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 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

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

三、课程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特性、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电影史的分期。

1.1

教学内容:视觉文化时代

1.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3

教学内容:电影史的方法问题

1.4

教学内容:中外电影历史分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

(三)小结

第二章无声电影时期(1894——1927)(共6学时)

1.1电影的起源和形成

1.2电影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电影的发明

1.3 早期电影创作的形成和演变

.1.4 电影表现力的发现

2.1格里菲斯:使电影成为艺术

.2.2库里肖夫和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2.3爱森斯坦的创作和理论

.3.1中国电影的史前时期(1896—1904)

3.2中国无声电影的发端——戏曲片

3.3纪录时代光影、传播知识文化——早期纪录片

3.4叙事经验的积累和电影意识的萌芽——早期滑稽短片

3.5私营制片业的创举——三部长故事片的摄制

3.6蓬勃发展的制片业

3.7“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第三章(共10学时)现代电影时期(1928——1959)

1.1 精神新大陆的发现:从理性到非理性

2.2第二节先锋派电影的主要流派

3.3第三节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4.4第四节先锋电影与无声电影

2.1 好莱坞电影企业的财政制度和运作机制

2.2类型片

2.3好莱坞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3.1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3.2让·雷诺阿:诗意现实主义的良心与象征

3.3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五个阶段

4.1 逆境中求发展的四大公司——艺华、联华、明星、天一

4.2 左翼电影运动

4.3东方电影的典范——费穆与《小城之春》

第四章(共8学时)

第一章意大利:“直面人生”的新现实主义 6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新现实主义”发生、发展的过程、代表作品及其意义。掌握“新现实主义”特点、及其对电影史的影响。

第一节“新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新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第二章法国:非电影人的电影“新浪潮” 7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新浪潮”的发生、发展与消退的过程。掌握“新浪潮”的特点及其影响。理解其主要导演的创作特点与对电影的贡献。

第一节“新浪潮”的背景和条件

第二节“新浪潮”处女作:青年人的狂欢节

第三节.“新浪潮”的主要导演

第四节关于“新浪潮”的特点与再思考

第五节“新浪潮”的影响

第三章部分亚洲国家的电影演变 7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所涉及的是所谓非主流国家的电影,主要要求掌握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的创作特点。对其他国家电影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研讨等。

第一节日本电影

第二节印度电影

第三节韩国电影

第四章中国电影的曲折与磨难(1966-1976) 6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文革电影十年低潮的历史教训。

第一节“纪要”的发表及江青对中国电影的全盘否定

第二节“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及样板戏电影的摄制“经验”

第三节故事片的创作情况

第五章中国电影的反思、创新与崛起(1976-1990)9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新时期”中国电影掀起的创新浪潮以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电影观念和电影体制的深刻变化

第二节“四世同堂”的创作局面

1、谢晋与他的“政治/伦理情节剧”模式

2、老导演的新成就

3、中年导演的成熟

4、青年导演的崛起

5、多元化的探索

第六章西方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影响(1979-1990)5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随着政治封闭格局的突破,西方电影思潮涌入中国,对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和文化冲击。

第四章(共××学时)

第四部分:后现代电影时期(1990年代--至今) 30学时

第一章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电影 10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欧洲第二次现代派电影的创作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其代表人物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第一节第二次现代派电影产生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第二次现代派电影的主要代表

第三节德国新电影:怀乡——失去了的精神家园

第四节前苏联:诗电影

第二章新好莱坞和后现代电影走向 5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转型的过程、原因及其特点。掌握新好莱坞的代表人物的创作特色,理解世界电影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性。

第一节新好莱坞简述

第二节英国新电影简述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电影简述

第三章中国电影现状与趋势(1990-2006) 10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以及发展态势。重点了解体制外的独立电影发展状况,艺术风格和创作群体。

第一节新生代独立影人

第二节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港台青年电影导演

第四章美国、东亚电影与中国电影的互动 5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9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占有,以及由此带来的电影观念和制作方式上的变革。了解韩国等东亚电影的崛起态势以及对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八、教学时数分配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主编,×××××出版社,××××年×月。

参考书:

