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

合集下载

潮间带生物的生存之道

潮间带生物的生存之道

潮间带生物的生存之道落潮后是赶海的黄金时段,而潮间带是赶海者的主要搜寻区域。

所谓潮间带,指的是在海水涨潮到最高位和退潮至最低位期间曝露在空气中的海岸部分。

能在潮间带生活的生物都不简单,因为这里的环境变数巨大,并非所有生物都能适应这种环境。

例如,潮间带虽然有周期性的水源,但有时是雨水(淡水),有时是海水(咸水),水源很不稳定。

似乎在潮间带的动物们,只能等待潮水定期送来的、来自大海更深处的有机质。

为了在潮间带生存下来,一些动植物可以说想尽了办法。

稍有经验的赶海者对贻贝都不陌生。

贻贝也叫海虹、青口或淡菜,其硬壳上往往有一簇“海藻”——贻贝用来将自己固定在岩石上的足丝。

足丝的主要成分是黏性蛋白和铁,两者以特殊的方式排列,使足丝既耐腐蚀又具备很高的强度,从而保证贻贝可以牢牢附着在岩石上,不被潮水冲走。

有趣的是,为了固定在一处,其他生物也进化出了各自的绝招。

一些单壳贝类虽然没有贻贝那样的足丝,但进化出了强有力的闭壳肌,可以让这些贝类牢牢吸附在岩石上,不被海浪冲走。

海星、海参和海胆等棘皮动物则利用身体下方的许多细小管足将自己固定在岩石等坚硬表面。

一只海星可拥有数千只管足,管足末端有非常发达的吸盘。

利用吸盘,海星不但能固定在岩石上,而且能在滑腻的岩石表面稳稳地移动。

潮间带上经常上演鹬蚌之间的斗争。

在全球分布广泛的蛎鹬,是一种大型涉水禽。

细长的双腿便于蛎鹬在海浪中移动,长长的喙则是蛎鹬撬开牡蛎硬壳和挖掘沙滩中蠕虫的利器。

每天下午,蛎鹬会成群站在海岸边的岩石顶部,等待潮水退去后露出的湿润沙滩,那里藏着它们最爱吃的软体动物。

一些蛎鹬掌握独特的开贝技巧按照打开牡蛎硬壳的方法,蛎鹬被分为两派。

一派的做法是用喙敲击牡蛎平坦的一面,因为这个部分最容易被击破。

经过一番用力敲击,牡蛎的硬壳出现破损,蛎鹬便能用自己的喙叼出牡蛎肉并吞下。

另一派则会用巧劲儿撬开牡蛎。

首先,蛎鹬会将从潮间带捕获的牡蛎竖直插在沙滩上,使牡蛎的开口朝向正上方。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生物

“五界”系统
4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
基本阶元:界、门、纲、目、科、属、 种。附加阶元:亚、超、总等。 在有些分类系统中还采用股、群、族、 组或类等阶元。 动物分类中只设亚种,很少提及变种, 在植物分类中,除亚种外,还有变种及 变型等单元,而细菌则设品系、菌株等 单元。
4分类阶元表达法
类似于生物的家谱。如:钝顶螺旋藻 植物界plantae(也属原核生物界) 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纲Cyanophyceae 藻殖段目Hormogonales 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螺旋藻属Spirulina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什么叫鱼?”
3生物分类
第一里程碑: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384--322B.C) ,他 总结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得来的动物学知识,并对各 种动物作了细致深入的观察,记述了450种动物,并 建立了分类系统,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宝贵的财产。 第二个里程碑: 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35),他不仅提出了动植物的系统分类规则,并 确立了“种”的双名法,即林奈双名法(延用至今)。 1959年,R.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把 生物分为5个界。
2海洋生物的种类
据粗略估计,全世界海洋中共有生物 20余万种。其中海洋动物 16~20万种, 植物 1 万种(主要是低等的海洋藻类, 高等的海洋种子植物仅有 100 多种), 动物中鱼类 2 万 5 千余种,哺乳动物 125 种。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 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 20278种海洋生物(截止98年)。
珊瑚藻 Corallina officinalis
小石花菜 Gelidium divaricatum

