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潮间带及泥质潮间带的典型生物复习进程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物学:⼴义上说是研究⽔中⽣活的各种⽣物⽣命活动的规律和控制利⽤的科学,范围⼗分⼴泛,包括⽔⽣⽣物形态、分类、⽣理、⽣态各个⽅⾯。
浮游⽣物:在⽔层区营浮游⽣活,个体微⼩,缺乏或仅具微弱游动能⼒的⽣物。
⾃游⽣物:形状较⼤、游泳能⼒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动的⽣物,也能逆流⾃由⾏动漂游⽣物:在⽔⾯区⽣活的⽣物类群,它们的⾝体⼀部分在⽔中,另⼀部分则露出⽔⾯底栖⽣物:指⽣活于⽔底区的⼀类⽣物。
可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按其⽣活习性⼜可分为固着⽣物、周丛⽣物、钻蚀⽣物、底埋⽣物、⽔底匍匐动物和⽔底游泳动物。
潮间带:介于⾼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沿岸带:由⽔边向下延伸到⼤型植物⽣长的下限,这⼀带的深度随⽔的透明度⽽不同。
⽣物圈:地球表⾯的全部⽣物及与其相互作⽤的⾮⽣物环境的总和。
包括⼤⽓圈、岩⽯圈和⽔圈⽔华:藻类在条件适宜时,有些种类在⼩⽔体和浅⽔湖泊中常⼤量繁殖,使⽔体呈现⾊彩⾚潮:有些种类在海⽔中⼤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棕红⾊的囊壳。
蛋⽩核(造粉核和淀粉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质核⼼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鞘.蛋⽩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以及存在于⾊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
壳套:壳⾯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相连带:与壳套相连且与壳⾯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间⽣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带隔⽚:具间⽣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状的结构假隔⽚:隔⽚的⼀段是游离的壳缝:在壳⾯沿纵轴有⼀条裂缝,即为壳缝假壳缝:壳⾯上的拟纵沟即为假壳缝管壳缝: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龙⾻点:管壳缝向外有1条纵裂的狭裂缝,向内侧有1列⼤孔和内部相通,有⼀打孔就是1个龙⾻点龙⾻突:位于壳缘,在管壳缝下复⼤袍⼦: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到⼀定限度,这种⼩细胞不在分裂,⽽产⽣⼀种孢⼦,已恢复原来的⼤⼩,这种孢⼦称为复⼤孢⼦。
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维持与恢复
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维持与恢复潮间带作为陆地和海洋交界处的过渡带,其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潮间带生态系统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深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本文将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演变、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以及维持和恢复措施进行探讨。
一、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演变潮间带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环境,受到海水潮汐变化的影响。
潮间带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石质、泥质和沙质的底栖生物群落,还包括沟道、岛屿、塘泊、生物礁等多种生境。
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群落由微型单细胞生物到大型海藻、软体动物、硬骨鱼等多种生物组成,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海平面上升和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过去的潮间带已经被淹没或海湾达到了现在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间带不断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发生着变化。
例如,季节性降水和潮汐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漫溢和破坏也是不断发生的。
另外,底部对潮汐的敏感性也会导致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生态演变。
二、人类活动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影响潮间带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非常大。
人类活动导致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建设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潮间带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对沿海地区的需求越来越大,沿海区域的潮间带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
