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跨学科合作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大地构造学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 的合作研究,共同解决复杂的地质问题。
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在更广泛的领 域得到应用,例如环境地质、灾害防治、 矿产资源勘探等。
强化实践应用
培养跨学科人才
未来大地构造学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将 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地质工作中,提高 地质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对地表土壤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测 量,了解地下矿体和地质构造的信息 。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通过对岩石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测量, 推断地壳运动和成矿作用的过程。
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图像解译和分析,了 解地质构造、地貌、植被等特征。
机载遥感
利用飞机搭载的传感器获取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通过对影像的分析和处理, 提取地质构造和地表覆盖等信息。
滑坡、泥石流防治
根据大地构造学说揭示的山体稳定性 规律,可以评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与治理
土地退化防治
依据大地构造学说,可以分析土地退化的成因,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
生态修复
大地构造学说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指导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 持续发展。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基于大量的地质观测和实验研究,它 能够很好地解释地震、火山、地貌等多种地质现象的形成 机制。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槽-地台学说
01
地球系统的多圈层构造

地球系统的多圈层构造摘要: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1)将大地构造研究从地壳和岩石圈构造扩展到整个地球系统的多圈构造。
(2)由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驱动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的多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系统中天体运动的共同作用是各种地质作用的驱动力。
(3)大陆-海洋转换理论:大陆和海洋是两个对立而统一的地质单元,可以相互转化;大陆和海洋都不会永远存在;不存在大陆增生或海洋消亡的单向发展;简单的单向大陆加积理论被认为是无效的。
(4)大陆地壳和地幔具有多层的特点,不同的层容易沿着它们之间的界面滑动,但需要证实大陆是作为一个整体运动的,甚至是自由漂移的。
(5)循环进化理论:地球构造的发展不是一种匀速变化,而是一种螺旋式向前演化,其特征是非匀速、非线性、渐变和突变相结合;摘要不同的地球演化阶段(构造旋回)具有不同的全球构造格局和特征,不能将同一种构造模式应用于不同的构造旋回或演化阶段。
(6)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具有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一种构造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世界不同地区。
(7)大陆地壳的多旋回演化:大陆地壳是由多环构造和岩浆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横向或垂直吸积。
(8)深大断裂的作用:深断裂带切割通常通过不同层的地壳和地幔构造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现在的大洋中脊断层、转换断层区和贝尼奥夫带概述全球构造格局。
不同的构造周期和地球的进化阶段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深层断层系统,控制全球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在不同构造周期和阶段。
以Jason(太平洋)和Tuzo (非洲)两个地幔超地幔柱为起点,研究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大变革、大重组过程中壳幔组成与结构的演化过程,是对地球系统多圈构造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论证。
关键词:深断裂、全球动力学、旋回演化理论、多圈层构造、陆海转换理论、地球系统科学1 引言19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地构造理论:地槽-地台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
地槽-地台理论提出于19世纪中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标志着地质学家对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理论研究的开始。
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繁荣与创新

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繁荣与创新摘要: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使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以大陆地质、构造地质学、地球动力学为中心的中国大地构造学由此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回顾和分析中国大地构造学中的学术繁荣与创新时令后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大地构造学说;繁荣与创新一、大地构造学说简介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中国大地构造学说的形成(一)区域地质研究时期中国近代地质学始于19世纪中期国外一些地质学家的研究工作。
最初是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2年到庐山进行地质考察的。
同时,国内专家丁文江和李四光也首先开展了区域地质研究。
20世纪初,中国学者丁文江、章鸿钊和翁文灏开创了中国人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并提出“燕山运动”的概念。
1930年,李四光到庐山进行区域地质调查。
