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合集下载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

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

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周书·谥法

周书·谥法

周书·谥法周书·谥法是指古代中国周朝制定的一套赐予君主、王后等贵族封号的法规。

根据周书的记载,周谥法共分为“尊号”、“危言号”、“不善号”、“寡德号”、“薄德号”等五个等级,共计有130个谥号。

在周谥法中,尊号是最高的谥号,只赐予在位贤德的君主。

尊号有“圣德”、“睿思”、“文德”、“武德”、“明德”等,这些尊号充分反映了周朝君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危言号是指对国家有害的罪人所赐谥号,这些人可能是窃贼、叛乱者、危害社会治安的人等。

危言号包括“违旅”、“有來”、“狠为幽梦”、“纣逆”、“谋逆”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体现对这些人的谴责和严惩。

不善号是指在位期间未能充分履行职责,或因贪婪、暴虐、淫乱等行为导致国家受到损害的君主。

不善号包括“赫赫杂人”、“嗣奸”、“饕一”、“淫德”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不负责任的君主进行批评和惩罚。

寡德号是指在位期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德行为,例如对百姓不仁、不义,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的君主。

寡德号包括“骜乱”、“弑暴”、“星淫”、“宾武”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不负责任、不道德的君主表示谴责。

薄德号是指虽然在位期间表现出某些美德,但总体来说其德行还是差强人意的君主。

薄德号包括“负德”、“拨百姓”、“倾制”、“忿丑”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表面功德不足的君主进行批评和教育。

根据周谥法,赐谥的原则是贤德为主,罪恶为次。

也就是说,尊号主要赐予贤明、德高望重的君主,而危言号、不善号、寡德号、薄德号则是对不适当行为和品德做出的批评和警示。

总的来说,周谥法是根据君主在位期间的表现赐予尊号或责罚的一套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周朝希望能够激励君主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对不适当行为和品德进行惩罚和批评。

周谥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的稳定,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嘉祐八年,宋仁宗赵祯因病去世,宋英宗率领百官,经过一系列程序,为其选定初谥为“神文圣武明孝”,共计6字。

元丰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将宋仁宗谥号增加至16个字,又经过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终将宋仁宗的谥号定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

可见宋仁宗谥号的获得经历了两个阶段:初谥阶段,增谥阶段。

那么皇帝获取谥号都要经过这两个阶段吗?谥号选取的标准流程又是什么呢?宋仁宗历史画像谥号的前世今生谥号起源目前尚未统一说法,在众多观点中,最早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最晚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战国时期,而且各自都找到了一定的史料支撑。

鉴于谁也不能证明对方就是错的,我们姑且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谥略》中记载,“生有名,死有谥。

名乃生者之辩,谥乃死者之辩,初不为善恶也。

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

也就是说,谥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只是为了避讳去世之人的名讳。

郑樵历史画像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孔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

于是极力倡导恢复周礼,并提出将谥号选取与死者生前事迹挂钩,使其具备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借以教化大众,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孔子的倡议得到普遍接受,自此之后的整个先秦时期,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成为获取谥号的主要依据。

我国史学家汪受宽曾经做过统计,先秦时期恶谥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而这些获得恶谥的人,生前大多存在品行不端等行为。

而到了秦朝,谥号制度一度被废除了。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认为给定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所以秦朝的皇帝都并没有谥号。

秦始皇历史画像不过秦朝二世而亡,到了汉朝这一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不仅恢复了谥号制度,而且不管去世之人生前品行如何,后代都会出于伦理纲常为他们尽量选取美谥。

谥号制度自此延续了下来,不多在细节上出现了诸多变化。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表扬类僖麓懿武成康穆昭平景贞度献孝齐顷靖给圉小心畏忌日傅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温柔贤善曰懿克定祸乱曰武安民立政日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不隐无屈曰贞心能制义曰度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宽乐令终日靖疏远继位曰给威德刚武日圉唐僖宗周董王周懿王魏武帝明成祖周康王周穆王周昭王周平王汉景帝周贞定王南宋度宗汉献帝周孝王周顷王汉卫脓被谥靖表扬类胡刚威祁桓元宣庄惠敬肃戴考思誉商烈翼白知隐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强义执己曰威治典不呆曰祁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圣善周闻曰宣胜敌制强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舆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大虑行节曰考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寍民曰商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官人应实曰知见美坚长曰隐贞心大度曰匡周威烈王周桓王周元王周宣王周庄王周惠王梁敬帝唐肃宗周考王明思宗周烈王周匡王。

