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岸潮间带

合集下载

岩岸潮间带

岩岸潮间带

鱼类的洄游规律◆教学目标1.概述鱼类洄游的基本内涵。

2.介绍鱼类洄游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洄游规律对渔业资源的意义◆教学内容一、鱼类洄游概述鱼类的洄游是鱼类在一年或一生中所进行的周期性定向往返移动。

以寻找它们在不同生理阶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从而完成繁殖、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这些鱼类称为洄游鱼类。

鱼类洄游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鱼类不同的生理需求有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季节性洄游)3种。

按鱼类生活不同阶段有成鱼洄游和幼鱼洄游2种。

按鱼类所处生态环境不同则可分为海洋鱼类的洄游、溯河性鱼类的洄游、降海性鱼类的洄游和淡水鱼类的洄游4种。

鱼类移动经过的道路叫鱼类洄游的路线。

海洋鱼类的洄游,完全在海洋中生活和洄游,同种鱼往往分成若干种群,每一种群有各自的洄游路线,彼此不相混合,各海区的鱼群有不同的变异特征,每个海区都分布有它自己的洄游群体。

如中国东海、黄海的小黄鱼可分为4个种群,分别有其自己的越冬、产卵与索饵的洄游路线。

二、鱼类洄游的常见类型依照鱼类洄游的不同目的,可划分成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类。

鱼类的洄游周期1.生殖洄游生殖洄游又称产卵洄游。

鱼类的产卵习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卵条件,保证鱼卵和幼鱼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育,常常要进行由越冬场或肥育场向产卵场的集群移动。

是鱼类生命过程中规律性最强的洄游,由深海到浅海或近岸、溯河、降河、江湖,特点是聚集成大群,在一定时期内沿一定路线向一定方向作急速的洄游。

按产卵场的不同,生殖洄游有三种类型:(1)由外海向浅海、近岸的洄游:大多数海洋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鲐等在早春从外海越冬场向浅海或近海洄游产卵。

(2)溯河生殖泅游:如大马哈鱼的过河口性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

(3)降海生殖洄游:如中华鲟、鳗鲡的过河口性鱼类的降海生殖洄游。

又如松江鲈由江河游向河口、近海的降海洄游。

生殖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较固定,距离较远,游速快,分群洄游现象明显,鱼群密度大,鱼群集群性状固定;洄游期间鱼体性腺发育、生理状态变化大。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

海洋环境学期末复习汇总.
① 交替暴露于空气中和淹没于海水中; ② 温度、光照、盐度等变化剧烈; ③ 受波浪和潮汐过程影响,冲刷作用非常明显; ④ 潮间带底质状况也很复杂,不同类型的底质栖息着与之相适应的的生物,形成各具
特点的生物群落,耐受性高; ⑤ 潮间带濒临大陆,污染物质也易在此积累。 (3)潮间带类型 ① 泥滩潮间带
环境特征 海岸平缓、开阔; 波浪小,一般出现在半封闭的海域; 沉积物颗粒小,主要是粉砂和淤泥,有机质丰富; 生物多样性较高,生物量较大。
还对生物个体的生理变化甚至造成个体毒害乃至诱发基因突变;
③ 另一方面,单一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效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见,海洋生态系
统所面临的大多是由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或协同、或拮抗、
或加和、或独立、或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
④ 海洋环境的复合污染效应不仅取决于化学污染物的(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还与
其浓度水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⑤ 复合污染效应还与海洋生物种类有关,特别是生态系统类型有关,也于污染物作用
的生物部位有关。
⑥ 复合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已成热点。
13.几种典型污染物质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1)石油(几个例子)
① 海洋石油污染:
② 油品入海途径:
③ 影响和危害 对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危害: 对水产业的影响:
3.海洋污染生态效应及其发生的主要机制。
4.重金属的海洋污染生态效应。
第二章 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
5.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6.海洋中 CO2 的比例为什么远高于大气中所占的比例?
第四章 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近海主要海洋环境类型 (1)潮间带海洋环境 (2)河口海洋环境 (3)海湾海洋环境 (4)浅海海洋环境 (5)大洋海洋环境 2.潮间带海洋环境 (1)潮间带:位于平均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间的地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2)一般环境特征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波影区。
二,海岸的分类
(一)岩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3)狭湾海岸 4)断层海岸 5)喀斯特海岸
(二)沙岸 1,三角洲海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3,泻湖岸 4,溺谷海岸 5,三角港海岸
复习思考题
1海蚀地貌有那几种类型? 2,概述泥沙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所形成的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海岸带: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一)海蚀地貌 1,海蚀穴 2,海蚀崖 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4,海蚀台
(二)海积地貌 1,泥沙横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中立带的概念 1)沿岸海滩:位于中立带上部。 2)滨岸堤: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带附近。 2)水下堆积台:位于中立带上部
2,泥沙纵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1)海滩:在凹形海岸带。 2)沙嘴:在凸形海岸带。 3)连岛沙坝:岸外有岛屿或岬角屏障的
地貌类型. 3.海岸可分为那几个类型?各类型有何特点?