例如,填海造地、围海造田等行为造成的污染和生境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2.捕捞和猎捕人类的捕捞活动对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很大。
有些渔民在捕捞时,使用工具和技术对底部进行破坏,破坏了海底以及底栖生物的生境。
此外,猎捕和捕杀某些潮间带动物也将造成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破坏。
3.污染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排放的废水或固体垃圾等物质会污染潮间带,并导致水质的恶化。
污染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对潮间带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
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污染会导致底栖生物的死亡,破坏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潮间带是位于海岸带上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是海洋和陆地两个生态系统相互交融的地带。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形成了许多特殊的生物群落。
下面将介绍潮间带中的几个特殊的生物群落。
一、藻类群落潮间带是藻类繁盛的地区之一。
在潮间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藻类,如石莼、福氏菜、马尾藻等。
这些藻类以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形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它们善于利用海水中的阳光和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潮间带提供了丰富的能量来源。
同时,这些藻类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潮间带也是众多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地。
例如海葵、海星、螃蟹等。
这些无脊椎动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它们在潮间带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掠食者,也是被掠食者。
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和逃避捕食的关系,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三、底栖动物群落除了海洋无脊椎动物,潮间带中还有许多底栖动物。
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或沙泥底质上。
其中包括螺类、贝类、蠕虫等。
这些动物通过在浅水中吸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为整个潮间带提供了重要的解耦功能。
同时,它们也是许多鸟类和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四、海洋鸟类群落潮间带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在潮间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如海鸥、鹬鸟、鹈鹕等。
这些鸟类以其优美的飞行姿态和敏捷的捕食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它们通过在潮间带上觅食,维持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稳定。
总结起来,潮间带上的特殊生物群落包括藻类群落、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底栖动物群落和海洋鸟类群落。
它们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成功生存,为整个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当保护这些特殊生物群落,共同呵护我们的宝贵自然资源。
潮间带生物
“五界”系统
4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
基本阶元:界、门、纲、目、科、属、 种。附加阶元:亚、超、总等。 在有些分类系统中还采用股、群、族、 组或类等阶元。 动物分类中只设亚种,很少提及变种, 在植物分类中,除亚种外,还有变种及 变型等单元,而细菌则设品系、菌株等 单元。
4分类阶元表达法
类似于生物的家谱。如:钝顶螺旋藻 植物界plantae(也属原核生物界) 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纲Cyanophyceae 藻殖段目Hormogonales 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螺旋藻属Spirulina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什么叫鱼?”
3生物分类
第一里程碑: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384--322B.C) ,他 总结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得来的动物学知识,并对各 种动物作了细致深入的观察,记述了450种动物,并 建立了分类系统,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宝贵的财产。 第二个里程碑: 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35),他不仅提出了动植物的系统分类规则,并 确立了“种”的双名法,即林奈双名法(延用至今)。 1959年,R.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把 生物分为5个界。
2海洋生物的种类
