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讲座,语文学科遵循的教学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操作特征

下八里小学杜敏

摘自语文教学论坛要研究小学语文的教学问题,首先应该在基本理念上对小学语文学科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但空头的理论没有价值,关键是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起一条桥梁。因此,根据基本理念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操作特征,就成为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参照和指引。

一、理解学科教学的思考方法

1.对“教学”的理解——价值导引,自主建构

说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是指教学是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而所谓的“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在这样一种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授受的过程、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信息加工的过程、发现探索的过程和人格形成的过程。这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改革都必须遵循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得到体现。

2.对学科课程性质的理解——学科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什么素质?

在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我们还应进一步思考:导引什么和建构什么?即学生在一门具体的学科课程中发展什么素质。事实上,分科课程的设计本身就决定了每门学科必定有其核心目标,同时,学习的综合性也决定了扩展目标的存在的必要性。核心目标是特有的和个性

的,扩展目标是渗透的和共性的。教学中,应以核心目标的达成为主要任务,扩展目标是围绕核心目标渗透完成的。

3.学科学习心理学的理解——学科教学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应遵循一般的学习心理规律和原理。但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学习心理规律。这是每位教师都应该研究和掌握的。学与教的过程应该是合理地运用和遵循教学心理规律的过程,教师应以此为依据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有效教学。

二、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语文的性质任务方面有这样的表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必然是形式学习和内容学习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语言素养”理解为:运用语言工具,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语言素养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这种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语言形式的把握、语言素材的积累和语言经验与思维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问题在于,在小学阶段,在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前提下,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儿童语言发展规律来说,小学阶段语言发展的瓶颈是在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语言素材的积累,而不是经验和思想。后者是必须随着

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知识眼界的增长而发展的。这恐怕是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重要分界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分注重内容分析和思想教育恐怕也是在此问题上产生的误区。

总之,小学语文课首先是语言课,而不是德育课、科学课或者文学课,虽然它肯定要承载这些内容。所以,小学语文的核心目标是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就像太阳;其他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等等扩展目标,则成为围绕太阳转的行星,存在且不可或缺,但必须围绕核心目标去达成。

三、小学语文应该怎样学习?

目标内容决定方法。“语言学习”这一核心目标的确立,决定了小学语文的学习必须依据语言学习发展的规律。

1. “知识观”的转变与教学观的转变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对个人而言,是心智开启和获得洞见的过程。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激活封存的记忆、苏醒和丰富沉睡的经验、奋飞想象的羽翼、拓展心灵的疆域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知识经验从类型上可分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两种。它们的获得方式和特点是不同的。间接经验主要是编码知识,可以通过授受、强记而获得,记得快,忘得快;

直接经验(经验知识)必须亲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来得慢,去得慢。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和内化,因此,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

让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过程,即从“学”到“习”的过程。“学而时习之”的根本意义恐怕也正在于此。

2.语言学习的经验特征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性质方面有这样的表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是“诵读”和“运用”。

小学语文说到底,是学习语言的。而且是母语的学习。母语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习得”的过程,主要是直接经验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因此,语文的学习过程首先应该遵循语言的“习得”规律:即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所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就成为语文学习的基本原则。但同时,学生的语言是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的,因而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经验,尊重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个性。不过,学生的语言经验毕竟与规范的语言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因而语言学习是需要规范和导引的,这是语文学科存在的前提条件。

诵读、感悟、规范、实践就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结症分析

(1)诵读感悟不充分

诵读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这种方法与语言习得的经验性特征是一致的。但当前小学语文的结症之一恰恰读得太少。我们往往

看到的情景是:学生简单默读一次课文,就开始被教师无穷无尽的问题包围住了。文章未读熟,就去思考所谓的“微言大义”,无异于缘木求鱼。事实上,当学生能够反复诵读语言材料时,许多问题已经能够体会和感悟到,许多语言素材已经得到积累和内化了。另外,充分的阅读感悟,对于方言地区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意义恐怕就更大了。

(2)倾向于“解剖式”的教学,忽视语言的整体性

语言是有整体性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往往贯穿于文章的整体。从阅读心理的角度,一个人的阅读感悟往往也必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而当前教学却充斥着大量的烦琐分析,断章取义地把文章中的一句句话来探求其意义,把一篇活生生的文章大卸八块,文章本身的趣味荡然无存。有人戏称此为“解剖式”教学。也许从文学研究或文章学研究的角度,需要做这些分析工作,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吗?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的问题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忽视了学生个人的阅读情感体验。

(3)语言理解过于“精确”,死记硬背

在充分感知基础上的语言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但问题在于,语言是具有意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在许多情况下不一定需要有唯一的解释。但在具体教学中,也许由于应试思维的影响,教师总是要求学生精确记忆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有所体会明白即可。事实上,是否精确地明白词句含义并不影响语言的理解。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对于小学生来说,词语句式能够灵活运用就是最好的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