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际距离的文化差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人际距离的文化差异研究
人际距离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国家的人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也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如果对不同文化中的人际距离理解错误,则会引起人际交往的障碍。
钱敏汝(1997)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最高层障碍,而语言差异只构成影响人际交往的最低层障碍。
美国人类学家Hall(1973)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产生影响,加强交际效果,有时还会发挥超过言语的作用。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了解对方文化的空间语言是必要的。
1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人际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社会距离,语用距离,文化距离等。
空间距离指围绕在一个人的身体周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的、不允许他人侵入的区域。
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中人际间的空间距离进行比较。
以下将从体距行为和体触行为两个层面探讨中西方人际距离的异同。
2体距的文化差异
2.1四种体距
体距,在人际交往中指人们在身体空间上相距的间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个性因素、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等。
Hall(1982)以对中产阶层北美人的观察为基础,把交际者之间保持的身体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在亲密距离中,近者可以没有距离,远者从6-18英寸。
一般来讲,美国中产阶级认为在公众场合不宜保持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近者1.5-2.5英尺,远者2.5-4英尺。
在这个距离内,通常是谈和个人有关的事情。
社交距离近者4-7英尺,远者7-12英尺。
例如同事之间在谈公事时,通常保持在社交距离的近距离内。
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也大致保持这个距离。
如果是7-12英尺的距离,一般谈论的都是比较正式的公事。
公众距离近者12-25英尺,远者25英尺以上。
例如进行公
众演讲时,演讲者和听众一般保持这种距离。
Hall认为这四种距离不仅存在于美国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也都存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体的距离区域大小各有异同。
2.2中西方人际交往中体距的异同
有关中西方个人之间距离的比较,中外学者都进行过相关的研究。
美国学者布罗斯纳安(1991)认为中国人之间的体距比西方人要小,并认为中国人的近体距离要比英语国家的人开放得多。
他写道:“英语国家的人在一起时,如果有局外人走进18英寸的范围,即使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也一定会被看成是一种侵扰。
中国人却不一定有此感觉。
他们看来,公开场合就是绝对的公开。
”
中国学者潘永墚(1997)对于中国人讲话时交谈者之间的距离作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差不多。
潘永墚发现中国人在朋友、熟人之间的个人交谈,双方距离在0.5~1米之间,一般社交活动中双方距离在1.5米左右,对着人群讲话都在3米以上。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人对个人空间越来越重视,中国人的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以及公众距离都和北美人比较相近。
但区别是,在中国人看来,公共场合就是绝对公开的,而美国人却不这么认为。
例如,笔者发现,在美国的学生餐厅,如果美国学生走进他人约0.5米甚至是1米的近体距离,常常会说“I'm sorry”,表示歉意,美国人认为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侵扰。
而在中国,中国人一般认为公共场合就是绝对公开的,没有必要因为走进旁人的近体距离而表示歉意。
此外,研究发现,一般来说拉丁美洲人和阿拉伯人交谈者之间的距离比北美、北欧之间的距离要近。
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
而拉美人和美国人交谈时,拉美人往往会向前靠近,美国人却会向后退以保持距离。
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往往不断地向前靠近,英国人则不断地后退。
总之,不同的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而人们交谈时都是要保持自己习惯的距离。
3体触的文化差异
3.1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性文化
有些民族的人身体接触较多,有些民族的人身体接触较少,因此文化可以划
分为“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性文化”(胡文仲,1999)。
接触性文化中的人在交往中身体接触较多,包括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地中海地区(包括法国、希腊、意大利)、欧洲及中东的犹太民族,东欧及俄罗斯人,印尼人及西班牙血统的民族等;低接触性文化中的人在交往中身体接触较少,包括北欧大部、德国、英国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人以及日本人。
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身体接触也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异性之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情况也有所改变。
3.2公共场合体触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对于公共场合的身体接触不敏感。
在公共汽车、地铁、超市或者大街上偶尔不慎碰到其他人,中国人常常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会表示歉意,被碰到的人一般也都采取宽容态度。
而英美人对于公共场合陌生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十分敏感,往往都极力避免,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
