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类别谥号谥法例

表扬类神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反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扬善赋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潜纳不行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日简

尊贤贵义日恭敬事供上日恭

尊贤敬让日恭执事坚固日恭

既过能改日恭爱民长弟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日定纯行不夹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日襄

辽圣宗

唐明皇

周文王

唐德宗

周简王

晋恭帝

宋钦宗

元定宗

庄襄王

表扬类僖

小心畏忌日傅

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

温柔贤善曰懿

克定祸乱曰武

安民立政日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

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

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

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

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

不隐无屈曰贞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

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

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

宽乐令终日靖

疏远继位曰给

威德刚武日圉

唐僖宗

周董王

周懿王

魏武帝

明成祖

周康王

周穆王

周昭王

周平王

汉景帝

周贞定王

南宋度宗

汉献帝

周孝王

周顷王

汉卫脓

被谥靖

表扬类胡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强义执己曰威

治典不呆曰祁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胜敌制强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舆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大虑行节曰考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寍民曰商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官人应实曰知

见美坚长曰隐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周威烈王

周桓王

周元王

周宣王

周庄王

周惠王

梁敬帝

唐肃宗

周考王

明思宗

周烈王

周匡王

表扬类慧

柔质受谏曰慧

名实不爽曰质

温良好乐曰良

慈和编服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

思虑不爽曰厚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

教编不倦曰长

好廉自克曰节

内外宾服曰正

爱民无刑曰克

除残去虐曰汤

汉质帝

(刘宋)顺帝

唐宪宗

类别谥号谥法例

批评类灵

使

乱而不损曰灵

好而远礼曰炀

杀戳无辜曰厉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

不生其国曰声

安心好静曰夷

凶年无谷曰荒

愎艰遂过曰刺

汉灵帝

隋炀帝

周厉王

周安王

批评类丑

怙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

满志多穷曰惑

好更改旧曰易

华言无实曰夸

名与实爽曰缪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周幽王

秦桧被谥“缪丑”

同情类衷

怀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逢囏曰愍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短折不成曰殇

未家短折曰伤

年中早天曰悼

周哀王

晋愍帝

晋怀帝

汉殇帝

周悼王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 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清代大臣中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學士者才可用“文”字。如李鸿章谥“文忠”。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所用的字来自《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

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众所周知,刑法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界甚至有“法源于刑”的说法。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刑法一直都是统治国家最重要的工具。刑法原则贯穿于刑法立法、执法的始终,反映着当时的政治思想和司法理念。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因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有些共同的原则却一脉相承,直至今日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就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做简要介绍,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穿针引线。 【关键词】刑事政策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刑法的基本原则影响 一、刑事政策、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 在介绍中国古代的刑法基本原则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刑事政策、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 (一)刑事政策 中国古代的刑事政策主要表现为“刑罚世轻世重”理念。该理念起源于西周。周穆王时制订《吕刑》,上载“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即强调适用刑罚必须懂得轻重权变,根据社会情势确定刑罚的轻与重,既要注意刑罚适用的统一性,又要注重适用刑罚的灵活性,这样做有助于正确处理案件,也有利于制定完备的刑律。 周代之后,“刑罚世轻世重”成为历代奉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春秋时代,子产有“宽猛相济”的主张,战国时法家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儒家的荀子则强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曹操治魏,也强调“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而明太祖朱元璋更明申此旨,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可谓深得此中真谛[1]。 (二)犯罪主体 中国古代的犯罪主体可分为“化外人”、“官贵”、“良贱”[2]。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分享到: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汉孝哀皇帝刘欣义陵、汉元宗(后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kàn )康陵 西汉(前206年—8年)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汉太祖 (汉高祖)[1] 高皇帝刘邦-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2] 刘盈-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3]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4]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元、后元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前87年—前74年 --刘贺[5] -前74年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黄龙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绥和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前7年—前1年 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元始前1年—5年 -孺子皇帝[6] 刘婴居摄、初始 5年—8年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西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昌邑王刘贺。昌邑王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一、早期的五刑 1、五刑的渊源 (1)三苗造刑 (2)象刑 *以特殊的服饰象征刑罚 *刑罚形态的画像展示 *象天道而作刑 2、五刑的内容 (1)墨,或黥:在面部刺字并涂墨; (2)劓:割鼻; (3)剕,或刖、膑,秦汉时称斩趾; (4)宫,或腐、淫、椓:破坏人的生殖机能; (5)大辟:辟,甲骨文中指灾祸。大辟是最大的灾祸,即死刑。 3、西周的刑罚 (1)圜土之刑 “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 “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虽出三年不齿。凡圜土之刑人也,不亏体;其罚人也,不亏财。” (2)嘉石之刑 “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 (3)其他刑罚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窜三苗于三危,殛鳏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4、西周刑罚的适用要求 (1)简孚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2)中刑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抵德” “惟良折狱,罔非在中”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 (3)考察主观心理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周礼·秋官·司刺》有“三宥之法”:不识、过失、遗忘 5、早期刑罚的特点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

