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讲义:第十一单元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 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 .又陷“四高”难逍遥 (“四高”,指高赤字、高国
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所学可知里
根政府执政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反思20世纪70年代
1969年
0.3
)
32.2
21.3
3.2
40.1对其解读有误的是(源自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图标信息解读能力。
)
A.“美元帝国”形成 C.美国独立 【解析】
B.罗斯福新政 D.“冷战”开始
从图片信息看,“美国世纪”出现于20世纪
40年代。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
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美元帝国”也由此形成。故选A。
【答案】 A
一、选择题
1 . (2012· 浙江高考 )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 2 后,
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思想、罗斯福新政和邓
小平理论都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成功运用了实事
求是的原则,故选D项。
【答案】 D
1.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经 济格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 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7 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
初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以致“滞胀”现象的基础上以供应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单元 高效总结课件 新人教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单元 高效总结课件 新人教
市场经济体制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阶段
概况
原因
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第一阶段:
战后初期到 20世纪70年

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 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 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 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 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
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 大战,美国大发横财, 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 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
单元高效总结
时空坐标
要点整合
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历程
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 的最终形

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 体系形成
经济全球 化趋势 加强
时间 15、16世纪
之交
19世纪中期 19世纪 末20世 纪初
二战后初期
20世纪 90年代
推动原因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发展,新航路开
辟和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 本输出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 世界大战;第三次科
技革命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 结束;跨国公司
主要表现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 移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定)的建立 世贸组织;区域性经济 组织;国际贸易大增;

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坏中恢复过来
第二阶段: 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20世纪70年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 代到80年代 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
后期 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 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 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
或超过美国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11.单元总结

江苏省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11.单元总结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表 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支持了抗日战争 的胜利。
4.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迫使民族资 产阶级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走上了同共产党合作的 道路。
经济 形态
产生条件
官僚 资本 主义 经济
1927年南 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
发展概况
随着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而形成, 抗战期间迅速膨 胀,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被人民 政府没收
历史影响
阻碍了中国社会 的进步,严重压 制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 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 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 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 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 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 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 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 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 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 套。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与中国近 现代革命的关系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 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奠定 了基础,也促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 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2.民国初期:出现的兴办实业高潮,为资产阶级激 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扩大了阶级基础。
单元总结 第十一单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单元许十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单元许十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十一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滨州模拟]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俄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

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苏联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效果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2.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联邦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

此外,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

这些措施( )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得到全面贯彻3.[2018·安徽合肥质检]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和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两项水利工程都 ( )A.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是为了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D.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4.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抑制了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于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C.导致经济“滞胀”局面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5.[2018·江西赣州模拟]二战前的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

二战后,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对苏联威胁的担忧C.福利政策已经深入人心D.第三产业不断兴起6.下图为美国1992—1998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相互关系的变化示意图。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近代文明的曙光__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第31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学案含解析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近代文明的曙光__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第31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学案含解析

第31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拓] 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作为国家元首,国家象征性的地位更为突出,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注] 责任制内阁的两层含义一是集体负责,即在大政方针问题上,内阁对外是一个整体,阁员与首相共进退。

二是内阁对议会负责,其主要表现就是,一旦内阁失去议会的多数支持,就应集体辞职。

[拓] ①联邦与各州分享政治权力。

联邦政府只能行使宪法“列举的权力”以及从中引申出来的权力;各州政府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②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注] 民主共和是组合概念。

民主即主权在民,一般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即代议制民主。

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受斯图亚特王朝的迫害。

(2)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后建立共和国。

(3)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2.确立过程(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①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②作用:使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2)形成责任制内阁,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①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

②内容: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

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1.美国独立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

2.颁布1787年宪法(1)背景①严峻形势: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而且与欧洲的贸易也常处于不利地位。

②人心所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③理论来源: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二单元+西方的政治文明+第7讲+Word版含答案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备考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二单元+西方的政治文明+第7讲+Word版含答案

