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是作者郁达夫先生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课文中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以及对故土的留恋。学生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能够提升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感受情景交融的语言魅力。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特点,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泛读和初读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明确的点拨和指导、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文章内容,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提升散文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研读感受孤独秋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秋特点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把感受文章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设置为我的教学重点。

难点:把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源于自身的缘由设为我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⑴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

1、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后反复诵读)。

2、阅读学习法(阅读步骤:通读、精读、品读、研读)。

3、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发表个人观点。

六、说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有诱惑力,因此在导入环节我会采用诗句的方法向同学们进行导入、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诗句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环节我会首先引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行解决自己难以理解的省字词;其次再一次地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预习的内容找名同学来分享课前搜集的作者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形成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最后通过刚才的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和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特点是什么?

教师明确:“秋”:指秋景。“故都”指北平也就是北京。

“故都的秋”:中“故”说明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作者怀念、眷恋等感情。

明确本文作者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江南秋景进行对比。书写板书:清、静、悲凉。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散文神散形不散的特点,为深入研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研读课文:特级语文教师于一曾经说过:课堂不仅是教师的展示场所,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因此在深入研读部分我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故都的秋以及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概括出作者用以描绘“故都的秋”的画面。

2.思考作者在对不同画面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首先教师明确5幅画面:第3段秋景;第4段秋槐; 第5段秋蝉;第6—9段秋雨; 第10段秋果。(书写板书:秋景、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其次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以秋院为例,让学生回归文本,找到作者认为牵牛花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者内心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的底色都是由青、白、蓝、灰等冷色构成,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这些描写能够将自然界中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中的主观色彩相统一相融合。

最后以语文兴趣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一下作者为何如此眷恋古都的秋,为什么秋阳

下的巍巍宫殿也没有欢乐和生机的图景?而是一幅清冷、幽静、伤感的画面呢?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倾听各小组的讨论过程,及时对各小组的讨论思路和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各小组分别阐述他们的讨论成果。

我预设学生形成以下的答案,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运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因为作者身世浮沉,身世飘零,在求学和归国之后都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他不可能会看到欢乐和充满生机的图景,也不可能出现热闹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能够看出作者内心是冷清幽静悲凉的。(书写板书,冷清、幽静、悲凉。)

教师再一次明确,这篇文章主要用到的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这里面作者的主要感情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故都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法对于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回顾再一次的和学生明确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来源什么。“清、静、悲凉”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五)、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教育学的交汇点,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会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部位,给他们布置了如下的课后作业: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六)、说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