1.《××××××》,×××主编,×××××出版社,××××年×月。

2.《××××××》,×××主编,×××××出版社,××××年×月。

3.《××××××》,×××主编,×××××出版社,××××年×月。

4.《××××××》,×××主编,×××××出版社,××××年×月。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十一、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十二、其他

考核方式为考试占××,实验与作业占××(要显示考试或考查)

制订:×××××系教研室:××××教研室

执笔人:×××审订人:×××

云南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Public Affairs of Administration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周学时/学分:3/3 4、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5、使用教材: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课程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现代管理学的范畴,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应用性学科。从学科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又是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如同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一样,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处于建构发展中。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且是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课程,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从理论上阐述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畴、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方法等,同时,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门类进行概述。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把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能较好地较熟练地认识和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并对公共事业管理各个部门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建立发展中国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同时,促进学生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表 (以章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做出学时要求安排。)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 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 三、课程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特性、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电影史的分期。 1.1 教学内容:视觉文化时代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 (附实验教学大纲,8学时) 一、课程名称:理论力学B Theoretical Mechanics B。 二、课程编号:1701105。 三、学分学时:4.5学分/ 72学时。 四、使用教材:《理论力学》,武清玺、冯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理论力学》,武清玺、徐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理论力学》,许庆春等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必修。 六、教学对象:大禹、水工、土木、港航、海洋、交通、农水等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系。 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等。 九、教学目标: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后续力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也为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十、课程要求: 本课程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讨论、课后练习和集中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能较熟练和较灵活地应用矢量方法求解各类典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力学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课前较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课程的有关知识;课内主动参与讨论;课后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 ?完成140~160题作业; ?二次课堂测验;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模板】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适用) A.总说明: 一、适用课程范围:该版教学大纲的填写范围仅为“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和“素质选修课”。课程类别可于《武汉工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查询。 二、文本格式:请勿改变大纲中标题及文本样式。标题中的课程名称为黑体小二号字体(加 粗)。除标题外,其余需填写内容中的中文及数字的样式为宋体五号字体(勿加粗),英文样式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勿加粗);段落行间距设为单倍行距,段首缩进设为2。 三、表格:请勿改变页边距、表格列宽及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因为软件类型及版本问题, 打开大纲模板文件后表格有可能出现少量错位情况,请帮忙调整至对齐,建议使用WPS打开。 四、名称:单位和课程等名称请务必填写标准化全称,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五、联系人:XXX;电话:********;地址:教务处教学评价与发展中心(白宫208) B.分项说明 一、课程信息 ?“课程类别”:公用基础课、素质必修课或素质选修课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 ?“计划学时”:请在括号前填写总学时,并在括号内分别填写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如果 没有课外学时,则填写“0”。 ?“选用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是否自编;是否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网站”:有则填写,没有则填写“无”。 二、课程简介(中英文) ?中文在前、英文在后,中文要求200字以上、500字以下。课程简介必须包括课程定 义、课程总体内容、课程目的及意义等基本内容。此外,可以填写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情况、教学方法、课程特色等其它内容。 ?任何课程都必须有英文课程简介。 三、课程教学要求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分条目进行阐述。其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应能对应《工程 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问题1:为什么要将“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对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答:根据学校“以工程实践为主,满足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成长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各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要求应该在达成“业务培养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类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其中有一条或若干条能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工科专业学生的12项毕业要求中的一条或若干条相关联。 ?问题2:什么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的12项毕业要求”

《理论力学D》-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D》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理论力学D》是针对“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设置的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其中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讨论课等)每周3学时(总学时54学时),计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 《理论力学》又称“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体做低速机械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由“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构成。“牛顿力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之一,十七世纪末,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奠定了牛顿力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力学与人们的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直观形象而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采纳。微积分等数学工具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更是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但牛顿力学几乎都以力F为基础,因此它的应用只局限于纯力学问题的范畴,运算也比较繁琐。 十八世纪伯努利、达朗贝尔、欧勒、拉格朗日等人先后发展了经典力学的分析形式,这是力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拉格朗日于1788年发展的名著“分析力学”对此作了全面的总结,从此建立了经典力学的拉格朗日形式。它用体系的动能和势能取代了牛顿形式的加速度和力,并且由于能量对任何物理体系都有意义,因此力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也相应地拓展到整个物理学。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哈密顿又推广了分析力学,将力学体系的变量从空间坐标扩大到相应的动量,这就使力学理论完全适应了整个物理学发展的要求,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分析力学理论形式简洁且富有公理特性,很容易被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因此在理论物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典力学在近两个世纪前就已发展成一门理论严谨体系完整的学科。作为理论物理学的第一门课程,它的任务不仅是介绍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数学去描写和分析物理问题,训练学生使用最严谨的方式去表达、描写、推演、总结自然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进一步学好其他物理学的课程打好坚实的物理基础。需要进一步强调说明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非线性系统研究的发展,力学系统混沌行为的逐渐揭示为古老的经典力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对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已超过了力学学科,扩展到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甚至超过了物理学,而成为许多理工学科以至一些人文学科的共同课题。因此在原来的理论力学课程中应适当加入关于非线性系统讨论的内容,这也已成为这一课程进一步发展革新的必然趋势。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军事理论》教学大纲