第11章 群落结构

第11章 群落结构

第十一章群落结构1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1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bi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群落内的生物不是偶然散布的一些孤立的东西,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的复杂联系,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具有发展和演变的动态特征。

生物群落的物理环境是其生态环境(ecotope)或生境,由群落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目前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来定名群落;(1)根据群落中主要优势种,如红松林群落、云杉林群落。

(2)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如山泉急流群落、砂质海滩群落、岩岸潮间带群落;(3)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的生活型,如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

1.2群落特征1.2.1群落的数量特征(1)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是对群落首先应当了解的问题。

(2)多度(abundance,丰盛度):多度是指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

多度可以是个体的绝对数量,也可以用各物种的个体在群落种的比率即相对多度来表示。

植物确定多度值除直接记名计算之外,还常用目测估计的方法,即预先确定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大同小异(表1)。

群落中多度大、个体体积又大的物种,对群落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影响必然较大,这类物种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表1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3)密度(density,D):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

计量时用样地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N)除以样地面积(S)得到。

在植物群落生态学中,分别求算各个种的密度实际意义不大。

重要的是计算全部个体(不分种)的密度和平均面积,在此基础上可推算出个体间的距离:L=(S/N)1/2-dL为平均株距,S为面积,N为个体数,d为树木平均胸径或植丛的丛径。

株距反映了密度和分布格局。

《神奇校车》读后感_3

《神奇校车》读后感_3

《神奇校车》读后感《神奇校车》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本书《神奇校车》中的漫游电世界。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电一直是我们强大的朋友,电很有用,也很危险。

用电的时候要小心,电交汇点有电子、原子和原子核,原子非常小,一百万个原子排起来只有一根头发那么细。

我知道了电是由水变成水蒸气再高速旋转而生成的。

电流以24000伏特离开电场,经过变电站提高到34500伏特,再经过变电站降到13800伏特,经过变压器,降到110伏特和220伏特,供人们使用。

这本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关于电的问题通俗易懂的做了解答。

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一个惊险刺激的游历故事,认识了一个特别古怪的老师,这个神奇的老师驾着一部神奇的校车,带着学生们学到了许多生动的科普知识。

我非常喜欢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喜欢具有科学精神的弗瑞丝小姐和那部神奇的校车.我是一本让我感觉很新奇的书。

《神奇校车》读后感2《神奇校车》这套书非常好看,我太喜欢了。

《拜访企鹅》这本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南极洲和企鹅的知识。

我也好想去那里感受一下冰天雪地、看一看可爱的企鹅。

《拜访企鹅》里讲的是菲比和她的舅舅、弗瑞斯小姐、同学们一起坐上神奇校车到南极考察企鹅。

神奇校车真的很神奇,先变成神奇喷汽机,然后又变成神奇的船,最后变成了神奇雪上汽车带她们来到南极洲,看见了可爱的企鹅。

同学们一路上提出了很多好问题。

南极洲拥有世界上最强最冷的风。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企鹅共有17种,其中4种住在南极洲,其他分布在世界各地。

