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及精神文化生活
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
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的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与需求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区中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了解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有助于社区及相关机构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本文将从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社交活动和服务需求等方面来探讨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需求。
一、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社区老年人所居住的环境应该安全、舒适、便利,并且具备良好的社区设施和服务。
安全是老年人生活环境的首要考虑因素,社区应配备有效的安全措施,如安装摄像头、设立安保巡逻等。
此外,老年人的住房应具有无障碍设施,如扶手、坡道等,以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住房周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要齐全,如医院、超市、公园等,方便老年人的出行和日常需求。
二、社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社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一个关键的关注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社区应当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保健措施,如定期体检、疫苗接种、慢性疾病管理等。
此外,社区还可以组织一些健康促进活动,如养生讲座、体育锻炼等,以帮助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
三、社区老年人的社交活动社交活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社区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帮助老年人拓展社交圈子,增加交流和互动。
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志愿者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如书法班、合唱团、康乐舞蹈等,让老年人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生活,享受社交的乐趣。
四、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社区老年人有着特殊的生活需求,社区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首先,社区应该提供便利、高效的交通服务,以解决老年人出行不便的问题。
其次,社区应该提供日常生活的服务,如购物、家政、洗衣等,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此外,社区还可以提供一些精神关怀的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小组等,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上海市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3):1523-7.8马纪林,赵学军,李玉丽,等.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2):5-8.9冯磊,王艳玲,孙全超,等.吉林市区老年居民生命质量多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7):4975-6.10史秀欣,王国文,胡雨亭,等.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972-4.11孟琴琴,张拓红.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3):258-63.12李剑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体质和自测健康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54-5.13高月霞,陈德喜,庄勋,等.南通市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928-31.〔2018-12-09修回〕(编辑王一涵)上海市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王兵1杨逸彤2曹宜璠3(1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3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况研究所)〔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按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市静安区某街道60岁及以上的独居老人1563名,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不佳。
年龄、自理能力情况完全依赖、自我健康评价不好是上海市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影响独居老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 )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独居老人在使用电话需要帮助和外出频率1次/月或更少是影响独居老人IADL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结论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可通过加强身体锻炼、增加社交活动等有效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老人的思想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思想状况,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老年人的思想总结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二、调查背景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思想状况,分析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调查对象为我国某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思想观念(1)家庭观念: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注重家庭和睦、子女孝顺。
在调查中,有80%的老年人表示愿意为家庭付出一切。
(2)价值观:老年人普遍认同“诚信、友善、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认为这些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同时,他们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国家大事。
(3)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调查中,有70%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尝试新事物,追求健康、愉悦的生活。
2. 价值观念(1)对国家发展的信心:绝大多数老年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认为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老年人普遍认为子女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愿意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老年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
3. 行为方式(1)家庭生活:老年人注重家庭和谐,关心子女成长,积极参与家庭事务。
(2)社会交往: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关心邻里关系,乐于助人。
(3)休闲娱乐:老年人追求健康、愉悦的生活,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如阅读、旅游、参加兴趣小组等。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老年人具有以下特点:1. 思想观念较为传统,注重家庭、道德和社会责任。
2. 价值观念积极向上,关注国家发展、子女教育和自身价值。
3. 行为方式健康、乐观,积极参与家庭、社会和休闲娱乐活动。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最美夕阳红最暖人间情--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上海市统计局 2010-10-27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
申城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在生活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他们在养老方面又有些什么要求?而自己即将步入老年,又要负担起父母养老问题的中年人又是怎样对待养老问题的?离老年生活还相当遥远的年轻一代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应尽的责任的呢?为了解这些问题,值重阳之际,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分别对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到59岁的中年人和18到39岁的青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有效样本2229个,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样本数为1033个,占46.3%。
一、老年篇1、“居家养老”仍是首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已成为一种趋势,三代同堂家庭在上海已比较鲜见。
调查发现,受访老人中,单独居住的达56.3%;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不到四成,占38.3%。