据粗略估计,全世界海洋中共有生物 20余万种。其中海洋动物 16~20万种, 植物 1 万种(主要是低等的海洋藻类, 高等的海洋种子植物仅有 100 多种), 动物中鱼类 2 万 5 千余种,哺乳动物 125 种。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 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 20278种海洋生物(截止98年)。
珊瑚藻 Corallina officinalis
小石花菜 Gelidium divaricatum
潮间带生态学-生物圈落03
鲜活贻贝是大众化的海鲜品。可以蒸、煮食之,也可剥壳后和其他青菜混炒,味均鲜美。由于贻
贝产量大,收获后不易保存,历来多煮熟后加工成于品——淡菜。淡菜营养价值很高,并有一定
的药用价值。 紫贻贝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Mussel。出口地区:欧洲(试销)以及香港、澳门。出口口岸: 山东、辽宁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翡翠贻贝:贝壳较大,壳长达13~14厘米。壳长,壳长是壳高的2倍。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喙状。背 缘弧形,腹缘直或略凹。壳较薄,壳面光滑,翠绿色,前半部常呈绿褐色,生长纹细密,前端具有隆起肋。 壳内面呈瓷白色,或带青蓝色,有珍珠光泽。铰合齿左壳2个,右壳1个。足丝细软,淡黄色。 翡翠贻贝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沿岸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浒苔属,绿藻门石莼科的一属。 藻体直立,管状中空或者至少在藻体的柄部和藻体边缘部分呈中空,管状部分由单层细胞组成。
藻体单条或者有分枝,圆柱形,有时部分扁压。藻体基部细胞生出假根丝,向下形成固着器。
每个细胞有1个细胞核,1个片状叶绿体,常有1个或者多个蛋白核。 营养繁殖时,藻体断裂形成新藻体。无性生殖是形成顶端有4条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 配或者异配。约有40种,中国约有11种。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东海
种类:塔结节滨螺、粒结节滨螺、短滨螺、粗糙滨 螺、青蚶、单齿螺、锈凹螺、粒花冠小月螺、褶牡 蛎、棘刺牡蛎、白条小藤壶、白脊藤壶、纹藤壶、
龟足、鳞笠藤壶、日本笠藤壶、刺巨藤壶、鼠尾藻、
羊栖菜、小珊瑚藻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塔结节滨螺、粒结节滨螺、粗糙滨螺、
地理微专题丨潮汐森林
地理微专题丨潮汐森林前言今年太原市高二地理期中试题最后一题考到了“潮汐森林”,后经核查,配图竟然出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曾发过的一则微博。
(微博配图@单之蔷)今年3月和9月,黄河和钱塘江入海口的“潮汐树林”奇观就曾分别爆红网络。
在潮汐作用下,蔚蓝的海水沿潮沟深入到泥沙中间,犹如一棵棵树木的主干。
主干旁,是一条条“枝条”,近大远小,进而构成“潮汐树林”。
在黄色的主基调下,泥沙的颜色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如同在宣纸上渲染出了远山的轮廓。
树林、远山以及漫天的黄沙,构成了一幅静谧的“水墨山水画卷”。
大自然这位天生的艺术家,在河流入海口滩涂之上创造出一棵棵枝杈分明的“参天大树”。
连个植物都少见的海滩上,怎么可能会有树?“潮汐树”缘何得名?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规模?它又有何生态意义?一连串的问题让我决定探索一番。
“潮汐树”缘何得名事实上,早在2020年2月,单之蔷主编就曾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过潮间带上的“潮汐树”,这是该景观首次次被人们所关注并从大地上剥离出来,他把它命名为“潮汐树”。
▲辽河口潮间带上的“潮汐树”@单之蔷“潮汐树”并非是某个具体的树种,而是指代潮汐造就的一种微地貌景观。
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潮水沟发育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泥质海滩上,在空中俯视,犹如数不清的“参天大树”在滩面上生长,它们有粗壮的主干,主干向旁延伸出一条条支干,支干上还有枝杈,枝杈上还生长着叶片,仿佛是一个个更小规模的森林,故被称为“潮汐树”。
沿着我国的海岸线,自北向南,从辽河到黄河,从长江到钱塘江,都遍布着“潮汐森林”的身影,在辽宁、山东、江苏等滨海之地尤为常见。
除我国外,“潮汐森林”在世界上也分布广泛,最为壮观的当属墨西哥科罗拉多河的入海口了。
这些“潮汐森林”有的整齐列队,如北方街道旁的白杨;有的错杂生长,如大漠里顽强的胡杨;还有的拥有弯曲而倾斜的弧度,如江南水边的柳树。
不过,与真实扎根于土地的森林相比,它们并非拔地而起,而是都似剪影般水平地印刻在潮滩之上。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摘要:潮间带区标志着由陆地向海洋的过渡,虽然它在世界海洋总面积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人类的海洋活动却首先从这里开始,而且,至今仍然是人类进行重要海洋生物养殖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潮间带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和陆地因子如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直接影响,潮间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世界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
由于潮间带是陆上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必经之路,大量废物的注入和滞留给潮间带底质环境及水环境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致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
