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谥法
摘要: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
在《论语》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孟子又对这一点加以发扬光大。
和孟子同时产生了伪托周公做的被编入《逸周书》的《谥法解》,这本书是谥法在后来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谥法,制度
正文: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即称为“谥法”。
《谥法研究》曰:“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1】234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
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
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
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
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
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
“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一谥法的起源
任何一项典章制度,都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
谥法也不例外。
在谥法起源的各种说法中,影响最大的是周公制谥说。
《史记﹒谥法解》说:“唯三月既生魄,,
周公旦、太师望相嗣王发,,既赋宪受胪于牧之野,将葬,乃制谥。
”【2】18另一种,是西周中期说。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考查西周逼敦铭文后发现,周穆王活着时就有“穆王”之称,而非死后谥号。
又进一步说,文、武、成、康、昭、穆都是古代的美名,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皆非谥号”,于是在《遹敦跋》中正式提出,谥法起源于西周共(恭)王、懿王以后的观点。
谥法起源的讨论,延续了两千多年,各种观点争奇斗艳,使这一问题得到更深入的讨论。
二谥法的发展
谥法在刚兴起的时候,没太严密的规定,一般只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没有恶谥。
谥号的善恶,是在周召共和时产生的,如当时的厉王。
春秋时代,谥法逐渐制度化,出现了所谓的“子议父,臣议君”。
这时的谥法,由于国家的众多,各国的标准也不同,有宽有严,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谥号的善恶,根据诸侯的形迹来定。
在时间上说,各国一般都是前期给谥号时候严,后期逐渐放宽了标准,也许是因为权力下移的原因吧。
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
在《论语》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孟子又对这一点加以发扬光大。
和孟子同时产生了伪托周公做的被编入《逸周书》的《谥法解》,这本书是谥法在后来的重要依据。
秦时,秦始皇不打算让后人议论自己,废除了谥法。
汉朝的时候又重新兴起,并且十分的严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谥法逐渐向平民化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谥法发展到了极致。
到了明清时期,谥法成了皇帝一个人的工具。
作为统治者,为了笼络人才,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在生前给士大夫以高官厚禄,再就是给士大夫死后一个谥号。
汉时的谥号,一般只有一个字,在后面加侯字。
也有两个字的,不过比较少。
例如诸葛亮,谥为忠武侯。
因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忠武成了士大夫追求的目标。
一般来说,汉时的谥号给得比较晚,一般在士大夫死后几年,蜀国只有诸葛亮、蒋琬、费祎是例外,死时就给了。
唐朝统治者在谥法上杂取北朝谥法的宽滥和南朝的严谨,分别用于帝王和臣僚,是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皇帝尊大溢美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一方面又成为其驾驭臣僚的褒贬手段。
上元元年,武曌追尊六代、五代祖为皇帝,追尊唐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他的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唐高宗自称天皇,武皇后改称天后。
这一举动,不仅开创了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破了皇帝谥一、二字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活着时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恶例。
后来,武曌建周,称自己的尊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作为上层建筑的谥法,与明清近六百年的政
治形势相适应,从它的极盛迅速转变为衰落,终与封建王朝一起覆灭。
三谥法的意义
谥法这一诞生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礼制,为何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又为何能使千万古人趋之若鹜,经久不息地实行了近三千年?其实说白了,是因为谥法制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是宣扬封建礼教的手段。
谥法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首先表现在对皇帝的神化和美化上。
一般帝王的谥号,充满了圣神睿智英武仁孝的谥美之辞,把帝王打扮成具有非凡智慧和品德的人,天定的统治者。
谥法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也表现在给谥权的集中上。
古代礼家强调私谥是违礼的,所有臣民,必须向朝廷请谥,只有中央王朝才可以赐谥。
这样,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谥法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还表现在谥法的等级制度规定上。
《白虎通义》中就阐明了谥法“别尊卑”的作用。
谥法中的制度非常严格,表现在什么人可以给谥,给谥仪式的繁简,谥号用字的不同和用字的多少上。
天子称天给谥,皇后在祖庙给谥,文武百官由朝廷给谥。
除了皇帝、皇后以外,必须是王公贵族或者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给谥。
其他人,只有受皇帝的宠爱,建立特殊的功绩或者为了维护封建政权而死的才可能破格给谥。
从孔子以来,学者都特别强调谥法“惩恶扬善”宣扬封建礼教的功能。
谥法以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来评价死者,教训生者。
总之,谥法的知识对历史研究和文献的整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今天我们仍然要注意学习,以便更好的对历史进行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受宽.谥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 司马迁.史记[M].卷十.谥法解.北京.中华书局.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