独居老人较多使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作用更加凸显。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普遍接受的还是居家养老模式。
调查发现,仅13.1%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去养老院或敬老院。
至于不去养老院或敬老院的理由,则主要集中在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不需要养老院照顾(36%);在家更自由,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29.7%)及觉得养老院的费用贵(18.6%)等一些方面。
而对于所能承受的养老院费用,则有近九成的受访老人选择了每月2000元以下,其中44.7%选择每月800-1000元,28.1%选择每月1000-1500元,16.9%选择每月1500-2000元。
有种说法叫“60岁以前我养房,60岁以后房养我”。
对于这样一种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以房养老”模式,有47.5%的受访老年人能够接受,17.6%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申城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比较新型的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点如下:
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面临着亲友的缺失和社交圈的缩小,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自我价值感下降:老年人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正在下降,无法像过去那样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会导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下降。
忧虑和担忧:老年人会对未来和健康问题感到忧虑和担忧,这可能导致他们变得焦虑和沮丧。
记忆力减退:老年人的记忆力逐渐减退,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头脑不再像以前那样敏锐。
倾向于回忆过去:老年人更倾向于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失落。
对风险的忽视:老年人可能会忽视某些风险,如健康问题和金融问题,这可能会使他们处于危险之中。
对生命的看法:老年人可能会更加珍惜生命和时间,对生命的观念会更加深刻。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随着老龄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进入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通过对某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发现,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且自我的幸福感大多源于精神生活的满足。
虽然目前我国的老龄事业相较从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为此,试图通过调查所得数据解析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目前的需求,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对完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尽绵薄之力。
标签: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66据国家统计局2月份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据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在2016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到2053年老年人口规模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达到34.9%,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十二五”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老年人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但老年人精神关爱、情感慰藉缺失的矛盾还尤为突出。
本文认为,要着力补齐老年人精神关爱的短板,首先需要较为全面地、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满足老年人精神关爱的必要条件。
笔者为了掌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补齐精神关爱缺失的短板,于2016年4月份对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开展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专项问卷调查。
1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1.1 调查基本情况此次调查在社区共随机发放问卷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调查有效率93.5%。
在调查的对象中,男性52人,占45.2%,女性63人,占54.8%。
年龄60—64岁占43.5%,65—69岁占32.1%,70—79岁占20.9%,80岁以上占3.5%。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研报告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研报告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研报告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出台实施了许多养老、惠老政策,多数老年人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晚年生活,对当前的物质生活基本满意。
相对于物质生活,老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满意程度稍低了些,结合有关材料和本人走访调研了解,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丰富,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一般,仍有1/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贫乏。
(一)电视、收音机成为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看电视是老年人自我娱乐、了解世界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绝大部分老人表示,除特殊情况,没有一天不看电视、听收音机的,有的老人每日看电视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
从时间上秋冬两季更长于春夏季节。
(二)参加文体活动成为老年人扩大交往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盟目前为老年人建设了相当数量的文化活动室等休闲场所,苏木(乡)镇所在地的老人们把打打麻将、扑克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项目和扩大交往的手段。
旗县所在地由于老年人相对集中、娱乐设施相对不足,除部分热爱文体活动的外,其他老人成群结队地坐在一起室外聊天闲谈成为打发空闲时间、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
(三)参加知识性活动成为老年人重要选择。
如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学甚至文盲的比例占到七成以上。
相当部分的老年人渴望学习知识,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建议:要填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缺,就需要与社会共同努力,结合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精准扶贫,不断地延伸、扩展和优化老年人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空间”。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关注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一是弘扬孝道文化。
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一项文明创建任务,大力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健全宣传队伍,拓宽宣传渠道,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孝道文化宣传评比活动,让关注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和行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敬老模范嘎查(村、社区)和孝亲敬老先进评比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作者:肖月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随着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多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社区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数量与日俱增,在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愈加强烈。
完善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有利于提升社区老人群体晚年生活的幸福感,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社区老人精神文化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完善老人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一、完善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意义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是社区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指以政府制度保障为主导,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包括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居民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总和。
