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英雄主义电影缺点
![英雄主义电影缺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82f27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a.png)
英雄主义电影缺点一、什么是英雄主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国家也都有每个国家的英雄,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
历史与人民需要英雄,而英雄主义也是自古以来精神文化领域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存在。
“英雄”这个词汇众所周知,是为历史、民族或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类特殊人物。
那么什么是英雄主义呢?英雄主义在《辞海》中被定义为:“英雄主义指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和行为,是一个人凭直觉去完成一项任务,这项任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还展现了一个人的勇气、力量、良好的品质和乐于帮助他人的善心。
” [1]这种精神与行为是超我的存在,是英雄人物牺牲小我为大我的一种特殊性存在。
纵观古今,中国经历了数代的风云变幻,在那些烽火连天的朝代更替的乱世当中,各路英雄豪杰辈出,他们心中有比追求自我享乐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把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全力以赴。
时间沉淀,大浪淘沙,太多籍籍无名的人被历史遗忘,但英雄人物却被铭记。
诚然,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英雄人物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为推动历史进步、国家繁荣做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贡献。
英雄人物的个人超凡行为,虽然不会改变历史,但却会加快历史前进的步伐。
在诸多英雄事迹中,如果没有这些人物英勇果断、不畏艰难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前进的路可能还要更加曲折崎岖。
英雄主义不仅具有以上的意义,对人格的塑造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这种特殊的精神文化自然也就成为电影表现的题材之一,而英雄主义在战争题材电影中表现尤其突出。
英雄主义既有人类的共性特征,又因为所处的民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由于中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因此中美英雄主义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二、中美战争题材电影中英雄主义对比分析战争宛如一场死神的饕餮盛宴,一群铮铮铁骨的铁血汉子为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背井离乡踏上了战场。
一旦踏上了战场,就意味着他们随时遭受着死亡的威胁。
正是英雄主义在这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下闪耀着光芒。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3601b277232f60dccca146.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作者:樊超来源:《声屏世界》 2020年第2期樊超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电影作为最有力的艺术手段在战争前后和期间都以不同形式表达不同的看法。
中国作为受苦难的国家之一和作为“救世主”的美国对于二战题材把握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文章主要从界定研究对象开始到解析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背景和概况,再到对中美两国二战题材电影进行多方面详细比较,最后对此类电影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中国美国二战题材电影比较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一、人物形象塑造。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多样性和立体性。
新世纪以来,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塑造较以前而言,逐步从主要英雄人物过渡到人物群像化,比如2009年的《南京!南京!》中英勇牺牲的国民党军官陆剑雄。
刘烨饰演的陆剑雄在南京被攻占后领导仍然驻守城内的士兵奋勇抗战,这一内容占据了影片三分之一篇幅。
该片中高圆圆饰演的姜老师和留守的安全委员会的人员维持着安全区难民营的生活,姜老师是一位彻头彻尾的高尚的人,她极力保护着安全区的女孩子不受伤害,频繁救下即将赴死的男人们等。
影片里拉贝的秘书唐先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人物,他为了保护家人而出卖同胞,在看清楚了日本人的面目后幡然悔悟,因内疚用自己性命换回了另一人的性命。
残暴的日军队长、受苦难的慰安妇们、良心发现的日本士兵角川,导演陆川不是在刻画描绘一个人物,而是许多人物。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说哪个人就是绝对的主角,在战争的蹂躏下,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该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化也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东京审判》里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法官梅汝璈看起来是本片的主角,但他的戏份并不多,影片不仅将镜头给予了法官们,还将镜头给了战犯和日本的平民百姓。
《金陵十三钗》里有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约翰·米勒,受战火折磨的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士兵,还有挺身而出救人的风尘女子(玉墨)。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b45d6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1.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近年来,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逐渐成为了影迷们的焦点。
这些电影以独具特色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呈现出二战时期的历史画卷,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那段沉重而又激烈的历史。
下面是对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的分析。
一、角度与视角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呈现历史事件。
例如,《金刚》这部美国电影,虽然战争是其中一个主题,但标志性的大猩猩金刚才是真正的主角,其余部分都是为了展示动物福利和拯救公主安娜的故事。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则从日本军队入侵南京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塑造了那场悲惨的大屠杀,为南京保护区中勇救无数平民的“南京民间文化救济队”人物创造了情感。
二、题材选择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所涵盖的题材和角度各有不同。
例如,美国电影《独行侠》讲述了美国陆军中一个士兵的故事,中国电影《黎明之前》则聚焦于独立自由军组织。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聚焦于一场荒野战斗,而中国电影《永不瞑目》则讲述了在日本对华战争期间中国军人的抗争故事。
三、叙事方式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也不同。
例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在反思那种生命与自由的巨大代价并认为其意味重大的情况下记述的;换句话说,电影讲述了某个家庭在二战期间的痛苦经历,日本电影《中部台风》则采用了一种更为简单的叙事方式,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日本人对于船只和船员生命的关心。
四、战争主题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的战争主题各有不同。