他在西方学者有关庐山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并由此创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
这些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庐山及其人类环境变迁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深远影响。
(二)中国大地构造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中国大地构造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不少中国大地构造学家看到了中国大地构造独有的特性,强调中国地质特殊性的大地构造学说大批涌现:黄汲清提出的构造运动多旋回的概念,李四光一步发展的地质力学,张伯声的波浪镶嵌构造、陈国达的低洼学说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1、多旋回构造运动说黄汲清1945年发表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专著,首次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
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学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海底扩张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作用,海底扩张不断发生,形成了新的海底地壳。
证据支持
海底扩张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海底地质地貌、磁场分布和地壳年龄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海底扩张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形成了广阔的海底地 壳和洋中脊等地质构造。
界。
1990年代至今,科学家们不 断深入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发 现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
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理论的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为研究地球的构造和演化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有助于预测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人类防范自然灾害提供 了科学依据。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人类探索外星球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研究其他行星的构造和 演化提供了借鉴。
大陆板块的俯冲与碰撞
大陆板块俯冲
当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可能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这种俯冲现象会导致地震 、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证据支持
大陆板块俯冲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地质地貌、地震波和地热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大陆板块俯 冲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形成了许多山脉、岛弧和深海沟等地质构造。同时,大陆板块俯 冲也是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04
CHAPTER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地球科学研究
1 2 3
板块运动机制
板块构造理论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板块运动的 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 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古地理重建
通过板块构造理论,可以推断古代的地理环境, 了解地壳变动和地貌演化过程,为古地理研究提 供重要依据。
浅谈大地构造发展史及主要学术观点

浅谈大地构造发展史及主要学术观点发表时间:2017-12-13T11:03:29.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作者:周琪[导读] 摘要:作为地质学的分枝,大地构造学自19世纪成立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多学派共存、新理论不断出现的格局。
通过回顾大地构造学的发展简史,探讨分析主流学术观点,分析各自成因机制,最终一种解释大地构造格局的板块地幔流运动机制观点。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作为地质学的分枝,大地构造学自19世纪成立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多学派共存、新理论不断出现的格局。
通过回顾大地构造学的发展简史,探讨分析主流学术观点,分析各自成因机制,最终一种解释大地构造格局的板块地幔流运动机制观点。
关键词:大地构造史;大地构造学派及观点;全球构造格局1前言大地构造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1世纪的初期,大地构造学才逐渐从地质学中分出,发展为一门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1]。
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是大地构造学涌现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像奥地利地质学家的修斯、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英国地球物理学家霍姆斯,经过一代又一代地质学家的不懈努力[2],提出了槽台说、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一些类解释大地构造的学说。
虽然大地构造学是从地质学分化出来的,但是它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还是与地质学有明显的区别。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种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等诸多方面的特征[3]。
因此我们需要用大地构造学区域性、历史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来审视相关问题。