我知道了企鹅为什么不怕冷?因为它厚厚的绒毛上有一层油脂,可以防寒防水。

有一种皇帝企鹅,雌企鹅下蛋后就走了,是雄企鹅留在陆地孵蛋。

好玩吧?企鹅是游泳好手,每小时可以游24千米。

海豚跳可以让企鹅在空中迅速换气,让掠食者更难抓到它。

哈哈,你们知道吗?快坐上神奇校车去看看吧!《神奇校车》读后感3早就听说《神奇校车》这套书非常好看,今天我到图书馆借了其中一本《在人体中游览》。

回到家,我就看了起来,果然很有意思!我一口气把它全看完了。

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的划分依据

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的划分依据

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的划分依据
潮上带是指离海平面最近的区域,一般只在海潮涨潮期间被覆盖。

这个区域通常由石头、岩石和海藻组成,同时也有许多低矮的生物生长在这里。

潮间带是潮水涨退过程中最长时间处于水下和水上的区域。

这个区域的生物最为丰富,由于潮水涨落的频繁变化和波浪的冲击,这里的生物适应了各种生存环境。

潮下带是离海平面最远的区域。

这个区域通常被长期覆盖在水下。

岩石表面生长着海绵、珊瑚、海洋藻类等,同时也有许多底栖生物生长在这里。

总体来说,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组成各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它们划分的主要依据。

理解这些区域的特点和生物组成,有助于保护海岸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1 -。

舟山东极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的资源调查【开题报告】

舟山东极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的资源调查【开题报告】

舟山东极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的资源调查【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海洋科学舟山东极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的资源调查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国内外研究动态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及群落特征作了大量研究。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潮间带生物区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例如1952年曾呈奎等对海藻的区系研究;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至今,主要由尤仲杰等(1989),蔡如星等(1993),杨万喜等(1996、1 998)开展的,对潮间带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进行研究。

从海区来说,东海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较其它海区活跃。

特别是对浙江及福建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尤多。

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可将我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大致归纳于三个方面:潮区、海域和生境的划分及区系分析研究;种群结构、种类和数量组成及分布特点的研究;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对潮间带的群落结构的研究:潮间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属于生物圈中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 同时又是人类活动和干扰最为严重的区域,对组成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底栖动植物进行区系分析。

这部分工作从80年代开始很活跃,工作做得较为详尽。

第二,对种类、数量组成与分布的研究。

这部分的工作从60年代就开始了,至80年代,这类研究工作已渐趋深入,其研究内容则包括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不同潮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特点,从而揭示其规律性;水平分布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不同海域、不同海岸开敞度的物种分布情况,这对于查明生物资源的分布及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本文所涉及的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属于浙江近海域潮间带,此潮间带位于东经122.4度,北纬30.1度之间,远离舟山本岛,陆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拥有大小28个岛屿和108个岩礁。

潮间带生态系

潮间带生态系

節律性
❖ 潮間帶動物的生理行為普遍有節律性。 ❖ 反映了潮汐的漲落。
生活環境
❖ 生活環境是影響潮間帶生物生存分布的重要 因子。
❖ 根據地質地形差異可分為岩岸、沙岸、泥岸、 礁岸等類型。
岩岸
❖ 為潮間帶各生活環境中生物最繁茂的區域。
❖ 底質穩定,生產者多為大型附著性藻類,如 紫菜、團扇藻。
❖ 「潮池」是岩岸的特色之一,為觀察海岸生 物最良好的場所。
潮間帶生態系
❖ 潮間帶是指海岸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 日光充足,礦物質和二氧化碳豐富,為生物最
佳棲所之一 。 ❖ 受潮水漲退影響,此區生物需有特殊適應方
法以抵抗乾燥。
生產力
❖ 潮間帶的生物生產力極高,超過大洋。 ❖ 初級生產者包含浮游植物及大量海藻。
分帶性
❖ 由於不同的生物適應的乾濕等條件不同,所 以潮間帶的生物分布分帶現象十分明顯。
❖ 和尚蟹
泥岸地區生物
❖ 台灣招潮蟹
礁岸
❖ 由珊瑚礁組成,最適水溫25─29度。
❖ 珊瑚礁上附生多種藻類,生產者充裕,具有 眾多空隙、空穴供生物生長,生物歧異度高。
礁岸地區生物
❖ 大型總狀蕨
❖ 小丑魚
❖ 海兔
THE END
岩岸地區生物
❖ 藍指海星ຫໍສະໝຸດ 棘冠海星❖ 魔鬼海膽
虎紋海參
沙岸
❖ 與其他生物環境相比,沙岸對海洋生物物並 不是一個理想的環境,故生物歧異度低。
❖ 底質不穩定,無法供藻類固著生長。
沙岸地區生物
❖ 痕掌沙蟹
❖ 中華沙蟹
泥岸
❖ 底質柔軟,泥內富有機質。
❖ 以細泥為主,退潮時可露出大片泥灘地。
❖ 常見沙蠶、文蛤、西施舌、牡蠣、螃蟹、行 鳥科鳥類。