周书·谥法

周书·谥法

周书·谥法
《周书》中的《谥法》是西周时期关于谥号评定标准的记载,它是中国古代谥法制度的起源。

通过《谥法》,我们可以了解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官职、功绩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及当时社会对于谥号的重视程度。

在《谥法》中,谥号的评定主要依据是死者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

不同的事迹和品德会得到不同的谥号,而这些谥号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例如,公、侯、伯、子、男等是最高等级的谥号,适用于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卿、大夫、士等稍低一级的谥号,适用于中下级官员和贵族;而庶民则一般没有谥号。

除了等级区分外,《谥法》还强调谥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评定谥号时,必须根据死者的事实和品德进行客观评价,不得主观臆断或徇私舞弊。

这种公正性的强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谥号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公正和客观的价值追求。

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

古人的谥号、谥法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谥号有哪些

谥号有哪些

谥号有哪些
谥号最早定义出自《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

行出乎己,名出乎人。

”即指后人对已逝的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进行盖棺定论,用一两个褒贬不一的字对其一生做概括性评价。

中国自西周起便有此传统,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谥号,主要是历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有此殊荣。

其中评定帝王的谥号由礼官上报、大臣们的谥号是由朝廷赐予。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

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明清时期将群臣的谥号定为两个字,且文武大臣各不相同,都有其特定的谥号。

在《明会典》中记载,武将的谥号一般以“武”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当然,还有一种是文武官员都通用的通谥,以“忠”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为二字次序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神:民无能名皇:靖民则法化合神者帝:德象天地德合天者王:仁义所往公:立志及觽侯:执应八方君:赏庆刑威从之成髃圣:扬善赋简敬宾厚礼明:照临四方谮诉不行果虑果远文: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德:绥柔士民谏争不威武: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成:安民立政康:渊源流通温柔好乐安乐抚民合民安乐穆:布德执义中情见貌昭: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平:治而无眚执事有平布纲治纪克定祸乱景:由义而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贞:清白守节大虑克就不隐无屈桓:辟土服远克敬动民辟土兼国元:能思辩觽行义说民始建国都主义行德宣:圣善周闻庄:兵甲亟作叡圉克服胜敌志强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惠:柔质慈民爱民好与敬:夙夜警戒合善典法肃:刚德克就执心决断声:不生其国戴:爱民好治典礼不愆伤:未家短折殇:短折不成隐:隐拂不成不显尸国见美坚长知:官人应实悼:肆行劳祀年中早夭恐惧从处荒:凶年无谷外内从乱好乐怠政愍:在国遭忧在国逢傦祸乱方作使民悲伤匡:贞心大度莫:德正应和类:施勤无私爱:啬于赐与忠:危身奉上魏:克威捷行克威惠礼长:教诲不倦直:肇敏行成绍:疏远继位节:好廉自克易:好更改旧克:爱民在刑简:一德不懈平易不訾恭:尊贤贵义敬事供上尊贤敬让既过能改执事坚固爱民长弟执礼御宾芘亲之阙尊贤让善钦:威仪悉备定:大虑静民纯行不爽安民大虑安民法古襄:辟地有德甲冑有劳僖:小心畏忌厘:质渊受谏有罚而还懿:温柔贤善度:心能制义献:聪明叡哲知质有圣孝: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齐:执心克庄资辅共就顷:甄心动惧敏以敬慎靖:柔德安觽恭己鲜言宽乐令终圉:威德刚武胡:弥年寿考保民耆艾刚:追补前过威:猛以刚果猛以强果强义执正祁:治典不杀考:大虑行节使:治民克尽安:好和不争思:道德纯一大省兆民外内思索追悔前过悫:行见中外誉:状古述今商:昭功宁民夷:克杀秉政安心好静怀:执义扬善慈仁短折丁:述义不克烈:有功安民秉德尊业翼:刚克为伐思虑深远白:外内贞复灵:不勤成名死而志成死见神能乱而不损好祭鬼怪极知鬼神厉:杀戮无辜刺:愎很遂过不思忘爱哀:蚤孤短折恭仁短折躁:好变动民戾:不悔前过幽:壅遏不通蚤孤铺位动祭乱常慧:柔质受谏质:名实不爽良:温良好乐顺:慈和篃服柔贤慈惠宪:博闻多能惑:满志多厚:思虑不爽炀:好内远礼去礼远觽正:内外宾服坚:彰义揜过夸:华言无实抗:逆天虐民缪:名与实爽比:择善而从壮:武而不遂专:好巧自是。