大地构造学理论是地球科学中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支柱,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地质科学发展历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大地构造学科发展历程任何理论体系都不是瞬间突然完成的,大地构造学也是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摸索,才逐渐形成现在的科学体系。
大地构造学说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 • • • • • • • 一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一)概述 1912年魏格纳(A.wegener)注意到大陆几何形态的相拼。认为: 在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中生代 开始分裂。 南美和非洲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分离,更新世时大西洋完成张 裂,格陵兰和挪威在150万年前才分离; 在印度洋方面,最先分离出澳洲,原来是长形的印度与马尔加什 分开 向东北漂移与亚洲大陆挤压形成喜山; 当运动着的大陆前缘遭到大洋底的抵抗时,便被挤压褶皱成山, 如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 格陵兰和南美洲的尖细末端,亚洲以东的岛弧,实际上是一些被 遗留在运动着的岛弧中的落伍者。
• 沉降带:长期下降最活动的地带。又称台褶带。 • (三) 地台的特征 • 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下降开始有.铁、铝质岩建造,可燃有机岩建 造,继续下降有石灰岩建造,可形成丰富的沉积矿产。 •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都微弱。
• 四. 槽台学说存在的问题
• 机制不清,为什么这个地方形成地槽,那个地方形成地台? • 固定论的观点 仅以陆壳为研究重点,无法说明全球构造的演化 对地槽区只知其终不知其始,对地台区只知其始未知其终。 与我国实际不太符合。中国地台是一个准地台。
• • • • • • • •
从地槽下降到上升形成褶皱带,称一个构造旋回,需几千到1亿年。 (二)地槽区特征 巨厚的沉积建造:下降初期有下部陆屑建造、海底火山岩建造。 继续下降有石灰岩建造;回返初期有复理石建造,后期有磨拉石建造。 强烈的构造变动:线形褶皱和逆断层,大规模的碾掩构造。 频繁的岩浆活动:中基性——中酸性——酸性。 显著的变质作用: 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 4.海底热流值由海岭向外递减,由1.82微卡/平方厘米秒, 到大洋盆地的1.28微卡/平方厘米秒,再到海沟处的0.99微 卡/平方厘米秒。 • 三.板块构造说 plate tectonics tueory • 板块构造是海底扩张的引伸,认为地球表面可分为若干大 的岩石圈‘碎块’看上去象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板子,称为 板块。板块之间进行着相互运动,板块被认为是刚硬的, 其基底是坚硬的岩石圈与柔软的软流圈之间的分界面。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但各板块的结合处相对活动。
自1-3大地构造学说 第七节 大地构造学说

(二)海底扩张说
2 、海底扩张说的论证
①洋中脊与热异常; ②盖奥特(Guyot )的成因; ③洋脊磁异常条带的分布;
④洋底岩石和沉积物的年代; ⑤震中的空间分布形式。
(三) 板块构造学说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2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
①扩张型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 ,在大陆上为
裂谷带; 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 相背分离运动 ,地幔物质裂谷上涌 , 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 新洋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古地磁学研究成果
①在同一大陆中 ,不同地质年代的磁极位置 不同 ,其连线呈一平滑曲线 ,称为古地磁极 游移轨迹;
②在不同大陆中 , 同一年代的岩石磁极位置 也不同 , 即每一块大陆都有一条地磁极游移 轨迹 , 并最终都交汇于现今的磁极位置;
③结论: 由于地磁极不可能远离地球的转轴 (或地理极) 作大范围的迁移 ,上述① 、② 测定的结果只能说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 。
阿尔卑斯山
山弧 -地缝合线系 山弧 -地缝合线系4
阿尔卑斯山长1200km ,主峰勃朗峰4807m。
平错型板块边界
转 换 断 层
圣
安
德 烈
三藩市 烈斯断层
斯
断●
层
●
洛杉矶
球六大板块 扩张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
②
⑤
②
④③
③
①
⑤
⑥
⑥
固定的 “ 热点 ”
南极
侏罗纪
印度 澳洲
北美 南美
白垩纪
亚欧
非洲 南极
印度 澳洲
现在
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
非洲
南美
古生物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形变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是地质学中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关于大地构造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研究地壳的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及其它们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学科。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力学派创建人李四光院士在1956年曾把构造的研究概括为两个方面:建造和改造。
建造代表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改造代表形变,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大地构造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也是传统的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样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形成机制及其相互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形变构造、历史演化、地壳运动及其力源等,可以说,它与构造地质学相辅相承。
从大地构造运动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震荡的、波动的、褶皱的,因而说:大地构造学还着重于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形变、特征等的研究,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来研究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