《军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军事理论 2、学时/学分:36学时(其中18学时课堂教学) 3、面向对象:全校大学一年级学生 4、开课院(系):教研室 5、推荐教学参考书: (1)《高校军事理论教程》朱建明赵建世主编,2007年6月 (2)《大学军事科学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三版)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军事理论的教学内容为五章,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 (数字表示供参考的教学学时数) 第一章军事思想(6)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2) 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2) 第三节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1) 第四节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1) 要求: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和历史地位,掌握起基本内容。 第二章军事高技术(6) 第一节军事高技术概述(0.5) 第二节军事航天技术(1.5) 第三节电子对抗技术(1) 第四节精确制导技术(2) 第五节激光技术 第六节伪装与隐身技术 第七节军队指挥自动化技术(1) 第八节新概念武器

要求:了解高技术和军事高技术的有关概念;了解军事航天技术的组成,了解军用航天器及军事航天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了解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电子对抗技术的基本手段,了解和熟悉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精确制导技术的基本方式,了解精确制导技术在武器中应用及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隐身与伪装、夜视等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了解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了解指挥自动化技术对作战的影响,了解指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新概念武器的概念及种类和特点等。 第三章信息化战争(2) 第一节信息化战争概述(0.5) 第二节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1) 第三节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准备(0.5) 要求: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含义;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和如何做好应对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第四章国际战略环境(2) 第一节国际战略环境概述(0.5) 第二节部分国家军事概况(0.5) 第三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1) 要求:了解国际战略环境的含义、演变历程;了解冷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世界部分国家的军事概况;了解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与现状。 第五章中国国防(2) 第一节国防概述(0.3) 第二节新中国国防建设(0.5) 第三节中国武装力量(1) 第四节国防法规简介(0.2) 第五节国防动员 要求:了解国防的含义、类型、特征;了解中国国防历史;了解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了解中国武装力量机构、体制;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的编成、任务与武器装备等;了解和熟悉我国国防法规的主要内容;了解国防动员的相关内容。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本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有关军事理论和军事知识;了解世界军事形势;了解中国国防的历史与现状;尤其要了解我国安全环境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挑战,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五、其他说明

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青岛科技大学《理论力学(B)》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理论力学是工科院校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研究力学中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力学学科中其它课程以及工程专业的其它后续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简单工程问题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以及数学计算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在以下能力上得到培养:1.建模能力:具有将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为质点、质点系、刚体或刚体系力学模型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力学基本原理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能力。 2.分析能力:具有对力学模型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性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能力。 3.自学能力:具有借助理论力学教材与相关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0章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任务,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力学发展简史。 第1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公理 1.2 约束和约束力 1.3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学模型和力学简图 教学要求:理解力、刚体、约束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二力平衡公理、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约束类型特点及其约束反力的画法;能熟练准确的画出各种构件的受力图。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课教学大纲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课教学大纲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学分: 2.5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4 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以农学(特产)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本科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学会将管理学的原理贯彻和应用于农业企业管理过程之中,并使之掌握和具备关于农业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掌握农业企业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把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架构,二是将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培养学生从现代管理的视角观察、分析和思考农业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经营形式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农业的内涵、基本特征;明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掌握农业企业经营形式、发展趋势;熟悉农业企业的类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主要内容】:农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近十年来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类型;农业企业的概念及发展趋势;农业企业的一般职能及特殊职能;农业企业的类型;农业企业的经营形式。 第二章农业企业制度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农业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制度