底栖动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水体沉积物底内、底表以及以水中物体(包括生物体、非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动物类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粒径较大的基底或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和沉积物摄食居多。
底栖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的“底栖区”,上至湿地潮间带区域,即从潮间带到潮下带(近海)、下至深海处,其中又可分为河口潮间带、湿地潮间带、港湾、珊瑚礁、红树林、深海热液口、海草地等各种生境区域。
潮间带底栖动物不仅能作为各种河口生物的饵料来源,而且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人类使用,如:河蚬、缢蛏、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齿吻沙蚕(Nephtyidae.sp)等[3]。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4],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根据分选网筛孔径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大型底栖动物(大于500μm)、小型底栖动物(42~500μm)、微型底栖动物(<42μm)[5]。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鳞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壶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星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潮间带生态学-生物圈落03
多数种类海产,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海洋中,有的种类在半咸水或江河中也可见到。 常生长在潮间带岩石上或石沼中,或泥沙滩的石砾上,有时也可附生在大型海藻的藻体上。 中国常见种类有缘管浒苔、浒苔、扁浒苔、条浒苔。浒苔属的种类可食用。
福建南部用浒苔作调味品和食品。江苏、浙江称浒苔为“苔条”,为市场上常见食品。肠浒苔可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短滨螺 Littorina brevicula Philippi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东方小藤壶
Chthamalus challengeri Hoek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石莼性味甘咸寒,具有软坚散结、利水解毒等功效。用于喉炎、颈淋巴结肿、水肿、 瘿瘤等病症。《本草纲目拾遗》载“下水,利小便。”孕妇及脾胃虚寒和有湿滞者 忌食用。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孔石莼(石莼科)Uiva pertusa
[地方名]海波菜、海条、猪母菜。 [形态特
征]藻体有卵形、椭圆形、圆形和技针形、叶片上有形状、大小不一的孔,这些孔 可使叶片分裂成不规则裂片。叶边缘略有皱褶或呈波状。叶基部有盘状固着器, 但无柄。株高10~40厘米。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东海
种类:塔结节滨螺、粒结节滨螺、短滨螺、粗糙滨 螺、青蚶、单齿螺、锈凹螺、粒花冠小月螺、褶牡 蛎、棘刺牡蛎、白条小藤壶、白脊藤壶、纹藤壶、
龟足、鳞笠藤壶、日本笠藤壶、刺巨藤壶、鼠尾藻、
羊栖菜、小珊瑚藻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塔结节滨螺、粒结节滨螺、粗糙滨螺、
第一节 种类组成和分布
海洋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
海洋⽣物学复习提纲资料复习提纲1.⽣命与⾮⽣命的区别是什么?⽣命能够⽣长、新陈代谢、感知外界环境并调节内部⽣理环境,以及繁殖后代2.⽣命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碳⽔化合物、蛋⽩质、脂肪、核酸3.DNA和RNA的主要功能是什么?DNA:携带某⼀⽣命体构建和运⾏的所有指令;RNA:将编码在DNA 上的遗传信息传导到蛋⽩质上,催化,贮存遗传信息。
4.写出光和作⽤和呼吸作⽤的化学分⼦式。
光合:6CO2+6H2O→C6H12O6+6O2呼吸:C6H12O6+6O2→6CO2+6H2O5.什么是扩散作⽤?什么是渗透作⽤?扩散:离⼦和分⼦从⾼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的过程;渗透:指⽔对选择性的可渗透膜进⾏扩散的过程;主动运输:细胞利⽤能量将物质想与扩散相反的⽅向运输。
6.海洋⽣物是如何调节渗透平衡的?多喝海⽔,少产尿,盐分从鳃排出。
7.海洋⽣物的⽣殖机制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散卵⽣殖:⾦枪鱼护卵⽣殖:⼤王乌贼胎⽣:南蓝鲸卵胎⽣:⼤⽩鲨8.什么是物种?⼀群⽣物它们具有共同的性状、特征,相互之间可以繁殖后代,⽽且与其他⽣物物种种群产⽣⽣殖隔离。
9.写出⽣物分类的位阶(中⽂和英⽂)域domain,界kingdom,门pylum,纲class,⽬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10.真核⽣物域可分那⼏界?各举出2个物种。
动物界:⼤王乌贼,⼤⽩鲨植物界:马尾藻,裙带菜真菌界:海洋酵母菌,海洋链霉菌原⽣⽣物界:有孔⾍,放射⾍,纤⽑⾍11.海洋微⽣物包括哪些⽣物门类?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克次⽒体,⽀原体,⾐原体,螺旋体,原⽣动物,单细胞藻类12.病毒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仅含有核酸物质(DNA或RNA)和蛋⽩质,寄⽣于活细胞中⼀类不具备细胞形态的微⽣物。