总的来说,大地构造学是一门具有时空尺度大、多层次、多种类、多类型特点的学科,是地质科学中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又具探索性的学科,最早多以学说、假说出现,并酝育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被一些地质学家称之为地球科学中的哲学。
由于基础学科成就的渗透,它是一门更为广阔、研究地球深部和内生过程的科学,是技术方法与地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融为一体的科学,历史上被命名为“地球学”Geonomy)从近期大陆地质研究中,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进一步认识到:1、大陆地表没有一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它是一个非均一成分的,结构上不对称的,由具有复杂的构造和热化过程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2)在超板块的构造认识中,其流变作用和造山作用突出;3)结合当代地震构造研究,其成果将对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七讲大地构造简介

图9-6 北海道-千岛群岛 贝尼奥夫带上震源深度分布剖面图
2、膨胀说 17世纪英国学者培根最早提出,与收
缩说相对立。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学者,如
曼托瓦尼、希克森等用地球膨胀说来 解释大西洋两岸形状的相似性和非洲 裂谷系等。
缺点--不能解释地球表层的众多大规
模挤压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
❖ 19世纪中后叶,美国霍尔、丹纳,奥地利休 斯相继提出地槽、地台概念,从而建立地槽- 地台学说。 ❖ 地槽:地壳上的强烈活动带,分布于大陆边 缘、大陆内部或大陆间,一般呈长条形。 ❖ 地槽发展的两个阶段:早期大幅度沉降并 形成巨厚沉积层;晚期褶皱回返形成山系,伴 随强烈岩浆和变质作用。
6、海底扩张学说
6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赫斯( Hess,1962)和迪茨(Dietz,1961)首先提出 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认为,大洋中脊顶部 乃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上升的地幔物 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 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随着热地幔物质源 源不断地上升并形成新的洋底,先成的老洋 底不停地向大洋两缘扩张推移,洋底移动扩 展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几个厘米。
(三)转换断层的发现
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长度可达 数千公里,断层两侧洋脊被明显错断,错距可达 数百至千余公里。断裂带多已成为很深的沟槽, 在海底地貌图上十分清楚。这种巨大规模的横向 断层早在50年代即已发现,曾被认为是一般的平 移断层,并用以证明地壳中存在巨大规模的水平 运动。但其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加拿大学者威 尔逊(Wilson,1965)指出,这种横断中脊的断 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两 侧的海底扩张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称为转换断 层(transform fault)。
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莫杰;郭玉贵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1994(14)3
【摘要】本文概述了近200年来大地构造理论建立与发展历史。
当今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现状,各种学派的理论观点,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在地学革命中对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影响,随之产生的地体构造和新的全球构造观。
尽管板块构造理论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有关大陆构造、全球构造、造山作用和运动机制等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完满的解决。
7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的一系列重大调查研究计划,使地球科学朝着“广、精、深”方向发展,这将有力地推动包括大地构造理论在内的新的地球科学革命。
【总页数】8页(P105-112)
【关键词】大地构造;发展趋势;发展历史
【作者】莫杰;郭玉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1
【相关文献】
1.经济社会发展测度评价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沿 [J], 课题组
2.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发展历史的回顾及展望 [J], 高距
3.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进程及现状 [J], 张篷;蒋校
4.湖北省大地构造动定转化历史及大地构造分区 [J], 蒋镇亚
5.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一门新的综合性大地构造学理论 [J], 毕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地构造学说

第十章大地构造学说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称为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现代和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板块构造说、地槽—地台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说、地质力学。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
1859年美国的霍尔在对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研究中,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
1873年丹纳把这种拗陷地带叫做地向斜(又译为地槽)。
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地区。
1900年法国E·奥格在他的《地槽和大陆块》一书中,才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槽台论认为,地槽是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
