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设计与发展趋势
鱼雷是何时发明的原理
鱼雷是何时发明的原理鱼雷是一种水下自动导航武器,用于攻击水面舰艇和潜艇。
它是通过水下推进装置进行推进,并通过内置的导航系统进行自动导航和目标追踪。
鱼雷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其原理和技术逐渐发展和改进,成为现代海战中重要的武器之一。
鱼雷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804年,当时美国人罗伯特·弗尔顿设计了一种称为“鱼雷”的水下爆炸装置,用于攻击英国的舰队。
然而,这种早期的鱼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导航武器,它需要由人工操作进行引爆。
真正的自动导航鱼雷的发明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50年代,法国工程师罗贝尔·白朗宁(Robert Whitehead)发明了第一种真正的自动导航鱼雷。
白朗宁的鱼雷采用了蒸汽推进系统和陀螺仪导航系统,能够在水下自主导航和追踪目标。
这种鱼雷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进装置产生推力,通过陀螺仪控制航向和深度,从而实现自动导航和目标追踪。
白朗宁的鱼雷在1866年首次投入使用,并在187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出现引起了各国海军的关注和研究,鱼雷成为了海战中重要的武器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鱼雷的性能和功能不断改进,成为了更加强大和可靠的武器系统。
20世纪初,鱼雷的原理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首先是推进系统的改进,从蒸汽推进转变为电力推进。
电力推进系统使得鱼雷的速度和航程得到了显著提高,增强了其攻击能力。
其次是导航系统的改进,从陀螺仪导航转变为声纳导航。
声纳导航系统能够通过声波探测和追踪目标,提高了鱼雷的精确度和命中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国海军纷纷研发和使用各种类型的鱼雷,包括鱼雷炸弹、鱼雷鱼、鱼雷导弹等。
鱼雷的原理和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包括推进系统、导航系统、引爆系统等方面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鱼雷的原理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现代鱼雷采用了先进的推进系统、导航系统和引爆系统,具有更高的速度、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攻击能力。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鱼雷是一种水下武器,用于攻击敌舰或其他水下目标。
它们被广泛使用,并在世界上多个海军中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世界鱼雷发展的历程:19世纪中期:- 1866年,麦克奥瑞德(McEvoy)设计了第一种真正可用的自推进鱼雷。
- 1868年,美国海军工程师约瑟夫·温德尔(Joseph W. Wendell)设计了第一种投放到水中的鱼雷。
20世纪初:- 1902年,英国海军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Robert Whitehead)设计了可自动自动驾驶的鱼雷,这极大地增加了其有效性。
- 1906年,美国成功地使用电力推进(蓄电池)的鱼雷。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鱼雷迅速成为主要海战武器之一。
- 1920年,英国海军发展出奥托燃烧式鱼雷,极大地增加了鱼雷的射程。
- 1935年,日本开发出航空鱼雷,使得飞机能够携带鱼雷并在海上进行攻击。
二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个国家在鱼雷技术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其速度、精准度和射程。
- 德国在二战期间开发了远程无线电鱼雷,随后进一步改进为声纳制导的鱼雷。
- 各国积极研发着声纳导引技术,以增加鱼雷的精确度。
冷战及之后:- 冷战期间,声纳和制导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使鱼雷能够更好地追踪目标。
- 1971年,苏联推出高速鱼雷,破坏力大大增加。
- 1980年,美国引入了采用纤维光束制导的鱼雷,提高了其作战能力。
21世纪:- 当今时代,鱼雷被广泛应用于海军作战中,各国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如新型推进系统、改善目标追踪和制导系统等。
以上是世界鱼雷发展的历程,通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和创新,鱼雷从最初的基础型号发展到具有高速度、精准度和破坏力的先进水下武器。
航空鱼雷极简史3-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
航空鱼雷极简史3-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二战爆发后,加装了“安定器”的九一式改2型鱼雷,在偷袭珍珠港的作战中大获成功,此后,日本海军对九一式鱼雷的改进相对有限,主要是提升强度和威力,1944年,面积更大的十字形四式“框板”被投入使用。
在美国方面,由于海军军械局的老爷们拒绝来自舰队的批判,于是MK 13糟糕的可靠性,和TBD同样糟糕的飞行性能,直接导致了中途岛海战中美国三个鱼雷机中队遭到屠杀的同时未能命中一雷,尽管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但是MK 13的表现仍然让太平洋舰队怒火万丈,此时军械局才扭扭捏捏的开始着手解决美国航空鱼雷的可靠性问题, 1943年中,美国海军组织了一次对MK 13 Mod 1鱼雷的评估,鱼雷轰炸机在150节(约278千米/小时)航速下投射了105枚鱼雷,结果只有大约31%的鱼雷正常航行,20%的鱼雷直接沉底,36%的鱼雷出现了“冷跑”现象也就是发动机未能正常启动,鱼雷仅靠压缩空气启动器航行了一小段距离,18%出现定深错误问题,20%出现了方向跑偏,还有2%窜出了水面——这其中还有不少鱼雷出现了不止一种故障现象,实际上,除去正常航行和直接沉底的鱼雷,剩下49%的鱼雷,平均故障现象超过1.5种,这个实验结果,结结实实在军械局和海军鱼雷站的官僚老爷们脸上抽了一个大嘴巴。