第五章-潮间带生物调查教学内容

第五章-潮间带生物调查教学内容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分离、登记
a)按站进行标本分离,若有余渣带回,将标本拣出归入; b) 初步鉴定,以种为单位分装,加入固定液。 c) 按分类系统依次排列、编号,写好标签分投本瓶中; d) 按新编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表中。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称重、计算 a) 定量标本须固定3d以上方可称重, b) 称重时,吸干体表水份。 c) 感量0.01g的电子天平等。计算各种生物的个体数; d) 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表中,并注明湿重、干重; e) 依据取样面积,换算(ind/m2)和 (g/m2)。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4.2 标本鉴定 a) 优势种和主要类群鉴定到种,疑难者暂以SP1、SP2、
SP3……表示,再行分析、鉴定; b) 鉴定时若一瓶中有两种以上生物,应分出另编新号, c)种类鉴定结果若与原标签初定种名不符,更改标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岩石岸:用定量框,每站取1个或2个。 可采用10cm×10cm的定量框。 先计数易碎生物, 优势种的覆盖面积。 将框内所有生物刮取净。
c) 生物栖息密度很低,可采用大面积计数。 d) 每站定量取样时,采定性样品、分装。 e) 优势种的垂直分布高度和滩面宽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1 生物收集器 2 筒体 3 分流器 4 漩涡发生器 5 支架 6 余渣收集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生物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a) 标本经洗净,按类别或大小及个体软硬分装. b) 未处理的余渣,装瓶,回实验室挑拣; c) 按站或样方装瓶后,将标签分别投入各瓶中;
5.3.3 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1 生物样品的淘洗 A 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法 B 过筛器淘洗法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潮间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缓冲带,是两种生态系统的交界处。

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贝类、藻类、海星、海葵等各类生物。

潮间带的独特环境条件使得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并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与投入。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

物种多样性研究旨在了解潮间带各种生物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

通过对不同区域或不同季节的调查,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而分析和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物种组成差异。

这些研究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潮间带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功能多样性研究关注的是潮间带中各个生物物种的生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潮间带中,各类生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与潮间带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通过揭示不同生物物种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机制,并为潮间带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潮间带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过度捕捞、生态系统入侵物种、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导致了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破坏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保护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潮间带保护意识和教育宣传。

普及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让公众了解潮间带的价值和重要性。

同时,加强对潮间带的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确保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其次,科学研究的持续推动是保护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加强对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和调查,掌握潮间带生态系统变化的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的综合研究,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支持。

最后,加强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1. 野外样点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样点,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

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位置的底栖生物组成和分布情况,了解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等基本信息。

2. 标本采集与标本鉴定:在野外样点,通过人工或者使用特定工具(如拍照、手抓、底栖生物采集器等)采集潮间带底栖生物标本。

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标本鉴定,即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底栖生物进行物种确认。

3. 野外环境参数测量:测量潮间带环境因子,如水温、盐度、水流速度、溶氧量等,以了解环境因子与底栖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研究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4. 格点调查:对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格点调查,在不同位置和时间进行样点布设与调查,以获取更全面和系统的数据,进一步揭示不同位置、不同季节之间的底栖生物组成和分布的差异。

5. 样本处理与实验分析:将采集的标本进行处理,如整理、保存和标志。

对样本进行实验室的观测和分析,如测定生物量、测量生物形态、分析生物化学成分等,以了解底栖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功能。

6. 野外长期监测:建立潮间带底栖生物的长期监测站点,进行连续、定期的野外监测工作,获取长时间尺度上的数据,以研究底栖生物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组合。

潮间带生物调查表

潮间带生物调查表

潮間帶生物調查表潮間帶簡介◎潮間帶的特性?『潮間帶』是指大潮平均高潮位至大潮平均低潮位間的區域。

即地球上海陸交界的地帶,可大致區分為幾類:潮上帶、潮池、沙泥灘、礫石灘、礁岩岸等。

因受潮汐的影響,每天會有兩次被海水淹沒,也有兩次會暴露在空氣中,棲地環境時而乾燥或潮濕、時而高溫或低溫、時而鹽度變高或變低等,環境變化相當大。

因此,為了適應此區環境的遽變,潮間帶生物的身體組織也演變出一套生存之道,如:抗旱、熱平衡、機械性衝擊、呼吸、攝食、鹽度、生殖等。

海岸高潮線至亞潮帶剖面圖潮汐形成的原因,與太陽、月球與(吳松霖繪圖) 地球的位置有關(李若韻繪圖)。

*潮汐是一種很規律的海面升降變化,海水位漲到最高時,稱為高潮或滿潮;海水位退到最低時,則稱為低潮或乾潮。

◎潮間帶常見的生物1.藻類:一般大型海藻簡稱為海藻,包括藍綠藻、綠藻、褐藻和紅藻等四大藻類。

目前台灣有記錄的海藻約有600種,澎湖群島約有100種。

海藻含有葉綠素a ,能行光合作用,除了能產生有機質和氧氣之外,大型海藻可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的棲地和庇護所,對於漁業資源的保育有很大的貢獻,同時也可做為食物,如紫菜、青海菜、石花菜…等。

2.珊瑚類:屬於腔腸動物,大多數生長在亞潮帶,而且群聚十分茂盛;少數生長在潮間帶的珊瑚淺坪則以分枝形的軸孔珊瑚、疣微孔珊瑚、團塊形的鐘形微孔珊瑚、柱形管孔珊瑚、菊珊瑚、角菊珊瑚和腦紋珊瑚等為較常見。