神奇校车读后感

神奇校车读后感

神奇校车读后感神奇校车读后感(15篇)神奇校车读后感1暑假里,妈妈给我借了一套非常有趣的书――《神奇校车》,它看起来很华丽,里面的绘画很精美,我很喜欢,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

这是一套科普漫画书,它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比如:《迷失在太阳系》、《挑战大气候》、《穿越飓风》、《奇妙的蜂巢》、《水的故事》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水的故事》,它讲述了一次校外教学活动中,弗瑞丝老师驾驶着神奇校车,带着同学们一起飞向天空,变成水滴,流入小溪,进入管道,来到学校,从水龙头里喷了出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水在大自然循环过程。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弗瑞丝老师,因为她有丰富的想象力。

她的头发很卷,大家都叫她卷毛老师,她爱驾驶着神奇校车带着同学们进行奇妙的旅行。

她喜欢穿着古怪的衣服,喜欢穿各种有趣的鞋子,她的耳环也很奇特,有的是剪刀,有的是胶带,还有的是恐龙这套书很奇妙多彩,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建议同学们都来读一下。

神奇校车读后感2放假了,在南宁的冰冰表妹送给我九本《神奇校车》,很精彩。

它的内容有自来水怎么来的、有恐龙的、有蜂巢的秘密、飓风是什么、太阳系有什么我最喜欢的是《飓风是什么》,因为它让我知道飓风是怎样形成的,还有一些关于飓风的小秘密,如飓风是吹不进风眼的,因为海洋里的温度高了才会产生飓风,它也称作台风,一般在夏末秋初出现得多些,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

但它也有两件好事:1、给干燥的区域送来水。

2、通过降雨来清除脏空气。

所以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我最喜欢它。

等开学后,我想把这些知识告诉同学们,高老师,你说好吗?神奇校车读后感3我喜欢《神奇校车》,因为它可以告诉我许多我不知道的知识。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叫《腐烂小分队》。

讲述的是弗瑞斯小姐要求班上的同学每人带一份腐烂物,看谁的腐烂物最臭。

结果,汪达居然带了一份在冰箱内存放有xx年的炒饭,太臭了,所以汪达得了第一名。

弗瑞斯小姐奖励给汪达一棵小树苗。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同潮带(或不同样方)的标本混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潮间带

