述 场景 主题 人物 情节 结构 情感 虚构
什么是小说?
传统观点认为: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 种文学体裁。(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 小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4《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上课课件
3 叙述繁简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 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 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 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 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 很庄重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 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 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 出来。
◆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 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 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 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 应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 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诞生在伦敦一个文 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 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这种“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受浓厚的 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快乐过 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 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 精神崩溃。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生。
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 事,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这 就是叙述的“减法” 。除此之外,还有叙 述的“加法”。请看《墙上的斑点》。
墙 上 的 斑 点
弗吉尼亚·伍尔芙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 芙, 英国女作家,被 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 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 锋之一。在两次世界 大战期间,伍尔芙是 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 物。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 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料自己的,可是, 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角度和人称》 课件 34张
改编故事,体会叙述艺术
我受骗了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 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 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 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 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 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 ,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 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我嘴上的肉 。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 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 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 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 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 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 计……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我从此便 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 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 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 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 以至今还记得。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 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 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 何种角度来讲故事。
叁
研读文本,探究叙述角度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1-4单元知识归纳与备考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1-4单元知识归纳与备考一、课文内容提要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英国)(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着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 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小说的灵魂──主题》课件2(共38张PPT)
例:
伞 汤学春
(1)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2)师父送至山门。
(3)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4)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徒儿走 了,师父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5)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 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 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 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 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 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 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 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 慰。
不管是否帮孩子撑伞,这都不是重点, 关键是父母把爱流向孩子,孩子也要把爱 流向父母。爱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 “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为了让孩子离开。 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长远的 眼光,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当孩 子离开我们,他学会回馈爱,学会快乐的 能力,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伞”?
奶奶,我的伞呢?
(26)“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27)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
此多礼,起来吧。” (28)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
“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29)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
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 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 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 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30)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31)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21)“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 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 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22)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高中教学时间紧,无法穷尽这些教材和知识,但应该把重点教材的要点知识给学生讲解或者复印给学生。
小说几乎是全国卷必考文本。
今天推送《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知识要点梳理,由某名校高三备课组整理,也适用于中国小说欣赏。
刚好一张8K双面纸,试卷大小。
值得印发给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比如2018年全国卷三考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有道问答题是: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6分) 显然就和《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虚构”一章不无关联。
附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其中标为红色的教材,是各地选修较多,或者和高考关联相对紧密的。
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5.《外国小说欣赏》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7.《影视名作欣赏》三.新闻与传记8.《新闻阅读与实践》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四.语言文字应用10.《语言文字应用》11.《演讲与辩论》12.《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文化论著研读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16.《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教师用)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 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5)推动情节发展3.《炮兽》雨果(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3)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炮兽》选自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采用对照法,着力刻画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的形象。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1)主题: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2)艺术特色A、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B、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C、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3)作者:伊凡·蒲宁,俄国作家,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被高尔基誉为“ 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
第三单元话题:主题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5.《丹柯》高尔基(1)主题: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2)艺术特色A、浪漫主义手法B、对照手法:丹柯——族人(3)作者: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一篇以英雄为主题的作品。
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1)主题: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2)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主题的寓言性。
这是一篇侧重通过事件来表现主题的小说。
主人公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在寻梦的过程中成长。
这篇小说涉及的文学创作的母题是梦想。
(3)作者:保罗·戈埃罗,巴西作家。
1988年,凭借《一千零一夜》中一个故事的启发,保罗·戈埃罗创作出版了寓言故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著名《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被誉为“影响了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
作者在小说中将人生价值追求比作炼金,用以点化、提炼人生真金的“哲人之石”和“生命之液”则象征少年梦想与苦难磨练。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不仅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还应该结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结局等把人物整体形象概括出来,让读者一看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这个形象。
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1)人物形象: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
(2)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除《战争与和平》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体特色的鸿篇巨制,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
娜塔莎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圆形人物,这类人物的性格较复杂,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等。
而扁平人物有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奥楚蔑诺夫等。
8.《素芭》泰戈尔(1)人物:素芭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哑女。
她心灵纯净、感情细腻丰富、敏感而孤独。
她是人们议论的对象,是家庭的负担。
她只能与大自然、动物们亲近交流,没有理解她,没人真正关心她,最后被父母以欺骗的方式嫁到远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2)主题: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借素芭这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表现当时的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3)艺术特色:“画眼睛”(4)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是伟大的“歌手与哲人”。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1913年,泰戈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情节的“摇摆”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9.《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1)人物:清兵卫是一个热衷于葫芦,并且对葫芦的鉴赏和收藏有着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单纯、可爱又不幸的少年形象。
(2)主题:批判家长老师的武断专制、扼杀孩子个性的做法,提醒人们要尊重、爱护孩子的个性,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3)艺术特色:采用倒叙结构,设置悬念。
(4)作者:志贺直哉,日本国“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为其代表作。
《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
采用倒叙的手法,以葫芦为线索,首尾呼应。
10.《在桥边》伯尔(1)人物:“我”是一个对单调、乏味工作不满,用乱数、不数、漏数方式来反抗,渴望美好生活的伤残军人。
(2)主题:揭示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缺乏精神关怀的问题,思考小人物的命运。
(3)作者:伯尔,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伯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一声没吭》和《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
(4)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对话就采用了摇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就在对话的摇摆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则是大摇摆。
打鱼的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的搏斗是场拔河式的拉锯战,小说极尽摇摆之能事。
第六单元话题:结构1.小说的结构由两方面组成:情节结构和小说整体结构。
2.结构是一个“容器”意思是作家在构思一篇小说时,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到一样东西,让人物和情节围绕这样东西来表现和行进,如《牲畜林》中的“牲畜林”,《半张纸》中的“半张纸”等。
3. 延迟:小说情节结构中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即“欲擒故纵”,“延迟”情节的进展,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同时使情节增加摇摆弧度,增强戏剧性效果,吸引读者。
4.高考中要求学会赏析小说结构的巧妙,常见的巧妙结构有:(1)以小见大,如《病人》(2)欧?享利手法,如《最后的常春藤叶》(3)倒叙,如《清兵卫与葫芦》(4)延迟,如《牲畜林》其他如线索安排、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