例如,日本电影《无间道》通过一名美国军官与一位日本女护士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二战中日本人的心理状况;美国电影《夺命救援》则是聚焦于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时,一群美国战士在日本岛上的故事。
这个战争情境凸显了人性的恶与善,并且是一部有凝脂之味的电影。
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二战题材电影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角度、视角、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分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
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些电影,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特殊而且重要的历史,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1e5a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b.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
二战题材的电影一直是两国影视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方面也展开了合作和交流。
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两国文化传统和历史观念的影响。
一、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概况1.1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二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近年来,中国二战题材电影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美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美国二战题材电影数量众多,题材丰富。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以对战争的再现和讴歌为主,也有不少关注战争背后的人文情感的作品。
这些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2.1 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方面都十分关注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记录。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多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突出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更加关注美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致力于讴歌美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2.2 对战争的态度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都呈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和态度。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电影,都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的强调人性的光辉和英雄的价值。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也成为两国二战电影的共同点。
2.3 文化传统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承载着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更加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英雄的塑造,突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加注重故事的表现和情感的激发,追求视听的震撼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3.1 历史观念的差异3.3 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差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片国,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及美国,但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大,中国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bbda6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f.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这些影片通过不同的制作水平和故事叙述方式,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壮丽历史和伟大战争。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二战题材电影,分析它们在故事叙述、视觉效果、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制作中的不同表现和文化价值。
一、故事叙述在故事叙述方面,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美国电影往往侧重于个人英雄主义和战争胜利的宏伟叙事,例如《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争》等影片。
这些电影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的塑造,强调了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展现了美国在二战中的力量和伟大。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抗战故事,例如《集结号》、《刺杀小说家》等影片。
这些电影通过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现状和抗战精神,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顽強和团结。
故事中的英雄形象更多地是来自普通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艰难与顽強。
美国电影更注重战争胜利和英雄主义的叙事,而中国电影更侧重于普通人的生存与抗战精神。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国在对待二战历史和战争记忆上的不同态度和文化价值。
二、视觉效果在视觉效果方面,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美国电影由于制作团队和技术条件的先进,往往能够呈现出更为宏伟的战争场面和视觉效果,例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诺曼底登陆场面、《太平洋战争》中的珍珠港袭击场面等,这些场面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特效技术成为了影史经典。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注重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和真实的历史场景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例如《集结号》中的战场场面、《太平洋的风》中的驻守小岛情景等。
这些电影虽然视觉效果不如美国电影那样宏伟,但却更贴近人性,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背景的真实还原,让观众更为投入和共鸣。
美国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更为宏大和震撼,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人性与历史的真实还原。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80f1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0.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近年来,二战题材电影在中美两国都备受关注和热议。
这些电影通过战争背景下的英雄事迹和战争的残酷现实,向观众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研究。