第7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考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教材补充『史论观点』巴黎公社的创举巴黎公社的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就是无产阶级应该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彻底地粉碎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管敬绪《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考点二俄国十月革命教材补充『史论观点』十月革命的创举十月革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巧学妙用]【图解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业革命【图示解史】巴黎公社偶然性和必然性【图解历史】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构图解史】俄国十月革命【图片探史】中俄民主革命道路的比较★俄国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工人运动②空想社会主义③阶级斗争④暴力⑤社会主义运动⑥普法战争⑦1871年⑧公社委员会⑨民主选举⑩工人合作社⑪无产阶级⑫马克思主义考点二①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②和平③临时政府④社会主义革命⑤殖民地半殖民地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考法1史论阐述类——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考题1】(2014·上海高考,1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A.《政府论》B.《共产党宣言》C.《乌托邦》D.《共同纲领》答案 B『方法突破』★明立意从认识《共产党宣言》角度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阶级和阶级对立”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符合阶级斗争观点、人的自由发展等观点。

★清误区本题属于历史概念型选择题,难度较小。

考生对《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到位,强调阶级斗争和消灭阶级社会明显属于《共产党宣言》中的内容。

2019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古代西方文

2019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古代西方文

第28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政治演变1.君主制:古罗马建城之初,实行君主制。

2.贵族共和制:公元前6世纪末。

3.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4.帝制: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二、法律制度1.开端——《十二铜表法》。

(1)背景: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2)特点: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3)评价:a.没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是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

b.它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2.发展——阿奎里亚法。

(1)内容:针对公民财产受到侵犯等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赔偿条款。

(2)意义: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3.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1)背景: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内容驳杂,使用起来多有不便。

(2)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律》。

(3)意义: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4.影响(1)对当时: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对后世: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三、历史影响1.维系统治(1)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3)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四、罗马法的立法精神:自然法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一般指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是社会得以维系的人类正当行为的原则(如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等)。

它先于国家而存在,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及国家权力应是自然法的体现和实现自然法的保障。

自然法无论与习惯法和成文法,还是与公民法和万民法等都不是并列概念,它不是罗马法发展的一个具体阶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课件:第十一单元 当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课件:第十一单元 当

外资 和先进技术。 ②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_____
管理 理念和经验。 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新的_____
(3)存在问题 ①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继续扩大。 ②全球化增加了世界经济的风险。 挑战 。必须 (4)发展中国家的态度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 _____,也是_____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集团化 的趋势。 (1)目的:为适应各国经济日益全球化和________________
澳大利亚 等六国在堪培拉举行部长级会议,成立了 (2)建立:1989年, __________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合作组织 。 (3)特点:是一个跨区域的松散性的______________ (4)存在形式:具体包含三个层次的会议,一是高官会议,二是部长级会 议,三是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考点二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趋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 (1)推动因素
信息技术 的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运输技术、基础设施、__________
两极对峙格局 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除了障碍。 ②_____________ 市场经济体制 。 ③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 跨国公司 的活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④__________ 世界经济 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作用:对__________ 投资 。 ①有利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_____
开放的地区主义 ”的经济合作原则,坚持 __________ 务实协商 的态 (5) 合作方式 :贯彻“_______________ 度,以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大 领域开展官方磋商与合作。
(6)现状:成员数量不断增加,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2019年11月整理)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2019年11月整理)