谥号评定原则

谥号评定原则

谥号评定原则一、什么是谥号呢?谥号啊,简单来说就是古代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像皇帝啊、大臣之类的去世之后,人们根据他们生前的表现给他们加上的一个称号。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乱给的哦。

就好比给一个人盖棺定论一样,是很严肃的事儿。

二、谥号评定的正面原则1. 品德高尚类如果这个人在世的时候非常善良、仁爱,那在评定谥号的时候就会往好的方面去想。

比如说,要是他一直对百姓特别好,经常救济穷人,关心民间疾苦,那可能就会给他一个带有“仁”字的谥号。

像宋仁宗,他在位的时候就是以仁慈出名的,所以这个“仁”字就很贴切地概括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这就像是我们在学校里,如果有同学总是乐于助人,我们就会给他一个“小雷锋”之类的美名一样。

2. 功绩显著类要是一个君主或者大臣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比如开疆拓土,让国家的领土变得更大了,或者是推行了一些非常有用的政策,让国家变得富强了。

那在谥号里就会体现出他的这种功绩。

比如说汉武帝,“武”这个谥号就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强大,他在位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把汉朝的威名传播得很远呢。

这就好比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如果有人在项目里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那我们肯定会给他一个特别厉害的称号来表彰他的贡献。

三、谥号评定的负面原则1. 昏庸无道类如果君主特别昏庸,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那他的谥号肯定不会好听。

可能会有“幽”“厉”之类的字。

就像周厉王,他在位的时候对百姓很残暴,还不让百姓说话,最后引起了大家的反抗。

这个“厉”字就是对他这种恶劣行为的一种评判。

这就好像在一个团队里,如果有个队长总是乱指挥,还不听取队员的意见,那大家肯定会给他一个不太好的评价。

2. 品行不端类要是大臣贪污腐败或者是背信弃义,那他死后的谥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比如说一些奸臣,他们在评定谥号的时候就会被加上一些表示贬义的字。

这就如同在生活中,如果有个人总是骗人,大家肯定会在背后说他是个不诚实的人。

四、特殊情况1. 追谥有时候一个人在去世的时候可能没有得到合适的谥号,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又被追加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核心提示:谥号亦作“諡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号亦作'諡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史记.郑世家》:'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謚号。

'《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泰山者七十有四家,其諡号可知者十有四焉。

' 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諡号千秋定,铭旌百禩彰。

'《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死去的司马光、吕公著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吕大防、刘挚、范纯仁和苏轼兄弟先后被贬谪。