潮间带

集合:西门内大树下 2010年11月20日13:00
提交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模板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阳历 / 阴历): 实习目的: 实习地点水文要素分析: 水温: 潮时: 浪高: 经纬度: 海岸基底: 预习内容及问题: 实习记录: 实习总结:
寓教于乐 享受海滨, 期待中。。。
朔望月时,月、日、地在一直线时,日、月引力叠加, 形成大潮;上下弦月时,月、日、地三者间呈直角关系,引潮力减小,形成小潮。
大连海域潮汐表
岩礁海岸
潮上带。大潮高潮线以上的地方。基本上不受潮汐影响,但在波浪波及的范 围内。包括2~3个亚带,如冲激带(直接受到波浪冲洗的地带)、飞溅带 (不 受波浪直接冲击,但是飞溅的浪花可及的地带)和水雾带(不受波浪冲击和浪 花直接波及)。这里一般没有大型底栖生物种群,是一个为碎浪所形成的水 雾严重影响的地带。在带上部有地衣,中、下部有蓝藻、硅藻及少量滨螺出 海洋 大 陆地 小 小 大 现。 潮 潮 潮 潮 高潮带。由小潮高潮线至大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由于此带露出水面的时间 低 低 高 高 较长,因而出现在这里的生物多是耐干类型,如滨螺、藤壶以及藻类中的海 潮 潮 潮 潮 萝等。小石花菜出现于温带海域的高潮带;在热带海域,高潮带内无藻类滨 线 线 线 线 螺和藤壶也只见于岩石的裂缝里。 中潮带。由小潮低潮线至小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此带干湿条件适宜,生活 在这里的生物几乎每天都有露出和淹没的机会,可以说是能在水界和气界生 活的两栖型生物。寒带的中潮带有大量墨角藻类;在温带有以石莼为主的绿 藻和牡蛎;在热带则是管枝藻目的一些种类、拟石花菜和牡蛎等。 低潮带。由大潮低潮线至小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此带淹没在水下的时间很 潮下带 低潮带 中潮带 高潮带 潮上带 长,生长在这里的生物具备潮下带生物的特点。在寒带地区分布于低潮带的 主要生物是巨藻和海带类;在温带是几种马尾藻和一些红藻。动物有海绵、 腔肠动物、多毛类、贝类、蟹、棘皮动物及海鞘类。在热带有大量的马尾藻、 海绵、腔肠动物、多毛类、贝类、海胆、海星、海参和海鞘类。 潮下带。由基准面以下直至藻类分布的最低界限。此带有大量的海草和无脊 椎动物如海参、扇贝、鲍等出现。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从个体到种群,除了出现统计学上的特征如:出生率、死亡 率、年龄结构、性比等外,还出现了如空间布局、种群行 为、遗传变异和生态对策等新的特征。
一般说来,自然种群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2)数量特 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 随时间而发生变动;(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 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 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了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 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至空中); 水体(水面吹起的小水滴); 人和动物(皮肤脱落物、呼吸道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只是短暂停留,是可变的,没有固定类群。
在空气中存活的微生物,主要是有芽孢的细菌、有孢子的 霉菌、放线菌及各种胞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 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的残体、分泌 物、排泄物等) 2. pH 3. 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 3. 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体内, G+为2.0~2.5 MPa,G-为0.5~0.6 Mpa。所以,土壤是 等 或低 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
这是一个美丽的
3.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以分类有 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 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 据动态和静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 生态系统。
根据生物群落分:有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 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 群落进一步细分。

海洋生态学第4讲――岩岸潮间带

海洋生态学第4讲――岩岸潮间带

岩岸潮间带◆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潮间带的概念。

2.描述舟山岩岸潮间带的环境特征和典型生物。

3.关注岩岸潮间带的功能和发展前景。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潮间带从海水涨潮时所达的最高线,到退潮时所及的最低线,两线之间的区域称之为潮间带。

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区,受潮汐的影响,每天会有两次被海水淹没,也有两次会暴露在空气中。

因此此区域有着其特殊的环境特点:1.温度变化剧烈;2.盐度变化幅度大;3.湿度变化幅度大;4.波浪、潮汐冲刷剧烈,底质复杂。

根据潮间带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生活环境(生境)及其基底性质,可分为岩礁图1 潮间带海岸、沙质海岸、泥质海岸、河口潮间带等。

岩岸潮间带是舟山常见的潮间带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其环境特征和典型生物。

二、岩岸潮间带的环境特征1.礁岩底质坚实,不但可让生物固着生长,且有许多坑洞和缝隙,可以让生物攀附和躲藏。

2.存在潮池。

潮池是指退潮之后仍然留有大量海水的小池。

其中可以生存多种生物,包括鱼类。

三、岩岸潮间带的生物群落尽管潮间带时而干燥或潮湿、时而高温或低温、时而盐度变高或变低等微环境变化非常的大,但也蕴育出了海洋无限的生机。

岩岸潮间带的生物群落有着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可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其中的生物多半来自于海中,但高潮区的生物多源自陆地。