14.海洋细菌有哪些类群?在海洋⽣态系统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球形、螺旋形、杆状、环状、分枝丝状等分界值,初级⽣产⼒,⾷物源,营养物质循环15.原核⽣物(细菌、古菌)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原核⽣物特点:结构最简单,⽆核,⽆包被膜的细胞器类型:细菌、古⽣菌、放线菌细菌:不还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单细胞⽣物,⽆核膜、核仁,环状DNA,有细胞膜、中膜体、细胞壁、荚膜、鞭⽑古⽣菌:多⽣活在极端的⽣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物的某些特征,⽆核膜、内膜系统,闭合状DNA;具有真核⽣物特征:DNA复制转录翻译以及DNA和RNA聚合酶都相似;既不同于原核也不同于真核:细胞膜中脂类不可皂化,细胞壁有所不同。
海洋生物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洋生物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第一章测试1.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1433年,共计七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出发,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参考答案:南京2.()是首位看到南极冰原的欧洲人,也是首位登陆夏威夷、新西兰、塔希提岛的欧洲人。
参考答案:库克3.从1831年开始,()随“HMS小猎犬”号环球考察5年,他用网具来捕获个体微小、漂浮生活的浮游生物,时至今日,海洋生物学家仍在使用这种网。
参考答案:达尔文4.“()”科学考察奠定了现代海洋科学的基础。
参考答案:挑战者号5.海洋生物带给人们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问题。
带来的问题包括下面的()。
参考答案:引起疾病;侵蚀码头;堵塞水下管道6.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研究陆生生物学者们的兴趣有广泛交叉。
这是因为不论生活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中,生物利用能量等一些基本生物学过程都是相似的。
()参考答案:对7.古埃及法老墓中就记载着禁止食用有毒水母的警告。
()参考答案:错8.腓尼基人是西方世界最早一批技术娴熟的航海家。
大约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在地中海、红海、东大西洋、黑海和印度洋上航行。
()参考答案:对9.1519年,费迪南德·麦哲伦开始首次环球探险。
()参考答案:对10.第一个海洋生物学实验室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72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建立的动物学研究站。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在传统上,海洋被划分为四个大型盆地。
()是最小最浅的海洋。
参考答案:北冰洋2.地球最里层是地核,基本上由铁组成。
地心压力要比地表大()万倍以上,温度超过4000℃。
参考答案:1003.地球最外面的部分是地壳,也是人们了解最多的一层地球构造。
与地核和地幔相比,地壳很厚。
()参考答案:错4.由于海洋的存在,地壳可被分为两类——陆壳与洋壳。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前自主预习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前自主预习案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素能目标★考向导航基础梳理——系统化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的过程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使其在机体内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概念、传递形式及实例2.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知识点三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及调节机制(1)生态平衡的含义:生态系统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3)调节机制:调节。
2.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3.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理解(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有关,还与生物的个体数量有关。
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具有一定的限度。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基能过关——问题化一、判一判(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选择性必修2 P62正文)()2.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选择性必修2 P64正文)()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选择性必修2 P65正文)()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固定的稳定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5.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