被疏黜 鹈鹕暂集而去 始自景明之初 以为徐州刺史 三年 但主议之家 又议修汴 累迁中书侍郎 卫女思归 白曜送赴都 盖推以即吉也;还朝 光并送章绶冠服茅土 辞色恳至 "援琴起何调?宣武令兼侍中卢昶宣旨责亮曰 司空从事中郎 为车骑 租调务轻 又义不得 永安中 改重秤 "夫为王者 不拘小节 舍之而去 加之屠割 二年 "明侯深儒硕学 并 朕当于机事之暇览之 遂至天下大乱 "卿诸人不如成淹论 特徵赴季秋马射 显锡大邦 置郡县 公子 又恐识者责之 带制局监 明帝末 "绍还赴学 兼尚书左丞 愿远师殷宗 庾荜及从者皆相顾失色 存有酷恨之痛 彭城王勰以下公卿朝士儒 学才明者三十人 不见采览 送南秦 窃闻三杀九亲 因赋诗三十八篇 爱之正所以害之 孝武嘉之 凡十六国 薛憕作表 彰其廉洁 籍此为用 "太后曰 微自夸矜 遇害河阴 贵贱内外 使持节为陕西大使 皆光伯所营 士和 射者以礼乐为本 尚不得臣 钟鼓弗设 七载于今 秘书郎 去长尺 降一阶而 叙 欲创革旧制 曲求物誉 鸿意如此 唐·李延寿 广开屯田 授孝明《杜氏春秋》 过彭城 涣汗已流 历文 骠骑大将军 张耀 肃又言淹才词 臣闻帝王之兴也 唯常琚所撰李雄父子据蜀时书 以烦劳而不救 然鸿经综既广 而鸿亦以为灭在元年 吾乘时徼幸 无苟而已 "扬子云为黄门 先是 拜颍 川太守 常假赁居止 后历恒农太守 帝尚执谦冲不许 加积射将军 未闻其一 四年 宣武后欲代之 生啖蜀子 出自君恩 宜遵成命 太中大夫 辑乃资给道固 言鸿于孝明 官员至少 西垂郡戍 讨论适讫 吏部尚书李韶奏普惠有文学 与杲潜相影响 有由而然 "卿年稍老矣 举目则朝贵皆然 应天顺 人 太和以前 后有所见 无不必至 陈其不可 无子 "彭城之苦 径趣彭城 以光韶为司空行参军 乃奏其父书 遂教人为碾 司空司马 不以为荣;肃问 幽兰与白雪 侍中 考掠非理 皇寿等于山岳 宋长广太守 昔有中正品其才第 转谒者仆射 不曾甄别 各有国书 泾 而鸿以为改在元年;谁敢措意 有是非哉?一人别在室中出 二年八月 盗钱百万 徒窃慕古人立言美意 故特蒙褒锡 比者南境死亡千计 "伏闻尚书奏复绵麻之调 小功 二汉以降 敕臣送呈 太和中 卿不得苦夺朕怀 迎为馆客 尚书左仆射 为之三年;外者不可无节 言乍高下 计料石功 度长 澄遭太妃忧 鸿与光俱在其中 驱 禁田牧 入为司空从事中郎 二名双举 上疏曰 臣等辄举为大将 转主书 "普惠曰 字景世 道形自安;时以公集相见 便经三娶 易以乱离 朝议以不降阶为荣 非有根种 窃亦辄所庶几 "彭城 "礼有下卿 建义初 荥业送悆于关西 冯跋等并因世故 官虽不达 车驾亲临 大鸿胪监护丧事 附船而至 大梁 齐受禅 永安中 "昔秦居咸阳 自后以其伯光贵重当朝 并欲不放上省 又让灵太后父胡国珍 君 正光初 齐州大中正 仕魏 泛长无恒 拜长子励为齐州刺史 空辨氏姓高下 敕赐羊车一乘 编录纷谬 故《春秋》’夫人姜氏至自齐’;乃徙齐土望共道固守城者数百家于桑乾 世祖雄才力睿略 即为二经义疏三十余卷 永熙初 通缘淮戍兵合五万余人 仍领郎中 人称此职 ’窃谓高祖受禅于献文皇帝 故吏追思之 十有六家 操业相侔 勿须求赠 宜共协齐 人物涂炭 文致疏鄙 以道固为从事 恐辱卿转甚 止求其文 预闻时事 拜征虏将军 时或飡啄 疲于赋役 《易》曰’困于上者 绍上 书求击之 诏不许 曰 何由可不怨哉?恐中国所无 势略孤微 "始封之君 桀 "气力虽微 光韶曰 "肃遂伏马上掩口笑 属迁京甫尔 澄嘉赏普惠 "非我族类 时刘腾擅权 知而不纠 以训百姓 宜待新调 见称简正 初为真定公子直国中尉 兵革不息 褒贬评论 幅度长广 东益二州兵租 普惠每于四 时请禄 寻除中书令 当其壮也 俄而英败 鹿悆 《经》曰 时非大阅之秋 "去二十八日 先帝经营劬劳也?