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国文明史》读书报告这次读的《中国文明史》是由外国学者编写的,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一本完全由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历史,以前仅仅是接触到很少。中国学生了解中国的文明史恐怕更多的的是看中国古籍,毕竟古籍涉猎广泛,足以从中较为完整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
该书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五个部分,着重于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了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明的发展与经济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想谈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改革。本书对经济的论述涉及汉新宋元明清,有详有略。在本书中,作者是这样写的,汉朝的创建者为保障税收来源就要保持大量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此,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将土地从士商大族手中收回分配给贫民,但是这些土地大都荒芜不毛;二是提高农业技术;三是提供补助;四是垄断铁器制造以降低农具价格,但是这些措施都以失败告终。结果不仅没有使得农民免于负债,反而加快了贫富分化的速度。桑弘羊是提倡盐铁专卖的代表官员,关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在本书中并未提到,他强调工商富国,主张发展以国营工商业为主体的命令型计划经济,把最能够产生利润的工商业收归国家经营。但事实上,当国家直接进入产业经济阶段后,国家资本集团与民营资本集团构成竞争,而后者自然就遭到打压。在汉朝的经济发展史上不得不提的是汉武帝的变法,他推行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具体有下列措施:采产销全面管制、均输、平准等。通过这些措施政府收入的增加并非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既有社会财富在政府和民间的重新分配。
在寿命仅为15年的新政权中,它的掌权者王莽也在试图努力解决农民的困境和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他全国实行井田制、试图限制大量占有土地、禁止私属、重新确立盐铁专卖政策、实施“五均”政策。由于大地主的强烈反抗,王莽政策毫无意外地以失败告终。
在唐朝时期,中国成为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楷模和文化中心,本书论述了唐朝的佛道、诗歌等文化,在此我要补充唐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空前繁荣,长安城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出现扬一益二,其他城市工商业也繁荣发展。具有争议的是专营政策,是下放民营还是收归国有,这种争议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仍旧存在。尽管唐朝经济繁荣,民间资本也较快增长,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并不存在积累放大的社会机制,这是在当时社会环境国家政策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的选择。
说起中国经济改革史,王安石变法是不能够不提的。王安石可以说是以为雷厉风行耿直强硬的改革家,列宁对他有这样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其名声可见一斑,其实还有后半句话“实行土地国有未成”,一定程度也反映出了变法的失败之处。“在经济史甚至国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个转折点,变法前中国自信开放,变法后中国谨小慎微,闭关锁国。”究竟是怎样的变法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评价?本书写了几项变法措施,包括均输法、免行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保甲法。变法的初衷是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富豪缩小贫富差距,但是变法之后,农民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触动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最终王安石被罢黜,他死后新法逐渐被废除。王安石对于腐败的官僚体制也敢于动刀改革,他减少官员的数量,增加其薪水,并对他们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督。此外,还将其中最有能力者提拔进入正式的官僚机构中。本书作者认为,
王安石和其前人相比,则在创立新法方面走得太远了,太急功近利,太激进。这些都无可非议,但是我认为他的强势他的气魄或许正是许多改革者所需要的,要向世人显示出改革决心的坚定不动摇。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改革都是历史潮流里的一支重要分流,穷则变,变则通。
关于明朝的经济发展史,本书提到了两个人,清官海瑞和内阁首辅张居正。他们都针对税收制度做出了改革。海瑞重新丈量了土地,以便在征税是更加公平,同时严厉惩处贪污腐败现象。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将“一条鞭法”推广至全国,以这项税收制度彻底代替唐以来实行的“两税法”,这项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之中存在不完善的方面,但总体来讲,这项税收制度使得将以前的各种税收折合成一项单一的税款。明朝被学者们称为“第二次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地区间商业贸易不断发展、种植规模不断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手工业方面的技术革新、雇佣关系的出现等。
时光流转至清朝,在这一时期欧洲正处于“大分流”时期,持续稳定的工业发展状况尚未出现,但到公元1800年的时候,清朝却达到了其全盛时期,甚至没有一个人能够想象这竟然将会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在农业方面,农业产量的增加和商业化的发展齐头并进,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同时,手工业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闻名世界的制瓷业,酿酒业、造纸业、矿冶业、金属加工业等部门都非常兴盛。此外,中国还引领着世界丝织品和羊毛纺织品的生产,中国海运活动不仅在沿海地区也在国外的海运业独占鳌头。康乾盛世到落日的余晖,这期间清朝经历了怎样的经济变革?到后期统治者寻求稳定,从四大制度的变化便可看出来,军机处的设立皇权的进一步集中,禁锢思想限制思想自由、强化神圣化的科举制社会精英成了“精神上的侏儒”、强有力地管制宏观经济遏制外贸对内男耕
女织。除了内部的的稳定,还要防止外人进来破坏,因此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技术革新构成了工业化进程的核心,然而在明清时期,虽有技术革新,但总体上缺少推动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激励机制。下面以棉纺织业革新为例,在英国由棉纺织业为开端的工业革命席卷整个国家,是英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然而,在中国棉纺织业的革新并未引发社会组织的革命,由于家庭纺织的零劳动和零时间成本,使得规模化的手工业工场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历代经济变革的基本的衍变逻辑: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即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史”经济学家吴晓波如是说,历史证明也是如此,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变革的浅析,再了解文明的发展也就能做到了然于胸了,对我们现在寻求经济的发展方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