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古代谥法表

古代谥法表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能思辩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不生其国曰声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未家短折曰伤 短折不成曰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 官人应实曰知 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 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 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傦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啬于赐与曰爱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 教诲不倦曰长

肇敏行成曰直 疏远继位曰绍 好廉自克曰节 好更改旧曰易 爱民在刑曰克 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 小心畏忌曰僖 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 温柔贤善曰懿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 柔德安觽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 威德刚武曰圉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正曰威 治典不杀曰祁 大虑行节曰考 治民克尽曰使 好和不争曰安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 行见中外曰悫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宁民曰商 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 执义扬善曰怀热识折曰怀 述义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读历史的意义

清史烂漫 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英雄,辉同日月. 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功劳政绩,留传万世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他雄才大略,建立了大清永固的江山.这是一个日出 东方的王朝,她曾经雄姿勃发、屹立于世。她曾经盛极一时,创造了烂漫的大清文明,是她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尊严;这是一个苍凉日落的王朝,她曾经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是她留给一个国家最深的伤痛与屈辱;这更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画卷,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当296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逐一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运沉浮渐次地成为远去的背影,我们回望曾经的这样一次历史之旅,却依然会诧异于仍有如此众多的疑团与玄机未曾得解;我们重温曾经的这样一次心路历程,却依然会无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与人生的粗略。在清朝历史上,12位皇帝有着不同的提法,每一位都有着众多的名字。他们究竟应该怎样称呼?他们为何有着如此之多的名字,他们的称号、他们的名字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规矩和避讳?清朝十二个皇帝,大家在影视剧当中,发现这十二个皇帝有不同的提法。他有名字,有庙号,有谥号,有年号,还有称大行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所以我想一个一个说一下。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

源于殷代,一直到清朝,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宣统因为他退位之后是民国了,所以他就没有庙号,这是一。二,谥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十二,宣统没有谥号,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这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你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是“太祖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

中国古代刑法

一、刑事政策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主要表现为“刑罚世轻世重”。“刑罚世轻世重”起源于西周。周灭商之后,如何统治广大的“殷顽民”及原来臣服于殷商的众多诸侯方国成为棘手问题。据说,周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不惜汙尊降贵,向殷朝元老箕子请教作为治国安邦的大法。 周朝最高统治层内部的观点也不一致,据说当时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一是姜太公主张应“咸刘厥敌,靡使有余”,即将敌人全部杀光,不留残余;二是召公奭主张“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即只杀掉有罪之人,留下无辜的人;三是周公旦主张“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之亲”,即保持原来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变,利用殷商贵族,以仁为本,进行统治,但如果有谁胆敢作乱,不论商人还是周人,都应镇压。 最后,周公的主张得到了多数的支持,强调应根据具体情形,由朝廷编订“建国之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相传到周穆王时制订《吕刑》,将上述原则概括为“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即强调适用刑罚必须懂得轻重权变,根据社会情势确定刑罚的轻与重,既要注意刑罚适用的统一性,又要注重适用刑罚的灵活性,这样做有助于正确处理案件,也有利于制定完备的刑律。 周代之后,“刑罚世轻世重”成为历代奉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春秋时代,子产有“宽猛相济”的主张,认为“惟有德者能以宽服其民,其次莫如猛” ,表现在刑事政策上,也就是轻重相济,以重为主。战国时法家大都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当时之世既“争于气力”,故必须“重刑轻罪”。儒家的荀子则强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曹操治魏,也强调“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而明太祖朱元璋更明申此旨,对建文帝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 可谓深得此中真谛。 附带需要说明的是溯及力问题。在汉代,采从旧主义,依据犯罪时的法律定罪科刑。至唐代改采从轻主义,凡犯罪未发、已发未断而逢格改者,若改重则依旧条,减轻则从新法。到明代又改为从新主义,无论轻重,并依新律拟断。清同明制。这也是“刑罚世轻世重”政策的一个方面。 二、犯罪主体 1、“化外人” “化外人”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外国人,但当时的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外国人以外,还包括在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之人。按照《唐律疏议》的解释,是指“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这一定义适用于以后历代。