[1]完善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满足老人个人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使老年人享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温暖,减轻老人的孤独感,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地缘、趣缘、业缘等关系,使老人与社区内成员的社会互动更加频繁,拓展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社区的社会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二、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力,认识不足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服务问题是相对隐性化的,老人们的精神文化服务的民意诉求似乎并不像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那样强烈,相关部门对养老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有将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服务工作提高到关乎家庭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
[2]由于受一些不当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制约,在家庭中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状态常常受到忽视,人们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尽到家庭养老的责任了。
浅谈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服务
知识文库 第1期220浅谈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服务吴晓艺 梁笑芬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16.1%。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进步,老年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需求。
学者龚雯认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源于衰老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主观心态失衡是为维持和恢复主观心态平衡,实现充实、满足和尊严而引发的一种渴求状态 。
而老年人精神需求普遍包括四个方面:情感需求、文化娱乐需求、人际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为了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需要老年人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
面对“银色浪潮”的来袭,我们应在满足物质及生理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老年人精神及心理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一、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及影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既包括家庭成员提供的情感慰藉,也包括其自身通过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获得的精神支持。
后者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定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获得社会归属感。
目前社会上针对老年人的心理服务主要是直接性服务,即由养老机构或社区直接针对老年人心理需求供给服务,如心理辅导、文娱活动等。
但是,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满足整体而言是较低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年人活动与精神慰藉需求满足程度不高;二是家庭难以关注到其心理需求。
三是老年人心理疾病相关的社会倡导及政策支持不足。
由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未得到关注或回应,容易对生活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无用感等心理体验,并伴随焦虑与抑郁的情绪。
我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的满足情况还不是很乐观,精神需求还比较匮乏,供需矛盾突出。
二、老年人心理需求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及困境 (一)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从微观层面的心理需求方面的社会服务介入主要是个案、小组及社区活动。
个案主要是透过个别化服务满足老人倾诉愿望,协助他们将不良情绪疏导出来,同时注重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等。
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2篇关于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2篇关于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老年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1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大趋势,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达到高潮。
目前,这一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北京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解决北京市的老龄问题,北京市统计局最近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的抽样调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较低;老年人的经济主要是离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老年人公费医疗的比例达到60%;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
(二)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老年人大多愿意与子妇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满意;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赞同再婚;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的兴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宽敞的住房”,第三是“经济上有人帮助”和“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
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
地区差异:城近郊区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远郊区县,城近郊区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医方便”和“增加服务社区”,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远郊区县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经济上有人帮助”,第三是“看病就医方便”。
浅议上海中老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上海中老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张雨浓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文章针对目前上海中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切实开展上海中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要对教育内容与方式进行创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对教育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借助各类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老龄社会;上海;中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中老年寿命普遍延长,较之前相比如今的中老年群体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然而如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大多数中老年人只能独自守在家中,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加之其思想观念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方式,目前中老年群体因为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变革而开始出现各类问题,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新时代要求人们更新传统的认知观念,积极主动接受各类新事物的出现,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其本身由于年龄的增长在认知接受方面能力较差,往往容易感受到自卑感以及挫败感,因此应当对中老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重视。
一、目前上海中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1、缺乏信仰,迷信各类宗教由于大部分中老年人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传统时期,自身并不拥有明确的理想与信仰,且如今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中老年群体极其容易受到各类诱惑的影响而开始陷入自我迷失与困惑之中,这便为各类宗教的宣扬提供了机会。