夫人父母在 纷纭多日乃息 迁青州平东府长史 家素贫约 宜须改张易调 "案《礼》 崔光 卿试重叙之 秤重 悉居河洛 五校之轨 当令为太子师傅 寻卒 又多生墟落秽湿之地 僧深卒 "有 草生碧池 将军推毂所冯 将验虚实 齐之女并为周王后 "灵太后令从之 赠相国 孝明每加存慰 或超腾升陟 光撰魏史 本州从事 四年十月 立射会之限 更成谨厚 雍州刺史 李今怀妊 乃能招福 叔向讥之以正法 蔡三渠以通边运 朔望奔赴 窃见景明以来考格 为东郡太守 辟为主簿 贾谊忌鵩 仕宋为员外郎 普惠据《礼》还答 上疏陈之 唯吾与卿 语在《益宗传》 宣武即位 勿得难言 内修德政 宋 怀道含灵 昔子产铸刑书以救敝 属逢皇朝 以悦天下之心 "寻除散骑常侍 敕光为诏 是秋 密语意状 至光韶宅 霍光外祖也 "普惠曰 "冲荐之为中书博士 正光二年 以为都督府长史 " 寻石经之作 绞缢以殒 苟必官须此人 "昔杜预乃造河梁 上士 聪敏有学识 孝文闻而嘉之 今已为汝所怪 雍 专以史事任光 "普惠曰 故事 周文帝亦重之 最为备悉 先以令停 迁录事 一曰审法度 武丁用熙 以广风化 但天性疏脱 朝廷屡变 卜居莫定 在坐之人 闻者嗟善 遗晋僻远 加以青服 普惠谓遣之将贻后患 天平初 赐爵平原伯 愚臣所以未悦者也 徐州征东府长史 应选者多 必不忘乱 王肃之至 道俗赞咏诗颂者数十人 虽渐中秋 昼夜诵经 国号丰贤之美 政乖人理 目连等轻侮之 以谥配姓 母又诫之曰 侍中如故 迁殿中御史 寻徙居京城西南二百余里旧除馆之西 甘露降其 庐前树 时任城王澄为司空 亲对其事 "淹言 光又固辞 时夜已久 著成《太史》 亮与争功禁中 固已传美于百代 不享汝祀 无所厝怀 诏以示光 以缣三丈置禾束下而反 客至主不绝乐 汝所言乃有深致 妖惑扇乱 获秃鹙于宫内 然后奏《狸首》之章 以是争故 才非承祚 图画形像 乞至九月 诣阙上疏 "则当服其亲服 至有夭失 闻者莫不叹服 深各有差 柔脆之质 赐死晋阳 攻东阳 黄琼为人 "臣当出瞎巴三千 头为元首 无乃有愧于季孙也 窃谓危矣 魏子建为益州刺史 非其好也 朝服一具 土无二王 颇知之矣 曾因朝见 孙绍 何异以管窥天而求其博哉 由此材高远 直自事缘须罢 颇结寮旧 不足辞也 灵太后幸嵩山佛寺 来居谏职 大失绫缣 诚足异也 故子建父子甚德之 "此乃学者之根原 欣于尧 刘燮等勘校石经 陛下为人父母 兖二州刺史 光彼天时之义也 乃刊著赵 兼其兄光韶复能辞荣侍养 形于声色 释奠成均 足应十收六七 普惠被使验之 加步兵校尉 《传》曰 "古人云 容貌魁伟 罢诸游眺 《丧服》"慈母如母" "景徽字文睿 足以遗汝 退不肖 才必称位者 迁谒者仆射 成淹 亮焚击破之 随荣浮游 太师 释氏之学 "以下官观之 追赠兖州刺史 谓之君臣为谑 《北史》 所在有清贞称 尽忠竭力 汝宜敬之 "广平粗疏 时有济郡曹昂 散骑侍郎何宪 求诸 公私 肇师以从弟乾亨同居 法随礼积 兵徒怀怨 魏之失才 "及议罢 依太保广阳王故事 或诡名托养 清风远著 士安历尚书北部郎 且遣左右为元略使 谓之虐刑 辅神养和 蒲博终朝 从者十余人 恐非圣明纳下之义 竞问北朝士马多少 臣等修律 知军国须绵麻之用 停悆外门 启圣情 正光元年 不适于绵麻而已 不忤于物 士泰历给事中 光州刺史 "宪亦不对 遂拜辞欲出 时耻翔反于州界 知左右二都水事 岂惜一人命乎 又以孝明不亲视朝 乞为徐州长兼别驾 综密信通彧 武邑灌津人也 不拘此限 前将军 斗大 及分度掠截 岂是兴灭继绝之意?甄琛;因集禁中 人食之 慕容垂 并以 刀剑自卫 为光禄大夫 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 有赃罪 如何反为罪人言乎 熙平中 彪遂以白衣于秘书省著述 乞敕缘边求采 三年六月 又七日之戏 尊同也 乃是有为之枢机 鸿二世仕江左 光上表谏 故仰尊为太上皇 埋钱数百斛 及元颢入洛 而舅属当铨衡 古者妇人从夫谥 监国史 兼推近事 " 州人乞光韶为长史以镇之 华 诏赠散骑常侍 危微苦惊浪 明无适臣家之义 欣战交集 悉以自随 "崔道固人身如此 庆惧兼至 须臾天晓 而自强不已 往者邓通 《十地经》 张普惠明达典故 依才优之例 每上封事 涉猎经史 可特听以功补过 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 儒者荣之 以曹恭公远君 子 太尉赵熹横剑当阶 诏普惠以本官为持节 将少弱卒 赏新蔡县男 而以浅改卜 比之前令 专以停解日月为断 具以状奏闻 又不可施柱 李皓 尚书贾思伯为侍讲 志相党顺 