TBD加Mark13mod1鱼雷,堪称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噩梦1942年底,军械局向国防技术委员会提交了研发新式航空鱼雷,同时改进MK 13鱼雷的申请,新式航空鱼雷的研发项目被交给了哥伦比亚大学,而改进MK 13鱼雷的项目则交给了加州理工学院。
接受项目后,加州理工一方面使用比例模型进行室内水槽实验,另一方面则着手在以水质清澈著称的莫里斯水库建设了一条300英尺(约91米)长的空气弹射滑道,用于向水中弹射全尺寸的鱼雷模型,模拟不同角度和速度下鱼雷入水的状态,并用高速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记录相关的影像资料以备分析。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鱼雷是一种水面或水下发射的自导武器,它能够在水中远距离追踪目标并破坏敌方舰艇或海洋设施。
鱼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以下是世界鱼雷发展历程的梳理。
早期的鱼雷是被当作一种自船只上发射的简单炸弹,被称为“鱼雷”(Torpeado)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776年,当时美国海军为反击英国人的船只用于海战中。
然而,这些早期鱼雷并没有自导能力,只能直线运动,且没有引信进行爆炸。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发明了真正的自导鱼雷。
怀特海德的鱼雷利用了压水舵和重力自稳性,使得鱼雷能够追踪目标。
这种鱼雷被用于英国和法国的海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到了20世纪初,德国海军对鱼雷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他们成立了一群专注于鱼雷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鱼雷技术的飞速发展。
1914年,德国发明了鱼雷的被动声学引信,使其能够在水中侦测声音信号并进行跟踪。
这项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命中率。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鱼雷的速度、射程和精确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战期间,德国发明了先进的声纳技术,使得鱼雷能够更好地追踪目标。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核能技术的发展,搭载核弹头的核鱼雷开始被发展出来。
这种鱼雷的威力巨大,能够一击沉没一艘舰艇。
然而,由于核武器的威胁,国际社会在1963年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了在水下进行核爆炸试验。
因此,核鱼雷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鱼雷的制导系统也得到了重大突破。
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制导技术,如惯性导航系统、GPS导航系统和卫星导引系统。
这些新技术使得鱼雷能够更加精确地追踪和攻击目标,提高了其战斗效果。
目前,世界各国对鱼雷技术的研究仍在继续。
各种新型鱼雷,如声纳引信鱼雷、无人鱼雷和水下无人潜航器等,不断涌现,使得鱼雷在现代军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鱼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炸弹到具备自导能力的武器的演变。
鱼雷概论
158艇在1954年浙东海战中发射两枚鱼雷一举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舰”
4. 鱼雷发展状况:未来 (1)速 (2)深
(3)准
(4)静 (5)狠
英“旗鱼” MK24-2
MK-50鱼雷
“海矛”火箭助飞鱼雷。
航程超过100公里,是反潜的有效武器
俄罗斯SS-N-14"石英"
尺寸:长7米 直径600毫米
飞行速度0.95马赫
航程46000米
最大航深1200米
3. 分类:
(1) 按动力装置分:热动力、电动力
(2) 按鱼雷直径分: 重型、轻型
MK46 Mod.5型鱼雷
全长 2.59米
直径 32.38厘米 重量 235公斤(舰用型)
射程 7312米
3. 分类:
(1) 按动力装置分:热动力、电动力 (2) 按鱼雷直径分: 重型、轻型
基辅级的鱼雷发射装置有左右两组,均为五联装;
每组发射器可整体旋转; 准备装弹或发射,发射装置转动90度,鱼雷弹靠轨道小吊车填充。
一、鱼雷武器的发展简史
1. 鱼雷:是能自动推进,按预定航向和深度航行,自动
导向目标并且命中目标时自动爆炸的水中兵器。 2. 特点:
(1) 进攻性强
(2) 隐蔽性好 (3) 破坏力大 (4) 使用方便
3. 分类:
(1) 按动力装置分:热动力、电动力 (2) 按鱼雷直径分: 重型、轻型 (3) 按制导方式分:直航、自导、线导 (4) 按运载工具分:舰用、潜用、空投、火箭助推
“STE-53-65K”热动力系列鱼雷
直径(533.4毫米)
长度(7728毫米) 重量(1703公斤)
射程(16000米)
最大航速(40节) 作战深度(400米)
基于鱼雷武器的作训仿真系统设计与研究
基于鱼雷武器的作训仿真系统设计与研究鱼雷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下武器系统,在海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鱼雷的实战能力和水面舰艇的水下作战能力,设计和研究基于鱼雷武器的作战仿真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系统设计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基于鱼雷武器的作战仿真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系统设计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作战仿真的目标和功能,并制定相应的系统体系结构。
鱼雷作战仿真系统需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模块:鱼雷系统模块、舰艇模块、海底地形模块、雷达与声纳模块、作战指挥模块等。
鱼雷系统模块是整个仿真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鱼雷发射、导引、制导等关键技术,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对鱼雷的性能进行模拟和评估。
