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克思主义法律学中的法律阶级性 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法律与司法制度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法律与司法制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对法律与司法制度的观点具有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复习这些观点,探讨其对法律与司法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一、法律的阶级性与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具有阶级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往往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为维护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服务。
然而,法律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不同阶级的利益要求的协调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要坚持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普遍意志的体现。
二、法律的历史作用与未来使命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法律具有历史作用,它既是反映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
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法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它不仅要保障国家和人民根据社会主义方向的利益发展,还要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法治的形成。
三、司法制度的阶级性与独立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司法制度同样具有阶级性,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然而,司法制度也应该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以保障公正和平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主义强调司法制度应当为劳动人民服务,使其成为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机构。
四、法律与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强调法律的积极作用。
法律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工具,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的稳定。
同时,法律也应当促进公正与平等,为全体人民提供公正的司法保护。
马克思主义重视法律的规范功能,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五、法治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马克思主义强调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是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
法治是在法律的保障下实现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它以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为基本原则,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主义强调依法治国的原则,通过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
马克思主义法律学中的法律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法律学中的法律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认为法律具有阶级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律不是超阶级的、中立的制度,而是反映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
律常常被用来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利益。
无产阶级则往往处于法律的压迫和剥
削下。
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认为,法律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基础的反映:法律的内容和制度往往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
制度主要保护私有财产和市场制度,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往往被忽视或受到限制。
2. 阶级斗争的调节:法律在社会中调节阶级斗争,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法律制
度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规则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对无产阶级的斗争进行压制和遏制。
3. 实施机器的角色:法律作为一种权力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统治阶级用来支配
和管制社会。
法律机器通过司法系统和执法机关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保持其统
治地位。
4. 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法律制度不仅仅是规则的集合,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
资
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被体现在法律的价值观和原则中,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观点则往往
被边缘化或排斥。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法律学强调法律的阶级性,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反映
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观点对于理解和分析法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具有重
要意义。
第三讲 法律的阶级性问题
2,前苏联法学家维辛斯基关于法律的定义。 维辛斯基定义(1938年):“法是以立法形式 规定的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则和为国家政 权所认可的风俗习惯和公共生活规则的总和,国 家为了保护、巩固和发展对于统治阶级有利的和 惬意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以强制力量保证它的施 行。”
3,20世纪50年代中国法学界照搬前苏联的法学理论 模式。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它 在本质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为维护统治 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服务。”
3,市民社会优位论。
(1)欧洲的市民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历程。 (2)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种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 (3)黑格尔提出了一种国家优位的市民社会理论范型。 (4)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通过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进 行批判性超越而建构起来的。 (5)法律的阶级性理论在我国法学界的长期流行与中国的 市民社会始终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密切相关。
第三讲 法律的阶级性问题
主讲人:丁以升
一 法律的阶级性理论的历史演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律的阶级性的论述。 《共产党宣言》:“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 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 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 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 条件来决定的。”
三 法律的阶级性的理论误区
1,法律的阶级性理论不符合民主法治的学说。 2,法律的阶级性理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3,法律的阶级性理论不适用于国际法。 4,法律的阶级性理论不能解释法律移植和法律全球化现象。 5,法律的阶级性理论导致法学研究方法的单一化。谢谢二 对法律的阶级源自理论的质疑1,法无本质论。
(1)法无本质论是基于西方的反本质主义哲学立场 对法律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种解读。 (2)法无本质论在我国法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3)法无本质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导我国法理学转 换研究范式。
法理学范畴一阶级性1、法的本质法...