3.甲殼類:包括蝦、蟹、寄居蟹、藤壺、蝦姑以及海蟑螂等,在潮間帶最常見種以槍蝦、沙蟹、扇蟹、梭子蟹和方蟹類別為主。

4.貝類:是軟體動物的通稱,其中生活在潮間帶常見的類別有笠螺、青螺、鐘螺、岩螺、寶螺、芋螺、章魚、牡蠣、簾蛤、魁蛤等;也不乏經濟性食用貝類。

5.棘皮動物類:包括海膽、海參、海星、海百合和陽燧足等種類,在潮間帶常見種有黃疣海參、蕩皮參、黑海參、飛白楓海星、黑櫛蛇尾(陽燧足)、梅氏長海膽等,至於最具經濟價值的馬糞海膽已極為少見。

6.魚類:在潮間帶生活的種類極少,大都留在潮池裡,由於潮池有大有小,實在難以區別真正歸屬潮間帶種類;一般以體型較小的蝦虎魚較為常見,至於大型魚類都是留在潮池裡或石滬或人造的石墩裡。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同潮带(或不同样方)的标本混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
拣出归入所属样方号。
分离的标本经初步鉴定,以样方号为
单位分装,并及时加入固定液。
除海绵、苔藓虫等含钙质动物改用
75%酒精固定外,其余用5%左右的 中性福尔马林保存。
按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和定性分析记录表。
小潮高潮 平均水面
小潮高潮 最低水面
滨 螺
白 脊 藤 壶
约6.5 m Ⅰ1
约5.6 m Ⅰ2
约4.6 m
Ⅱ1
约3.7 m
Ⅱ2
小潮低潮 最高水面
小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平均水面
大潮低潮 最低水面

牡 蛎
笠 藤
苔 藓
约2.5 m Ⅱ3

海 胆石 、花
约1.6 m Ⅲ1
海虫
约0.7 m

Ⅲ2
约0.1 m
5. 采样过程
5.1 大型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岩石岸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绳索
(每隔2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各样方位置要 求严格取在标志绳索所标位置,无论该位置上生物多寡, 均不能移位。
泥滩、沙滩每个潮带取5个样方。样方位置的确定可用标志
绳索(每隔5m有一标志)于站位两侧水平拉直。
亚潮带或潮下带。
厦门港潮间带水文特征(正规半日潮型)
厦门港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
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正规半日潮是指在一个太阴日(约24时50分)内,有两次
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 乎相等,而涨退历时也很相近(约6小时12分)的潮汐。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ppt课件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ppt课件

.
20
a) 固定装置,连结装置和抽水机; b) 调节分流器水压使涡流适中, c) 约经10min涡动,轻、柔软的生物截留于套筛上。 d) 排出余渣(网筛孔径2mm); e) 将余渣中生物挑拣干净。
.
21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1 生物收集器 2 筒体 3 分流器 4 漩涡发生器 5 支架 6 余渣收集
.
25
称重、计算 a) 定量标本须固定3d以上方可称重, b) 称重时,吸干体表水份。
c) 感量0.01g的电子天平等。计算各种生物的个体数; d) 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表中,并注明湿重、干重; e) 依据取样面积,换算(ind/m2)和 (g/m2)。
混合潮类型 a) 高潮区:高高潮线至低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低高潮线至高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高低潮线至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
6
.
7
5.1.2 生物垂直分布带划分法 生物群落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划分 通常岩石岸大体分为: 滨螺带;藤壶——牡蛎带;藻类带。 根据群落优势种命名。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
潮间带生物 生活在潮间带底表的植物和底表与底内的动物。
.
1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 地带。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
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 所影响的范围。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①海岸。平均高潮 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 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 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
17
.
18
2 水质和沉积物样品采集
a 水样采集 断面调查同时:高平潮和低平潮时各采一次水样。

潮间带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潮间带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潮间带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1.取样站布设a)一句潮带划分,各潮区均应布设有取样站位,通常高潮区布设2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布设1~2站;b)岩石岸布站应密切结合生物带的垂直分布,软相滩涂除考虑生物的垂直分布外,应特别注意潮区的交替、沉积物类型的裱花和镶嵌;c)各站间距离视岩岸坡度、滩涂酌定,确定站位后,应设有固定标志,以便今后调查找到原为。

为防标志物遗失,需按站序测量、记录各站间距离;d)岩沼和滩涂水洼地是一种特殊生境,在污染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另布站取样。

2.室内标本整理、鉴定和保存2.1标本整理2.1.1核对:按调查地点、断面、站序,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依野外记录,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数,发现不符,应及时查找2.1.2分离与登记:a)标本分离须按站进行,必要时可按样方分离,以免不同站的标本混入。