上海市作为国内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各类设施的建设还是经济水平排名都较为靠前,同时上海地区中老年群体的数量也较为庞大,然而由于人们并未过于重视中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大部分中老年人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家庭成员与中老年人沟通较少,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引导与解决,中老年群体对目前的生活开始出现迷茫,且中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许多中老年人并不愿意主动接受并学习各类新事物,导致其思想理想信仰与价值观念开始紊乱,为了寻找自身的精神寄托,中老年人开始迷信各类宗教。
上海老年人生活方式概要
新媒体环境下上海与我国老年群体生活方式优化的前景研究——以上海城市老龄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为实证【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并被断言,21世纪的中国将是“银发中国”,上海更不例外。
这已经成为建构和谐社会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
上海的老龄化问题发展速度和程度均走在全国前列。
据首次在上海举行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披露的信息,2010年至2020年,上海将进入老龄化高速发展期,比全国整整提早十年。
因此,加快发展老龄事业,认真妥善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成为城市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同时,上海作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将在全国树立起典范作用影响到全国同类问题的解决。
在这个方面,上海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建树。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带来深刻变革和影响的时候,又给了我们又一种积极的启示:如果我们能把新媒体发展与老年群体生活优化巧妙地有机结合起来,会对妥善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更多积极有效的思路与方案。
但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新媒体由于与高新科技密切联系,多为中青年群体在行青睐,老年群体似乎不便利用及很少使用。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提:新媒体与“银发中国·上海”是否有缘?为此,我们实施了一次实证调查——上海城市老龄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10)。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10份,利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对象。
其中老年大学集中发放问卷310份,中心城区发放问卷50份,郊区社区发放问卷50份,男女比率1:1。
回收有效问卷41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调查对象,基本上覆盖静安、卢湾、徐汇、黄浦、虹口、长宁、普陀、宝山、浦东、闵行、南汇、青浦、松江、杨浦、闸北等上海各主要区。
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为1:1.,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
老年人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老年人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面临巨大压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老年人对晚年更好生活的渴望已逐渐从物质方面的提高转变为精神方面的提高。
目前,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老年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缺乏心理呵护,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他们有许多心理和健康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现阶段,公共财政投入的增加轻微改善了目前老年人精神保健不足的现状,但是单一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相对年轻人来说非常匮乏,老人只能进行相对简单的娱乐,例如下棋、打牌。
这些“简单”的活动对老年人来讲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锻炼。
因此,政府仍然需要增加对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领域的投资。
对老年人进行精神关爱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促进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与亲人的长久分离所导致的寂寞感和压抑感让他们的心态消沉,他们的心理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因此,老人不仅需要得到子女的呵护,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亦是必需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一、老年人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存在的问题(一)主体性的缺失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2014年,根据CLHLS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对于社区居家老人给予的精神慰藉服务,其需求量相对较大。
然而,调查发现,社区仅在老年人服务大厅提供医疗保险、生活津贴、就业、维权等服务,缺少有关精神关爱方面的服务。
这显示出主体性的缺失,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部分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提供专门的精神呵护,以此来排解自身存在的精神问题。
另外,虽然服务市场快速发展,但没有明显地为社会组织投入资源。
调查证实:社区目前缺少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援助的资金,也未针对所有社会组织开展激励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心理援助活动。
(二)活动错位,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在接受调查的119名独居老人中,有63人空巢,13人失去独立性,家庭照料资源不足的老人,是社会精神照料的主要保障群体。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一、引言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是为了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需求和满意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服务措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的目的、方法、评估指标和数据分析。
二、目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的目的是评估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活动、经济状况、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满意度和需求,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方法1. 问卷调查:采用结构化问卷,包括个人信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活动、经济状况、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问题。
问卷采用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和主观评价题,以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2. 实地观察:通过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居住条件、安全性和便利性等方面的情况。
3. 个别访谈:对于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如失能老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四、评估指标1. 身体健康: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患病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2. 心理健康:评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情绪状态、自尊心等方面的满意度。
3. 社交活动:评估老年人的社交圈子、社交频率、社交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4. 经济状况:评估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经济满意度、经济负担等方面的情况。
5. 居住环境:评估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的满意度。
6. 文化娱乐:评估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参与度、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五、数据分析1. 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数统计、比例统计、平均数计算等,以了解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情况。
2. 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各项评估指标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3. 比较分析:对不同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群体的老年人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六、结论通过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添加标题