周末串讲班理论法学授课提纲王锴法理学范畴一:阶级性1、法的本质(1)法的正式性(官方性、国家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社会规范。
(2)法的阶级性——法主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国家意志)。
(3)法的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最终受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决定(社会存在)。
2、法的作用(1)特点①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②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③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
(2)种类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调整的范围有限;(4)法自身条件的制约。
3、法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出现而产生的;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的产生的三大根源、三大标志和三大规律:4、法的历史类型根据法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5、法的继承★(1)法的继承:不同历史类型之间、后一历史类型对前一历史类型(2)原因: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法的独立性、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法发展的历史事实(3)法的继承的内容:法律术语、技术、形式;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规范;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
6、法的移植★(1)法的移植: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之间,包括对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移植(2)原因:社会发展和法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法治现代化、对外开放(3)类型:①经济、文化、政治处于相同或基本相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互吸收对方的法律;②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采纳先进国家或发达国家的法律;③区域性的法律统一运动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或法律全球化。
【注意】法的移植要注意国外法与本国法之间的同构性和兼容性、法律体系的系统性、要有适当的超前性。
马克思对法的定义
马克思对法的定义引言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权利义务。
而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对法的定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对法的定义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他对法律的理解以及其对社会和人类解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法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辩证关系的哲学学说,它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法律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对于法律的理论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法律的本质和法律的功能。
法律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律是阶级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
法律在实践中起到规范社会关系、维护阶级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因此其本质是阶级的法律,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
法律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应的功能。
首先,法律通过规定和强制执行一定的规范,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其次,法律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和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再次,法律也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马克思对法的定义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对法律的定义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在他的思想中却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法律的重要观点。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对法律的定义:1.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产物马克思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来管理和约束被统治阶级的行为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的手段之一。
2. 法律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在本质上是阶级的法律,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法律的制定、实施和裁判都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和控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和利益。
3. 法律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法律是社会上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状况。
法律不是超越社会的客观规范,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法律和社会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几个方面价值进行探讨。
一、深刻揭示社会法律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法学以阶级斗争为基石,强调法律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它揭示了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工具,法律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具有不同的属性。
这一观点使我们认识和理解法律的真正本质和目的,避免将法律抽象化、脱离实际地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
二、引领法治建设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法学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框架和原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将法律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具,强调法律的发展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积极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一理论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引领我们在法律体系、法治理念、法治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不断提升法治水平。
三、提供对当代社会法律问题的独特分析视角马克思主义法学注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法律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它强调历史条件对法律发展的决定作用,强调法律与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法律发展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实践性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法律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践路径。
四、推动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法学教育的基础理论,它对培养素质过硬、具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法律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培养系统的法律思维、独立的法学研究能力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夫。
这有助于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法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作出贡献。
总之,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法学的阶级性问题研究
法学的阶级性问题研究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因素的影响。
在研究法学的阶级性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法律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阶级在法学领域的体现。
一、法律与阶级的关系法律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在社会阶级存在的前提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既受到阶级意识形态的塑造,又反映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
