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华人_中菲文化交流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82011年五月刊摘 要:中菲历史关系悠久,华人在菲律宾非常普遍。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人与当地菲律宾人民不断融合,呈现出了一种现代中有传统的生活状态。本文通过研究新老两代菲律宾华人之间的差距,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更加深入了解菲律宾文化。
关键词:中菲关系 华人 交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菲律宾华人人数约110万人,福建籍占85%以上。其中以福建晋江、惠安和厦门占多数。其次是广东籍,约占10%,其余地方约占5%。菲律宾华人主要集中在吕宋岛,占了70% ,其中以首都马尼拉最为集中,约有20万人。维萨亚地区约占20%,棉兰老岛约10%。宿务也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地方,约有4万华人。战后,尤其是进人70年代末期以
来,菲律宾华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
个变化,就是华人社会逐渐融于当地主流社会,用另一句话来说,就是被当地民族同化。目前,菲律宾华人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华人社会,而是一个虽然仍然保留了一些华人的特征,但在很大程度已经融合进当地民族的一个复合的社会。在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华人和同化中的菲律宾华人之间的异
同,也就可以得出中国与菲律宾文化的异同。了解菲律宾华人的文化有助于中国与菲律宾的交流。
(一)新老两代人之间的差距
目前,战后在菲律宾出生和长大的华人已经在菲律宾华人社会占主导地位。与第一代移民相比,这些移民的后裔有他们
自己的特殊经历,是两个文化冲撞的产物。由于成长环境迥然相异,新老两代华人之间的政治认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别。而正是这些代沟体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同菲律宾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第一,在政治认同方面,大部分中青年都认同菲律宾,把菲律宾看作是他们的祖国,并且愿意效忠它,为它服务。中国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遥远、非常陌生的国度,只是父辈们生活过的地方,而不再是他们的祖国。老一辈对中国的感情仍然较深,与它保持各种联系,有些甚至至死都不愿意加入菲律宾国籍而保留中国的国籍。;第二,在宗教信仰方面,大部分中青年都信仰罗马天主教,因为罗马天主教为菲律宾国教,只有一小部分老一代的华人仍然信仰佛教、道教或其它中国的传统宗教;第三,在职业方面,老一代华人多从事传统的职业,主要是商业,而中青年均在菲律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比较愿意从事各种专业工作;第四,在生活方式方面,老一代华人与中青年华人之间存在更大的差异。老一代华人吃饭喜用筷子,喜欢中国式的饮食习惯,而中青年则喜欢西方的饮食习惯,喜用刀叉,喜喝咖啡;老年华人妇女喜穿中国式的旗袍和中国服装,而中青年则喜欢穿西装;等等。(二)家庭菲律宾华人家庭千差万别。曾经有一位叫罗伯特・O・迪曼的学者对70年代的菲律宾华人家庭进行过研究,他把当时的菲律宾华人家庭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华人家庭,另一类是华菲混血家庭。纯粹的华人家庭一般都居住在马尼拉,或其他省的省会城市或主要的城镇。华人家庭在附近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亲戚,他们经常来往。在家中,家庭成员们一般都会讲方言,互相以方言进行沟通,以讲闽南话居多。菲律宾华人因为长期生活在菲律宾,他们讲的方言中也有许多从菲律宾本地语言或
英语中拿过来的借词。华人家庭一般很少讲华语(即普通话),家庭成员也很少用它来作为家庭用语,这主要是由于很多老一辈的华人都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华文教育。菲律宾年轻人都喜欢看电影,华人青年也不例外。老一辈华人喜欢看华文报纸,而绝大多数中青年华人则喜欢看英文报纸。而这主要是有语言的差异而导致的。
(三)风俗习惯 家具、家庭用具和食品。在这方面,唐人街以外的华人家庭与菲律宾人家庭已没有什么差别,越来越多的家庭宁愿使用刀叉和汤匙而不使用筷子。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喜欢菲律宾食品。菲律宾人也喜欢使用中国的瓷器,他们有时候也喜欢在中国餐馆用餐。
礼仪。有客人到华人家庭作客,一般不再沿用中国式的那些繁琐的礼仪,而是简单地握握手。华人姑娘迎接她的菲律宾
教母,将完全采用菲律宾方式,即轻轻地吻一下对方的手。华人出席菲律宾人的筵席和节庆活动,主人也不会忘记用中国的茶来招待客人。
结论:菲律宾是东盟国家中最早与我国签订文化协议的国家。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密切的文化关系,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官方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人员交流频繁。在这些交往中,
菲律宾华人各界热心于中华文明的保持和传播,为菲律宾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了诸多的条件和渠道。“菲一华”身份使华人不但成为中菲友好关系的催化因素,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考书目:1.《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间题),陈烈甫,台北正中书局出版,1970年第二版。2.《菲律宾华人的政治融合》,杰勒德・麦克贝勒,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南亚及东南亚研究中心,1973年。3.(融合和认同:二次大战前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社会变化》,德里西塔・昂・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南洋问题研究)1989年第3期。4.施振民:《华人移民》196页。5.沙莲香等编译《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及评析》上册,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作者简介:张莉,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李航(1986- ),女,汉族,河北省涿州市人,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菲律宾华人
——中菲文化交流的桥梁张莉 李航(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