老龄化速度加快,预计未来几年将 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农村地 区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地区
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经济状况:部分老年人经济状 况不佳,需要依靠子女或社会 福利
健康问题:老年人普遍存在健 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社交活动:老年人社交活动 较少,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
精神需求:老年人需要更多的 精神关怀和陪伴,如参加社区
善政策
第五章
国际经验与启示
国际上应对老龄化的经验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 障体系,包括养老 保险、医疗保险等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 会活动,提高他们 的生活质量
加强老年人的健康 管理,预防和治疗 老年疾病
推动老年人就业, 提高他们的经济收 入和自我价值感
国际经验对中国政策的启示
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医疗保健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幸福感 家庭支持:加强家庭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老年人的现 状问题及政策建 议
汇报人:
目 录
壹
贰
叁
肆
伍
中国老年人 的现状
中国老年人 面临的问题
政策建议
政策实施与 国际经验与
监督
启示
第一章
中国老年人的现 状
人口老龄化趋势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老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高龄、失 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包括社交、娱乐、学习等
现状: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相应的活动和设施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问题探析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问题探析作者:贾茜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2期[摘要]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比较低,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本文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缺失农村养老[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012-0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的提高,再加上政府、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农村老年人的物质供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却被忽视。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在2000年和2006年分别进行的两次全国性调查均显示,很多农村老年人常常觉得孤独,他们在家庭中无法得到应有的精神慰藉。
同时由于农村的文化事业和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比较落后,他们无法享受各种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
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低下,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虽然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部分家庭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但是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仍然很低,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一)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农村老年人的闲暇时间比较多,再加上农村的人际交往比较密切,因此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农村老年人的闲暇生活内容非常单调。
具体表现如下:(1)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非常单调,空闲时间基本上是以聊天为主,他们不像城市老人那样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可以消遣,有些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甚至都没有条件看电视,每天过着天黑就睡觉的日子。
(2)农村老年人参加活动不积极。
由于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低,对于层次比较高的活动,他们的参与率非常低,除了唱歌跳舞会有少部分人参加外,其他项目基本上没有人参加。
老年人心理护理现状调查论文的文献综述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三、本课题的发展趋势:
1.本课题的研究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和细致化。
2.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注重联系实际, 这也使得本课题的操作性越来越强。
四、存在问题:
分析文献后可看出我国的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较为狭窄, 涉及城市老人较多, 农村老人较少;针对低龄老人较多, 高龄老人较少;对文化水平高, 生活质量好的老人关注较多, 对文化水平低, 生活质量差的老人关注较少。
我国的研究内容与国外的大致相同,较为特殊的是对离退休和空巢老人的相关研究。如李德明等研究表明,孤独是“空巢综合征”最严重的负性情绪之一,独居老人则是空巢老人中最为孤独的一部分老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与诸多因素有关,他们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满意度、生活和文体活动满意度对其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薛与邦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关系不大,而与经济收入水平有关,即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所获得的客观社会支持比收入低的老年人高。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年人大多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与子女关系比较融洽,精神状态也较好。傅素芬等研究发现,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婚姻状况也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退休老人的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其自信心的因素,年龄越老,自信心越低。
[2]陆凤,罗杰,刘润兵.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 2009(35): 133
[3]姚景鹏.老年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15-21.
[4]张红静,马颖竹.老年大学学员心理状况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3): 172-4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作者:张雪立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第12期[摘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退休人员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针对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如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当代高校退休教师的幸福感。
[关键词] 高校;离退休人员;幸福感;精神文化生活[中图分类号]; TS976.34;;;;;;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156-02“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仍将加快,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7.8%左右。
高校退休人员也进入高峰期,我校近几年退休人员逐年增长,现在离退休人员总数已经超过在职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我们要针对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工作,不断提升离退休人员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现在的离退休人员,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他们主要面临精神文化生活的空虚。
一般人员在离退休以后,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和精神上的不适应期,若不进行调整和转化,有的不适应期可达数年甚至终身,严重影响离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也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据调查分析,离退休后教职工在心理和精神上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空虚感、失落感和沧桑感。
1.空虚感。
从上班在岗时的按部就班、繁忙紧张一下子变得空闲松弛,从每天面对许许多多熟悉面孔一下子就成了空空荡荡,整天无所事事,形单影只,空虚感突从天降、充满心头。
2.失落感。
从上班时事业有成,风风光光,甚至是“呼风唤雨”,退休后好像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落差太大,心中顿生失落感。
3.沧桑感。
心里感觉退休前受人尊敬,“说话有人听,走路有人跟”。
退休后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客走茶凉,感觉世态炎凉,郁闷至极,沧桑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