《军事理论教程》教学大纲

《军事理论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军事理论教程/ Military Theory Course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公共基础必修课 适用范围:专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开卷) 学时数:18学时学分数:1学分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现状,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明确国防动员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2)使学生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掌握我军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3)使学生掌握战略基本理论,了解世界战略格局的概况,正确分析我国的周边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4)使学生了解军事高技术概况,明确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5)使学生了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明确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 本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整体把握

东北石油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模板】

XX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2号) 课程编号:(见培养方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总学时:讲课学时:实践(实验)学时: 学分: 适用对象: 先修课程: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二)课程简介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明确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对培养目标的贡献度。)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体现该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所承担的任务。)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二、大纲内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体现掌握的知识结构、科学方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等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阐述教学内容要求,提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 (五)教学内容 (按照章节或内容列出具体内容,有关目标、任务、要求中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应在相应教学内容中明确标注并作适当说明。) 三、实践(实验)环节及要求

(主要书写实验的内容及要求。) 四、习题、课程讨论及要求 (明确对习题集、试题库等要求;明确学生讨论的内容及方式;写出作业题量,写明所布置习题应达到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注明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式、启发式、研讨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和在线课程平台等手段。)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设计应体现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在线学习、习题课、研讨课、实验(上机)、作业、考试等。) 表格居中,表格宽度基本占满版心,行高设为0.8cm(表格中有两行文字的行高设为 1.1cm)。 七、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要体现过程考核,体现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表现和收获,明确成绩的构成及比例。)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明确适合本课程学习的教学资源。) 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参考书:《》,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大学生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的意义

大学生参加军事理论学习和军训的意义 摘要:探讨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的现实意义,提出国防教育应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形势、国防政策法规、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同时指出这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意义途径军事训练 一,开设军事理论的意义 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沦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

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二)高校开展军事理论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 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s 二军训的意义 一)学生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格式

附件3:教学大纲格式 《填写中文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学分 : 4 总学时 : 64 实验学时 : 10 其它实践环节: 适用专业 :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例: 本课程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化工、材料、生物、食品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研究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应用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必要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例: 一、热化学 1.了解状态函数的意义 2.了解等压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掌握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过程中热效应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焓变、熵变及吉布斯函数变在一般反应条件下的意义。 2.掌握化学反应△ G0的计算,会用△ G或厶G0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3.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与△ G0的关系,并掌握有关计算。 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例: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直流电路中的基本测量 了解实验室电源,实验室实验规划和安全用电常识,学会万用表和直流稳压源的使用,掌握误 差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写法。

二、电源外特性及戴维南定理 掌握万用表和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掌握有源二端网络和无源二端网络等效变换的理论。 四、课程学时分配 例: 五、其它 1.先修课程: 2.教学方法建议: 3.考核方式: 例: (1)平时作业10% 平时测验20% 期末考试70% (2)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 4.作业要求 例: 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风险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风险理论》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Risk Theory 课程编号:91134059 学分/总学时:3/54(其中课堂:36学时;课内实验:18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 授课对象: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 一、教学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统计学专业(保险与精算方向)的专业课,是数学方法应用于金融保险所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在金融保险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险理论的基本概念、经典风险度量模型模,掌握构建模型常用的经验法和参数估计法,能够利用模拟技术方法来模拟模型,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风险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风险理论基础(2学时) 【基本内容】 第一节风险与风险理论概述 第二节随机变量 1.2.1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1.2.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三节条件期望 1.3.1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 1.3.2条件期望的性质 1.3.3条件方差 第四节矩母函数 1.4.1矩母函数的概念 1.4.2矩母函数的性质 1.4.3多元矩母函数及其性质 【基本要求】 1.了解风险和风险理论的含义, 2. 熟悉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条件期望