从题材的选择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关注于战争的背景和军事行动。
中美两国在选择题材时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电影更注重于展现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抗战,比如《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
而在美国,很多电影则更多地关注于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和影响,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和《夺宝奇兵》系列。
从视角的选择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的二战电影中,更多地关注于中国平民的生活和遭遇,以及中国人民对抗侵略者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个人命运和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比如《太平轮》和《烈日灼心》。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多地关注于英雄主义和战争的决策者,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英勇行为。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战争策略的展示,来塑造战争的荣耀和力量,比如《敦刻尔克》和《血战钢锯岭》。
从制作水平上来看,中美两国的二战电影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美国的二战电影往往具有更高的投资和更精良的制作特效,呈现出更加真实和震撼的场景。
而中国的二战电影虽然在场景和特效方面有所欠缺,但更注重情感的传达和历史细节的再现,以及对中国抗战精神的讴歌,比如《我的战争》和《湄公河行动》。
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
![和与不同:中美现代战争片比较研究——以《红海行动》与《勇者行动》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ef8e0e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3.png)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全面复兴,我国的类型电影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喜剧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以3000万投资实现了38亿票房的奇迹;魔幻电影《妖猫传》以无尚的繁华铺陈了历史的隐痛与沉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中国式的神话重启了民族电影的科幻之路……时代选择、发展态势、产业格局,以种种因素为背景,中国类型电影在纵深的向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及宽广的覆盖。
其中,战争电影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
从《集结号》到《一九四二》再到《红海行动》,中国类型电影从个体、历史、现实等种种角度对战争题材进行了新的切入。
尤其是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战争电影”的《红海行动》则在美学维度和价值取向等向度中改写了中国战争电影的书写惯性。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斗争的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最暴力的手段,是政治和外交的最极端手段。
广义来说,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战争。
因而,战争的历史要比人类的存在还要久远。
战争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初期。
1898年,从斯图特•布列克顿在纽约的一个房顶上伪造了关于美西战争的场景照片之时起,电影艺术就拥有了以战争为主题的表达。
我国电影中的战争表述可以追溯到1924年,影片《吴佩孚》以“毫不避讳地极力渲染各种武力交战的军事场面”[1]被视为中国电影战争表达的起点。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战争电影历经转型、上升、探索、融合,以异彩纷呈的形式成为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2018年2月16日上映的《红海行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以内容选择、叙述视角、视听调度、技术传达乃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种种突破和创新,不仅彰显了我国战争电影当下所具有的品质和境界,也为我国战争电影的未来开拓了新的格局和可能。
《红海行动》以“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海军特种部队“蛟龙突击队”八人小组临危受命,执行战地撤侨、营救人质、粉碎核武威胁的故事。
这种在战争题材框架中讲述的“海外营救”叙事,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世界电影史中另一部类似的杰作《勇者行动》(Act of Valor )。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2b49b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5.png)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近年来,迪士尼公司陆续推出了多部改编自经典动画电影的真人版本。
其中最令人期待的一部莫过于2020年上映的《花木兰》。
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故事,迪士尼如何在中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改编,各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和风貌,在此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部电影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不可避免地,我们要从故事情节入手。
两部电影都以传统的民间故事为基础,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战胜敌人的故事。
然而,中美两个版本在细节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版《花木兰》更注重人物关系和内心的挣扎,强调个人价值和女性权益,通过木兰的形象来传达女性自立的重要性。
而中国版《花木兰》则更加注重家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强调集体荣誉和忠诚精神。
两个版本在主线故事中加入了不同的元素和情节,使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观赏性。
在角色塑造方面,两部电影都力图展现一个坚强勇敢的花木兰形象。
在中国版《花木兰》中,军队训练的场景更加真实,木兰在战争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挑战,她的勇敢和智慧得到了更多的展现。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更注重木兰的内心成长和自我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挑战和冲突来展示木兰的坚韧和勇气。
两个版本的花木兰都被塑造成非常强大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形象给观众们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是两个版本对中国文化的呈现。
中国版《花木兰》在场景、服装和音乐上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影片中穿插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展现了汉服的美丽和细节。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更注重展示现代中国的风貌和城市的发展。
电影中的场景更加国际化,服装和道具也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
两个版本的电影在中国文化呈现上有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
最后,两个版本的电影在情绪表达和功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版《花木兰》更注重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的刻画,通过歌曲和表演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结合了现代动作片的特点,注重打斗场面和视觉效果。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19049126294dd88d1d26b38.png)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