皇帝谥号表

谥号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1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d9473558.html,/)网友分享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 新东方在线刘春先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谥号”,所谓谥号,就是说某人死亡以后,继任政权官方给他拟定的人生总结,用一个或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评价此君的一生。 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爱咋咋地)。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说完这些,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谥号: 第一部分:表示肯定的字 【文】人品好,知识渊博,自律,热爱学习,有礼有节,有好处了会想着兄弟们。 代表人物:汉文帝,周文王,隋文帝 【武】刚强勇敢,有大抱负,不计个人得失,不轻易服输,尊重规则,处事公正。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d9473558.html,/)网友分享代表人物:汉武帝,周武王, 【穆】积极推广五讲四美,长期追求以德服人。 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 【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代表人物:魏明帝 故事解读: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某人的一生。但是偶尔也免不了受到其拟定者私人感情的影响,有所偏袒。如魏明帝曹睿,在其执政期间,大兴土木,耗费了魏国极多的钱财。并且他在病重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这一步烂棋直接导致曹氏家族的政权旁落,这种表现,恐怕是称不上“明”的。 【睿】有远见,洞察力强。 【景】讲究道义,坚持自我,有始有终,好话坏话都说在明处。 代表人物:汉景帝 【庄】做事认真,稳重,谨慎;也有曾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却没成功的意思。 代表人物:宋庄公,清孝庄文皇后 【正】人品靠得住,行事有规矩,懂分寸,大家都很服气。 代表人物:曾国藩(文正),范仲淹(文正),司马光(文正) 故事解读: 你没看错,这几位代表的谥号都是一样一样的,这没关系,就好比我们听到新闻联播播音员用低沉缓慢的口吻播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好多人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神:民无能名 皇:靖民则法化合神者 帝:德象天地德合天者 王:仁义所往 公:立志及觽 侯:执应八方 君:赏庆刑威从之成髃 圣:扬善赋简敬宾厚礼 明:照临四方谮诉不行果虑果远 文: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德:绥柔士民谏争不威 武: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 成:安民立政 康:渊源流通温柔好乐安乐抚民合民安乐 穆:布德执义中情见貌 昭: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 平:治而无眚执事有平布纲治纪克定祸乱 景:由义而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 贞:清白守节大虑克就不隐无屈 桓:辟土服远克敬动民辟土兼国 元:能思辩觽行义说民始建国都主义行德 宣:圣善周闻 庄:兵甲亟作叡圉克服胜敌志强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惠:柔质慈民爱民好与 敬:夙夜警戒合善典法 肃:刚德克就执心决断 声:不生其国 戴:爱民好治典礼不愆 伤:未家短折 殇:短折不成 隐:隐拂不成不显尸国见美坚长 知:官人应实 悼:肆行劳祀年中早夭恐惧从处 荒:凶年无谷外内从乱好乐怠政 愍:在国遭忧在国逢傦祸乱方作使民悲伤 匡:贞心大度 莫:德正应和 类:施勤无私 爱:啬于赐与 忠:危身奉上 魏:克威捷行克威惠礼