若有余渣带回,切勿遗忘将其中标本归入;b)称重时,标本应先置吸水纸上吸干体表固定液。

称重软体和甲壳动物保留其外壳。

c)称重用感量为0.01g的天平。

称重前或后还需计算各种生物的个体数;d)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表中各相应栏目,并注明是湿重、干重。

必要时可考虑称取灰分重;e)依据取样面积,将表中各种数据换算为单位面积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

2.2标本鉴定a)优势种和主要类群的种类应力求鉴定到种,疑难者可请有关专家鉴定或先进行必要的特征描述;b)鉴定时若再发现一瓶中有两种以上生物,应将其分出另编新号,注明标本原出处,并及时更改标签和表格中有关数据;c)种类鉴定结果若与原标签初定种名不符,亦应立即更换标签和更改表中有误种名。

2.3标本保存经鉴定、登记后的标本,应按调查项目编号归类,妥善保存,以备检查和进一步研究。

且应定期检查、添加或更换固定液,以防标本干涸和霉变。

1.资料整理3.1种类名录:将每次采得得所有种类按分类系统一次列出,各种名后表明种名、采集时间、地点、断面、站号及分布潮区。

3.2种类组成表:根据各种名录,以断面或取样站位统计单位,计算各生物类群的种数和比率,表内类群名称可依各地实情增减。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C 调查时间 a) 大潮期间进行。或大潮期间进行低潮区取样,
小潮期间高、中潮区的取样; b) 基础调查:通常按季度月调查。
专项调查:选择春、秋季两个季度月进行调查。
2020/7/9
D 采样面积 硬相:用25cm×25cm。取2个样方; 软相:用25cm×25cm×30cm,取ຫໍສະໝຸດ ~8个样方。 并进行定性取样观察。
2020/7/9
2 漩涡分选装置和过筛器 a) 漩涡分选装置 用于生物样品淘洗,配备抽水机; b) 过筛器 不宜漩涡分选,用过筛器。网目1.0mm。
5.3.2 样品采集 1 生物样品采集 a) 滩涂取样用定量框,每站4个8个。 观察表面生物及数量 视底质分层情况确定分层取样
2020/7/9
2020/7/9
每条断面不少于5个站,
岩石岸每个站2个定量样方 泥滩、泥沙滩不少于4个定量样方 沙滩不少于8个样方。 断面位置:走向应与海岸垂直。
2020/7/9
2020/7/9
中部 海区
北部 海区
南部海区
2020/7/9
B 取样站布设 高潮区 2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或2站。 滩面较短:高潮区1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
2020/7/9
d) 加固定液。余渣染色剂固定液; e) 易收缩或自切的种类,麻醉后再行固定。 5.4 样品分析(室内) 5.4.1 标本整理
核对 a) 按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数。
2020/7/9
分离、登记
a)按站进行标本分离,若有余渣带回,将标本拣出归入; b) 初步鉴定,以种为单位分装,加入固定液。 c) 按分类系统依次排列、编号,写好标签分投本瓶中; d) 按新编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表中。

潮间带生物特征

潮间带生物特征

潮间带生物特征
潮间带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位于海洋沿岸的浅水区域,介于潮汐的两个极端,即潮
汐高潮和低潮之间。

潮间带的生物群落特征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包括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藻、藻类、贝类、软体动物、硬体动物、鱼类等,还包括植物和鸟类等。

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是由它的特殊环境条件决定的,这些条件包括水深、温度、光照、潮汐、悬浮物等。

这些条件的变化使潮间带具有较强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
同的环境条件,从而增加其生物多样性。

潮间带的生物群落结构也受到潮汐的影响,潮汐的变化会对潮间带的生物群落结构产生重
要影响,潮汐的变化会导致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潮汐的变化可以影响潮间带
生物的数量、种类和空间分布,这些变化可以影响潮间带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潮间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也非常重要,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潮间带的生态服务包括水质净化、水体活性物质的生产、气候调节、食物链的维护等。

这些服务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
定至关重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的保护,以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潮间带的生物介绍.

潮间带的生物介绍.