舰艇模块是鱼雷作战仿真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水面舰艇的航行、指挥、战术等进行模拟和评估。
海底地形模块可以对水下地形进行三维建模,并与鱼雷系统模块和舰艇模块相结合,实现真实环境下的作战仿真。
雷达与声纳模块可以对水面舰艇和鱼雷进行探测和定位,为作战提供信息支持。
作战指挥模块可以对作战进行规划、指挥和评估,实现对整个作战过程的监控和控制。
其次,基于鱼雷武器的作战仿真系统的研究也是一个关键的方向。
研究需要重点考虑鱼雷系统的性能优化、舰艇与鱼雷的联合作战、作战规划与决策等问题。
首先,研究可以通过仿真来优化鱼雷的发射、导引和制导等技术参数,提高鱼雷的精确度和杀伤能力。
其次,研究可以建立鱼雷与舰艇的联合作战模型,探索鱼雷与舰艇之间的配合方式,提高作战效能。
最后,研究可以在作战仿真系统中加入作战规划与决策模块,通过优化作战方案和决策过程,提高作战指挥的能力。
总的来说,基于鱼雷武器的作战仿真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对于提高鱼雷的实战能力和水面舰艇的水下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深入的研究,可以提高鱼雷系统的性能和水下作战的效能,提高水下作战的实战能力。
这对于提高我国海军的整体战斗力,维护海上安全和国家利益具有重大影响。
鱼雷制导技术
迄今为止,鱼雷制导技术有以下几种:1、声自导;2、主/被动声自导;3、线导+声自导;4、线导+主/被动声自导;5、尾流制导+声自导;6、光纤制导+声自导;7、光纤制导+主/被动声自导;8、拖曳基阵制导;9、智能数字化制导。
这些制导方式均以声场理论为基础,大多已广泛应用于鱼雷,只有几种还在研究发展之中。
重型鱼雷往往采用以上的第4种制导方式,即线导+主/被动声自导;而轻型鱼雷一般无需线导,只有主/被动声自导。
这是因为前者航程较远,所以要光用线导把鱼雷导向目标近,最后转换成主/被动声自导。
如果没有线导,鱼雷声自导不可能捕获远距离目标;而没有主/被动声自导,鱼雷的命中精度就不高。
这与反舰导弹需要中段惯性制导加末段主/被动雷达寻的的道理是一样的。
鱼雷线导控制系统由导线、放线器和信号传输设备等。
导线具有较强的拉力和抗腐蚀有力。
鱼雷发射后,射击控制系统通过导线传输指令,控制鱼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态;鱼雷则通过导线向发射舰艇连续传回自身的工作状态、位置、运动姿态、以及目标的方位、距离、干扰情况等信息。
射击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和鱼雷的运动参数,经处理后形成制导指令并向鱼雷发出,把鱼雷导向目标。
当鱼雷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时,启动自导系统,先以被动声自导进行搜索,发现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识别,在一定时候转入主动声自导,对目标精确定位和攻击。
美国MK50轻型鱼雷的声纳系统能以很快的速度在很大的水域内搜索和发现目标。
其声纳基阵能以多种频段连续发射单脉冲和调频脉冲,然后通过选择发射及接收波提高数据的采集量量。
自导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后检测信息处理技术,2台数字式计算机可以用来估算声纳回波,辩别真假目标。
瑞典TP43X0虽然是轻型鱼雷,却有线导部分。
它采用在一根导线上进双向分时多路传输方式,允许传输80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数字计算机技术使鱼雷自导智能化:采用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数字计算机可分辩真假目标。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鱼雷是一种具有自主引导和攻击能力的水下武器,广泛用于海军作战中。
鱼雷动力系统是鱼雷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鱼雷的性能和作战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鱼雷动力系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未来趋势也变得更加值得关注。
一、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历程鱼雷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当时主要采用蒸汽动力或者外置螺旋桨推进系统。
20世纪初,鱼雷开始采用内燃机和蓄电池动力,提高了鱼雷的速度和航程。
到了20世纪50年代,核动力鱼雷开始出现,将鱼雷的性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还有声纳制导、惯性导航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现状目前,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已经成熟,主要包括传统内燃机和蓄电池动力、核动力、锂电池动力等几种形式。
传统内燃机和蓄电池动力鱼雷速度快、航程远,但续航能力和潜行能力有限;核动力鱼雷具有长航程、长续航能力、高速度、高机动性等特点,但体积大、造价高、辐射问题难以克服;锂电池动力鱼雷是一种新型的动力形式,其续航能力和潜行能力明显提升,但需要面临充电问题。
三、鱼雷动力系统技术未来趋势1.新动力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动力技术将会逐步应用于鱼雷中,以提升鱼雷的性能和战斗力。
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可提供更长的续航能力;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可解决锂电池动力鱼雷的充电问题;全电动技术的应用可提高鱼雷的潜行能力。
2.智能化和自主化未来,鱼雷的动力系统还将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提升鱼雷的自主导航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可提高鱼雷的通信效率和抗干扰能力;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可提高鱼雷的定位精度和航线规划能力。
3.低能源消耗技术未来,鱼雷动力系统还将更加注重低能源消耗技术的研发。
生物能源技术的应用可提供更加环保的动力来源;新型节能材料和结构的应用可降低鱼雷的阻力和能耗;储能技术的应用可提高鱼雷的能量利用率。