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立场的影响。
首先,法律的制定与阶级立场密切相关。
法律的制定者往往代表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法律往往倾向于保护资本家的利益。
例如,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动关系问题,法律往往更倾向于维护资本家的权益。
其次,法律的执行也受到阶级因素的影响。
不同阶级的人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的待遇。
在一些国家,贫穷阶级往往因为无法支付高昂的保释金而被拘留,而富人则得以获得更好的审判环境。
这种阶级判决的现象严重侵害了贫富不均的原则。
最后,法律的适用也存在着阶级色彩。
法律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会对不同阶级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刑事案件中,富人可以通过支付高额的保释金获得暂时的自由,而贫困人士则往往无法承担保释金的高昂费用,只能被拘留。
二、阶级在法学领域的体现法学作为一门研究法律规则的学科,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也存在着阶级性的表现。
首先,法学的学术研究对不同阶级的人存在着影响。
在一些国家的法学研究中,高校资源更多地分配给富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因此在学术成果的产出上,这一部分人更具优势。
而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和学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其次,法学实践中的阶级问题也十分突出。
在律师行业中,富有阶级往往能够雇佣更优秀的律师,从而在诉讼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同时,贫困阶层在法律援助方面也面临诸多困境,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权益保障。
此外,法学教育中的阶级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些著名法学院校培养出的法律精英往往来自更富裕的家庭,他们在进入法学院校之前可能已经接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资源。
马克思主义与法律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法律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理论思想体系,其对法律的理论构建与实践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法律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对法律体系的理论构建马克思主义对法律体系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的阶级性、法律的历史发展规律、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法律的社会功能。
1.1 法律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进行政治斗争的产物,法律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阶级社会密切相关的。
法律对于特定阶级来说,既是压迫工具,也是解放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被资产阶级用来维护私有财产与阶级统治的稳定;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法律则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1.2 法律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强调法律是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发展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也不断发生着变革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法律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法律的理论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3 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与表现,法律体系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
经济基础决定了法律的性质和功能,而法律又通过规范经济生活来保障经济基础的正常运转。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法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4 法律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对法律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为法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为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1 法律制度的完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指导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权益与社会稳定为目标,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手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论马克思关于法律性质的思想
论马克思关于法律性质的思想一、马克思对法律的概括1.1 马克思对法律的定义1.2 马克思对法律的功能和特征二、法律的历史渊源及其本质2.1 法律的产生和演变2.2 法律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关系三、马克思对法律与经济关系的分析3.1 法律与经济的不可分割性3.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律的批判四、马克思对法律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的分析4.1 法律与政治权力的不可分割性4.2 法律的政治属性及其阶级性质五、马克思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分析5.1 法律与道德的异同5.2 法律对道德的制约和规范六、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现实意义6.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指导意义6.2 关于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现实作用的思考第一章马克思对法律的概括1.1 马克思对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规范,有着具体的权力实施机构,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
马克思从维护私有财产和支配阶层的利益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性质,认为法律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阶级性质和政治属性的现实制度。
1.2 马克思对法律的功能和特征马克思认为,法律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和特征:(1)规范人类社会中各种复杂关系的行为准则,进行社会调整和规律维护。
(2)法律具有历史渊源,其产生与演变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和阶级斗争中的强弱变化密切相关。
(3)法律是作为国家权力的具体实现方式而产生的,法律机构与国家政治权力机构密不可分。
(4)法律成为支配阶级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成为支配阶级保护私有财产和支配地位的必要的现实制度。
第二章法律的历史渊源及其本质2.1 法律的产生和演变法律的产生和演变源远流长,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在封建社会中,法律是君主的意志和法令,以及压迫阶级最高的意志和权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成为为了维护私有财产和利益而制定的具有阶级特点的规则体系。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法律将成为人民的自觉行为规范,而不是束缚人民的工具。
2.2 法律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关系法律与社会生产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质在于“必要的规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其基本原理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与法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探讨其核心思想和在法律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为基础,认为法律是一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反映了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法律的阶级性、法律的历史性以及法律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法律的阶级性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法律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质。
法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维护私有财产和剥削制度的稳定。
它被用来压迫和控制无产阶级及其他被剥削阶级,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法律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历史条件下特定社会形态的产物,不是永恒不变的。
法律的内容和形式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封建主义时期,法律主要以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权为目的,而在社会主义时期,法律的目标是保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着法律的产生和发展。