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
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
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
一、地槽区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举例: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横贯欧亚大陆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两大阶段:第一,下降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上升运动;第二,以上升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主要是接受沉积,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2.上升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
【推荐下载】浅谈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进程及现状

浅谈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进程及现状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浅谈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进程及现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广泛开展了矿产及区域地质研究,把地质科学推向更高的阶段,并诞生了一门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大地构造学。
在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史中,曾出现过许多学说,如收缩说、重力均衡说、对流说、脉动说、膨胀说、重力分异说、放射性旋回说、振荡说、放射性热融化说等,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大地构造学理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大地构造理论有不少待完善的地方,尚需不断地探索研究;由大地构造学在地质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每一次新的大地构造学理论的提出,常标志着地质学进入一个更高水平阶段;甚至,板块构造学的提出被誉为地质学中一次伟大的革命。
大地构造学研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等能源和矿产的勘探都需要大地构造学理论的指导,火山、地震、陷落、崩塌等对人类威胁极极大地自然灾害,是地球运动无法避免的表现形式,只有运用大地构造理论探明地球的内部结构才能掌握其规律做到有效预报。
大地构造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以前的零星、分散的大陆地质调查,并在19世纪末形成“槽台理论”,称为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传统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以李四光为代表的地质力学理论,称为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过度阶段;20世纪初提出“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
20世纪后半叶进行的板块理论完善和对地球深部动力系统的探索。
1槽台学说1885年,E.修斯提出了地台的概念。
后来前苏联学者将地层厚度小而产状平缓,地壳运动以整体上升下降为主的地区命名为地台。
1900年,法国E.奥格在其著作《地槽和大陆块》中,明确地把地槽和地台统一起来,作为地壳上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

地洼构造说,又称活化区学说或活化构造学说,陈国达1956年提出。
主要内容包括:①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第三构造类型,活化区即地洼区)②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③过去是顺地槽找固矿,现地洼阶段是一重要成矿阶段;④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试图用以解释地壳发展过程中的动“定”转化更替、递迭上升前进,以及岩石圈块体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构造定向性的根本原因和力学形成机制。
(一)波浪镶嵌学说的发展1、萌芽阶段《中条山的前寒武系及其大地构造发展》(1958)----“翘倾地块”、“波状运动”、“波状震荡”。
《从陕西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提出一种有关大地构造发展的看法》(1959)----“天平式摆动”2、形成阶段《镶嵌的地壳》(1962)----提出了几个重要问题:(A)划分了条条和块块;(B)时间、空间近等间距性;(C)镶嵌构造的多级性;(D)一边翘一边倾的普遍特征;(E)地块多呈三角形或多边形;(E)丁字形和十字形交叉(网结和构造节)。
3、成熟阶段(A)波浪运动三种表现方式:蚕行波、蛇行波、蠕行波;(B)地球新四面体理论和全球四大波系的提出;4、完善发展阶段(A)地球驻波运动;(B)地幔波浪;(C)对磁极倒转的新解释;出现过“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三个大的流派镶嵌构造的多级性近等间距性蚕行波蛇行波蠕行(疏密)波以”几何+力学”研究为主的派系对比力学模型动力模型地质力学说悬臂梁模型自转断块学说断层力学模型自转+热力+重力波浪镶嵌说广义梁(板)模型(自转+重力)波系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人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
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槽台学说经典的比较大地构造学研究将大陆地壳划分为两种基本构造单元:地壳上强烈的活动地区----地槽区;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区.威尔逊旋回总结(1)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经历六个阶段,太平洋的未来---关闭消亡。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说.

拉张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板块边界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坦
东非大裂谷
噶 尼
( 6500km )中段
喀
湖
挤压型边界
(1)受到挤压而破碎,以至熔融,刺激深部岩浆涌出,带来 火山活动;
(2)被挤压的岩层,也会张裂和隆起,发生断层作用及褶曲 作用;能量通过火山和地震等活动爆发;
(3)俯冲到软流圈,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
板块俯冲与沟-弧-盆体系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与剪切型板块边界