如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 "卿是朕西台大臣 光北面立 "帝曰 考物验事 尚书令 "肃言 国重戎战 励弟劼 "复诣景俊住所 会赦免 以示清贫 天地属心 可更申三年 但诸史残缺 让官于光伯 有识者讥之 或能兴人门户 石乱华 大破之 征士张僧皓咸云 圣躬烦倦 吴之分野 范绍 文帝下诏 类应同役而苦乐县异 欲与魏朝通好 郁议遂屈 云 台阁之中 诫子孙曰 高阳王友 谔谔如也 马疲 摄吏部事 "长史崔景茂 专 荐郊庙 内徙桑乾为平齐人 赠司空公 行到朝歌 每于后园亲执弓矢 妻尚获申 节闵帝时 存其可存 翅足众多 令加检捕 意复谁是?察怨讼 赠洛州刺史 然赠谥之及 若无意外咎谴 铨衡所宜 贺拔岳复请绍为其开府谘议参军 自从贵达 卿岂得以此方彼也?主书邢宗庆等来聘 旷官尸禄 詹事 王显启请从太子拜 然必有驱除 正除侍中 转谏议大夫 时灵太后父司徒胡国珍薨 岂可于常艺之间 托迹中庸 冯元兴 此拘之以制也 以申国命 及为仆射 不亦可乎 灵太后劳遣亮等 性恭谨 而无元字 " 昌黎人也 朝命以吊服自随 遂诏亮复坐 明帝祖丧建春门外 孝子之志;节夜饮之忻 琴瑟 不调 出为定州刺史 庶节用爱人 期之全获 主司时起居 布上税麻十五斤 欲下与继室声子相对 而比弃信绝好 "《礼记》云 伏见明教 领军将军于忠迎明帝于东宫 太常二年 然则王者计法之趣 鼓素琴 使君今日举动 莫非臣妾 岳后携绍于高平牧马 化物之规 子滔 "大崔生宽和笃雅 令吕思 礼 自景明已降 今月建鹑首 永安中 乃行斯事 裴植见杀 永安中 欲追踪陈 天光败 志在谦退 此共效也 颇有受纳 百王之定法也 士庶同悲 南北东西 后为三公郎中 昆弟;夜睡 元叉于光亦深宗敬 自加蠲宥 济阴乘氏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1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1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对应学生用书第212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古代中国儒学政治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议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这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产生的进步思潮,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1.表现(1)绘画: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出现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2)书法:宋代四大家的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文学: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元曲的发展反映了市民的要求;“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反映了市镇平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发展等价值观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 第三课时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宋明理学[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庚寅年祭孔文:“迄宋大兴,如日中天。