法律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合法性是法律的重要特征,然而合法并不等于正义,而是在特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权威认可。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不仅是对法律的一种解释,也为法律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法律是维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对于揭示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是对法律本质和作用的系统研究,它探讨了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的相互联系,揭示了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最新-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的规定性 精品
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的规定性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理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经济基础论,即认为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二是阶级工具论,即法律同其他的国家政治机制一样,共同执行阶级统治的任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三是意识形态反映论,即法律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媒介决定法律的内容。
这三种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指出了法律本质的一个侧面,没有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本质。
本文试图从三者的相关性来论证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的规定性是三者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一、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1.经济基础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隐喻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它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为研究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也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其本质、内容和形式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这种极端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即为经济基础论。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其自身的关系来解释,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发展来解释,相反,它们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被概括为‘市民社会’[1],也就是说,社会的生产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它又决定了包括政治、法律等在内的社会制度。
当然,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不止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还决定了包括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当二者的矛盾不断激化,进而发生社会变革。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其中就包括了调整生产关系的法律。
因此,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阶级将会展开政治斗争,试图改革这些法律,使它们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2.经济基础论的局限性经济基础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了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形式,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提到,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法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也能经常看到类似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法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法律的阶级性与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认为,法律具有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在剥削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用来强化阶级压迫和维护统治秩序。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才能真正成为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工具。
二、法治的本质与作用法治是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法治的本质是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法律的先进性和引领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包括: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公正正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等。
四、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认知、遵守和维护的意识状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
法治精神是指坚守法律原则、尊重法律权威、遵守法律规范的精神风貌。
五、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依法治理的国家治理模式等新理论不断涌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七、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影响,也在全球范围产生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法律与法治理论为世界各国人民在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最新-论宪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 精品
论宪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在经过一段时期,有关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后。
目前,法学界对此问题却避而不谈,似乎各学者对此问题已达成共识。
作者姑且把共识称为传统权威观念。
作者认为,对此问题,不是没有讨论的必要,而是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予以澄清和解决。
一、对宪法阶级性观念提出的挑战对于宪法概念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表述,诸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阶级力量对比的表现。
”“宪法是确认民主制度,表现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根本大法。
”等等。
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学者对宪法阶级属性的高度重视,把其视为宪法的内涵及本质必要且重要的要素之一。
其根源于列宁在《社会革命党人怎样总结革命,革命又怎样给社会革命党人作了总结》一文中那句名言,新版的《列宁全集》已将该句话改译为:“宪制的实质在于和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表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表机关的权限等等的法律,都体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质对比关系。
”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统治者个人的权力的基础就是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些条件是作为许多个人共同的生活条件。
这些条件是作为许多个人共同的条件发展起来的,为了维护这些条件,他们作为统治者,与其他个人相对立,而同时却主张这些条件对所有人都有效。
他们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即是法律。
而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无疑也是阶级性的集中的体现。
宪法的阶级性也就是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活条件用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社会上所有人都一体遵行的属性。
作者对此观点并不否认,但马克思主义提出法的阶级性又其自身存在的社会背景与理论前提。
马克思经典理论学者把其注意力集中在阶级性对立十分明显的阶级社会。
因此,法的阶级性也必然很明显,作者并不否认该理论的相对真理性,也正是由于真理的相对性,才激发我们不断地对该理论进行反思,以期丰富,完善法的阶级性理论以及宪法的阶级性理论。
(一)从逻辑结构上分析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宪法的阶级性其逻辑起点是建立在法的阶级性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十大原理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十大原理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十大原理吧。
我一直觉得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非常伟大的思想体系。