那么在这里我们能见到那些典型生物呢?1.生产者包括底栖单细胞藻类、底栖大型藻类。

如浒苔、石花菜、马尾藻、海带和墨角藻等。

图2 岩岸潮间带 图3 潮池全球岩岸潮间带生产者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00gC/m 2。

2.常见动物岩岸潮间带的动物根据其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附着型和移动型。

根据其营养类别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1)单齿螺:俗称芝麻螺。

马蹄螺科。

是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

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

以藻类为食。

(2)帽贝:帽贝是一个统称,它有许多种,属于腹足纲前鳃亚纲(笠贝、普通帽贝和钥孔帽贝)。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海洋环境生态学)

第三节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海洋环境生态学)
(2)生境特征 底质:硬质底部 光线:清澈海区,藻场可延伸至20-30 m深处。 温度:仅分布在冷水区。暖温带和热带海区则不出现大型藻场。
(3)大型海藻多具一年周期的生 长和枯死节律。另外,藻场在平 时也会受到波浪的作用而被部分 破坏。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浮囊 藻柄 叶片
附着器
示一种海藻植物体的结构(仿Nybakken,1982)
(5)河口区除了陆源营养补充之外,还具有滞留营养物的水文 和生物机制。
河口湾的水循环模式--“营养物收集器”
三、河口生态系统
2、群落特征 (1)河口区生物种类种类多样性较低,但某些种群的
丰度却很大。广温、广盐和耐低氧是河口生物的重 要特征。
(2)河口湾植物在整年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植 物包括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和海草、沼泽草和 海藻等大型水生植物等。
六、珊瑚礁生态系统
1、珊瑚礁生物群落在热带沿岸区的广大海域。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体内有共生动黄藻)死亡骨骼、含
钙藻类以及各种软体动物的贝壳共同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环境。
六、珊瑚礁生态系统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海洋中多 样性程度最高的群落,原因在 于,珊瑚礁生境复杂以及每个 种占据很狭窄的生态位。
植物:底栖硅藻&大型海藻 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类的代表,种类组 成与底质类型有密切关系。
游泳生物:
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是各种鱼类,世界主要渔 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或大陆架附近。 按FAO于1967年统计,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 一半的6种鱼依次是:鳀鱼、大西洋鲱、大西洋普 鳕、鲭鱼、阿拉斯加狭鳕和南非沙丁鱼。
二、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
2、大型海藻场
(4)生物群落及关键种 大型海藻提供了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其巨大叶片上附着微型或小型动植物,

潮间带的划分方法

潮间带的划分方法

潮间带的划分方法
潮间带是指潮水的涨落引起的海滩、岩石和浅水区域,位于海陆交界线的下部。

潮间带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垂直带划分法:根据生物群落在海岸线上垂直分布的特点,将潮间带划分为激浪带、飞溅带、湿润带、中潮带和高潮带等不同垂直范围的带状区域。

2. 水平带划分法:根据不同水平位置的生物群落特点,将潮间带划分为潮间带下半区和上半区两个水平带。

下半区水平带常被潮水覆盖,主要以藻类和无脊椎动物为主。

上半区水平带常被晒干,以高等植物为主。

3. 储水能力划分法:根据不同位置在周期性潮水浸泡下的储水能力,将潮间带划分为湿润带和干燥带两个区域。

湿润带为常被潮水浸泡的区域,能够储存水分,适合生长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干燥带为常干燥的区域,适合生长高等植物。

4. 生物群落划分法:根据不同生物在潮间带中的分布特点,将潮间带划分为海藻带、软体动物带、田园带和陆地带等不同的生物群落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能有一定的交叉,而且划分方法也会因不同地区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完整版)底栖生物