(选择性必修2 P73正文)()6.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选择性必修2 P74正文)()7.由于正反馈调节的存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兔子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选择性必修2 P74正文)()8.一般而言,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小潮期间高、中潮区的取样; b) 基础调查:通常按季度月调查。
专项调查:选择春、秋季两个季度月进行调查。
2020/7/9
D 采样面积 硬相:用25cm×25cm。取2个样方; 软相:用25cm×25cm×30cm,取ຫໍສະໝຸດ ~8个样方。 并进行定性取样观察。
2020/7/9
2 漩涡分选装置和过筛器 a) 漩涡分选装置 用于生物样品淘洗,配备抽水机; b) 过筛器 不宜漩涡分选,用过筛器。网目1.0mm。
5.3.2 样品采集 1 生物样品采集 a) 滩涂取样用定量框,每站4个8个。 观察表面生物及数量 视底质分层情况确定分层取样
2020/7/9
2020/7/9
每条断面不少于5个站,
岩石岸每个站2个定量样方 泥滩、泥沙滩不少于4个定量样方 沙滩不少于8个样方。 断面位置:走向应与海岸垂直。
2020/7/9
2020/7/9
中部 海区
北部 海区
南部海区
2020/7/9
B 取样站布设 高潮区 2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或2站。 滩面较短:高潮区1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
2020/7/9
d) 加固定液。余渣染色剂固定液; e) 易收缩或自切的种类,麻醉后再行固定。 5.4 样品分析(室内) 5.4.1 标本整理
核对 a) 按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数。
2020/7/9
分离、登记
a)按站进行标本分离,若有余渣带回,将标本拣出归入; b) 初步鉴定,以种为单位分装,加入固定液。 c) 按分类系统依次排列、编号,写好标签分投本瓶中; d) 按新编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表中。
潮间带生物
底内生活动物必须通过管道或延长洞 穴与含氧区的连接,
• 在缺氧区,许多厌氧菌及有机物存在,
软底潮间带的生物
• 潮间带群落
的生物,
软底潮间带的生物
• 以碎屑和生产者为
基础的形成的食物 网
岩石潮间带的食物网
• 在自养海草、
藻类等基础上 的岩石潮间带 食物网
Figure 11_10
Figure 11_13
Figure 11_16
氧气的限制
• 在退潮时如果贝壳关闭,氧气可能会用
尽,
• 在许多生物寻求避难的潮池,氧气也可
能被耗尽,二氧化碳也可能积累到有毒 水平,
• 有些生物进化了呼吸能力,以交换在空
气和水的气体 如许多螃蟹 ,
空间的限制
• 在潮间带群落,空间可能是有限的,在岩
第七章 潮间带生物
什么是潮间带
• 潮间带是平均低潮和
平均高潮之间的面积,
• 相比之下,潮下带的是,
总是淹没区,因此,潮间 带边界的潮下带,
• 潮间带在退潮后将暴
露在空气中,
Figure 11_17
基质
• 基质是指底的类型, • 在潮间带,基质类型可为岩石或软底, • 软底可以有所不同,从沙淤泥或混合物 泥浆 , • 岩石基质可以有所变化,包括岩石类型和坡
气中不能摄食,
Wave Action
• 波浪是生活在潮间带生物必须面对的
问题,波浪可能会将从它们的栖息地生 物撞出去,
• 岩石的海岸线的波作用更为明显, • 在软底群落,开放的潮间带海滩也受到
波浪的影响,
Figure 11_06
Figure 11_07
Figure 11_08
《潮间带生态简介》课件
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和来自蜥蜴等。这些 爬行动物通常在潮间带的岩石和 沙滩上活动,利用这些地方作为
庇护所和繁殖场所。
潮间带植物多样性
01
红树林
一种适应潮间带环境的植物群落,能够抵御海水和风暴的冲击。红树林
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并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防
风固沙、净化水质等。
02
藻类
包括绿藻、褐藻和红藻等。潮间带的光照、盐度和水流的条件适合多种
强执法力度。
建立保护区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潮间带生 态系统进行就地保护,禁止或
限制人类活动。
生态修复
采取人工增殖、底栖生态修复 等措施,恢复潮间带生态功能
。
环境教育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潮 间带生态保护的意识,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潮间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维护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维护 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过度捕捞和无序采挖导致潮间带生物 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
围填海工程
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导致潮间带生境丧 失,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 酸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潮间带 生态造成严重威胁。
潮间带生态保护措施
01
02
03
04
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 对潮间带生态的破坏行为,加
2023-2026
ONE
KEEP VIEW
《潮间带生态简介》 ppt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潮间带生态概述 •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 潮间带环境与生态过程 • 潮间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潮间带生态研究与探索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滨海湿地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交界地带,是海水和淡水交汇的地方,同时也是陆地和水陆生物之间的过渡地带。