鱼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鱼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鱼雷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下武器系统,具有高速、隐蔽性和有效性等优势。
本文将对鱼雷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1. 发展现状1.1 传统鱼雷传统鱼雷是指采用传统推进系统、引信系统和制导系统的鱼雷。
这种鱼雷一般具有较高的速度和爆炸威力,能够对水面舰船和潜艇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传统鱼雷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其隐蔽性和对抗干扰的能力。
1.2 智能鱼雷智能鱼雷是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制导系统和数据链等技术的鱼雷。
通过集成先进的电子设备,智能鱼雷能够实现自主搜索、识别和攻击目标。
智能鱼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鱼雷的自主性和精确性,增强了其对抗护卫舰艇和反鱼雷系统的能力。
1.3 生物鱼雷生物鱼雷是一种利用生物体能量进行推进的鱼雷。
生物鱼雷利用生物体的运动能力,通过人工培养或基因改造,将生物细胞嵌入到鱼雷的结构中。
生物鱼雷的优点在于可持续推进和低碳环保,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些技术和伦理上的挑战。
2. 未来趋势2.1 自主性趋势未来鱼雷将更加注重提高自主性能。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鱼雷将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搜索、选择和攻击,减少人为干预和提高打击成功率。
2.2 多功能化趋势鱼雷在未来将逐渐实现多功能化。
通过在鱼雷上装载传感器、通信设备和作战系统,将鱼雷变成一个能够独立执行任务的平台。
这将使鱼雷在情报收集、海底资源勘测等领域中具备更广泛的应用。
2.3 远程作战趋势未来鱼雷作战将呈现远程化的趋势。
随着电力和储能技术的发展,鱼雷将能够实现更远的射程和更长的续航时间。
这将使鱼雷具备更强的打击力量和更广的作战范围。
3. 应用前景3.1 军事应用鱼雷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下武器系统,将在未来继续在国际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鱼雷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抗舰艇、潜艇和反鱼雷系统,为水下战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援。
3.2 民用应用除了军事领域,鱼雷在民用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鱼雷是怎样攻向目标的-
鱼雷是怎样攻向目标的?如果说到“地雷”,大家一定会想起电影“地雷战”中炸得日本鬼子魂飞胆丧的“大圆球”。
如果提起“水雷”,不难想像,一定是水中的“大圆球”。
而说到“鱼雷”,自然便成了可以像鱼一样游动的“大圆球”。
从外形上看,此时的鱼雷已经不是“大圆球”了,它要像鱼一样在水中运动,就需要加上“鱼头”、“鱼尾”、“鱼鳍”等,于似乎,“大圆球”被拉长。
就更像鱼了。
翻开《辞海》,鱼雷的释义是“能自行推进、自行控制方向和深度的水中兵器,似圆椎形,头部装有引信和炸药,中部和尾部装有燃料和动力装置等。
……有的鱼雷还有能自动捕捉目标的自导装置等。
”我国军标对鱼雷的表述是:“鱼雷是一种水中自动推进、引导,用以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水中兵器。
”以上对鱼雷的释义概括了它的三个基本属性,即:在水中自动推进或自航性,导引性,破坏性。
鱼雷的破坏性不难讲解也不难实现,只要有引信和炸药即可解决。
如何让鱼雷动起来,而且能自动地游向目标,这才是人们最关注的,也是鱼雷技术的关键。
如何让鱼雷动起来?要让鱼雷动起来,关键就是它的动力系统,这也是决定鱼雷速度和航程的重要性能指标。
一般来讲,鱼雷的动力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热动力和电动力。
在鱼雷航速、体积、重量一定的前提下。
航程取决于动力系统的比功率和能源的比能,而这两项指标,热动力都比电动力具有较大的优势。
热动力系统热动力系统一般包括能源(燃料)、发动机和推进器三部分。
发动机的种类繁多,有多缸往复或凸轮活塞发动机、斜盘发动机、涡轮发动机、燃气轮机及固体火箭发动机等。
它们的位置一般设在鱼雷的后段。
热动力系统采用的燃料有普通燃料(气、水、油)、单组元燃料(如奥托燃料)、多组元燃料(如奥托-Ⅱ+过氧化氢+海水三组元燃料)和固体燃料。
应用广泛的奥托-Ⅱ燃料是一种硝酸酯类燃料。
燃料在常温下一般是气态或液态的,只有固体火箭发动机用的火药是固态的。
由于鱼雷在水下航行,不可能像飞机和汽车一样从周围大气中取得氧气,因此它携带的燃料不但有燃烧剂还有氧化剂,空气、过氧化氢和纯氧就成了不可缺少的携带物。
船舶的鱼雷与反鱼雷作战技术
船舶的鱼雷与反鱼雷作战技术1. 鱼雷的定义与分类鱼雷是一种水中兵器,它通过自身的动力装置推进,依靠声纳系统制导,用以攻击潜艇、舰船和其他水中目标。
鱼雷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动力来源分,可分为电动鱼雷和蒸汽鱼雷;按制导方式分,可分为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按作战用途分,可分为攻击型鱼雷和防御型鱼雷。
2. 鱼雷的作战原理鱼雷的作战原理主要依赖于其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战斗部。
动力装置为鱼雷提供推进力,使其在水中高速航行;制导系统通过声纳或其他传感器探测目标,并引导鱼雷准确命中目标;战斗部则用于对目标进行破坏。
3. 反鱼雷作战技术反鱼雷作战技术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止敌方鱼雷攻击成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防御鱼雷防御鱼雷是指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施放声纳诱饵等手段,干扰敌方鱼雷的制导系统,使其无法准确锁定目标。