的性质和条件方差;熟悉矩母函数的概念、矩母函数的性质、多元矩母函数及其性质。 【重点及难点】 重点:条件期望和方差、常见分布的矩母函数 难点:矩母函数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回顾概率论中关于条件分布的性质和常见的分布函数;本章主要以讲授和自学为主。 第二章个体保单的理赔额与理赔次数模型(6学时) 【基本内容】 第一节理赔额的分布 2.1.1 保单限额 2.1.2 免赔额 2.1.3 保单限额+免赔额 2.1.4 相对免赔额 2.1.5 比例分担免赔 第二节理赔次数的分布 2.2.1(a,b,0)分布族 2.2.2(a,b,1)分布族 2.2.3 理赔次数分布的混合模型 2.2.4 免赔额对理赔次数的影响 【基本要求】 1.理解损失与理赔额、免赔额、保单限额的概念; 2.掌握常见的损失额分布以及不同赔偿方式下理赔额的分布; 3.掌握单个保单理赔次数的分布以及(a,b,0)分布类和(a,b,1)分布类。 【重点及难点】 重点:常见理赔分布形式以及分布函数和数字特征、(a,b,0)分布类中各分部的特征。 难点:(a,b,1)分布类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 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可采用提问式和计算机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不同保单形式的理解,利用R编程模拟出不同形式下理赔额分布的特征。

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板(48学时)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液压与气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液压与气压Hydraulic and Pneumatic Drive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 学分:3学时:48(其中课内实验学时:10) 一、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熟练的掌握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液压与气压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液压与气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并能合理地选用。掌握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典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并能合理地选用。对液压与气压系统具有初步的分析与应用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概述(学时:2) 简介:液压传动是利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来传递力和运动的工程技术,流体力学中的帕斯卡定律是力传递的基础理论;运动传递则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的(动力元件密封容积所排出的液体体积与执行元件的密封容积所接受的液体体积相等)。压力和流量是液压传动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其中压力决定于负载;流量决定于执行元件的运行速度。 重点:液压传动压力及系统组成。 难点:液压传动的特点即应用。 具体内容: 1、液压传动压力及系统组成; 2、液压传动的特点即应用; 3、液压传动的工作介质. 二.液压流体力学基础(学时:4) 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油液的基本性质、液压流体力学基础:A.流体静力学,了解油液黏性、可压缩性,帕斯卡原理;B.流体动力学,了解连续性房产、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的物理意义;C.孔口流动特性、液压冲击及气穴产生的原因. 重点:流体静力学基础; 难点:流体动力学基础;

具体内容: 1、流体静力学基础; 2、流体动力学基础; 3、压力损失、孔口和缝隙流动特性、压力冲击和气穴现象。(简单介绍) 三.液压泵(学时:4) 简介:本章将介绍几种典型的常用液压泵,液压泵是整个液压系统的动力源,主要有齿轮泵、叶片泵和柱塞泵。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液压泵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和功用。 重点: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 难点: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具体内容: 1、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2、齿轮泵; 3、叶片泵; 4、柱塞泵; 5、液压泵的选择和使用 四.液压执行元件(学时:2) 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液压执行元件: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执行元件是将液压泵所输出油液的压力能转换成机械能输出的液压元件,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马达、液压缸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其分类、液压缸推力和速度的计算、马达的功率和效率计算。 重点:液压马达和液压缸的分类、工作原理、主要参数的计算。 难点:液压马达和液压缸的主要参数的计算。 具体内容: 1、液压马达。(包括液压马达的分类、工作原理、主要参数的计算)。 2、液压缸。(包括液压缸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主要参数的计算,如推力的计算) 五.液压控制阀及其应用(学时:6) 简介:本章介绍了液压控制阀的分类、结构以及其工作原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类液压阀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其功用,为后续学习常用液压回路和典型液压系统内容做好基础工作。 重点:液压控制阀分类及主要性能;压力控制阀及其应用;流量控制阀及其应用;方向控制阀及其应用。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408202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的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建立力学模型的初步能力;综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二)考核方式: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54。其中理论:46,习题:8。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绪论(1学时) 【主要内容】: 0.1 工程中的力学问题 0.2 本课程的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本课程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学生掌握要点】:理论力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1章基本概念与物体的受力分析(5学时) 【主要内容】: 1.1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静力学公理 1.3 约束与约束力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重点难点】:约束与约束力,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学生掌握要点】:静力学公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2学时)