為,俗稱地木耳,屬於藍綠藻 門)藍綠藻綱念珠藻目(念珠藻科。 地木耳藻體微視(在顯微鏡下; 如圖)成絲狀群體,外覆以豐 富膠質,一般目視狀似木耳。 因其生長於山坡草地上,故俗 稱為地木耳,為一美味富含各 種營養元素之高貴食材。
潮間帶
名子:郭柏廷
潮間帶是指海邊從高潮線到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隨著海岸的地形不同,潮間帶的水平長度可從幾 公尺到幾百公尺長。潮間帶上方,是海浪飛沫能 到達的地方,稱潮上帶(或稱飛沫帶);其下方 向海延伸約30公尺深的地帶,稱為潮下帶帶(或 亞潮帶)。潮間帶佔全球海洋面積很少,但包含 的生物種類卻很多,這是因為陽光與養分充足, 讓各類生物能繁盛生長。所以潮間帶不但是海岸 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地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也 非常密切。
浮游生物
• 微囊藻 :
• 微囊藻的數量與溫度呈正相關, 水溫愈高,藻類就會大量繁殖。 每年夏天溫度高、陽光強、枯水 期長,微囊藻毒素含量就會大幅 升高。目前認為,微囊藻毒素是 一種肝臟毒素及腫瘤促進因子, 會誘發急性肝炎並致肝癌;國外 曾發生過大型動物喝了含有毒藻 的水而死亡。
• 念珠藻 :
• 一種陸生可食側,有能自 由活動之眼瞼,可藉胸鰭於地 上爬行,群居於河口,喜歡離 開水域到泥地上覓食,可離水 40分鐘以上,以小昆蟲、小動 物為食,善掘穴,漲潮時常退 到潮線外,可長到 7 ~ 8公分。
• 二齒魨:
• 河魨中,四齒魨科魚類在台灣
俗稱鬼仔魚、規魚等,另二齒 魨科魚類因其會吸入海水或空 氣而膨脹鼓起,故又稱為“氣 球魚”或“吹肚魚”。河魨自 古在中國黃海、渤海和東海即 盛產很多,且由於暗紋河魨 。
藻類
• 輻毛藻:
• 屬於乳節藻科,藻體大都呈橘 紅色至黃棕色,直立叢生,高 約1至3公分,重複正兩叉狀的 分枝細小,呈圓柱形,直徑約 一公釐,具有很厚的石灰層及 輪生的細毛。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d) 加固定液。余渣染色剂固定液;
e) 易收缩或自切的种类,麻醉后再行固定。 5.4 样品分析(室内)
5.4.1 标本整理
核对
a) 按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数。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分离、登记
a)按站进行标本分离,若有余渣带回,将标本拣出归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优势种:按数量和出现频率,珊瑚藻、无柄珊瑚藻、羊栖菜 鼠尾藻等 经济种:初步估计有经济种53种。 主要有:红毛菜、细毛石花 菜、小石花菜、鸡毛菜 等 种类分布 水平分布: 开敞断面(153种)>半隐蔽断面(135种)>隐蔽断面(88-98种)。 垂直分布, 隐蔽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半隐蔽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开敞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中部 海区
南部海区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取样站布设 高潮区 2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或2站。
滩面较短:高潮区1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
C 调查时间
a) 大潮期间进行。或大潮期间进行低潮区取样,
小潮期间高、中潮区的取样;
b) 基础调查:通常按季度月调查。
专项调查:选择春、秋季两个季度月进行调查。
A 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法
B 过筛器淘洗法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a) 固定装置,连结装置和抽水机;
b) 调节分流器水压使涡流适中,
c) 约经10min涡动,轻、柔软的生物截留于套筛上。 d) 排出余渣(网筛孔径2mm); e) 将余渣中生物挑拣干净。

潮间带生物调查表

潮间带生物调查表

潮间带生物调查表◎潮间带的特性?『潮间带』是指大潮平均高潮位至大潮平均低潮位间的区域。

即地球上海陆交界的地带,可大致区分为几类:潮上带、潮池、沙泥滩、砾石滩、礁岩岸等。

因受潮汐的影响,每天会有两次被海水淹没,也有两次会暴露在空气中,栖地环境时而干燥或潮湿、时而高温或低温、时而盐度变高或变低等,环境变化相当大。

因此,为了适应此区环境的遽变,潮间带生物的身体组织也演变出一套生存之道,如:抗旱、热平衡、机械性冲击、呼吸、摄食、盐度、生殖等。

海岸高潮线至亚潮带剖面图潮汐形成的原因,与太阳、月球与(吴松霖绘图)地球的位置有关(李若韵绘图)。

*潮汐是一种很规律的海面升降变化,海水位涨到最高时,称为高潮或满潮;海水位退到最低时,则称为低潮或干潮。

◎潮间带常见的生物1.藻类:一般大型海藻简称为海藻,包括蓝绿藻、绿藻、褐藻和红藻等四大藻类。

目前台湾有记录的海藻约有600种,澎湖群岛约有100种。

海藻含有叶绿素a,能行光合作用,除了能产生有机质和氧气之外,大型海藻可成为其他海洋生物的栖地和庇护所,对于渔业资源的保育有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可做为食物,如紫菜、青海菜、石花菜…等。

2.珊瑚类:属于腔肠动物,大多数生长在亚潮带,而且群聚十分茂盛;少数生长在潮间带的珊瑚浅坪则以分枝形的轴孔珊瑚、疣微孔珊瑚、团块形的钟形微孔珊瑚、柱形管孔珊瑚、菊珊瑚、角菊珊瑚和脑纹珊瑚等为较常见。