长:教诲不倦 直:肇敏行成 绍:疏远继位 节:好廉自克 易:好更改旧 克:爱民在刑 简:一德不懈平易不訾 恭:尊贤贵义敬事供上尊贤敬让既过能改执事坚固爱民长弟执礼御宾芘亲之阙尊贤让善 钦:威仪悉备 定:大虑静民纯行不爽安民大虑安民法古 襄:辟地有德甲冑有劳 僖:小心畏忌 厘:质渊受谏有罚而还 懿:温柔贤善 度:心能制义 献:聪明叡哲知质有圣 孝: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 齐:执心克庄资辅共就 顷:甄心动惧敏以敬慎 靖:柔德安觽恭己鲜言宽乐令终 圉:威德刚武 胡:弥年寿考保民耆艾 刚:追补前过 威:猛以刚果猛以强果强义执正 祁:治典不杀 考:大虑行节 使:治民克尽 安:好和不争 思:道德纯一大省兆民外内思索追悔前过 悫:行见中外 誉:状古述今 商:昭功宁民 夷:克杀秉政安心好静 怀:执义扬善慈仁短折 丁:述义不克 烈:有功安民秉德尊业 翼:刚克为伐思虑深远 白:外内贞复 灵:不勤成名死而志成死见神能乱而不损好祭鬼怪极知鬼神 厉:杀戮无辜 刺:愎很遂过不思忘爱 哀:蚤孤短折恭仁短折 躁:好变动民

谥号详解,源自周书《谥法解》

谥号详解 源自《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译文)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死后将安葬,就制定了谥号,于是叙明制谥法则。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 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 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神”。举良善选贤才的称“圣”,敬宾客厚礼仪的称“圣”。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帝”。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皇”。集仁、义在身的称“王”。 赏罚公道的称“君”,民众都归从他的称“君”。为大家设立制度的称“公”。行为被八方响应的称“侯”。道德专一而不懈怠的谥号“简”,平易而不诋诽他人的谥号“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谥号“文”,道德广博深厚的谥号“文”,勤学好问的谥号“文”,慈惠爱民的谥号“文”,怜悯百姓又施恩惠有礼貌的谥号“文”,赐给百姓爵位的谥号“文”。 刚强而理端的谥号“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认真办事又尊从主上的谥号“恭”,尊重贤才又崇尚礼义的谥号“恭”,尊重贤能又恭敬谦让的谥号“恭”,已有过错能够改正的谥号“恭”,办事坚定不动摇的谥号“恭”,爱护百姓、抚养兄弟的谥号“恭”,讲礼仪、迎宾客的谥号“恭”,庇护父母过失的谥号“恭”,尊重贤良、礼让友善的谥号“恭”。 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 威仪见于外表的谥号“钦”。 深谋远虑又安定百姓的谥号“定”,安定百姓又效法古人的谥号“定”,行为纯正无差错的谥号“定”。征战能返回的谥号“麓”,思虑深远又接受规劝的谥号“嫠”。通古今又多才能的谥号“宪”。聪明而富于哲理的谥号“献”,心性通达事理的谥号“献”。性温柔,明事理又善良的谥号“懿”。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谥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 谥号一开始只有“美谥”、“平谥”,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的开始主要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而被谥为“厉”。 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因此废除了谥号;汉朝开始又重新兴起,并且逐渐规范;明清时,谥号管理由礼部负责。 下面是一些和谥号有关的趣事: 魏明帝曹睿在世时,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后世所嘲笑,按照规矩,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 南陈被灭之后,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于公元604年去世,由于他

