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程改革实施的几年中,大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如今的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远远出乎老师的意料,个性自主化倾向非常鲜明。突出表现为:不迷信权威、不满足现成答案、敢于离经叛道、敢于突破常规的樊篱,这是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内因与时代发展的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通过规范、统一的标准达到学生的要求,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由“教案的执行”走向了师生的“互动生成”。实践证明,课堂上师生的多向互动,使课堂呈现了高度开放的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上,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了交流,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充分地思考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得课堂上常常出现不同的声音,经常发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甚至矛盾的意外情况。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捕捉学生潜在的闪烁的“异见”,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重组,及时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能力,抓在出现时,点在需要处,化在关键上,使不经意的事件成为可用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

一、支持学生的“异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正因为人格有其独特之处,才使人的发展创造各具特色。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个性更强、知识视野宽,因此在教学中,对同样的知识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这正是我们教学中的宝贵财富。教学中必须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全力支持学生个性的创新,决不应排斥。

二、捕捉学生的“灵感”

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了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灵感的萌动,或许还有学生的“奇思妙想”,但是可能会稍纵即逝。我们教师就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想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点点心意,也要重视起来。

三、允许学生“插嘴”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的“插嘴”,打断我们的教学思路。学生很多时候看起来非常幼稚、可笑,甚至有时候是“错误”的,但那是学生动脑思考的结果,我们教师没有理由去轻视。如果在教师的稍加启发下,或许学生“幼稚”问题的背后会让我们发现一个个惊人的创造火花。因此教师要宽容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插嘴”,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教学。

四、关注学生的“错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重新确立自己的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经验和阅历、书本,还来源于学生的“错误”,这个蕴藏丰富、含量较高的“富矿”。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资源。它暴露出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构建知识的障碍。教师如能一改以往对待错误像“敌人”一样的态度,将错就错,因势利导,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帮助学生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我们要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学生构建自身知识和能力体系螺旋上升中的一个插曲,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一教学资源,化错误为神奇,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和动态性,而恰恰是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更大。比如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大大超过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给予适度地引导和恰如其分地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