3.甲壳类:包括虾、蟹、寄居蟹、藤壶、虾姑以及海蟑螂等,在潮间带最常见种以枪虾、沙蟹、扇蟹、梭子蟹和方蟹类别为主。

4.贝类:是软件动物的通称,其中生活在潮间带常见的类别有笠螺、青螺、钟螺、岩螺、宝螺、芋螺、章鱼、牡蛎、帘蛤、魁蛤等;也不乏经济性食用贝类。

5.棘皮动物类:包括海胆、海参、海星、海百合和阳燧足等种类,在潮间带常见种有黄疣海参、荡皮参、黑海参、飞白枫海星、黑栉蛇尾(阳燧足)、梅氏长海胆等,至于最具经济价值的马粪海胆已极为少见。

6.鱼类:在潮间带生活的种类极少,大都留在潮池里,由于潮池有大有小,实在难以区别真正归属潮间带种类;一般以体型较小的虾虎鱼较为常见,至于大型鱼类都是留在潮池里或石沪或人造的石墩里。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生物
腔肠动物的海葵。 环节动物的沙蚕。 节肢动物的龟足、藤壶、海蟑螂、 寄居蟹、 锯缘青蟹、 招潮蟹等。 棘皮动物的海星、海参、海胆。 脊椎动物的滩涂鱼。
绿海葵
Sagartia troglodytes
五彩缤纷的海葵
沙 蚕

Pollicipes mitella

藤壶 Balanus
海蟑螂 Ligia exotica
用具:
▲标本盘 ▲吸水纸:毛边纸,规格 42×31CM。 ▲标本纸:100—130磅的道林纸。1号纸39×27CM ▲纱布、镊子、标本夹等。
2 浸制标本
藻类用:
1、 5%福尔马林+ 5%甘油海水溶液。 2、 4%福尔马林+ 36%酒精海水溶液。
动物用: 1、5—6 %福尔马林海水溶液。
2、70酒精海水溶液。 ◑有些标本需经硫酸镁水溶液再进行固定。
海藻类
石莼 Ulva conglobata
扁浒苔 Enteromorpha compressa
刺松藻 Codium fragile
日本刚毛藻 Cloadophora japonica
羽藻 Bryopsis plumosa
条斑紫菜 Prophyra yezoensis
海萝 Gloiopeltis furcata
泥 Tegillarca granos

毛蚶 Scapharca subcrenata
缢 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褶牡蛎Ostrea plicatul
栉孔扇贝Pinna pectinate
泥螺 Bullacta exarata
海 兔 Nota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us sp.

潮间带生物探索(7月梯次)

潮间带生物探索(7月梯次)

潮間帶生物探索(7月梯次)一、主辦單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承辦人員:科學教育組林君寧聯絡電話:08-8825001轉5506二、活動目的:潮間帶是人類接觸海洋的最前線,是陸地和海洋的交會帶,是大海及陸地間最敏感的區域。

潮間帶也是海洋生態中最易親近自然,且最富生物多樣性的地點,生態資源隨著四季,日夜或陰晴而有所不同,是一個大眾可親近,卻又不失深度的生態保育的旅遊點。

三、活動時間:第一梯103年7月18日(五) 16:40-18:40(含報到路程及活動講解)第二梯103年7月19日(六) 16:40-18:40(含報到路程及活動講解)四、活動對象:一般民眾或親子家庭(5歲以上學童至65歲以下民眾)五、活動人數:每梯60人,共計120人。

六、活動地點:墾丁萬里桐海邊七、集合地點:海生館公務門集合16:40-17:00)(*請參加學員自行開車前往報告地點,報到集合完畢後整頓車隊一同開車前往萬里桐海邊。

海生館至萬里桐車程約10-15分鐘,無專車接送)八、報名費用:每人150元*報名費用包含講師費、保險、清潔費等,不足經費由主辦單位補助。

九、報名方式:(請詳讀報名辦法,以免自身權益受損)1.報名時間:由103年6月26日(三)上午10:00起開放接受線上報名,額滿為止2.報名方式:一律採網路報名,本活動不受理其他報名方式。

2人至8人可以團體報名方式一起報名,請點選”團體報名”(一團上限8人,超過8人,請再以另一團體報名)3.報名網址請點選:第一梯: http://goo.gl/udfZtr第二梯: http://goo.gl/KevKFd4.錄取方式:完成線上報名並經審查通過者為錄取,將會收到審核通知信,錄取名單公布於海生館網站(.tw)。