做皇帝时候的荒唐表现,被当时的皇帝杨广定谥号为“炀”(著名的恶谥,昏君的代名词),杨广继承时的大隋王朝,强盛繁荣、威震四方,到他临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义军的风起云涌下,已经是落日余晖,离灭亡不远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谥号为“炀”,得以与南齐东昏侯、陈后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这位文采绝佳、风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这么个谥号之后有什么感想。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之后,被朝廷赐予了“忠献”的美谥、赠予了申王的爵位。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算是符合这位大奸臣被千古唾骂、石像还跪在西湖边风波亭中的历史地位,后来秦桧的后人到此还和文人袁枚有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之名、连累后人,让人唏嘘不已。 明朝时,文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临死前迟迟不肯闭眼,身边人都很诧异,这时候他的老同事、另一位名臣杨一清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朝廷已经为他定了“文正”的谥号,听到这个消息后,李东阳激动的要跪下来给杨一清磕头,可想而知“文正”这一谥号对士大夫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得谥号为“文正”,从此以后这个谥号成了文人士大夫毕生最高的追求)。 清朝时期,谥号的拟定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被定谥号为“文正”(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之后,对其他人说,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我死后看来也差不到哪儿去,结果是,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看来人有的时候自我感觉还真不能太良好! 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类别谥号谥法例 表扬类神 皇 帝 王 公 侯 君 圣 明 文 德 简 恭 钦 定 襄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反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扬善赋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潜纳不行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 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日简 尊贤贵义日恭敬事供上日恭 尊贤敬让日恭执事坚固日恭 既过能改日恭爱民长弟曰恭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日定纯行不夹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日襄 辽圣宗 唐明皇 周文王 唐德宗 周简王 晋恭帝 宋钦宗 元定宗 庄襄王

表扬类僖 麓 懿 武 成 康 穆 昭 平 景 贞 度 献 孝 齐 顷 靖 给 圉 小心畏忌日傅 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 温柔贤善曰懿 克定祸乱曰武 安民立政日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 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 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 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 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 不隐无屈曰贞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 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 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 宽乐令终日靖 疏远继位曰给 威德刚武日圉 唐僖宗 周董王 周懿王 魏武帝 明成祖 周康王 周穆王 周昭王 周平王 汉景帝 周贞定王 南宋度宗 汉献帝 周孝王 周顷王 汉卫脓 被谥靖

表扬类胡 刚 威 祁 桓 元 宣 庄 惠 敬 肃 戴 考 思 誉 商 烈 翼 白 知 隐 匡 莫 类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追补前过曰刚 猛以刚果曰威强义执己曰威 治典不呆曰祁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 圣善周闻曰宣 胜敌制强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舆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大虑行节曰考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 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寍民曰商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官人应实曰知 见美坚长曰隐 贞心大度曰匡 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 周威烈王 周桓王 周元王 周宣王 周庄王 周惠王 梁敬帝 唐肃宗 周考王 明思宗 周烈王 周匡王

从汉朝刑法原则和制度看法律的儒家化_0000

l、 从汉朝刑法原则和制度 看法律的儒家化 一、序论: 儒学,始于春秋战国,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孟子、商子等人的发展,使之内容日新丰言,结构日趋完善。其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生X现及价值1姐,道德操一、i为基点,不断发展 完書。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英定了'f需家思想在中田古代历史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在历经了从“礼治"即“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描L手足口'''“降礼重法''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本",到“无为而治''直到“独専儒术 ''。始终莫定了其正统法律思想的地位。建汉以后,董仲舒新儒学理一论的提出,确定了以 儒家学说为正统思j組,同时,儒家学说的内容也深刻的影响了汉代的法律制度。至此, 开始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本文以汉代的刑法原则和制度为切入点,结合对汉代法律与儒家伦理二者同发生结合的原L考l分析,具体闻述中国法发展中的重要转变。 __、本论 (-) (二) (三) 汉前的法律制度概述 備学;进入法律 1.儒家思組得以确立的原l六f:从“百家争鸣"到“独専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儒家文化在权代刑法中的表現 1,汉代刑法原则 (1)“上诺'''(2)“体恤'''(3)“亲亲得相照'''(4)“自告"与“自出''(5)“造意''与“‘ll,;造意" 2、汉代刑法制度 (1)汉文带、量带改革 (2)“春秋决狱''与“秋冬行刑" A.“春秋决掀'''B,“秋冬行刑'' (四)法律的f需家化的影响 三、结论 呼应开,头的序言; 四、参考文献 參考书f:1: 1、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大出版社,2007年版。 2、杨景J、L、余業根:?孔子法律思想?口 ?-造t許·「一路?

中国古代谥号由来及分类

中国古代谥号由来及分类 【编者语】谥号是古人对一代君王或者有地位的人的一生评判,通过对谥号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后的最终定论,本专题从谥号是什么意思开始整理,包括谥号分类、定义、各朝代皇帝谥号以及名人谥号,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谥号】谥号(读音:shì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

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谥号等级】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