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
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
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
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中国战争电影简介: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
(完整版)中外电影的战争片对比分析
![(完整版)中外电影的战争片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83a4c9336c1eb91b375d7e.png)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年级:2008级班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姓名:李健学号:200802084138中外电影的战争片对比分析——以《红高粱》与《勇敢的心》为例一、战争片概述战争片亦称“军事片”。
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二、中外典型战争片简介《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勇敢的心》是由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导演的电影,第六十八届(9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化装五项大奖《勇敢的心》是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史诗战争片。
有人曾用“三个一“来评论了这部影片,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史诗巨片,一段缠绵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一部悲壮的血泪传奇。
三、影片叙事模式分析《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影片《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
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a6f36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e.png)
中美电影差异浅析1000字中美电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电影制作方式和电影审美的集合体。
中美电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故事情节、剧情节奏、角色塑造、主题表达、摄影风格和音乐配乐等。
首先,中美电影在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电影注重故事情感的抒发和人性的描写,常常倾向于展现家庭伦理或个人成长的故事情节。
比如像《活着》、《霸王别姬》等电影都是代表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而美国电影则注重讲述具有震撼和叙事性的故事情节,集中展现各种戏剧性冲突和让人非常瞩目的结局。
例如《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等电影皆为美国电影的优秀代表作。
其次,中美电影在剧情节奏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在剧情节奏上以缓慢为主,重点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思想和感情,也往往把握不同的主题,如文化、历史等。
美国电影则常常运用快节奏的手段让观众紧张感十足,强化高潮和冲突,引发观众情绪上的激烈波动,这种模式近乎于好莱坞电影中的套路。
但也有一些欧洲文艺片不遵循这种模式,它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第三,中美电影对于角色的塑造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中国电影案例里,个人成长和家庭关系的描写是重中之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否逼真往往是中国电影成功的关键。
美国电影则常常强调人物的宏大形象,刻画角色的具有普遍性质的部分,通过视觉形象来吸引人们关注。
比如,美国电影中的《蝙蝠侠》系列里的蝙蝠侠和《钢铁侠》系列里的托尼·斯塔克,这两个角色都是美国流行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为观众所熟知的人物。
第四,主题表达不同也是中美电影的重点差异之一。
中国电影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表达比较着重,强调生活经验和深度思考,以强化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
并因此受到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而美国电影通常透过劇情和形象来展現人性等主題,亦常會將於主題相關的議題放於其中,以達到批判現實与观照可能性的效果。
類似的電影有《指环王》和《异星觉醒》等。
以《集结号》和《拯救大兵瑞恩》为例浅析中美战争电影价值观异同
![以《集结号》和《拯救大兵瑞恩》为例浅析中美战争电影价值观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5b3bb016bb68a98271fefae1.png)
【 关键词 】中美战争电影;文化传播 ;价值观 比较
【 中图分 类号 】 J 9 0 5
【 文献标识码 】 A
在2 l 世 纪 的今 天 , 随 着科 技 水 平 和 生 活 质量 的 不 断提 高 , 人 们 在 电 影 院 中 观 看 一 场 电影 不 仅 是 休 闲 放 松 ,更 是 在 优 秀 影 片 的带 动 下 得 到 一 次 心 灵 的 洗 礼 。其 间 ,电 影 中所 蕴 含 的 价 值 观 往 往 会 对 观 众 产 生 潜 移 默 化 的影 响 ,而 观 看 不 同 国家 的 电影 则 能 通 过 对 影 片 的 比较 中 了解 到 同 一 件 事 情 在 不 同 国 家文化 中不 同的侧重点和表现 形式 。中围传统文化 强调集体 主 义 ,将 国 家 利 益 和 集 体 荣 誉 放 在 任 何 个 人 利 益 之 前 ;美 国 文 化 则 重 视 个 体 的 人 权 和 自 由 ,明 确 个 人 的 重 要 意 义 。 这 两 种 价 值 观 的 别 在 战 争 题 材 相 关 的 电 影 中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 , 但 与 此 同时 ,在 不 同 价 值 观 牵 引 下 参 与 战 争 的 中 国 和 美 国 军
值 观 是 :在 战 场上 , 如 果 牺 牲 一 个 人 ,可 以拯 救 几 十 倍 的 人 ,
人 ,却 又能够在 战争 中表 现出同样勇敢 的精神 和为祖 国争取
胜 利 的信 念 。
一
中国式战争电影 代表 ( ( 集结号 ) )
冯4 , M ' J 导演作品 《 集结 号 》 改 编 白杨 金 远 的 小说 《 官司》 ,
战 斗 中牺 牲 却 连 应 有 的 荣 誉 都 没 有 得 到 ,长 埋 于 黄 土 之 下 , 无 人 知 晓 姓 名 ,这 是 这 部 影 片 中 战 士 们 的 悲 壮 所 在 ,表 现 出 追 回应 得 荣 誉 对 于 中 国军 人 来 说 的 重 要 意 义 ,体 现 了 中 国军
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
![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dbcb4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c.png)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超人型、拯救世界型和民 间英雄。
超人型英雄主义在电影中十分常见,如超人、蜘蛛侠、钢铁侠等。这些角色 通常具有超能力、高智商和卓越的技能,能够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在影片中, 这些角色往往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个人问题,另一方
基本内容
此外,中国的英雄主义电影还注重道德教化和传承。很多中国电影中的英雄 角色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是为了传承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价值观念。而在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中,虽然也有很多正 能量的元素,但是往往更注重的是娱乐性和商业性。