報名錄取者請依規定時間內完成繳費作業,方為正式錄取,始可參加活動。

(請依繳費方式繳交)。

5.報名未滿40人,本館保留活動成行或取消之權力,另行通知。

6.報名資料: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葷素、聯絡手機。

潮间带生物调查取样

潮间带生物调查取样
e)体盘长
自吻端至胸鳍后基的长度
胸鳍扩大与头相连构成体盘的鳐属、魟属等
(2)体重
a)体重
鱼体的总重量
b)纯体重
除去内脏及体腔内脂肪层的鱼体重量
(3)年龄样品
a)未掌握年轮形成时间的鱼种,周年逐月采集样品每月样品
不同体长组,每体长组10ind~30ind,从网次渔获物中随机取样
b)用年龄介质测定鱼类年龄
4)记录
把每站渔捞要素记录在表。
鱼类生物学测定
(1)长度
a)全长
自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
如鳎类、犀鳕类等
b)体长
自吻端至尾椎骨末端的长度
石首鱼科、鲷科、鲆科、鲽科等
c)叉长
自吻端至尾叉的长度
马鲛鱼、鲳鱼、鲐鱼等鲱科鱼类及其他尾叉明显的鱼类
d)肛长
自吻端至肛门前缘的长度
尾鳍、尾椎骨不易测量的海鳗、带鱼和鲨鱼等
c) 有针乌贼,自胴体的前端至螵蛸的后端
d) 柔鱼和枪乌贼,自胴体的前端至胴体末端
e) 蛸类,不测胴体
(3 )体重和纯体重
a)体重:头足类个体总重量
b)纯体重:除去性腺、胃、肠等内脏的个体重量
(4 )性腺成熟度
乌贼、枪乌贼和柔鱼类的性腺成熟度分为6期
茎柔鱼的性腺成熟度分为5期,真蛸分为3期
(5 )摄食强度和胃含物样品
(6)含脂量
a)含脂量的测定主要用于中上层鱼类
b)含脂量以目测法观测,分为4级
虾类生物学测定
(1)性别和性比
对虾类根据交接器;真虾类根据生殖孔的位置分辨雌与雄,并统计其比例。
(2)长度、重量
a)头胸甲长,眼窝后缘至头胸甲后缘的长度
b)体长,眼窝后缘至尾节末端的长度
c)体重,虾体总重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
潮汐水位参数 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
5.1.1 潮汐水位参数划分法
半日潮类型 a) 高潮区:最高高潮线至小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小潮高潮线至小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小潮低潮线至最低低潮线之间的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日潮类型 a) 高潮区:回归潮高潮线至分点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分点潮高潮线至分点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分点潮低潮线至回归潮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5.5 资料整理
5.5.1 野外采集记录表
a) 野外记录专人负责
绘制站位分布图;
记录环境基本特征
生物分布、生物异常等现象;
负责填写标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用录像机或照相机拍录出现的生物异常; c) 应用铅笔(或碳素墨水)填记。 5.5.2 种类名录
按分类系统:中文名和拉丁名、采集时间、地点、断面、 站号及分布潮区。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分离、登记
a)按站进行标本分离,若有余渣带回,将标本拣出归入; b) 初步鉴定,以种为单位分装,加入固定液。 c) 按分类系统依次排列、编号,写好标签分投本瓶中; d) 按新编序号分别将定量和定性标本登记于表中。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称重、计算 a) 定量标本须固定3d以上方可称重, b) 称重时,吸干体表水份。 c) 感量0.01g的电子天平等。计算各种生物的个体数; d) 将称重、计数结果填入表中,并注明湿重、干重; e) 依据取样面积,换算(ind/m2)和 (g/m2)。
外侧沿岸和岛屿 生物种类的分布超过高潮区时,应测量生物带的
高度,并进行样品的采集。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2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5.2.1 技术要求 A 地点、断面选择 a) 地点和断面,根据调查目的而定,选择均匀、无人为扰动。 b) 不同生境的潮间带断面
每条断面不少于5个站,
岩石岸每个站2个定量样方 泥滩、泥沙滩不少于4个定量样方 沙滩不少于8个样方。 断面位置:走向应与海岸垂直。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沉积物取样 与生物定量取样同步, 表、底层沉积类型有明显差异时,分层取样 样品编号与生物样品编号一致。
5.3.3 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1 生物样品的淘洗 A 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法 B 过筛器淘洗法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a) 固定装置,连结装置和抽水机; b) 调节分流器水压使涡流适中, c) 约经10min涡动,轻、柔软的生物截留于套筛上。 d) 排出余渣(网筛孔径2mm); e) 将余渣中生物挑拣干净。
专项调查:选择春、秋季两个季度月进行调查。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D 采样面积 硬相:用25cm×25cm。取2个样方; 软相:用25cm×25cm×30cm,取4~8个样方。 并进行定性取样观察。
5.2.2 调查要素 不同生境的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栖息密度、生物量 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5.3 种类分析记录表 以站点为单位将每个种类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汇总
5.5.4 种类分布表 以种为单位,将其在各断面、各站位、各不同季节的 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汇总登记于表中。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5.5 主要种和优势种垂直分布表 将有代表性的、数量较大的种类的栖息密度和生物
第五章 潮间带生物调查
潮间带生物 生活在潮间带底表的植物和底表与底内的动物。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 地带。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
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 所影响的范围。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①海岸。平均高潮 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 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③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 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参考厦门港潮汐资料,将潮间带划分为 高、中、低三个潮区。