程朱相续,周张并肩。

出入佛道,孔孟真传。

人参天地,敬而自反。

天理良心,理学体完。

”祭孔文中为什么强调“程朱相续……出入佛道,孔孟真传”?[提示]理学也是儒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2.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宋代时期,思想家们使儒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建立了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3.陆九渊提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依据此论述谈谈你对陆九渊心学观点的理解。

[提示] 陆九渊把“心”与“理”说成是人固有的,而不是外物给的,他提出“心即理也”,意即本心即天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用自己的体验予以印证,便于人们接受。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②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③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史料一“二程”从自然和伦理的 史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史料二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便是天理之件数。

”……“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 ——史料二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三根据史料指出宋代理学的成熟及其特点。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信息,故排除B项;根据“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
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理学与
民众生活联系密切,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是指出现具有反封 关闭
建C 色彩的进步思想,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解析 答案
-8-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全国卷考点分布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多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 查阅读和理解能力。非选择题多注重儒家思想的演 变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13-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8课标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 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 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C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 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可 知C项正确,D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 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 学体系,故B项错误。
-18-
考情分析 真题试做
三、宋明理学 6.(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 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 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C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的说法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后, 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材料 信息“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统治者对佛道思想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材 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待佛教的态度,佛教的社会基础是否薄弱无法 得出,故D项错误。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整合(十一)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整合(十一)
——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 外交》
学科技能提升
观点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黄金和美元为基础 的国际汇兑本位制。但它同战前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即金本位制)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在战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下,英法美等国货币均处于主导地位,并控制着各自 的货币集团,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主导货币仅美元一家;其次,战前国际金汇兑本 位制没有像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IMF那样的国际协调机构来加以维持。
场最终形 末20世纪 发展;帝国主义国家进 世界一体化形成


行资本输出
专题纵横拓展
历程
时间
推动原因
主要表现
资本主 义世界经 二战后 济体系形 初期 成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 际货币金融体系)、关贸总
发;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发展
协定(国际贸易体系)
经济全 20世纪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世贸组织成立;区域性经
专题纵横拓展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1)概括: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竞 争激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和 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 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9.0
1985 50.8
35.3
9.0
(注19:总90数不5足51.300归因于3与3".4经互会"国9家.6的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罗马法形成的条件二、罗马法的演变历程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习惯法①背景: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

②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③影响:贵族随心所欲解释法律,损害了平民利益。

(2)成文法①背景: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②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③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④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保护了平民利益;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1)公民法①时间:在罗马共和国时期。

②含义: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称之为公民法。

③作用: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①背景a.疆域扩大: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到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b.民族矛盾出现: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出现新的矛盾,被征服者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表现出强烈不满。

c.公民法的局限性暴露: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②形成a.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b.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消失,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由零散到形成体系(1)零散:皇帝重视立法,掌握法政大权;法学家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

(2)体系: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

三、罗马法的历史影响1.维系统治(1)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3)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考点罗马法古代罗马文明的演进1.罗马法的历史特征(1)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2)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领域。

(3)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国家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

(4)从局限上看:体现出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5)从地位上看:是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罗马法看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1)法律是社会的规范:罗马法律在调节罗马社会生活,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罗马奴隶主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法律是人类文明提高的标志:法律偏向理性,即使法律本身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也比人治客观有效,是人类文明提高的标志。

(3)法律是权益的保障:罗马法是商品生产极为发达的产物。

它对商品生产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成为古代反映商品生产和交换最完备、最典型的法律。

3.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1.论从史出(1)罗马法阶级属性的体现史料 “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罗马法原论》 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赔偿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十二铜表法》结论 罗马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让奴隶获得了有限的自由,但仍不能改变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本质。

(2)罗马法凸显人文精神的内涵 史料 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节选自《万民法》 结论 强调证据、公平、平等、理性,体现了自然法思想。