其中一个原理就是强调法的阶级性。
我就想啊,在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对法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曾经在一个企业工作,高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对一些公司规章制度(这也算是一种小范围的“法”)的理解和利用就有很大差别。
高层可能更注重用这些规则来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以确保自己的阶级利益在企业的发展中得以保障。
而普通员工更多的是希望这些规则能保障自己的基本权益,像合理的工资报酬等。
这就让我深刻体会到法的阶级性。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这个原理也很重要。
我看到周围的很多事情都能体现这一点。
我认识一个小商人,他的生意好坏和当时的经济政策法律密切相关。
当国家出台一些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时,他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生意也越来越好。
这就是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啊。
我就想,这就像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一样,经济基础和法是相互影响的。
还有法的历史性。
我回想自己的家族历史,老一辈人生活的年代,法律制度和现在有天壤之别。
那时候很多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权利都没有法律保障。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不断进步,我们现在享有的各种权利,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着法律一步步演变,心中满是感慨。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原理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法律现象,也让我看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些原理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这些原理,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在法律的框架下,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关于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的当代理解与诠释
关于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的当代理解与诠释
吴怡然
【期刊名称】《哲学进展》
【年(卷),期】2024(13)4
【摘要】本文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关于法的阶级性的论断,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相关性与实践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核心概念的批判性分析和当代社会实践的案例研究,本研究解读了法的阶级性概念,并将其与当前法律现实中的阶级差异和利益冲突相对接。
研究发现,马克思的理论在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现象时依然有着深远的分析价值,阶级性不但在法的制定中表现,也在法的执行和解释中得以体现。
该研究的结论认为,法的阶级性不仅揭示了法律与权力结构的关联,而且为当前法律改革和社会公正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总页数】7页(P760-766)
【作者】吴怡然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实践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统一--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本质的一个重要视角
2.马克思主义诠释当代中国的一部力作--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3.马克思生产力观的当代诠释:从传统理解到生态化转向
4.马克思主义首次揭示了法的阶级
性吗?——兼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阶级性”命题的原意5.马克思对法的阶级性的理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法律学中的法律阶级性
1引言法律的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属性,是偏向统治阶级利益的特质,是法律建立的基本属性。
法律具有阶级性的同时还具备有一定社会性,法律阶级性和社会性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表现出法律阶级性的整体阶级性特征。
法律阶级性作为马克思法律学的基本命题,曾是引起诸多关注的法律学问题,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影响下,适应和促进发展经济的法律观点也逐渐凸显出来,法律阶级性多被认为没有太大研究价值,正逐渐从社会发展中淡去。
这样虽然有利于法律的集中研究思路,但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了法律的宏观观照,缺失法律的根基性。
2阶级性阶级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概念,所以法律的阶级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动态性。
阶级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底蕴。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不存在剥削和私有制问题,人和人之间没有差别,没有等级划分,自然也不可能存在阶级。
生产力有了发展以后,出现了剩余产品,物质资源的具体分配就有了等级差分,成为阶级产生和形成的物资前提。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财富分配等级差化越来越明显,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此时就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
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通过自己的资源优势以暴力形式保障自己对财富的占据,对无法对抗组织性暴力的孤立个人进行压制,从而就形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极承认和被动接受,阶级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必然事实。
阶级性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意识组成和政治结构以及维护有着自身利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行为的倾向性。
对于阶级的定义问题,列宁指出,在历史上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层次和地位的集团有着不同的生产资料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财富的具体分配方式和财富分配数量也就不相同,阶级也就是这些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由于各个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所处的地位不同,一个集团的劳
动可以被另一个集团占有和控制。
阶级都产生于社会之中,是属于社会的阶级,因此阶级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性。
社会是构成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公共团体,用于承载阶级统治的各种法律手段不仅要有一定的阶级性,同时还要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社会性。
3法律阶级性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存在着内在联系,要对法律阶级性有一个正确认识就需要了解法律阶级性的来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阶级的产生,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私有观念的不断发展促使私人占有理念和私人占有行为在大家的共同默许和共同约定下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最终形成,并以此作为人们相关行为的基础。
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建立是通过社会众人共同承认的生产力发展演变结果,当然其中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社会结构中阶级的出现,为了更好的满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规则需要,就出现了法律。
4法律的整体阶级性由上文论述可以认识到,法律存在着强烈的阶级性,法律的阶级性是形成和实现于社会历史形态当中的,因此法律在具备一定的阶级统治功能的同时还要存在社会功能,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对社会上各种利益需求进行整合。
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法律的本质,各种社会法律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属性,两者是以辩证统一的关系存在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
法律要有一定的社会公共职能,不能把某个集团作为出发点,而是要从社会的整体方面去考虑,进而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
如果法律的建立只是考虑到某个阶级集团的利益,一定会引起其他阶级集团的共同反对,这样只会使统治成本增大,因此,这对于统治阶级来讲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如果统治阶级只考虑自身阶级利益而对其他阶级集团的生存需要置之不理,最终会导致社会结构断裂,统治阶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秩序也会被毁灭。
法律的社会性是法律阶级性的基础,法律虽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但同时也是历史性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表达不是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