2 、结果
2.1 种类组成与分布 岩相潮间带生物已鉴定有276种, 种数以藻类占第一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
隐蔽断面: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动物。 半隐蔽断面:软体动物、多毛类、藻类。 开敞断面:藻类、软体动物、多毛类。
c) 生物栖息密度很低,可采用大面积计数。 d) 每站定量取样时,采定性样品、分装。 e) 优势种的垂直分布高度和滩面宽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水质和沉积物样品采集
a 水样采集 断面调查同时:高平潮和低平潮时各采一次水样。
河口区增加一次。 岩沼和滩涂水洼采样。 取样站穴内积水 底质间隙水采样分析。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3 采样 5.3.1 采样设备 1 采样器和定量框
泥、沙等底质: 25cm×25cm×30cm。 包括框架和挡板 配套工具是平头铁锨。
岩岸:25cm×25cm的定量框。 计算覆盖面积 配套工具:小铁铲、刮刀和捞网。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漩涡分选装置和过筛器 a) 漩涡分选装置 用于生物样品淘洗,配备抽水机; b) 过筛器 不宜漩涡分选,用过筛器。网目1.0mm。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1 生物收集器 2 筒体 3 分流器 4 漩涡发生器 5 支架 6 余渣收集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 生物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a) 标本经洗净,按类别或大小及个体软硬分装. b) 未处理的余渣,装瓶,回实验室挑拣; c) 按站或样方装瓶后,将标签分别投入各瓶中;
5.3.2 样品采集 1 生物样品采集 a) 滩涂取样用定量框,每站4个8个。 观察表面生物及数量 视底质分层情况确定分层取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b) 岩石岸:用定量框,每站取1个或2个。 可采用10cm×10cm的定量框。 先计数易碎生物, 优势种的覆盖面积。 将框内所有生物刮取净。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优势种:按数量和出现频率,珊瑚藻、无柄珊瑚藻、羊栖菜 鼠尾藻等
经济种:初步估计有经济种53种。 主要有:红毛菜、细毛石花 菜、小石花菜、鸡毛菜 等
种类分布 水平分布:
开敞断面(153种)>半隐蔽断面(135种)>隐蔽断面(88-98种)。 垂直分布,
隐蔽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半隐蔽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开敞断面: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生物量 :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 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占第一位,甲壳动物占第二位, 二者在数量上构成岩相潮间带生物的主要类群。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数量分布 生物量为 半隐蔽断面>隐蔽断面>开敞断面; 栖息密度则为 开敞断面>半隐蔽断面>隐蔽断面。
数量的垂直分布 生物量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栖息密度同样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
量按潮区、站位汇总于表。
5.5.6 主要类群统计表 将种类名录,以断面或取样站为统计单位,计算各生
物类群的种数和比率,填入表中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实例分析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1、站位设置 岩相潮间带生物调查共设4条断面, 隐蔽断面2条(XR4, XR7B ), 半隐蔽断面1条(XR7A) 开敞断面1条(XR5)。 每断面布设7个站位:高潮区2个;中潮区3个;低潮区2个
世界海岸线全长44×104km,它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 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 带即是海岸带。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大约 长1840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约14000公里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1 潮间带的划分
海区 断面
站位
样方 潮区
底质
取样时间______________
种名 _____________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d) 加固定液。余渣染色剂固定液; e) 易收缩或自切的种类,麻醉后再行固定。
5.4 样品分析(室内) 5.4.1 标本整理
核对 a) 按地点、断面、站号,将定量和定性标本分开。 b) 核对各站取得的标本瓶数。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中部 海区
北部 海区
南部海区
海洋生 取样站布设 高潮区 2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或2站。 滩面较短:高潮区1站、中潮区3站、低潮区1站。
C 调查时间 a) 大潮期间进行。或大潮期间进行低潮区取样,
小潮期间高、中潮区的取样; b) 基础调查:通常按季度月调查。
混合潮类型 a) 高潮区:高高潮线至低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b) 中潮区:低高潮线至高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c) 低潮区:高低潮线至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1.2 生物垂直分布带划分法 生物群落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划分 通常岩石岸大体分为: 滨螺带;藤壶——牡蛎带;藻类带。 根据群落优势种命名。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3数量季节变化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 生物量为夏季(1 605. 31g/m2 )>冬季(1 124. 87g/m2 ); 栖息密度同样为夏季(3 097个/m2 )>冬季(2 618个/m2)。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5.4.2 标本鉴定 a) 优势种和主要类群鉴定到种,疑难者暂以SP1、SP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