'古人对谥号含义的总结: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崇:能修其官曰崇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刺: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大:则天法尧曰大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道:以德化民曰道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鼎:追改前过曰鼎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度:心能制义曰度;进退可轨曰度;守法纬民曰度;从容有常曰度;礼仪咨善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干:犯国之纪曰干刚: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高: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革:献敏成行曰革公:立志及众曰公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过能改曰恭;贤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责难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逊顺事上曰恭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广: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暠:综善典法曰暠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悦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怀柔胥洽曰和;温厚无苛曰和厚:思虑不爽曰厚;强毅敦朴曰厚;敦仁爱众曰厚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惧曰胡;怀: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荒: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昏乱纪度曰荒;从乐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徽:元德充美曰徽惠: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子爱困穷曰惠;俭以厚下曰惠;淑质受谏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分人以财曰惠;利而不费曰惠;抚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惑:满志多穷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丧志曰惑;妇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穷曰惑基:德性温恭曰基坚:彰义掩过曰坚;磨而不磷曰坚俭:菲薄废礼曰俭;节以制度曰俭;举事有经曰俭简: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节:好廉自克曰节;不侈情欲曰节;巧而好度曰节;能固所守曰节;谨行节度曰节;躬俭中礼曰节;直道不挠曰节;临义不夺曰节;艰危莫夺曰节介:执一不迁曰介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廉直劲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受命不迁曰敬;畏天爱民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威仪悉备曰敬;戒尊师傅曰敬;戒惧无违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靖: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柔德教众曰靖;柔直考终曰靖;虚己鲜言曰靖;缉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鲜言曰靖;慎以处位曰靖;政刑不扰曰靖;纲纪肃布曰靖;厚德安贞曰靖;律身恭简曰靖;以德安众曰靖开:信道轻仕曰开凯:中心乐易曰凯康: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治民曰康;好乐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寿考且宁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务德不争曰康;宽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礼曰康;保卫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动而无妄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思善无逸曰康;温良好学曰康;视履安和曰康考:大虑行节曰考;秉德不回曰考克:爱民在刑曰克;秉义行刚曰克;胜敌得俊曰克;胜己之私曰克;宽:含光得众曰宽;大德包蒙曰宽;御众不近曰宽匡: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国曰匡;辅弼王室曰匡;弥缝灾害曰匡;正君之过曰匡旷:审音知化曰旷类:施勤无私曰类;勤政无私曰类;不忝前哲曰类礼: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善自防间曰礼;躬俭中节曰礼;审节而和曰礼;著诚去伪曰礼;纳民轨物曰礼;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理:才理审谛曰理;政平刑肃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术曰理;才敏详审曰理;治繁不扰曰理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良:温良好乐曰良;理顺习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温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谋猷归美曰良;竭忠无隐曰良;宅衷易直曰良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赏曰密:追补前过曰密;思虑详审曰密闵:慈仁不寿曰闵敏: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愍: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明: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宁: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齐: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轻輶恭就曰齐;执正克庄曰齐祁:治典不杀曰祁;经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迁:博物多爱曰迁;良史实录曰迁强:和而不流曰强;中立不倚曰强;守道不变曰强;死不迁情曰强;自胜其心曰强。

谥号的名词解释

谥号的名词解释

谥号的名词解释谥号作为一种国家和社会对于过世者的尊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时代。

谥号的命名旨在表达对于逝者的敬意和评价,以及为后世留下的一种记忆。

本文将对谥号的含义、命名方式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和分析。

1. 谥号的含义谥号,即给予逝者的尊称,是一种以文字形式表达对过世之人的褒奖和纪念。

它可以体现逝者生前的贡献、品德美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赋予谥号,人们可以将过世者视作榜样,鼓励后世的人们以其为榜样,继续传承其精神。

2. 谥号的命名方式中国古代的谥号命名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序。

通常,谥号是由当时的皇帝或朝廷官员予以赋予,以示对逝者的评价和褒奖。

一般而言,谥号会根据逝者的事迹、德行和功绩来命名,以突出逝者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谥号的取法在古代更加严谨,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定,考虑到逝者在生前扮演的角色和其对社会的贡献。

3. 谥号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谥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重要性和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赞美和纪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引导。

通过对逝者赋予谥号,我们可以追溯历史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谥号也是对于品德高尚者的嘉奖,通过对他们的尊称,鼓励他人向这种高尚品质努力。

4. 谥号的影响力谥号的取舍和使用将会对后世的评价产生深远影响。

逝者的谥号在一定程度上冻结了他们的形象和声誉,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因此,在给予逝者谥号时,需要慎重考虑,确保恰当地传达逝者的形象和价值观。

过于随意或不当的谥号可能会导致误导或否定逝者的真实面貌。

5. 谥号的演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谥号的含义和命名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在现代社会,谥号的命名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对传统规矩有所突破。

逝者的谥号往往由亲友或相关权威机构进行决定,更加注重对逝者个人特质和成就的综合评价。

总结:谥号作为一种对逝者的尊称和纪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

古代的三种谥号:褒善、贬恶、同情

古代的三种谥号:褒善、贬恶、同情

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

谥号的评定要根据谥法。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涵义的一些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这些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以分为褒善、贬恶、同情三类。

甲、褒善谥号古代褒善谥号,大概有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凡十四类。

虽然古代帝王的褒善谥号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但还是能反映出古代帝王政迹的某些实际情况的。