此外,还可以利用声纳系统对周边水域进行监测,发现敌方鱼雷的信号,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3.2 硬防护措施硬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采用消声材料降低舰船的噪声,以及安装防护装甲板,提高舰船对鱼雷攻击的生存能力。
3.3 软防护措施软防护措施主要是指利用电子战手段,对敌方鱼雷进行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例如,通过发射强烈的电磁干扰,干扰鱼雷的导引系统;或者利用声纳系统发射干扰信号,干扰鱼雷的声纳系统。
3.4 综合防御系统综合防御系统是将多种防御手段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例如,可以结合防御鱼雷、硬防护措施和软防护措施,以及对敌方鱼雷的预警和跟踪系统,实现对鱼雷攻击的全方位防御。
4. 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鱼雷与反鱼雷作战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一方面,鱼雷的隐蔽性、精确性和威力不断提高,对舰船的威胁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反鱼雷作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力求破解敌方鱼雷的攻击。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智能化、无人化、多功能化、网络化等。
同时,这也给反鱼雷作战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以适应新的作战环境。
鱼雷制导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鱼雷制导的原理和应用教案一、引言鱼雷制导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导弹制导技术,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毁伤力。
本教案将介绍鱼雷制导的原理和应用。
二、鱼雷制导的原理鱼雷制导主要依靠以下原理:1. 惯性导航鱼雷内置惯性测量装置,通过测量速度、加速度和方向等参数,计算出鱼雷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这种方式可以提供较长时间内的高精度制导。
2. 主动制导鱼雷内置了主动制导系统,它可以通过自主感知和决策来调整鱼雷的运动轨迹。
主动制导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处理器和执行机构等组件,用于感知目标、判断规避策略并控制鱼雷的飞行。
3. 被动制导鱼雷还可以利用声纳等被动传感器来感知目标并跟踪其位置。
被动制导系统主要用于目标定位和跟踪,以及制导鱼雷进行打击。
4. 电子对抗鱼雷制导系统还可以通过电子对抗手段来干扰敌方的防御系统,提高鱼雷的命中率。
常用的电子对抗手段包括干扰信号发射和欺骗性信息传输等。
三、鱼雷制导的应用鱼雷制导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以下应用:1. 军事应用•反潜作战:鱼雷制导在海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迅速定位和摧毁敌方潜艇。
•海岸防御:鱼雷制导可以用于保卫海岸线,防止敌方舰艇的进攻。
•海上安全巡逻:鱼雷制导可以用于监视和巡逻海上边境,确保海上安全。
2. 民用应用•海洋勘探:鱼雷制导可以用于海洋资源的勘探和调查,如海底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勘探。
•水下搜寻救援:鱼雷制导可以用于水下救援和搜寻失踪人员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水下科考研究:鱼雷制导可以用于水下环境的科研研究,如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鱼雷制导原理和应用,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与鱼雷制导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 你了解鱼雷制导吗? - 鱼雷制导有哪些应用领域?2. 理论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鱼雷制导的原理和应用。
使用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旧日本帝国氧气鱼雷发展史
旧日本帝国氧气鱼雷发展史在中途岛大捷过去半年之后,是什么东西让已经逐渐掌握战略主动权的美国海军高层陷入如此忐忑不安的境地?日本人装备的这种武器真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还是这个军官在为自己的失败推卸责任?其实,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心中早已有数,他们并没有为难这位死里逃生的舰长——确切的说是前舰长,因为他的“北安普敦”号重巡洋舰(CA-26 Northampton)在塔萨法隆加夜战中北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了。
日本人取胜的法宝,就是他们引以为豪,号称领先西方20年的氧气动力鱼雷。
美国人对这种武器的恐惧和困惑就如同若干年后对某些国家拥有“大杀器”的敏感。
现在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看看二战日本海军这种“大杀器”的真实面目。
日本海军氧气鱼雷的由来在太平洋战争中,逞凶一时但后劲不足的日本海军和英美对抗长达3年零9个月,除了战争初期“日本式的闪击战”夺取的短暂优势外,日本精心研制的所谓“制胜武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氧气动力鱼雷,西方称之为“长矛”鱼雷。
氧气动力鱼雷是日本在二战时期最为成功的武器之一,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型号是93式鱼雷,正式命名为“六十一厘米九三式无气泡氧气动力鱼雷”(日文原文称氧气鱼雷为“素酸鱼雷”)。
这种被日本人称为“青色杀手”的“怪物”鱼雷一直让英美海军感到畏惧和神秘。
在介绍日本氧气鱼雷的发展历史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鱼雷的发展历史,明治26年(1893年),日本从德国购买鱼雷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日本海军向英国订购“吉野”号巡洋舰的时候,还在怀特黑德公司采购了100枚“白头鱼雷”,运回国后称为26式鱼雷。
