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 1 古生物学-绪论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层的沉积环境一致。否则为异地埋藏。
四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
化石 生物总数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表现 之一
➢ 种类的不完整性 ➢ 数量的不完整性 ➢ 种间的不平衡性 ➢ 形态的不完备性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表现 之二
常形成化石 少量化石
部分类型形成化石 无化石记录
8个门常形成化石 4个门有部分类型形成
化石 5个门有少量化石 18个门无化石记录
(一)化石的石化作用 及类型
(3)升溜作用——一般发生 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 蛋白质骨骼的生物中。其 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 (氧、氢、氮)在地下的 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挥 发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 质形成薄膜。如:植物的 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 物的化石。
(二) 化石的保存类型
➢ 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 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 化石 1 实体化石(Body fossil)
1完整程度:原地埋藏类型化石完整,细微结构未破 坏;异地埋藏多破碎。
2分选:原地埋藏者大小一致(?)、个体发育不同 阶段化石均有保存,无分选性;异地埋藏者个体基 本一致(?),分选好。
3两壳比例:原地埋藏者基本1:1,否则为异地埋藏。 4生态类型的保存位置:原地埋藏往往保存生物生存
时的位置和状态。 5其他:原地埋藏者,化石的古生态分析结果和含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 规律和相关地质纪录的学科。其范围包括各个地史时 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包括生物 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 强调三个方面 ➢ 生物界 ➢ 发生发展 ➢ 地质记录
--化石埋藏类型划分

原地埋藏





增强Biblioteka 异地埋藏原地化石群:化石群成员与原来当地生物群 成员基本一致
残留化石群:原生物群大部分保留成为化石, 小部分被搬运流失
混合化石群:大部分化石原属一个生物群,
有部分混入分子
搬运化石群:全部搬运,化石来自不同的生物群
从死亡群到埋藏群的变化
--化石埋藏类型判断标志
(一)化石的石化作用及类型
(2)置换作用/交代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 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外来的矿物质所充填。常见的有硅化、钙 化和白云石化作用。
➢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原来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 (如果溶解和交代速度相当,则可以以分子形式交代,这样可
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四 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 Paleontology ➢ 古生物学 ➢ 形态 ➢ 分类 ➢ 时代
Theoretical Paleontology 理论古生物学
➢ 进化方式 ➢ 进化速率 ➢ 进化机制
第二节 化石的形成及保存类型
一 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定义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 存在地层中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因此,化石保存和记录具有不完备性。
三 化石的形成过程
生物群:生活在共同的环境,彼此关系密切的生物群 死亡群:各种原因死亡的尸体堆积,有可能非同一生物群 埋藏群:堆积埋藏在一起的动物遗体,有混杂或损失 化石群:埋藏群经过成岩作用
三 化石的形成过 程
生物群
生物死亡群群
埋藏群
化石群
从死亡群到埋藏群的变化
强调以下三点:
➢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文饰、成分、或
活动的痕迹。要注意区分假化石)
➢ 地质历史时期(1万年以后,与文物相
区别)
➢ 岩层中(非现代沉积层)
化石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 遗体和遗迹。
二 化石的形成条件
生物在死亡后,需经过埋藏和漫长地质时期的石化作用才 能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须有如下4个条件: (1)生物本身条件:需要有硬体,以矿质硬体最佳。软体不利 于保存。此外,生物个体的丰富程度也很重要。 (2)埋藏条件:埋藏速度和埋藏物的性质影响化石的保存。快 速埋藏和细粒沉积物有/不利于化石保存(?)。 (3)时间条件:需长时间埋藏,使石化作用得以进行。 (4)成岩条件:只有在压实作用较小/大(?),且重结晶作用 轻微/严重(?)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 外模——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在围岩上的印模,它体现了生物 体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相同/相反?
➢ 内膜——生物体的内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 表面的大小、形态和纹饰。相同/相反?
(2) 印模——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 外模——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印在围岩上的特征,它反向 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 模铸化石(Mold and cast fossil)
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痕、印模和铸形物等 总称为模铸化石,据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四种类型: (1) 印痕化石(impression)—生物尸体在细粒或化学沉 积物中留下的痕迹,一般由软躯体生物所形成。如: 水母、蠕虫等。
(2) 印模化石(mold)——具凸凹壳的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留 下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古生物学
学时分配 理论:22学时 实验:14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肖传桃,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2.古生物学,何心一,地质出版社,1988
实验指导书(尽快领取)
古生物地史学实习教案,中国地质大学地史古生物教研室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第二节 化石的形成及保存类型 第三节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五 化石的保存类型
(一)化石的石化作用及类型
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 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有如下三种类型: (1)矿质充填作用——地下水所携 带的矿物质充填到生物硬体组织的 孔隙中,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这 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 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 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 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 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化石——这类化石 很少见,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氧 化)。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 象等。
1 实体化石
(2)变质实体化石——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
过了明显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