洋中脊全长超过65000千米
海洋演化,海洋从开始形成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 线。这一过程被称为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
太平洋板块 南北美洲板块 欧亚板块(含波斯板块) 非洲板块(含索马里板块) 澳印板块 南极州板块
板块的划分
(三)板块边界—— 各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边线
拉张型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个互相分离的板块之
间的边界。
挤压型边界(辐聚型板块边界或汇聚型板块边界):互
相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相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多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板块构造与岩石类型
(六)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
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根据热流值的分布和热点的存在等现象,地幔对流有可能存在,
但缺乏直接证据。至于如何对流,就更不清楚。 2、错断洋脊的巨大断裂的成因? 洋脊的错断是如何产生? 3、洋底出现含煤沉积的原因? 根据深海钻探资料,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底部都有白垩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史

质和热量向上带到软流罔,在那里像蘑菇云一样向四面八方 横向扩散,从而驱动板块移动。地幔柱有时冲破岩石圈,向上 拱起形成巨大的穹窿,并具有相当高的热流值。地幔柱中熔融
的岩浆喷出地表就形成火山。这些热流值高的隆起点和火山,
称为热点,或者说热点就是地幔柱冲破岩石罔的地方。据统 计,目前全球发现的热点已达122处。热点相连,可以形成大 洋中脊。如冰岛正好位于大西洋中脊的一个热点上,那里喷出 的熔岩较多,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岛。这些形成于中脊附近 的活火山,随着海底扩张向两侧移动,形成对称分布的死火山 链,且沿此链越远,火山年龄越老。此等火山链被认为是地幔 柱或热点随海底扩张留下的痕迹。 后来,有人企图用重力作用代替对流来解释板块运动。 1975年,哈珀(Harper)认为,板块由洋脊向两侧滑动,是因板 块前缘冷却、加重、下沉引起的。这种设想的根据是,发生于海
铝层的前缘褶皱成山而硅镁层的边缘反倒没有褶皱而只凹陷为 海沟?如果大陆漂移是在中生代开始的,那么古生代以前的褶皱
山脉是怎样形成的?由于许多问题得不到答案,特别是受到固定
论者的坚决反对,到了30年代,此学说便逐渐消沉下去了。
二、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若干世纪以来,地质工作都是局限于大陆上。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为苏美等国家争夺战
部物质上升形成上升流,他把这种上升流称为地幔柱。据重力 值推测,地幔柱的直径可达几百千米,它把深部密度较大的物
此外,在古气候方面也找到充足的证据。在南方各大陆(南
美东南部,非洲南部,印度大半部,澳洲南部)二叠纪早期都有过
广泛的冰川活动(均有该时代的冰碛岩)。设想当时南方大陆还未 分裂,并位于极区附近,后来大陆漂移,出现当前这种情况。 四、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 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 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学 说假说的具体引申。 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英国剑桥大学的麦 肯齐、法国的勒皮顺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 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 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 论。到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 壳——岩石罔(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 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罔。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
2-3大地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①现在的大陆在2亿前年是联合在一起的,此 后才逐渐分开。 ②大陆移动的形式是硅铝质陆块在硅镁质洋块 上浮移。 ③漂移的动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其他 天体对地球表面的引力。
2.主要证据 ①魏格纳(A.Wegener)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是德国气象学家A.Wegener 于1912年提出来的。其主要证据是大西洋两岸 的陆地轮廓吻合性以及地层、构造、古生物、 古气候和冰川等其他现象的相似性、相关性和 连续性。 ②五十年代以后的新证据 • A.各大陆岩石的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磁极不重合当前学术界最有影响的 一个大地构造学说。
人6 米 裂 “而 大 大 道 是 形, , 谷 东神 无 陆 巨 世 象气 谷 宽 非奇 朋 的 大 界 地势 壁 约 大的 的 赤 的 大 将宏 如 几 峡感 “ 道 伤 陆 其伟 刀 十 谷觉 刀 上 疤 上 称, 削 至 ”, 痕 空 。 最 为景 斧 2 或这 ” 时 当 大 “色 劈 0 “就 呈 , 乘 的 地壮 一 0 东是 现 从 飞 断 球观 般 公 非著 在 机 机 裂 表, , 里 大名 眼 窗 越 带 皮是 长 , 地的 前 向 过 , 上世 度 深 沟“ , 下 浩 从 的界 相 达 ”东 顿 俯 翰 卫 一上 当 1 。非 时 视 的 星 条最 于 0 大 让 , 印 照 大大 地 0 裂 人 地 度 片 伤的 球 0 谷 产 面 洋 上 痕裂 周 至 ” 生 上 , 看 ”谷 长 2 , 一 有 进 去 。带 的 0 亦 种 一 入 犹 ,10 称惊条东如 异硕非一 有/0
•
前边已经说过,海底扩张的速度为1-5cm/ 年,据此计算在1-2亿年中,海底扩张的速度 可达几千公里,整个洋底可以更换一次。所以 在大洋地壳中不可能发现1.9亿年以前的岩石。 以前的岩石那里了,俯冲到了地幔中又变地幔 物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洋底的年龄中央岭脊处 最年轻,向两侧逐渐变老,并呈对称分布。
浅述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