如谥号“文”,有经天纬地的意思,西周奠基者周文王,就是谥“文”;谥号武”,有咸强睿德的意思,推翻商纣暴政、建立西周王朝的周武王,就是谥“武”;谥号“昭”,有圣闻周达的意思,战国时筑黄金台求贤的燕昭王,就是谥“昭”;谥号“元”,有行义悦民的意思,西汉柔仁好儒的汉元帝,就是谥“元”;谥号“平”,有布纲治纪的意思,东周第一位天子周平王,就是谥“平”;谥号“康”,有温柔好乐的意思,西周有唐尧虞舜之风的周康王,就是谥“康”;谥号“景”,有布义行刚的意思,史称“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就是谥“景”;谥号“惠”,有柔质慈民的意思,战国时卑礼招纳天下贤人的魏惠王,就是谥“惠”;谥号“宣”,有圣善闻周的意思,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宣王,就是谥“宣”;谥号“成”,有安民立政的意思,西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就是谥“成”;谥号“明”,有昭临四方的意思,三国时魏文帝之子魏明帝,就是谥“明”;谥号“献”,有聪明睿知的意思,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就是谥“献”;谥号“穆”,有布德执义的意思,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就是谥“穆”。

乙、贬恶谥号古代贬恶的谥号,大致有灵、厉、炀、幽四种。

谥号“灵”,是乱而不损的意思,东周天子周灵王泄心就是谥灵”;谥号“厉”,是杀戮无辜的意思西周天子周厉王胡就是谥“厉”;谥号“炀”,是好内远礼的意思,隋炀帝杨就是谥“炀”;谥号“幽”,是壅遏不通的意思,西周天子姬官涅就是谥“幽”。

春秋诸侯谥号的规律

春秋诸侯谥号的规律

春秋诸侯谥号的规律
在春秋时期,诸侯的谥号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谥号是根据诸侯生前的功过是非、统治地位、道德品质等方面来确定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律:
1. 美谥:对于那些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成就、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诸侯,会被赋予美谥,如“文”、“武”、“明”、“成”等。

2. 平谥:对于那些没有特别突出表现,但也没有犯过大错的诸侯,一般会赋予平谥,如“平”、“靖”、“宣”等。

3. 恶谥:对于那些在统治期间犯有过错、暴虐无道、引起民众不满的诸侯,会被赋予恶谥,如“厉”、“炀”、“幽”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谥号,如“悼”、“哀”、“闵”等,用于表达对逝者的同情或哀悼。

需要注意的是,谥号的命名方式和具体含义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皇帝的谥号、庙号知识详解

中国皇帝的谥号、庙号知识详解

中国皇帝的谥号、庙号知识详解中国皇帝的谥号如何分类中国皇帝的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1、美谥,如:庄、武、⽂、宣、襄、明、睿、康、景、懿。

历史上⼤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是“美谥”,⽐如皇帝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者起码勤奋好学,那么可以给个“⽂”字(如汉⽂帝刘恒、魏⽂帝曹丕等);如果这皇帝有着开疆拓⼟或者平定祸乱的巨⼤功业,那么则可以谥号为“武”(如战国时赵武灵王、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等);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在“平谥”中,如果⼀个皇帝的谥号是“怀”,那⼤概是说他性格仁慈,但是没什么能⼒,搞不好后来还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则是说这皇帝在位时国家遭难,虽然这国难并⾮由于这任皇帝昏庸⽽起,但总归他也⽆⼒回天,因⽽后⼈只能对他表⽰惋惜和同情。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被给予“恶谥”的皇帝,⼀般暴慢⽆亲被称作“厉”,⽐如我们⼀开始说的那个周厉王。