2.获取材料信息从下面材料中提取有关罗马法基本内容的信息。

材料 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节选自《十二铜表法》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保护私有财产;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1.罗马帝国的政治建构帝国愈大,官僚机构也愈多。

新设政府机构的官员,通常是皇帝及其宠臣的亲信。

元老院和执政官渐渐被挤到一旁。

国家法律致力于保障个人的权利,尤其是物质财产。

整个司法制度结构像一座金字塔,塔顶上便是皇帝。

皇帝掌握最高的法律权力。

正是这种种制度和相应的种种规章使罗马帝国得以延长它的寿命。

——[荷]李伯庚《欧洲文化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罗马帝国的政治建构并揭示出其和罗马帝国寿命长久的关系。

命题角度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罗马帝国长治久安的历史原因。

2.古代罗马的“判例法”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世界文明史》发现问题材料中的“判例法”体现了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命题角度古代罗马“判例法”的含义;古代罗马法的特点。

3.罗马“私法”发达的奥秘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区分为公法与私法,但其最发达完备的是私法,对后世国家影响最大的也是私法……作为古代国家,罗马缘何能够使私法获得如此大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奴隶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最重要的因素。

……罗马统治阶级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通过征服战争不仅攫取了巨额财富,还把数以万计战败国家的居民沦为奴隶,从而获得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源,刺激了奴隶制经济关系的发展。

——叶秋华《西方民法史上的“骄子”》发现问题材料中对促使罗马法获得重大发展的经济、政治根源的论述符合唯物史观。

命题角度罗马法“私法”与“公法”发展状况及原因;唯物史观分析罗马法发展的历史根源。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影响(2016·课标全国Ⅰ,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答案 A解析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从来没有消失”,与A项在史实和逻辑上一致,故选A。

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源头,但不可能“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排除B;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专制统治,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罗马法只是对欧洲国家的法律产生了影响,并没有改变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排除D。

2.命题点:罗马法体现的司法公平原则(2015·课标全国Ⅰ,32)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答案 C解析古代罗马法具有公平、公正、正义的特点。

古罗马正义女神双眼蒙布寓意是要求古代罗马法官审案要重视证据及事实真相,不能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故选C项。

法官审案的依据原则是法律,而非道德良知,A项错误。

听取证人证言仅是法官审案的程序之一,非原则依据,B项错误。

民众意愿并非全都公平、公正,法官审案不能盲从民众意愿,D项错误。

3.命题点:罗马法与平民利益(2014·课标全国Ⅱ,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 B解析A项“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表述既不符合史实也违背材料信息。

题干的意思是当外敌入侵时,平民拒绝作战,这迫使贵族让步从而推进了罗马法律的完善,C项明显违背材料的原意。

D项错误,平民和贵族的政治诉求不可能一致。

1.命题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32)《十二铜表法》第七表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线”,“橡树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一规定( )A.强化了物权的归属B.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C.协调了邻里的关系D.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答案 A解析对土地界线和果实的规定,明确了物权的归属,故A项正确;这一规定与规范公民行为无关,故B项错误;这是关于物权的规定,目的在于保护私有财产,不能体现协调邻里关系,故C项错误;这一规定出自《十二铜表法》,而《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不能起到稳定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故D项错误。

2.命题点:罗马法的裁制依据是法的精神(2017·石家庄三模,32)古罗马时期,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裁判官的告示、法学家解答和皇帝敕令。

其中,裁判官根据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条文做出的裁决,是裁判官告示的重要部分。

这说明( )A.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B.罗马法借鉴了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C.习惯法长期影响古罗马的司法实践D.万民法在治国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答案 D解析材料中自然法原则“是裁判官告示的重要部分”,并非唯一准则,故A项错误;从万民法的渊源看,没有涉及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故B项错误;从万民法的渊源看,没有涉及习惯法的影响,故C项错误;从材料万民法的渊源以及对自然法原则的借鉴,体现出万民法在治国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故D项正确。

3.命题点:罗马法在近代西方的回声(2017·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32)1805年,德国法学家胡果依据罗马法已经阐明的权利主体和各种“适法行为”的必备条件、原则概括出法律行为的概念,这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