通常情况下,偶尔不慎碰到其他人的身体,总要表示抱歉。
如不及时表示道歉,对方的反应会很强烈。
这与一些人口拥挤的中国城市的情况相当不同。
以下的例子来自笔者对一位有过留美经历的中国教师的访谈。
这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在美国期间,有一次和朋友在一座美国小城镇的街道上散步,她朋友的胳膊不小心碰到了一个路过的美国人,但是他们没有道歉,结果那个美国人愤愤不平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在走远后他们仍然觉察到身后有敌视的目光。
事后他们对这次经历记忆深刻并深感不解。
可以看出,这次不愉快的经历是由于体触行为的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
另外,国外的调查表明英美人、法国人与拉丁美洲人在身体接触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调查发现,一般关系的两个人坐着谈话时在一小时之内触摸对方身体的次数是:英国伦敦0次,美国的盖恩斯维尔2次,法国巴黎10次,波多黎各的圣胡安18次。
我国的潘永墚教授(1997)对中国人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在公园中交谈者体触的次数平均是8次。
这说明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身体接触比英美人次数多,但比法国人、拉丁美洲人次数少。
3.3社交性拥抱或亲吻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国家,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的朋友在分别一段时间以后再次见面,或者在告别时,常常拥抱和接吻。
这在西方国家是一种礼仪。
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通常人们不会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
胡文仲(1986)调查发现,在美国人看来只不过是属于社交范围的拥抱接吻,中国人往往会感到十分尴尬。
虽然现在中国大城市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恋人或者亲友见面或分别时有时也会拥抱,但在比较偏僻的农村地区仍很少见。
有学者认为,习惯于拥抱接吻的华人对美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也都比较适应,并可以由此看出华人接受当地文化的程度。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中美人际交往的误例剖析。
一位中国的访问学者参加了美国大学的一个聚会,聚会结束后,多数人都拥抱道别。
一位女士也过来拥抱这位中国访问学者,但他马上变得浑身紧张。
其他女士注意到他的不安,都没有过来拥抱他。
但看着别人撇开自己相拥时,他不禁有局外人的感觉。
这位中国访问学者的尴尬可能会得到很多中国人的认同。
尽管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异性朋友仍然不习惯在公众场合拥抱。
对北美人来说,这位中国访问学者对拥抱的不安反应则被理解为保守和不友好。
3.4同性之间体触的文化差异
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性之间手拉手或者搂肩膀走路,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可以接受和允许的。
在西方国家,两个青年男子或女子手拉手在街上走路,往往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者,而异性间同样的行为却被视为自然。
以下的例子是一个真实的中美人际交往的误例剖析。
一个年轻的美国女外教在一所中国大学教英语,她常接受学生的邀请外出参加活动。
但是在中国交通拥挤的街道上过马路时,她常常觉得心惊胆战。
结果,过马路时女生们就拉着她的手或挎着她的手臂,男生们却羞于照顾。
这位女外教觉得很别扭,以至于一到过马路时就赶紧远离女学生,因为这使她联想到同性恋而深感不安。
但是,中国女性间类似的身体接触却很平常,而普通关系的异性之间却不习惯于身体接触。
3.5有关触摸孩童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中,触摸小孩是一种亲昵的举动,成人可以摸孩子的头也可以抱过来亲吻。
如果是朋友或者邻居的孩子,人们会认为这是友好的表示。
但是在西方,除非是家庭成员或者极为亲密的朋友关系,通常人们都不能随便触摸或者
亲吻孩子。
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妈妈们常常会抱怨说中国人喜欢抚弄他们的小孩子,这种行为让她们觉得很别扭和尴尬。
虽然她们知道这种对孩子的触摸是友好的表示,但是这种行为在西方文化里却被认为是冒昧的、粗鲁的。
4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与异文化的合作伙伴的交际能力,不同文化间的合作能力,适应职业活动的能力,独立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组织和应变能力等。
通过中西方人际距离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培养体距行为的文化差异意识。
外语学习者应该注意体距行为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事先了解对方文化中人们在交往中的距离,交流时与对方保持合适的体距。
2)培养体触行为的文化差异意识。
外语学习者应该注意体触行为的文化差异,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应该首先了解对方文化是接触性文化,还是低接触性文化,也应该学习对方文化中的体触行为所表达的含义,同时也要避免一些对方文化反感的体触行为。
3)对异文化的人际距离保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空间观念也有所不同。
差异形成的原因往往和对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有关。
在跨文化交际时,外语学习者对异文化的空间语言应该持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4)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对方的文化,并比较其和本国文化的异同,注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5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意识到中西方文化中人际距离的诸多差异,才能减少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从而进行更为有效的交际。
外语学习者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之外,还应该对异文化的体距行为和体触行为保持敏感,注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