(完整版)底栖生物
17
底栖生物由于其固有的保守的生活史 , 作为海洋生态
系统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其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 , 发现其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 , 探讨其对外界胁迫因子 ( 包括自然和人类的干扰 ) 的响应机制 。海洋底栖生物 多样性目前主要的进展和趋势如下 :
(1) 从区域尺度上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格局 是一条抛物线曲线 ,多样性的高峰值出现在半深海大陆坡 上 。沿着水深的营养盐梯度 , 扰动过程和竞争取代间的 非平衡相互作用是其控制机制 . 在局域尺度上 , 低的食 物供给防止了竞争排除 , 非平衡斑块动力学控制着物种
绝大多数底栖种类生活在不到200m的深度,且 7 热带浅海水域的种类比浅海冷水区多得多。
二、底栖生物
狭义:指海底底下生物,如穴居动物、钻孔动 物;
广义:指与海底生境有关的生物,包括底上 (海藻,帽贝、海百合、珊瑚等;扇贝、虾) 和底下生物。
8
分类1
底内动物 :是完全或部分生活在底质内的种 类;包括很多蛤类,多毛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 通常在软底质群落中占优势。
底上动物 : 是底上生活或附着在海底的动物类 群,约有80%的较大型底栖动物属于本类群。 包括珊瑚、藤壶、贻贝、海星、海绵等。
浅海底动物:对虾、蟹或比目鱼类,生活在海 底又可暂时离开海底游泳的种类。
9
底栖生物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海区,分 为浅海底和深海底两个主要海底环境类型。
一、浅海底栖生物 主要包括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内侧海底的所有生 物。该区域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显示出明显 的不稳定性。固着习性是浅海底栖生物的显著特点。 贝类,大型藻类附着在海底或岩石上,软体动物依靠 吸盘或吸肢吸附。
温度等
15
竞争、捕食,以及 导致成体种群得以 补充的发育类型。

海洋生态学习题大纲

海洋生态学习题大纲

第一章: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效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馈机制;生态平衡;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补加能量;周转率;生态系统服务1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2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3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4 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5 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常见内容?6 按能量来源和能流特征划分的生态系统有那些?第二章1 联系海洋主要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杯境梯度特征。

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3 名词:浮游生物(plankton)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污损生物4 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按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生物有哪些类群?第三章:环境,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态幅,透明度,两极同源,热带沉降,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 厄尔尼诺现象,Marcet原则1.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2.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3.生态学上的环境概念于环境科学里的环境概念有何异同点?4.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5.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6.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第四章:种群,种群密度,阿利氏规律;生命表,存活曲线,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环境负载能力,逻辑斯谛方程,r选择;K选择,K对策者,r对策者,种群调节,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生态对策;灭绝漩涡;集合种群1 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2 什么叫阿利氏规律?3 种群数量变动受哪些种群参数的影响,影响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什么?4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5 r选择者和K选择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海岸带的组成

海岸带的组成

海岸带的组成
海岸带指的是海洋与陆地相接的区域,通常包括海滩、沙丘、岩石海岸、潮间带等部分。

这个区域的组成因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海滩:通常由细沙、粗沙和砾石组成,是海岸带中最显眼的部分。

2. 沙丘:在海滩上形成的沙丘,由风力和潮汐等自然力量塑造而成,常常被海浪侵蚀。

3. 岩石海岸: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线,通常具有较高的海平面、峭壁和悬崖。

4. 潮间带:潮间带是位于海岸线和海洋之间的区域,受到干潮和涨潮的影响,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5. 海蚀平台:由海水侵蚀岩石形成的平坦区域,通常在低潮时暴露在海面上。

以上是海岸带的一些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洄游规律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类洄游的基本内涵。

2.介绍鱼类洄游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洄游规律对渔业资源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鱼类洄游概述
鱼类的洄游是鱼类在一年或一生中所进行的周期性定向往返移动。

以寻找它们在不同生理阶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从而完成繁殖、生长、发育等各项生命活动,这些鱼类称为洄游鱼类。

鱼类洄游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鱼类不同的生理需求有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季节性洄游)3种。