从此以后,日本人和英国的厂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1895年,鱼雷技术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怀特黑德将奥地利人路德唯格.奥布里(Ludwig Obry)制作的陀螺仪安装到鱼雷的舵机上,极大地提高了射击精度。
明治31年(1898年),日本海军从怀特黑德公司购买了一枚弹径457毫米,带方向舵,两叶螺旋桨的鱼雷,为了和同样购自该公司带有四叶螺旋桨的鱼雷相区别,前者称为30式A型鱼雷,后者称为30式B型鱼雷。
《鱼雷全弹道设计》课件
本课程将深入讲解鱼雷全弹道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提供独特的视角,让你对 此领域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详细原理和简单的步骤, 让你轻松理解此技术。
课程介绍
本章节将简要介绍鱼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背景,向你展示为什么鱼雷技术至 关重要。我们将讨论鱼雷系统如何影响现代海战,并展示鱼雷设计的关键挑 战和目标。
本课程概述了鱼雷全弹道设计的背景、应用和挑战, 以及一些解决方案,使你能全面了解此技术。
展望
我们期待未来的鱼雷技术有更高的自主运行能力, 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目标识别精度,以及远程 控制和监测技术的发展。
鱼雷全弹道设计的原理和目标
原理我们将会介绍鱼雷全弹道设 Nhomakorabea的各种原理,包括追踪目标的雷达和声呐系统,设计决策和最 佳化算法。
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种可以在复杂水下环境中完全自主运行的鱼雷。
鱼雷全弹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
1 .需求分析
确定鱼雷设计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2
2 .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需求设计鱼雷的总体结构。
3
3 .形状设计
优化鱼雷的外形以提高性能,减少水动力阻力。
4
4.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设计
设计鱼雷的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来实现自主运行。
鱼雷全弹道设计案例分析
美国“马克48” 鱼雷
马克48是一种美国鱼雷,使用先 进的声呐和制导系统,对水下目 标定位精准。
英国“斯莱克” 鱼雷
斯莱克使用先进的制导和决策系 统,在许多海军演习中取得了成 功。
中国“红箭-7”鱼雷
红箭-7使用一种新型活塞式水推 进系统,可以在深达3000米的水 下进行作战。
现有鱼雷全弹道设计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鱼雷技术
鱼雷技术鱼雷技术是一种水下作战武器系统,是一种能够在水中迅速移动并打击敌方舰艇的可自行推进的武器。
它们的发展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力推进的水雷,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鱼雷已经成为先进科技的产物。
鱼雷技术主要包括鱼雷的制造、发射和制导系统。
在制造方面,鱼雷通常由炸药、推进装置和引爆系统组成。
炸药是鱼雷的核心部分,它能够提供强大的杀伤力,通过弹头内的引爆系统来实现对目标的摧毁。
推进装置则能够为鱼雷提供足够的速度和动力,使其能够迅速潜入水中并击中目标。
制导系统则是鱼雷技术的核心,它能够准确地指引鱼雷到达目标。
鱼雷的发射方式也经历了多次革新。
最早的鱼雷是通过人工力量将其推入水中,后来出现了气压发射器和鱼雷发射管,使得鱼雷能够更远距离地发射。
现代的鱼雷则多采用舰船、潜艇和飞机等平台进行发射,通过高科技设备来实现远程打击。
鱼雷技术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在水下迅速移动,不易被敌方发现,从而成功地实施突袭和打击。
鱼雷通常具有高命中精度和强大的杀伤力,能够有效地摧毁敌方舰艇和潜艇,对敌方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军事演习和实战中,鱼雷技术常常被用于测试和验证海洋作战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鱼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鱼雷采用了先进的制导系统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在海洋环境中获取目标信息,并进行精确制导和打击。
同时,鱼雷的推进系统也得到了改进,能够提供更高的速度和较长的射程。
这使得鱼雷成为一种非常可靠和有效的水下作战武器。
然而,鱼雷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敌方也在不断研究和发展防御鱼雷的手段,比如反制措施和反鱼雷系统。
其次,水下环境的复杂性也给鱼雷技术的研制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水流、噪声等因素会影响鱼雷的性能和精确度。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研机构和军事部门一直在不断努力,致力于提高鱼雷技术的性能和效能。
他们通过不断进行研究和试验,改进制造工艺和技术,提高制导和推进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整理
第一章1 鱼雷:是一种自动推进并按预定的航向和深度航行,自动导向目标且在命中目标时能自动爆炸的水中兵器。
2 鱼雷武器的特点:鱼雷武器的进攻性强、鱼雷武器的隐蔽性好、鱼雷武器的破坏威力大、鱼雷武器战斗使用广泛3 鱼雷的种类繁多,试按照动力装置、直径、制导方式对其分类。
按动力装置分为:热动力鱼雷和电动力鱼雷按直径分为:重型鱼雷(直径为533mm或大于533mm)和轻型鱼雷(直径为324mm或小于324mm),重型鱼雷的装药量一般在200kg以上,可用于睡眠舰艇获潜艇;轻型鱼雷的装药量一般小于100kg,主要用于反潜。
按制导方式分为:直航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等按攻击对象分为:反舰鱼雷、反潜鱼雷按运载工具分为:舰用、潜用、空投、火箭助飞鱼雷4 鱼雷的基本系统包括:战斗部、动力推进系统、制导系统、总体结构等。