其他⽐较常见恶谥还有“炀”(隋炀帝)、“哀”(鲁哀公)、“幽”(周幽王)、“灵”(卫灵公)等等。

扩展资料谥号哀:早孤短折⽈哀;恭仁短折⽈哀;德之不建⽈哀;遭难已甚⽈哀;处死⾮义⽈哀安:好和不争⽈安;兆民宁赖⽈安;宽容平和⽈安;宽裕和平⽈安;所保惟贤⽈安;中⼼宅仁⽈安;修⼰宁民⽈安;务德不争⽈安;庄敬尽礼⽈安;敬⽽有礼⽈安;貌肃辞定⽈安;⽌于义理⽈安;恭德不劳⽈安;静正不迁⽈安;懿恭中礼⽈安;凝重合礼⽈安⽐:择善⽽从⽈⽐;事君有党⽈⽐成:安民⽴政⽈成;刑民克服⽈成;佐相克终⽈成;制义克服⽈成;礼乐明具⽈成;持盈守满⽈成;遂物之美⽈成;通达强⽴⽈成;经德秉德⽈成;民和神福⽈成;道兼圣智⽈成;夙夜警戒⽈成;曲直赴礼⽈成;仁化纯被⽈成;不忘久要⽈成;德备礼乐⽈成;德见于⾏⽈成;久道化隆⽈成;内德纯备⽈成;坤宁化洽⽈成谥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皇帝的谥号标准字数是多少?举例说明。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起,⽐如汉⾼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中国古代谥法

中国古代谥法

中国古代谥法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死后一段时间。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

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

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

悫:诚实。

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

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

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

《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

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

都知道文正是谥号,但它不是最高的,古代大臣最高等级谥号是什么?

都知道文正是谥号,但它不是最高的,古代大臣最高等级谥号是什么?

都知道文正是谥号,但它不是最高的,古代大臣最高等级谥号是什么?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不是随便起和随便给的。

在古代谥法的具体原则里,复谥是高于单谥的。

“文正”这个谥号诞生以后,它就是最高的谥号,能得到这个谥号是绝对的肯定和无上荣光。

在“文正”没有诞生之前,“文贞”是最高的谥号。

早在唐朝到北宋初期,“文贞”一直都是最高的谥号。

每一个文官,都希望可以得到这个谥号。

但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真的不多,每个朝代,都寥寥无几。

在唐代只有千古名臣魏征等几人得到这个谥号。

“文贞”之所以沦落,不再是最高的谥号,主要怪宋朝人气最高的君王宋仁宗。

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祯”和“贞”同音,为了避讳,只好将“文贞”改为“文正”。

自他之后,“文贞”这个谥号消失在宋朝。

“文正”之所以最终上位,成为最高谥号,必须感谢司马光。

他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这句话,牛逼得很,直接把“文正”推上巅峰——成为人臣的终极追求。

能得到这个称号的,都是千古名臣,例如范仲淹等。

宋朝灭亡之后,不用避讳了,于是“文贞”重出江湖,可是大哥之位,已经给“文正”牢牢占据。

它只好做老二——也就是说,从明代起,“文贞”成为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争议,就是单谥号“文”,很多人认为“文”是最厉害的谥号。

“文”这个谥号,出现得最多的,是在东晋时期。

从唐朝往后,能得到“文”谥号的人,少之又少。

物以稀为贵。

因此,很多人认为“文”比“文正”尊贵。

其实不然。

按照权威的说法是:到了唐宋的时候,‘文’更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信号和妥协,比如追赠王安石为‘文’,就大有当朝意欲启用新党,但又不愿与旧党完全撕裂,而有所折中。

朱熹被追为‘文’,亦是此理。

古代皇帝谥号的讲究

古代皇帝谥号的讲究

古代皇帝谥号的讲究现代人,网名可能不少,但名字却只有一个,连别号也少有人用。

古人却不然,名、字、号、别号一大堆;九五之尊的皇帝就更不用说,除了这些,还有庙号、年号、谥号等。

下面,王浩骅想主要和大家聊聊皇帝谥号的讲究。

一、什么是谥号?所谓谥号,类似于盖棺定论。

指的是用一两个字作为对一个人人一生的概括性评价,在其死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具体而言,这个某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

这个概括性评价的依据,就是该人一生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

二、谥号的演变1、始于西周相传,谥号始于西周。

虽然开始的年代上有争议,但总归都在西周。

因为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近代考古学则认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

后来,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

2、秦始皇曾经废除谥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人死后后人给的评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就把它给废除了。

而且,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

3、西汉又恢复谥号,并传承至清末刘邦建立西汉后,又恢复了谥号。

以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一直流传到清朝末年。

可以说,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

即便是朝代灭亡了,亡国之君也不用担心,改朝换代后的新国君还是会给他们确定谥号的。

比方说隋炀帝的谥号,就是唐朝给的。

4、谥号的字数越来越长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一般为为一个字或二个字,如西汉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光武帝等等。