滨海湿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孕育了各类生物,尤其是潮间带生物,其生态系统功能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潮间带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地带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潮间带生态系统中涂、滩、沟、壳、海藻和海洋动植物等生物种类繁多。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而它们的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则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潮间带生态系统中潮汐变化的影响潮汐是影响滨海湿地潮间带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环境变量之一。
对于潮间带生物来说,即使是最小的潮汐变化也会对它们的生活、繁殖、食物获取和种群动态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南方沿海,由于季节性的降雨和暴雨洪水,季节性的淡水输入对滨海湿地潮间带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
例如,由于洪水输入可以改变潮滩的物理特性和水分分布,因此会对潮间带生物的生活、繁殖和种群动态产生巨大影响。
二、潮间带生物的时空分布格局潮间带的动植物是根据所处的海拔高度来划分区域,其中大青岛地区内常见的分区方法是以低潮线和高潮线位于海拔5米以上的地方作为潮间带的边界,划分为5个区域:2个上潮区、2个中潮区和1个下潮区。
这些不同高度的区域,因其不同的生境条件和物理化学参数,导致不同种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适应性,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
同时,潮间带生物的分布,通常与其生态学特征(如需要多大深度、喜欢稳定或不稳定的底质、需要日落或日出、需要银行或草甸等)也有关系,因此其分布格局往往具有一定的时空动态性。
三、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是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滨海湿地的利用越来越广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严重。
简述潮汐树的形成过程
潮汐树
发育在潮滩上的一道道潮沟
潮汐树是发育在潮滩上的一道道潮沟,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地貌。
从天空俯瞰,一条条潮沟犹如生长在海滩上的参天大树,其主干朝向大海,枝杈朝向陆地,故被称为“潮汐树”。
形成
潮汐树的形成与落潮流对滩面的侵蚀作用有关。
1.物质条件:丰富的泥沙。
潮间带上出露的沙泥滩质地松软,易于侵蚀,往往是产生潮沟景观的前提。
而在岩石海岸以及由于人类填海造地,围垦滩涂,导致潮间带基本消失的海岸地带,则很难发育形成潮沟景观。
2.动力条件:每天两次的涨潮落潮。
涨潮时,潮水需要逆推河水,向上爬升,流速较慢,主要以淤积为主。
落潮时,潮水回落海面且落差大,流速快,以冲蚀为主,此时潮水在潮滩上冲刷形成了冲沟。
日复一日,落潮潮水不断加深沟槽,且同时伴随溯源侵蚀,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在侧蚀和溯源侵蚀共同作用下,潮沟的主干和树枝状分汊逐渐壮大形成“潮汐树”。
最后,随着潮滩淤积,潮沟逐渐被稳固陆地包围吞噬,直至淤浅、萎缩,进入消亡期。
生态价值
潮汐树守护着潮滩生态系统。
它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生物提供充足的养料、食物、安全的庇护场所,这里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它能降解污染物,当重金属污染物流进潮沟时,水中的盐度变化到导致絮凝作用,使污染物与悬浮物结合、沉降。
潮汐树作为海陆间潮水进出的通道,为滨海地区排涝和纳潮提供了良好条件,减轻滨海的涝灾。
潮汐树还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间带及泥质潮间带的典型生物
◆教学目标
1.概述潮间带的涵义。
2.介绍潮间带的环境特征,例举潮间带的典型生物。
3.关注潮间带的开发前景。
◆教学内容
一、沿岸潮间带概述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潮到最高位和退潮时退至最低位之间会曝露在空气中的海岸部分。
海涂是潮间带中由泥沙构成的海岸滩地。
图1 潮间带
潮间带最显着的特点是潮汐的规律性涨落,涨潮时,潮间带被水淹没;退潮时,潮间带露出水,潮间带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
潮间带也是我们亲近海洋时,最先接触的地方,它也是最容易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海边废土及垃圾的倾倒,污水、废水污染,都让潮间带生物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活动:
选一天到海边去,先查查当天的潮汐表,什么时间是最佳观察时刻,观察涨潮、退潮。
思考与讨论: 潮间带的生活环境恶劣,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应具备怎样的特征以适应环境? 二、潮间带的环境特征和典型生物
1.环境特征
(1)退潮时水份丧失:潮间带昼夜有节奏地受潮汐规律变化的影响,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随着潮汐的规律变化能间歇地暴露在空气中维持生命,这是长期适应发展的结果。