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电影在英雄主义的表现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 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差异。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英雄主义电 影,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勇敢、牺牲和正义的崇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未来 的电影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英雄主义电影的出现,为 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和情感享受。
基本内容
民间英雄不同于超人型和拯救世界型英雄主义,他们通常没有超能力或卓越 的技能,但他们具有人性的荣耀和勇气。这种类型的英雄更加真实、有血有肉, 让观众感到非常亲切。例如在《变形金刚》中,山姆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为了保 护地球和自己的朋友而奋斗。虽然他并不强大,但他的勇气和决心让他成为了一 个真正的英雄。民间英雄主义让观众感受到英雄也是普通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 为英雄。
基本内容
总体而言,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超人型、拯救世界 型和民间英雄。这些不同类型的英雄主义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于勇气、正义和自由 的追求,同时也呈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观的包容性。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caf90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7.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二战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题材一直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本文将从新世纪以来的角度,比较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创作上的异同,探讨二战题材电影在中美文化环境下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一、创作背景中美两国在二战期间的地位和角色有着明显的区别。
美国是二战的参战国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方,其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被广泛传颂。
在美国电影中二战题材一直备受关注,被制作成了大量的影视作品,例如《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等经典影片,它们往往以美国参战人员的角度展现了二战的残酷与荣耀。
而中国在二战中则是抗日战争的一方,中国的参战和付出同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限制。
二、创作主题在二战题材电影的创作主题上,中美两国的电影有着不同的侧重。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往往强调个体英雄主义和民族荣耀,通过讲述勇士英勇抗敌的故事,塑造了众多传奇式的英雄形象。
这种刻意突出个体英雄主义和集体荣耀的叙事手法在美国电影中非常普遍,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队伍拼死保卫大兵瑞恩,体现了美国军队内部的团结和牺牲。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加侧重讲述整个社会抗战的历程,展现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和付出。
例如电影《太行山上》中通过一个山村的抗战故事,彰显了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意志和坚定决心。
三、叙事风格叙事风格也是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一大差异。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往往更加注重情节紧凑和视觉冲击,通过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和英雄形象的塑造,吸引观众目光。
这种以个体英雄为核心的叙事方式在好莱坞的大片中非常常见,如《敦刻尔克》中的激烈战斗场面和紧张剧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苦斗争和不屈精神。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fdbd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f.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随着中美两国在全球各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美二战题材电影也成为了两国电影界的热门话题。
在电影中,对二战的再现和解读被赋予了不同的视角和情感,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光辉,也呈现了不同国家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诠释。
本文将选取一些中美二战题材电影,从影片的制作水平、角度取向、及其对历史的呈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制作中的异同之处。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制作方面的差异。
美国在二战期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加之美国电影工业的发达和影响力,美国电影中关于二战的题材极为丰富。
而相较之下,中国在二战期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二战题材电影方面的作品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及美国。
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开始尝试拍摄二战题材的电影,这为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在二战题材电影的制作水平方面,美国电影一直领先于世界,拥有先进的制作技术和丰富的制作经验。
美国的二战题材电影通常具有宏大的场面、精湛的特效和华丽的视觉效果,如《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争》等。
这些电影既能很好地再现战争的惨烈和紧张,又能通过高超的制作水平为观众呈现出生动的战争场面和人物形象。
相比之下,中国在制作技术和特效方面与美国尚存一定差距。
但是中国导演在拍摄二战题材电影时,通常更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叙事,如《太平轮》、《八佰》等电影。
这些电影着重展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表达出对抗战时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中美两国在对二战历史的理解和诠释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人通常将二战视为一场“正义之战”,他们强调美国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人类和平的贡献。
美国电影中的二战题材作品往往将美国队伍描绘为英雄形象,如《深海营救》、《极品飞车》等。
这些电影着重展现了美国在二战中的决心和英勇,以及美国人民对于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603c3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f.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影视作品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而二战题材电影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和发展。
中美二战题材电影也成为了方兴未艾的一个电影类别,这些电影通过复盘历史,研究二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和战争影响,提高了观众们的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一、中美电影对二战主题的诠释
中美二战题材电影在表现手法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题材上,美国主要关注二战期间的军事行动和战争斗争,强调一种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更常出现在战斗中,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二战对中国的影响,描绘的是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痛苦,人物形象更多地体现出抗日英雄的精神。
