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会说“我不知道”吗-最新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你会说“我不知道”吗
在一次中、法“做中学”研讨活动中,一位中国教师向法国专家雷纳先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做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雷纳先生的回答是:“第一要爱孩子;第二要相信孩子的脑子里不足空荡荡的;第三不要认为不知道是可耻的,要学会说‘我不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法国专家的观点是:教师要学会“闭嘴”,特别是在研究的起步阶段,不要孩子一问便给出答案。教师给孩子的帮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他还告诫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答案,关键要抓住教育契机,让孩子知道什么信息能起什么作用。他说,这对孩子的思维训练是极其重要的,这―过程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孩子明白自己知道什么,是怎样知道的。
确实,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习惯干把答案告诉孩子,而这容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学会说“我不知道”。
教师要学会对孩子说“我不知道”――孩子在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
素养的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幼儿园“做中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动手做,自己去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教师对孩子说“我不知道”,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好奇心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如果教师将“我不知道”变成了答案或方法,不但会抑制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扼杀孩子的想像力。而实际上说“不知道”比说“知道”更难,因为说“知道”只需简单地传授知识,而说“不知道”则要求教师设法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自己去探究,因此,教师在活动中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但要将孩子的一些偶发兴趣转化成“有意”的求知欲望,还要为他们铺路搭桥,适时点拨,促使他们亲历发现过程。如教师可以这么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你动手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这样不但容易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师对孩子说“我不知道”,能为孩子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孩子能脱离教师思想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猜,去想,去试,从而得出结论、教帅可不断地间孩子“你怎样想”,以引导孩子不断反恩,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帮助孩子真正经历探究的基本过程,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师对孩子说“我不知道”,能真正做到正视自己的“未知”。孩子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他们能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
教师碰到自己未知的问题寸,要敢于对孩子说“我不知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你的同伴是怎么想的?”教师对未知领域个必惶惶不安,而应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孩子一起研究,共同享受发现的快乐:在科学面前,事实就是权威,教师能正视自己的“未知”,正是体现了对科学和事实的尊重,而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变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要学会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教师在做中学
在一次公丌活动中,一个孩子拿着―杯水和一块糖间一位专家:“老师,你说这块糖要是在水中化了,杯中的水位会升高还是降低?”这位专家说:“我不知道。”孩子又司另一位专家,他也说不知道。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间题,专家也没有随便说出一个结果,而是很明确地说:“这个问题找还没有研究过,所以我不知道。”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专家的回答:一是对孩子说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究,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二是对自己说的,“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不能轻下结论”。确实,在“傲中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学会对孩子说“不知道”外,也要敢于对自己说“不知道”。
教师对自己说“不知道”,能使自己成为活动的探究者;在孩子进行探究时,教师要把自己看成和孩子一样的探究者,也充满兴趣地做一做,试一试.并把自己的探究发现与孩子交流和分享,尽管有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师来说简单明了,但教师以“不知
道”来自问,表现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对上述“糖在水中融化以后杯中水位会升高还是降低”这个问题,如果借助已有经验很可能得出“杯中水位上川”的答案,而事实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简单,它可能与水的容量有关,可能与放糖的方式有关,可能与观察的容器有关,等等。影响答案的因素很多,为此我请教了几个学科专家,他们给我的回答都是:“这个问题很堆简单回答,不同条件下情况不同,要试过才能知道。”由此可见,在科学问题面前说“不知道”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教师只有敢于对自己说“不知道”,才能让自己和孩子一起像科学家一样直面科学问题,从而形成基于事实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实证思维方式,对孩子的思维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对自己说“不知道”,能真正体现作为孩子探究活动“引导者”的作用。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以“判官”的身份出现,常常使孩子认为正确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因而孩子会很不自信,常常一有发现,就去问教师“对不对”“行不行”。孩子在活动中过度依赖教师,而不能真正关注自己的探究过程。而当教师将“我也不知道,我也要来试试”的回答抛给孩子时,孩子会从中感悟到:原来老师和我们一样,都要做了之后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孩子会重视并关注自己的探究过程,同时.逐步树立真理不在教师身上,而在自己手中的信念。
教师要学会对孩子的研究过程说“我不知道”――研究在
做中学
教师对孩子的研究过程说“我不知道”有两层含义:
一是教师无法预知孩子的研究过程。孩子的活动是自主探究性的,对教师来说,孩子的研究过程如何进行和发展无法预知,带有很大的动态生成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动态性给教师提供了一次又一次不断调整和完善活动方案的机会,而教师也正是在预设与生成的碰撞中,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协调中不断成长的,孩子探究活动中的种种无法预知性,促使教师必须以“做中学”的方式来研究“做中学”。
二是教师无法预知孩子能否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成功。事实上,一个真正的探究性实验(而非验证性实验)是很难在―次探究中找到答案,获得成功的。在一次法国专家举办的培训活动中,法国专家给我们布置了探究任务:区分布娃娃、钟、盆栽植物、树枝、橘干、鸡蛋、鱼、番茄、黄豆等物品中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无生命的,并用两张照片记录我们思维和操作的过程。当时,有三组教师参与了这一活动。在后来的交流甲,大家提出了共同的问题:鸡蛋、番茄应属哪类?此类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偏难,更何况对于幼儿,教师能解释清楚吗?对于这一问题,法国专家的回答很简单:实验并不是让孩子立即找到一个答案,而是让孩子学会观察,反复实验,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从而了解生命的过程、我也从中进一步理解了“做中学”活动的理念: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足结果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