各部分的作用:总体结构:把各个部分进行合理布置和联接,以组成鱼雷整体,并使其具有良好的总体性能战雷段:对目标起直接破坏作用动力推进系统:决定鱼雷的航程和速度制导系统:导引和控制鱼雷能准确地命中目标,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控系统、自导系统、线导系统5简述鱼雷在海战中的作用1)是反潜的主要武器由于潜艇战斗性能的改进和它在海上战斗行动中作用的增大,反潜战成为各国海军非常突出的问题,将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2)用于攻击水面战舰及反航母航母和大中型水面舰艇及编队具有较强的对空,对海防御能力,采用潜艇携带鱼雷隐蔽攻击,远距离突袭是反航母及打击大中型水面舰艇的有效方法和战术。
3)破坏海上运输航线潜艇具有较长时间的海上独立活动能力,携带鱼雷武器,能在水下隐蔽,突然准确地给予运输船只以威力巨大的打击。
航空兵也可在远距离外用鱼雷快速突击。
4)袭击水下设施鱼雷可以用来破坏敌人的港口、码头、船坞、水闸和其他水下工程,以及各种水下障碍,有使用方便、破坏效果彻底等特点。
6 鱼雷已经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请对第一枚鱼雷、第一枚热动力雷、第一枚电动力雷和第一枚声自导雷的诞生做一介绍。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
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鱼雷作为军事武器,一直是各国海军军备竞赛的焦点之一。
其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其动力系统,而鱼雷动力系统技术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鱼雷的性能和使用效果,也反过来推动了鱼雷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
以下是对鱼雷动力系统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的一些研究和思考。
1.热动力鱼雷热动力鱼雷一般采用内燃机或蒸汽机作为动力源,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或水蒸气推动涡轮或直接喷流推进鱼雷。
这种动力方式在早期的鱼雷中较为常见,但由于燃料消耗量大、热量释放难以控制等问题,逐渐被淘汰。
电动力鱼雷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螺旋桨或喷流推进。
这种动力方式的优点是无污染、噪音小、反应迅速等,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力鱼雷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化学动力鱼雷一般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器或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源,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鱼雷。
这种动力方式的特点是动力密度高,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推力,适合于快速攻击和逃逸。
但由于燃料消耗量大,生产和储运成本高,使用有一定限制。
气动力鱼雷采用气压作为动力源,通过将高压气体喷向喷嘴推动鱼雷。
这种动力方式的优点是简单可靠、噪音小、速度快等,适合用于近海和河流等浅水区域的作战。
但由于气体储存和推进装置的体积较大,对鱼雷造型和尺寸有较大限制。
1.多能源复合未来的鱼雷动力系统很可能采用多种能源结合的复合动力方式,既能发挥各种动力的优势,又能避免单一动力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可以将电动力和化学动力结合,利用电池作为短时高功率输出的辅助动力源,化学燃料作为长效持续推进的主动力源,以保证鱼雷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都能够拥有最优的性能。
2.智能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未来的鱼雷动力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和自适应控制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以提高鱼雷的作战效果和生存能力。
智能控制能够使鱼雷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自动调整推进功率、速度、航向等参数,实现更加精准的作战;自适应控制则能够根据鱼雷的反馈信息,自主调整控制策略和行动方案,提高生存能力和逃逸能力。
世界各国现役水中兵器及发展
世界各国现役水中兵器的装备及发展情况水中兵器主要包括鱼雷、水雷、深弾,其作为最具海军特色的作战武器,至今已有100 多年发展历史,并在近代历次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美、苏、欧等海军发达国家的水中兵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20 世纪80 ~90 年代逐步达到了技术顶峰,即传统鱼雷、水雷和深弾的总体及各系统技术日趋成熟,然而目前我国水中兵器技术整体上还处于跟跑地位。
实际上,美、苏已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尝试将火箭与鱼雷,鱼雷与水雷结合,鱼雷与深弾结合,发展出了自航水雷、自导水雷、火箭助飞鱼雷等新式武器装备,显著提高了装备作战效能,丰富了传统水中兵器的发展途径。
本文将对传统水中兵器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国外水中兵器的融合发展情况,分析传统水中兵器通过融合发展而推出的已有装备和可能出现的新式装备,为加速我国水中兵器装备发展及日后的学习和认识提供借鉴。
1.鱼雷装备情况:鱼雷自问世以来它的表现有目共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击沉大中型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445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击沉大中型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后来的局部海战中,鱼类的表现也有不凡的表现。
鱼雷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的鱼雷为完成不同的作战使命,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以轻型鱼雷为战斗部的火箭助鱼雷。