二、中美电影对于历史事件的不同处理
三、中美电影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不同反思
四、中美电影对于人性与生命的关注
中美二战题材电影对于人性与生命的关注也存在着差异。
美国电影通常关注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人文精神,例如《没完没了》(No End in Sight)、《狂暴》(Fury)等;而中国电影则更多地关注大众的经历和生命的价值,例如《南京大屠杀》(The Flowers of War)、《黄土高坡》(The Road Home)等都寄托了这样的情感,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总之,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复盘和反思,同时也是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战争观和人性观的阐释。
这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历史,领悟人性、生命和和平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中美对日作战电影的战争胜利叙事模式比较
![中美对日作战电影的战争胜利叙事模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5baac680b1c59eef8c7b4a7.png)
2012年第4期山东社会科学No.4总第200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0中美对日作战电影的战争胜利叙事模式比较宫晓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二战”题材的影像文本不断深化和丰富着对历史的镜鉴与反思,并在艺术设置上精心构建了多样的叙事模式,如“战争胜利”模式、“英雄成长”叙事模式、家国叙事模式等。
中美对日作战电影在运用这些叙事模式建构故事情节时,因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诉求、国民意识形态和个体精神境界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深层支配功能。
本文通过对中美对日作战电影“战争胜利”叙事模式的不同表现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力求进一步揭示和剖析其背后的生成原因及深层艺术规律,从而深化认识中美战争影片的叙事性特征。
[关键词]对日作战电影;叙事模式;战争胜利模式[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4-0059-04叙事对于电影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阿奈特所说:“把电影从一种科技新技术变成有艺术感染力的手段,全靠用电影讲故事”①;“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就没有影片”②。
因此,在诸多的电影文本中,创作者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有效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段,力图多样化地传达作品的艺术主题和审美内涵。
从文艺作品类型的历史发展维度来看,电影艺术无论在诞生时间上还是在产品规模上,都较文学创作有着鲜明的滞后性,但这并不妨碍电影叙事在相对短暂历史中的迅猛发展步伐。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当代叙事学不断崛起的文化语境下,电影所取得的叙事艺术上的成就更为显著。
这不仅表现在视角、人称、距离等具体范畴的变化运用上,而且体现于由诸多叙事范畴的艺术运用所共同呈现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模式上。
天然的影像优势使电影对战争题材表现出浓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亲和力,虽然真实的战争与电影中的战争有着巨大差别,但它作为一种素材进入电影作品无疑有着深厚宽广的艺术表现空间,完全可以凭借高度的艺术真实和人性真实为人们提供反观和沉思历史的审美语境。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37f2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3.png)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差异和共同点。
在发展历程方面,两国影片在呈现史实和战争场面上有着不同的风格。
它们在强调战争中的人性、友谊和勇气等主题上有着一致的特点。
观众反响和口碑方面,中美影片都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口碑略有差异。
制作水平和影响力上,美国电影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对世界影响力更大。
结论部分总结了两国电影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中美合作电影或许是一个有潜力的方向。
这篇研究对于加深了解中美二战电影的差异和共同点,对于相关研究和电影制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发展历程,共同特点,不同之处,观众反响,口碑,制作水平,影响力,对比研究结果,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世纪,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二战题材电影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中美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领域各自拥有不同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因此对比研究两国在这个领域的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两国电影文化的异同之处,进一步加深对中美两国文化的理解。
通过对观众反响和口碑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于二战题材电影的情感认同和评价标准的差异,从而为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进行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意义二战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中美作为二战中的重要参与国,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在中美两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拍摄,成为电影市场的热门题材之一。
研究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比较,有助于深入了解中美两国对二战历史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促进两国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具体来说,研究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具有以下几点意义:通过比较中美二战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揭示两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探讨两国在历史叙事和文化表达上的差异。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8fe0c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5.png)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近年来,影视作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中的经典IP更是备受瞩目。
迪士尼公司的《花木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被翻拍为中美两个版本的电影。
这两部电影在故事情节、文化背景、角色表演等方面有诸多差异,本文将对两部电影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上进行对比。
中美两部《花木兰》虽然都是根据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改编的,但在具体故事情节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美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个英勇的女子代替父亲成为军人的故事,但中美两部的故事重心不同。