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

唐以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

其中尤其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最常,竟长达二十五个字。

三、谥号的特点和分类1、谥号的特点一是必须要符合死者的为人。

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2、谥号的类别谥号根据后人对其态度的不同,有表扬的、批评的、同情的三类。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逸周书·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

”“谥者,死后之称,累生时之行而谥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谥,所以劝善戒恶也。

”,意思就是:谥号时概括逝者生前行事而赐予的称号。

善行有美谥,丑行有恶谥,使后人引以为戒。

小知识:大清仁宗睿皇帝,全称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清朝时期皇帝谥号较长一般都有二十二个字,后世在写皇帝实录或者奏折上为求简便,一般以庙号+谥号最后一个字称呼前任皇帝。

上期小编给大家分享了起到盖棺定论作用的谥号和庙号,特别是针对庙号做了详细的分享。

还有很多朋友对谥号也很感兴趣,所以小编今天就详细给大家分享一下谥号的由来!请看下文。

在夏商时期,对于君王的称呼多是用干支,如太甲、盘庚、帝辛等。

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祀方法(参考《历史的荒原》),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祀。

例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祀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一、谥号三部曲:请谥、议谥、赐谥谥号是从周朝才开始有的,与谥号相关的制度叫做谥制,周以及春秋时期,“丧礼”分为:天王崩葬、公薨(hōng)、公葬、夫人薨葬、外诸侯卒葬等。

1. 请谥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高级贵族崩、薨、卒后,按照不同等级向自己的上级或者尊者请求赐予谥号,这个环节叫做“请谥”。

礼仪程序:先发讣(fù)告,同时请谥。

周人敬天,天子作为最高级别的统治者,当天子驾崩后,王室要讣告于天,同时向上天请谥。

《礼记·曾子问》:“天子崩,臣下之南郊,告,谥之”天子驾崩后,大臣到南郊举行等级最高的祭祀仪式,继而行请谥礼,为已经逝去的周王请谥。

当然,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不仅要讣告于天,同时也要讣告于所有的诸侯国,所谓“天子之丧动四海。

”诸侯薨,则是需要向周天子讣告,并同时请谥,然后周天子安排王室官员前去吊唁(yàn),并且告诉诸侯世子谥号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类别谥号谥法例
表扬类神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反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扬善赋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潜纳不行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日简
尊贤贵义日恭敬事供上日恭
尊贤敬让日恭执事坚固日恭
既过能改日恭爱民长弟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日定纯行不夹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日襄
辽圣宗
唐明皇
周文王
唐德宗
周简王
晋恭帝
宋钦宗
元定宗
庄襄王
表扬类僖


















小心畏忌日傅
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
温柔贤善曰懿
克定祸乱曰武
安民立政日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
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
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
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
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
不隐无屈曰贞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
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
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
宽乐令终日靖
疏远继位曰给
威德刚武日圉
唐僖宗
周董王
周懿王
魏武帝
明成祖
周康王
周穆王
周昭王
周平王
汉景帝
周贞定王
南宋度宗
汉献帝
周孝王
周顷王
汉卫脓
被谥靖
表扬类胡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强义执己曰威
治典不呆曰祁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胜敌制强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舆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大虑行节曰考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寍民曰商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官人应实曰知
见美坚长曰隐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周威烈王
周桓王
周元王
周宣王
周庄王
周惠王
梁敬帝
唐肃宗
周考王
明思宗
周烈王
周匡王
表扬类慧












柔质受谏曰慧
名实不爽曰质
温良好乐曰良
慈和编服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
思虑不爽曰厚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
教编不倦曰长
好廉自克曰节
内外宾服曰正
爱民无刑曰克
除残去虐曰汤
汉质帝
(刘宋)顺帝
唐宪宗
类别谥号谥法例
批评类灵


使






乱而不损曰灵
好而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
不生其国曰声
安心好静曰夷
凶年无谷曰荒
愎艰遂过曰刺
汉灵帝
隋炀帝
周厉王
周安王
批评类丑







怙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
满志多穷曰惑
好更改旧曰易
华言无实曰夸
名与实爽曰缪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周幽王
秦桧被谥“缪丑”
同情类衷

怀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逢囏曰愍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短折不成曰殇
未家短折曰伤
年中早天曰悼
周哀王
晋愍帝
晋怀帝
汉殇帝
周悼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