浅述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摘要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以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矿产资源的支持,而任何矿产资源的形成以及富集都与一定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大约在19世纪后半段,大地构造学才渐渐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迄今为止,人们依赖各种大地构造理论找出了丰富的资源。
回顾这两百多年中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从霍尔和丹纳的“槽台”学说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逐渐从“固定论”向“活动论”转变。
二战以后,海底扩张说、地幔柱构造说以及板块构造说相继被提出。
人们对于大地构造的深部地球动力来源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关键词大地构造;发展;矿产资源19世纪后期,霍尔、丹纳和修斯的“槽台”学说的提出使大地构造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也曾有很大影响。
在这之后的近100年里,“槽台”学说几乎统治者整个大地构造学领域。
二战之后,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一系列新的大地构造理论相继出现。
以下笔者将从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入手浅述整个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
19世纪,在欧美,“地槽地台”学说的建立标志着大地构造学真正地独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以后近一个世纪中“槽台”学说的学术思想在国际地质学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霍尔认为在大陆上那些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变形、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他称之为地槽。
与地槽相比,修斯将那些地层厚度小、岩层褶皱平缓、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外形、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地台。
槽台学说强调了地壳不同区域上沉积岩、岩浆岩以及变质岩的性质、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并以此将地壳划分为稳定的地台和活动的地槽。
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固定论,过分注意区域上的相对升降运动却忽视了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在几乎同一时期,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将此前零散的大陆水平运动思想加以发展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创建了大陆漂移学说。
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进程及现状

日益 繁 荣 。从 l 纪 中 叶 到 2 9世 0世 纪 中 叶 占统 治
1 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 究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任何 阶段 ,任何学说 ,都
离不开 中国特殊 的地 质条 件 。
211 槽 台学说 ..
槽 台学说认为 ,地壳可分为地槽 、地台两种构 造单元。地槽是活动区, 包括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
构造运动强烈 ,沉积不稳定型 ,内生矿产发育。地 台是地壳上稳定 区, 由地槽演变而来 , 沉积稳定型 , 外生矿产发育。地台底下有地槽阶段产物。 槽 台学说把大陆地质构造单元 的划分的一级单 元为地槽 和地 台。地槽进一步划分为优地槽( 包括 优地背斜和优地向斜 Ⅱ f冒地槽( 包括 冒地背斜和冒 地 向斜 ) 台进一步划分为地盾 、 ; 地 地轴 , 台背 陆 背斜 ) , 陆向斜 )台褶带和裂陷槽 。 台向 , 212 中国大地 构造 槽 台观 点 阶段 . . 这一 阶段 的时间为 1 1' 14 年 ,是 中国大 9 2- 9 5 - - 地构造理论的开创和奠基时期。以翁文灏为代表 。
地位的槽 台理论 ,为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积累
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从 2 世 纪 6 年代开始后的 0 0
6 年里 , 0 大陆漂移洋底扩张, 最终板块理论诞生 , 引起 了地球科学界的一场革命 ,成为迄今为止大地
构 造 学 的 主导 思 想 。2 纪 8 0世 0年代 末 ,岩 石 圈研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到海边 ( 海拔 l 0 0~ 0
2 0 , 括东 北平 原 , 北 平原 )水 下大 平原 ( 0 包 m 华 , 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
摘要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以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矿产资源的支持,而任何矿产资源的形成以及富集都与一定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大约在19世纪后半段,大地构造学才渐渐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迄今为止,人们依赖各种大地构造理论找出了丰富的资源。
回顾这两百多年中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从霍尔和丹纳的“槽台”学说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逐渐从“固定论”向“活动论”转变。
二战以后,海底扩张说、地幔柱构造说以及板块构造说相继被提出。
人们对于大地构造的深部地球动力来源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关键词大地构造;发展;矿产资源
中图分类号u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127-01
19世纪后期,霍尔、丹纳和修斯的“槽台”学说的提出使大地构造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也曾有很大影响。
在这之后的近100年里,“槽台”学说几乎统治者整个大地构造学领域。
二战之后,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一系列新的大地构造理论相继出现。
以下笔者将从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入手浅述整个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
19世纪,在欧美,“地槽地台”学说的建立标志着大地构造学真