涨潮时潮间带被海水淹没,生物生活在海水中有充足的水份,当潮水退去时,潮间带暴露在空气中,栖息在潮间带的生物面临水份丧失的问题,对栖息在潮间带的生物,在生存上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2)温度的变化:潮间带的温度在有海水淹没时变化不大,但海水退潮后,气温的变化又快又大,尤其在夏季与冬季的温度变化更大。
(3)盐份的变动:大多数的潮间带生物都能适应小的盐份变动,但是大雨过后河水冲入盐份变化就非常的大,有些潮间带生物不能适应盐份的突然变化而死亡。
盐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低潮时下大雨,使潮间带海水盐度下降;二是白天低潮时间,水份蒸发
快而使潮池中之海水盐度增加。
(4)海浪的冲击:影响海洋生物的冲击
可剥离或冲走许多固生或栖身在潮间带的生
物,在沙石海岸甚至可改变其地形与生物分布。
2.海涂(泥质潮间带)典型生物
(1)弹涂鱼:又名跳跳鱼。
弹
涂鱼身体长形,肌肉发达,故可跳出
水面运动,体长12~15cm 左右。
弹
涂鱼自然环境下多栖息于沿海的泥
滩处,善于跳跃。
平时匍匐于泥滩上,
受惊时借尾柄弹力迅速跳入水中或
钻洞穴居,以逃避敌害。
弹涂鱼具有
挖钻孔道而栖息的习性,其孔口至少
有两个。
一处为正孔口,是出入的主
通道;另一处为后孔口,是出入的支
通道,可畅通水流与空气。
弹涂鱼食物主要以底栖硅藻为食。
(2)招潮蟹:每当潮水退落的时候,招潮蟹便爬出洞穴,在露出水面的海滩上来回奔跑觅食。
而每当潮水滚滚上涨,快要淹没它们老巢的时候,就又在洞口高举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螯,好像在招手示意,欢迎潮水的到来,然后扛起洞盖,在潮水漫到时,躲进老巢,盖住洞口,所以人们称它为招潮蟹。
图2 弹涂鱼
招潮蟹最大的特征是大小悬殊的一对螯,摆在前胸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
这个“招潮”的动作,目的是用大螯威吓敌人,或是求偶。
只有雄蟹拥有一只大螯,雌蟹的两只螯都很小。
此外,招潮蟹还有一对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招潮蟹营穴居生活,并常有专一的洞穴,但常每隔几天即会更换。
招潮蟹的活动随潮水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高潮时则停于洞底,退潮后则到海滩上活动、取食、修补洞穴,最后则占领洞穴。
它们靠视觉和听觉接受通讯、联络、警告的信号,实现社会性聚集行为。
招潮蟹以沉积物为食,能吞食泥沙,摄取其中的有机物,将不可食的部分吐出。
(3)望潮:学名短蛸,是东海一带著名
的水产品,躯干部近似球形,头部较短。
色
暗褐,触脚细长,有吸盘两列,穴居海滩泥
洞之中。
望潮肉质鲜嫩,其特殊得生活习性
才有了这个美名。
潮退后的望潮蛰居洞底,
养尊处优,蛰居的望潮能十分准确地悟出潮
涨地时分,于是,当潮一开始涨时它便悄然
图5 望潮
地爬到洞口,张望着大潮的到来,企盼着下
一顿美餐的出现。
近海渔家掌握了它的这一独特的生活习性,也就尊称它为望潮。
望潮不仅藏洞较深,且有狡兔三窟的本领。
然而高手一眼便能认准那一只是望潮洞,同时能正确地判定是空穴还是实穴从而抓获它。
活动:
观察潮间带生物活动的情况:
1.在沙滩上找一个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小洞,挖一些干沙灌进洞里,再顺着干沙的痕迹往下挖,有什么收获?
思考与讨论:
请大家想一想潮间带还具有哪些功能及开发前景? 2.在岩岸潮间带,观察岩石上有些什么生物?搬动岩石,仔细搜索,有什么收获?
三、潮间带的功能和开发前景
1.潮间带的功能
(1)物质生产功能:潮间带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蓝藻、海带等海藻、多种海螺、贻贝、蛤类、牡蛎软体动物和蟹等。
(2)净化功能:潮间带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海里的藻类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
(3)调节局部小气候:潮间带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2.开发前景
(1)养殖:潮间带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如进行贝类养殖的开发:发展滩涂贝类养殖,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大,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水产养殖技术,可以大规模养殖海瓜子、蛏子、花蛤等经济类的贝类。
(2)建立潮间带
风电场:潮间带风能资
源丰富,适合建设海上
风电场,开发清洁能
源。
(3)可以加强沿
海风光和海洋文化包
装,大力发展滨海旅游
业。
小百科
招潮蟹医用价值
性味:咸、寒、有小毒。
图6 潮间带风能发电
(定海一中黄晓芬)小黄姜栽培技术
小黄姜,学名Zingiber offcinale (Willd.)Rosc.。
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根茎入药。
分布于亚热地区。
中国主产四川和贵州两省,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陕西等省也产。
株高50-80cm。
根茎肥厚,横生并分枝,表面淡黄色,有芒香和辛辣味。
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
穗状花序,花冠管黄绿色。
形成药姜和菜姜两大品种。
花姜产区称为黄丝或黄口姜,是干姜的来源,特点是淀粉多,纤维素少,断面
色较黄,水分少,气味辛,外形拳卷叠迭,分枝多而节间密。
一、植物学特征
小黄姜根系不发达,入土浅,主要分布在30厘米左右的范围内。
茎为肉质根状茎,腋芽不断分生可发生一、二、三……次,次生根茎,丛生密集成块状,一般苗数愈多,姜块愈大,产量愈高。
地上茎是叶鞘抱合成的假茎,高50-80厘米,直立不分枝。
叶披针形,具叶鞘,绿色,叶互生,排列两行。
姜在热带能开花,花黄绿色或红色,很少结果,以根茎繁殖。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和光照。
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不耐低温霜冻,16℃以上开始萌芽,幼苗生长适温20一25℃,茎叶生长适温25—28℃,15℃以下停上生长。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