1)重型鱼雷:也称大型鱼雷,直径一般为533毫米或更大,可由潜艇或水面舰艇携带,用于攻击水命舰艇或潜艇,特点是航程远,速度快,威力大,用途广泛。
主要现役装备有:MK48系列(美),A184,黑鲨(意),旗鱼(英),DM2A3(德),2000型(瑞典),TEST-71(俄罗斯)、UGST(俄罗斯)、65-73超重型鱼雷(俄罗斯)。
美国MK48MOD7型鱼雷打击护卫舰实验图2)轻型鱼雷:直径一般小于400毫米,适合于水面舰艇,直升机空投以及火箭助飞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兼顾反舰,其特点是适合多平台携带、速度高、机动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雷是现代 战争 中最重要 的水 中兵 器。文章 对鱼 雷各 主要 组成 鱼
部分 的设计原理及发展 现状进行 了简要 综述 , 并结合现代 战争的特 点与各主
要 组 成 部 分 的技 术现 状 , 出了各 主要 组 成 部 分 的 发 展 趋 势 和 研 制 方 向 。 提
2 .引 信
鱼雷的引信分为触发引信和非触发引信两 种。 其中非触发引信由于其作用半径大 , 命中率 高, 能耗低 , 应用范围广 , 隐蔽性好 , 性能可靠 , 已成为鱼雷引信的研究方向。 非触发引信包括 :
磁引信 、 电磁 引信 、 水压引信 、 声引信 、 引信 。 光 为保证可靠性 ,目前各 国鱼雷所用引信多数为 惯性触发和非惯性触发两用引信。其代表产品
4 .鱼 雷制导 系统
上, 其能量密度比非聚能爆炸高几十倍。 各国实 现定 向聚 能技术 主 要依 靠 改变 装药 形 状 、双 重 装药 和 定 向能量 法 。 目前 美 国 M 5 反 潜 鱼雷 、 K0 英国“ 旗鱼”法 国“ 、 海鳝” 鱼雷都采用 了定向 等 聚能爆炸技术。另外 , 如果鱼雷采用核装药 , 其 爆炸威力和影响范围可以大大提高。但早期的 核装药有两大缺点 ,一是平时不能使用 ;二是 TT N 当量太 大 ,在短 距 离 攻 击 目标 时 会 危及 发 射舰。 后来研究 出的可插人式核装药 , 即将重型 鱼雷 的 常规 装 药取 出少 量 ( 91 Leabharlann )空 出位 约 .千 ,一
统 的控 制技 术 已不 能满 足要 求 ,发 展 主要 表 现
为两方面 , 一是采用先进 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 例 如智能控制 、 鲁棒控制 、 系统辨识 、 模糊控制 、 自 适应控制及最优控制最优估计规律研究等 ; 二 是 采用 捷 联式 惯 导 技术 。 目前 , 最先 进 的MK 0 5 鱼雷 和MU 0 9 鱼雷 也都 采用捷 联 式惯 导技 术 。
置 用来 插入 核装 药 。 型产 品为 美 国的MK 85 典 4 —
冷 战结束 后 ,海 战 的主要 战场 由大 洋 深海 变 为浅 水 近海 。浅水 域 的复 杂环 境对 鱼 雷 的制
导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鱼雷制导系统 可分为 :声 自导系统 、线导系统和尾流 自导系 统。 目前为止只有声 自导系统比较成熟 , 到 且普 遍 的应 用 到各种 鱼雷 当 中。声 自导 系 统 包括 主
一
郭
勃
鱼雷是一种 自推进武器 , 进攻性强 、 隐蔽性好 、 破坏威力大 、 战斗使用广泛 、 发射 装置较为简单且训练发射可以回收。 随着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地应用 , 鱼雷在未来的海
战 中的作 用不 断增 大 。
一
、
鱼雷各组成部分 的设计要求和发展
鱼雷 主要 由战
图1某型 电动力 鱼雷的整体布局
差 。 目前 大 多 数 鱼 雷 均 使 用 主/ 动 声 自导 系 被 统 。声 自导应 的发展 方 向 在于宽 频 带声 自导技
和M 4 — 型鱼雷 , K 86 平时不插人核装药可作常规 鱼雷用 ,随时插人核装药就能作为战术核武器 使用。研制小型可插入式核装药是其关键技术 和研 究 方 向 。
动 声 自导 系统 和被 动声 自导 系统两 种 。主动 自
导系统抗干扰性能好 ,可攻击静止的和消声完 善的 目标 , 并能实现精确制导。但其隐蔽性差 , 系统复杂 。 被动 自导系统主要攻击高速 目标 , 作 用距离远 , 隐蔽性好 , 系统简单 , 易于实现。 但不 能攻击静止 和消声完善 的 目标且抗 干扰 能力
作者 简介 :
郭
8 ・
勃, , 男 工程师 , 少校 , 海军装备部驻某地 军代局 , 5 0 1 6 0 3
・
鱼雷设计与发展趋势 装 备研 究 体。自导鱼雷由于其头部装置 比较复杂 , 一般多 呈 平 面 。爆 炸 威力 是衡 量 战 雷段设 计 好 坏 的另 个标准。提高爆炸威力的途径除研究新 型高 能炸药和提高雷头装药量 以外 ,世界各鱼雷生 产 国都 在研 究定 向聚 能爆 炸技 术 。在 聚 能方 向
关键词 : 雷 鱼 设 计理 论 发展 趋 势 文献 标识 码 : A 中图分 类号 :9 5 3 E2. 2
文 章编 号 :6 1 4 4 ( 0 1 0 — 0 8 0 1 7 — 5 7 2 1 )2 0 0 — 6
鱼雷设计 与发展趋势
Th De i a d e sgn n De elp e t o h o pe o s v o m n ft e T r d e
1 自导 头 2一仪 器 舱 3~战 斗 部 4一电池 舱 一
5 一电机 6一舵机舱 7一推进器 8 一伞包
1 .战 雷段
战雷 段也 称 战斗部 , 中含 有 引爆 装置 和 炸药 。通 常放 置 在雷 头 , 以也 称 为 战 其 所
雷头 。 衡量战雷头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是其形状对周围流场的影响, 标是鱼雷运动 目 时阻力小且不产生空化现象( 超空化除外 )为此 , 自导鱼雷的雷头前端呈光滑卵形 。 非
为美 国MK 6 4。 3 .导航 与控 制 系统
术、 低频 白导技术和 目 标识别技术 。
图2 某 大 型 线 导 雷
除声 自导 系统外 , 世界上 大型鱼 雷多 配有线 导 系统 , 为大型线 导鱼雷 。即线导加 末段声 自 称
鱼雷的命 中精度主要取决于导航与控制系 统。 中精度提高一倍 , 命 相当于威力提高8 。 倍 因 此, 现代鱼雷 的主要标志就是导航与控制技术 。 目前 鱼雷 上采 用 的导 航 系统 主要 是 惯性 导航 系 统 (N , I S 简称惯 导 ) 。惯导 是 一种 自主式 的导航 方法 , 隐蔽 性好 , 工作 不受 时间 、 地点 、 候 等条 气 件制约。 而且 , 它所提供的导航与制导数据 比较 完全。此外 , 惯导数据更新率高 、 短期精度高且 稳定好 。 这些对鱼雷非常重要 。 但现代鱼雷航行 深度范 围大 , 航程远 , 航速高 , 变速制 , 鱼雷的特 征参数变化范围内大 , 对控制精度要求很高 。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