按鱼类生活不同阶段有成鱼洄游和幼鱼洄游2种。

按鱼类所处生态环境不同则可分为海洋鱼类的洄游、溯河性鱼类的洄游、降海性鱼类的洄游和淡水鱼类的洄游4种。

鱼类移动经过的道路叫鱼类洄游的路线。

海洋鱼类
的洄游,完全在海洋中生活和洄游,同种鱼往往分成若
干种群,每一种群有各自的洄游路线,彼此不相混合,
各海区的鱼群有不同的变异特征,每个海区都分布有它
自己的洄游群体。

如中国东海、黄海的小黄鱼可分为4
个种群,分别有其自己的越冬、产卵与索饵的洄游路线。

二、鱼类洄游的常见类型
依照鱼类洄游的不同目的,可划分成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类。

鱼类的洄游周期
1.生殖洄游
生殖洄游又称产卵洄游。

鱼类的产卵习
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
卵条件,保证鱼卵和幼鱼能在良好的环境中
发育,常常要进行由越冬场或肥育场向产卵
场的集群移动。

是鱼类生命过程中规律性最
强的洄游,由深海到浅海或近岸、溯河、降
河、江湖,特点是聚集成大群,在一定时期
内沿一定路线向一定方向作急速的洄游。

按产卵场的不同,生殖洄游有三种类型:
(1)由外海向浅海、近岸的洄游:大多数
海洋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鲐等在早春从外
海越冬场向浅海或近海洄游产卵。

(2)溯河生殖泅游:如大马哈鱼的过河口
性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

(3)降海生殖洄游:如中华鲟、鳗鲡的过
河口性鱼类的降海生殖洄游。

又如松江鲈由江
河游向河口、近海的降海洄游。

生殖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较固定,距离较远,游速快,分群洄游现象明显,鱼群密度大,鱼群集群性状固定;洄游期间鱼体性腺发育、生理
状态变化大。

有些鱼类体型、体色出现变异。

有些鱼类在生殖洄游过程停止摄食。

2.索饵洄游
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许多鱼甚至在卵时期就已开始了摄食洄游。

大洋中的卵及独立初胚被动的从它们被产下的地方转移到摄食区。

许多鱼的卵,包括草鱼和鲤鱼,都适合于在水流中发育。

例如长江中,若产卵及幼胚的孵出,与长江水位升高的时间相配合(通常情况如此),则卵及幼胚及大量的被水流带到湖泊,大河或运河中的摄食区。

假若幼胚产下时水位恰巧很低,则幼胚在消耗卵黄后,主动的洄游至其摄食区。

索饵洄游与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有的鱼类在洄游的过程中就往往达到了洄游的目的。

索饵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随着饵料生物群的分布和密度,索饵鱼群数量多寡和状态而变动。

大马哈鱼生殖洄游产后死亡
索饵鱼群较不稳定,也较分散。

索饵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鱼的丰满度、含脂量以及水温状况等。

3.越冬洄游
越冬洄游是指离开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主要见于暖水性鱼类。

鱼类在越冬洄游中主要在寻找适宜的水温,所以洄游的路线,时期和速度等都受水文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如黄勃海白姑鱼,从九月份开始从鸭绿江口向黄海南部越冬。

每种鱼类一般都有一定的适温范围,为了寻找适于它们生存的水温条件,必须随水温的变化而作必要的迁移,称为适温洄游。

通常大多数鱼类在春夏季节由南方向北方迁移,秋冬季则由北方向南方迁移,这种随季节到来而出现的规律性迁移,又被称为季节洄游。

其中越冬时的洄游一般在索饵洄游之后进行,在这段时间里,鱼类往往停止摄食或摄食很少。

越冬洄游的特点是洄游方向朝着水温逐步升高的方向,往往由浅水环境向深水环境,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动,方向稳定。

在中国近海,主要是朝南、朝东移动,长江中下游流域中许多大型鲤科鱼类,平时在通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来临前,则纷纷游向干流的河床深处或坑穴中越冬。

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

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
通过网络资源,了解舟山海域的各种鱼类的洄游规律,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做出保护渔业资源及合理利用的可行性报告。

(舟山二中瞿光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