中国版本的《花木兰》更加强调她的家庭情感和任务完成的艰辛,而美国版的《花木兰》更加注重她的个人成长和战斗中展现的勇敢形象。
其次,文化背景也是两部电影的差异之一。
中国版的《花木兰》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风貌,如古代的服饰、宫殿、乐曲等,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如尊重长辈、忠诚、孝顺等。
而美国版的《花木兰》则更多地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如骑士和骑马、中世纪欧洲式的城堡和乡村等。
这些文化差异也直接影响了角色的设定和表演。
再次,角色的表演也是两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差异点。
在中美两部电影中,花木兰这个角色都是勇敢、聪明和有决断力的,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版的花木兰更加强调她的家国情怀和传统的女子形象,更注重情感和家庭的纽带。
而美国版的花木兰则更加注重她的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证明,更侧重于独立自主和女性权利的体现。
这反映了中国和美国在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此外,两部电影的视觉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版的《花木兰》力求还原古代中国的景观和建筑风格,注重色调的温暖和柔和,呈现了一种古朴而美丽的画面。
而美国版的《花木兰》则更加注重战争场面的刺激和视觉冲击,画面更为明亮和饱和,打斗场面更加激烈刺激,更适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观。
综上所述,中美两个版本的《花木兰》电影在故事情节、文化背景、角色表演和视觉效果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外战争电影的差异
![中外战争电影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c4339d569dc5022abea001b.png)
中外战争电影的差异---中美电影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War Movies--Sino-American Movies1.影片题材1. Theme of the film中国电影主要展现人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英勇奋斗坚持不懈地无畏精神。
美国电影除涉及二战和内战之外还有干涉战争电影题材。
Chinese movies mainly show the people's courageous struggle, perseverance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Besides the World War II and the Civil War, American films also have the theme of interference war movies.2.主题2. theme中国:1.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2.主人公个性鲜明,领袖智慧,结局胜利4.表现战场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China: 1. Patriotic passion and heroism 2. The protagonist's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the leader's wisdom, and the outcome is successful 4. The performance of battlefield cruelty and the discussion of human nature美国:1.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与呼唤2.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The United States: 1. Thoughts and Call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War and Human Nature 2. Soldiers'Disgust, Fear and Escape from War3.叙事模式3. Narrative Model中国:.革命和爱情--更重视革命美国:革命爱情平等China: Revolution and Love--More Attention to Revolutionary America: Revolutionary Love Equality4.对生存的理解4. Understanding of Survival中国:舍生取义美国:生命至上China: Sacrificing Life for Justice America: Life Firs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
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
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
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
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
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
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
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
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
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
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
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
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
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
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
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
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
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
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
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
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
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
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
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
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
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
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
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
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
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
”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
“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
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
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
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
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
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
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
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
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