正地独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以后近一个世纪中“槽台”学说的学术思想在国际地质学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霍尔认为在大陆上那些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变形、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他称之为地槽。
与地槽相比,修斯将那些地层厚度小、岩层褶皱平缓、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外形、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地台。
槽台学说强调了地壳不同区域上沉积岩、岩浆岩以及变质岩的性质、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并以此将地壳划分为稳定的地台和活动的地槽。
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固定论,过分注意区域上的相对升降运动却忽视了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在几乎同一时期,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将此前零散的大陆水平运动思想加以发展系统地论述
了大陆漂移问题,创建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认为自中生代开始,先前泛大陆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摩擦牵引力作用下逐渐破裂、分离,向赤道、向西漂移。
大西洋和印度洋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支持大陆漂移说最早的证据之一是大西洋两岸的地形轮廓可以拟合。
但是在当时,限于科研水平,许多证据难以获得,同时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受到质疑,经过计算,地球自转力和潮汐摩擦力并不足以提供大陆漂移的全部动力,这让大陆漂移学说的立论根基受到动摇。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对海洋逐步加以重视,针对洋底的探测和制图工作得以展开。
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根据这
些资料提出了许多大地构造理论。
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得以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此前全球海底洋中脊以及转换断层的发现。
赫斯认为:全球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地幔物质从这里涌出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不断推动大洋洋壳向两侧运动;老的洋壳在海沟处向下俯冲消减。
相比于洋壳的不断更新,陆壳相对稳定。
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犹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着,不存在俯冲消减。
就在海底扩张学说提出的同一时期,威尔逊、摩根、勒皮雄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被活动带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板块,这些岩石圈板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这些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地球上部在垂向上分为具有刚性的岩石圈和具有塑性的软流圈,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表面做相对运动,不同的板块之间存在相互运动,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与汇聚边界处俯冲消减是完全补偿的。
这些板块运动的最终驱动力来源于地幔中热对流。
在板块学说建立的初期,全球被划分为六大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也受到许多方面的质疑,尤其是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上的应用和验证上。
比如随着人们对地球深部圈层构造进一步认识,地质学家发现软流圈不具有全球性,这就很难解释这些缺失软流圈的区域大陆板块运动问题。
没有了得以漂浮的软流圈,板块将为何
还能运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板块构造理论的支持者。
随着地质学家对地球深部动力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地球深部的物质运动情况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之上,maruyama在1994年提出了地幔柱构造说,这是关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方式和全球动力学的假说。
地幔柱构造,是地幔中受几个大的、垂直的地幔柱流控制的动力学区域。
maruyama认为,南太平洋和非洲地区下部存在两个巨大的热地幔柱而在中亚和东亚地区下部的外核上部存在由大洋板块聚集、滞留并最终塌落到外核上形成的冷地幔柱。
地幔柱构造中并存的热地幔和冷地幔柱的运动是地球演化的各个历史阶段地幔物质的主要运动形式,导致前寒武纪超级大陆解体以及晚古生代泛大陆的聚合,它驱动着显生宙板块运动,引起地球各个圈层相互作用,特别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们利用目前的诸多大地构造理论在局部区域找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随着人们对于全球构造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地球深部物质运动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些理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质疑。
各理论本身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当代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相关新科研手段和设备的出现,一些新的大地构造现象将会被逐渐发现或进一步认识,地质学家对于全球板块以及地球深部的认识会更加深入,这将有助于人们完善已有的理论并促进新的大地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巫建华,刘帅.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2]关世桥.从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看当代地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中国煤田地质,2004,16(3).
[3]李小明.地质作用的驱动力和大地构造学.世界地质,2002,21(3).
[4]刘肇昌.板块构造学.重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