【主要内容】: 2.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解析法。 2.2 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用解析法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问题。 【学生掌握要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第3章力矩与力偶(2学时) 【主要内容】: 3.1 力对点之矩 3.2 力偶与力偶矩 3.3 力偶的等效条件 3.4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重点难点】:力偶的基本性质,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学生掌握要点】:力偶的基本性质,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第4章平面任意力系(6学时) 【主要内容】: 4.1 力线平移定理 4.2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简化 4.3 主矢与主矩 4.4 简化结果的分析 4.5 合力矩定理 4.6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4.7 物体系的平衡 【重点难点】: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方法与简化结果,平衡方程的应用,物体系的平衡。 【学生掌握要点】:力线平移定理,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和平衡,物体及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第5章摩擦(2学时) 【主要内容】: 5.1 滑动摩擦 5.2 摩擦角与自锁现象 5.3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5.4 滚动摩擦的概念 【重点难点】:摩擦角与自锁,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学生掌握要点】:摩擦的基本规律,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第6章空间力系(4学时) 【主要内容】 6.1 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

军事理论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军事理论教程大纲 一、基本信息 名称:军事理论 课时数:32 学分: 二、课程简介 军事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三、知识点 教学目的:军事理论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知识,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内容: 一、中国国防 国防概述国防法规国防建设国防动员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国防基本内容和我国国防历史与现状,熟悉我国当代国防法规和武装力量体制,掌握国防动员、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 二、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掌握我军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战略环境 战略环境概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战略基本理论,了解世界战略格局的概况,正确分析我国的安全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四、军事高技术 军事高技术概述,侦察与监视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战技术,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代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情况,重点把握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及主要特点,理解军事高技术给现代战争所带来的新变化。 五、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概述,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新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明确科学技术与战争的关系。 四、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 1、增强国防观念,强化学生关心国防,热爱国防,自觉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观念。 2、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3、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生开展技术创新的热情。 4、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 5、养成坚定地爱国主义精神。 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 考核要求: 1、学期考核内容、方法、标准按照本教学大纲规定执行。 2、严格按照我校本科学习考核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教研室统一安排下进行学期考核工作。

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居中,黑体,小二号,段前段后为0,行距倍)(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四号,段前段后为0,行距倍)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黑体,四号,段前段后为0,行距倍)(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段前段后为0,单倍行距)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黑体,四号,段前段后为0,行距倍) 其中实验安排内容: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黑体,四号,段前段后为0,行距倍) ? (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段前段后为0,单倍行距) (此部分根据具体课程,可以按章节列出具体内容,也可以根据内容分块。同时,不同专业在内容选择上要有所删减。) 如:第一章 ×××××× [教学知识目标]: [教学能力目标]: [教学重、难点]: ……………………………… 实验内容及要求: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黑体,四号,段前段后为0,行距倍) (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段前段后为0,单倍行距) ^ 六、考核方案(黑体,四号,段前段后为0,行距倍) (考核方案可先由指定教师写出,然后由课程组成员集体研讨商定) 七、教学材料(黑体,四号,段前段后为0,行距倍) (指课程教材或讲义、参考资料、所需仪器、设备、教学软件等) (教学材料若涉及到相关大型仪器、设备、教学软件要填写,若无可不填写。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段前段后为0,单倍行距。) 1、课程教材: 格式:编者,教材名称,出生地:出版社,时间。 例: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教研室,《计算机基础》(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参考资料: 格式:编者,教材名称,出生地:出版社,时间。 》 例:[1]丁杰主编,《电工学简明教程》,北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教学所需相关条件: 如:仿真软件。

理论力学A》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2 日期:2016.6.30 一、课程简介与特色 1.课程简介: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论力学以质点、质点系、刚体为研究对象,因所研究问题的不同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eoretical mechanics is a technical basic course with intensive use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It is research the science of the general laws of mechanical motions of the material bodies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forces.It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many advanced courses. It is also widely used in many engineering fields.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particle,particle system and rigid body.Theoretical mechanics may be divided in three parts:statics,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The first task of the course is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motions basic law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particle, particle system and rigid body.The second i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The third is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ing and mastering the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fourth is to analyze and solve some simple engineering problem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The fifth is to develop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world outlook of students.The last is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problems and solving problems of students. 2.课程特色: (1)改革与建设相结合,努力形成包括课程内容与体系更新、教材建设、启发式教学方式实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考试考核方法在内的全方位教学新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